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城镇与乡村(填图速记)(人教版2024)(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城镇与乡村(填图速记)(人教版2024)(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速记与演练手册(人教版)
5.2 城镇与乡村
(一)乡村景观与城镇景观
甲 乙
1.图甲是____景观,图乙是____景观。
2.乡村人口__________,人们主要从事耕种、放牧、捕鱼等农业生产活动。人们主要居住在__________里。传统村落的房屋密度__________且低矮,一般都是独门独院,建筑风格基本一致;交通线路狭窄、稀少;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__________。村落周围常有农田、果林、池塘等。乡村景观保留了更多的__________风貌。
3.城镇人口相对__________,人们主要从事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工作。城镇里高楼众多,建筑密度比较大,建筑风格多样;餐馆、商店等商业服务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全;道路纵横交错,有的甚至呈现网络状、立体化(图5.8)。在城镇,尤其是大城市,原有的自然环境大部分已被改造。城镇一般建有各类__________,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自然。
(二)城镇和乡村的变化
随着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区边界向外扩张,甚至“吞并”周边的__________,有的城市在老城之外发展了现代化的__________。一般来说,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建筑层数趋于__________,配套的服务设施更加__________,交通道路网更加__________。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和生态理念的加强,建设更多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成为城镇发展的趋势。
参考答案:
(一)1.乡村、城市
2.较少、村落、小、较少、自然
3.较多、工业、服务业、绿地
(二)乡村、新城、增多、完善、密集、绿地、休闲场所
(一)聚落发展的形态变化
1.读图可知,该聚落最初形成的主要因素是靠近河流,并且是沿着河流分布的,因为河流为聚落生产生活提供丰富的水源,河流也成为聚落对外界联系的水运通道。2.根据所学知识,从聚落的演变过程可知,一般来说,聚落规模越大、人口越多,图中聚落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越来越多,聚落演变过程中,公路线增多,公路运输越来越发达,聚落沿公路线扩展,公路运输的发展既是聚落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促进了聚落的扩大。3.影响聚落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①地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②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③河流:供水、水运功能;④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因素:①交通条件;②政治因素;③军事;④宗教;⑤科技;⑥旅游等。
2.城镇和乡村的区别
城镇: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具有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各类建筑聚集、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的特点。乡村: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人口分布较为分散的地方。
3.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知识点01 读图判断是城镇景观还是乡村景观
(22-23七年级上·广东广州·期末)“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歌词反映了( )
A.城市景观 B.乡村景观 C.荒漠景观 D.森林景观
2.“我们的家乡”最可能位于图中(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读图剖析
(22-23七年级上·广东广州·期末)图为世界某区域的城市和乡村景观。a图是城市贮水塔,每个球形贮水塔能储水约378万升;b图是在沙漠里抽取地下水进行喷灌的圆形农田。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乡村和城市的本质区别是( )
A.生产方式不同 B.自然条件不同 C.人口多少不同 D.经济水平不同
2.据图判断,该区域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水资源匮乏 B.地形以山地为主 C.气候温和湿润 D.灌溉农业发达
【答案】1.A 2.A
【解析】1.城市和乡村的本质区别是乡村的生产活动是农业,城市的生产活动是非农业,如工业、商业、服务业等,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由图可知,该区域有城市贮水塔和沙漠里抽取地下水进行喷灌的圆形农田,说明该区域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城市和乡村的本质区别是生产方式的不同,乡村的生产活动是农业,城市的生产活动是非农业,如工业、商业、服务业等。
(23-24七年级上·河南新乡·期中)聚落是自然环境的产物,每一种聚落都会深深打上自然环境的烙印。读世界中纬度某区域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据图中信息分析,该区域①②③④四地中,最不易形成城市聚落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影响图中②③④聚落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
【答案】3.A 4.C
【解析】3.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③④都分布在河流沿岸,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容易形成城市聚落,故BCD不符合题意。①位于山间,地形起伏较大,不适宜形成城市聚落,故A符合题意。故选A 。
4.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②③④聚落都分布在河流沿岸,该地聚落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源,故C正确。ABD描述不准确,故ABD错误。故选C。
(24-25七年级上·全国·随堂练习)“象屋”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某部落的传统民居,房子以竹、草为主要用料,手工编织而成。其尖顶下方隆起似大象“鼻子”,是入口遮阳篷;两侧有两个供空气流通的孔,似大象“眼睛”。下图为“象屋”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象屋”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对应正确的是( )
A.“头顶”一利于采光 B.“眼睛”一防止风沙
C.“鼻子”一防寒保暖 D.“身体”一就地取材
6.如今,“象屋”编织手艺面临失传,保护和开发该传统民居的合理措施有( )
①大力开发商业②传承营造技艺③保护民居特色④全部拆除改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5.D 6.C
【解析】5.非洲象屋的尖顶设计,通常配合茅草或棕榈叶等轻质材料构建,这种结构有助于雨水的快速排流,减少积水对屋顶的压力和损害,A错误;“眼睛”有利于空气流通,B错误;“象屋”的“鼻子”有利于遮阳,C错误; “象屋”以竹、草为主要用料,就地取材,D正确。故选D
6.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保护和开发该传统民居的合理措施有②传承营造技艺、③保护民居特色,而①大力开发商业④全部拆除改建只会对传统民居造成破坏。故选C。
(23-24七年级上·河南新乡·期中)贝贝的爸爸常年参加我国赴北极地区的科考活动,每年考察期间他都会给贝贝发来一些北极地区土著居民——因纽特人的民居照片(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北极地区土著居民——因纽特人属于( )
A.混血人种 B.白色人种 C.黑色人种 D.黄色人种
8.因纽特人居住的冰屋低矮面厚实,主要目的是( )
A.抗寒保暖 B.抵御暴雨 C.利于散热 D.通风透气
【答案】7.D 8.A
【解析】7.划分人种的主要依据是肤色、眼色、毛发、头型、脸型等体质特征,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和美洲的印第安人也属于黄种人,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北极地因纽特人居住的冰屋,反映了当地纬度高、气候寒冷,冰层低矮而厚实正是为了抗寒保暖,北极地区气候寒冷,不用担心暴雨的影响,也不是为了散热和通风透气,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二、解答题
(24-25七年级上·全国·课前预习)乡村景观与城镇景观

(1)图A是 聚落,图B是 聚落
(2)具备 、 、 等条件的村落,容易发展为城镇。
(3)受 、 、 等方面的影响,每处乡村或城镇都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
【答案】(1)乡村 城市 (2)水源充足 地形平坦 交通便利 (3)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 历史文化
【分析】本大题以乡村景观与城镇景观的对比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理学中聚落类型、城镇化发展和景观形成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识别不同类型聚落、分析聚落发展条件以及理解景观形成影响因素的能力,体现了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综合思维素养。
(1)由图可知,图A所示房屋分散且矮小,是乡村聚落。图B高楼林立、交通十分便利,是城市聚落。
(2)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的村落可以容易发展成城镇。
(3)乡村有乡村的景观特征,城镇有城镇的景观特征。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每处乡村或城镇都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
聚落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者都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影响村庄聚落的因素除自然地理环境外,还受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制约。如农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总之,影响乡村聚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任何乡村聚落的形式、发展、衰亡都是某种主导因素与其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杰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速记与演练手册(人教版)
5.2 城镇与乡村
(一)乡村景观与城镇景观
甲 乙
1.图甲是____景观,图乙是____景观。
2.乡村人口__________,人们主要从事耕种、放牧、捕鱼等农业生产活动。人们主要居住在__________里。传统村落的房屋密度__________且低矮,一般都是独门独院,建筑风格基本一致;交通线路狭窄、稀少;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__________。村落周围常有农田、果林、池塘等。乡村景观保留了更多的__________风貌。
3.城镇人口相对__________,人们主要从事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工作。城镇里高楼众多,建筑密度比较大,建筑风格多样;餐馆、商店等商业服务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全;道路纵横交错,有的甚至呈现网络状、立体化(图5.8)。在城镇,尤其是大城市,原有的自然环境大部分已被改造。城镇一般建有各类__________,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自然。
(二)城镇和乡村的变化
随着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区边界向外扩张,甚至“吞并”周边的__________,有的城市在老城之外发展了现代化的__________。一般来说,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建筑层数趋于__________,配套的服务设施更加__________,交通道路网更加__________。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和生态理念的加强,建设更多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成为城镇发展的趋势。
(一)聚落发展的形态变化
1.读图可知,该聚落最初形成的主要因素是靠近河流,并且是沿着河流分布的,因为河流为聚落生产生活提供丰富的水源,河流也成为聚落对外界联系的水运通道。2.根据所学知识,从聚落的演变过程可知,一般来说,聚落规模越大、人口越多,图中聚落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越来越多,聚落演变过程中,公路线增多,公路运输越来越发达,聚落沿公路线扩展,公路运输的发展既是聚落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促进了聚落的扩大。3.影响聚落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①地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②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③河流:供水、水运功能;④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因素:①交通条件;②政治因素;③军事;④宗教;⑤科技;⑥旅游等。
2.城镇和乡村的区别
城镇: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具有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各类建筑聚集、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的特点。乡村: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人口分布较为分散的地方。
3.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知识点01 读图判断是城镇景观还是乡村景观
(22-23七年级上·广东广州·期末)“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歌词反映了( )
A.城市景观 B.乡村景观 C.荒漠景观 D.森林景观
2.“我们的家乡”最可能位于图中(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读图剖析
(22-23七年级上·广东广州·期末)图为世界某区域的城市和乡村景观。a图是城市贮水塔,每个球形贮水塔能储水约378万升;b图是在沙漠里抽取地下水进行喷灌的圆形农田。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乡村和城市的本质区别是( )
A.生产方式不同 B.自然条件不同 C.人口多少不同 D.经济水平不同
2.据图判断,该区域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水资源匮乏 B.地形以山地为主 C.气候温和湿润 D.灌溉农业发达
(23-24七年级上·河南新乡·期中)聚落是自然环境的产物,每一种聚落都会深深打上自然环境的烙印。读世界中纬度某区域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据图中信息分析,该区域①②③④四地中,最不易形成城市聚落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影响图中②③④聚落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
(24-25七年级上·全国·随堂练习)“象屋”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某部落的传统民居,房子以竹、草为主要用料,手工编织而成。其尖顶下方隆起似大象“鼻子”,是入口遮阳篷;两侧有两个供空气流通的孔,似大象“眼睛”。下图为“象屋”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象屋”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对应正确的是( )
A.“头顶”一利于采光 B.“眼睛”一防止风沙
C.“鼻子”一防寒保暖 D.“身体”一就地取材
6.如今,“象屋”编织手艺面临失传,保护和开发该传统民居的合理措施有( )
①大力开发商业②传承营造技艺③保护民居特色④全部拆除改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3-24七年级上·河南新乡·期中)贝贝的爸爸常年参加我国赴北极地区的科考活动,每年考察期间他都会给贝贝发来一些北极地区土著居民——因纽特人的民居照片(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北极地区土著居民——因纽特人属于( )
A.混血人种 B.白色人种 C.黑色人种 D.黄色人种
8.因纽特人居住的冰屋低矮面厚实,主要目的是( )
A.抗寒保暖 B.抵御暴雨 C.利于散热 D.通风透气
二、解答题
(24-25七年级上·全国·课前预习)乡村景观与城镇景观

(1)图A是 聚落,图B是 聚落
(2)具备 、 、 等条件的村落,容易发展为城镇。
(3)受 、 、 等方面的影响,每处乡村或城镇都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
聚落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者都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影响村庄聚落的因素除自然地理环境外,还受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制约。如农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总之,影响乡村聚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任何乡村聚落的形式、发展、衰亡都是某种主导因素与其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杰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