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北辰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原卷+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北辰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原卷+解析版)

资源简介

北辰区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卷
高二 思想政治
说明:本试卷分I卷和Ⅱ卷两部分。 I卷1--4页为单项选择题,要求考生把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Ⅱ卷5-8页为非选择题,请考生将答案书写在答卷纸上。
I卷
一、选择题: (在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将所选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每小题3分,共45分)
1.毛泽东曾指出,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这是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唯物主义前提,只有肯定这一条,我们才能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这是在强调
A.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B.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D.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需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察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A选项错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辩证关系问题。
B选项符合题意,毛泽东指出“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这是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唯物主义前提,只有肯定这一条,我们才能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这主要说明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C选项和D选项不合题意,毛泽东这句话强调的是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不强调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也不强调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需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因此答案是:B.
2.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①相由心生,境由心造
②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③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④大脑之所以有理性活动,只是比完善的动物多几个齿轮弹簧
A.③→④→② B.①→②→④ C.②→①→③ D.④→②→③
【答案】 C
【解析】③: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身体”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③排首位。④:“大脑之所以有理性活动,只是比完善的动物多几个齿轮弹簧”,认为人的大脑只比完善的动物多几个齿轮弹簧具有机械性,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④排第二位。②:“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②排第三位。①:“相由心生,境由心造”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设问知识限定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①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3.2024年2月26日,我国科研人员通过位于四川稻城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
索”(LHAASO)在天鹅座恒星形成区发现了一个巨型超高能伽马射线泡状结构,并在国际上首次认证了能量高于1亿亿电子伏特的宇宙线的起源天体。未来,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将可能探测到更多的千万亿电子伏特乃至更高能量的宇宙线的加速源,有望解决银河系宇宙线起源之谜。这一发现说明
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指导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
自然界事物的存在需要人类的科学发现
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①:材料强调的是科学家发现了一个巨型超高能伽马射线泡状结构,未体现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故①不选。 ②:科研人员通过位于四川稻城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LHAASO)在天鹅座恒星形成区发现了一个巨型超高能伽马射线泡状结构,并在国际上首次认证了能量高于1亿亿电子伏特的宇宙线的起源天体,这一发现说明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故②正确。 ③:自然界的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③错误。 ④:未来,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将可能探测到更多的千万亿电子伏特乃至更高能量的宇宙线的加速源,有望解决银河系宇宙线起源之谜,这一发现说明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故④正确。 故本题选C。
4.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叫做“证实性偏差”:当人们确立了某一观念时,就会在搜集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去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并排斥那些和自己的观点相悖的信息,从而得出一个符合自己意愿的结论。这表明
①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②人们对确定对象的认识总会存在偏差
③主观因素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结果 ④认识内容和形式在本质上具有主观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选项①③:当人们确立了某一观念时,就会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并排斥那些和自己的观点相悖的信息,说明人的认识具有主动性、选择性,主观因素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结果。①③符合题意。 选项②: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人们对确定对象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存在偏差说法错误,②排除。 选项④:认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④错误。 所以本题答案为B。
5.下列选项中,与“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A.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B.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君有常体
C.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D.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答案】 D
【解析】“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体现了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意思是年年岁岁花开花落是相似的,可是随着时光流逝,人的青春不再永驻,这体现了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与题干哲理一致,D符合题意。
A:“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的意思是到实际使用时才懊恨书读得太少,没有亲身经历过不知事情的艰难。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A不合题意。
B:“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君有常体”体现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B不合题意。
C:“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割裂了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属于唯心主义思想,C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D。
6.路衍经济是一种以交通运输拉动上下游产业、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新经济发展模式。路衍经济主要依托公路交通点多、线长、面广的自然属性和对区域经济的拉动、带动、辐射作用,吸纳聚集交通沿线各类产业要素融合发展,并衍生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兴产业集群。由此可见
A.自在事物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事物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D.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答案】 C
【解析】A:自在事物的联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不符合题意。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不符合题意。 C:路衍经济主要依托公路交通点多、线长、面广的自然属性和对区域经济的拉动、带动、辐射作用,吸纳聚集交通沿线各类产业要素融合发展,并衍生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兴产业集群。由此可见事物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C正确。 D:辩证的否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7.“合成谬误”是指一件事情或者一项政策,单独来看是对的,但放在整体之中未必就是对的。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凡涉及宏观经济稳定和市场预期稳定的文件,均需全面精准分析系列政策的叠加效应,以切实防范“合成谬误”。这表明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部分要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②整体由部分构成,把握好局部才能把握好整体
③联系是普遍的,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④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①④: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凡涉及宏观经济稳定和市场预期稳定的文件,均需全面精准分析系列政策的叠加效应,以切实防范“合成谬误”。这表明整体居于主导地位,部分要服从和服务于整体,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①④符合题意。②:题中材料强调部分离不开整体,没有体现部分的作用,②排除。③:只有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③错误。故本题选B。
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个新事物,也是个好事物,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同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制、机制、程序、规范以及具体运行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下列对新事物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②凡是拥有强大力量的事物前途必定是光明的
③符合历史前进方向的事物充满旺盛的生命力
④新出现的事物必然会更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①③: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新事物因其符合历史前进方向而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因其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而不可战胜,①③正确。 ②:不能因一时力量的强弱来判断新旧事物,一时拥有强大力量的事物未必是新事物,前途未必是光明的,②错误。 ④:事物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但并不是每一个新生事物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必然要经历曲折的,并且“新生事物”不等于新事物,④表述不准确。 故本题选A。
9.下列语句与漫画《必要的约束也是一种保护》蕴含哲理相一致的是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投之亡地而后存,置之死地而后生
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④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漫画《必要的约束也是一种保护》看到了风筝只有在绳子的“约束”之下才能飞得更高,否则就会坠落在地上,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④:“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思是,在沉舟的旁边,成千的船只飞驰而过,在病树的前头,成万的树木在春天里成长,这句话反映了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不符合题意
②:“投之亡地而后存,置之死地而后生”意思是,把士卒置于危险的境地,他们就会拼死奋战而得以存活,使士兵陷于绝望的境地,他们就会全力以赴保全性命。这句话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符合题意。
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思是,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这句话说明由于立场、观点和方法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反映,③不符合题意。
④:“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意思是,恰恰是在水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常常听到有船只沉没的消息。这句话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0.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虽然我国经济仍然存在基础还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等多重困难挑战,但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不仅实现了全年预期发展目标,许多方面还出现积极向好变化,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中国发展必将长风破浪、未来可期!下列对此分析合理的是
①要抓住主要矛盾,同时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②要分清主流与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③发展趋势是前进和曲折的统一,要对未来有信心
④承认矛盾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方法解决矛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②④:虽然我国经济仍然存在基础还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等多重困难挑战但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不仅实现了全年预期发展目标,许多方面还出现积极向好变化,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中国发展必将长风破浪、未来可期。这说明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方法解决矛盾,要分清主流与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②④符合题意。①:材料强调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不体现要抓住主要矛盾,同时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与题意不符。③: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③错误。故本题选D。
11.最近,“质疑 XX,理解 XX,成为 XX”逐渐变成一个造句格式广泛流行。比如:父母管教严厉,自己小时候不理解,甚至心生叛逆:随着年龄增长,逐渐理解了父母;自己有了孩子,已是完全认同父母,就像当年父母一样管教孩子。于是便感叹“质疑父母,理解父母,成为父母”。由此可见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
C.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D.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答案】 C
【解析】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质疑父母,理解父母,成为父母”的过程体现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具有辩证统一关系,C正确。 A:材料表明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无关,A不合题意。 B: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材料中人的认识并不一定是真理,B与题意不符。 D:材料表明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不强调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2.中国农大和华中农大的联合团队历经18年研究,首次发现了玉米和水稻中都具有关键基因 KRN2。这一发现对作物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这佐证了
①认识从实践中来,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②正确认识都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③在实践基础上,真理不断地超越自身
④科学实验活动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①:中国农大和华中农大的联合团队历经18年研究,首次发现了玉米和水稻中都具有关键基因KRN2,体现了在认识从实践中来;这一发现对作物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认识还要回到实践中去。①正确。②:该选项的说法太绝对。②排除。③:材料没体现真理不断地超越自身。③排除。④:中国农大和华中农大的联合团队历经18年研究,首次发现了玉米和水稻中都具有关键基因KRN2,这表明科学实验活动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④正确。故本题选B。
1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这说明
①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②劳动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③美好生活必须通过自身的奋斗才能获得
④劳动是人类产生各种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选项②③:材料强调劳动的重要性,这说明劳动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美好生活必须通过自身的奋斗才能获得,故②③入选。选项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故①不选。选项④:社会存在是人类产生各种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故④不选。 所以本题答案为C。
14.2024年3月5日,李强总理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将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将改革进行到底”是因为认识到
A.改革就是使社会主义性质发生变化
B.改革的决心和毅力决定了改革能否取得成功
C.改革可以使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
D.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
【答案】 D
【解析】A错误,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没有改变社会主义性质;
B错误,改革的决心和毅力不能对改革能否取得成功起决定作用;C错误,改革可以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使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D正确,“将改革进行到底”是因为认识到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故选:D。
15.加强对英烈姓名、名誉、荣誉等的法律保护,对于促进社会尊崇英烈、扬善抑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为更好地弘扬英雄烈士精神,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英雄烈士保护法》《烈士褒扬条例》《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英雄烈士加强立法保护是基于
①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
②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基本遵循
③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法律支撑
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各有其特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①③: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对英雄烈士加强立法保护对于促进社会尊崇英烈、扬善抑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可以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法律支撑,①③符合题意。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基本遵循,②不符合题意。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各有其特点表述正确,但不是对英雄烈士加强立法保护的原因,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A。
卷Ⅱ(非选择题 共 55 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共计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美好生活的向导。
简要回答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6分)
【答案】
①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解析】
本题要求简要回答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答本题,考生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以及其科学性的角度分析。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改变校园餐饮浪费的乱象,教育部发布《“制止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大中小学校大力培育“厉行节约”的校园文化,推动光盘常态化,意在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勤俭节约意识,切实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校园把制止餐饮浪费、文明节约用餐教育纳入“开学第一课”、新生军训,校规校纪教育等活动里,让孩子从入学伊始就明白“你浪费的不只是一个馒头”,以此来唤醒和激发学生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意识。遏制餐饮浪费,人人都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一
每个人都应自觉把“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理念根植于内心。每个人都应自觉行动起来,从每一天做起,从生活细节做起,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把节约风尚源源不断为美好生活注入正能量。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分析说明教育部出台的《“制止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行动方案》的正确性。(10分)
【答案】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校园餐饮浪费的乱象,教育部出台《方案》做到了从实际出发。(3分)
②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教育部出台《方案》意在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勤俭节约意识,切实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2分)
③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教育部出台《方案》,能够唤醒和激发学生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意识,自觉行动起来,遏制餐饮浪费。(2分)
④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教育部出台《方案》体现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2分)
【解析】
本题为原因类试题,要求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说明材料中教育部出台《方案》的正确性。材料“为了改变校园餐饮浪费的乱象,教育部发布《‘制止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行动方案》”,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案》要求大中小学校大力培育‘厉行节约’的校园文化,推动光盘常态化,意在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勤俭节约意识,切实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体现了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教育部发布《“制止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行动方案》体现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18.2024年龙年春节是联合国大会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后的首个新年。大红灯笼、中国结、剪纸福字等装饰布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喜庆幽默的川剧表演来到华盛顿,以中国红为基调的新衣披上了海牙的有轨电车,书法、剪纸、包饺子等文化游园项目在塞纳河畔隆重举办……春节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有联合国人士表示,当前世界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我们需要春节精神的感召,需要龙所代表的力量、勇气和智慧等可贵品质。感谢中国和中国人民为联合国事业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请运用“矛盾问题的精髓”知识阐明春节走向全球化的原因 (10分)
【答案】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中华春节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
深,春节习俗丰富多彩,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蕴和独特魅力。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对立统一。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节日,传承着的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承载着的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都是全人类共同的理念和价值追求。坚持共性和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推动春节习俗和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相融合,能更好推动春节走向全球化。
【解析】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是阐明春节走向全球化的原因,需要调用矛盾问题的精髓的有关知识,从原因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春节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大红灯笼、中国结、剪纸福字等装饰,喜庆幽默的川剧表演,以中国红为基调的新衣,书法、剪纸、包饺子等文化游园项目一可联系教材知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关键词②:春节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一可联系教材知识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考察,参观青年毛泽东主题展览,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追求真理永无止境。1911年,青年毛泽东来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求学。求学期间,除了在书本上读有字之书外,毛泽东还经常和同窗好友一起以“游学”方式去社会上研习“无字之书”。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立下了“探究'大本大源’实现以天下为已任、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志向,要用“大本大源”“字宙之真理”去唤醒国民,挽救国家危亡。同时,他深受李大钊和陈独秀思想的影响,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而完成了青年学生到职业革命家、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真理即终身无志”,“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铮铮誓言生动体现了青年毛泽东对追求科学真理、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那份坚定。百余年来,无数革命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过火炬,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道路上接力前行,不断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奇迹。
结合材料,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说明毛泽东等革命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为什么能不断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奇迹。(10分)
【答案】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我们坚持真理,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毛泽东等革命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付出不懈努力,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真理、检验真理,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做到了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解析】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需要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说明毛泽东等革命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为什么能不断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奇迹。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追求真理永无止境→可联系教材知识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我们坚持真理,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关键词②:完成了青年学生到职业革命家、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可联系教材知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关键词③:接力前行,不断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奇迹→可联系教材知识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图表信息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0.近年来,社会各界积极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关心关爱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提升其获得感与幸福感。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三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表决通过并于2023年9月1日起施行。作为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门性法律,《无障碍环境建设法》高度重视广大残疾人、老年人的需求,为新时代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保障残疾人和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全体人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从设施建设信息交流等方面全面系统地作出规定,填补了以往法律政策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的一些操作性规范空白。该法充满了温度,为改善民生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结合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分析我国出台《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依据。(10分)
【答案】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该法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填补了以往法律政策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的一些操作性规范空白。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该法能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
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该法适应我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民有所呼、法有所应,该法的制定为保障残疾人、老年人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解析】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可转换为我国出台《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体现了社会历史观的哪些哲理,注意作答主体为我国,需要调用社会历史观的有关知识,从原因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近年来,社会各界积极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关心关爱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提升其获得感与幸福感→可联系教材知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关键词②:《无障碍环境建设法》高度重视广大残疾人、老年人的需求,为新时代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保障残疾人和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可联系教材知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关键词③:促进社会全体人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可联系教材知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关键词④:《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从设施建设、信息交流等方面全面系统地作出规定,填补了以往法律政策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的一些操作性规范空白→可联系教材知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7月,北大女孩钟芳蓉“圆梦”敦煌。
四年前的那个夏天,她坚定报考北大考古专业;四年后的今天,她如愿受聘于敦煌研究院,北大时光的首尾联结为完满的一个圆。
四年来,课堂上她如海绵般吸收着知识,课堂外她跟随老师们奔赴田野,进行实地考古调研。一铲铲土、一次次编号与记录、一步步攀登跋涉,在考古专业广袤的领域上画出属于自己的轨迹。在纷杂的外界目光与声音之下,钟芳蓉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沉静、最本真的对考古的热爱。当得知自己能够到敦煌研究院工作后钟芳蓉说:“很荣幸能有机会去敦煌工作。”
结合材料,运用“价值的创造和实现”知识,谈谈对钟芳蓉选择考古专业、投身考古事业的认识。(9分)
【答案】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钟芳蓉投身国家考古事业,体现了她爱祖国、爱事业,积极投身考古事业,走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钟芳蓉利用国家提供的条件,投身祖国的考古事业,在为国家考古事业作贡献中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钟芳蓉树立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克服干扰,增强才干,坚定自己对考古事业的理想信念,最终圆了自己的考古梦想。
【解析】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价值的创造和实现”知识,谈谈对钟芳蓉选择考古专业、投身考古事业的认识。解答时,考生应首先调动教材相关知识,然后结合材料提取信息,坚持理论与材料相结合。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课堂上她如海绵般吸收着知识,课堂外她跟随老师们奔赴田野,进行实地考古调研→可联系弘扬劳动精神,促进全面发展。
有效信息②:在纷杂的外界目光与声音之下,钟芳蓉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沉静、最本真的对考古的热爱→可联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有效信息③:一铲铲土、一次次编号与记录、一步步攀登跋涉,在考古专业广袤的领域上画出属于自己的轨迹→可联系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北辰区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卷
高二 思想政治
说明:本试卷分I卷和Ⅱ卷两部分。 I卷1--4页为单项选择题,要求考生把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Ⅱ卷5-8页为非选择题,请考生将答案书写在答卷纸上。
I卷
一、选择题: (在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将所选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每小题3分,共45分)
1.毛泽东曾指出,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这是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唯物主义前提,只有肯定这一条,我们才能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这是在强调
A.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B.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D.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需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①相由心生,境由心造
②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③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④大脑之所以有理性活动,只是比完善的动物多几个齿轮弹簧
A.③→④→② B.①→②→④ C.②→①→③ D.④→②→③
3.2024年2月26日,我国科研人员通过位于四川稻城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
索”(LHAASO)在天鹅座恒星形成区发现了一个巨型超高能伽马射线泡状结构,并在国际上首次认证了能量高于1亿亿电子伏特的宇宙线的起源天体。未来,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将可能探测到更多的千万亿电子伏特乃至更高能量的宇宙线的加速源,有望解决银河系宇宙线起源之谜。这一发现说明
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指导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
自然界事物的存在需要人类的科学发现
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叫做“证实性偏差”:当人们确立了某一观念时,就会在搜集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去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并排斥那些和自己的观点相悖的信息,从而得出一个符合自己意愿的结论。这表明
①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②人们对确定对象的认识总会存在偏差
③主观因素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结果 ④认识内容和形式在本质上具有主观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下列选项中,与“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A.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B.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君有常体
C.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D.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6.路衍经济是一种以交通运输拉动上下游产业、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新经济发展模式。路衍经济主要依托公路交通点多、线长、面广的自然属性和对区域经济的拉动、带动、辐射作用,吸纳聚集交通沿线各类产业要素融合发展,并衍生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兴产业集群。由此可见
A.自在事物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事物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D.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7.“合成谬误”是指一件事情或者一项政策,单独来看是对的,但放在整体之中未必就是对的。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凡涉及宏观经济稳定和市场预期稳定的文件,均需全面精准分析系列政策的叠加效应,以切实防范“合成谬误”。这表明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部分要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②整体由部分构成,把握好局部才能把握好整体
③联系是普遍的,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④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个新事物,也是个好事物,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同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制、机制、程序、规范以及具体运行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下列对新事物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②凡是拥有强大力量的事物前途必定是光明的
③符合历史前进方向的事物充满旺盛的生命力
④新出现的事物必然会更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下列语句与漫画《必要的约束也是一种保护》蕴含哲理相一致的是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投之亡地而后存,置之死地而后生
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④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虽然我国经济仍然存在基础还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等多重困难挑战,但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不仅实现了全年预期发展目标,许多方面还出现积极向好变化,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中国发展必将长风破浪、未来可期!下列对此分析合理的是
①要抓住主要矛盾,同时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②要分清主流与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③发展趋势是前进和曲折的统一,要对未来有信心
④承认矛盾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方法解决矛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最近,“质疑 XX,理解 XX,成为 XX”逐渐变成一个造句格式广泛流行。比如:父母管教严厉,自己小时候不理解,甚至心生叛逆:随着年龄增长,逐渐理解了父母;自己有了孩子,已是完全认同父母,就像当年父母一样管教孩子。于是便感叹“质疑父母,理解父母,成为父母”。由此可见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
C.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D.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2.中国农大和华中农大的联合团队历经18年研究,首次发现了玉米和水稻中都具有关键基因 KRN2。这一发现对作物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这佐证了
①认识从实践中来,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②正确认识都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③在实践基础上,真理不断地超越自身
④科学实验活动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这说明
①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②劳动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③美好生活必须通过自身的奋斗才能获得
④劳动是人类产生各种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2024年3月5日,李强总理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将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将改革进行到底”是因为认识到
A.改革就是使社会主义性质发生变化
B.改革的决心和毅力决定了改革能否取得成功
C.改革可以使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
D.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
15.加强对英烈姓名、名誉、荣誉等的法律保护,对于促进社会尊崇英烈、扬善抑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为更好地弘扬英雄烈士精神,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英雄烈士保护法》《烈士褒扬条例》《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英雄烈士加强立法保护是基于
①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
②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基本遵循
③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法律支撑
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各有其特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卷Ⅱ(非选择题 共 55 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共计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美好生活的向导。
简要回答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6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改变校园餐饮浪费的乱象,教育部发布《“制止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大中小学校大力培育“厉行节约”的校园文化,推动光盘常态化,意在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勤俭节约意识,切实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校园把制止餐饮浪费、文明节约用餐教育纳入“开学第一课”、新生军训,校规校纪教育等活动里,让孩子从入学伊始就明白“你浪费的不只是一个馒头”,以此来唤醒和激发学生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意识。遏制餐饮浪费,人人都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一
每个人都应自觉把“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理念根植于内心。每个人都应自觉行动起来,从每一天做起,从生活细节做起,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把节约风尚源源不断为美好生活注入正能量。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分析说明教育部出台的《“制止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行动方案》的正确性。(10分)
18.2024年龙年春节是联合国大会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后的首个新年。大红灯笼、中国结、剪纸福字等装饰布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喜庆幽默的川剧表演来到华盛顿,以中国红为基调的新衣披上了海牙的有轨电车,书法、剪纸、包饺子等文化游园项目在塞纳河畔隆重举办……春节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有联合国人士表示,当前世界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我们需要春节精神的感召,需要龙所代表的力量、勇气和智慧等可贵品质。感谢中国和中国人民为联合国事业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请运用“矛盾问题的精髓”知识阐明春节走向全球化的原因 (10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考察,参观青年毛泽东主题展览,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追求真理永无止境。1911年,青年毛泽东来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求学。求学期间,除了在书本上读有字之书外,毛泽东还经常和同窗好友一起以“游学”方式去社会上研习“无字之书”。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立下了“探究'大本大源’实现以天下为已任、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志向,要用“大本大源”“字宙之真理”去唤醒国民,挽救国家危亡。同时,他深受李大钊和陈独秀思想的影响,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而完成了青年学生到职业革命家、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真理即终身无志”,“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铮铮誓言生动体现了青年毛泽东对追求科学真理、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那份坚定。百余年来,无数革命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过火炬,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道路上接力前行,不断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奇迹。
结合材料,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说明毛泽东等革命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为什么能不断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奇迹。(10分)
20.近年来,社会各界积极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关心关爱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提升其获得感与幸福感。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三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表决通过并于2023年9月1日起施行。作为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门性法律,《无障碍环境建设法》高度重视广大残疾人、老年人的需求,为新时代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保障残疾人和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全体人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从设施建设信息交流等方面全面系统地作出规定,填补了以往法律政策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的一些操作性规范空白。该法充满了温度,为改善民生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结合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分析我国出台《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依据。(1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7月,北大女孩钟芳蓉“圆梦”敦煌。
四年前的那个夏天,她坚定报考北大考古专业;四年后的今天,她如愿受聘于敦煌研究院,北大时光的首尾联结为完满的一个圆。
四年来,课堂上她如海绵般吸收着知识,课堂外她跟随老师们奔赴田野,进行实地考古调研。一铲铲土、一次次编号与记录、一步步攀登跋涉,在考古专业广袤的领域上画出属于自己的轨迹。在纷杂的外界目光与声音之下,钟芳蓉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沉静、最本真的对考古的热爱。当得知自己能够到敦煌研究院工作后钟芳蓉说:“很荣幸能有机会去敦煌工作。”
结合材料,运用“价值的创造和实现”知识,谈谈对钟芳蓉选择考古专业、投身考古事业的认识。(9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