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资源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2024九上·南山开学考)小北同学参观了北海公园的皇家邮驿,做了如下记录。阅读后,请完成各题。
信息的记录和传递为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从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殷商甲骨文到铸在青铜器上的商周金文,再到篆、隶、草、楷、行,这是记录信息的汉字字形的变化;从鸿雁传书到驿站邮政,再到网络通讯,这是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①____借助信息的记录和传递,人们的生活经验代代相传,文化得以不断发展。
中国古代邮驿起源于殷商时期,至清末裁驿归邮为止,有三千余年的历史。随着我国邮政事业的不断发展,邮政徽标也在不断变换。目前使用的是1996年公布的中国邮政徽标,不知道设计者的灵感来自哪里②____。
1.对文段中划线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提供”的“供”,读 gòng。
B.“甲骨文”的“骨”应写为“古”。
C.“通讯”的“讯”应写为“迅”。
D.“殷商”的“殷”读 yīn。
2.①②两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②? C.①,②? D.①, ②。
3.“流”的本义指水的移动。根据语境,“源”“流”“汇”的“流”是指(  )
A.起源 B.发展 C.河流 D.融合
(2024九上·南山开学考)出北海,入故宫,小北同学参观了“何以中国”展,做了如下记录。阅读后,请完成各题。
【甲】展览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视作一条大河,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融合比拟成河水的源、流、汇。以“源”“流”“汇”三个单元,梳理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彰显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概括而鲜明地呈现出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乙】
本次展览共展出珍贵文物130余件,上起石器时代,下至清代,包括陶瓷、玉器、青铜器、金银器、书画、古籍等类别。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是何尊。何尊是西周早期名为“何”的贵族铸造的一件青铜礼器。器物体方口圆,造型厚重,气象万千。何尊腹底铸有金文12行122字,记载了周成王营建东都洛邑的史实,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图)【丙】泱泱中华,万古江河,“何以中国”是中华民族永恒的命题。展厅内,重器凝万古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此即万千年来,我百世祖先同心书写之答案。展厅外,国家日益强大,人民生活安康,此即百余年来,志士先驱砥砺铸就之答案。今天,中华正崛起,我辈当自强,用智慧和汗水为后世中华子孙,留下“何以中国”的时代答案。【丁】
4.将下面文字填入上文,最恰当的位置是(  )
当后人回望我们的时候,希望能一如我们凝视前人一样,满怀自豪地说:“这,就是中国!”
A.【甲】 B.【乙】 C.【丙】 D.【丁】
5.对画线句中的成语或修辞方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概括而鲜明地呈现出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运用排比,全面表达了这次展览的意义。
B.“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是何尊”,“引人注目”一词,应换成“刮目相看”,以体现何尊在展览中的重要地位。
C.“器物体方口圆,造型厚重,气象万千”,“气象万千”一词,应换成“气韵不凡”,以表现何尊的特点。
D.“重器凝万古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以对偶的形式,既表现了文物的文化价值,又表达了百世祖先对“何以中国”的回答。
6.小北用“宝塔诗”形式,给北海皇家邮驿留言。请你依据参观记录,帮他用“宝塔诗”的形式仿写完成“何以中国”展的留言。
小北的留言: 看 信鸽 变手机 信息传递 跨入新时代 你的留言: 似 大河 源流汇 ①   。
②   。
7.(2024九上·南山开学考)古诗文默写
(1)因思杜陵梦,   。 (温庭筠《商山早行》)
(2)秋草独寻人去后,   。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3)知汝远来应有意,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    ,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5)    ,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6)海内存知己,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运用比喻修辞写出洞庭湖月下美景的句子是:   ,   。
(8)谪居邓州,范仲淹受托于友,求同“斯人”,表现了其伟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   。(范仲淹《岳阳楼记》)
8.(2024九上·南山开学考)古诗鉴赏: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戌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A.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鼓声、孤雁的哀鸣声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颔联中“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C.颔联“月是故乡明”一句意思是诗人在家乡看着明月感觉月更明亮,此句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情。
D.颈联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尾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忧虑、思念之情。
(2024九上·南山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萩,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胱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皇佑元年,知颍州①,其政察而不苛,宽而不弛,吏民安之,尝塞白龙沟,蓄水西湖,灌田以为民利,又建书院,教民子弟,俾②颍人知向学,累迁参知政事,后封乐安开国公。熙宁五年卒于颍赠太子太师谥文忠。
(节选自张翁《康熙旗州志·名宦·宋》,有删改)
【注】①颍(yǐng)州:地名,在今安徽阜阳。②俾(bǐ):使(达到某种效果)。
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杂然而前陈者/推陈出新 B.非丝非竹/蛛丝马迹
C.宽而不弛/一张一弛 D.尝塞白龙沟/浅尝辄止
10.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②又建书院,教民子弟,俾颍人咸知向学。
1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自号醉翁,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B.甲文写“滁人游”“太守宴”等场景,描绘了太平祥和的景象。
C.“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这是一个设问句。
D.“熙宁五年/卒于颍/赠太子太师/谥文忠”这样断句是正确的。
12.欧阳修为官期间,深受百姓爱戴,请结合两文说说原因。
13.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从欧阳修的文章和传记中,你得到了哪些人生的启示
(2024九上·南山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文物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文物修复对于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②文物修复要尽量保留和还原文物原有信息,尽可能降低修复对文物价值的负面影响,因此文物修复人员在工作中需遵循一些重要原则。文物修复要通过最小程度的介入来最大限度地维系文物的原本面貌,保留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实现延续现状、降低保护性破坏的目标,这就是“最小干预原则”。“可逆性原则”也是文物保护中的重要原则,意思是修复中采取的措施都是可逆的,也就是将来可以使文物回到原始状态。此外,还有“修旧如旧”原则,即增添上色、做旧等环节,使修复后的文物达到远观一致、近看有别的效果,最大限度满足观众参观学习的需求。
【材料二】
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被用于文物修复,文物修复人员掌握了与文物修复相关的科学技术手段,发现了基于高科技的文物修复新方法。
②X射线探伤技术是金属文物检测分析中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利用X射线能够穿透金属材料的特性,可以了解文物的内部情况。例如一件青铜簋(guT),仅凭肉眼无法判断其制作工艺以及底部是否有铭文。经过X光射线成像,可以看出簋底部有布局规则的小方块,这是铸造时支钉的位置,由此可知,其铸造工艺为整体铸造成型。从X光射线成像的放大图可以看出簋底部有铭文。这样,文物修复人员就可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修复。
【材料三】
①2021年,《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正式发布。这是我国文物行业第一个职业技能标准,将推动文物修复向社会开放,对文物事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②2015年,文博系统首次开展关于全国文物修复人员的调研。参与调查的533家文博单位中,92%的单位认为文物修复人员配备不足。参与调查的2207人,近5年人均每年修复馆藏文物约15件。调研估算,全国文物保护修复人员缺口约为26000人。因为①____,同时②____,所以③____。
③培养文物修复人才不仅需要完善高等院校专业设置,还需要在各级博物馆建立好“师承制”和“传帮带”等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人才快速成长。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尤其需要重视文物修复基础知识的掌握。《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有了十分明确的规定。以“纺织品文物修复师”为例,要求必须掌握纺织材料、织物基本组织、服饰裁剪、织物染整工艺、纺织品清洁、手工缝纫等基础知识。
14.阅读材料一,下列没有遵循文物修复原则的一项是(  )
A.“清青花碗”的修复:用可去除的白胶补配碗的缺口部分,然后对这部分进行找平、做色、上釉等,最大限度地维系其原本面貌。
B.“清花鸟罐”的修复:打磨去除瓷器与生俱来的不美观的窑裂,并对整个器物重新补色,重新上釉,做出让人感觉十分完美的修复效果。
C.“清紫檀椅”的修复:用可去除的鱼鳔胶粘好开裂部分,用近似的紫檀木补配缺失部分。有些微小损伤部分不影响椅子结构,则保留原状。
15.根据下列图表信息,结合上下文,填入材料三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文物修复有了“职业标准”②急需修复的文物不多③培养文物修复师不能急于求成
B.①文物修复人员严重不足②急需修复的文物不多③培养文物修复师不能急于求成
C.①文物修复人员严重不足②待修复的文物极多③要重视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
D.①文物修复有了“职业标准”②待修复的文物极多③要重视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
16.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文物修复人员的基本素质包括:①   ,②   ,③   。(每空限10个字以内)
(2024九上·南山开学考)阅读《旧时的离别》,完成各题
旧时的离别
张悦然
①从北京南站到济南西站,每半个小时就会有一列火车出发,全程只需要1小时37分钟,但我已经一年没有回过家了。每次都是妈妈来看我,也不要我去车站接,下了火车换地铁,半个小时以后就站在我家门口了。她总是很高兴地说,好近。是啊,好近,我点点头。是不是太近的缘故,近到破坏了回家这件事应有的形式感 火车一再提速,我却离家越来越远。
②我关于火车的最初记忆,与济南那座老火车站有关。那座德国人留下的日耳曼风格建筑,若不是再看到照片,我已经想不起它是什么样子。只记得有一个绿色圆顶、四面都有钟表的塔楼。小时候在去往火车站的路上,远远地看到它,就开始兴奋了。它耸立在灰蒙蒙的楼群之中,有一种神秘的异国情调。而那种异国情调,好像与正要前往的那个地方有关,头脑中衍生出各种想象。拎着箱子走进圆拱形大门,有一种出远门的郑重感。它的繁复、典雅、美轮美奂,令旅行充满仪式感。
③那时候去北京,要坐一整夜的火车。清晨我被妈妈摇醒,拉起胳膊塞进外套的袖管里,跌跌撞撞地跟在大人身后下了车,抬头就望见“北京”两个大字。我嗅着陌生的空气,思忖着各种奇怪的问题:这里的人是怎么生活的 他们去哪里买菜,看什么报纸,有没有像趵突泉那样一个元宵节可以看花灯的地方 说到底,就是无法想象在别处,故乡以外的地方,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吧。身后忽然传来长鸣的汽笛声,撼动心肝。火车缓缓地朝远处驶去,送行的人木然地挥着手,站在大风里,好萧索。月台上总是刮着好大的风,无论什么时节,非要吹得人头发蓬乱、衣角翻飞不可。那种狂烈带有某种戏剧性。大风好像是一件道具,为了在离别和重逢时,给旅人添上一点儿风尘仆仆的气息。
④长大以后,不知道为什么,月台上的风不再像从前那么大了。那些风都去了哪里呢 真是个谜。没了风,旅人也没了风尘仆仆的气息,剩下的只是倦怠。月台越建越大,却越发让人感到局促,再也没有从前那种空旷的感觉了。要是看到哪个送行的人在火车还未驶远之前掉头走掉,我就会莫名地恼火,觉得他对这场离别不够郑重。的确不需要多么郑重。就算有些离愁别绪,也完全不必一个人傻傻地站在原地悲伤,而是可以一边朝车站里面走,一边给刚离开的人发微信,将自己的感受告诉对方。
⑤旧时的离别具有一种美感,想来是与悲伤的质感有关。离开之后,两个人各自待在自己的悲伤里,那是一种隔绝的悲伤,它完全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关在身体里冲来荡去,无法让对方知道。
⑥总之,火车已经不再像从前一样,是一种沉重的、让人感到难过的事物。这个词的属性已经改变了,变得平淡而日常。这样想一想,在“火车”这个词失去了它所负载的情感重量的时候,那座老火车站适时地死去,变成记忆中的文物,或评也是一种合理的命数。
(选自《读者》2017年1月第1期)
17.文章以“旧时的离别”为题,有何含义与作用
18.结合句中的加点词,并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
离开之后,两个人各自待在自己的悲伤里,那是一种隔绝的悲伤,它完全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关在身体里冲来荡去,无法让对方知道。
19.第④段中有一句话:“的确不需要多么郑重。”你认为这是作者真实的想法吗 为什么
20.作者在文章结尾写道:“在‘火车’这个词失去了它所负载的情感重量的时候,那座老火车站适时地死去,变成记忆中的文物,或许也是一种合理的命数。”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1.在通信技术日益便捷的当下,车站离别是否还需要如旧时般“郑重”,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22.(2024九上·南山开学考)名著阅读
(1)【卡片一】小北发现书有很多与“酒”有关的故事,请将这张读书卡片上的空白补充完整。
人物 故事 酒与故事的关联 探究发现
①   。 大闹五台山 酒令好汉狂 “酒”在小说中有如下作用:   ,   
杨志 ②   。 酒误好汉差
武松 景阳冈打虎 ③   。
④   。 浔阳楼吟反诗 酒添好汉愁
(2)【卡片一】小北为林冲、李逵、吴用、柴进四个人制作了卡片,其中有误的-项是(  )
  人物 绰号 经典故事 人物评价
A 林冲 豹子头 风雪山神庙 武艺高强,忍辱负重
B 李逵 黑旋风 元夜闹东京 疾恶如仇,率真直爽
C 吴用 智多星 巧赚玉麒麟 饱读诗书,足智多谋
D 柴进 小旋风 夜走华阴县 广结好汉,仗义疏财
A.A B.B C.C D.D
23.(2024九上·南山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汉字百科”页面关于“探”字的释义,根据你对“探”字的理解,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拟题目,然后作文,不少于600字。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B
3.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词义理解;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3)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1.A.有误,“提供”的“供”,读gōng;
B.有误,“甲骨文”的“骨”字形正确;
C.有误,“通讯”的“讯”字形正确;
D.正确。
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用法。“从鸿雁传书到驿站邮政,再到网络通讯,这是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是陈述句,语义完整,句末用句号;“目前使用的是 1996 年公布的中国邮政徽标,不知道设计者的灵感来自哪里”一句中尽管有疑问词“哪里”,但这句话表示陈述,不是疑问,所以句末用句号。
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词义理解。根据“展览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视作一条大河,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融合比拟成河水的源、流、汇”“以“源”“流'汇”三个单元,梳理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可知,“流”这里指的是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华文明连绵不绝)。
故答案为:B
【答案】4.D
5.B
6.文明脉;我辈答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根据语境补写句子;衔接仿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重点在于理解并把握语境中的关键词和逻辑关系,以确保语句之间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在修改内容时,我们应当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注重以下四个方面: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在修改过程中,需要确保语句的主语或主要话题保持一致,避免出现突然的话题转换或主语变换,以确保整体语境的连贯性。2.遵循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根据语境需要,合理安排语句的顺序,确保它们按照时间先后、空间位置或逻辑推理的顺序排列,以构建清晰、有条理的叙述。3.注意语句的对应关系:在修改内容时,应仔细分析每个句子的内容和结构,确保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当,比如前后文的呼应、因果关系的表达等。4.保持情景统一和音节和谐:在修改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整体情景的协调统一,避免产生突兀或断裂的感觉。同时,还要注意语句的音节和节奏,力求使其听起来自然、流畅,避免出现拗口或重复的情况。
(2) 本题考查成语运用,做好此题的关键要熟知成语的意义,平时要多积累一些常用成语。3、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解答此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判断:1、理解句子内容,明辨分句间的关系。2、充分利用已知推断未知。3、从宏观入手,逐层推断。
(3)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4.本题考查句子街接。“当后人回望我们的时候,希望能一如我们凝视前人一样,满怀自豪地说:‘这,就是中国’”从句意来看,应是一个总结句,故放在文段末尾,也就是【丁】处恰当。
故答案为:D
5.A、C、D正确。
B.有误,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用在句中不合语境,所以不能用它替代“引人注目”。
故答案为:B
6.本题考查语句仿写。解答时根据题目要求,认真思考完成即可。
故答案为:文明脉;我辈答
7.【答案】(1)凫雁满回塘
(2)寒林空见日斜时
(3)好收吾骨瘴江边
(4)醉翁之意不在酒
(5)拣尽寒枝不肯栖
(6)天涯若比邻
(7)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2)(3)(4)(5)(6)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凫、瘴、璧
(7) 在《岳阳楼记》中,作者对洞庭湖景色有多种描写。对于月下美景,需要从众多语句里精准筛选出运用比喻手法的句子。“浮光跃金” 描绘了月光映照在洞庭湖水面上,波光粼粼如跳动的金子般闪耀的动态之美,将水面的波光比喻成金子;“静影沉璧” 则刻画了月影倒映在湖中,宛如一块沉在水底的玉璧般静谧,把月影比喻成璧玉。这两句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细腻地展现了洞庭湖在月光下动静相宜的绝美景色,所以是描写洞庭湖月下美景且运用比喻修辞的典型句子。
(8) 范仲淹在文中借描写岳阳楼的景色变化,抒发了自己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旷达胸襟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伟大政治抱负。当他谪居邓州,受托于友而作文时,在文章结尾处明确提出这一政治理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意思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它超越了个人的得失与境遇,体现出作者心系天下、胸怀万民的高尚情怀与宏伟志向,因此成为表现其伟大政治抱负的经典名句,也是本题的答案所在。
故答案为:凫雁满回塘 ;寒林空见日斜时 ;好收吾骨瘴江边 ;醉翁之意不在酒 ;拣尽寒枝不肯栖 ; 天涯若比邻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8.【答案】C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思乡怀人
【解析】【分析】ABD.正确。
C.有误,这首诗杜甫在秦州所作。并非“诗人在家乡看着明月”。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答案】9.C
10.①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
②(欧阳修)又修建了书院,教导百姓的子弟,使颍州人都懂得追求学问。
11.A
12.欧阳修为官期间,政治清明,治理有方,如在滁州与民同乐,在颍州兴修水利、建书院等,使百姓安居乐业,因此深受百姓爱戴。
13.从欧阳修的文章和传记中,我得到的人生启示是,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积极为百姓谋福祉,同时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名人事迹;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做好此类题目需要通读全文,抓住关键的语句,从文章所的不同对象、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附参考译文】
【甲】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小孩,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玩。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冽,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的,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场景。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那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们跟随着。树林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鸣叫,这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唱啊。但是鸟儿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啊。
【乙】欧阳修,字永叔,是庐陵人。皇佑元年,(欧阳修)担任颍州知州,他施政严谨但不苛刻,宽松却不松弛,官吏百姓都安居乐业。他曾经堵塞白龙沟,把水蓄积在西湖中,灌溉农田,为百姓谋福利。又建立书院,教导百姓的子弟,使颍州人懂得崇尚学习。(他)多次升迁,官至参知政事,后来被封为乐安开国公。熙宁五年,(欧阳修)在颍州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太师,谥号叫文忠。
9.A.有误,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的,陈:摆放、陈列/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陈:旧的
B.有误, 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丝:弦乐器/比喻与事情根源有联系的不明显的线索。丝:像丝的东西
C.正确。宽而不弛,句意:政策宽大但不松弛。弛:放松/一张一弛, 句意: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弛:放松
D.有误, 曾经堵塞白龙沟, 尝:曾经/ 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尝:尝试
故答案为:C
10.本题考查翻译。①重点词:翳,遮蔽;去,离开。②重点词:咸,都。
故答案为: ①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②(欧阳修)又修建了书院,教导百姓的子弟,使颍州人都懂得追求学问
11.A.有误,欧阳修是北宋文学家。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1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醉翁亭记》体现的原因与民同乐:在甲文中,欧阳修作为太守,能够放下官架子,与百姓一同出游,“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等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他与百姓一起享受山水之乐、宴饮之乐。他不仅自己陶醉于山水之间,还能关注到百姓的快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种与民同乐的情怀让百姓感受到他的亲切和平易近人。《宋·康熙旗州志·名宦》体现的原因施政有方:“其政察而不苛,宽而不弛”,说明欧阳修在颍州为官时,治理政事既明察秋毫又不苛刻,既宽容又不过于松弛,能够把握好治理的尺度,让百姓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生活。为民谋利:“尝塞自龙沟,蓄水西湖,灌田以为民利”,他积极为百姓办实事,堵塞白龙沟,蓄水于西湖,用于灌溉农田,为百姓的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给百姓带来了实际的利益。重视教育:“又建书院,教民子弟,俾颖人咸知向学”,他重视教育,建立书院,教导百姓的子弟让颍州的人都懂得追求学问,为当地培养人才,提升了百姓的文化素养和精神追求。综上所述,欧阳修无论是在滁州还是在颖州为官,都以与民同乐的情怀、施政有方、为民谋利和重视教育等方面的表现,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故答案为: 欧阳修为官期间,政治清明,治理有方,如在滁州与民同乐,在颍州兴修水利、建书院等,使百姓安居乐业,因此深受百姓爱戴。
13.本题考查阅读启示。从欧阳修的文章和传记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人生启示:与民同乐,心系百姓
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描绘了滁州百姓游山玩水、自己与民同乐的场景。在担任颍州知州时,他政察而不苛,宽而不弛,更民安之,还堵塞白龙沟蓄水西湖以灌溉农田,为百姓谋福利;建书院教导百姓子弟,让颖州人都懂得追求学问。这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关心他人,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多为大众谋福祉。无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应尽自己的能力去改善他人的生活条件,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乐观豁达,享受生活。欧阳修虽历经仕途起伏,但在《醉翁亭记》中依然能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沉醉于山水之乐、宴饮之乐、与民同乐之中。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不能被这些困难打倒,而要学会调整心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亨受生活中的小确幸,如与朋友相聚、欣赏自然美景等,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快乐和满足。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欧阳修在颖州建书院,教导百姓子弟,体现了他对教育的重视。教育是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培养下一代贡献自己的智慧和资源。同时,我们自己也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清正廉洁,勤勉尽责。欧阳修为官时,政策既明察又不苛刻,宽松而不松弛,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爱戴。这告诉我们在工作中要秉持清正廉洁的原则,不谋私利,勤勉尽责,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努力奋斗。
故答案为: 从欧阳修的文章和传记中,我得到的人生启示是,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积极为百姓谋福祉,同时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
【答案】14.B
15.D
16.①遵循修复原则;②掌握科技手段;③具备专业知识
【知识点】图表信息;新闻、材料类文本;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将选项和文章内容进行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一定要忠实于原文。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时要仔细观察材料中所给出的图表,找出图表中的规律以及所揭示的实际问题。由于图文转换大多属于说明文的范畴,表述过程中应注意用词的准确、严密。
(3)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14.ACD.正确。
B.有误。根据材料一第②段“文物修复要通过最小程度的介入来最大限度地维系文物的原本面貌,保留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实现延续现状、降低保护性破坏的目标,这就是‘最小干预原则’”“‘可逆性原则’也是文物保护中的重要原则,意思是修复中采取的措施都是可逆的,也就是将来可以使文物回到原始状态”“还有‘修旧如旧’原则,即增添上色、做旧等环节,使修复后的文物达到远观一致、近看有别的效果”可知,“打磨去除瓷器与生俱来的不美观的裂”,此举不符合“可逆性原则”,“打磨去除”后无法使文物回到原始状态;“整个器物重新补色,重新上釉,做出让人感觉十分完美的修复效果”,此举不符合“最小干预原则”,对器物进行了整体的修整使人一看就能够看出修复效果,失去了文物原有的价值;
故答案为:B
15.本题考查图表转换及语句衔接。根据①处前文材料三第②段“参与调查的533家文博单位中,92%的单位认为文物修复人员配备不足。参与调查的2207人,近5年人均每年修复馆藏文物约15件”“调研估算,全国文物保护修复人员缺口约为26000人”可知,前文的数据引出后文的结论;据此可知本段强调的是“文物修复人员严重不足”(①处内容);故排除AD两项;图表是关于“待修复和已修复文物数量”的统计;部分损腐,需要修复的有23222812件,损腐严重,急需修复的有1134956件已修复的有684776件;对比需修复与已修复的数量,即可得出“待修复的文物极多”(②处内容)的结论;故排除B项;“文物修复人员严重不足”“待修复强调原因;引出做法“要重视文物修复的文物极多”。人才的培养”(③处内容),前后内容连贯;
故答案为:C
16.本题考查材料内容概括。根据材料一第②段“文物修复要尽量保留和还原文物原有信息,尽可能降低修复对文物价值的负面影响:因此文物修复人员在工作中需遵循一些重要原则”等语句可概括为:遵循文物修复重要原则;根据材料二第①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被用于文物修复,文物修复人员堂握了与文物修复相关的科学技术手段,发现了基于高科技的文物修复新方法”可概括为:掌握相关科学技术手段;根据材料三第③段“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尤其需要重视文物修复基础知识的掌握。《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有了十分明确的规定”可概括为:掌握文物修复基础知识。
故答案为:①遵循修复原则②掌握科技手段③具备专业知识
【答案】17.含义:“旧时的离别”指的是过去人们在火车站离别时的那种充满仪式感、具有美感和悲伤质感的离别方式。作用: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暗示文章的主题,表达了对过去离别方式的怀念和对现代离别方式变化的思考。
18.“冲来荡去”形象地写出了悲伤在身体里四处冲撞、无法排解的感受,“关”字则突出了这种悲伤的封闭性和孤独感,生动地表现了旧时离别中悲伤的强烈和深沉,以及那种隔绝的、无法与他人分享的特点。
19.不是作者真实的想法。作者这样说,是因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离别方式变得平淡而日常,不再像过去那样充满仪式感和郑重感。但作者内心深处其实还是怀念旧时那种郑重的离别方式,认为离别应该有一定的形式和情感表达。
20.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现代社会中离别方式变化的无奈和感慨。随着时代的发展,火车不再像过去那样承载着人们沉重的情感,老火车站也逐渐失去了它的意义,成为了记忆中的文物。这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情感表达方式的改变,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在追求便捷和高效的同时,可能会失去一些珍贵的东西。
21.在通信技术日益便捷的当下,车站离别是否需要如旧时般“郑重”,这取决于个人的观点和情感需求。一方面,现代通信技术使得人们可以随时保持联系,减少了离别时的伤感,因此有些人可能认为不需要过于郑重的离别仪式。另一方面,车站离别仍然是一种特殊的时刻,它标志着人与人之间的分别,具有一定的情感意义。适当的郑重仪式可以表达对彼此的尊重和珍惜,也可以让离别更加难忘。例如,送行者可以给予离人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真诚的祝福,或者送上一份贴心的小礼物,这些都能让离别更加有意义。总之,虽然通信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车站离别仍然可以保留一些郑重的元素,以表达我们对情感的珍视。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标题的修辞义。2、分析标题的象征义。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4把握作者的情感出发点。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4)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5)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17.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旧时的离别”有以下几层含义指过去特定时代背景下,以火车出行为主要方式的离别。如小时候乘坐一整夜火车去北京,在火车站经历的离别场景。包含着过去离别时的种种特点,如老火车站的神秘异国情调赋予旅行的仪式感,月台上的大风给旅人带来的风尘仆仆的气息,以及离别后那种隔绝的、纯粹个人的悲伤质感。作用:点明主题明确了文章的核心内容是对过去离别方式和情感体验的回忆与思考,让读者迅速把握文章的主旨方向。引发思考激发读者对新旧离别方式的对比思考,以及对时代变迁带来的情感变化的感悟。“旧时的离别”这个标题会让读者好奇过去的离别到底是怎样的,与现在有何不同,从而引导读者深入说读文章去寻找答案。营造氛围标题中的“旧时”一词带有一种怀旧的氛围,为文章奠定了一种回忆、感慨的情感基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沉浸在作者对过去的怀念之中。
故答案为: 含义:“旧时的离别”指的是过去人们在火车站离别时的那种充满仪式感、具有美感和悲伤质感的离别方式。作用: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暗示文章的主题,表达了对过去离别方式的怀念和对现代离别方式变化的思考。
18.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冲来荡去”一词生动地写出了旧时离别后悲伤在人身体里强烈涌动却又无法排解、无法向对方倾诉的状态。这句话通过对日时离别的描写,强调了那时悲伤的隔绝性和纯粹属于个人的特性。“各自待在自己的悲伤里”描绘出离别的两个人独自承受悲伤,互不干扰却又深深沉浸其中的情景。“关在身体里冲来荡去”形象地表现出悲伤在内心深处肆意翻涌,却找不到出口,只能在自己的世界里激荡。这种悲伤是深沉而内敛的,与现代离别时可以随时通过微信交流感受的方式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旧时离别的独特美感和情感的厚重。同时也引发人们对不同时代离别情感表达方式变化的思考。
故答案为:“冲来荡去”形象地写出了悲伤在身体里四处冲撞、无法排解的感受,“关”字则突出了这种悲伤的封闭性和孤独感,生动地表现了旧时离别中悲伤的强烈和深沉,以及那种隔绝的、无法与他人分享的特点。
19.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这不是作者真实的想法。原因如下:作者在文中回忆旧时离别,对老火车站的神秘异国情调充满怀念,对儿时坐火车去北京的经历印象深刻,那时的离别充满仪式感,有送行的人在大风中的萧索场景,让人感受到郑重。而长大后,月台上的风变小了,月台变大却让人局促,送行的人也不再郑重,作者对此感到恼火,认为这破坏了离别应有的氛围。作者对旧时离别的美感有着深深的眷恋的确不需要多么郑重”只是一种反语表达,实际上是在感慨如今离别失去了曾经的郑重感和美感,内心深处是渴望离别的郑重和仪式感的。
故答案为: 不是作者真实的想法。作者这样说,是因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离别方式变得平淡而日常,不再像过去那样充满仪式感和郑重感。但作者内心深处其实还是怀念旧时那种郑重的离别方式,认为离别应该有一定的形式和情感表达。
20.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火车情感属性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火车一再提速,变得平淡而日常,不再像从前一样是一种沉重的、让人感到难过的事物,失去了曾经承载的情感重量。曾经,火车的旅程漫长,离别充满仪式感,人们在火车上经历着对未知的憧憬、离别的怅和重逢的喜悦,火车承载着人们丰富的情感。而现在,火车速度快,出行便捷,人们对火车的感受更多是一种日常的交通工具,情感上的触动减少了。老火车站的象征意义:老火车站具有繁复、典雅、美轮美奂的特点,它的存在与日时的离别紧密相连。老火车站见证了过去人们在离别和重逢时的郑重、萧索以及那种带有戏剧性的场景,它象征着过去那种充满仪式感和情感深度的离别方式。当火车失去了情感重量,老火车站所代表的日时光的情感体验也难以在现代社会中延续。“适时死去”的合理性:在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新的交通方式和生活节奏不断涌现,老火车站可能因为不适应现代需求而被淘汰。它变成记忆中的文物,意味着它虽然在现实中消失,但却在人们的记忆中留存下来,成为一种对过去美好情感和生活方式的怀念。这种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说“或许也是一种合理的命数”,体现了作者对时代发展的感慨和对过去的怀念之情的复杂交织。
故答案为: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现代社会中离别方式变化的无奈和感慨。随着时代的发展,火车不再像过去那样承载着人们沉重的情感,老火车站也逐渐失去了它的意义,成为了记忆中的文物。这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情感表达方式的改变,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在追求便捷和高效的同时,可能会失去一些珍贵的东西。
21.本题考查开放性阅读。在通信技术日益便捷的当下,车站离别是否需要如旧时般“郑重”,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以下是两种观点的分析:情感表达的需要:尽管通信技术便捷,但面对面的离别场景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郑重的离别是一种情感的充分表达,它能让双方深刻地感受到彼此的牵挂和不舍。比如,当孩子要去远方求学,父母在车站送别,一个深情的拥抱、几句贴心的叮嘱,这些郑重的举动能让孩子在离开家后,每每想起都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和支持。这种情感的力量是通过微信等通信方式难以完全传达的。仪式感的价值:郑重的离别具有仪式感,这种仪式感赋予离别以特殊的意义。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阶段的开始,让人们更加珍惜相聚的时光。就像朋友之间的远行送别,大家在车站郑重地道别,会让彼此的友谊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得到升华。而且,这种仪式感会成为人生中的美好回忆,多年后回想起来,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温暖和感动。对人际关系的影响:郑重的离别可以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忽略情感的交流。而车站的郑重离别,能让人们停下脚步,用心去感受他人的存在和重要性。这种真诚的互动有助于建立更加深厚的人际关系,让人们在冷漠的现代社会中找到情感的寄托。通信便捷减少了离别的沉重感:如今通信技术高度发达,人们可以随时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联系。即使在离别后,也能迅速地听到对方的声音、看到对方的面容,这大大减少了离别的痛苦和不舍。因此,不必像旧时那样郑重地离别,因为随时都能保持联系,离别不再是长久的分离。现代生活节奏快,注重效率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非常快,时间宝贵。在车站进行过于郑重的离别可能会花费较多时间,影响出行效率。而且,人们可能有很多事务要处理,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郑重的离别。比如,商务人士经常出差,他们更注重的是工作的安排和效率,对于离别可能更倾向于简洁快速。观念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对于离别,不再像过去那样赋予过多的悲伤和沉重。现在的人们更加理性和乐观,认为离别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为了更好的相聚。所以,在车站离别时,人们可能会更加轻松自然,而不是像旧时那样郑重其事。总之,在通信技术日益便捷的当下,车站离别是否需要如旧时般郑重,取决于个人的价值观和情感需求。无论是选择郑重的离别还是简洁的告别,都应该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
故答案为: 在通信技术日益便捷的当下,车站离别是否需要如旧时般“郑重”,这取决于个人的观点和情感需求。一方面,现代通信技术使得人们可以随时保持联系,减少了离别时的伤感,因此有些人可能认为不需要过于郑重的离别仪式。另一方面,车站离别仍然是一种特殊的时刻,它标志着人与人之间的分别,具有一定的情感意义。适当的郑重仪式可以表达对彼此的尊重和珍惜,也可以让离别更加难忘。例如,送行者可以给予离人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真诚的祝福,或者送上一份贴心的小礼物,这些都能让离别更加有意义。总之,虽然通信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车站离别仍然可以保留一些郑重的元素,以表达我们对情感的珍视 。
22.【答案】(1)鲁智深;杨志押送生辰纲;酒壮好汉胆;宋江;推动情节发展;丰富人物形象
(2)D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作品的人物形象;对作品的体验感受;《水浒传》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和情节。①大闹五台山的是鲁智深,他因为醉酒,砸毁了金刚神像,不得以长老把他派往东京大相国寺,与林冲结识。所以本空应填“鲁智深”或“鲁达”。②杨志在黄泥岗中了吴用等人计谋,喝了掺蒙汗药的酒,失了梁中书给他的岳父蔡京送的价值十万贯的金珠宝贝。所以本空应填“误失生辰纲(生辰纲被劫)”。③武松在景阳冈喝了十八碗酒,醉卧岗上,遇到猛虎,也不害怕,奋起神勇,将虎打死。所以本空可填“酒壮好汉胆”。“浔阳楼吟反诗”的是宋江,是梁山大头领。后黄文炳于浔阳楼上发现宋江所写反诗,报与知府,蔡九知府下令捉拿,将其下到死囚牢中。酒”在小说中有如下作用:①鲁智深因喝酒,打碎神像,杨志因喝酒失了生辰纲,武松因喝酒打死猛虎,宋江因喝酒写了反诗,酒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内容的作用。②鲁达喝酒大闹五台山,表现他的性格的率真。杨志因喝酒失了生辰纲,表现了他没有主见,不能坚持的性格。武松因喝酒打死猛虎,表现了他武艺高强的特点。宋江因喝酒写了反诗,表现了他不甘下僚,志向远大的特点。所以酒还有烘托人物形象,凸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ABC.正确;
D.有误,“夜走华阴县”不是柴进,是“九纹龙”史进。
故答案为:(1)鲁智深;杨志押送生辰纲;酒壮好汉胆;宋江;推动情节发展;丰富人物形象(2)D
【点评】(1)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3.【答案】略
【知识点】自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以 “汉字百科” 中 “探” 字的释义为材料,引导学生围绕 “探” 字展开思考与创作,材料形式为对单个汉字含义的解读。
【题干分析】“探” 字有多种释义,如 “寻求、探索”,意味着主动去追寻未知,挖掘隐藏的事物或真理,是一种对知识、对世界奥秘充满好奇并付诸行动的表现;“侦察打听” 则侧重于为了获取某种信息而进行暗中考察、询问,有谨慎、深入了解之意;“看望、访问” 体现的是一种人际交往中的主动行为,表达对他人的关怀与交流的意愿;“伸出头或身体” 是较为直观的动作描述,可引申为突破某种限制或勇于尝试新的状态。从写作思路来看,若写 “探” 是 “探索” 之意,可以思考为什么人类需要探索(如探索推动科技进步、丰富文化内涵等),怎样去探索(如保持好奇心、不惧困难等)。若从 “看望、访问” 角度出发,可以写在人际交往中主动 “探” 望他人所带来的情感连接与人际关系的改善等。
【立意提取】
1.勇于探索,开启未知之门:从 “探” 字的 “寻求、探索” 含义出发,论述探索精神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以及人类进步过程中的重要性,重点阐述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和践行探索精神,如勇于尝试新事物、敢于挑战未知领域等,事例可选取科学家探索自然奥秘、探险家挑战极限等。
2.探亲访友,传递人间温情:以 “探” 字 “看望、访问” 的释义为切入点,讲述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主动去探望亲朋好友的意义,比如能够增进情感交流、消除隔阂等,可通过描写自己探亲访友的经历或者讲述他人因探望而改变关系的故事来展开。
3.探秘真相,坚守正义之路:依据 “探” 的 “侦察打听” 之意,写在社会中面对各种复杂现象和不公之事,要像侦探一样去探寻真相,坚守正义,不被表象所迷惑,可列举新闻工作者深入调查揭露黑暗、普通人勇敢探寻身边事件真相维护权益等事例。
例文:
探索未知,点亮未来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探” 字始终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辉。它是人类好奇心与求知欲的生动体现,激励着我们不断冲破未知的迷雾,迈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探索,是对世界本质的不懈追寻。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在探索之路上奋勇前行。哥白尼犹如一位无畏的先驱,敢于质疑长期以来居于统治地位的 “地心说”,凭借着细致的观测与深刻的思考,提出了震撼世界的 “日心说”。这一伟大的探索之举,彻底颠覆了人类对宇宙结构的认知,为近代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伽利略则执着于对物体运动规律的探索,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实验,如比萨斜塔实验,打破了亚里士多德的传统观念束缚,揭示了自由落体运动的真相,为经典力学的诞生开辟了道路。他们的探索,不仅仅是对科学知识的积累,更是对人类智慧边界的拓展,让我们得以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周围的世界。
探索,也是对自我潜能的深度挖掘。在体育的赛场上,运动员们不断挑战身体与心理的极限,探索自身的潜力。牙买加短跑运动员博尔特,在百米赛道上风驰电掣,一次次打破世界纪录。他用自己的速度证明了人类在短跑项目上的无限可能,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田径运动,探索自己在速度方面的潜能。在艺术的殿堂里,画家们不断尝试新的绘画风格与表现手法,探索内心深处的情感与创意。梵高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浓烈的色彩,表达出对世界的独特感知与内心的炽热情感,他的探索不仅创造出了不朽的艺术杰作,更为后来的艺术家们提供了无尽的灵感源泉。
然而,探索之路绝非一帆风顺。它布满荆棘,充满挑战,需要我们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与无畏的勇气。在探索太空的征程中,无数科学家和宇航员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与困难。火箭发射失败、航天器故障、太空辐射等威胁如影随形,但他们从未退缩。正是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让人类实现了从地球到月球的跨越,让 “嫦娥奔月” 的古老传说成为现实,让火星探测成为可能,使我们对宇宙的奥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当今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探索平台。人工智能、基因编辑、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正等待着我们去深入探索。我们应传承先辈们的探索精神,以开放的心态、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勇敢地投身于未知的探索之中。因为只有不断探索,我们才能揭开世界更多神秘的面纱,才能点燃未来发展的希望之光,才能让人类文明在探索的道路上熠熠生辉,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点评】本文围绕 “探” 字的 “探索” 之意展开,立意深刻,主题明确。文章结构清晰,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直接点明 “探” 字意味着对未知的探索,这种探索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简洁有力地引出下文。中间部分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对世界本质的探索,通过哥白尼和伽利略的事例,详细阐述了他们在科学领域的探索如何改变人类认知,推动科学进步,事例典型且具有说服力;二是对自我潜能的探索,以博尔特在体育界和梵高在艺术界的例子,生动地展现了个人在不同领域探索自身潜力所带来的成果与影响,论据丰富多样。在论述过程中,作者能够做到叙议结合,在讲述事例后及时进行分析总结,使观点与事例紧密相连,增强了文章的逻辑性。同时,作者也提及了探索之路的艰难,使文章内容更加全面客观。结尾部分联系当今时代,强调科技发展背景下探索精神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呼吁人们传承探索精神,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是一篇较为优秀的习作。
1 / 1广东省深圳市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2024九上·南山开学考)小北同学参观了北海公园的皇家邮驿,做了如下记录。阅读后,请完成各题。
信息的记录和传递为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从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殷商甲骨文到铸在青铜器上的商周金文,再到篆、隶、草、楷、行,这是记录信息的汉字字形的变化;从鸿雁传书到驿站邮政,再到网络通讯,这是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①____借助信息的记录和传递,人们的生活经验代代相传,文化得以不断发展。
中国古代邮驿起源于殷商时期,至清末裁驿归邮为止,有三千余年的历史。随着我国邮政事业的不断发展,邮政徽标也在不断变换。目前使用的是1996年公布的中国邮政徽标,不知道设计者的灵感来自哪里②____。
1.对文段中划线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提供”的“供”,读 gòng。
B.“甲骨文”的“骨”应写为“古”。
C.“通讯”的“讯”应写为“迅”。
D.“殷商”的“殷”读 yīn。
2.①②两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②? C.①,②? D.①, ②。
3.“流”的本义指水的移动。根据语境,“源”“流”“汇”的“流”是指(  )
A.起源 B.发展 C.河流 D.融合
【答案】1.D
2.B
3.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词义理解;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3)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1.A.有误,“提供”的“供”,读gōng;
B.有误,“甲骨文”的“骨”字形正确;
C.有误,“通讯”的“讯”字形正确;
D.正确。
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用法。“从鸿雁传书到驿站邮政,再到网络通讯,这是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是陈述句,语义完整,句末用句号;“目前使用的是 1996 年公布的中国邮政徽标,不知道设计者的灵感来自哪里”一句中尽管有疑问词“哪里”,但这句话表示陈述,不是疑问,所以句末用句号。
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词义理解。根据“展览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视作一条大河,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融合比拟成河水的源、流、汇”“以“源”“流'汇”三个单元,梳理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可知,“流”这里指的是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华文明连绵不绝)。
故答案为:B
(2024九上·南山开学考)出北海,入故宫,小北同学参观了“何以中国”展,做了如下记录。阅读后,请完成各题。
【甲】展览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视作一条大河,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融合比拟成河水的源、流、汇。以“源”“流”“汇”三个单元,梳理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彰显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概括而鲜明地呈现出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乙】
本次展览共展出珍贵文物130余件,上起石器时代,下至清代,包括陶瓷、玉器、青铜器、金银器、书画、古籍等类别。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是何尊。何尊是西周早期名为“何”的贵族铸造的一件青铜礼器。器物体方口圆,造型厚重,气象万千。何尊腹底铸有金文12行122字,记载了周成王营建东都洛邑的史实,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图)【丙】泱泱中华,万古江河,“何以中国”是中华民族永恒的命题。展厅内,重器凝万古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此即万千年来,我百世祖先同心书写之答案。展厅外,国家日益强大,人民生活安康,此即百余年来,志士先驱砥砺铸就之答案。今天,中华正崛起,我辈当自强,用智慧和汗水为后世中华子孙,留下“何以中国”的时代答案。【丁】
4.将下面文字填入上文,最恰当的位置是(  )
当后人回望我们的时候,希望能一如我们凝视前人一样,满怀自豪地说:“这,就是中国!”
A.【甲】 B.【乙】 C.【丙】 D.【丁】
5.对画线句中的成语或修辞方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概括而鲜明地呈现出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运用排比,全面表达了这次展览的意义。
B.“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是何尊”,“引人注目”一词,应换成“刮目相看”,以体现何尊在展览中的重要地位。
C.“器物体方口圆,造型厚重,气象万千”,“气象万千”一词,应换成“气韵不凡”,以表现何尊的特点。
D.“重器凝万古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以对偶的形式,既表现了文物的文化价值,又表达了百世祖先对“何以中国”的回答。
6.小北用“宝塔诗”形式,给北海皇家邮驿留言。请你依据参观记录,帮他用“宝塔诗”的形式仿写完成“何以中国”展的留言。
小北的留言: 看 信鸽 变手机 信息传递 跨入新时代 你的留言: 似 大河 源流汇 ①   。
②   。
【答案】4.D
5.B
6.文明脉;我辈答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根据语境补写句子;衔接仿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重点在于理解并把握语境中的关键词和逻辑关系,以确保语句之间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在修改内容时,我们应当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注重以下四个方面: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在修改过程中,需要确保语句的主语或主要话题保持一致,避免出现突然的话题转换或主语变换,以确保整体语境的连贯性。2.遵循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根据语境需要,合理安排语句的顺序,确保它们按照时间先后、空间位置或逻辑推理的顺序排列,以构建清晰、有条理的叙述。3.注意语句的对应关系:在修改内容时,应仔细分析每个句子的内容和结构,确保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当,比如前后文的呼应、因果关系的表达等。4.保持情景统一和音节和谐:在修改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整体情景的协调统一,避免产生突兀或断裂的感觉。同时,还要注意语句的音节和节奏,力求使其听起来自然、流畅,避免出现拗口或重复的情况。
(2) 本题考查成语运用,做好此题的关键要熟知成语的意义,平时要多积累一些常用成语。3、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解答此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判断:1、理解句子内容,明辨分句间的关系。2、充分利用已知推断未知。3、从宏观入手,逐层推断。
(3)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4.本题考查句子街接。“当后人回望我们的时候,希望能一如我们凝视前人一样,满怀自豪地说:‘这,就是中国’”从句意来看,应是一个总结句,故放在文段末尾,也就是【丁】处恰当。
故答案为:D
5.A、C、D正确。
B.有误,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用在句中不合语境,所以不能用它替代“引人注目”。
故答案为:B
6.本题考查语句仿写。解答时根据题目要求,认真思考完成即可。
故答案为:文明脉;我辈答
7.(2024九上·南山开学考)古诗文默写
(1)因思杜陵梦,   。 (温庭筠《商山早行》)
(2)秋草独寻人去后,   。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3)知汝远来应有意,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    ,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5)    ,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6)海内存知己,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运用比喻修辞写出洞庭湖月下美景的句子是:   ,   。
(8)谪居邓州,范仲淹受托于友,求同“斯人”,表现了其伟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   。(范仲淹《岳阳楼记》)
【答案】(1)凫雁满回塘
(2)寒林空见日斜时
(3)好收吾骨瘴江边
(4)醉翁之意不在酒
(5)拣尽寒枝不肯栖
(6)天涯若比邻
(7)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2)(3)(4)(5)(6)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凫、瘴、璧
(7) 在《岳阳楼记》中,作者对洞庭湖景色有多种描写。对于月下美景,需要从众多语句里精准筛选出运用比喻手法的句子。“浮光跃金” 描绘了月光映照在洞庭湖水面上,波光粼粼如跳动的金子般闪耀的动态之美,将水面的波光比喻成金子;“静影沉璧” 则刻画了月影倒映在湖中,宛如一块沉在水底的玉璧般静谧,把月影比喻成璧玉。这两句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细腻地展现了洞庭湖在月光下动静相宜的绝美景色,所以是描写洞庭湖月下美景且运用比喻修辞的典型句子。
(8) 范仲淹在文中借描写岳阳楼的景色变化,抒发了自己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旷达胸襟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伟大政治抱负。当他谪居邓州,受托于友而作文时,在文章结尾处明确提出这一政治理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意思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它超越了个人的得失与境遇,体现出作者心系天下、胸怀万民的高尚情怀与宏伟志向,因此成为表现其伟大政治抱负的经典名句,也是本题的答案所在。
故答案为:凫雁满回塘 ;寒林空见日斜时 ;好收吾骨瘴江边 ;醉翁之意不在酒 ;拣尽寒枝不肯栖 ; 天涯若比邻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8.(2024九上·南山开学考)古诗鉴赏: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戌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A.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鼓声、孤雁的哀鸣声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颔联中“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C.颔联“月是故乡明”一句意思是诗人在家乡看着明月感觉月更明亮,此句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情。
D.颈联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尾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忧虑、思念之情。
【答案】C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思乡怀人
【解析】【分析】ABD.正确。
C.有误,这首诗杜甫在秦州所作。并非“诗人在家乡看着明月”。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024九上·南山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萩,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胱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皇佑元年,知颍州①,其政察而不苛,宽而不弛,吏民安之,尝塞白龙沟,蓄水西湖,灌田以为民利,又建书院,教民子弟,俾②颍人知向学,累迁参知政事,后封乐安开国公。熙宁五年卒于颍赠太子太师谥文忠。
(节选自张翁《康熙旗州志·名宦·宋》,有删改)
【注】①颍(yǐng)州:地名,在今安徽阜阳。②俾(bǐ):使(达到某种效果)。
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杂然而前陈者/推陈出新 B.非丝非竹/蛛丝马迹
C.宽而不弛/一张一弛 D.尝塞白龙沟/浅尝辄止
10.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②又建书院,教民子弟,俾颍人咸知向学。
1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自号醉翁,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B.甲文写“滁人游”“太守宴”等场景,描绘了太平祥和的景象。
C.“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这是一个设问句。
D.“熙宁五年/卒于颍/赠太子太师/谥文忠”这样断句是正确的。
12.欧阳修为官期间,深受百姓爱戴,请结合两文说说原因。
13.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从欧阳修的文章和传记中,你得到了哪些人生的启示
【答案】9.C
10.①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
②(欧阳修)又修建了书院,教导百姓的子弟,使颍州人都懂得追求学问。
11.A
12.欧阳修为官期间,政治清明,治理有方,如在滁州与民同乐,在颍州兴修水利、建书院等,使百姓安居乐业,因此深受百姓爱戴。
13.从欧阳修的文章和传记中,我得到的人生启示是,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积极为百姓谋福祉,同时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名人事迹;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做好此类题目需要通读全文,抓住关键的语句,从文章所的不同对象、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附参考译文】
【甲】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小孩,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玩。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冽,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的,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场景。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那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们跟随着。树林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鸣叫,这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唱啊。但是鸟儿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啊。
【乙】欧阳修,字永叔,是庐陵人。皇佑元年,(欧阳修)担任颍州知州,他施政严谨但不苛刻,宽松却不松弛,官吏百姓都安居乐业。他曾经堵塞白龙沟,把水蓄积在西湖中,灌溉农田,为百姓谋福利。又建立书院,教导百姓的子弟,使颍州人懂得崇尚学习。(他)多次升迁,官至参知政事,后来被封为乐安开国公。熙宁五年,(欧阳修)在颍州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太师,谥号叫文忠。
9.A.有误,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的,陈:摆放、陈列/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陈:旧的
B.有误, 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丝:弦乐器/比喻与事情根源有联系的不明显的线索。丝:像丝的东西
C.正确。宽而不弛,句意:政策宽大但不松弛。弛:放松/一张一弛, 句意: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弛:放松
D.有误, 曾经堵塞白龙沟, 尝:曾经/ 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尝:尝试
故答案为:C
10.本题考查翻译。①重点词:翳,遮蔽;去,离开。②重点词:咸,都。
故答案为: ①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②(欧阳修)又修建了书院,教导百姓的子弟,使颍州人都懂得追求学问
11.A.有误,欧阳修是北宋文学家。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1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醉翁亭记》体现的原因与民同乐:在甲文中,欧阳修作为太守,能够放下官架子,与百姓一同出游,“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等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他与百姓一起享受山水之乐、宴饮之乐。他不仅自己陶醉于山水之间,还能关注到百姓的快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种与民同乐的情怀让百姓感受到他的亲切和平易近人。《宋·康熙旗州志·名宦》体现的原因施政有方:“其政察而不苛,宽而不弛”,说明欧阳修在颍州为官时,治理政事既明察秋毫又不苛刻,既宽容又不过于松弛,能够把握好治理的尺度,让百姓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生活。为民谋利:“尝塞自龙沟,蓄水西湖,灌田以为民利”,他积极为百姓办实事,堵塞白龙沟,蓄水于西湖,用于灌溉农田,为百姓的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给百姓带来了实际的利益。重视教育:“又建书院,教民子弟,俾颖人咸知向学”,他重视教育,建立书院,教导百姓的子弟让颍州的人都懂得追求学问,为当地培养人才,提升了百姓的文化素养和精神追求。综上所述,欧阳修无论是在滁州还是在颖州为官,都以与民同乐的情怀、施政有方、为民谋利和重视教育等方面的表现,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故答案为: 欧阳修为官期间,政治清明,治理有方,如在滁州与民同乐,在颍州兴修水利、建书院等,使百姓安居乐业,因此深受百姓爱戴。
13.本题考查阅读启示。从欧阳修的文章和传记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人生启示:与民同乐,心系百姓
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描绘了滁州百姓游山玩水、自己与民同乐的场景。在担任颍州知州时,他政察而不苛,宽而不弛,更民安之,还堵塞白龙沟蓄水西湖以灌溉农田,为百姓谋福利;建书院教导百姓子弟,让颖州人都懂得追求学问。这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关心他人,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多为大众谋福祉。无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应尽自己的能力去改善他人的生活条件,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乐观豁达,享受生活。欧阳修虽历经仕途起伏,但在《醉翁亭记》中依然能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沉醉于山水之乐、宴饮之乐、与民同乐之中。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不能被这些困难打倒,而要学会调整心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亨受生活中的小确幸,如与朋友相聚、欣赏自然美景等,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快乐和满足。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欧阳修在颖州建书院,教导百姓子弟,体现了他对教育的重视。教育是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培养下一代贡献自己的智慧和资源。同时,我们自己也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清正廉洁,勤勉尽责。欧阳修为官时,政策既明察又不苛刻,宽松而不松弛,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爱戴。这告诉我们在工作中要秉持清正廉洁的原则,不谋私利,勤勉尽责,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努力奋斗。
故答案为: 从欧阳修的文章和传记中,我得到的人生启示是,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积极为百姓谋福祉,同时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
(2024九上·南山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文物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文物修复对于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②文物修复要尽量保留和还原文物原有信息,尽可能降低修复对文物价值的负面影响,因此文物修复人员在工作中需遵循一些重要原则。文物修复要通过最小程度的介入来最大限度地维系文物的原本面貌,保留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实现延续现状、降低保护性破坏的目标,这就是“最小干预原则”。“可逆性原则”也是文物保护中的重要原则,意思是修复中采取的措施都是可逆的,也就是将来可以使文物回到原始状态。此外,还有“修旧如旧”原则,即增添上色、做旧等环节,使修复后的文物达到远观一致、近看有别的效果,最大限度满足观众参观学习的需求。
【材料二】
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被用于文物修复,文物修复人员掌握了与文物修复相关的科学技术手段,发现了基于高科技的文物修复新方法。
②X射线探伤技术是金属文物检测分析中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利用X射线能够穿透金属材料的特性,可以了解文物的内部情况。例如一件青铜簋(guT),仅凭肉眼无法判断其制作工艺以及底部是否有铭文。经过X光射线成像,可以看出簋底部有布局规则的小方块,这是铸造时支钉的位置,由此可知,其铸造工艺为整体铸造成型。从X光射线成像的放大图可以看出簋底部有铭文。这样,文物修复人员就可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修复。
【材料三】
①2021年,《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正式发布。这是我国文物行业第一个职业技能标准,将推动文物修复向社会开放,对文物事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②2015年,文博系统首次开展关于全国文物修复人员的调研。参与调查的533家文博单位中,92%的单位认为文物修复人员配备不足。参与调查的2207人,近5年人均每年修复馆藏文物约15件。调研估算,全国文物保护修复人员缺口约为26000人。因为①____,同时②____,所以③____。
③培养文物修复人才不仅需要完善高等院校专业设置,还需要在各级博物馆建立好“师承制”和“传帮带”等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人才快速成长。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尤其需要重视文物修复基础知识的掌握。《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有了十分明确的规定。以“纺织品文物修复师”为例,要求必须掌握纺织材料、织物基本组织、服饰裁剪、织物染整工艺、纺织品清洁、手工缝纫等基础知识。
14.阅读材料一,下列没有遵循文物修复原则的一项是(  )
A.“清青花碗”的修复:用可去除的白胶补配碗的缺口部分,然后对这部分进行找平、做色、上釉等,最大限度地维系其原本面貌。
B.“清花鸟罐”的修复:打磨去除瓷器与生俱来的不美观的窑裂,并对整个器物重新补色,重新上釉,做出让人感觉十分完美的修复效果。
C.“清紫檀椅”的修复:用可去除的鱼鳔胶粘好开裂部分,用近似的紫檀木补配缺失部分。有些微小损伤部分不影响椅子结构,则保留原状。
15.根据下列图表信息,结合上下文,填入材料三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文物修复有了“职业标准”②急需修复的文物不多③培养文物修复师不能急于求成
B.①文物修复人员严重不足②急需修复的文物不多③培养文物修复师不能急于求成
C.①文物修复人员严重不足②待修复的文物极多③要重视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
D.①文物修复有了“职业标准”②待修复的文物极多③要重视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
16.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文物修复人员的基本素质包括:①   ,②   ,③   。(每空限10个字以内)
【答案】14.B
15.D
16.①遵循修复原则;②掌握科技手段;③具备专业知识
【知识点】图表信息;新闻、材料类文本;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将选项和文章内容进行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一定要忠实于原文。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时要仔细观察材料中所给出的图表,找出图表中的规律以及所揭示的实际问题。由于图文转换大多属于说明文的范畴,表述过程中应注意用词的准确、严密。
(3)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14.ACD.正确。
B.有误。根据材料一第②段“文物修复要通过最小程度的介入来最大限度地维系文物的原本面貌,保留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实现延续现状、降低保护性破坏的目标,这就是‘最小干预原则’”“‘可逆性原则’也是文物保护中的重要原则,意思是修复中采取的措施都是可逆的,也就是将来可以使文物回到原始状态”“还有‘修旧如旧’原则,即增添上色、做旧等环节,使修复后的文物达到远观一致、近看有别的效果”可知,“打磨去除瓷器与生俱来的不美观的裂”,此举不符合“可逆性原则”,“打磨去除”后无法使文物回到原始状态;“整个器物重新补色,重新上釉,做出让人感觉十分完美的修复效果”,此举不符合“最小干预原则”,对器物进行了整体的修整使人一看就能够看出修复效果,失去了文物原有的价值;
故答案为:B
15.本题考查图表转换及语句衔接。根据①处前文材料三第②段“参与调查的533家文博单位中,92%的单位认为文物修复人员配备不足。参与调查的2207人,近5年人均每年修复馆藏文物约15件”“调研估算,全国文物保护修复人员缺口约为26000人”可知,前文的数据引出后文的结论;据此可知本段强调的是“文物修复人员严重不足”(①处内容);故排除AD两项;图表是关于“待修复和已修复文物数量”的统计;部分损腐,需要修复的有23222812件,损腐严重,急需修复的有1134956件已修复的有684776件;对比需修复与已修复的数量,即可得出“待修复的文物极多”(②处内容)的结论;故排除B项;“文物修复人员严重不足”“待修复强调原因;引出做法“要重视文物修复的文物极多”。人才的培养”(③处内容),前后内容连贯;
故答案为:C
16.本题考查材料内容概括。根据材料一第②段“文物修复要尽量保留和还原文物原有信息,尽可能降低修复对文物价值的负面影响:因此文物修复人员在工作中需遵循一些重要原则”等语句可概括为:遵循文物修复重要原则;根据材料二第①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被用于文物修复,文物修复人员堂握了与文物修复相关的科学技术手段,发现了基于高科技的文物修复新方法”可概括为:掌握相关科学技术手段;根据材料三第③段“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尤其需要重视文物修复基础知识的掌握。《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有了十分明确的规定”可概括为:掌握文物修复基础知识。
故答案为:①遵循修复原则②掌握科技手段③具备专业知识
(2024九上·南山开学考)阅读《旧时的离别》,完成各题
旧时的离别
张悦然
①从北京南站到济南西站,每半个小时就会有一列火车出发,全程只需要1小时37分钟,但我已经一年没有回过家了。每次都是妈妈来看我,也不要我去车站接,下了火车换地铁,半个小时以后就站在我家门口了。她总是很高兴地说,好近。是啊,好近,我点点头。是不是太近的缘故,近到破坏了回家这件事应有的形式感 火车一再提速,我却离家越来越远。
②我关于火车的最初记忆,与济南那座老火车站有关。那座德国人留下的日耳曼风格建筑,若不是再看到照片,我已经想不起它是什么样子。只记得有一个绿色圆顶、四面都有钟表的塔楼。小时候在去往火车站的路上,远远地看到它,就开始兴奋了。它耸立在灰蒙蒙的楼群之中,有一种神秘的异国情调。而那种异国情调,好像与正要前往的那个地方有关,头脑中衍生出各种想象。拎着箱子走进圆拱形大门,有一种出远门的郑重感。它的繁复、典雅、美轮美奂,令旅行充满仪式感。
③那时候去北京,要坐一整夜的火车。清晨我被妈妈摇醒,拉起胳膊塞进外套的袖管里,跌跌撞撞地跟在大人身后下了车,抬头就望见“北京”两个大字。我嗅着陌生的空气,思忖着各种奇怪的问题:这里的人是怎么生活的 他们去哪里买菜,看什么报纸,有没有像趵突泉那样一个元宵节可以看花灯的地方 说到底,就是无法想象在别处,故乡以外的地方,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吧。身后忽然传来长鸣的汽笛声,撼动心肝。火车缓缓地朝远处驶去,送行的人木然地挥着手,站在大风里,好萧索。月台上总是刮着好大的风,无论什么时节,非要吹得人头发蓬乱、衣角翻飞不可。那种狂烈带有某种戏剧性。大风好像是一件道具,为了在离别和重逢时,给旅人添上一点儿风尘仆仆的气息。
④长大以后,不知道为什么,月台上的风不再像从前那么大了。那些风都去了哪里呢 真是个谜。没了风,旅人也没了风尘仆仆的气息,剩下的只是倦怠。月台越建越大,却越发让人感到局促,再也没有从前那种空旷的感觉了。要是看到哪个送行的人在火车还未驶远之前掉头走掉,我就会莫名地恼火,觉得他对这场离别不够郑重。的确不需要多么郑重。就算有些离愁别绪,也完全不必一个人傻傻地站在原地悲伤,而是可以一边朝车站里面走,一边给刚离开的人发微信,将自己的感受告诉对方。
⑤旧时的离别具有一种美感,想来是与悲伤的质感有关。离开之后,两个人各自待在自己的悲伤里,那是一种隔绝的悲伤,它完全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关在身体里冲来荡去,无法让对方知道。
⑥总之,火车已经不再像从前一样,是一种沉重的、让人感到难过的事物。这个词的属性已经改变了,变得平淡而日常。这样想一想,在“火车”这个词失去了它所负载的情感重量的时候,那座老火车站适时地死去,变成记忆中的文物,或评也是一种合理的命数。
(选自《读者》2017年1月第1期)
17.文章以“旧时的离别”为题,有何含义与作用
18.结合句中的加点词,并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
离开之后,两个人各自待在自己的悲伤里,那是一种隔绝的悲伤,它完全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关在身体里冲来荡去,无法让对方知道。
19.第④段中有一句话:“的确不需要多么郑重。”你认为这是作者真实的想法吗 为什么
20.作者在文章结尾写道:“在‘火车’这个词失去了它所负载的情感重量的时候,那座老火车站适时地死去,变成记忆中的文物,或许也是一种合理的命数。”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1.在通信技术日益便捷的当下,车站离别是否还需要如旧时般“郑重”,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7.含义:“旧时的离别”指的是过去人们在火车站离别时的那种充满仪式感、具有美感和悲伤质感的离别方式。作用: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暗示文章的主题,表达了对过去离别方式的怀念和对现代离别方式变化的思考。
18.“冲来荡去”形象地写出了悲伤在身体里四处冲撞、无法排解的感受,“关”字则突出了这种悲伤的封闭性和孤独感,生动地表现了旧时离别中悲伤的强烈和深沉,以及那种隔绝的、无法与他人分享的特点。
19.不是作者真实的想法。作者这样说,是因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离别方式变得平淡而日常,不再像过去那样充满仪式感和郑重感。但作者内心深处其实还是怀念旧时那种郑重的离别方式,认为离别应该有一定的形式和情感表达。
20.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现代社会中离别方式变化的无奈和感慨。随着时代的发展,火车不再像过去那样承载着人们沉重的情感,老火车站也逐渐失去了它的意义,成为了记忆中的文物。这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情感表达方式的改变,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在追求便捷和高效的同时,可能会失去一些珍贵的东西。
21.在通信技术日益便捷的当下,车站离别是否需要如旧时般“郑重”,这取决于个人的观点和情感需求。一方面,现代通信技术使得人们可以随时保持联系,减少了离别时的伤感,因此有些人可能认为不需要过于郑重的离别仪式。另一方面,车站离别仍然是一种特殊的时刻,它标志着人与人之间的分别,具有一定的情感意义。适当的郑重仪式可以表达对彼此的尊重和珍惜,也可以让离别更加难忘。例如,送行者可以给予离人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真诚的祝福,或者送上一份贴心的小礼物,这些都能让离别更加有意义。总之,虽然通信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车站离别仍然可以保留一些郑重的元素,以表达我们对情感的珍视。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标题的修辞义。2、分析标题的象征义。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4把握作者的情感出发点。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4)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5)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17.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旧时的离别”有以下几层含义指过去特定时代背景下,以火车出行为主要方式的离别。如小时候乘坐一整夜火车去北京,在火车站经历的离别场景。包含着过去离别时的种种特点,如老火车站的神秘异国情调赋予旅行的仪式感,月台上的大风给旅人带来的风尘仆仆的气息,以及离别后那种隔绝的、纯粹个人的悲伤质感。作用:点明主题明确了文章的核心内容是对过去离别方式和情感体验的回忆与思考,让读者迅速把握文章的主旨方向。引发思考激发读者对新旧离别方式的对比思考,以及对时代变迁带来的情感变化的感悟。“旧时的离别”这个标题会让读者好奇过去的离别到底是怎样的,与现在有何不同,从而引导读者深入说读文章去寻找答案。营造氛围标题中的“旧时”一词带有一种怀旧的氛围,为文章奠定了一种回忆、感慨的情感基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沉浸在作者对过去的怀念之中。
故答案为: 含义:“旧时的离别”指的是过去人们在火车站离别时的那种充满仪式感、具有美感和悲伤质感的离别方式。作用: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暗示文章的主题,表达了对过去离别方式的怀念和对现代离别方式变化的思考。
18.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冲来荡去”一词生动地写出了旧时离别后悲伤在人身体里强烈涌动却又无法排解、无法向对方倾诉的状态。这句话通过对日时离别的描写,强调了那时悲伤的隔绝性和纯粹属于个人的特性。“各自待在自己的悲伤里”描绘出离别的两个人独自承受悲伤,互不干扰却又深深沉浸其中的情景。“关在身体里冲来荡去”形象地表现出悲伤在内心深处肆意翻涌,却找不到出口,只能在自己的世界里激荡。这种悲伤是深沉而内敛的,与现代离别时可以随时通过微信交流感受的方式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旧时离别的独特美感和情感的厚重。同时也引发人们对不同时代离别情感表达方式变化的思考。
故答案为:“冲来荡去”形象地写出了悲伤在身体里四处冲撞、无法排解的感受,“关”字则突出了这种悲伤的封闭性和孤独感,生动地表现了旧时离别中悲伤的强烈和深沉,以及那种隔绝的、无法与他人分享的特点。
19.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这不是作者真实的想法。原因如下:作者在文中回忆旧时离别,对老火车站的神秘异国情调充满怀念,对儿时坐火车去北京的经历印象深刻,那时的离别充满仪式感,有送行的人在大风中的萧索场景,让人感受到郑重。而长大后,月台上的风变小了,月台变大却让人局促,送行的人也不再郑重,作者对此感到恼火,认为这破坏了离别应有的氛围。作者对旧时离别的美感有着深深的眷恋的确不需要多么郑重”只是一种反语表达,实际上是在感慨如今离别失去了曾经的郑重感和美感,内心深处是渴望离别的郑重和仪式感的。
故答案为: 不是作者真实的想法。作者这样说,是因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离别方式变得平淡而日常,不再像过去那样充满仪式感和郑重感。但作者内心深处其实还是怀念旧时那种郑重的离别方式,认为离别应该有一定的形式和情感表达。
20.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火车情感属性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火车一再提速,变得平淡而日常,不再像从前一样是一种沉重的、让人感到难过的事物,失去了曾经承载的情感重量。曾经,火车的旅程漫长,离别充满仪式感,人们在火车上经历着对未知的憧憬、离别的怅和重逢的喜悦,火车承载着人们丰富的情感。而现在,火车速度快,出行便捷,人们对火车的感受更多是一种日常的交通工具,情感上的触动减少了。老火车站的象征意义:老火车站具有繁复、典雅、美轮美奂的特点,它的存在与日时的离别紧密相连。老火车站见证了过去人们在离别和重逢时的郑重、萧索以及那种带有戏剧性的场景,它象征着过去那种充满仪式感和情感深度的离别方式。当火车失去了情感重量,老火车站所代表的日时光的情感体验也难以在现代社会中延续。“适时死去”的合理性:在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新的交通方式和生活节奏不断涌现,老火车站可能因为不适应现代需求而被淘汰。它变成记忆中的文物,意味着它虽然在现实中消失,但却在人们的记忆中留存下来,成为一种对过去美好情感和生活方式的怀念。这种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说“或许也是一种合理的命数”,体现了作者对时代发展的感慨和对过去的怀念之情的复杂交织。
故答案为: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现代社会中离别方式变化的无奈和感慨。随着时代的发展,火车不再像过去那样承载着人们沉重的情感,老火车站也逐渐失去了它的意义,成为了记忆中的文物。这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情感表达方式的改变,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在追求便捷和高效的同时,可能会失去一些珍贵的东西。
21.本题考查开放性阅读。在通信技术日益便捷的当下,车站离别是否需要如旧时般“郑重”,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以下是两种观点的分析:情感表达的需要:尽管通信技术便捷,但面对面的离别场景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郑重的离别是一种情感的充分表达,它能让双方深刻地感受到彼此的牵挂和不舍。比如,当孩子要去远方求学,父母在车站送别,一个深情的拥抱、几句贴心的叮嘱,这些郑重的举动能让孩子在离开家后,每每想起都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和支持。这种情感的力量是通过微信等通信方式难以完全传达的。仪式感的价值:郑重的离别具有仪式感,这种仪式感赋予离别以特殊的意义。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阶段的开始,让人们更加珍惜相聚的时光。就像朋友之间的远行送别,大家在车站郑重地道别,会让彼此的友谊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得到升华。而且,这种仪式感会成为人生中的美好回忆,多年后回想起来,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温暖和感动。对人际关系的影响:郑重的离别可以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忽略情感的交流。而车站的郑重离别,能让人们停下脚步,用心去感受他人的存在和重要性。这种真诚的互动有助于建立更加深厚的人际关系,让人们在冷漠的现代社会中找到情感的寄托。通信便捷减少了离别的沉重感:如今通信技术高度发达,人们可以随时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联系。即使在离别后,也能迅速地听到对方的声音、看到对方的面容,这大大减少了离别的痛苦和不舍。因此,不必像旧时那样郑重地离别,因为随时都能保持联系,离别不再是长久的分离。现代生活节奏快,注重效率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非常快,时间宝贵。在车站进行过于郑重的离别可能会花费较多时间,影响出行效率。而且,人们可能有很多事务要处理,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郑重的离别。比如,商务人士经常出差,他们更注重的是工作的安排和效率,对于离别可能更倾向于简洁快速。观念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对于离别,不再像过去那样赋予过多的悲伤和沉重。现在的人们更加理性和乐观,认为离别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为了更好的相聚。所以,在车站离别时,人们可能会更加轻松自然,而不是像旧时那样郑重其事。总之,在通信技术日益便捷的当下,车站离别是否需要如旧时般郑重,取决于个人的价值观和情感需求。无论是选择郑重的离别还是简洁的告别,都应该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
故答案为: 在通信技术日益便捷的当下,车站离别是否需要如旧时般“郑重”,这取决于个人的观点和情感需求。一方面,现代通信技术使得人们可以随时保持联系,减少了离别时的伤感,因此有些人可能认为不需要过于郑重的离别仪式。另一方面,车站离别仍然是一种特殊的时刻,它标志着人与人之间的分别,具有一定的情感意义。适当的郑重仪式可以表达对彼此的尊重和珍惜,也可以让离别更加难忘。例如,送行者可以给予离人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真诚的祝福,或者送上一份贴心的小礼物,这些都能让离别更加有意义。总之,虽然通信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车站离别仍然可以保留一些郑重的元素,以表达我们对情感的珍视 。
22.(2024九上·南山开学考)名著阅读
(1)【卡片一】小北发现书有很多与“酒”有关的故事,请将这张读书卡片上的空白补充完整。
人物 故事 酒与故事的关联 探究发现
①   。 大闹五台山 酒令好汉狂 “酒”在小说中有如下作用:   ,   
杨志 ②   。 酒误好汉差
武松 景阳冈打虎 ③   。
④   。 浔阳楼吟反诗 酒添好汉愁
(2)【卡片一】小北为林冲、李逵、吴用、柴进四个人制作了卡片,其中有误的-项是(  )
  人物 绰号 经典故事 人物评价
A 林冲 豹子头 风雪山神庙 武艺高强,忍辱负重
B 李逵 黑旋风 元夜闹东京 疾恶如仇,率真直爽
C 吴用 智多星 巧赚玉麒麟 饱读诗书,足智多谋
D 柴进 小旋风 夜走华阴县 广结好汉,仗义疏财
A.A B.B C.C D.D
【答案】(1)鲁智深;杨志押送生辰纲;酒壮好汉胆;宋江;推动情节发展;丰富人物形象
(2)D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作品的人物形象;对作品的体验感受;《水浒传》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和情节。①大闹五台山的是鲁智深,他因为醉酒,砸毁了金刚神像,不得以长老把他派往东京大相国寺,与林冲结识。所以本空应填“鲁智深”或“鲁达”。②杨志在黄泥岗中了吴用等人计谋,喝了掺蒙汗药的酒,失了梁中书给他的岳父蔡京送的价值十万贯的金珠宝贝。所以本空应填“误失生辰纲(生辰纲被劫)”。③武松在景阳冈喝了十八碗酒,醉卧岗上,遇到猛虎,也不害怕,奋起神勇,将虎打死。所以本空可填“酒壮好汉胆”。“浔阳楼吟反诗”的是宋江,是梁山大头领。后黄文炳于浔阳楼上发现宋江所写反诗,报与知府,蔡九知府下令捉拿,将其下到死囚牢中。酒”在小说中有如下作用:①鲁智深因喝酒,打碎神像,杨志因喝酒失了生辰纲,武松因喝酒打死猛虎,宋江因喝酒写了反诗,酒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内容的作用。②鲁达喝酒大闹五台山,表现他的性格的率真。杨志因喝酒失了生辰纲,表现了他没有主见,不能坚持的性格。武松因喝酒打死猛虎,表现了他武艺高强的特点。宋江因喝酒写了反诗,表现了他不甘下僚,志向远大的特点。所以酒还有烘托人物形象,凸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ABC.正确;
D.有误,“夜走华阴县”不是柴进,是“九纹龙”史进。
故答案为:(1)鲁智深;杨志押送生辰纲;酒壮好汉胆;宋江;推动情节发展;丰富人物形象(2)D
【点评】(1)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3.(2024九上·南山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汉字百科”页面关于“探”字的释义,根据你对“探”字的理解,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拟题目,然后作文,不少于600字。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答案】略
【知识点】自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以 “汉字百科” 中 “探” 字的释义为材料,引导学生围绕 “探” 字展开思考与创作,材料形式为对单个汉字含义的解读。
【题干分析】“探” 字有多种释义,如 “寻求、探索”,意味着主动去追寻未知,挖掘隐藏的事物或真理,是一种对知识、对世界奥秘充满好奇并付诸行动的表现;“侦察打听” 则侧重于为了获取某种信息而进行暗中考察、询问,有谨慎、深入了解之意;“看望、访问” 体现的是一种人际交往中的主动行为,表达对他人的关怀与交流的意愿;“伸出头或身体” 是较为直观的动作描述,可引申为突破某种限制或勇于尝试新的状态。从写作思路来看,若写 “探” 是 “探索” 之意,可以思考为什么人类需要探索(如探索推动科技进步、丰富文化内涵等),怎样去探索(如保持好奇心、不惧困难等)。若从 “看望、访问” 角度出发,可以写在人际交往中主动 “探” 望他人所带来的情感连接与人际关系的改善等。
【立意提取】
1.勇于探索,开启未知之门:从 “探” 字的 “寻求、探索” 含义出发,论述探索精神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以及人类进步过程中的重要性,重点阐述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和践行探索精神,如勇于尝试新事物、敢于挑战未知领域等,事例可选取科学家探索自然奥秘、探险家挑战极限等。
2.探亲访友,传递人间温情:以 “探” 字 “看望、访问” 的释义为切入点,讲述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主动去探望亲朋好友的意义,比如能够增进情感交流、消除隔阂等,可通过描写自己探亲访友的经历或者讲述他人因探望而改变关系的故事来展开。
3.探秘真相,坚守正义之路:依据 “探” 的 “侦察打听” 之意,写在社会中面对各种复杂现象和不公之事,要像侦探一样去探寻真相,坚守正义,不被表象所迷惑,可列举新闻工作者深入调查揭露黑暗、普通人勇敢探寻身边事件真相维护权益等事例。
例文:
探索未知,点亮未来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探” 字始终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辉。它是人类好奇心与求知欲的生动体现,激励着我们不断冲破未知的迷雾,迈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探索,是对世界本质的不懈追寻。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在探索之路上奋勇前行。哥白尼犹如一位无畏的先驱,敢于质疑长期以来居于统治地位的 “地心说”,凭借着细致的观测与深刻的思考,提出了震撼世界的 “日心说”。这一伟大的探索之举,彻底颠覆了人类对宇宙结构的认知,为近代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伽利略则执着于对物体运动规律的探索,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实验,如比萨斜塔实验,打破了亚里士多德的传统观念束缚,揭示了自由落体运动的真相,为经典力学的诞生开辟了道路。他们的探索,不仅仅是对科学知识的积累,更是对人类智慧边界的拓展,让我们得以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周围的世界。
探索,也是对自我潜能的深度挖掘。在体育的赛场上,运动员们不断挑战身体与心理的极限,探索自身的潜力。牙买加短跑运动员博尔特,在百米赛道上风驰电掣,一次次打破世界纪录。他用自己的速度证明了人类在短跑项目上的无限可能,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田径运动,探索自己在速度方面的潜能。在艺术的殿堂里,画家们不断尝试新的绘画风格与表现手法,探索内心深处的情感与创意。梵高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浓烈的色彩,表达出对世界的独特感知与内心的炽热情感,他的探索不仅创造出了不朽的艺术杰作,更为后来的艺术家们提供了无尽的灵感源泉。
然而,探索之路绝非一帆风顺。它布满荆棘,充满挑战,需要我们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与无畏的勇气。在探索太空的征程中,无数科学家和宇航员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与困难。火箭发射失败、航天器故障、太空辐射等威胁如影随形,但他们从未退缩。正是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让人类实现了从地球到月球的跨越,让 “嫦娥奔月” 的古老传说成为现实,让火星探测成为可能,使我们对宇宙的奥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当今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探索平台。人工智能、基因编辑、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正等待着我们去深入探索。我们应传承先辈们的探索精神,以开放的心态、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勇敢地投身于未知的探索之中。因为只有不断探索,我们才能揭开世界更多神秘的面纱,才能点燃未来发展的希望之光,才能让人类文明在探索的道路上熠熠生辉,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点评】本文围绕 “探” 字的 “探索” 之意展开,立意深刻,主题明确。文章结构清晰,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直接点明 “探” 字意味着对未知的探索,这种探索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简洁有力地引出下文。中间部分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对世界本质的探索,通过哥白尼和伽利略的事例,详细阐述了他们在科学领域的探索如何改变人类认知,推动科学进步,事例典型且具有说服力;二是对自我潜能的探索,以博尔特在体育界和梵高在艺术界的例子,生动地展现了个人在不同领域探索自身潜力所带来的成果与影响,论据丰富多样。在论述过程中,作者能够做到叙议结合,在讲述事例后及时进行分析总结,使观点与事例紧密相连,增强了文章的逻辑性。同时,作者也提及了探索之路的艰难,使文章内容更加全面客观。结尾部分联系当今时代,强调科技发展背景下探索精神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呼吁人们传承探索精神,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是一篇较为优秀的习作。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