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题型一 教材基础实验题题型分析 —— 江西中考特色题型分析 江西中考关于教材基础实验的考查,主要涉及教材中的学生活动实验、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及课外实验,或将这些实验组合在一起,或将教材基础实验进行改进创新。通过图形或文字表述,从实验试剂的选择、仪器名称和用途、实验基本操作、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结论的总结等方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命题题型通常以选择题、填空与说明题、实验与探究题为主。分析近五年江西中考化学试题中有关教材基础实验的考查情况,不难发现,江西中考十分注重对教材基础实验的考查,需要在中考专题复习中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和训练。举例精讲 —— 江西中考特色题型突破类型1 基础实验的组合型实验教材基础实验在江西中考中时常以组合形式出现,如2023年江西卷第16题,2022年江西卷第15题;2024年江西卷第16题单独出现电解水实验。本书第一部分江西中考化学核心考点通关(见目录)已经归纳总结了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必做实验和常考实验,供复习使用。基础实验的常见命题点:常见仪器的名称及作用;基本实验操作;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书写化学方程式;叙述实验目的;描述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运用控制变量法;评价实验装置等。化学实验使同学们不仅学习到化学知识,还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A.过滤 B.活性炭净水器C.木炭还原氧化铜 D.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A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2)B实验中,净水器内活性炭的作用是 。(3)C实验中,酒精灯加网罩的目的是 。(4)D实验中,热水的作用是 。1.规范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障。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稀释浓硫酸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C.量取液体 D.蒸发食盐水2.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A. B. C. D. (1)A实验:探究酸与指示剂的作用, (选填“a”或“b”)中的液体变红。(2)B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中溶液呈均匀的红色。此现象说明分子 。(3)C实验:Ⅰ中的蜡烛很快熄灭,Ⅱ中的蜡烛正常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4)D实验: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 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类型2 与压强有关的实验1.压强改变的原因及实验举例密闭装置 压强增大 生成气体 ①生成O:过氧化氢分解、高锰酸钾分解、氯酸钾分解、电解水; ②生成H:氢前金属与稀酸反应; ③生成CO:碳酸盐与酸反应,碳和金属氧化物高温加热; ④生成NH:铵盐与碱溶液反应放出热量 ①溶解放热:浓硫酸或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 ②反应放热:氧化钙与水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等密闭装置 压强减小 消耗气体 ①可燃物(如P、S、Mg等)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 ②金属锈蚀; ③CO与碱溶液反应; ④易溶于水的气体(如SO、HCl、NH等)溶解在水中吸收热量 硝酸铵固体溶于水 2.压强改变的常见现象(1)产生气泡或液体倒吸(2)气球大小变化 (3)U形管内液面高低变化或红墨水移动(4)活塞移动(5)其他现象【总结】解决与压强相关问题时,应先分析压强变化的原因,根据压强变化分析液体或气体的流向。当装置内外产生气压差时,气体或液体总是向着压强减小的方向运动。某化学研究小组在学习了“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基础上,对教材中的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设计出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在铜丝末端的燃烧匙中放足量白磷。图2为用气体压强传感器测得的集气瓶中气压变化情况。回答有关问题:图1图2用酒精灯加热铜丝一端,一段时间后白磷燃烧,与打开瓶口直接点燃白磷相比,这样做的好处是 (写出一点即可)。(2)图2中CD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 (填字母)。A.反应消耗氧气,导致集气瓶中气压减小B.装置内温度逐渐恢复至室温,温度降低导致集气瓶内压强减小C.装置漏气(3)导致DE段气压变化的实验操作是 。(4)实验前在集气瓶中预先放入了20 mL的水,若集气瓶的容积为200 mL,理论上倒吸入瓶中的水的体积大约为 。1.如下图所示,向小试管中加入某物质后右侧U形管中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该物质可能是 ( )A.氢氧化钠固体 B.硝酸铵晶体C.氯化钠晶体 D.浓硫酸2.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为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体积的稀氢氧化钠溶液(如图A),盖好盖子,振荡。A. B. C. D. (1)A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2)小华同学质疑上述实验设计,认为上述实验现象无法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反应,该同学质疑的依据是 。(3)针对小华的质疑,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B所示的实验装置,用传感器测量B装置中锥形瓶内压强的变化。①首先检查B装置气密性,图像C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②在两个相同的锥形瓶中收集满CO,通过注射器分别向瓶中注入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图D是实验中同学们用传感器测得的锥形瓶内压强变化情况。其中表示注入氢氧化钠溶液的瓶内压强变化曲线的是 (选填“Ⅰ”或“Ⅱ”)。③为进一步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反应,小宁向变瘪的塑料瓶中注入少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塑料瓶重新鼓起。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 。类型2 利用控制变量法的实验1.概念:当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2.初中化学实验中应用了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有:①探究催化剂催化效果的影响因素;②探究燃烧的条件;③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④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⑤探究金属的锈蚀条件;⑥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3.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方法(1)研究某实验的影响因素时,“变一即可”。即对照实验只改变需要研究的一个因素,其他因素保持相同。如:探究HO溶液的浓度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时,两对比实验中应使用不同浓度的HO溶液,其他影响因素(温度、催化剂的种类、催化剂的质量等)均保持相同。(2)研究某反应的发生条件时,“缺一即可”。即某反应的发生需要2个及以上条件,则研究其中某一条件时,对照实验应该缺少这一条件,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如:探究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则两个对比实验中,一个实验提供氧气,另一个实验隔绝氧气,其他燃烧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保持不变。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请结合下列实验,回答相关问题。A.探究燃烧的条件 B.探究铁生锈的条件① ②C.探究影响金属与酸反应速率的因素(1)A实验中,观察到薄铜片上的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可以说明燃烧条件之一是 。(2)B实验中,试管 (选填“①”或“②”)中的铁钉会生锈。(3)C实验中,试管②内反应更剧烈,说明金属与酸反应的快慢与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根据以下实验回答问题。 实验 一 实验 二 实验 三 实验 四(1)实验一中打开汽水的瓶盖,观察到有大量气泡冒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 有关。(2)实验二中产生浮渣更多的是 (选填“硬水”或“软水”)。(3)实验三中观察到木条燃烧,玻璃棒不燃烧,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4)实验四中观察到高锰酸钾溶于水形成紫红色溶液,而碘几乎不溶于水,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 有关。【题型专训】【基础作业】1.(教材素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是通过实验得到的。下列实验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A.①既可探究分子运动现象,又可说明氨水呈碱性B.②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可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C.③既可探究CO2的密度比空气大,又可说明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D.④既可探究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又可说明正负极产生气体的质量比约为1∶22.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A. B.C. D.A.证明CO2能与水反应B.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C.证明NaOH固体溶于水放热D.证明MnO2是H2O2分解的催化剂3.(2024·江西模拟节选)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A中,观察到薄铜片上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说明滤纸碎片的着火点比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 (选填“低”或“高”)。该实验利用了薄铜片的 性。(2)实验B结束后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幅度小于的原因可能是 (写一种)。(3)实验C中,打开K,观察到短蜡烛先熄灭,由此得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 ,同时观察到纸花变红,此现象 (选填“能”或“不能”)得出“CO2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结论。4.(原创)水是实验室中常用的物质,下列实验中都有水。请回答下列问题:(1)硫燃烧实验中水的作用是 ,实验中能够代替水有同样效果的液体是 。(2)稀释浓硫酸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浓硫酸可用于 。(3)电解水实验得出实验结论是水由 组成,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5.(原创)下图是初中化学的一些基本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实验一 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二 蔗糖溶解实验三 木炭与氧化铜反应(1)实验一中加热铜丝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实验中铜丝需要过量的目的是 。(2)实验二中除了用玻璃棒搅拌外,也可以通过 的方式达到相同目的,要证明该糖水是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3)实验三中酒精灯加网罩的目的是 ,该实验证明木炭具有的性质是 。6.Y形管在化学实验探究中应用广泛。兴趣小组利用Y形管与硫酸铜进行实验探究:图 一图 二 图 三(1)如图一:将带火星木条放在导管口,无明显现象;倾斜Y形管,使液体与固体接触,将带火星木条放导管口,观察到 。硫酸铜能够加快过氧化氢分解,若要证明CuSO4溶液对H2O2分解具有催化作用,还需验证的是 。(2)如图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 (选填“a”“b”或“a与b”)侧产生蓝色沉淀,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实验得出浓氨水的性质有 (写一点)。(3)如图三:在Y形管两侧加入适量的CuSO4溶液和铁粉,在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质量为m1;倾斜Y形管,液体浸没固体,待反应有明显现象后,在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质量为m2。m1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m2,证明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素养作业】7.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实验一:探究铁生锈的条件实验二:探究燃烧的条件(1)实验一:课本实验的实验现象是试管Ⅰ中的铁钉表面出现红色物质,试管Ⅱ、Ⅲ中铁钉无明显现象。试管Ⅰ中的铁钉与试管Ⅲ中铁钉对比得出铁生锈是 作用的结果;改进后的实验在U形管中的水面分别滴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 ,改进后的实验的优点有 。(2)实验二:实验中用到的一种玻璃仪器的名称为 ,课本实验的实验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改进后的实验中,升高左侧漏斗至白磷露出水面,白磷燃烧的原因是 ;升高右侧漏斗至红磷露出水面,红磷不燃烧的原因是 。改进前后实验中热水的作用相同,其作用是 。8.(原创)根据下列图示,回答相关问题。A.配制溶液B.探究质量守恒定律C.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1)实验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实验A中,称量的实际值为 ,按照图示完成实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实际值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2)实验B中,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 ,若要使实验成功,可以把碳酸氢钠换成 粉末。(3)实验C中,将铜丝插入硝酸银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要探究铝、铜、银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并得出结论,需要对实验进行改进,改进的措施是 。9.(原创)根据下列图示,回答相关问题。实验一:探究分子运动实验二:测溶液pH实验三:粗盐提纯(1)实验一中滴加浓氨水的仪器的名称是 ;实验一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是①分子在不断运动,②氨水pH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7。该实验的不足之处是 (写一点)。(2)实验二:所测得的溶液pH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点滴板的作用是 。(3)实验三:从食盐溶液中获得食盐固体的操作是 (选填“甲”“乙”或“丙”,下同),可以把粗盐浊液中的难溶物除去的操作是 ;实验计算出的产率结果偏小,其原因可能是 。10.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干燥的CO2,并对CO2的部分性质进行探究。(1)实验中取试剂时,装置A中先加入的试剂是 。(2)装置B中不用饱和Na2CO3溶液,是因为二氧化碳会与饱和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装置C的作用是 ,B、C位置不能调换的原因是 。(4)将集满CO2的锥形瓶与盛有足量NaOH溶液的注射器和传感器密封连接,缓慢地将NaOH溶液注入锥形瓶中,采集信息形成的图像如下图所示。若要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需要补充的对比实验是 。答案举例精讲类型1例题1 (1)引流 (2)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3)使火焰集中,提高温度 (4)提供热量,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隔绝氧气(或空气)【解析】(1)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3)木炭在高温条件下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条件是高温,所以酒精灯加网罩的目的是使火焰集中,提高温度。(4)根据实验现象可知,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隔绝氧气或空气。针对训练1.C 【解析】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C错误,符合题意。2.(1)b (2)在不断地运动 (3)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4)凹液面的最低处【解析】(1)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为红色,酸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故b中的液体变红。(2)B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中溶液呈均匀的红色,此现象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3)C实验:Ⅰ中烧杯倒扣,烧杯中氧气不断被消耗,蜡烛很快熄灭,Ⅱ中的蜡烛正常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4)D实验: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类型2例题2 (1)密闭的环境中进行反应,能减少实验误差,测量结果更准确(或减少生成物五氧化二磷对空气的污染) (2)AB (3)打开弹簧夹 (4)36 mL【解析】(2)图2中CD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反应消耗O2,内部气体减少,气压降低;反应结束后,不再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部气压也随着降低。(3)导致DE段气压变化的实验操作是打开弹簧夹,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集气瓶,随着水的进入,集气瓶中的气压逐渐增大。(4)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若集气瓶的容积为200 mL,集气瓶内空气的体积为200 mL-20 mL=180 mL,所以氧气的体积为180 mL×=36 mL,则理论上倒流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约为36 mL。针对训练1.B 【解析】硝酸铵晶体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瓶中温度降低,气体压强变小,使右侧U形管中的左液面高于右液面,B正确。2.(1)软塑料瓶变瘪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也能使软塑料瓶变瘪 (3)Ⅱ ③Na2CO3+2HCl2NaCl+H2O+CO2↑【解析】(1)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使塑料瓶内压强减小,故A中观察到的现象是软塑料瓶变瘪。(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也能使塑料瓶内压强减小,使软塑料瓶变瘪。(3)②在两个相同的锥形瓶中收集满CO2,通过注射器分别向瓶中注入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部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而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故注入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中压强变化大,则表示注入氢氧化钠溶液的瓶内压强变化曲线的是Ⅱ。③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加入稀盐酸,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由于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塑料瓶重新鼓起,加入盐酸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类型3例题3 (1)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2)① (3)酸的浓度 Fe+2HClFeCl2+H2↑针对训练(1)压强 (2)硬水 (3)可燃物 (4)溶质的性质(或溶质的种类)【解析】(1)打开汽水的瓶盖,可观察到大量气泡冒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压强降低时溶解度变小。(2)取等量的水样于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肥皂水,振荡,产生泡沫多的为软水,产生泡沫少、浮渣多的为硬水。(3)实验三中观察到木条燃烧,玻璃棒不燃烧,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可燃物。(4)实验四中观察到高锰酸钾溶于水形成紫红色溶液,而碘几乎不溶于水,溶剂相同,溶质不同,溶解性不同,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的性质(或溶质的种类)有关。题型专训1.D 【解析】A.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分子运动到烧杯中结合成氨水,氨水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实验①既可探究分子运动现象,又可说明氨水呈碱性,正确;B.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实验②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可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低,正确;C.燃着的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实验③既可探究 CO2 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又可说明 CO2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正确;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分别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实验④既可探究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又可说明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错误。2.C 【解析】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软塑料瓶中由于气体减少而变瘪,但不能证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反应,该设计不能达到预期目的;B.白磷和红磷均与氧气接触,但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而不是需要与氧气接触,该设计不能达到预期目的;C.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装置温度升高,则U形管中的红墨水液面左低右高,该设计能达到预期目的;D.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但其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该实验只能证明二氧化锰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证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未改变,该设计不能达到预期目的。3.(1)高 导热(或良好的导热) (2)红磷量不足(或装置漏气,合理即可) (3)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不能【解析】(1)实验A中,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均与氧气接触,温度相同,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说明滤纸碎片的着火点比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高;该实验利用了薄铜片的导热性,可将酒精灯燃烧产生的热量传导给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2)实验B结束后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幅度小于,原因可能是红磷的量不足,不能将装置内氧气耗尽,也可能是装置漏气,在冷却至室温的过程中,外界空气进入,占据了一定的体积,也可能是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气体受热膨胀,占据了一定的体积。(3)实验C中,打开K,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纸花变红,不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因为还可能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4.(1)吸收二氧化硫,防止造成空气污染 氢氧化钠溶液 (2)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地散失 干燥气体 (3)氢元素和氧元素 分解反应【解析】(1)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有毒的二氧化硫气体,为防止空气污染,所以可加入少量水来吸收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实验中能够代替水有同样效果的液体是氢氧化钠溶液。(2)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沿着容器壁慢慢倒入水中,并不断地用玻璃棒进行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地散失;浓硫酸有吸水性,可用于干燥气体。(3)电解水时,两个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电解水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5.(1)铜丝变黑 使空气中氧气完全反应 (2)加热(或把蔗糖研成粉末) 继续加入蔗糖,若蔗糖还能继续溶解,则该糖水是不饱和溶液 (3)集中火焰,提高火焰温度 还原性6.(1)带火星木条复燃 CuSO4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质量没有发生改变 (2)b 挥发性(或能与硫酸铜反应) (3)等于 Fe + CuSO4 FeSO4 + Cu【解析】(1)硫酸铜能够加快过氧化氢分解,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速率加快,把带火星木条放到管口观察到带火星木条复燃。催化剂在化学变化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若要证明CuSO4溶液对H2O2分解具有催化作用,还需验证的是CuSO4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质量没有发生改变。(2)浓氨水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进入硫酸铜溶液中,氨气溶于水得到氨水,氨水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一段时间后,观察到b侧产生蓝色沉淀,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实验得出浓氨水的性质有挥发性或能与硫酸铜反应。(3)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则m1等于m2。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 + CuSO4 FeSO4 + Cu。7.(1)铁与水 防止空气中的氧气溶于水 操作简单,现象明显 (2)烧杯(或漏斗) 与氧气接触 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 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着火点 提供热量、隔绝氧气【解析】(1)试管Ⅰ中的铁钉与水、空气接触,试管Ⅲ中铁钉没有接触水,两者对比得出铁生锈是铁与水作用的结果;改进后的实验在U形管中的水面分别滴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防止空气中的氧气溶于水,改进后的实验的优点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2)实验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的名称是烧杯、漏斗,课本实验的实验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升高左侧漏斗至白磷露出水面,白磷燃烧的原因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升高右侧漏斗至红磷露出水面,红磷不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着火点。改进前后实验中热水的作用相同,均是提供热量、隔绝氧气。8.(1)9 g 偏小 (2)反应生成气体,气体逸出 氢氧化铜(合理即可) (3)铜丝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把铝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解析】(1)物体与砝码放反了,称量的实际值为10 g-1 g=9 g,由于溶质质量少了,且按照图示仰视读数,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实际值偏小。(2)实验B中,碳酸氢钠与稀硫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逸出,天平不平衡,若要使实验成功,反应要有明显现象且不生成气体,硫酸与氢氧化铜、氢氧化钡、氯化钡粉末等反应有明显现象,可以把碳酸氢钠换成氢氧化铜、氢氧化钡、氯化钡等粉末。(3)实验C中,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将铜丝插入硝酸银溶液中,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观察到的现象是铜丝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该实验中没有探究铝与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改进的措施是把铝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9.(1)胶头滴管 d烧杯中无色酚酞溶液变红、e烧杯中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大于 不环保(或污染空气,或浪费试剂等) (2)偏小 便于观察颜色变化(或防止直接放在实验台上,试剂腐蚀实验台) (3)乙 丙 蒸发过程中液滴飞溅(合理即可)【解析】(1)实验一中滴加浓氨水的仪器的名称是胶头滴管;观察到的现象是d、e烧杯中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是①分子在不断运动,②氨水pH大于7。该实验的不足之处是不环保,污染空气,浪费试剂等。(2)实验二中,测石灰水pH,石灰水中溶质是氢氧化钙,溶液为碱性,pH试纸用水湿润,相当于加水稀释,碱性减弱,所测的溶液pH偏小,点滴板的作用是便于观察颜色变化,或者防止直接放在实验台上,试剂腐蚀实验台。(3)实验三:蒸发结晶可以从食盐溶液中获得食盐固体,从食盐溶液中获得食盐固体的操作是乙,过滤可以把粗盐浊液中的难溶物除去,把粗盐浊液中的难溶物除去的操作是丙;蒸发过程中液滴飞溅可能导致产率偏小,实验计算出的产率结果偏小,其原因可能是蒸发过程中液滴飞溅等。10.(1)石灰石 (2)Na2CO3+H2O+CO22NaHCO3 (3)干燥二氧化碳 对调后不能干燥二氧化碳(或对调后收集的二氧化碳中有水蒸气) (4)缓慢地将等体积的水注入锥形瓶中,采集信息形成图像,进行对比【解析】(1)制取二氧化碳实验中取试剂时,先加入固体样品,装置A中先加入的试剂是石灰石。(2)二氧化碳与饱和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有水参加反应,二氧化碳、水和Na2CO3反应生成碳酸氢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2CO3+H2O+CO22NaHCO3。(3)浓硫酸有吸水性,装置C的作用是干燥二氧化碳气体,若B、C位置调换,碳酸氢钠溶液中的水蒸气随二氧化碳一起进入D装置中。(4)氢氧化钠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反应过程中消耗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减少,锥形瓶内压强减小。但二氧化碳溶于水,需要用水做对比实验。若要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需要补充的对比实验是缓慢地将等体积的水注入锥形瓶中,采集信息形成图像,进行对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