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政治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政治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年秋季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考试
高二思想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D
2. A
3. C
4. D
5. C
6. A
7. B
8. D
9. B
10. B
11. D
12. A
13. B
14. C
15.A
16. 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①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作为行动的依据。立法法的修改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的需要进行的。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立法法的修改下“放”了立法权,根据社会发展的形势进行修改和完善。
③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及其要求,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立法法的修改凝聚了无数立法参与者的经验、碰撞与智慧。
18.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新质生产力是以产业升级为方向的生产力。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矛盾贯穿这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②矛盾即对立统一。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是对立的,但同时二者又是统一的,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不是绝对隔离绝缘的,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兴产业高度依赖传统产业作为基础,依托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新兴未来产业能形成更具根植性的新质生产力,共同构成产业体系。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认识到二者的差异,分别发挥其优势。
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新兴产业虽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竞争的关键点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体力量,但传统产业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也不能忽视其重要作用。
⑤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以产业升级为导向,既要重视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又要依托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协同发展,这是当前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19.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随着智能化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生活与信息传播方式发生转变和创新,这促使举办中国国际智能传播论坛来探讨智能传播的相关问题,为全球媒体从业者等提供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平台,从而获得对智能传播领域的新认识。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论坛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如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内容创作及多产业垂直领域服务中的应用等,这些实践活动推动了人们对智能传播技术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促使相关理论和技术不断创新。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论坛的举办可以检验智能传播领域的相关理念、技术和方法是否符合实际需求,是否能够真正推动智能传播的发展,通过实践中的反馈来不断修正和完善认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举办该论坛的目的是为了推动智能传播领域的发展,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应用于实际,助力地方产业升级与文化传承,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最终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
⑤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宋建武指出该论坛为主流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成为凝聚全球媒体智慧、探索未来传播新图景的重要舞台
20.
(1)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
当代价值:①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阔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
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③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解决现实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2)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活动旨在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把酒问月》《月下独酌》《长相思》等十三首经典诗歌进行创造性改编,古诗新唱。③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的加以对待,有批判的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古琴、竹笛、洞箫、琵琶、古筝、阮等传统民族乐器为媒;身着传统服装与现场观众一同开启中秋诗与月的盛宴。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3)答案示例:①学传统文化,做当代智者 ②承古人之智,创未来之华;③千年古韵,华彩绽放2024年秋季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考试
高二思想政治试卷
考试时间:2024年11月15日下午(共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考号、班级、姓名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24年7月5日,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堤坝决堤。决堤发生后,湖南省政府全力开展抢险救援工作,以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而面对洪涝,古人则常会举行各种祈祷仪式,以慰藉心灵。古今对待洪涝的两种做法体现了( )
①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②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
③唯心主义的存在毫无意义④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立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 哲人逝已远,古道照颜色。孟子留下了“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的经典名言。下列哲人名言蕴含哲理与其相同的是( )
A. 陆象山——“宇宙便我心,我心便是宇宙” B. 朱熹——“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C. 王夫之——“无其器,则无其道” D. 欧布里德——“一切皆流、一切皆变”
3. 秋天在古诗词中常被描绘为一种既寂寥又美丽的季节。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杜牧《长安秋望》“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诗人对秋的不同表达可以看出( )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在大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②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③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④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4. 美国商务部部长雷蒙多承认,华为在她访华期间推出Mate60Pro新手机,这让她感到“不爽”(upset),美国政府再次加码对华为和中芯国际的制裁。美国除了不遗余力的打击中国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还发布了《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定位为美国“战略上的竞争对手”。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回应称,“在国际经贸领域,我们不赞成把经贸关系简单地看作此消彼长的竞争,或者是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美国将中国定位为“竞争对手”,中国将美国视为“合作者”。从哲学上看( )
①中美两国竞争以合作为前提,合作寓于竞争之中
②中美间的“竞争”是暂时的,“合作”是相对的
③善于竞争中找到合作点有利于推动双方关系发展
④竞争与合作贯穿于中美关系发展过程的始终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5. “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哲学家黑格尔的这句话说明( )
①真理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②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认识是一种直线上升的过程④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6.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科学家发现植物会通过变异伪装保护自己生存下去。在自然界中,很多植物都有这种极其神奇的技能,主要是为了适应严峻的环境,不让自己的天敌捕食自己,从而不得不进化出来的特殊本领。在生物学中专业术语称之为“拟态”,意思是通过一系列的伪装变成其它生物,并从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好处。材料说明( )
①一切生命物质都具有对外界刺激作出感应的特性
②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③世界可以为人所认识,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④植物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7. 2024年7月19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一号05星发射升空。该卫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信息支撑。材料表明( )
①卫星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从而促进了认识的发展
②本次试验任务旨在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需求推动了高分十一号05星的发射
④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通过卫星探测就能得到正确认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8. 计划生育政策随国情发展不断变化。早期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倡少生优生。而后,政策因人口结构变化、经济形式等因素逐步调整。从“独生子女政策”到“单独二孩”“全面二孩”,再到如今“三孩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前人口结构和经济形势决定了计划生育政策的走向
B.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部分人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理解还停留在过去的阶段
C.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科学的计划生育观念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D. 社会存在的变化会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所以计划生育政策能与现实人口状况实时同步调整
9. 2024年6月22日,湖北省脱贫攻坚会在武汉召开。会议要求:强化扶志扶智导向,从输血式转向造血式。创新机制,加强教育扶贫,提升贫困人口技能。培育产业,借助信息技术与社会资本,汇聚合力,激发内生动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湖北省重视脱贫攻坚问题的哲学依据有( )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②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③改革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④持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0. 在“吸烟有害健康”已形成共识的当下,电子烟凭借“戒烟神器、无害”的虚假宣传风靡市场,不仅受到老烟民的追捧,甚至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潮玩”。多项国内外研究已经证明,电子烟相比传统卷烟对人类免疫系统的抑制增加,对身体存在危害。这告诉我们( )
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标准也会因人而异
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③价值判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
④要根据自己利益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1. “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持这种观点的人( )
A. 正确认识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 认识到社会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 看到了英雄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属于历史唯物主义
D. 否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属于历史虚无主义
12. 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福州市坚持以文化为引领,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将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中。打造了三坊七巷等多个具有文化特色的街区和建筑,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还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文化传承与发展需要政府主导
②将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丰富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形式
③文化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基础,文化建设是城市建设发展的中心工作
④文化能够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可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3. 在利川,土家民歌无处不在:干活喊号子,进山和山歌,下田唱田歌,闲暇哼小调,相亲对情歌……喜闻乐见的土家民歌集中反映了利川深厚的民族文化、日新月异的现代文明、风情浓郁的民族风情、雄险幽秀的自然景观以及当代利川人积极奋进的精神风貌。下列关于利川土家民歌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利川土家民歌反映了利川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体现了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民歌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③利川土家民歌体现了利川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4.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一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更加自觉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
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②是由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③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④必须吸收外来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5. 2024年春晚舞蹈《锦鲤》描绘的是一种融合传统东方美学与现代科技的艺术表达,不仅展现了东方审美的深邃内涵,更通过威亚技术将舞蹈推向了全新的空间维度,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这启示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 )
①不忘本来,善于继承
②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③立足传统,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④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6. 热播电视剧《最美的乡村》紧跟时代步伐,讲中国故事,以党和国家新时代“脱贫攻坚、全面小康”重大历史使命为时代背景,以单元剧的叙事手法,讲述了中国北方三位青年共产党人响应党中央号召、主动接受扶贫攻坚工作,和群众们团结一心奔小康的故事。《最美的乡村》的成功说明( )
①文化是在人民群众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孕育和创造的
②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
③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④要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
新修订的立法法规定,“立法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编制立法规划和立法计划,应当认真研究代表议案和建议,广泛征集意见,科学论证评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的需要确定立法项目”。
本次立法法修改,下“放”了立法权,284个设区的市将拥有地方立法权,这可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大量事务无法可依的情形,同时可以加快推进地方立法进程,倒逼地方政府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天津大学法学院教授熊文钊认为,本次立法法修改,凝聚了无数立法参与者的经验、碰撞与智慧;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及其要求,确保立法工作各个环节都能听到人民的声音、了解基层的情况;对于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发展,从立法层面确认党和国家各项改革事业取得的成就、引领和保障党和国家未来继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材料,分析立法法的修改是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质生产力是以产业升级为方向的生产力。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我国传统产业体量大,包括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轻工、机械、纺织服装等,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与传统产业相比,新兴产业因其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产业辐射面广等特点,使其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竞争的关键点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体力量。
但是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不是绝对隔离绝缘的,那些把传统产业当成“低端产业”的观点是错误的。强调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更不是简单化地抛弃传统产业,这意味着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兴产业,高度依赖传统产业作为基础。传统优势产业规模大、占比高,依托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新兴未来产业,形成的新质生产力更具根植性。这意味着,以产业升级为导向,实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是当前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中国国际智能传播论坛于9月24日至26日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举办开幕式暨主论坛、“锡有‘影’力·技术赋能”数字文旅论坛、“文明互鉴·多元共生”城市形象国际传播(无锡)论坛、“数字引领·智启新程”首届AI数字人论坛等三场主题交流活动,及2024“遇见锡引力”城市文化交流活动、投资无锡行、“锡引力go世界”全球直播等特色配套活动。以“新视界‘智’发展”为主题,秉持“携手共创全球智能传播美好未来”初心,持续扩大论坛国际“朋友圈”;用年轻态表达打造视听艺术新样态,以高质量、正能量内容传播,推进主流媒体与“Z世代”的沟通与协同;借助此次论坛探索更多创新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内容创作及多产业垂直领域服务中的应用,因地制宜发展提升智能传播“新质生产力”;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活动助力地方产业升级与文化传承,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智能传播领域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宋建武指出,智能化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与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和创新。中国国际智能传播论坛为全球媒体从业者、学者和技术专家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宝贵平台,为主流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已经成为凝聚全球媒体智慧、探索未来传播新图景的一个重要舞台。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谈谈中国国际智能传播论坛的举办。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9月15日,海淀区“我们的节日·琴韵中秋·古诗新唱”音乐荟在北京市海淀区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举办。活动旨在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传统节日的深厚内涵,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中秋节承载了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底蕴,凝结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思念与情感,形成了“诗与月”的盛宴。本次音乐荟通过古琴与诗词的碰撞,引领观众穿越时空,与古人共享中秋之夜的浪漫与诗意,体会中国传统诗词文化和古典音乐的前世今“声”。
本次活动以“月圆京城情系中华”为主题,以传承古典文化为中心,将《把酒问月》《月下独酌》《长相思》等十三首经典诗歌进行创造性改编,以古琴、竹笛、洞箫、琵琶、古筝、阮等传统民族乐器为媒,将中华历史的辉煌与凝重、诗人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越性表达融合于民族音乐之中。演出人员身着传统服装,与现场观众一同开启中秋诗与月的盛宴,领略古人笔下的中秋之美,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树立文化自信。
活动吸引了众多各国网友欣赏,并对“团圆、思乡、爱国、和平”等话题热烈讨论。主创团队表示,本场音乐荟是一次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在新时期的灿烂绽放,音乐创作力求将中华历史的辉煌与凝重,将诗人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越性表达,全部汇集于民族音乐之中,努力呈现出一种大众喜爱的、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全新的艺术风格。
(1)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古诗新唱音乐荟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启示。
(3)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为这篇通讯报道拟两个标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