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淮名校2024-2025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江淮名校2024-2025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安徽省江淮名校2024-2025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新时代应当能够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这是新时代向诗人们提出的新课题。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如郭沫若狂飙突进的诗歌;又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如王久辛的抗日长诗《狂雪》等。这种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在新时代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那么,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
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以论崇高闻名于世的朗吉弩斯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他强调了“真”及其“流露得当”对于崇高产生的必要性。但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越情感方能产生崇高的情感 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更不会去“哀民生之多艰”,反而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这种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从前者出发,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要与之对话,乃至对抗,进而超越它们,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艺。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曾经激励过多少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曾经鼓舞过多少男女老幼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必须大公无私、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
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真正具有活力、热力和魅力的崇高是不容躲避的,也不许玷污,更严禁消解。毕竟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材料二:
诗歌创作既要表现诗人独有的情怀,也要走出个体的小世界,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诗人应当有社会良知,有一颗对故乡、祖国、人民的炽热的爱心,保持对时代、社会、人类的关注。当然,我们不能只注意社会生活化的表象,我们要多注意社会精神与民众道德,避免诗歌写作的社会性被庸俗化、浅显化。
每一个诗人都应该不断探索怎样才能写好诗,让诗歌成为照亮社会、照亮人们心灵的神灯。在创作中,要把“写什么”和“怎么写”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当前的一些诗歌,强调个人的体验,忽视社会大生活。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在杜甫、白居易等古代诗人和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实践中,早就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诗人们既要在个性化的语言和个性化的体验上下功夫,更要努力使自己的诗歌写作保持介入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使之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
诗歌写作的个性与共性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个性强调的是独有的个性体验,共性强调的是诗歌的社会性、人民性。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能够用个性化的体验和语言,去表现具有社会性的对象与内涵。诗人在创作实践中应时刻保持自省,在自己的矢志追求中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当前的一些诗人要么缺钙,写出来的东西总是轻飘飘的,远离生活的本质;要么玩“捉迷藏”,把神圣的诗歌艺术当作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故意让人读不懂,孤芳自赏。这样的诗人缺乏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是在一种自己酿造的怪圈里玩弄所谓的诗歌艺术,诗人们照亮的只是自己,其结果是人们把他们遗忘。
回顾新诗发展的历程,我们清晰地看到,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近40年来,不少诗人还坚持着对现实生活的抒写和反映,体现了很好的责任感。他们的作品对时代进行了深刻的记录,成为时代和社会的心灵信史。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诗歌作品虽然反映了现实,但只是表现了生活的表象,是简单的事项罗列,还上升不到诗歌的层面。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关注诗歌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与注重诗歌的艺术性,是合二为一的事情,不能顾此失彼。
(摘编自刘晓平《新诗写作要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年来,中国新诗的崇高美多姿多彩,诸多优秀作品为新时代诗歌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B.新时代的诗歌创作,应以净化和升华思想为价值取向,极力避免真平庸,警惕伪崇高。
C.当前一些诗人的诗歌创作故意让人读不懂,孤芳自赏,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
D.诗人应该对新时代有深刻的认知,超越“小我”,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真情的恰当流露对诗歌崇高美的产生有重大影响,诗人具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方能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
B.“他/一个人/在玩/手机/游戏”,这样的诗歌缺少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不过是一种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
C.诗歌创作既要关注社会生活表象,也要关注诗歌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二者同等重要。
D.诗人创作诗歌要避免诗歌写作的社会性被庸俗化、浅显化,关注社会大生活,这样才能创作出照亮社会、照亮人们心灵的诗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在语言技艺上的精进和成熟,一定是在和时代的回应关系中完成的。
B.伟大的诗人一定有伟大的抱负,即使遇到人生逆境,也会勇敢地去搏击。
C.新时代诗歌与互联网的联动,是诗歌打开自我空间、走进百姓生活的新路径。
D.在新时代,我们要写出更多敢于承担社会历史责任、对艺术风骨负责的好诗。
4.材料一第四段使用了两个感叹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5.请分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材料二所提到的“诗歌写作的个性和共性问题”。(6分)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澄河边上
茹志鹏
这是一九四七年的夏天。解放军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的计划后,作战略性转移。敌人乘机前阻后追。大部队迅速转移了,掉在后面的是二十多个伤、病、弱的同志。临时组成的一个小队,由警卫连副连长周玉兆带领,在后面慢慢地走。上级规定,明天傍晚前,小队定要赶到总集合地,与大队会合。
周玉兆是领队,一连两个月的恶性疟疾,加上头部又挂了轻花,人瘦落了形,但样子十分剽悍。他搀扶着文工团里的小余,走在队伍前面。
近黄昏的时候,小队来到了澄河边上。乌云从四面推来,天色越来越昏暗,不一会儿暴雨从天上直泻下来。澄河水在猛涨,已涨到河滩边一排柳树的半腰了。
背后传来的枪炮声,一阵紧似一阵,一阵近似一阵。
会议决定,由两个同志出去寻找当地老乡,了解一下哪里有浅滩,并搞些吃的,其余的同志留在河边,用绑腿、用背包带子连接起来,试验拉绳过河。周玉兆带了文工团的小余,就向离河较近的一个村子走去。
忽然,周玉兆停住脚步,他听见有一个声音,便小心地向发出声音的方向走去。
两个人仔细一看,原来他们脚跟前是一片瓜地,在瓜地的那头,有一个老人正光着头,弯着腰,在瓜地里走着。
“老大爷。”周玉兆走过去轻轻地叫了一声。这老人年纪相当大了,<眉毛很白很长,搭在眼皮上,头发也白了。他满脸泪痕,眼睛一眨不眨地看了半天,才颤巍巍地说道:
“同志,你们来啦 ”
“是,老大爷。我们……,前面部队过去多少时候了 ”老人向他们打量了一下。“你们要过河是不是 ”周玉兆点点头,把大致的情况说了一遍。
老人听后,沉吟了一会,便说:“不怕,河水再大,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
留在河边的同志拉绳过河没有试成功。这时老人急忙地把他们叫了来,又不知从哪里挖了一篮地瓜,点起火,要大家烤衣服、煮地瓜吃,安排完这一切,老人便不见了。
忽然,河堤那边传来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一会,便和小余加快脚步向河边走去。一会儿,他们望见那位老人站在河堤上,高高地举起锄头,在地上掘着什么东西。周玉兆走近一看,见堤上堆了一堆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已从堤的里边快通到河边。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就一步抢过去夺下锄头,喘吁吁地说道:“大爷,你……”
老人一见他,也不奇怪,平静地说道:“你来得正好,快回去叫同志们来,准备过河。”“大爷,我们就是死,也不能祸害老百姓。”周玉兆激动得浑身打颤。
老人不言语,只是把锄头又夺过去,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点口子,水一有了出处,流头就缓了,人在河里淌水走也能过去了。”
“不行。”周玉兆不等他说完,就坚决地说道,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而且把锄头又夺过来,把土推进沟里。
老人一看他动手填沟,便暴跳起来,大声吼道:“给我放手。”
周玉兆一听,便回身抱住了老人,含泪说道:“大爷,我们是人民的部队,活着是为了老百姓,死了也是为了老百姓。”
老人不等他说完一挥手说道,你们坐下来听我说:“这澄河向来就是水猛流急,有一年夏天,雨水多,也象今年这样,我下到水里,被河水冲着,命已去了半条。正在这紧要关头,我忽然想起河堤上横生着一棵老树。我一想到这棵树,心里顿时有了指望,一有了指望,人也不慌了,心也定了,力气也生出来了,就拼命坚持,淌到那棵大树跟前,抱住了那根树枝。你们看,‘指望’这东西,看不见,抓不着,可是有多大的力量。一个人过日子,要是没个指望,那是活不下去的,活着也没有趣。现在,你们就是老百姓的指望。这个道理,你们懂了吧!”
“懂了,老大爷。”周玉兆激动地对着繁星点点的天空,对着澄河,对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暗暗地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在,他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周玉兆站起身,拿起锄头,更用力地去填那条沟。他不知哪里来的力气,一下子把一条沟填得结结实实。
枪炮声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了,这也许是个不好的征兆。堤下面,澄河不平静地奔流着,满河闪动波光,河滩边露出一排半截的杨柳树,柳丝浸在水里。
老人坐在那里,不说话,他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凛然不动。过了一会儿,他站起来说道:“我去看一看。你们在这里等着。”说完,就大步流星地走了。
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
河水没有退,而且还在涨,高地上的水,都在汇流入河。两顿饭的工夫,老人就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来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肩担。
“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那两位被叫做“水鳗”的老乡,笑嘻嘻地跟大家打了招呼,也没多说话,就和老人动手绑扎扁担。
东方蒙蒙发白,天快亮了。老人和那两位老乡也把扁担绑扎好了。他们把扁担扎成两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两个老乡一人扛着一只走到水边。
老人送到水边,刚才那副高兴样子,忽然又不见了,神态又变得冷静、严峻。他嘴唇动了一阵,决断地说道:“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你们过河去。记住我们的澄河,明年我老头子还是种瓜,等同志们来吃…”
周玉兆站在水里,仰面望了望河堤上的老人,在这一刹那间,他忽然感到自己不是在撤退,而是在向前挺进。
小队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一动不动……
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九日(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写“敌人乘机前阻后追”“明天傍晚前”,点明解放军小队与大部队会合的形势危急、时间紧迫,营造了紧张的氛围。
B、小说将“枪炮声”与“澄河水在猛涨”放在一起进行叙述,构成了小说的特定环境,揭示小队渡河的意外和变故。
C.周玉兆阻止老人挖沟时,“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表现出周玉兆性格急躁不讲究人情。
D与《百合花》那两个连名字都没有的通讯员不同,作者在本文中刻画了一位有名有姓的领队周玉兆,意在塑造解放军的传奇英雄人物。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小队要渡河开头,以顺利渡河结尾,整体色调由阴郁转向明朗;这使小说富于变化,耐人寻味。
B.小说巧妙设计渡河情节,描写出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与英勇无畏的战士、淳朴无私的老人等人物形象有机串联,体现了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
C.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展开叙事,讲述小队在老乡帮助下渡河的故事,视野开阔,自由灵活,给人以统观全局的感觉。
D.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跃然纸上。
8.本文对老人的“眉”有几处动作描写,细腻地表现了老人的心理,请分别找出并赏析。(4分)
9.请分析小说结尾段的妙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材料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郑子、苌弘、师襄、老聃。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处1分。(3分)
独韩愈奋A不顾B流俗C犯笑D侮E收召F后学G作H师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闻有师”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中的“师”字意思不同。
B.“以为狂人”与“鞣以为轮”(《劝学》)中的“以为”意思不同。
C“而耻学于师”与“青,取之于蓝”(《劝学》)的“于”用法不同
D.“句读之不知”与《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句式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韦中立想要拜柳宗元为师,柳宗元没有答应韦中立的请求,是因为柳宗元跟韦中立相比,道德修养并不深,不适合当他的老师。
B.材料一中柳宗元认为,韩愈就是因为做了人师而遭人攻击的,如果自己答应韦中立的请求,不仅会使自己遭人攻击,就连韦中立也会遭人攻击。
C.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圣人愈发圣明,愚人愈发愚蠢,源于“从师而问”;圣人圣明,是因为践行从师的风尚,愚人则相反。
D.材料二中“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4.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方法,批判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请分条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入首①(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要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②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③抗疏:臣子对君命或有所抑制,上疏进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触景生情,感发诗兴。诗人日日独坐江楼,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诗人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
B.颔联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渔人泛舟水上、燕子空中翻飞的动态美景。
C.颈联运用典故,诗人以匡衡上书进谏、刘向整理经典自比,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D.本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将眼前之景和心中所思、所感结合在一起,整体基调悲壮苍凉。
16.尾联借“同学少年”表达诗人独到的思想情感,这与《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中,“ , ”两句用远景镜头描绘出村庄朦胧、宁静的特点。
(2)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
(3)古代诗人经常在作品中用猿的叫声来烘托凄清、孤寂的氛围,唐诗中这样的例子就”有不少,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同学喜欢向Al提问,并进一步开展深度学习。以下是小刚同学向AI提出问题后,AI给出的答案。
在这个世界上,劳动是最古老而又永恒的旋律。它如同大地的脉搏,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无论晨曦初露还是夕阳西下,劳动的身影总是A存在于每一个地方,它是我们生活的基石,是我们梦想的摇篮。
清晨,当薄雾被第一缕阳光穿透,洒在农田上时,农民们就开始了一天的辛勤。他们的身影在展光中拉长,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仿佛每一滴汗水都化作了金黄的麦浪,每一份努力都汇聚成了丰收的喜悦。走进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中央杂着工人们忙碌的脚步声。他们身穿工装,头戴安全帽,在流水线上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将一件件产品从原材料变成精美的成品。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劳动者的身影同样不可或缺。无论是烈日炎炎下的清扫,还是夜幕低垂下的巡逻,亦或是风雨无阻的送递,劳动者都用辛勤劳动来创造更加美好的物质生活。
劳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物质财富,(甲)。在田野上,劳动是土地与生命的对话,是汗水与希望的交融,它让土地B充满了旺盛的生机,也让农人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在工厂里,劳动让冰冷的机器焕发出生命的光芒,也让工人们感受到了自己作为社会建设者的骄傲与自豪。有一些劳动(乙),实际上也能在平凡中书写伟大。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忽视了劳动的真正意义。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劳动的价值,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的付出。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都是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正是因为无数劳动者的共同努力,社会才得以不断进步,文明才得以不断传承。
18.将画横线处文字转换为成语,让语言更简洁典雅,但不可改变原意。(2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1.文章最后一句将“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比喻成“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这一喻体的选择是否贴切,请给出评价。(4分)
22.根据AI的答案,你认为小刚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 这个问题是否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5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抒发了青年毛泽东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闻一多的《红烛》借“蜡烛”赞扬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表达年轻一代的心声。《峨日朵雪峰之侧》营造了凝重而壮美的氛围,展现了青春之时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
以上四则材料给了你关于“青春价值”怎样的触动 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结合你的触动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C 2. C 3.D
4.①原文使用感叹句式,表达了对田间、贺敬之独特诗艺及崇高心灵的赞叹之情,表达感情强烈,具有感染力。②有力地论证了诗人要具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 2 分,给满 4 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 成理,可酌情给分。)
5. ①诗歌写作的个性是诗人独有的个性体验。这首诗体现了郭沫若在五四前后体验到的狂飙突进的社 会氛围, 以及个人急欲改变落后中国的热烈愿望。
②诗歌写作的共性是社会诗歌的社会性、人民性。这首诗表达了当时的人民对推倒旧社会建立新社 会的强烈呼唤,是时代的先声。
③这首诗使用了个性化的热烈直白的语言,表现了当时社会摧枯拉朽破旧立新的不可阻挡的历史趋 势。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 2 分,给满 6 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 成理,可酌情给分。)
6.A 7. B
8. ①“眉毛很白很长,搭在眼皮上”中的“搭”字刻画了老人在解放军撤离后失去指望的精神状态。
②“他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 ”中的“皱 ”字表现出老人帮助同志们渡河时的焦急、思索之态。
③“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 ”中的“耸 ”字传达出老人找到渡河之法后的愉悦和兴奋之情。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 1 分。答出 2 点 3 分,答出 3 点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 ①人物: 凸显了凛然坚定、甘愿牺牲的拥军老人形象。②主题:揭示了信念这一主题,表现了对 军民鱼水情深的赞颂。③读者:省略号结尾,引发读者想象,留有更多回味空间。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 3 点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 成理,可酌情给分。)
10.CEG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 11.D
12.A
13.(1)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 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评分参考:“ 以是 ”,因此;“东 ”,向东去;“如是者 ”,像这样的情况。各 1 分,
句意 1 分)
(2)巫医乐师工匠这些人,君子看不起,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评分参考:“之 ”,这些; “不齿 ”,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乃 ”,竟然。各1 分,句意 1 分)
14.①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②今之众人和他们的孩子。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通过这三组对比论证,批判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阐明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 1 分,答出两点给 3 分,答出三点给 5 分。意思答对即可。)
15.B
16.杜诗:①往日的同辈之人,如今大多已经富贵发达,地位不再低贱,他们住长安附近的五陵,穿
轻裘乘肥马,独享富贵。②作者借“ 同学少年 ”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一个“多 ”字, 一个“ 自 ”字,表现了诗人的痛心,也表明了他的鄙视之情。
毛诗:①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意气奔放。②通过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 忆,形象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达了对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 高度赞美之情。
(评分参考:杜诗形象概括 1 分,情感分析 2 分;毛诗中“ 同学少年 ”形象概括 1 分,情感 分析 2 分,共 6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空给 1 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3)示例一: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示例二: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示例三: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示例四: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空给 1 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 可给分。)
18.A:无处不在 B:生机勃勃或生机盎然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处给 1 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 ①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农田上时,②农民们就开始了一天的辛勤劳作。
(评分参考:每指出并修改正确一处,给 1 分;指出并修改正确两处,给 3 分。) 20.甲:更在于它塑造了人的精神世界 乙:看似平平无奇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句 2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示例 1:贴切。①准确形象地表现了每一份劳动的重要性和相互之间的关联性。②契合主旨,强调 了每个劳动者在社会整体中的不可或缺性,以及他们共同为社会进步所做的贡献。示例 2:不贴切。 喻体选择①过于生硬和冰冷,②忽略了劳动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评分参考:理由有说服力给 4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①小刚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劳动的价值是什么
②示例一: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因为AI 的答案从物质和精神两个角度,能够完整地阐释 了“劳动的价值”。
示例二:这一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为概念不够清晰,分析劳动价值的角度不够多维,理 据不够充分,等等。
(评分参考:提出的问题回答准确 2 分,理由有说服力给 3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 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围绕“青春的价值 ”审题立意。
材料展现了四种不同的青春风采,青春是毛泽东的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是闻一多“莫 问收获,但问耕耘 ”的奉献精神;是《峨日朵雪峰之侧》中攀登者和蜘蛛的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是 香雪用知识改变贫穷、落后,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
青春有不同的样子,也有不同的价值。题目启发学生思考青春的价值。青春是一个人最宝贵的一 段时光,一定要倍加珍惜,不可荒废。青春是见识开阔的关键期,要好好把握,努力学习,为未来奠 基;青春不仅仅是一段美好的年华,更是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重要时期,要树立远大理想,勇 敢担当时代重任,用奋斗书写青春华章。青春的价值在于什么?在于奉献、担当、进取、奋斗等等。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一定要体现正能量。
可以采用并列式结构,用三个分论点论述,例如:青春的价值在于进取之心,青春的价值在于行 动之实,青春的价值在于奉献之爱。
立意:
1.我的青春不迷茫。
2.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3.青春的价值在于奋斗。
例文:
以青春之我,助青春之中国
从古至今,中国青年一直在中国的发展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无论是周恩来总理“安忍坐视而 不一救邪 ”的呼告,还是燕园学子那“ 团结起来,重振中华! ”的呐喊,无一不在告诉我们:“莫惜 青春年华,与我同振国家。 ”
100 多年前,五四运动的爆发就像一道闪电撕裂了窒息的黑暗,像一星炬火引燃了燎原的烈焰。 直到现 n 在,五四运动的光芒还照耀在神州大地,灼灼其华,“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是青年们对祖 国的谏言,“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是他们对政府的呼吁,废除“二十一条 ”是他们对列强的憎恨。 面对列强的侵略和政府的打压,中国近代的青年无所畏惧,他们试着用自己的青春力量将中国带进一 个新的时代。青春的价值就是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勇气。
也许我们不会知道,在我们的爷爷那一辈,青年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莫言十几岁下乡支教,因 为没有正规书籍,他只能把一本字典翻来翻去看上几十遍;韩少功 16 岁到汨罗插队,一呆就是六七 年,平常只能看仅有的两本杂志。但是那个艰难贫瘠的时代,有多少人从边陲乡村走出国门,成为连 接国内外的纽带,成为科研项目的拓荒人,对知识的热爱与不懈追求是中国现代青年对抗贫穷与苦难 的武器,青春的价值就是坚持不懈,奋斗不止的毅力。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放眼眺望中国,现在也不失这样的青年,去年年底新冠 疫情爆发以来,大批九零后、零零后的青年人自告奋勇支援武汉,虽深谙此去,山高水深,他们仍然 选择告别安全的后方奔赴战场。今年北斗导航系统最后一颗卫星发射成功,成功的背后是那平均年龄 只有 30 岁的科研团队竭尽全力的付出。在中美关系的处理上,也有那么多的青年外交官秉承着“ 苟 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的爱国信念而冲锋在前,青春的价值就是为国立功,为民请命的担 当。
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民族复兴迫在眉睫。我们这一代青年,更是应该树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 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青春价值观,应该与国同行,与时俱进,为祖国发展科学技术而 尽一己之力,为祖国迈出国门自信地走向世界而骄傲地欢呼,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勇敢 担当。
李大钊说过:“以青春之我,铸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江山不负青春泪,且把利剑破长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