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8张PPT)主题九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气候变化与小丑蛙的灭绝丑蛙是生活在中南美洲地区的野生物种,主要分布在哥斯达黎加的蒙特沃德云雾森林保护区。近几十年以来,丑蛙灭绝速度不断加快,这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使当地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从而改变了温度和湿度条件,加剧了壶菌这种病原体的扩散。壶菌生存的最适温度是17℃~25℃。气候变暖使云层增厚,导致丑蛙生存的林地白天更加凉爽,夜间更加湿热。在这种温度、湿度条件下,壶菌病原体繁盛,病原体侵入丑蛙潮湿多孔的皮肤,导致丑蛙大量死亡。1986年—2006年,已知的110种野生丑蛙中,有60%以上灭绝了。气候变化与小丑蛙的灭绝丑蛙是生活在中南美洲地区的野生物种,主要分布在哥斯达黎加的蒙特沃德云雾森林保护区。近几十年以来,丑蛙灭绝速度不断加快,这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使当地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从而改变了温度和湿度条件,加剧了壶菌这种病原体的扩散。壶菌生存的最适温度是17℃~25℃。气候变暖使云层增厚,导致丑蛙生存的林地白天更加凉爽,夜间更加湿热。在这种温度、湿度条件下,壶菌病原体繁盛,病原体侵入丑蛙潮湿多孔的皮肤,导致丑蛙大量死亡。1986年—2006年,已知的110种野生丑蛙中,有60%以上灭绝了。综合素养理解不同地域的风俗与习惯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逐步养成遵循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思维品质与行动力人地协调观01运用案例,综合分析,平均不同区域自然环境整体性特征,根据材料,说明某一地区自然环境系统形成的过程,能够对现实中的自然环境和要素进行系统性、地域性的解释,认识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复杂性。综合思维02结合区域材料,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对区域特征、区域间差异、区域联系的影响。区域认知03能合作涉及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方案、记录、填写野外实习考察表、撰写野外考察报告。掌握地理表达的基本技能,逐步形成地理野外考察的意志品质与行动力。地理实践力04目录0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02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03自然带自然环境的整体性01本节知识结构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要素的内在关联性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环境特征的一致性发生发展的统一性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自然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组成自然环境要素内在关联性的表现成自然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0102地貌会对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产生影响,高原、平原、山地、盆地等不同的地貌单元往往对应不同的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气候会对地貌、水文、生物和土壤发生作用,湿润区、干旱区、温暖区、寒冷区等不同的气候区往往对应各自不同的水文、生物和土壤,以及不同成因的地貌类型水文、生物和土壤的变化会对地貌和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03自然环境要素内在关联性的表现组成自然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植被土壤气候地貌水文自然环境要素内在关联性的表现自然环境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并最终导致自然环境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气候变干的影响,如下图所示:气候变干河流流量减小植被变稀疏土壤有机质减少风沙地貌发育自然环境向着荒漠化方向发展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能量交换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大气圈岩石圈岩石圈生物圈O2、CO2CO2、降水无机物有机物水、无机盐有机物水矿物质尘埃降水、风能水汽、热能降水、重力势能水循环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能量: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意义: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④不断塑造地表形态生物循环环节: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能量:太阳能、化学能、热能意义:①促进自然界物质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岩石圈物质循环环节: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能量: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意义: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③实现了物质交换、能量传输1991年6月,菲律宾的皮纳图博(Pinatubo)火山发生喷发,它所释放的烟雾和灰烬形成了30余公里高的云团,对地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使当年全球平均气温下降约0.5℃。自然环境具有自动调节和平衡的功能。自然环境中每一个要素和部分要素的发展变化受到环境整体的制约,要单独改变其中某一要素或部分要素都是困难的。绿洲指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绿地。它多呈带状分布在河流或井、泉附近,以及有冰雪融水灌溉的山麓地带。绿洲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便利,往往是干旱地区农牧业发达的地方。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边缘的高山山麓地带、甘肃的河西走廊、宁夏平原与内蒙古河套平原都有不少绿洲分布。由于森林破坏,热带雨林地区也可以出现局部的草原和半荒漠景观。但一旦人类影响停止,让其自然发展,只要大气环流形势不变,自然环境最后会恢复它原来的面貌。一般情况下,自然环境依靠自身的功能,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可以使自身恢复到受破坏或者是受污染前的自然状态,具有自修复功能。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景观,主要由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共同构成。西北干旱环境特征的形成,除了受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远离海洋的地理位置影响外,还与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密切相关。随着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越来越难以到达该区域,并且该区域的下沉气流越来月强,导致该区域气候越来越干旱澳大利亚独占一块大陆,其气候、水文、生物等自然要素共同演化,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自然环境。认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示人类必须从系统出发,慎重对待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综合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在现实中,有许多忽视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教训。在河流上游滥垦坡地,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还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加,水库淤积,进而加剧下游的洪涝,往往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使整个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重视自然环境整体性的经验。例如在山区环境建设中,实行“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的方针,封山育林、植树种草,修筑梯田、堤坝,发展节水农业,综合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气候与地貌湿热的气候环境促进了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西北内陆干旱的气候环境促进了风沙地貌的形成气候→地貌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状况与那里山高谷深、气温垂直变化大有关系地貌→气候气候与水文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是因为北方地区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是因为流域内降水季节变化小,较均匀气候→水文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大水文→气候气候与生物赤道附近的植物和动物耐热;而亚寒带地区的植物和动物耐寒气候→生物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的气候要湿润得多生物→气候气候与土壤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缓慢,形成肥沃的黑土;江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快,形成较贫瘠的红壤;内陆干旱地区,矿物质淋失速度慢,形成钙质土气候→土壤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土壤→气候地貌与水文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是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地貌→水文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长江三峡的峡谷地形都是流水切割的结果;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河网密布的恒河三角洲,都是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水文→地貌地貌与生物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区的洞穴中有奇特的洞穴生物地貌→生物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一方面加快岩石的风化速度,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减少侵蚀、保持水土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貌形态生物→地貌水文与生物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环境中水文→生物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着水的化学成分生物→水文土壤与生物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非常适宜茶树生长土壤→生物生物促进了土壤的形成;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即提升了土壤肥力生物→土壤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02地域差异性地球作为一个系统,有整体性的特征,但人们在不同的地域也可以体验到炎热、凉爽、多雨、干旱等,观察到森林广布的繁茂,砾石遍地的荒凉等纷繁多样的景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自然环境各要素在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特征,形成了不同的综合体。我国东部季风区,从北到南水热条件差异明显。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从热量状况来看,无霜期4~8个月。其中,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暖温带,长城以北为中温带,大兴安岭北部为寒温带;从水分状况来看,大部分地区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区,年降水量400~800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秦岭一淮河以南地区,大部分地区冬温夏热,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南部沿海和滇南地区1月平均气温高于15℃,长夏无冬,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属于湿润地区。这些不同地域、不同空间尺度的热量和水分状况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条件又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土壤、植被和动物类型。梧桐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喜光,稍耐阴,不耐寒,喜肥沃、湿润的沙质土壤.针叶树尤其善于抵御干旱、大风和寒冷气候的威胁。在其他树种需要挣扎着方能生存的地区,它们却长势旺盛北回归线穿越的大洲分别是非洲、亚洲、北美洲、大洋洲,穿越的大洋分别是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同时,北回归线穿越的气候分别是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原山地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北回归线经过地球上16个国家和地区,多属沙漠和草原地带,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沙漠,印度巴基斯坦的塔尔沙漠,北美的墨西哥沙漠等等,出现所谓“回归沙漠带”。唯有经过中国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海域)、台湾等几个地方,却是另一番景象,这一带林木繁茂,郁郁葱葱,雨量充沛,物产丰富,人们称之为“神奇的回归绿带”。农耕生产与地理气候资源息息相关,优越的地理气候资源是诞生农耕文明的重要条件。自然带03地球表面热量和水分条件相似,气候及其影响形成的植被、土壤类型相近,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自然环境综合体,统称为陆地自然带。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导致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及植被和土壤等,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陆地自然带的存在是各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区域自然环境整体性的结果。同时,不同的自然带又反映了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自然带的形成主要是以热量和水分为基础,其分布规律与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具有相关性。由于植被能比较稳定地表现出相应地理环境的特征,所以通常用该区域典型的植被类型来命名自然带,例如热带雨林带,即表示热带雨林气候对应的自然带类型。从世界范围看,除非洲大陆东部外,陆地上的热带雨林带基本连续分布。亚欧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北部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和极地苔原、冰原带,在大陆上的分布也基本连续。其他地域由于受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影响,自然带在东西方向的连续性受到分割和破坏。热带雨林带全年高温,降水丰沛。土壤为砖红壤、红壤,淋溶强烈,富集铁、铝氧化物。雨林结构层次复杂,树种繁多,多板状根和藤本植物,是生物量最大、物种最丰富的地带。例如马来群岛热带雨林,树种6920多种,典型动物有猩猩、河马等。热带季雨林带全年高温,气温年较差比热带雨林带大,降水比热带雨林带少,有明显旱季和雨季之分,土壤为红壤。森林有季相变化,早季多数树种落叶。主要生物种类与热带雨林带相近,但数量不及热带雨林带。主要经济树种有橡胶、檀木、咖啡等,典型动物有象、孔雀等。热带稀树草原带分布区属于热带干燥气候,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之分。年降水量为500-1500mm,集中在雨季降落。旱季和干旱成为植物生长的不利因素。以非洲的热带稀树草地为例,年降水量为1000mm,旱季只有10mm,而温度变化曲线则比较平直。热带荒漠带本带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呈宽广的带状.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5°~50°之间的地带。其中,15°~35°之间为副热带,是由高气压带引起的干旱荒漠带;北纬35°~50°之间为温带、暖温带,是大陆内部的干旱荒漠区荒漠气候特点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布在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如我国的长江流域、日本的南部和美国的东南部、澳大利亚的东南部、非洲东南部以及南美洲的东南部。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常绿阔叶林(又称照叶林)是这里的主要植被,发育着亚热带的黄壤和红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属于地中海气候下的典型植被。为常绿乔木或灌木群落。叶片常绿坚硬,机械组织发达,常披茸毛或退化成刺,以适应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亚,大洋洲的东部和西南部。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区,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最热月平均温度13—23℃,最冷月平均温度约-6℃。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构成温带落叶阔叶林的主要树种是栎、山毛榉、槭、梣、椴、桦等。它们具有比较宽薄的叶片,秋冬落叶,春夏长叶,故这类森林又叫做夏绿林。群落的垂直结构一般具有四个非常清楚的层次: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藓地衣层。藤本和附生植物极少。各层植物冬枯夏荣,季相变化十分鲜明。夏绿林中的消费者动物有鼠、松鼠、鹿、鸟类,以及狐、狼和熊等。温带草原带属温带大陆气候,夏热冬寒,年降水量250—500毫米,多集中于夏季。植被由低温、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以禾本科、菊科与豆科为主。群落结构简单,一般仅有一或二层。季相更替频繁而鲜明,夏初葱绿,秋初枯黄,外貌有时十分华丽。草原植被下主要发育着黑钙土和栗钙土;动物主要有啮齿类和有蹄类(如黄羊、羚羊、野牛、野驴)等。亚寒带针叶林带又称“泰加林带”。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大陆中、高纬度地区,约在北纬50°~70°之间,如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呈宽阔的带状东西伸展。这里属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而温暖。形成了由云杉、银松、落叶松、冷杉、西伯利亚松等针叶树组成的针叶林带;发育着森林灰化土;动物主要以松鼠、雪兔、狐、貂、麋、熊、猞猁等耐寒动物为多。极地苔原、冰原带 终年严寒,冻土深厚。土壤为冰沼土。植物种类、数量都很少,以苔藓、地衣、小灌木为主,生长期短,呈匍匐状、垫状。动物稀少,但耐寒,有驯鹿、北极熊等。近海有海象、海豹、海獭等极地海洋生物。课堂小结能力提升: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课堂小练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湖泊演变为陆地的正确顺序是(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解析: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湖泊深度越来越浅,水域面积越来越小,湖泊对气候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微弱,气候变得越来越干燥,相应的土壤、水文条件发生变化。据此并结合四幅图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正确顺序是③④①②,故选A。A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区域性 B.整体性 C.差异性 D.开放性解析:该演变过程是生物因素发生了变化,水文、地形等因素也随之发生改变,最终导致环境整体发生变化。故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故选B 。B在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北部,有一条横贯东西、面积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因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而被称为“绿色荒漠”,但却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是全球重要的生物碳库之一。完成下面两题。3.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 )A.光照 B.热量C.水分 D.土壤解析:B4.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A.生长季较长 B.有机物积累多 C.土壤肥力高 D.物种多样性高解析:亚寒带针叶林位于亚寒带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生长季较短,A错误;因温度低,微生物活性弱,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土壤有机物积累多,因此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B正确;土壤肥力高是碳储量高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C错误;亚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不高,D错误。B黄山市某地种植菊花的经济效益高,当地农民便开垦坡地种植菊花,从而出现了较严重的生态问题(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该地植被遭到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A.同一区域地理要素相互制约的关系B.不同区域之间地理要素相互制约的关系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解析:某一区域植被遭到破坏,导致该区域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同一区域地理要素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A正确。A黄山市某地种植菊花的经济效益高,当地农民便开垦坡地种植菊花,从而出现了较严重的生态问题(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而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A.植物蒸腾作用增强B.降水量增多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解析:植被遭到破坏,导致该地区植物蒸腾作用减弱,降水量出现减少的趋势,下渗减弱,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故选C 。C谢谢观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