资源简介 (共36张PPT)《劝学》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第十课荀子1.了解课文中心思想,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3.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懂得学习必须要“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学习目标第一课时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劝”这个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标题解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时人尊称为荀卿。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主张‘明礼义而化之”。(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荀子了解作者1.自学文本(教材P84,五分钟完成)2.自学自检(五分钟完成)3.思考问题:①聚焦文章第二三段,说说荀子为什么觉得学习不可以停止?②细读文章第二三段,说说荀子是如何论述学习对人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从中又阐述了怎样的道理?③怎样才能把学习学好呢?请聚焦文章第四段,细读文本,听听荀子是怎么说的?④社会飞速发展,学习永不停歇。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请谈谈你从《劝学》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读写解意自学检测1.请给下列标红的字注音。鞣( )以为轮 其曲中( )规 槁( )暴( ) 跂( )而望矣假舟楫( )者 不积跬( )步 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2.解释下列标红的字词金就砺则利( ) 故不积跬步( ) 而绝江河( )假舆马者( ) 无以至千里( )3.下列选项中“而”的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 B.吾尝终日而思矣C.顺风而呼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4.下列选项中没有出现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虽有槁暴5.下列选项中没有出现活用用法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上食埃土 D.学不可以已答案对照1.鞣(róu) 中(zhòng) 槁(gǎo)暴(pù)跂(qǐ) 楫(jí) 跬(kuǐ) 锲(qiè) 镂(lòu)2.金就砺则利(接近) 假舆马者(借助) 故不积跬步(跨出一脚)无以至千里(没有……的办法) 而绝江河(横渡)3. D项: ABC表示修饰; D表示递进A吾尝歧而望矣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顺风而呼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 C项: A“知”通“智”;B“生”通“性”;D“有”通又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虽有槁暴5. D项: A“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B“水”名词作动词,游泳;C“上”名词作状语,向上。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上食埃土 D学不可以已连词,表转折:而青于蓝/而寒于水/而见者远/而闻者彰/而致千里/而绝江河连词,表修饰:吾尝跂而望矣/吾尝终日而思矣/顺风而呼/登高而招连词,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连词,表顺承: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锲而不舍重点虚词“而”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作业:重点句子翻译1.译文:所以木材用墨绳量过(再经过加工)就直了,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2.译文: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3.译文:君子的天赋并不是(与众)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4.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是(因为它)心思专一啊。5.译文: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鳝的洞穴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了,是(因为它)心思浮躁啊。译文对照第二课时比喻探究比喻句 比喻意义 比喻的类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人经过一定的学习,本性就会发生变化,知识就会丰富,能力就会提高。 —— —— 连续设喻 对比设喻反面设喻 正/反面设喻比喻探究比喻句 比喻意义 比喻的类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人经过一定的学习,本性就会发生变化,知识就会丰富,能力就会提高。 ——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学习对于人的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 连续设喻 对比设喻反面设喻 正/反面设喻比喻探究比喻句 比喻意义 比喻的类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人经过一定的学习,本性就会发生变化,知识就会丰富,能力就会提高。 ——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学习对于人的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 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 借外界条件,能帮助弥补不足 连续设喻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学习要善于积累 正面设喻 对比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反面设喻 正/反面设喻比喻探究比喻句 比喻意义 比喻的类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人经过一定的学习,本性就会发生变化,知识就会丰富,能力就会提高。 ——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学习对于人的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 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 借外界条件,能帮助弥补不足 连续设喻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学习要善于积累 正面设喻 对比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反面设喻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客观条件的优劣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只要坚持就可能成功 正/反面设喻 对比设喻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正/反面设喻比喻探究比喻句 比喻意义 比喻的类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人经过一定的学习,本性就会发生变化,知识就会丰富,能力就会提高。 ——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学习对于人的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 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 借外界条件,能帮助弥补不足 连续设喻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学习要善于积累 正面设喻 对比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反面设喻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客观条件的优劣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只要坚持就可能成功 正/反面设喻 对比设喻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正/反面设喻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学习要专心 正面设喻 对比设喻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反面设喻 (1)夏天的太阳好像一个奔跑的孩子,从东边跑到西边,用了整整一天。(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比喻探究:比喻与比喻论证的区别比喻比喻(3)如果一个人几乎整天大量阅读,空闲的时候则只稍作不动脑筋的消遣,长此以往就会逐渐失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像一个总是骑在马背上的人最终就会失去走路的能力一样。(4)按锁配钥匙,锁锈先膏油。把思想问题比做锁,是先有锁,后配钥匙。对很落后、很难办的人,转化得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儿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锁捅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比喻探究:比喻与比喻论证的区别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比喻重在使具象的人和事生动化,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1比喻论证重在使复杂的道理简单化,即重在关系的相似或是道理的相通。2比喻探究:比喻与比喻论证的区别比喻论证的喻体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1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不可“引喻失义”。2比喻探究:使用比喻论证的注意事项任何比喻其实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比喻论证,必须同其他论证方式结合起来。3比喻论证运用请使用比喻论证的方式论述:应当将学到的知识化为己用。大概看前人已成的书,仿佛是借钱一样,借了来,会做买卖,赢得许多利息,本钱虽则要还债主,赢利是自己所有。若不会做买卖,把借来的钱,死屯在窖子里头,后来钱还是要还债主,自己却没有一个赢余。那么就求了一千年的学,施了一千年的教,一千年后的见解,还是和一千年前一样,终究是向别人借来的,何曾有一分自己的呢! ——辜鸿铭第三课时分析论证思路,补全结构表格《劝学》结构表 第1段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原文) 分论点(自行概括)第2段 分论点1 学习的( ):_______________第3段 分论点2 学习的( ):_______________第4段 分论点3 学习的( ):_______________分析论证思路,补全结构表格《劝学》结构表 第1段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原文) 分论点(自行概括)第2段 分论点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学习的( ):_______________第3段 分论点2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学习的( ):_______________第4段 分论点3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学习的( ):_______________分析论证思路,补全结构表格《劝学》结构表 第1段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原文) 分论点(自行概括)第2段 分论点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学习的( 意义 ):提升自我第3段 分论点2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学习的( 本质 ):假借外物第4段 分论点3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学习的(方法/态度):坚持、积累、专一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给我们阐述了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方面内容,反复阐明了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的,而是由学习取得,并从中指出了学习的正确方法与态度是积累、 坚持、专一。全文以生活中常见事物和事理作比,论证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生动活泼,说服力强。总结全文这篇课文是《荀子·劝学》的节选,段落之间有很多删减。为了加深巩固大家对课文内容和结构的理解,我选出了三个片段,大家试着为他们找回各自的位置。拓展思维1.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hán)、越、夷、貉(mò)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吴国、越国、东夷、北貉这些南方和东北边地部落的人,刚出生的时候,哭声相同,长大后,风俗习惯就不同了,这是教育使他们这样的。)参考:放在课文第2段之后。选文与课文第2段都强调学习可以改变人。拓展思维2.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tiáo)。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也会跟它一起变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出游必定要接近有学问品行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拓展思维2.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参考:置于课文第3段之后。文章的第3段讲“善假于物”,如登高、顺风、舆马、舟楫等,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可以弥补不足,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段文字用了“南方蒙鸠之巢”“蓬生麻中”“白沙在涅”等五个比喻,论证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说明了学习要有好的环境。环境不仅仅能够从正面给人以积极的引导,而且也能从消极的方面给人带来各自影响。告诫人要在“假于物”的时候应该有所选择。这正是荀子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拓展思维3.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hūn)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qú)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就不会有显著的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参考:放在课文第4段之后。选文最前面的“是故”为承上启下之词,承上文“用心一也”与“用心躁也”,表明君子的意志要坚定专一。拓展思维本课作业《劝学》新续:借鉴《劝学》比喻论证方法,就学习方面的感悟,自选一个切入点,写一段文字。本课作业《劝学》仿写要求:本课作业示例君子曰:学贵于勤。吾之为学,当勤学不怠。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如登山,博览群书则如临绝顶,见者远矣;读书如游水,博览群书则如潜深潭,感者深矣。勤,则难者亦易矣;惰,则易者亦难矣。岂不闻“熟能生巧”乎? 吾等勤学,待日久,必学有所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