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8张PPT)学习要逻辑的力量壹 接触基本的逻辑方法贰 学习辨析逻辑错误叁 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肆 运用逻辑方法构建并完善论证学习要点辑做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逻初识逻辑我说的话都是假的。(我说的是真话假话?)初识逻辑:谁是偷瓜贼?清晨,村长发现村口有一男一女在争吵。男的说:“这瓜是你从我的地里偷出来的。”妇女说:“你诬赖好人,瓜是我从自家地里摘下来的。”村长经过仔细观察后对妇女说:“你把瓜按成熟的和未成熟的分成两堆,数数各堆有多少。”妇女只好照办,并说:“成熟的12个,未成熟的10个。”村长冷冷一笑,指着妇女说:“你果然是偷瓜的贼!”村长如何判断谁是偷瓜贼的?女人的所作所为有哪些漏洞?“逻辑”是什么?现代汉语中,逻辑有这样几个基本含义:一是规律、事理。如“生物界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逻辑”。二是道理、理论。如“我很难相信平行宇宙那一套逻辑”。三是思维的规律。如“他说的这番话完全不合逻辑”。四是推理和论证的本领。如“福尔摩斯精通逻辑”。五是指研究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研究推理和论证的科学——逻辑学。如“逻辑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大家都要学一点。”本单元主要聚焦在相对宽泛的定义:逻辑是“思维的规律”。在真理面前,一千个权威抵不上一个谦恭的逻辑推理。——伽利略小明:我都写了中心论点,也有分论点了,也举了例子,为什么还说我逻辑混乱呢?小明同学的作文有什么问题?念逻辑的第一层要素概、概念的组成概念的内涵: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比如说“人”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指“有语言、能思维、会制造工具的动物”。概念的外延: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比如“古今中外以及将来的一切人”就是“人”这个概念的外延。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发动机”这一概念:“把热能、电能等转换为机械能的机器,用来带动其他机械工作。如电动机、蒸汽机、涡轮机、内燃机、风车。”在这里,“如”之前的内容都是“ 发动机”的内涵,“如”之后的内容是“发动机” 的部分外延。有什么【概念】语言表达形式:词语【概念】外延与内涵(成反比)内涵:“钢笔”这个概念的内涵,比“笔”的内涵要多。“钢笔”有笔的一般特点外,还增加了“笔尖用金属制成,钢性的,用墨水书写”这一特点。外延:“钢笔”的外延比“笔”的外延要小,它把毛笔、铅笔、圆珠笔等都排除在外。笔钢笔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反之,内涵越少,外延就越大。这就是内涵与外延的反比关系。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根本属性。外延则指所反映的对象的具体范围。(一)相容关系二、概念之间的关系根据概念在外延上是否有重合,可以把概念间的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指外延至少有一部分重合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根据外延重合情况的不同,相容关系又分为三种情况:全同关系、包含关系和交叉关系。a=babbaab全同关系(外延完全重合)也叫同一关系包含关系(部分外延包含另一概念的全部外延),也叫种属关系交叉关系(部分外延重合)指外延没有任何重合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又叫全异关系。包括:矛盾关系、反对关系。矛盾关系是指外延没有任何重合,并且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的外延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男人”和“女人”。反对关系是指外延没有任何重合,并且外延之和小于其属概念的外延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大学生”和“小学生”、“黑色”和“白色”。(二)不相容关系a、b全异 a+b=C矛盾关系 对立无中ababa、b 全异 a+b反对关系 对立有中互为反义词不一定是矛盾关系,但一定是不相容关系。、番茄和西红柿怒和情绪网红和实力演员男和女圣人和罪犯交 叉 关 系包 含 关 系全 同 关 系反 对 关 系矛 盾 关 系对应连线、1.他的家乡是江苏南京人。2.公园里的松柏、桃花等树木枝繁叶茂。3.图书角里有《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中国少年报》等课外书。4.我爱吃苹果、香蕉、黄瓜等水果。5.人类的骨骼如同一个框架,保护着心脏、肺、内脏等器官。6.醉驾司机主要是高学历者、中等收入人群和行政事业单位及国企人员。答:1.“家乡”和“人”是不相容关系,删去“的家乡”或删去“人”。2. “桃花”是花,与“树木”不相容,应改为“桃树”。3. 《中国少年报》属于报纸,不能算是课外书,应删去。不相容4.“黄瓜”是蔬菜,与“水果”不相容,应删去或改“水果”为“果蔬”。5. “心脏、肺”和“内脏”存在包含关系,删去“内脏”。6. “高学历者、中等收入人群和行政事业单位及国企人员”这些不同概念中存在着交叉关系。可改为“醉驾司机主要是高学历、中等收入的行政事业单位及国企人员”概念混乱说说下列句子的毛病,并修改、(2009年国考) 寡对于( )相当于利对于( )A.孤 弊 B.少 害C.众 钝 D.多 益 题干中的“寡”“利”与选项的词关系应该一致。“寡”与A、B选项的“孤”“少”相容,与C、D“众”“多”对立;“利”在这里有两个意思,一是“利益、好处”,与A、B对立,与D相容;二是“锋利”、“尖锐”,与C对立。故C是正确答案。众钝回顾所学·巩固提升① 概念是什么?概念是通过揭示对象的特点或本质来反映某个或某类对象的一种思维形式。对象的特点或本质反映在概念中,就构成了概念的内涵;而被概念所反映的一个个、一类类对象,就成为概念的外延。所以,任何一个概念都包含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如:奇数:不能被2所整除的整数。 如+1、-1、+3、-3……偶数:能被2所整除的整数。 如0、+2、-2、+4、-4……概念之间的关系小结:概念之间的关系不相容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反对关系: 不是“非此即彼”相容关系全同关系矛盾关系:“非此即彼”、中国的首都和北京科学和人文科学畅销商品和高档商品无彩色和有彩色红色和蓝色交 叉 关 系包 含 关 系全 同 关 系反 对 关 系矛 盾 关 系“概念间的关系”再练题概念组合形成命题命【命题】也叫判断,语言表达为“句子”1.定义: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如:①杨利伟是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②李白和杜甫是同时代人。2.同一命题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没有什么话可说。判断的构成:是由概念构成的。——主词+系词+宾词“今天是晴天。”“今天”是表示判断对象的概念,叫做主词。“晴天”说明判断对象是什么或怎么样,也就是表示判断对象所具有的的属性概念,叫做宾词。“是”表示主词和宾词的关系,叫做系词,系词“是”表示肯定判断。例如: (1)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 —— (1)的判断对象鲁迅(2)汉语语法并不难学。 —— (2)判断对象“汉语语法”二者都是指单个的人或事物。前一个是单称肯定判断,后一个是单称否定判断。判断对象是单个事物,这种判断叫做单称判断。判断对象是某一类事物的一部分,这种判断叫做特称判断。如:(3)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4)有些学生不是共青团员。例句(3)的判断对象“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例句(4)的判断对象“有些学生”,都是指一类人中的一部分。前一个是特称肯定判断,后一个是特称否定判断。如:(5)一切革命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6)凡是学习不努力的人都不会有的好成绩。 例句(5)的判断对象“一切革命干部”例句(6)的判断对象“凡是学习不努力的人”都是指一类人的全部,前一个是全称肯定判断,后一个是全称否定判断。A.说明一种客观事实。B.说明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常常用“一定”、“势必”、“肯定”、“必然”等词语来表示。C.对某种事物的猜测,估计,表示一种可能性,常常用“可能”、“也许”、“说不定”等词语来表示。判断的形式例句:(7)实现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是一场及其深刻的革命。 (8)在这场革命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我们没有遇到过的新矛盾。(9)我们前进的步伐可能比预想的还要快一些。例句(7)说的是客观事实,表示判断的实在性;例句(8)说的是一种必然性;例句(9)说明一种可能性。再看下边的例子,判断是否严谨 (10)小张发烧一定是感冒了。 (11)不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人可能要碰钉子。 (12)田野里麦浪滚滚,表明今年获得了大丰收。 例句(10)“小张发烧”,感冒只是一种可能性,应该把“一定”改为“可能”。例句(11)不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人,“碰钉子”的必然的。应该把“可能”改为“一定”或“必然”。例句(12)麦浪滚滚只是表明了有可能大丰收,还没有使大丰收变成事实,因此,应该把“了”字删去,在“获得”前加“可能”。由此可见,把可能性说成必然性或实在性,把必然性说成可能性或实在性,把实在性说成可能性或必然性,都不符合实际。二、复合判断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判断组成的判断叫做复合判断。 断定某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之间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这种复合判断称之为假言判断,如“只有多读多写,才能提高语文水平”;断定事物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其中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这种复合判断称之为选言判断,如“这个作品在思想方面有缺点,或者在艺术性方面有缺点,或者兼而有之”;断定几种事物都存在的,称之为联言判断,如“它的哥哥是工人,姐姐是大学生”;等等。这里着重讲一讲假言判断。1.假言判断客观事物是互相联系的,联系的方式很多,其中之一是条件联系。某一种事物的发生、存在或消失,会促使另一种事物的发生、存在或消失。这两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就是条件联系。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之间的条件联系的复合判断。在汉语中,假言判断通常是用假设复句或者条件复句来表达的,例如: (1)如果学习不努力,就不能取得好成绩。 (2)只有生产发展了,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上面两个都是假言判断。例句(1)“学习不努力”是条件,“不能取得好成绩”是在这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例句(2)“生产发展了”是条件,“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在这个条件下说成的结果。这两个假言判断虽然都反映事物之间的条件和结果的关系,但是这些关系是有区别的。在汉语中,充分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常常用“如果……那么……”、“假如……就……”等来表示。(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公式:有之则必然,无之未必不然)在汉语中,必要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常常用“只有……才……”、没有……就没有……“、”不……不……“、除非……才……”等来表示。(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公式: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充分条件有之则必然无之未必不然从学校回到家可选择的交通方式有哪些?条件结果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步行回家其中任何一个条件是达到回家这个结果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逻辑作为思维的规律,具有这四个基本规律:三、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具有确定性,始终保持如一,也就是概念间的关系应为“全同关系”。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主要有两种:混淆或偷换概念和混淆或偷换论题。偷换或混淆概念:我们在使用概念做出判断,或者运用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中,把不同的概念混为一个概念或者改换同一概念的含义所犯的逻辑错误。例:小明:“我不认为孩子们应该往大街上乱跑。”大文:“把孩子们关起来,不让他们呼吸新鲜空气,那真是太愚蠢了。”混淆或转移论题:在论证过程中把两个不同的论题混淆或等同起来,从而用一个论题去代换原来所论证的论题。例:交警问:“你为什么喝酒驾车?懂不懂交通规则?”驾车人:“我以前从未酒驾过,这是第一次。”(驾车人答非所问,转移论题。)概念不同一偷换概念同一律确保了思想的确定性,我们可以从下面的故事中体会逻辑中的同一律。 你知道这位老人的秘诀吗?有三个秀才赶考,遇到一位老人,便问他几人能中榜。老人一字不吐,只竖起一根手指便把三个秀才打发走了。最后,三位秀才当中有一位中了皇榜,便带礼物前来感谢这位老人。在上面这个小故事中,为什么那位老人能够知道三位秀才当中一人能中皇榜呢?其实不然,那位老人并没有什么未卜先知的神秘能力,而是巧妙地利用了“一根手指”的歧义,这里其实就违反了同一律,只是三位秀才未能发现。那位老人的手势可以表示三种意思:只有一个上榜、没有一人上榜、没有一人不上榜、只有一人没上榜。无论最终结果怎样,那位老人都能选择其中一种说法来自圆其说。显然,这是“有歧义”(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同一律混淆概念(一)同一律阳春三月,某初中班团支部组织同学学习《雷锋日记》。当团支书读到雷锋的四句名言中的“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时,有个同学小声嘀咕说:“要清扫个人主义,那还要不要个人?没有个人,还有世界吗?”个人分析显然,这个同学是把“个人主义”偷换成“个人”了。个人主义指的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指的是与集体相对应的一个个具体的人。这个同学说的话在逻辑上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而偷换概念张老师班会课上说:“同班同学要互相关照”,小王借作业给小明抄,被老师批评时反问道:“你不是说同班同学应该互相关照吗?”在打击官场腐败的过程中,公款吃喝是重点打击对象,但是某单位领导却说:“人活着,谁不吃喝?如果吃喝是腐败的话,那么人人都在腐败。”一个德军军官指着毕加索描绘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遭德军轰炸后惨状的画作《格尔尼卡》,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 毕加索回答:“不,这是你们的杰作。”毕加索转移对方发起的话题,违背了同一律,但并非不知对方所说的杰作是作品本身,却故意把它换成作品所反映的世界,不失时机的表达了愤怒和讽刺,这是一种正义做后盾,机智为手段,谴责为目的的语言艺术。分析下列生活中正确的语言运用事例。爸爸:怎么这么晚回家?女儿:你怎么老是挑我的毛病呀。爸爸:你就不能把时间花在学习上吗?时间都花在追星上。你喜欢的那位明星有什么好的,演戏全程僵尸脸,演技稀巴烂。女儿(大声吼):你行你上啊,不行就不要说。爸爸:你说话的时候能不能不要情绪激动。女儿:难道我连给发表看法的权利也没有了吗?爸爸话题:回家晚女儿话题:挑毛病爸爸话题:明星演技女儿话题:爸爸的演技女儿夸大了父亲的观点、同一律说说下面这段话在论证上有什么毛病: 学习要讲究方法。方法对头,才能事半功倍。比如我对数学比较感兴趣,习题做得多,学习成绩就比较好;而对英语,我没有兴趣,怕读怕背,成绩就比较差。在论证中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没有使论题保持始终如一,前面说学习要讲究方法,后面论述的是学习与兴趣的关系,这样的逻辑错误,叫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转移论题分析下列生活中正确的语言运用事例。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也?”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皆称善焉。因为晋平公的问题是谁可以当南阳令,祁黄羊回答说,谢狐可以。可是这个时候,晋平公犯了一逻辑错误,他很好奇,解狐既然是你的仇人,你为什么要举荐他呢?这时候祁黄羊的对话,就富于逻辑性了,他继续讨论一开始出现的话题“谁可为之”,因此在祁黄羊的坚持下,这个话题保持了一致性。祁黄羊举贤不避仇,维护了公平与正义,也维护了逻辑的同一律。混淆概念:是无(有)意识地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所犯的逻辑错误。偷换概念:是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加以使用的逻辑错误。转移论题:是指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的要求,使议论离开了论题所犯的逻辑错误。偷换论题:是故意违反同一律要求,用某一些论题来暗中代替所要讨论的论题而犯的逻辑错误。小结: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引材料)+所以,我们更应该追求内在美(中心论点)(分论点1)美,从内心就能感受。人民教师张桂梅,到处筹集资金,只为办一所学校供山里的女孩们上学,让她们走出大山,找到好工作,养活这个家,她默默付出,身患二十多种疾病,却依然坚持每天工作。从张桂梅身上,我们体会到了她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奉献美。中心论点话题:分论点的话题:举例论证的话题:例后分析的话题:违反同一律所以更应该追求内在美美,从内心就能感受筹集资金办学,默默付出,患病坚持工作奉献之美小明的作文问题分析理由不充足作文修改支招议论语段逻辑清晰:1、分论点和中心论点要符合同一律,保持同一个论题,还要符合充足理由律,构成因果关系。2、分论点、例前的阐述,举例子,例后的议论和总结句都要符合同一律,要始终保持同一个论题(话题)。(引材料)+所以,我们更应该追求内在之美(中心论点)(分论点1)内在之美,更恒久。有这样一句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内在的美,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逝,岁月也不会褪去它的光辉,只会慢慢沉淀出更为惊人的美丽。张桂梅,衣着朴素,身躯瘦小,脸庞普通而沧桑,40多年来,她坚守在滇西贫困地区,到处筹集资金,创办免费女子高中,帮助无数的女孩走出大山。是的,她的外表与美丽无关,但是,她内心迸发出的坚忍不拔,默默坚守和无私奉献的内在美,是这个时代最闪耀的存在,并终将被后世无数的人铭记于心。有人说,岁月从不败美人,可哪有人真的会容颜不老呢?岁月不败的,从来都是从内在散发的美丽。作文修改示范运用逻辑的不矛盾律相关知识,补充下列句子。不矛盾律要求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真。违反此定律,可能导致自相矛盾。例如:隔壁老王开了家蛋糕店,成本是我们家的1.3倍至2倍,优势明显。一个年轻人想到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里去工作,爱迪生接见了他。这个年轻人满怀信心地说:“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质。”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 ?”年轻人哑口无言。答案: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呢?”、矛盾律 又叫不矛盾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互相矛盾:两个命题互相矛盾,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互相反对:两个命题互相反对,是指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小明是个男孩子。 小明是个女孩子。这两个命题是互相矛盾的,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一假;小明在写语文作业。 小明在写数学作业。这两个命题是互相反对的,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矛盾律的要求是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能同时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即A不能既是B又不是B。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自相矛盾。、矛盾律说说下列的表达有什么毛病:①古时候有个人既卖矛又卖盾,有人买矛时他说:“我的矛能刺穿世上所有的盾”,有人买盾时他说:“我的盾能抵挡世上所有的矛”。②一位小伙子在给他女朋友的信中写道:“我爱你爱得如此之深,甘愿为你赴汤蹈火。星期六若不下雨,我一定来。”③我很相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信的。④有人主张多运动,有人不主张多运动,这两种观点我都赞同。⑤电线杆外立着一块告示牌:严禁触摸电线杆。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严惩!自相矛盾,违反矛盾律。矛盾律从前有个国王,抓到一个反对他的人,准备处死,但又装出仁慈说:“允许你讲一句话,讲对了,我就放了你,讲错了,你受极刑。”国王的如意算盘是,无论你说什么,我都说讲错了,还是可以处决对方。最终的结果是,犯人说出了一句话,国王无可奈何,只好放了犯人。试问这个犯人说了什么?“你不会放了我”国王要么放了犯人,要么不放。如果不放,犯人就讲对了,那么按约定,国王只能放了他。也就是说不放会导致国王的自相矛盾,如果他信守承诺的话,就必须放人。矛盾律的作用保证思维具有无矛盾性保持思维的一贯性犯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矛盾律所产生的错误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具有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的判断,不应该承认它们都是真的;思想应该首尾一贯,不能颠三倒四、出尔反尔、自相矛盾,自己打自己的嘴巴。排中律: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违反此定律,可能导致模棱两可。依据上述学习内容,对不矛盾律和排中律进行比较。中国著名逻辑学家金岳霖先生对于两者的差异有着非常精辟的概括:矛盾律最直接地体现了“逻辑之所舍”。排中律最直接地体现了“逻辑之所取”。例如:这场战争,既不能说它是正义的,也不能说它是非正义的。(违反了排中律)这场战争既是正义的,又是非正义的。(违反矛盾律)有人说冬天启动汽车需要预热一下发动机再起步行驶;有人说现在汽车制造技术成熟了,冬天启动汽车后不需要预热发动机,只要视野良好可立即起步行驶。这两种观点我都不赞成。某地在该不该修水库问题上有两种意见,水利局长说:“认为该修的意见不现实,我不同意;认为不该修的意见脱离实际,我也不同意。”排中律: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判断一定要有明确的是或非,不存在中间状态。、排中律在讨论是否应该禁烟时,甲说:“我不赞成禁烟,烟草可是国家的一项重要产业。可是,毕竟吸烟危害人的健康,所以,我也不赞成不禁烟的意见。”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因为排中律认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犯了“两不可”的错误。从前,一位孝子为父母算寿命。算命先生只给了一句话“父在母先亡。”这个命题是什么意思呢?算命先生的伎俩是胡同捉驴——两头堵。若母亲先亡,他就解释为:“父在,母先亡。”若父亲先亡,他又解释为:“父在母先,亡。”实际上,这位相命先生玩弄了模棱两可的诡辩,或父先亡或母先亡,只有一真,另一个一定是假的。违反排中律产生的逻辑错误模棱两可排中律要求人们做到:态度明朗旗帜鲜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明确表态不能吞吞吐吐骑墙居中下列句子违背了哪一逻辑规律?1唐苏味道初拜相,依违无所发明,具位而已。常谓人曰:“决事不欲明白,误则有悔,摸棱持两端可也。”2有一篇介绍罗曼·罗兰的文章说:罗曼·罗兰“发表过的十五个剧本中,是有几个早已绝迹,一般不易见到”。1违反排中律2违反矛盾律。“一般不易见到”指的是很难见到,但终究还能见到。既然“早已绝迹”,又怎么还能见到呢 充足理由律:要求一个被断定为真的判断具备充足的理由。一个概念是另一个概念的原因,但结果的出现一定要有充足的理由。如果没有充足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则该判断不能被断定为真。①论据与论证结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强加因果。例:看他的面相就不是什么好人,这件事肯定是他做的。②理由必须真实,否则犯“虚假理由”错误。“理由虚假”指用虚假的理由充当论据去证明某种东西,但实际上根本起不到这种证明作用。例:所有的猴子都是人变的,金丝猴是猴子,所以金丝猴是人变的。③论证根据不充分,不能充分证明论点,所犯错误叫“以偏概全”。例:陆步轩北大毕业都在卖猪肉,不读书也能卖猪肉,看来读书不读书没什么区别!充足理由律充足理由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和论证过程中,一个判断被确定为真,总是有充足理由的。1.含义只有提出充分理由,论断才是可信的;理由必须真实;理由与论断之间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即从理由能够必然地推出所要论证的论断。2.充足理由律的作用用来保证思维的论证性3.违反充足理由律所产生的错误(1)理由虚假(2)推不出某微博内容:喜报喜报,我们学校高考的第一封录取通知书送到了,哇,那位师兄考上了清华大学,太厉害了,羡慕羡慕。附上师兄视频。评论1:哇,好帅气的小哥哥,看他的脸就知道一定是成绩好的小哥哥。评论2:哼,清华大学呀,谁不知道清华大部分学生都出国留学,所以说,我们国家的高校教育太糟糕了。评论3:楼上那位,羡慕就直说,别阴阳怪气的。我认识那位师兄,她妈妈是公务员,他一定很爱国,肯定会回来报效祖国的。典例明朝冯梦龙编著的《古今谭概》里有一则小故事:丹徒靳阁老有子不肖,而其子之子却登第。阁老每督责之,即应曰:“翁父不如我父,翁子不如我子,我何不肖?”阁老大笑而止。分析这个论证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因为从我的父亲比你的父亲好,我的儿子比你的儿子强这个前提出发,是得不出我比你强的结论来的。这位大学士的儿子虽然不成材,却善于强词夺理。他是这样来证明自己并非不成材的:我的父亲当了大官,你的父亲却没有当大官,可见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我的儿子中了进士,你的儿子没有中进士,可见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既然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你的儿子又不如我的儿子,那就是你不如我,你凭什么说我“不肖”呢?①小李结婚后就离开了公司,一定是他新婚夫人让他辞去这份工作的。②“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吕氏春秋》)充足理由律是根据前面三条基本规律得来的,它要求一个被断定为真的判断必须有充足的理由。如果违背了充足理由律,就会产生强加因果、不当预设、不当类比等逻辑错误。【例2】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可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件事,那就做不得。”【分析】“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么学生就不会做出好事来”,这是不当预设(虚假理由)。 “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件事”,理由虽真实,但不充分,也与推断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强加因果关系。【例3】他出生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注定此生不凡。【分析】违反充足理由律。推断他“注定此生不凡”的理由是“出生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强加了因果关系。小结: 逻辑的基本规律“一致”是共同本质同一律不矛盾律:“自相矛盾”即“两可”排中律:“模棱两可”即“两不可”充足理由律矛盾关系一般认定的话语或词语的内涵范围是什么,就一直是什么。任务:合作探讨分析课本95页的例子,指出逻辑错误。合作探究(1)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阅读学生活动(一)发现潜藏的逻辑错误1.分析下面的例子,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不是“全同关系”,违反“同一律”。√是“包含关系”“鲁迅的作品”《孔乙已》(2)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惠子问的是“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答非所问,违反了“同一律”。问原因庄子回答“是在濠上这个地方知道的”答地点(3)“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没有关系,汤水不烫,我不痛。”可以认定其答话是典型的“偷换论题”的谬误,同样违反了同一律。顾客的本意,在于“提醒”和“抗议”,关注的是他的饭菜的卫生问题服务员却把问题转移成自己没有被烫的问题(4)“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修门铃”就是因为门铃坏了,又怎能指望每次按门铃就有人来开门呢?说话人或是真的没有意识到其中的问题,或是为了自己的不守信而开脱,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不矛盾律。(5)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人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头骨小”和“小时候的头骨”不是同一个概念,耍戏法的人在转换概念,违反了“同一律”。再者,“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意思是“拿破仑夭折了”,与事实“拿破仑并未夭折”互相矛盾了,又违反了“不矛盾律”。(6)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读”和“不读”是“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不能同为假,违反了“排中律”。(7)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厚薄之间存在着中间状态,白黑之间还有灰,说话人屏蔽了中间状态,只呈现出两种极端的情形,让人在两个极端之间作出判断和选择。是在并非矛盾的情况下使用了排中律,属于排中律使用不当。(8)《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谬种”的理由是死得不是时候,这个理由并不充足,违反“充足理由律”。(9)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请回答“是”或者“不是”。问话人在这里隐藏了一个前提:对方此前一直在毁谤说话人。对方的回答无论肯定还是否定,都意味着承认这个前提,而这个前提很可能是虚假的,犯了“不当预设”的逻辑错误。逻辑基本规律 常犯的逻辑错误同一律(1)混淆概念/偷换概念(2)转移论题/偷换论题不矛盾律(矛盾律)排中律理由充分律自相矛盾模棱两可/两不可(1) 理由虚假(不当预设)(2) 推不出(强加因果、理由不充足、不当类比)归纳总结违反公认的逻辑规律常犯的逻辑错误智慧趣事1.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恩来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话一出,语惊四座。周恩来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2. 一个西方记者问周恩来:“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吗?有18元8角8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低头走路”“抬头走路”的“路”是现实生活中的路,“上坡路”“下坡路”的“路”是国家的发展之路,这两个“路”全然不是一个概念。18元8角8分显然也不可能是中国人民银行的资金总数。周恩来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但却堪称语言艺术。“上坡下坡”有力反击了对方的挑衅,“18元8角8分”则既保守了秘密,又避免了“无可奉告”带来的尴尬。逻辑与语言文字运用练习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国家好, ① 。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 ② ,从有衣穿到穿得时尚、穿出个性,从吃饱饭到吃得丰富、吃出健康,中国青年拥有了更高质量的生活;在人生选择上,从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到职业选择日益市场化、多元化、自主化, ③ ;在政策保障上,从全面构筑保障青年受教育权的完备法治环境,到出台《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国青年拥有了更坚实的保障。可以说,( )。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一群进步的青年B.这个时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这群青年在不懈努力成长C.中国青年正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健康成长D.这个伟大时代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丰厚馈赠和丰富滋养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D论题一致性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国家好, ① 。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 ② ,从有衣穿到穿得时尚、穿出个性,从吃饱饭到吃得丰富、吃出健康,中国青年拥有了更高质量的生活;在人生选择上,从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到职业选择日益市场化、多元化、自主化, ③ ;在政策保障上,从全面构筑保障青年受教育权的完备法治环境,到出台《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国青年拥有了更坚实的保障。可以说,( )。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D.这个伟大时代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丰厚馈赠和丰富滋养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D青年才会好在物质条件上中国青年拥有了更广阔的的舞台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提出一个人提升自己的幸福感有两种途径: ① 努力取得更高的成就, ② 降低对自我的期望。要想通过取得更高的成就来获得幸福感往往难以如愿, ③ 人们总是与自己身份相当的人进行比较,来决定自己是否幸福。 ④ 是富豪也有自己的焦虑,因为他的比较对象不是不如自己的人,而是其他的富豪。 ⑤ 唯一切实可行的途径就是降低对自己的期待值。1要么 2要么 3因为 4即便 5因此高考语文全国Ⅱ卷21题: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②城市名字不够响亮并不一定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③更名并不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