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届浙考生物研学馆高三11月阶段测试模拟考试生物学试题(B卷)考生须知:1.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2.选择题的答案须用2B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3.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作图时可先使用2B铅笔,确定后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描黑,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为应对“垃圾围城”危机,很多地方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纸类、塑料、金属等)、不可回收垃圾(果皮、残渣、骨头等)和有害垃圾(电池、化工品、化妆品等)三类,并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措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通过垃圾分类可以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增大生态足迹B.对垃圾分类处理,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C.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需要考虑微生物的种类以及温度、水分等环境因素D.该措施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发展循环经济2.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探索一直是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基础部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有密切的联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线粒体内膜的某些部位向内腔折叠形成嵴,有利于有氧呼吸的进行B.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等有关C.染色质、染色体的不同形态,分别适宜于间期和分裂期完成各自的功能D.几丁质广泛存在于甲壳类动物的外骨骼中,可保护和支持内部结构,是一种蛋白质3.液泡是植物细胞中储存Ca2+的主要细胞器,Ca2+进入液泡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Ca2+-储存在液泡内,有利于植物细胞保持坚挺B.载体蛋白CAX运输H+和运输Ca2+的方式不相同C.H+进、出液泡都需要转运蛋白,都不消耗能量D.破坏H+焦磷酸酶会使H+通过CAX的运输速率变慢4.如图为胰腺腺泡细胞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将核膜与③联系起来,三者构成生物膜系统B.胰蛋白酶在②上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C.胰蛋白酶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中④的膜面积基本不变D.使用3H标记氨基酸可探究胰蛋白酶分泌的过程5.细胞自噬是细胞通过溶酶体(或液泡) 与双层膜包裹细胞自身物质的自噬小泡融合,从而降解自身物质并进行循环利用的过程。研究发现细胞有氧代谢产生的毒性副产物,如 O 、O 、H O 等活性氧(ROS)参与细胞的自噬调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可以清除ROS的毒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与细胞自噬有关的双层膜结构都能合成ATPB.干旱等不良环境下可能导致植物细胞中ROS含量上升C.乳酸菌和破伤风杆菌可能不存在SOD 和CATD.图中NADPH 氧化酶的加工与高尔基体有关6.利用酵母菌进行酿酒的传统酿造工艺流程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的[H]都与O2结合B.若酿造过程中酒变酸,则发酵坛密封不严C.发酵液样品的蒸馏产物有无酒精,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检测D.蒸熟并摊晾的原料加入糟酪,立即密封可高效进行酒精发酵7.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单股正链(+RNA)病毒,人体感染后主要损伤肝细胞。HCV侵染肝细胞后的增殖过程如图所示,其中①②③表示相关生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HCV中合成的物质N可对过程①②进行催化B.过程③合成的蛋白质和+RNA之间可进行碱基互补配对C.病毒的+RNA含有多个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D.肝细胞主要为HCV的复制提供模板、能量和原料等8.胰蛋白酶能激活其他消化酶原,在新陈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种疾病(胰腺炎、肺气肿等)的发生均与胰蛋白酶的过量分泌有关,临床上常使用胰蛋白酶抑制剂类药物进行治疗。研究表明,一些植物多酚类化合物对胰蛋白酶有抑制作用,如图表示不同温度下柑橘黄酮对胰蛋白酶抑制作用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本实验自变量是黄酮的浓度、温度,各组使用的胰蛋白酶浓度应相同B.三种温度下,随黄酮浓度升高,对胰蛋白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效果均增强C.图中显示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相同黄酮浓度下,温度越低,抑制率越高D.使用0.7mg/mL的黄酮、降低温度可治疗人体胰蛋白酶过量分泌引起的疾病9.真核生物mRNA中特定位点的腺嘌呤可发生甲基化修饰,会抑制mRNA与核糖体的结合。Foxm1基因的mRNA甲基化水平降低以及SOCS2基因的mRNA甲基化水平升高均会促进肿瘤的发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mRNA发生甲基化修饰,会影响该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B.Foxm1基因属于抑癌基因,其mRNA甲基化水平降低会导致该基因过度表达C.SOCS2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够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促进细胞的凋亡D.Foxm1基因甲基化水平升高或者SOCS2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升高也会促进肿瘤发生10.下列有关高中生物学实验的叙述,合理的是( )A.大蒜根尖依次经过解离、染色、漂洗和制片,可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B.鉴定DNA时,丝状物溶于2mol/L的NaCl溶液,加入二苯胺试剂并充分摇匀后即呈蓝色C.设计制作生态缸并观察其稳定性时,生态缸需要密封并保证适宜光照,不需要补充食物D.调查趋光性农林害虫的种群密度时,可通过黑光灯诱捕法准确计算害虫的种群密度11.下列有关遗传学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格里菲思认为,转化形成的S型细菌具有致病性是由于DNA可控制细菌的性状B.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表明,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DNA遗传的C.沃森和克里克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证明了DNA的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D.卡伽夫法则提出了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为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提供了依据12.miRNA是细胞内一种单链小分子RNA,可与mRNA靶向结合并使其降解。circRNA是细胞内一种闭合环状RNA,可靶向结合miRNA使其不能与mRNA结合,从而提高mRNA的翻译水平。P蛋白具有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circRNA可以通过miRNA调控P基因表达进而影响细胞凋亡,调控机制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circRNA和mRNA通过对miRNA的竞争性结合,调节基因表达B.转录时游离的核糖核苷酸加在正在合成的RNA链的3'端C.增加细胞内circRNA的含量则凋亡的细胞会增加D.circRNA、miRNA都是由DNA转录形成的13.60Co辐射可使部分花粉活力降低, 通过受精过程可诱导卵细胞发育成单倍体幼胚。科研人员利用此原理, 通过下图所示操作培养西葫芦优良品种。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雌花套袋的目的是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B.经②得到的部分幼苗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可能与④获得的品种相同C.④处理可在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D.③应挑选幼苗中叶片大、茎秆粗壮的个体即为单倍体14.加拿大底鳟是一种小型鱼类,其体内与细胞呼吸有关的基因LDH-B有多种等位基因,其中等位基因LDH-Bb出现的比例表现出随温度和纬度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一定区域内所有加拿大底鳟的全部LDH-B基因组成该种群基因库B.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而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加拿大底鳟形成了生殖隔离D.LDH-Bb基因控制的性状可能与低温下快速供能有关15.由肝细胞合成分泌、胆囊储存释放的胆汁属于消化液,其分泌与释放的调节方式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所示的调节过程中,迷走神经对肝细胞分泌胆汁的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机体血浆中大多数蛋白质由肝细胞合成。肝细胞合成功能发生障碍时,组织液的量减少C.根据图中调节过程可知,若给正常小鼠注射CCK抗体,小鼠胆囊释放的胆汁量减少D.肝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和受体蛋白功能不同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16.APC摄取外源性抗原(如细菌表面的蛋白质抗原等)后,在细胞内形成吞噬体,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为吞噬溶酶体。MHCⅡ(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Ⅱ类分子)和吞噬溶酶体中的多种酶在酸性环境下活化,将抗原降解为适合与MHCⅡ类分子结合的抗原肽,从而将外源性抗原肽呈递给辅助性 T 细胞,具体过程如图所示,TCR 和 CD4 为细胞表面的识别分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MHCⅡ类分子由辅助性 T细胞合成,需经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加工B.MHCⅡ与吞噬溶酶体中的多种酸性水解酶作用后会被分解成抗原肽C.抗原肽—MHCⅡ类分子会与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CD4 等特异性结合D.APC将外源性抗原完整传递给辅助性 T 细胞需要吞噬溶酶体的作用17.青霉素发酵是高耗氧过程,透明颤菌的血红蛋白具有很强的携带O2的能力。科学家设计将其引入青霉菌来提高氧气供给,方案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注:某氨基酸营养缺陷型菌株是指该菌株不能在缺少该种氨基酸的培养基上生长A.青霉素是青霉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能抑制细菌的生长B.处理①可用电融合法、PEG融合法等促进原生质体的融合C.处理②将融合细胞接种到含甲硫氨酸和精氨酸的培养基上筛选D.将杂种菌株在低氧条件下培养可检测该菌株是否达到设计预期18.线粒体功能同时受线粒体DNA(mtDNA)和核DNA(nDNA)的双重调控。线粒体遗传病是指由mtDNA或nDNA突变导致线粒体内的蛋白质异常,使细胞出现功能损伤。为治疗mtDNA突变导致的线粒体遗传病,科研团队于2020年通过第一极体移植得到了“三亲小猴”,过程如下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父亲nDNA突变不会导致线粒体遗传病,母亲mtDNA突变容易导致线粒体遗传病B.减数分裂Ⅰ细胞质不均等分配使极体含较少细胞质,能降低子代猴携带异常染色体的风险C.“三亲小猴”的获得需用到动物细胞融合、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动物细胞培养等技术D.“三亲小猴”能够正常发育的生理基础是受体猴对外来胚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19.某生态系统中能量在3个营养级之间流动的情况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B摄入的能量比例增大,B的同化效率(同化量/摄入量)一般也增大B.若B同化的量减小,C的同化量一般也相应减少,B→C的能量传递效率基本不变C.若B呼吸的能量占其同化量的比例增大,B→C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会下降D.若B为养殖动物,增大B的同化效率能使能量的利用效率增大20.已知人类ABO血型是由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IA、IB、i共同决定,其中IA、IB对i为完全显性关系,IA、IB为共显性关系。位于19号染色体上的基因H编码岩藻糖转移酶,催化抗原H的合成。红细胞膜上没有抗原A、B、H的个体血型称孟买血型,其生化合成途径如图1。图2为某家系遗传系谱图,已知孟买血型红细胞均不能与A、B抗体结合,常被误诊为“O”型,但血浆中有抗H抗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系谱图分析不可以确定Ⅱ-3是孟买血型B.由系谱图分析可知,Ⅰ-1基因型为HhIBiC.O型血个体可以少量输血给孟买血型的个体D.Ⅲ-2与一孟买血型女性婚配,所生女孩为孟买血型的概率为1/2非选择题部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21.(10分)高山姬鼠是栖息于横断山区的重要小型哺乳动物,为了解高山姬鼠在横断山区的低温胁迫下的适应性生存策略,科研人员开展相关研究。(1)科研人员选取12只非繁殖期的成年个体,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处于25℃和5℃环境下正常饲喂28天,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结果如下。平均体重/g 平均体脂/g 平均摄食量/g0天 28天 28天 0天 28天对照组 36.0 36.1 5.9 6.1 6.0实验组 37.0 30.2 3.1 5.8 8.1①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高山姬鼠通过增加摄食量和 来适应低温环境。②高山姬鼠在低温胁迫下,下丘脑分泌的 增多,通过垂体促进甲状腺的分泌活动,导致 增强,弥补了低温条件下因散热 而导致的机体能量消耗的增加。(2)科研人员继续检测了实验鼠体内瘦素含量和下丘脑神经肽基因的表达量,结果如图。①下丘脑的某些神经元合成的瘦素受体依次由 (填细胞器)加工、分类和包装并运送到相应部位,与瘦素结合后导致相关基因表达发生变化。②瘦素是一类激素,有两方面作用:一方面抑制下丘脑某些神经元合成促进食欲的神经肽NPY、AgRP;另一方面促进下丘脑另一些神经元合成抑制食欲的神经肽POMC、CART,从而调节动物的食欲。在低温胁迫下,高山姬鼠体内瘦素的含量 (填“增加”“不变”或“减少”),而摄食量增加,原因是 。(3)综上分析,高山姬鼠通过 调节方式,实现体重、摄食量等指标的生理变化,维持了内环境的 ,最终适应了低温环境。22.(14分)2024年2月至今,我国境内发生多起森林火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且导致一定的经济损失。请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森林作为“地球的肺”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CO2。这些固定的含碳有机物既是生产者生长发育所需的,又是 直接或间接消费的物质来源。我国承诺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所谓“碳中和”是指通过 、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CO2排放总量,实现相对“零排放”。(2)图1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若要实现“碳中和”,图中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应该 (填“>”“=”或“<”)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总量,判断依据是 。而发生森林火灾 (填“有利于”或“不利于”)“碳中和”的实现。(3)山火有地下火、地表火和树冠火,这是由森林群落的 结构决定的。森林群落区别于其他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强度较弱的地表火对森林反而是有利的,请结合图2,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 。森林能够很快恢复原貌,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调节机制,这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4)评估火灾后森林的恢复情况,往往需要对森林土壤动物类群的 进行调查,可用 进行取样。23.(12分)番茄植株不耐高温,其生长适宜温度和光照分别为15~32℃、500~800μmol。安徽日光温室夏季栽培过程中常遭遇35℃及以上的高温并伴有强光辐射,会造成作物减产。图甲是番茄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示意图,其中PSⅡ和PSⅠ是吸收、传递、转化光能的光系统;Rubisco为某种参与光合作用的酶。(1)据图甲分析,番茄通过光反应可将光能转化为 中的化学能。水光解产生的H+通过ATP合成酶的跨膜运输方式是 。(2)为研究亚高温高光强对番茄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者将番茄植株在CK条件(适宜温度和适宜光照)下和HH条件(亚高温高光强)下各培养5天后测定相关指标如下表。光照强度 净光合速率(Pn) 气孔导度 胞间CO2 Rubisco(酶)组别 温度 (μmol.m-2.s-1 ) (μmol.m-2.s-1 ) (mmol.m-2.s-1 ) 浓度(ppm) 活性(U.mL-1)CK 25℃ 500 12.1 114.2 308 189HH 35℃ 1000 1.8 31.2 448 61导致光合速率降低的因素包括气孔限制因素(CO2供应不足)和非气孔限制因素(CO2得不到充分利用)。亚高温强光处理,导致番茄光合速率降低的因素属于 (填“气孔”或“非气孔”)限制因素。结合表中数据及图甲分析,亚高温强光条件下番茄净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3)植物通常会有一定的应对机制来适应逆境,D1蛋白是PSⅡ复合物的组成部分,对维持PSⅡ的结构和功能起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在亚高温高光强下,过剩的光能可使D1蛋白被破坏。已知SM可抑制D1蛋白的合成,研究者对D1蛋白与植物应对亚高温高光强逆境的关系进行了如下研究。利用番茄植株进行了三组实验,1组的处理同(2)中的CK,2组番茄植株在亚高温高光强(HH)条件下培养,3组的处理为 ,定期测定各组植株的净光合速率(Pn)。实验结果如图乙,根据实验结果解释植物缓解亚高温高光强抑制光合作用的机制: 。24.(9分)大刍草是玉米的原始祖先,具有较强的抗病抗逆特性,为玉米育种提供了原始的遗传材料。研究发现大刍草基因组中有一个D基因仅在体细胞(2n)和精子中正常表达,在卵细胞中不转录。为研究D基因表达对卵细胞的影响,设计了实验。据图回答:(1)D基因在大刍草卵细胞中不转录,从基因结构角度推测其可能的原因是卵细胞中 。(2)要构建大刍草的CDNA文库,应从大刍草 或 中提取总RNA.由总RNA在相关酶的作用下获得D基因编码蛋白的序列。按如图所示构建重组表达载体。(3)在过程①、②转化筛选时,过程 中T-DNA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DNA上。(4)从转基因植株未成熟种子中分离出胚,观察到细胞内仅含一个染色体组,判定该胚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形成的,而一般情况下大刍草卵细胞在未受精时不进行发育,由此表明 。(5)在大刍草基因组中发现另一个B基因与其育性相关,为进一步研究B基因的功能,研究者将一段T-DNA插入到B基因中,致使该基因失活,失活后的基因记为b,现以野生植株和突变植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统计母本植株的结实率,结果如表所示:杂交编号 亲本组合 结实率a ♀BB×♂bb 0.1b ♀bb×♂BB 0.5c ♀BB×♂BB 0.5①表中数据表明B基因失活后使 (雌/雄)配子育性降低,依据是 。②让杂交a的F1给杂交b的F1授粉,得到F2.为验证F2植株的基因型,研究者据B基因、T-DNA的序列设计了3种引物,如图所示:随机选取F2植株若干,提取各植株的总DNA,分别用“引物I+III”组合及“II+III”组合进行PCR,检测是否能扩增(完整的T-DNA过大,不能完成PCR扩增)。如果引物“I+III”组及“II+III”组进行PCR均可完成扩增,则相应植株的基因型为 。如果 ,则相应植株的基因型为BB.25.(15分)果蝇中正常翅脉(A)对间断翅脉(a)为显性。基因型为aa的果蝇中,80%的个体表现为间断翅脉,20%的个体表现为正常翅脉,且在各代群体中该比率保持不变。果蝇的眼色有伊红眼、淡色眼和乳白眼,分别由复等位基因e、t和i控制。回答下列问题:(1)仅考虑翅脉性状,正常翅脉的果蝇基因型可能有 种。下列选项中哪几项可能是基因型为aa个体表现为正常翅脉的原因 A.环境因素影响了相关基因的表达B.相关基因发生了表观遗传修饰C.其他基因影响了相关基因的表达(2)为探究果蝇翅脉和眼色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两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杂交组合 亲本 子一代♀ ♂ ♀ ♂一 正常翅 脉乳白眼 正常翅 脉淡色眼 正常翅脉淡色眼:间断 翅脉淡色眼=4:1 正常翅脉乳白眼:间断 翅脉乳白眼=4:1二 正常翅脉 伊红眼 间断翅 脉淡色眼 正常翅脉伊红眼:正常翅脉淡色 眼:间断翅脉伊红眼:间断 翅脉淡色眼=3:3:2:2 正常翅脉伊红眼:正常翅 脉淡色眼:间断翅脉 伊红眼:间断翅 脉淡色眼=3:3:2:2①e、t和i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e、t和i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为 。果蝇眼色和翅脉性状的遗传遵循 定律。②杂交组合二中母本的基因型是 ,子一代个体中与父本基因型及表现型均相同的个体占 。③杂交实验一子一代雄性正常翅脉果蝇基因型及比例是 (只写翅脉相关基因)。(3)果蝇体细胞有三对常染色体。为确定控制翅脉的基因(A/a)在果蝇染色体上的位置,借助位置已知的M/m基因进行分析。用基因型为mmAA的正常翅脉果蝇P与基因型为MMaa的间断翅脉品系Q杂交得F ,F 自由交配得F2。用M、m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对F2间断翅脉果蝇体内组织的DNA进行PCR扩增,电泳结果有1、2、3三种类型,如图所示。统计间断翅脉(F2)的数量,发现类型3个体最多、类型2较少、无类型1出现。据此推测,控制翅脉的基因(A/a)与M/m基因 (填“位于”或“不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其中出现类型2的原因是 。B卷参考答案及解析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D C A A B C D C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C D D C C C D A D21.(10分)(1)降低体重和降低体脂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细胞代谢 增加(2)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减少瘦素减少,对下丘脑中合成POMC、CART的基因表达量影响不显著;对合成NPY、AgRP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体内合成NPY、AgRP的基因表达量增加,增加摄食量(2分)(3)神经—体液 稳态22.(14分)(1)消费者和分解者/次级生产者 植树造林(2) > 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总量未包含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的燃烧、汽车尾气等)排放的CO2量(2分) 不利于(3)垂直 物种组成/优势种 ①热刺激和KAR类活性物质的作用促进了种子萌发,体现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②林下光照增强,促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③土壤矿质元素增多,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分,每点一分) 负反馈(4)丰富度 土壤取样器23.(每空2分,共12分))(1)ATP和NADPH 协助扩散/易化扩散(2)非气孔 Rubisco酶活性的下降导致②和③的速率下降,温度升高可能使呼吸速率上升(3)适量的SM处理番茄植株并在亚高温高光强(HH)下培养。 番茄植株通过合成新的D1蛋白以缓解亚高温高光强对光合作用的抑制24.(9分)(1)D基因的启动子无法启动转录(2)体细胞 精子(3)②(4)D基因表达能使卵细胞不经受精直接发育成胚(5)雄 对比a组和b组实验结果可知,bb作父本时结实率较低 Bb 仅引物“II+III”组进行PCR能完成扩增,而“I+III”组不能完成扩增25.(15分)(1)3/三 ABC(2)X e对t和i为完全显性,t对i为完全显性 自由组合 AaXeXt 1/10 AA:Aa:aa=5:10:1(3)位于 a和M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换,产生了同时含am的配子,与aM的配子受精形成aaMm(类型2)个体1.A【分析】1、生态足迹又叫 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2、在垃圾分类处理中,可回收垃圾是为了达到废物资源化,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对不可回收的垃圾和有害垃圾的处理应考虑它们被快速分解,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选择合适的处理场所和处理方式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微生物种类,同时还应在适宜的温度和PH、是否通入空气等环境中处理。【详解】A、通过垃圾分类,可回收垃圾是为了达到废物资源化,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对不可回收的垃圾和有害垃圾的处理应考虑它们被快速分解,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可以减少占地面积,减少生态足迹,A错误;B、对垃圾分类处理中,可回收垃圾可以作为有效资源进行回收利用,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B正确;C、许多微生物都是分解者,利用它们的分解作用处理垃圾,由于不同微生物分解利用的物质种类不完全相同,所以需要考虑微生物的种类以及温度、水分等环境因素,C正确;D、通过对不同种类的垃圾处理,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发展循环经济,D正确。故选A。2.D【详解】线粒体是双层膜,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线粒体存在于真核细胞,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点睛】 A、线粒体内膜的某些部位向内腔折叠形成嵴,增大了内膜的面积,有利于酶的附着,有利于有氧呼吸的进行,A正确;B、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构成的网架结构,维持着细胞的形态,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器,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等有关,B正确;C、染色质、染色体存在不同形态,染色质是丝状,存在于分裂间期,有利于间期复制,染色体是杆状,存在于分裂期,有利于染色体的移动以及染色单体的分开,因此,染色质、染色体的不同形态,分别适宜于间期和分裂阶段完成各自的功能,C正确;D、几丁质广泛存在于甲壳类动物的外骨骼中,可保护和支持内部结构,是一种多糖,D错误。故选D。3.C【分析】从图中信息“泡膜上的H+焦磷酸酶可利用水解无机焦磷酸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H+”,说明H+从细胞质基质转运到液泡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Ca2+在液泡内浓度高,因此,Ca2+是逆浓度梯度运输的为主动运输;由pH值可知,液泡内H+浓度大于细胞质基质,因此,H+通过CAX的运输的运输为协助扩散。【详解】A、Ca2+储存在液泡内,使细胞液渗透压增大,细胞吸水,有利于植物细胞保持坚挺,A正确;B、液泡膜外pH=7.2,液泡内pH=5.5,载体蛋白CAX运输H+是顺浓度梯度运输,属于协助扩散,载体蛋白CAX运输Ca2+是逆浓度梯度运输,属于主动运输,两者运输方式不相同,B正确;C、H+进入液泡属于主动运输,H+出液泡属于协助扩散,都需要转运蛋白,但H+进入液泡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D、H+进入液泡需要液泡膜上的H+焦磷酸酶协助,破坏H+焦磷酸酶会使进入液泡的H+减少,液泡内外H+浓度梯度减小,则H+通过CAX的运输速率变慢,D正确。故选C。4.A【分析】分析题图:①是内质网、②是核糖体、③是细胞膜、④是高尔基体。【详解】A、①是内质网,内连核膜,外连细胞膜,但是生物膜系统还包括其他的细胞器膜,A错误;B、②是核糖体,胰蛋白酶属于蛋白质,其合成是在②上以氨基酸为原料开始的,B正确;C、胰蛋白酶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中④高尔基体的膜面积基本不变,C正确;D、使用3H(具有放射性)标记的氨基酸可探究胰蛋白酶形成的过程,D正确。故选A。5.A【分析】1、溶酶体主要分布在动物细胞中,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2、细胞自噬就是细胞吃掉自身的结构和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细胞会将受损或功能退化的细胞结构等,通过溶酶体降解后再利用,这就是细胞自噬。处于营养缺乏条件下的细胞,通过细胞自噬可以获得维持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在细胞受到损伤、微生物入侵或细胞衰老时,通过细胞自噬,可以清除受损或衰老的细胞器,以及感染的微生物和毒素,从而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有些激烈的细胞自噬,可能诱导细胞凋亡。【详解】A、据图分析,图中与细胞自噬有关的双层膜结构有叶绿体、线粒体、自噬小泡,叶绿体、线粒体能合成ATP,但自噬小泡不能合成ATP,A错误;B、由于ROS促进细胞自噬,产生的物质能为细胞提供营养,从而减少细胞对环境的依赖,所以干旱等不良环境下可导致植物细胞中ROS含量上升,B正确;C、乳酸菌和破伤风杆菌都是厌氧微生物,细胞中肯定没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C正确;D、图中NADPH 氧化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加工与高尔基体有关,D正确。故选A。6.B【分析】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故果酒的制作原理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生产中是否有酒精的产生,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来检验,该物质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详解】A、有氧呼吸产生的[H]都与O2结合,无氧呼吸产生的[H]与丙酮酸反应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A错误;B、酿造过程中应在无氧条件下进行,若密封不严,会导致醋酸菌在有氧条件下发酵产生醋酸而使酒变酸,B正确;C、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检测发酵产物中的二氧化碳,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发酵液样品的蒸馏产物中有无酒精,若存在酒精,则酒精与酸性的重铬酸钾反应呈灰绿色,C错误;D、蒸熟并摊晾的原料需要冷却后才可加入糟醅,不能马上密封,需要提供氧气先让糟醅中的好氧型霉菌将原料中的淀粉糖化,以及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D错误。故选B。7.C【分析】分析题图:过程①②均以RNA为模板,合成产物RNA,均表示RNA复制,过程③属于翻译。【详解】A、丙型肝炎病毒(HCV)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合成蛋白质N,A错误;B、过程③为翻译,翻译过程中tRNA与模板+RNA之间可进行碱基互补配对,但合成的蛋白质和+RNA之间不可进行碱基互补配对,B错误;C、题图中+RNA作为翻译的模板,合成的蛋白质包括蛋白酶、衣壳蛋白和N三种,说明病毒的+RNA含有多个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才可以实现一种RNA模板能合成多种蛋白质,C正确;D、丙型肝炎病毒(HCV)主要感染肝细胞,说明肝细胞为HCV的宿主细胞,为病毒的复制提供能量和原料等,病毒提供模板,D错误。故选C。8.D【分析】1、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叫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对照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对照实验中,除了要观察的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应当始终保持相同。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详解】A、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看出,本实验的自变量是黄酮的浓度、处理的温度,而使用的胰蛋白酶浓度属于无关变量,为保证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各组使用的胰蛋白酶的浓度应相同,A正确;B、图中三种温度下,随着黄酮浓度的逐渐增加,黄酮对胰蛋白酶活性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B正确;C、根据图示信息,相同浓度下,27℃时的抑制率比另外两个温度的抑制率高,说明温度越低,抑制率越高,C正确;D、根据图示信息,使用0.7mg/mL的黄酮、降低温度对胰蛋白酶的抑制率高,但是人是恒温动物,不能采用降温的方式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D错误。故选D。9.C【分析】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详解】A、mRNA发生甲基化修饰,会影响翻译过程,但不会影响该基因的转录过程,A错误;B、Foxml基因的mRNA甲基化水平降低会导致该基因表达增强,原癌基因过度表达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增强,可能引起细胞癌变,B错误;C、SOCS2基因的mRNA甲基化水平升高会抑制该基因表达,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表达量减少会引起细胞癌变,故可判断SOCS2基因属于抑癌基因,其表达的蛋白质能够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促进细胞的凋亡,C正确;D、Foxml基因的mRNA甲基化水平降低会促进肿瘤发生,所以Foxml基因甲基化水平升高不会促进肿瘤的发生,D错误。故选C。10.C【分析】1、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的制作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2、在一定温度下,DNA遇二苯胺试剂会呈现蓝色,因此二苯胺试剂可以作为鉴定DNA的试剂。【详解】A、制作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时,大蒜根尖解离后需要漂洗才能用甲紫溶液染色,否则会造成解离过度,无法看到染色体,A错误;B、在一定温度下,DNA遇二苯胺试剂会呈现蓝色,因此鉴定DNA时,加入二苯胺试剂后需要水浴加热,B错误;C、设计制作生态缸并观察其稳定性时,生态缸需要密封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保证适宜光照,保证生态缸中有能量输入,不需要补充食物,C正确;D、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来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D错误。故选C。11.B【分析】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等人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格里菲思通过体外转化实验提出了转化因子的概念,但没有提出DNA是遗传物质,即没有明确转化形成的S型细菌具有致病性是由于DNA可控制细菌的性状,A错误;B、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因此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DNA遗传的,B正确;C、梅塞尔森和斯塔尔运用同位素标记法和离心技术,证明了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C错误;D、卡伽夫发现DNA分子中腺嘌呤的总数等于胸腺嘧啶的总数,鸟嘌呤的总数等于胞嘧啶的总数,但并未提出嘌呤和嘧啶间的配对关系,D错误。故选B。12.C【分析】基因的表达:①转录:以DNA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mRNA;②翻译:以mRNA为模板,在核糖体的参与和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多肽链。【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miRNA能与mRNA结合,使其降解,降低mRNA 的翻译水平。当miRNA与circRNA 结合时,就不能与mRNA结合,从而提高mRNA的翻译水平。所以circRNA和mRNA通过对miRNA 的竞争性结合,调节基因表达。A正确;B、在转录过程中,mRNA分子是按5'端到3'端方向延长的,RNA聚合酶只能在RNA的3'端连接新的核苷酸,B正确;C、增加细胞内circRNA的含量,靶向结合miRNA使其不能与P基因的mRNA结合,从而提高P基因的表达量,抑制细胞凋亡,C错误;D、circRNA(环状RNA)和miRNA(微小RNA)都是非编码RNA(ncRNA)的成员,它们都是从DNA转录而来的。D正确。故选C。13.D【分析】结合图解和题意分析,将采集的雄蕊进行60Co辐射处理,目的是诱导花药母细胞内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使其产生活力极低的花粉而无法完成正常受精,用这样的花粉涂抹在雌蕊柱头,诱导其受精过程(事实因花粉活力低而无法真正完成受精),目的是促进雌蕊中卵细胞(染色体数目只有体细胞的一半:20条)发育为幼胚,取出幼胚离体培养即可得到单倍体植株。由于突变的花粉可能只是一部分,所以在离体培养的幼胚发育得到的植株中有些并不是卵细胞发育而来的单倍体植株,所以最后还需要进行对培育植株进行形态上的筛选,一般是根据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且高度不育的特点进行选择。【详解】A、雌花套袋的目的是防止外来花粉落在雌蕊的柱状上完成受精而影响实验的结果,A正确;B、②中有受精卵发育的个体,也有卵细胞发育的个体, ④中有染色体加倍后形成的正常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未加倍的细胞,经②得到的部分幼苗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可能与④获得的品种相同,B正确;C、④是用秋水仙素来处理单倍体幼苗,在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C正确;D、由于突变的花粉可能只是一部分,所以在离体培养的幼胚发育得到的植株中有些并不是卵细胞发育而来的单倍体植株,所以最后还需要进行对培育植株进行形态上的筛选,一般是根据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且高度不育的特点进行选择,D错误。故选D。14.D【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个体不是进化的单位,种群才是进化的单位。在自然界中,由于存在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等因素,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的,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详解】A、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一定区域内所有加拿大底鳟的全部LDH-B基因不能组成该种群基因库,A错误;B、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错误;C、生殖隔离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或交配后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加拿大底鳟存在地理隔离,但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D、分析题意,基因LDH-B与细胞呼吸有关,题图可知,冷水环境中LDH-Bb出现比例很高,故LDH-Bb基因控制的性状与低温下快速供能有关,D正确。故选D。15.C【分析】由图可知,食物通过促进下丘脑相关通路,增加Ach的释放,同时通过小肠Ⅰ细胞通路,增加CCK的释放,二者均可作用与肝细胞分泌胆汁,后者又能促进胆囊平滑肌收缩,进一步促进胆囊胆汁的释放。【详解】A、迷走神经对肝细胞分泌胆汁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A错误;B、肝细胞合成功能发生障碍时,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大量渗透的组织液,组织液的量增加,B错误;C、CCK的作用是促进肝细胞分泌胆汁以及促进胆囊平滑肌收缩,增加胆汁的释放量。若给正常小鼠注射CCK抗体,则胆汁分泌减少,胆囊平滑肌收缩减弱,胆汁释放量减少,C正确;D、肝细胞膜上载体蛋白与受体蛋白功能不同的原因是编码这两种蛋白质的基因序列不同,并非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错误。故选C。16.C【分析】由图可知,抗原呈递细胞通过胞吞作用摄取抗原。辅助性T细胞不能直接识别外源性抗原,无摄取、加工和处理抗原的能力。【详解】A、MHCⅡ类分子,不是由辅助性T细胞合成的。MHCⅡ类分子在APC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合成和加工,A错误;B、MHCⅡ类分子不会被分解成抗原肽,B错误;C、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会与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TCR(T细胞受体)和CD4分子特异性结合,启动免疫反应,C正确;D、APC将外源性抗原处理后,以抗原肽-MHCⅡ复合物的形式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而不是将外源性抗原完整传递。吞噬溶酶体的作用是将外源性抗原降解为抗原肽,D错误。故选C。17.C【分析】青霉菌具有细胞壁,可通过酶解法去除细胞壁形成原生质体,不同原生质体融合可形成杂种细胞。【详解】A、次生代谢产物一般认为不是生物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化合物,青霉素是青霉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能抑制细菌的生长,A正确;B、处理①是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可用电融合法、PEG融合法等促进原生质体的融合,B正确;C、融合的细胞能合成甲硫氨酸和精氨酸,在缺少甲硫氨酸和精氨酸的培养基上可以生长,因此处理②将融合细胞接种到不含甲硫氨酸和精氨酸的培养基上筛选,C错误;D、青霉素发酵是高耗氧过程,透明颤菌的血红蛋白具有很强的携带O2的能力,因此可适应低氧环境,杂种菌株也具有适应低氧环境的能力,因此将杂种菌株在低氧条件下培养可检测该菌株是否达到设计预期,D正确。故选C。18.D【分析】借助核移植技术,使患者的第一极体与移除原核的供体次级卵母细胞结合得到重组次级卵母细胞;通过体外受精技术使重组次级卵母细胞受精后,再借助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技术得到“三亲小猴”。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核移植等技术的基础。可见,“三亲小猴”的核DNA来自患者与父亲(精子),细胞质DNA即线粒体DNA来自供体。【详解】A、受精卵中的线粒体来自母亲(卵细胞),父亲的核DNA(nDNA)突变可以通过精子传给子代。线粒体遗传病是指由线粒体DNA(mtDNA)或核DNA(nDNA)突变导致线粒体内的蛋白质异常,使细胞出现功能损伤。可见,父亲nDNA突变和母亲mtDNA突变都容易导致线粒体遗传病,A错误;B、“三亲小猴”通过第一极体移植得到的,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减数分裂Ⅰ细胞质不均等分配使极体含较少细胞质,这不能降低子代猴携带异常染色体的风险,B错误;C、患者的第一极体与移除原核的供体次级卵母细胞借助核移植技术得到的重组次级卵母细胞受精后,再经过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得到“三亲小猴”,因此“三亲小猴”的获得需用到核移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动物细胞培养等技术,但没有用到动物细胞融合技术,C错误;D、“三亲小猴”能够正常发育,其生理基础是受体猴对外来胚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D正确。故选D。19.A【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公式同化量 = 摄入量—粪便量=呼吸作用散失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量能量传递效率=(本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20.AD【分析】据图分析,A型血的基因型为H_IA_,B型血的基因型为H_IB_,AB型血的基因型为H_IA IB,O型血的基因型为hh__、H_ii。【详解】A、Ⅱ-3血型为O型,却有AB型的孩子,可以确定Ⅱ-3是孟买血型,A正确;B、从系谱图中可以看出,Ⅰ-1和Ⅱ-2均为B型血,且他们的后代中出现了孟买血型(无抗原A、B、H),孟买血型的产生需要hh_ _的基因型,可以推断Ⅰ-1必须携带h基因,同时,由于Ⅰ-1是B型血,他必须携带IB基因。因此,1-1的基因型至少为HhIB_,不能确定一定是HhIBi,B错误;C、孟买血型的红细胞上没有A、B、H抗原,但孟买血型血浆中含有抗H、抗A、抗B,它可以和O型红细胞上的H物质发生反应,因此一旦接受了O型血,会发生溶血反应,会引起疾病,因此,从安全性的角度来看,孟买血型不可以接受O型血,C错误;D、由题图可知,III-2是AB型血型,基因型为HhIAIB,与孟买血型女性(hh__)婚配后,则女儿为孟买血型的概率为1/2(即Hh×hh后代中hh为1/2),D正确故选AD。21.(1) 降低体重和降低体脂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细胞代谢 增加(2)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减少 瘦素减少,对下丘脑中合成POMC、CART的基因表达量影响不显著;对合成NPY、AgRP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体内合成NPY、AgRP的基因表达量增加,增加摄食量(3) 神经—体液 稳态【分析】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低温下,高山姬鼠的体重减轻、体脂含量低、摄食量增加,说明在低温胁迫下,脂肪的氧化分解加快,以增加产热量适应低温环境;据图分析,瘦素含量与体脂呈正相关,图中的NPY和AgRP是促食类神经肽,POMC和CART是抑食类神经肽,据图分析,体温条件下瘦素与下丘脑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NPY和AgRP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增加,促进食物摄取,增加产热。【详解】(1)①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低温下,高山姬鼠的体重减轻、体脂含量低、摄食量增加,说明在低温胁迫下,脂肪的氧化分解加快,以增加产热量适应低温环境。②高山姬鼠在低温胁迫下,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刺激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导致细胞代谢增强,使机体抵御寒冷的环境,弥补了低温条件下因散热增加而导致的机体能量消耗的增加。(2)①瘦素受体是位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其形成过程类似于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其依次是由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分类和包装并运送到相应部位,与瘦素结合后导致相关基因表达发生变化。②据图可知,低温胁迫下,高山姬鼠的体内瘦素的含量随着体脂的减少而减少,而摄食量增加,其原因是瘦素对下丘脑中合成POMC、CART的基因表达量影响不显著,而对合成NPY、AgRP的神经元抑制作用减弱,导致体内NPY、AgRP基因的表达量增加。(3)综上分析,高山姬鼠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实现体重、摄食量等指标的生理变化,维持了内环境的稳态,最终适应了低温环境。22.(1) 消费者和分解者/次级生产者 植树造林(2) > 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总量未包含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的燃烧、汽车尾气等)排放的CO2量 不利于(3) 垂直 物种组成/优势种 热刺激和KAR类活性物质的作用促进了种子萌发,体现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林下光照增强,促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土壤矿质元素增多,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负反馈(4) 丰富度 土壤取样器【分析】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中的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进入无机环境。【详解】(1)异养型的消费者与分解者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故生产者固定的含碳有机物既是生产者生长发育所需的,又是消费者、分解者直接或间接消费的物质来源;我国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大力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这在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达到“碳中和”时,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应等于CO2排放总量,而CO2排放总量除包括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外,还包括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过程中排放的CO2,故图中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应该>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总量;发生森林火灾会破坏大面积的植被,导致生产者固定的二氧化碳减少,不利于“碳中和”的实现。(3)垂直结构是群落内不同生物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山火有地下火、地表火和树冠火,这是由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决定的;区分群落的重要依据使群落的外貌特征和物种组成;结合图2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分析,即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角度分析,由图2可知,地表火能烧掉枯枝落叶,使有机物被分解为无机物被生产者再次利用,因此可促进物质循环、地表火可产生光热刺激,作为物理信息促进种子萌发、地表火还可以产生KAR类活性物质,通过信息传递刺激种子萌发,地面植物被烧毁,林下光照增强,促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故强度较弱的地表火对森林反而是有利的;一场森林火灾发生了,灾后由于光照更加充足,土壤的无机养料增多,于是许多种子萌发,幼苗迅速成长,森林面貌逐渐恢复,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机制。(4)有些土壤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因此在评估火灾后森林的恢复情况,还需要对森林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调查,因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23.(1) ATP和NADPH 协助扩散(2) 非气孔 Rubisco酶活性的下降导致②和③的速率下降,温度升高可能使呼吸速率上升(3) 适量的SM处理番茄植株并在亚高温高光强(HH)下培养。 番茄植株通过合成新的D1蛋白以缓解亚高温高光强对光合作用的抑制【分析】1、分析表格: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光照强度,表中数据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亚高温高光强组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Rubisco活性都下降,胞间CO2浓度却上升。2、分析坐标图:实验的自变量是番茄是否用SM处理、培养条件是否为亚高温高光强,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坐标曲线显示的净光合速率为1组>2组>3组。【详解】(1)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光能转化为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图中H+顺浓度梯度通过ATP合成酶, 势能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2)亚高温强光处理后,气孔内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所以其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是非气孔因素,再结合表中数据可以判断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是Rubisco酶活性的下降导致②和③(暗反应)的速率下降。(3)利用番茄植株进行的三组实验中,自变量是番茄是否用SM处理、培养条件是否为亚高温高光强,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1组的处理同(2)中的 CK,在常温、适宜光照下培养,为对照组;3组用适量的可抑制D1蛋白合成的SM处理番茄植株并在亚高温高光强(HH)下培养,由此可知2组番茄植株不需要用SM处理并在亚高温高光强(HH)下培养。1组、2组的番茄植株均能正常合成D1蛋白,3组的番茄植株D1蛋白的合成受到抑制。图2显示的实验结果是:2组番茄植株的净光合速率低于1组、高于3组,说明亚高温高光强对净光合速率有抑制效应,而亚高温高光强对番茄植株净光合速率的抑制是因为抑制了D1蛋白的合成,说明通过合成新的D1蛋白可以缓解亚高温高光强对光合作用的抑制。24.(1)D基因的启动子无法启动转录(2) 体细胞 精子(3)②(4)D基因表达能使卵细胞不经受精直接发育成胚(5) 雄 Bb 仅引物“II+III”组进行PCR能完成扩增,而“I+III”组不能完成扩增【分析】1、分析题图:①表示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农杆菌细胞;②表示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2、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有: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基因工程可以根据人们的意愿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基因工程所用的工具有限制酶、DNA连接酶和运载体。3、农杆菌是一种在土壤中生活的微生物,能在自然条件下感染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而对大多数单子叶植物没有感染能力。当植物体受到损伤时,伤口处的细胞会分泌大量的酚类化合物,吸引农杆菌移向这些细胞,这时农杆菌中的Ti质粒上的T-DNA(可转移的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且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根据农杆菌的这种特点,如果将目的基因插入到Ti质粒的T-DNA上,通过农杆菌的转化作用,就可以使目的基因进入植物细胞,并将其插入到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的DNA上,使目的基因的遗传特性得以稳定维持和表达。它是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详解】(1)基因转录需要启动子、终止子等调控因子发挥作用,因此D基因在大刍草卵细胞中不转录的可能原因是卵细胞中D基因的启动子无法启动转录。(2)要构建大刍草的CDNA文库,应从大刍草体细胞或精子中提取总RNA,原因是D基因仅在大刍草的体细胞和精子中正常表达。(3)②表示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即将T-DNA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DNA上。(4)分析题意,转基因植株与正常植株相比,多了D基因,而转基因植株的卵细胞能发育,可推测D基因表达能使卵细胞不经受精直接发育成胚。(5)①对比a组和b组实验结果可知,bb作父本时结实率较低,说明B基因失活后使雄配子育性降低。②根据题干子链延伸的方向总是5′→3',当使用“引物I+Ⅲ”组合进行PCR时,二者可扩增出从B基因的左端到T一DNA之间的部分序列(省略号代表大量碱基),表明该植株含有b基因。当使用引物“Ⅱ+Ⅲ”组合进行PCR时, 可直接扩增出从B基因左端的CCGTGT到右端的ATGCCT之间的序列(意味着B基因未被插入T-DNA)。又由题干可知,完整的T-DNA过大,不能完成PCR,所以当B基因之间若插入了T-DNA,即基因型为b时,通过PCR不能扩增。总之,当使用引物“Ⅱ+Ⅲ”组合进行PCR时,能扩增的就是B基因,不能扩增的就是b基因,所以当植株的基因型为Bb,分别用引物“Ⅰ+Ⅲ”组合及“Ⅱ+Ⅲ”组合进行PCR,都能检测出扩增的情况。同理,若仅引物“Ⅰ+Ⅲ”能扩增,则基因型为bb;若仅引物“Ⅱ+Ⅲ”能扩增,则基因型为BB。25.【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 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 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 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 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 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果蝇中正常翅脉(A)对间断翅脉(a)为显性。基因型为aa的果蝇中,80%的个体表现为间断翅脉,20%的个体表现为正常翅脉,且在各代群体中该比率保持不变。正常翅脉的果蝇基因型可能有3种,分别是AA、Aa,aa。环境因素影响了相关基因的表达、相关基因发生了表观遗传修饰、其他基因影响了相关基因的表达都可能导致aa不表现为间断翅脉而表现为正常脉翅,ABC正确。故选ABC。(2)正常情况下:Aa×Aa AA:Aa:aa=1:2:1,即显性性状:隐性性状=3:1,Aa×aa Aa:aa,即显性性状:隐性性状=1:1,而题干信息aa中存在1/5的表现型为显性,则Aa×Aa后代显性性状:隐性性状=4:1,Aa×aa后代显性性状:隐性性状=3:2。杂交组合一:亲本正常翅脉乳白眼雌果蝇与正常翅脉淡色眼雄果蝇杂交,子一代中,雌雄果蝇中翅脉性状均为正常翅脉:间断翅脉=4:1,而雌性果蝇中眼色全为淡色眼,雄性果蝇中眼色全为乳白眼,表明果蝇的翅脉性状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性状位于X染色体上,果蝇眼色和翅脉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亲本正常翅脉乳白眼雌果蝇基因型为AaXiXi,常翅脉淡色眼雄果蝇基因型为AaXtY,且t对i为完全显性。杂交组合二:正常翅脉伊红眼雌果蝇与间断翅脉淡色眼雄果蝇杂交,子一代中,雌雄果蝇中翅脉性状均为正常翅脉:间断翅脉=3:2,而雌果蝇中眼色伊红眼:淡色眼=1:1,雄果蝇中眼色伊红眼:淡色眼=1:1,可见亲本伊红眼为杂合子,且e对t为完全显性,亲本基因型为AaXeXt、aaXtY。综上所述:①e、t和i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e、t和i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为e对t和i为完全显性,t对i为完全显性;果蝇眼色和翅脉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②杂交组合二中母本的基因型是AaXeXt,子一代个体中与父本基因型(aaXtY)及表现型均相同的个体占比=1/2×1/2×1/2=1/8,题干信息:基因型为aa的果蝇中,80%的个体表现为间断翅脉,20%的个体表现为正常翅脉,且在各代群体中该比率保持不变,则子一代个体中与父本基因型(aaXtY)及表现型均相同的个体占比1/8×4/5=1/10。③杂交实验一亲本基因型为AaXiXi,AaXtY,Aa×Aa AA:Aa:aa=1:2:1,而aa中有1/5的性状为正常翅脉,杂交实验一子一代雄性正常翅脉果蝇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5:10:1。(3)假设控制翅脉的基因(A/a)与M/m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则mmAA的正常翅脉果蝇P与基因型为MMaa的间断翅脉品系Q杂交得F1 MmAa,F1自由交配(不发生互换)后代F2中AAmm:AaMm:aaMm=5:10:1,则后代全是类型3,没有类型1出现,若F1减数分裂中发生互换,则会出现少量的类型2,可见符合题意,假设成立,综上所述可知,控制翅脉的基因(A/a)与M/m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a和M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换,产生了同时含am的配子,与aM的配子受精形成aaMm(类型2)个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届浙考生物研学馆高三11月阶段测试模拟考试.docx B卷参考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