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狼》知识点梳理基础知识【文题解读】用动物的名称狼做题目,点名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和主要内容。【作家作品】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人,清代文学家。他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题联“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聊斋志异》,“聊斋”是指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是我国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它的主要艺术特色是:语言精炼,想象丰富,情节曲折。【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聊斋志异》。此题下共有三则故事,这里选的是第二则。三则故事中的狼贪婪、凶狠、狡诈,但最终都被杀,作者肯定了杀狼的正义行为,从不同侧面阐发了主题思想。【课文原文及朗读节奏】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屠户 完 跟随 走1.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副词,只,仅; 副词,很,非常。【译文】一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故事的开端,屠户遇狼。简述时间、地点、矛盾双方,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缀行甚远,表现了狼的贪婪凶恶,暗示了屠户将遭遇危险,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害怕 抛,扔。 停止 跟从 副词,再,又2.原文:屠 惧,投 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 投 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介词,把。 仍然,依旧; 代词,代狼 连词,表转折,但是。【译文】屠户害怕,把骨头丢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又拿一块骨头扔给它,后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但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了上来。副词,已经 助词,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骨已尽矣, 而两狼 之 并 驱 如故。连词,表转折,但是。 一起 追随,追赶。 跟原来一样【译文】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故事的发展,屠户惧狼。面对饿狼,先是惧,于是采取迁就的策略,“投以骨”,骨投尽了,但两狼并驱如故,屠户的处境更加危险,这充分暴露了狼贪婪凶恶的本性,证明了屠户迁就退让策略的失败。副词,很,非常。 恐怕,担心 看,视 堆积柴草 覆盖,遮盖3.原文:屠 大 窘, 恐 前后受其敌。顾 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处境困迫,为难 代词,代指两狼。攻击 代词,指打麦场【译文】屠户的(处境)很困迫,担心前后都遭受它们的攻击。(他)看见田野里有个打麦场,麦场主人把柴禾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副词,于是,就。靠着 解除,卸下。 方位名词作动词,上前,前进屠 乃 奔 倚 其下,弛 担 持 刀。狼不敢前, 眈眈 相向。其:代词,代指积薪。 拿着,握住 凶狠注视的样子【译文】屠户就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边,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屠户御狼。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屠户明白自己已面临生死抉择,他机敏地环顾麦场,利用麦场的有利地形,改变了途中两狼并驱的局面,化被动为主动,避免了前后受敌的处境。一会儿 离开 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闭上眼睛 从容,悠闲4.原文:少时,一狼径 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 目似 瞑, 意 暇 甚。副词,径直 代词,代狼 介词,在。 时间长了 神情,态度【译文】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突然 介词,用,拿 杀死 副词,刚刚,正屠 暴 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 之。 方 欲 行,转视积薪后。代词,代指狼。 打算,想,要【译文】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猛劈狼的头,又连砍几刀,杀死了它。(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的后面一看洞穴,这里名词作动词,挖洞 连词,来 代词,代指屠户 仅,只一狼 洞 其中 ,意 将 隧入 以攻 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 尻 尾。代词,代积薪 想,打算 名词作状语,从通道 屁股另一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想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背后。身子已经钻进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介词,从代词,代狼。 才 假装睡觉; 介词,用 引诱,诱惑。屠自后断 其 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 盖 以 诱 敌。砍断 大腿。也。明白,知道。 表推测,相当于“大概”。这里是"原来"的意思。【译文】屠户从背后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它。(这时屠户)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屠户杀狼,动作描写。借屠户锐利的眼睛,点出狼“ 隧入以攻其后”的企图,揭露其“身已半入,只露尻尾”那种弄巧成拙的丑态,以“亦毙之”作了痛快的结束。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阴险狡诈。狡猾 连词,表转折,但是 多少 动词作名词,笑料5.原文:狼亦黠( xia )矣,而 顷刻 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 笑 耳。一会儿 助词,的 语气词,而已,罢了【译文】狼也太狡猾了!可是转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诡诈手段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揭示主旨、议论。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三、思维导图屠户遇狼——缀行甚远——开端屠户惧狼——迁就退让——发展屠尸御狠一一果断选择——发展屠户杀狼——勇敢警觉——高潮和结局议论 ———止增笑耳——点明中心四、文言知识归纳(一)词类活用:1.狼不敢前 名词作动词,上前,前进。2.其一犬坐于前 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3.一狼洞其中 名词作动词, 挖洞。4.意将隧入 名词作状语,从通道。5.止增笑耳 动词作名词,笑料。6.恐前后受其敌 名词作动词,攻击(二)古今异义1.一狼径去 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2.盖以诱敌 古义: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今义:几何学,数学的一个分支。4.止增笑耳 古义:罢了;今义:耳朵。5.屠暴起 古义:突然; 今义:凶狠、残酷。6.弛担持刀 古义:解除,卸下;今义:放松。7.场主积薪其中 古义:柴;今义:薪水。(三)一词多义:虚词:1.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的。又数刀毙之 代词,它,指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性。久之 助词,调整音节作用,无实义。2.以:以刀劈狼首 介词,拿,用投以骨 介词,把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连词,来目的,来。盖以诱敌 连词,来目的,用来。实词:4.止:止有剩骨 仅,只。一狼得骨止 停止止增笑耳 只是6.敌:恐前后受其敌 动词,攻击盖以诱敌 名词,敌人(四)文言句式1.投以骨 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以骨投 (之)。2.场主积薪其中 省略句 场主积薪(于)其中。3.一狼洞其中 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一狼(于)其中洞。4.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状语后置句 而两狼之如故并驱5.顾野有麦场 省略句 (屠户)顾野有麦场6.一狼仍从 省略句 一狼仍从(之)7.屠乃奔倚其下 省略句 屠乃奔倚(于)其下8.意暇甚 状语后置句 意甚暇五、内容理解1.《狼》一文的写作思路是:屠户遇狼——屠户惧狼——屠户御狼——屠户杀狼。经历了几次交锋: 课文中间三段写了三次交锋。第一次:屠户惧怕狼并且“投以骨”,没有作用,狼仍跟随他。第二次:屠户背倚柴草堆,“弛担持刀”,与两狼对峙。第三次:屠户暴起,杀死两狼。2.结合全文说说,狼具有哪些特点? 全文表现了狼的贪婪、狡猾的特点。贪婪。如“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写出了狼的穷追不舍、贪婪凶残。狡猾。如“眈眈相向“”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等处,都写出了狼的狡猾。3.故事中的屠户是怎样一个形象?请试加以说明。全文展现了屠户从心存幻想到奋起反抗的过程,体现了他的勇敢、机智、细心严谨。具体从文中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最初“屠惧”“屠大窘”“投以骨““复投之”看出他的怯懦、心存幻想、妥协退让;在狼”并驱如故“后,屠户清醒过来,准备战斗,先是”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继而”暴起“杀狼,最后”转视积薪后“,“自后断其股,亦毙之”根除狼患,主要从动作描写中表现了他的勇敢、机智。4.请你写出狼的性格和屠夫的性格?狼:狡猾、贪婪、阴险狡诈、愚蠢屠夫:勇敢果断、机智且细心5.议论点题的句子: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6.写出几个关于狼的成语、谚语、俗语。成语: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狈为奸,鬼哭狼嚎,狼吞虎咽 歇后语:狼吃狼——冷不防 俗语:披着羊皮的狼;前怕狼,后怕虎。7.主题思想:通过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经过,揭露了狼的贪婪凶狠、狡诈阴险的本性,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8.(2024 南通期末)本文和下面的选文都讲述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故事,请从人类的角度或动物的角度,说说你从两文得到的启示。泽涸,蛇将徙。有小蛇谓大蛇日:“子行而我随之,人以为蛇之行者耳,必有杀子者。不如相衔负我以行,人必以我为神君也。”乃相衔负以越公道。人皆避之,目:“神君也。”(选自《韩非子 说林上》)【参考译文】一片水洼地干涸了,蛇准备迁移。有条小蛇对大蛇说:“你在前面走而我跟着你,人们就会把我们当作一般过路的蛇,必然会有杀你的人。我们不如互相衔着而你背着我走,人们一定以为我是神君。”于是大蛇就和小蛇互相衔着且大蛇背着小蛇穿过大路。人们都避开它们,说:“这是神君啊。”【示例1】从人类的角度:《狼》启发我们,对待狼和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可妥协让步,必须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选文启发我们,做人要有自己的辨别能力,要仔细观察,透过现象看本质,以识别诡计。【示例2】从动物的角度:《狼》启示我们,那些机关算尽的世间小人,不管如何使坏,终究是一场空。选文启发我们,弱者要学会运用智慧,灵活变通,保护自己。第20课狼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7分)【甲】《狼》全文。【乙】屠秀才,名越。一庄姓武士造其庐,云:“仆①有两豚儿②,敢劳先生教诲,岁赠三十金。”未几,庄请屠至其居。二童子出拜,教之读,驽钝无才,而性殊暴烈。先生责之不服,反颜相向。屠大怒,辞欲行。庄日:“汝欲何往?恐不能由汝。”大惊而逃。既出门,二童追来,屠伏道旁一荒窑内,忽有二狼跃出,倒街屠衣曳之,惊骇欲绝。俄一老人持杖击,二狼并毙。老人曰:“此豺虎之乡,幸遇老夫,不然危矣。”示之途。归家数日,梦老人曰:“庄某不法,予已枭③其首矣。”屠惊问姓名,曰:“老夫此山之主也。”屠遂寤,见树上悬一兽头,方悟老人为山神也。醉茶子日:恶兽之子终是兽矣,又何必延求良师,以期其化气质哉!然世之轻慢师者,更虎狼之不若矣,可胜慨哉! (节选自李庆辰《醉茶志怪》,有删改)【注释】①仆:谦辞,称自己。②豚儿:谦称自己的儿子。③枭:斩首示众。1. 请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4分)(1)弛担持刀 弛: (2)一狼洞其中 洞:(3)辞欲行 欲: (4)二狼并毙 并: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投以骨 B. 屠乃奔倚其下非学无以广才(《诫子书》) 人不堪其忧(《〈论语〉十二章》)大惊而逃 D. 恶兽之子终是兽矣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夫君子之行(《诚子书》)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又何必延求良师,以期其化气质哉!4. 下列对【乙】文中“屠越”的相关情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庄武士访求屠越教导二子B .屠越因二子无才凶恶,怒而告别C.屠越遇狼,得一老人相救D. 屠越梦老人杀庄某,便悟老人身份5.以下是叹号的三种用法,请你结合提示和本文内容,分析【乙】文文末感叹号的作用。(2分)提示:①感叹句末用叹号,表强烈情感;②祈使句末用叹号,表祈使语气;③反问句后用叹号,强调情感。句子:然世之轻慢师者,更虎狼之不若矣,可胜慨哉!6.【甲】【乙】两文在写作方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8分)【甲】《狼》第3~4段。【乙】狼,大如狗,苍色,作声诸窍皆沸①。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或言狼狈是两物,狈前足绝短,每行常驾于狼腿上,狈失狼则不能动,故世言事乖②者称狼狈。临济郡西有狼冢。近世曾有人独行于野,遇狼数十头,其人窘急,遂登草积上。有两狼乃入穴中,负出一老狼。老狼至,以口拔数茎草,群狼遂竞拔之。积将崩,遇猎者救之而免。其人相率掘此冢,得狼百余头杀之,疑老狼即狈也。 (节选自段成式《西阳杂俎》,有删改)【丙】万历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③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④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⑤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⑥顶毛,口龁 hé 首领,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用此智耳。(节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有删改)【注释】①沸:喧嚣,喧腾。②乖:不顺利。③阖:关闭,闭合。④:迟疑徘徊、欲行又止或后退的样子。⑤:但,止,仅。⑥:双手捧取,这里指抓住。⑦龁(hé):咬。1. 参考表格中的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文言词句 方法 释义其一犬坐于前 文言现象:名词作状语。 (1)或言狼狈是两物 查阅词典法: ①有人,有的。 ②有。③或者,也许。④迷惑。 (填序号)老狼至 课内迁移法;过中不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3)众咸谓猫怯 成语迁移法: 老少咸宜。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遇狼数十头,其人窘急,遂登草积上。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3. 请用“/”给【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向、(限断两处)(2分)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用此智耳4.狼和狈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结合[乙】文加以概括。(2分)5. 小组决定结合【甲】【乙】两文梳理“狼”的特点,请你完成下面的表格。(3分)“狼”的特点出处 句子 特点【甲】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乙】 狼,大如狗,苍色,作声诸窍皆沸。 (2)老狼至,以口拔数茎草,群狼遂竞拔之。阅读完三篇选文,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3分)(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15分)[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节选自《狼》)[乙]北直界有堕龙入村,其行重拙,入某绅家。其户仅可容躯,塞而入。家人尽奔登楼哗噪统炮①轰然,龙乃出。门外停贮潦水②,浅不盈尺。龙入,转侧其中,身尽泥涂,极力腾跃,尺余辄堕。泥蟠③三日,蝇集鳞甲。忽大雨,乃霹雳拏空④而去。 (选自《聊斋志异》,有改动)[注]① 炮:火枪、土炮。 ②水:停而不流的积水。③:盘伏,盘曲。④拏ná空:凌空。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①意暇甚( ) ②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③浅不盈尺( ) ④乃霹雳拏空而去( )2.(食的)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家人尽奔登楼哗噪铳炮轰然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译文:②转侧其中,身尽泥涂。译文:4.[甲]文中的屠户和[乙]文中的龙各自遇到了困境:屠户① ,龙② 。屠户和龙分别依靠③ 和④ 的办法摆脱了困境。(5分)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15分)【甲】 (蒲松龄《狼》)【乙】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 ,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③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頞上革肉,已破裂云。 (节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注)①觇(chān):窥视。②攫( jué):钳制,用爪扎取,这里是刺入的意思。③攧(diān):颠仆,指蛇“反侧倾跌”的动作。④ 頞è:额头。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恐前后受其敌 敌: (2)意暇甚 意:(3)闻崖上有声甚历 闻: (4)寻途登觇 途: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B.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C.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D.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译文:(2)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译文:4.同样是面对强大而凶残的对手,屠户和螳螂最后能够取得胜利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4分)(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13分)【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节选自蒲松龄《狼》)【乙】豚泽之人养蜀鸡,有文而赤翁①.有群雓②周周鸣。忽晨风③过其上,鸡遽④翼诸雓,晨风不得捕,去。巳而有乌来,与雓同啄。鸡视之,兄弟也。与之上下,甚驯。乌忽衔其雓飞去。鸡仰视怅然,似悔为其所卖也。夫巫峡之险不能覆舟,而覆于平流。羊肠之曲不能仆⑤车,而仆于剧骖⑥.此无他,福生于所畏,祸起于所忽也。(选自宋濂《宋文宪公全集》)【注】①【翁】鸟颈上的羽毛。②【雓(yú)】鸡雏。③[晨风]鸟名,一种猛禽。④【遽(jù)】立刻。⑤【仆】倒下。⑥【剧骖(cān)】七面相通的大道。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一狼径去 去后乃至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国人道之C.有文而赤翁 与儿女讲论文义D.夫巫峡之险不能覆舟 险躁则不能治性2.下列加点字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2分)A.苫蔽成丘 B.狼不敢前 C.一狼洞其中 D.鸡遽翼诸雓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①其一犬坐于前。(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鸡仰视怅然,似悔为其所卖也。(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阅读【甲】【乙】两文,理解“福生于所畏,祸起于所忽也”一句 意思。屠户的“畏”指的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福”指的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蜀鸡的“忽”指的是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祸”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①②空用自己的话概括,第③④空用原文回答)(4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同题。(15分)[甲]《狼》[乙]《牧竖》 ① 蒲松龄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辍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有删改)【注释】①牧竖:牧童。②跑:兽用足刨地。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1.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跑号如前状 狼不敢前 B. 相去数十步 一狼径去C. 意甚仓皇 意暇甚 D.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穴/有小狼二 B. 大狼 /闻声仰视C. 乃舍/此趋彼 D. 既而/奄奄僵臣3.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竖下视之,气已绝矣。4.文中的大狼身上体现了什么感情?(2分)5.《狼》与《牧竖》分别写的是屠户、牧童和狼的较量,你如何评价屠户、牧童对狼所采取的行动?请说明理由。(4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同题。(21分)[甲]狼(节选)[清]蒲松龄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耽相向。少时,一狠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點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黠鼠赋(节选)[宋]苏轼苏子①夜坐,有鼠方啮。拊②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③中空。嘐嘐聱聱④,声在橐中。日:“噫!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也?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點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注]①苏子: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②拊(fǔ):拍。③橐(tuó):袋子。④嘐(jiāo)嘐聱(áo)聱:形容老鼠咬物的声音。1.《點鼠赋》在辑录时忘记给画线句断句了,请你用“/”断句。(限断三处)(3分)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2.《黠鼠赋》中的词理解有点难度,请你根据老师讲授的方法解释下面加点的词。(6分)方法 示例 注释课内迁移法 方欲行 ①有鼠方啮 方:成语关联法 覆水难收 ②覆而出之 覆:语法推测法 一狼洞其中 ③使童子烛之 烛:3.语气词在表情达意上有着重要的作用。请根据示例,赏析下面句中的语气词。(6分)示例:狼亦點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分析:“矣”表示陈述,相当于“了”,实出了狼狡猾的本性。“哉”表示反问,相当于“呢”,表现了作者对狼的讽刺之意。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4. 狼和鼠都“黠”,为何结局不同?请结合内容,尝试从人的角度探究原因。(6分)(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15分)【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节选自《聊斋志异·狼》)【乙】二鼠出,其一为蛇所吞;其一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蛇果腹,蜿蜒入穴。方将过半,鼠奔来,力嚼其尾。蛇怒,退身出。鼠欻然遁去①,蛇追不及而返。及入穴,鼠又来,嚼如前状。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蛇出,吐死鼠于地上。鼠来嗅之啾啾如悼息②衔之而去。友人张历友③为作诗《义鼠行》(节选自《聊斋志异·义鼠》,有删改)【注释】①欻然遁去:欻(xū)然,快速的样子;遁(dùn)去,跑掉。②啾啾:象声词,小动物的鸣叫声。悼息:悲伤叹息。③张历友:蒲松龄的诗友。1.根据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语。(3分)方法 词句 解释古今异义 屠自后断其股 (1)___________成语迁移:食不果腹 蛇果腹,蜿蜒入穴 (2)___________查阅字典:①〈名词〉公正、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②〈动词〉坚持正义;③〈形容词〉合道义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友人张历友为作诗《义鼠行》 (3)_____(填序号)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鼠来/嗅之啾啾如悼息衔之/而去。B.鼠来/嗅之啾啾如悼息/衔之而去。C.鼠来嗅之/啾啾如悼息/衔之而去。D.鼠来嗅之/啾啾如悼息衔之/而去。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一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老舍评价《聊斋志异》“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甲】【乙】两篇文章分别用“黠”与“义”来概括狼与鼠的性格,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4分)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蒲松龄《狼》)材料二: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①所遗行室②,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选自蒲松龄《狼·其三》)【注释】①夜耕:夜晚替人耕田,打短工的。②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1.下列推敲文言词义的方法或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选项 文言词句 方法 释义A 一狼仍从 字源推测法:分 跟从B 眈眈相向 参考成语法:虎视眈眈 凶狠注视的样子C 股直不能屈 课内迁移法:若屈伸呼吸 弯曲D 遂负之以归 查阅词典法:①田间水沟;②通达;③前进,前往;④成就,顺利地做到;⑤于是,就;⑥终,竟,终于。 通达A.A B.B C.C D.D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屠乃奔倚其下”与“奔入伏焉”中的“奔”意义相同。B.“亦毙之”与“屠急捉之”中的“之”用法和意义相同。C.“止露尻尾”与“止增笑耳”中的“止”用法和意义相同。D.“盖以诱敌”与“遂负之以归”中的“以”意义不同。3.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B.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C.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D.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2)但思无计可以死之。5.材料一、二都写出了屠户怎样的性格特征 两文对屠户的态度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选自蒲松龄《狼》)【乙】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后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之,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选自蒲松龄《狼三则·其一》)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一狼仍从 (2)意暇甚(3)少却 (4)缘木求鱼11.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中“而”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3分)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而顷刻两毙C.人不知而不愠 D.五十而知天命1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2)默念狼所欲者肉,下如悬诸树而后取之。13.【甲】【乙】两文中的狼有什么不同点?它们的结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一)[2024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12分)【甲】《狼》【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鸣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一狼径去( ) (2)弛担持刀( )(3)乃伪睡以俟( ) (4)信不诬哉( )2.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T)(2分)A. 狼不敢前 犬又如前 B.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C. 乃悟前狼假寐 再就枕将寐 D. 其一犬坐于前 亦与犬相安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2分)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2分)4.【甲】【乙】两文中的狼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概括。(2分)(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选自蒲松龄《狼》)【乙】有车夫载重登坡,方极力时,一狼来啮其臀。欲释手,则货敝①身压,忍痛推之。既上,则狼已龁②片肉而去。乘其不能为力之际,窃尝一脔③,亦黠而可笑也。(选自蒲松龄《车夫》)【丙】太行毛大福,疡医④也。一日,行术归,道遇一狼。吐裹物,蹲道左。毛拾视,则布裹金饰数事。方怪异间,狼前欢跃,略曳袍服,即去。毛行,又曳之。察其意不恶,因从之去。未几,至穴,见一狼病卧,视顶上有巨疮,溃腐生蛆。毛悟其意,拨剔净尽,敷药如法,乃行。日既晚,狼遥送之。行三四里,又遇数狼,咆哮相侵,惧甚。前狼急入其群,若相告语,众狼悉散去。毛乃归。(选自蒲松龄《毛大福》)【注释】①敝:损坏、坍塌。②龁(hé):咬。③脔(luán):成块的肉。④疡(yáng)医:治疗创伤肿毒的外科医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其一犬坐于前( ) ②屠自后断其股( )③欲释手( ) ④众狼悉散去(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①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②行三四里,又遇数狼,咆哮相侵,惧甚。3.【甲】【乙】两文都提到了狼的“黠”,请用自己的话分别说一说两文中狼“黠”的表现。4.通过比较阅读,你会发现【丙】文中的狼与【甲】【乙】两文中的狼的形象不一样,作者对它们的态度也各不相同,请说说你的理解。(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5~9题。(共12分)【甲】(节选自蒲松龄《狼》)【乙】有老妪,蓄鸡至多,惟卖其卵。有买鸡充馔①者,虽十倍其价不肯售。会刈麦曝( )门外,群鸡忽千百齐至,围绕啄食。媪持杖驱之不开,东散西聚,莫可如何。方喧呶②间,住屋五楹訇然③摧圮,鸡乃俱惊飞入山去。故邵子④曰:“禽鸟得气之先。”(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馔:饮食,菜肴。②喧呶:形容声音嘈杂。③訇然:巨响声。④邵子:即邵雍,北宋哲学家,有内圣外王之誉。1.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的词语。(3分)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加点的词方喧呶间 课内迁移法:方欲行(《狼》) (1)群鸡忽千百齐至 参考成语法:人迹罕至、蜂拥而至 (2)一狼仍从 查阅词典法:①跟随。②听从,顺从。③和顺,安顺。④从事,参与。 (3) (填序号)2. 小海誊抄【乙】文时,“会刈麦曝( )门外”“( )”处漏了一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全。(1分)3.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禽鸟得气之先。4.请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完成资料卡。(2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狼”狼的肖像 与“狼”有关的成语 所对应蒲松龄眼中“狼”的形象特点① ③② ④5.同样讲人与动物的故事,【甲】【乙】两文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却有不同。请简要分析不同之处。(4分)甲文:乙文:(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甲】见课文《狼》。【乙】丈人①曰:“是皆不足以执信也②。试再囊③之,吾观其状,果困苦否。“狼欣然从之,信④足先生。先生复缚置囊中,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丈人附耳谓先生日:“有匕首否?“先生曰:“有。”于是出匕。丈人目⑤先生,使引匕刺狼。先生曰:“不害狼乎?”丈人笑曰:“禽兽负⑥恩如是,而犹不忍杀,子固仁者,然愚亦甚矣。”言已大笑,先生亦笑。遂举手助先生操刃,共殪⑦狼,弃道上而去。 (选自马中锡《中山狼传》,有删改)① 丈人:对年长男子的尊称。② 是皆不足以执信也:这都不足以令人信服。③囊:动词,用口袋装。④信:同“伸”,伸直。⑤目:用目示意。⑥负:背弃,违背。⑦ 殪:杀死。1.下面是“去”字的文言词义积累卡。下列词义的选择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① 前往 ② 一眼看去 B.①失去 ② 大江东去C.①离开 ② 相去无几 D.① 舍弃 ② 去暑降温2.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先生复缚置囊中,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3.甲文中的狼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4分)4.甲、乙两文都写了人与动物的“较量”,两文的前半部分都称呼其为“狼”,却在文末都称呼其为“禽兽”。这称呼的变化,你是怎样理解的?(2分)(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16分)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②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③。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焉能作此谋也?【注释】①伏焉:躲藏在那里。②顾:然而,可是。③以吹豕之法吹之;用吹猪的办法吹它。吹豕,屠夫将猪杀死后,为了便于褪毛,在后腿下端皮上斜割一口,用力吹,使膨胀如球。这里是活吹。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顾无计可以死之 (2)惟有小刀不盈寸(3)股直不能屈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非屠,焉能作此谋也?3.下列各句中的“以”与“方缚以带” 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 以刀劈狼首 B.遂负之以归C.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D.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4.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4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同题。(15分)[甲]《狼》[乙]《牧竖》 ① 蒲松龄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辍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有删改)【注释】①牧竖:牧童。②跑:兽用足刨地。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1.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跑号如前状 狼不敢前 B. 相去数十步 一狼径去C. 意甚仓皇 意暇甚 D.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穴/有小狼二 B. 大狼 /闻声仰视C. 乃舍/此趋彼 D. 既而/奄奄僵臣3.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竖下视之,气已绝矣。4.文中的大狼身上体现了什么感情?(2分)5.《狼》与《牧竖》分别写的是屠户、牧童和狼的较量,你如何评价屠户、牧童对狼所采取的行动?请说明理由。(4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同题。(21分)[甲]狼(节选)[清]蒲松龄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耽相向。少时,一狠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點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黠鼠赋(节选)[宋]苏轼苏子①夜坐,有鼠方啮。拊②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③中空。嘐嘐聱聱④,声在橐中。日:“噫!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也?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點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注]①苏子: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②拊(fǔ):拍。③橐(tuó):袋子。④嘐(jiāo)嘐聱(áo)聱:形容老鼠咬物的声音。1.《點鼠赋》在辑录时忘记给画线句断句了,请你用“/”断句。(限断三处)(3分)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2.《黠鼠赋》中的词理解有点难度,请你根据老师讲授的方法解释下面加点的词。(6分)方法 示例 注释课内迁移法 方欲行 ①有鼠方啮 方:成语关联法 覆水难收 ②覆而出之 覆:语法推测法 一狼洞其中 ③使童子烛之 烛:3.语气词在表情达意上有着重要的作用。请根据示例,赏析下面句中的语气词。(6分)示例:狼亦點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分析:“矣”表示陈述,相当于“了”,实出了狼狡猾的本性。“哉”表示反问,相当于“呢”,表现了作者对狼的讽刺之意。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4. 狼和鼠都“黠”,为何结局不同?请结合内容,尝试从人的角度探究原因。(6分)(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15分)【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节选自《聊斋志异·狼》)【乙】二鼠出,其一为蛇所吞;其一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蛇果腹,蜿蜒入穴。方将过半,鼠奔来,力嚼其尾。蛇怒,退身出。鼠欻然遁去①,蛇追不及而返。及入穴,鼠又来,嚼如前状。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蛇出,吐死鼠于地上。鼠来嗅之啾啾如悼息②衔之而去。友人张历友③为作诗《义鼠行》(节选自《聊斋志异·义鼠》,有删改)【注释】①欻然遁去:欻(xū)然,快速的样子;遁(dùn)去,跑掉。②啾啾:象声词,小动物的鸣叫声。悼息:悲伤叹息。③张历友:蒲松龄的诗友。1.根据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语。(3分)方法 词句 解释古今异义 屠自后断其股 (1)___________成语迁移:食不果腹 蛇果腹,蜿蜒入穴 (2)___________查阅字典:①〈名词〉公正、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②〈动词〉坚持正义;③〈形容词〉合道义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友人张历友为作诗《义鼠行》 (3)_____(填序号)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鼠来/嗅之啾啾如悼息衔之/而去。B.鼠来/嗅之啾啾如悼息/衔之而去。C.鼠来嗅之/啾啾如悼息/衔之而去。D.鼠来嗅之/啾啾如悼息衔之/而去。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一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老舍评价《聊斋志异》“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甲】【乙】两篇文章分别用“黠”与“义”来概括狼与鼠的性格,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4分)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蒲松龄《狼》)材料二: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①所遗行室②,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选自蒲松龄《狼·其三》)【注释】①夜耕:夜晚替人耕田,打短工的。②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1.下列推敲文言词义的方法或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选项 文言词句 方法 释义A 一狼仍从 字源推测法:分 跟从B 眈眈相向 参考成语法:虎视眈眈 凶狠注视的样子C 股直不能屈 课内迁移法:若屈伸呼吸 弯曲D 遂负之以归 查阅词典法:①田间水沟;②通达;③前进,前往;④成就,顺利地做到;⑤于是,就;⑥终,竟,终于。 通达A.A B.B C.C D.D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屠乃奔倚其下”与“奔入伏焉”中的“奔”意义相同。B.“亦毙之”与“屠急捉之”中的“之”用法和意义相同。C.“止露尻尾”与“止增笑耳”中的“止”用法和意义相同。D.“盖以诱敌”与“遂负之以归”中的“以”意义不同。3.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B.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C.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D.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2)但思无计可以死之。5.材料一、二都写出了屠户怎样的性格特征 两文对屠户的态度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选自蒲松龄《狼》)【乙】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后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之,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选自蒲松龄《狼三则·其一》)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一狼仍从 (2)意暇甚(3)少却 (4)缘木求鱼11.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中“而”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3分)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而顷刻两毙C.人不知而不愠 D.五十而知天命1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2)默念狼所欲者肉,下如悬诸树而后取之。13.【甲】【乙】两文中的狼有什么不同点?它们的结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7分)【甲】《狼》全文。【乙】屠秀才,名越。一庄姓武士造其庐,云:“仆①有两豚儿②,敢劳先生教诲,岁赠三十金。”未几,庄请屠至其居。屠秀才,名叫越。一个姓庄的武士到他的房舍,说:“我有两个愚笨的儿子,冒昧劳烦先生教诲,每年赠送三十金(作为报酬)。”不久,庄武士邀请屠越到他居住的地方。二童子出拜,教之读,驽钝无才,而性殊暴烈。先生责之不服,反颜相向。屠大怒,辞欲行。庄日:“汝欲何往?恐不能由汝。”两个童子出来拜见,(屠越)教导他们读书,(两个童子)平庸沒有才华,并且性格很凶恶。屠越责备他们(非但)不服从,反而变了脸色相对峙。屠越很生气,告别想要离开。庄武士说:“你想要到哪里去?恐怕不能由着你。”大惊而逃。既出门,二童追来,屠伏道旁一荒窑内,忽有二狼跃出,倒街屠衣曳之,惊骇欲绝。屠越)惊恐地逃跑。已经出了门,两个童子追来,屠越藏在路边一个废弃的窑洞中,忽然有两头狼跳了出来,扑倒住屠越的衣服拖拽他,(屠越)惊骇到快要停止呼吸。俄一老人持杖击,二狼并毙。老人曰:“此豺虎之乡,幸遇老夫,不然危矣。”示之途。(一会儿有一位老人拿着拐杖攻击(两头狼),两头狼一起被打死。老人说:“这里是猛兽的家乡,(你)幸好遇到了我,不然就危险了。”(然后又)告知屠越(回家的)道路。归家数日,梦老人曰:“庄某不法,予已枭③其首矣。”屠惊问姓名,曰:“老夫此山之主也。”屠遂寤,见树上悬一兽头,方悟老人为山神也。(屠越)回家几天后,梦见老人说:“姓庄的肆意妄为,我已(将他)斩首示众。”屠越吃惊地询问(老人)姓名,(老人)回答:“我是这座山的主人。”屠越于是醒来,看着树的上面悬挂着一个野兽的头颅,才明白老人就是山神。醉茶子日:恶兽之子终是兽矣,又何必延求良师,以期其化气质哉!然世之轻慢师者,更虎狼之不若矣,可胜慨哉! (节选自李庆辰《醉茶志怪》,有删改)醉茶子说:野兽的孩子始终是野兽,又何必招请寻求好的老师,来期望老师改变他(孩子)的气质呢!然而世上轻视急慢老师的人,还比不上老虎豺狼,值得感叹啊!【注释】①仆:谦辞,称自己。②豚儿:谦称自己的儿子。③枭:斩首示众。1. 请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4分)(1)弛担持刀 弛:解除,卸下 (2)一狼洞其中 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3)辞欲行 欲:想要 (4)二狼并毙 并:一起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D )A. 投以骨 “把” B. 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指代“柴草堆”,非学无以广才(《诫子书》)连词,表目的,可译为“用来” 人不堪其忧(《〈论语〉十二章》)“那,那个,那些”。大惊而逃 连词,前者表修饰,可不译 D. 恶兽之子终是兽矣结构助词,的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夫君子之行(《诚子书》)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又何必延求良师,以期其化气质哉!又何必招请寻求好的老师,来期望老师改变他(孩子)的气质呢!(“延”“期”翻译正确1分,句意通顺一分。)4. 下列对【乙】文中“屠越”的相关情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A.庄武士访求屠越教导二子B .屠越因二子无才凶恶,怒而告别C.屠越遇狼,得一老人相救D. 屠越梦老人杀庄某,便悟老人身份屠越梦到庄武士被老人斩首,询问得知老人“山之主”的身份,醒后看到树上挂的兽头,因此才明白老人是“山神”,而非“梦老人杀庄某,便悟老人身份”。5.以下是叹号的三种用法,请你结合提示和本文内容,分析【乙】文文末感叹号的作用。(2分)提示:①感叹句末用叹号,表强烈情感;②祈使句末用叹号,表祈使语气;③反问句后用叹号,强调情感。句子:然世之轻慢师者,更虎狼之不若矣,可胜慨哉!文中描写庄武土作为兽类仍请老师教导后代,但很多世人却对老师轻视怠慢,文末的感叹号表达了作者对世上轻视怠慢老师的人的强烈谴责。(意思对即可)6.【甲】【乙】两文在写作方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3分)都采用了先叙后议的写作方法。《狼》通过讲述屠户归家途中遭遇二狼袭击,并与其斗智斗勇的故事,得出禽兽的诡诈手段只能平添笑料的结论;本文通过讲述屠越受邀教导野兽之子,之后差点被野兽伤害一事,发出世人待师之道还不如兽类的感慨。(写作方法1分,具体分析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8分)【甲】《狼》第3~4段。【乙】狼,大如狗,苍色,作声诸窍皆沸①。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或言狼狈是两物,狈前足绝短,每行常驾于狼腿上,狈失狼则不能动,故世言事乖②者称狼狈。大约与狗一般大,身体苍色,发出声音时身体各个部位都在喧腾。狼的粪便(点燃)冒出的烟笔直地向上,可用来做烽火。有人说狼和狈是两种不同的动物,狈的前脚很短,常常靠在狼的腿上行走,如果狈不跟狼在一起就不能行动。因此,世人遇到事情不顺心时就会说“狼狈”。临济郡西有狼冢。近世曾有人独行于野,遇狼数十头,其人窘急,遂登草积上。有两狼乃入穴中,负出一老狼。老狼至,以口拔数茎草,群狼遂竞拔之。积将崩,遇猎者救之而免。其人相率掘此冢,得狼百余头杀之,疑老狼即狈也。 狼,在临济郡的西边有一座狼窝。近年来曾经有个人独自走在野外,遇到了几十只狼,这个人非常惊慌,于是爬上了草堆。两只狼进入洞穴中,背出了一只老狼。老狼到来后,用嘴拔了几根草,接着,群狼就竞相拔这些草。草堆快要崩塌,遇到猎人救了他才免于灾祸。他们相互协助挖开了狼窝,杀死了一百多只狼,怀疑(那只)老狼便是狈。(节选自段成式《西阳杂俎》,有删改)【丙】万历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万历年间。皇官之中出现了与猫一样大小的老鼠,对皇宫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皇官)找遍了民间好猫来捕捉遏制这些大老鼠,总是被(这只)大老鼠吃了。这时正好有别的国家进贡了一只狮猫,猫毛像雪一样白。抱投鼠屋,阖③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④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⑤百次。把这只猫抱进有大老鼠的屋子里,关紧门窗,暗暗地观察。(只见这只)狮猫蹲在那里好久,大老鼠迟疑着从老鼠洞里东张西望的走出来,看见狮猫后迅速奔袭而来。猫躲避爬到了桌子上,老鼠也跟着爬上了桌子,猫则跳下。就这样反反复复不下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⑥顶毛,口龁 hé 首领,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众人都说是猫害怕了,认为这只猫也对大老鼠无能为力。不久大老鼠奔跳的速度渐渐迟缓,大大的肚子似乎在喘气,蹲在了地上稍作休息。狮猫立刻快速从桌子上冲下来,用爪子死死地抓住老鼠头顶上的毛,嘴巴咬住了老鼠的头颈,猫不断发出呜呜的声音,而大老鼠也不断发出吱咬吱的叫声。众人赶忙打开窗户看去,只见老鼠的头已经被咬碎了。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用此智耳。(节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有删改)然后才知道猫躲避并不是怕老鼠,而是等待老鼠疲惫。对方暴露气势的时候自己就隐藏起来,对方气势消失的时候自己就突然暴发,用的是这种智慧。【注释】①沸:喧嚣,喧腾。②乖:不顺利。③阖:关闭,闭合。④:迟疑徘徊、欲行又止或后退的样子。⑤:但,止,仅。⑥:双手捧取,这里指抓住。⑦龁(hé):咬。1. 参考表格中的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文言词句 方法 释义其一犬坐于前 文言现象:名词作状语。 (1)像狗似的或言狼狈是两物 查阅词典法:①有人,有的。②有。③或者,也许。④迷惑。 (2)①(填序号)老狼至 课内迁移法;过中不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3)到,到来众咸谓猫怯 成语迁移法: 老少咸宜。 (4)全,都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遇狼数十头,其人窘急,遂登草积上。遇到了几十只狼,这个人非常惊慌,于是爬上了草堆。(“窘”“遂”翻译正确1分,句意通顺1分)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然后才知道猫躲避并不是怕老鼠,而是等待老鼠疲惫。(“怯”“惰”翻译正确1分,向意通顺1分)3. 请用“/”给【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向、(限断两处)(2分)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用此智耳 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用此智耳(每处1分)4.狼和狈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结合[乙】文加以概括。(2分)狼能独自行动,而狈前脚很短,需靠在狼的腿上行走。(意思对即可)5. 小组决定结合【甲】【乙】两文梳理“狼”的特点,请你完成下面的表格。(3分)“狼”的特点出处 句子 特点【甲】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狡猾【乙】 狼,大如狗,苍色,作声诸窍皆沸。 (2)体型庞大、声音洪亮老狼至,以口拔数茎草,群狼遂竞拔之。 机智、聪明阅读完三篇选文,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3分)在生活中,我们遭遇困境时要冷静处理,做事要有智谋,不能单凭意气和勇力,不能被表象迷惑,要看清事物的本质,并寻找方法解决问题。(意思对即可)(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15分)[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节选自《狼》)[乙]北直界有堕龙入村,其行重拙,入某绅家。其户仅可容躯,塞而入。家人尽奔登楼哗噪统炮①轰然,龙乃出。山东与北直隶交界的地方有一条龙坠落到村子里,它的行动笨重迟缓,进入一位绅士家。这家大门仅能容下它的身子,它硬塞进去了。这家人都吓跑了,有的跑到楼上大声乱叫,有的轰隆隆地放火枪土炮,龙才从他家里爬出去。门外停贮潦水②,浅不盈尺。龙入,转侧其中,身尽泥涂,极力腾跃,尺余辄堕。泥蟠③三日,蝇集鳞甲。忽大雨,乃霹雳拏空④而去。 (选自《聊斋志异》,有改动)门外有一摊积水,浅浅的不足一尺。龙爬进去,在水里翻滚,浑身涂满了泥污,极力腾跃升空,刚离地一尺多高就坠落下来了。龙在泥水中盘曲了三天,苍蝇爬满了它的鳞甲。忽然天下起大雨,龙才在霹雳声中凌空而离开。[注]① 炮:火枪、土炮。 ②水:停而不流的积水。③:盘伏,盘曲。④拏ná空:凌空。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①意暇甚( 神情、态度 ) ②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名词作状语,从通道 )③浅不盈尺( 满 ) ④乃霹雳拏空而去( 离开 )2.(食的)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家人尽奔登楼哗噪铳炮轰然 家人尽奔/登楼哗噪/铳炮轰然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译文:(屠夫这时)才明白(蹲坐在他)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迷惑敌人的。②转侧其中,身尽泥涂。译文:(龙)在水里翻滚,浑身涂满了泥污。4.[甲]文中的屠户和[乙]文中的龙各自遇到了困境:屠户①归途遇狼,缀行甚远,龙②从天而坠,遭人轰逐。屠户和龙分别依靠③运用智慧与狼搏斗和④选择忍耐,伺机而动的办法摆脱了困境。(5分)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15分)【甲】 (蒲松龄《狼》)【乙】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①,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有一个姓张的人,偶然在山谷溪边走路,听到山崖上传来很凄厉的声音。(他)寻找道路登上(山崖)窥视,只见一条身体像碗口一样粗的大蛇,在树丛中摆来扑去,用尾巴击打柳树,柳枝纷纷折断。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③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頞上革肉,已破裂云。 (节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蛇)辗转翻腾的样子,好像有什么东西在辖制着它。然而仔细观看又看不出什么,(姓张的人)非常疑惑。逐渐走到蛇前,才看到原来是一只螳螂占据在蛇的头上,用尖利的前臂紧抓着蛇头,无论(蛇)怎样颠仆都掉不下来。时间长了,蛇竟然死了,看(蛇的)颇头上的皮肉都已经破裂开了。【注)①觇(chān):窥视。②攫( jué):钳制,用爪扎取,这里是刺入的意思。③攧(diān):颠仆,指蛇“反侧倾跌”的动作。④ 頞è:额头。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2)意暇甚 意:这里指神情、态度(3)闻崖上有声甚历 闻:听见,听到 (4)寻途登觇 途:道路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3分)A. 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B.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C.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D.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逐渐走到蛇前,才看到原来是一只螳螂占据在蛇的头上,用尖利的前臂紧抓着蛇头,无论(蛇)怎样颠仆都掉不下来。据此断句即可。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译文:(屠户)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大概是用(这种方式)来迷惑敌人。(2)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译文: (蛇)辗转翻腾的样子,好像有什么东西在辖制着它。4.同样是面对强大而凶残的对手,屠户和螳螂最后能够取得胜利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4分)①勇敢无畏:甲文中,屠户起初畏惧妥协,认清形势后果断出击;乙文中,螳螂面对强敌也敢于迎战。②聪明机智:甲文中,屠户能够利用有利地形,抓住有利时机;乙文中,螳螂占据了有利位置,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极具智慧。(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13分)【甲】(节选自蒲松龄《狼》)【乙】豚泽之人养蜀鸡,有文而赤翁①.有群雓②周周鸣。忽晨风③过其上,鸡遽④翼诸雓,晨风不得捕,去。豚泽的人养蜀鸡,(这种鸡)身上有花纹并且脖颈上的毛呈赤色。有一群小鸡在四周叽叽叫着。忽然有一只鹞鹰从它们上空飞过,大鸡马上用翅膀护住小鸡,鹞鹰抓不到小鸡,离开了。已而有乌来,与雓同啄。鸡视之,兄弟也。与之上下,甚驯。乌忽衔其雓飞去。鸡仰视怅然,似悔为其所卖也。不久有乌鸦过来,和小鸡一起啄食(草籽小虫)。大鸡看见它,把它当成兄弟。和它戏耍,很是温顺。乌鸦忽然衔了小鸡飞走了。大鸡懊恼地仰望着,好像后悔被它欺骗了夫巫峡之险不能覆舟,而覆于平流。羊肠之曲不能仆⑤车,而仆于剧骖⑥.此无他,福生于所畏,祸起于所忽也。。巫峡那么险船不会翻,船(常常)翻在平稳水流(之中)。车在羊肠般弯曲的小道上不会翻,而(常常)会翻在通衢大道上。这没有别的,福气在于有所畏惧,灾祸发生于有所忽视。(选自宋濂《宋文宪公全集》)【注】①【翁】鸟颈上的羽毛。②【雓(yú)】鸡雏。③[晨风]鸟名,一种猛禽。④【遽(jù)】立刻。⑤【仆】倒下。⑥【剧骖(cān)】七面相通的大道。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 )(2分)A.一狼径去 离开 去后乃至 离开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的 国人道之 代词,这件事C.有文而赤翁 纹理 与儿女讲论文义 文章D.夫巫峡之险不能覆舟 险要 险躁则不能治性 冒险草率。9.下列加点字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 )(2分)A.苫蔽成丘 小丘 B.狼不敢前 意为“向前”,方位名词作状语C.一狼洞其中 意为“打洞”,名词作动词。 D.鸡遽翼诸雓意为“用翅膀保护”,名词作动词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①其一犬坐于前。(2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②鸡仰视怅然,似悔为其所卖也。(3分)大鸡懊恼地仰望着,好像后悔被它欺骗了。11.阅读【甲】【乙】两文,理解“福生于所畏,祸起于所忽也”一句 意思。屠户的“畏”指的是①害怕狼,把担子的骨头扔给它们,“福”指的是②最后杀掉了两狼,得以保全;蜀鸡的“忽”指的是③鸡视之,兄弟也。与之上下,甚驯,“祸”指的是乌忽衔其雓飞去。(第①②空用自己的话概括,第③④空用原文回答)(4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同题。(15分)[甲]《狼》[乙]《牧竖》 ① 蒲松龄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辍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有删改)两个牧童进山发现狼窝,窝里有两只小狼,牧童商量好各捉了一只小狼。他们分别爬上一棵树,两树相距数十步。不一会儿,大狼回来了,进窝发现小狼不见了,神情非常惊慌。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耳故意让它号叫;大狼听到后抬头看见了,愤怒地跑到树下,号叫着又用爪子爬抓树干。另一个牧童又在另一棵树上令小狼叫得急;大狼停止号叫四处张望,才发现小狼,于是大狼便不顾这边的小狼,奔至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刨抓狂叫。前面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号叫,大狼又转身奔过去。大狼嘴里没有停止过号时,脚下没有得止过奔跑,这样来回教十次,大猴跑得也慢了,声音也小了;不久,大狼奄奄一忽,直挺挺地躺在地上,很久都不动弹。牧童于是从树上爬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气绝身亡了。【注释】①牧竖:牧童。②跑:兽用足刨地。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1.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C )(3分)A.跑号如前状 狼不敢前 “前面”和“上前” B. 相去数十步 一狼径去“距离和“离开”C. 意甚仓皇 意暇甚 “神情、态度” D.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故意”和“原来,原先”。2.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A.穴/有小狼二 B. 大狼 /闻声仰视C. 乃舍/此趋彼 乃/舍此趋彼。 D. 既而/奄奄僵臣3.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1)另一个牧童又在另一棵树上令小狼叫得急。竖下视之,气已绝矣。(2)牧童于是从树上爬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气绝身亡了。4.文中的大狼身上体现了什么感情?(2分)文中的大狼身上体现了深切的爱子之情。5.《狼》与《牧竖》分别写的是屠户、牧童和狼的较量,你如何评价屠户、牧童对狼所采取的行动?请说明理由。(4分)我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杀狼是正当的;我不赞同【乙】文中牧童的行为,因为牧童“杀狼”是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展现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同题。(21分)[甲]狼(节选)[清]蒲松龄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耽相向。少时,一狠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點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黠鼠赋(节选)[宋]苏轼苏子①夜坐,有鼠方啮。拊②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③中空。嘐嘐聱聱④,声在橐中。曰:“噫!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苏子在夜里坐着,有只老鼠在咬(东西)。(苏子)拍击床板,声音就停止了,停止了又响起一次。(苏子)命令童子拿蜡烛照床下,有一个空的袋子。老鼠咬东西的声音从里面发出。(童子)说:“啊!这只老鼠被关住而不能离开了。”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也?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童子)打开袋子来看里面,静悄悄的,什么声音也没有,举起蜡烛来披索,(发现袋子)里面有一只死老鼠。童子惊讶地说:“(老鼠)刚才是在咬(东西)的,怎么会突然死了呢?那刚才是什么声音,难道是鬼吗?”(童子)把袋子翻转过来倒出老鼠,(老鼠)一落地就逃跑了,即使再敏捷的人也措手不及。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點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苏子叹了口气说:“真是奇怪啊,这是老鼠的狡猾!(老鼠)被关在袋子里,袋子很坚固,老鼠不能洞穿。所以(老鼠)是在不能够咬破袋子的时候咬(袋子),用(咬袋子的)声音招致人来;在没有死的时候装死,凭借(装死的)外表求得逃脱。”[注]①苏子: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②拊(fǔ):拍。③橐(tuó):袋子。④嘐(jiāo)嘐聱(áo)聱:形容老鼠咬物的声音。1.《點鼠赋》在辑录时忘记给画线句断句了,请你用“/”断句。(限断三处)(3分)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所以(老鼠)是在不能够咬破袋子的时候咬(袋子),用(咬袋子的)声音招致人来;在没有死的时候装死,凭借(装死的)外表求得逃脱。据此可断句为: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2.《黠鼠赋》中的词理解有点难度,请你根据老师讲授的方法解释下面加点的词。(6分)方法 示例 注释课内迁移法 方欲行 ①有鼠方啮 方:正,正在。成语关联法 覆水难收 ②覆而出之 覆:翻转。语法推测法 一狼洞其中 ③使童子烛之 烛:用蜡烛照。3.语气词在表情达意上有着重要的作用。请根据示例,赏析下面句中的语气词。(6分)示例:狼亦點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分析:“矣”表示陈述,相当于“了”,实出了狼狡猾的本性。“哉”表示反问,相当于“呢”,表现了作者对狼的讽刺之意。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哉”表示感叹,相当于“啊”,“也”表示判断和肯定,两个语气词的使用,表达了苏轼对老鼠的狡猾的慨叹之意。4. 狼和鼠都“黠”,为何结局不同?请结合内容,尝试从人的角度探究原因。(6分)《狼》中,屠户一开始虽有害怕、妥协,希望通过扔骨头让狼止步,但当他意识到这样做无济于事的时候,便抛弃幻想,“弛担持刀”准备抵抗,在真正的战斗中,果断坚决,“暴起,以刀劈狼首”,又考虑周全,“转视积薪后”,屠户有勇有谋,所以狼再狡猾最终也只能毙命于屠刀之下。《黠鼠赋》中,童子发现了发出声音的老鼠在袋子中,却没有在鼠死的反常中发现端倪,只是“惊曰”,并且毫无防备地“覆而出之”,正是因为太过疏忽大意,最终被狡猾的老鼠的“死样”骗过,使其得以脱身。(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15分)【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节选自《聊斋志异·狼》)【乙】二鼠出,其一为蛇所吞;其一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蛇果腹,蜿蜒入穴。两只老鼠出洞,一只被蛇吞下,另一只瞪着眼睛如同花椒粒,非常怒恨,但它只是远远地盯着不敢向前。蛇吃饱了肚子,就蜿蜒地向洞内爬去;方将过半,鼠奔来,力嚼其尾。蛇怒,退身出。鼠欻然遁去①,蛇追不及而返。及入穴,鼠又来,嚼如前状。刚爬进一半,那只老鼠猛地扑来,狠狠地死咬住蛇的尾部。蛇怒,急忙退出洞来。老鼠素来非常机灵敏捷,便飞快地跑了。蛇追不上,又入洞。老鼠见状又跑回来和上次一样咬住不放。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蛇出,吐死鼠于地上。鼠来嗅之啾啾如悼息②衔之而去。友人张历友③为作诗《义鼠行》(节选自《聊斋志异·义鼠》,有删改)蛇入鼠咬,蛇出鼠跑,像这样反复了好多次。最后,蛇爬出洞来把吞下的死鼠吐在地上,那只老鼠才作罢。它用鼻子嗅着自己的同伴,吱吱叫着悲鸣痛悼。继而,用嘴衔着死鼠去了。我的朋友张历友为此写了一篇《义鼠行》。【注释】①欻然遁去:欻(xū)然,快速的样子;遁(dùn)去,跑掉。②啾啾:象声词,小动物的鸣叫声。悼息:悲伤叹息。③张历友:蒲松龄的诗友。1.根据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语。(3分)方法 词句 解释古今异义 屠自后断其股 (1)大腿成语迁移:食不果腹 蛇果腹,蜿蜒入穴 (2) 吃饱查阅字典:①〈名词〉公正、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②〈动词〉坚持正义;③〈形容词〉合道义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友人张历友为作诗《义鼠行》 (3)③ (填序号)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A.鼠来/嗅之啾啾如悼息衔之/而去。B.鼠来/嗅之啾啾如悼息/衔之而去。C.鼠来嗅之/啾啾如悼息/衔之而去。D.鼠来嗅之/啾啾如悼息衔之/而去。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一只狼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从通道进入攻击屠户的后方。(2)其一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其中(另)一只老鼠好像十分愤恨,但远远地望着不敢上前。4.老舍评价《聊斋志异》“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甲】【乙】两篇文章分别用“黠”与“义”来概括狼与鼠的性格,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4分)狼的“黠”体现在:一只狼在前面假装睡觉迷惑屠户,另一只跑到后面去偷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鼠的“义”体现在:强敌当前,不顾自身安危,对同伴的尸体不离不弃,义无反顾。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蒲松龄《狼》)材料二: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①所遗行室②,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选自蒲松龄《狼·其三》)【注释】①夜耕:夜晚替人耕田,打短工的。②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下列推敲文言词义的方法或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D.句意:屠夫就把它背回去了。遂:于是,就;选项 文言词句 方法 释义A 一狼仍从 字源推测法:分 跟从B 眈眈相向 参考成语法:虎视眈眈 凶狠注视的样子C 股直不能屈 课内迁移法:若屈伸呼吸 弯曲D 遂负之以归 查阅词典法:①田间水沟;②通达;③前进,前往;④成就,顺利地做到;⑤于是,就;⑥终,竟,终于。 通达A.A B.B C.C D.D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A.“屠乃奔倚其下”与“奔入伏焉”中的“奔”意义相同。B.“亦毙之”与“屠急捉之”中的“之”用法和意义相同。“亦毙之”的“之”指狼,“屠急捉之”中的“之”指狼的爪子,意思不同;C.“止露尻尾”与“止增笑耳”中的“止”用法和意义相同。D.“盖以诱敌”与“遂负之以归”中的“以”意义不同。3.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A.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B.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C.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D.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唯有小刀不盈寸”是屠户的工具,“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是两个动作。故断句为:唯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2)但思无计可以死之。但是想不到可以用来杀狼的方法。5.材料一、二都写出了屠户怎样的性格特征 两文对屠户的态度有什么共同之处?(3分)都写出了屠户勇敢、机智(或:勇敢、智慧)的性格特征。两文对屠户均大加赞扬。(意近即可)材料一前半部分是记叙,写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经过。这一部分通过屠户的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屠户勇敢、机智的性格特征。材料二中“唯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可看出屠户的勇敢、机智。“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非屠,乌能作此谋也”都表达了作者对屠户的勇敢机智行为的肯定和大力赞扬。(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选自蒲松龄《狼》)【乙】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狼不断的窥视着屠户带着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户走了好几里路。屠夫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来(比划着)给狼看,狼稍稍退缩了几步,及走,又从之。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后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可是)等到屠夫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屠夫没办法了,于是他在心里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这样狼够不着),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来取肉。于是(屠夫)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把带肉的钩子)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狼才停下来(不再跟着屠夫了)。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之,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屠夫就(安全地)回家了。第二天拂晓,屠夫前去(昨天挂肉的地方)取肉,远远地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一个吊死在树上的人,(屠夫)大吃一惊。(他)小心地(在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一条死狼。(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挂肉的钩子已经刺穿了狼的上颚,那个情形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这张狼皮)能值十几两银子,屠夫的生活略微宽裕了。就想爬上树去捉鱼一样,狼本来想吃肉,结果遭遇了祸患,真是可笑啊!(选自蒲松龄《狼三则·其一》)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一狼仍从 跟从 (2)意暇甚从容、悠闲(3)少却 退却 (4)缘木求鱼沿着,顺着11.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中“而”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D )(3分)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连词,表转折 B.而顷刻两毙连词,表转折C.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 D.五十而知天命连词,表顺承1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2)默念狼所欲者肉,下如悬诸树而后取之。(屠夫)心里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等后面再来取。【甲】【乙】两文中的狼有什么不同点?它们的结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①不同点:甲文中的狼狡诈阴险;乙文中的狼愚蠢。②道理:面对危险,要沉着冷静,机智应对。不同点:根据【甲】文第④段“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可知,两只狼图谋前后夹击攻击屠户,一只狼还用假寐的方式迷惑屠户给另一只打动的狼创造机会,这里表现了狼的狡诈;根据【乙】文“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可知,狼为了得到肉不顾危险去吃肉,结果被刺死了,可见狼是愚蠢的;道理:两文中的狼都是为了吃肉而丧命,启发我们为人莫贪,不能为了利益不顾及后果以及危险时刻,要用头脑去思考。(一)[2024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12分)【甲】《狼》【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鸣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有个富人偶然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和自家的狗混养在一起,小狼也和狗和平相处。两只小狼稍稍长大些,还是比较驯服的,富人竟然忘记了它们是狼。有一天,主人白天在住所的堂屋里睡觉,听到群狗“呜呜”地发出怒吼声,他惊醒后起来向四周一看,一个人也没有。于是他再次枕好枕头快要睡着时,狗又像之前一样狂吠。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他就假装睡着等待着,那两只狠想趁他睡着,将要去咬他的喉咙,狗阻止了狼,不让狼上前。富人于是把狼杀掉并取了狼的皮。狼崽子虽幼小,也有凶残的本性,确实不虚妄啊!然而凶残的本性只不过是被隐藏起来罢了;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表面上对人亲呢,可背地里却怀着不利于别人的想法,这可不仅仅是野心了。禽兽并不值得说什么,这个人为什么要收养这两条狼给自己留下祸患呢!(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一狼径去( 离开 ) (2)弛担持刀( 解除,卸下 )(3)乃伪睡以俟( 等待 ) (4)信不诬哉( 确实 )2.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A. 狼不敢前 犬又如前 “上前”和“之前” B.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 “攻击”和“敌人”C. 乃悟前狼假寐 再就枕将寐 均指“睡觉” D. 其一犬坐于前 亦与犬相安“像狗似的”和“狗”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2分)屠户从后面砍断了它的大腿,也杀死了它。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2分)禽兽并不值得说什么,这个人为什么要收养这两条狼给自己留下祸患呢!【甲】【乙】两文中的狼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概括。(2分)【甲】【乙】两文中的狼都非常狡猾、凶恶、贪婪。(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选自蒲松龄《狼》)【乙】有车夫载重登坡,方极力时,一狼来啮其臀。欲释手,则货敝①身压,忍痛推之。既上,则狼已龁②片肉而去。乘其不能为力之际,窃尝一脔③,亦黠而可笑也。(选自蒲松龄《车夫》)有一个车夫推着一辆沉重的车子在爬坡,正当到最吃力的时候,一只狼窜出来咬住了他的屁股。车夫想松开手打狼,那必然会翻车损坏货物,把自己也压在下面,他只好忍住疼痛继续推车。等上了坡,狼已经从车夫屁股上咬下一片肉逃走了。趁车夫无能为力的时候,偷尝车夫身上 一小块肉,这只狼也算是既狡猾又可笑了。【丙】太行毛大福,疡医④也。一日,行术归,道遇一狼。吐裹物,蹲道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