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川大附中2024——2025学年上期半期考试试题高一历史(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答案】D2.【答案】C3.【答案】B4.【答案】A5.【答案】B6.【答案】B7.【答案】C8.【答案】D9.【答案】D10.【答案】C11.【答案】A12.【答案】D13.【答案】C14.【答案】D15.【答案】B16.【答案】C17.【答案】A18.【答案】D19.【答案】C20.【答案】D21.【答案】C22.【答案】D23.【答案】C24.【答案】C25.【答案】C26.【答案】C27.【答案】C28.【答案】D29.【答案】A30.【答案】D第II卷(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31.【答案】(1)措施:确立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推广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颁行《秦律》;修建驰道、直道。(2)创新:确立三省六部制;改行州县两级制。(3)共同之处:都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32.【答案】(1)女性观:品评女子打破儒家思想束缚;凸显德、才、识。(2)社会背景:繁荣的经济、文化上的兼容并蓄、中外交流频繁、民族交融、宽松开放的社会环境。(3)图像史料;文献史料;实物史料33.【答案】历史人物:卫青,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卫青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重要作用在军事方面,他多次率军抗击匈奴,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无畏的勇气。他临危不惧,指挥若定,以睿智的战略和果断的行动取得了多次胜利。这种在面对强敌时的勇敢和果敢,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敢于抗争的精神。汉武帝任用卫生、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加强。从个人品质来看,卫青虽位高权重,但始终保持谦逊和低调,不居功自傲。他的这种谦逊品质,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谦逊内敛,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国家大义面前,卫青将个人荣辱置之度外,一心只为保家卫国。他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感,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中,激励着后人在国家面临困难时挺身而出,为国家的繁荣和安宁贡献力量。综上所述,卫青在军事、品德和爱国等方面的表现,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川大附中2024——2025学年上期半期考试试题高一历史(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第I卷(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1921年,有学者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认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遗,与彼一河南遗址,不特时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吾所谓仰韶文化者也”。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A. 骨制凿刀 B. 燧石石器 C. 碳化稻粒 D. 彩陶残片2. 据《周礼》记载,西周时期与国君同族的下层国人也拥有干预政治的权力,遇有重大问题,国君要询问全体国人的意见,国人可以批评甚至废除国君。这说明西周A. 已经形成了高度的中央集权 B. 形成了完善的中枢决策体制C. 保留了部分氏族民主制传统 D. 建立了有效的行政监察体制3. 据记载:“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遂送桓公入齐境。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於燕。’於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与燕。”由此可知( )A. 山戎已经产生华夏认同 B. 传统的统治秩序尚未完全解体C. 诸侯国卿大夫掌握实权 D. 诸侯国间的兼并战争日益剧烈4. 孔子主张以仁为核心,人君修身治世,人臣尊君尽忠;荀子则倡导以“礼法”为核心,臣民都只能以君为规范,将“尊君”“忠君”极端化。从孔子到荀子,儒家思想的这种变化( )A. 迎合了封建贵族的政治诉求 B. 意在强化儒学的主流地位C. 反映了儒家与法家思想分歧 D. 脱离了孔子仁礼思想内核5.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以后他又多处题词,提倡“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由此说明秦始皇A. 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B. 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C. 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D. 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为最高理想6. 诗人章碣的《焚书坑》云:“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对诗意理解准确的是A. 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源 B. 文化专制未达到预期目的C. 焚书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D. 焚书坑儒引发了农民起义7. 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将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有来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这主要表明了当时( )A. 华夏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 B. 儒家思想影响史书创作C. 宗法制维系统治集团稳定 D. 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8. 假如你生活在两汉时期,你可以享受到的文明成果是( )A. 活字印刷发行你的个人自传 B. 在瓦肆勾栏中欣赏杂剧C. 按《授时历》进行农业生产 D. 借助《黄帝内经》治病9. 中国古代史上有数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其中,动摇了东汉王朝统治基础的农民起义是( )A. 陈胜吴广起义 B. 黄巢起义 C. 绿林赤眉起义 D. 黄巾起义10. 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禅让”反复出现()A. 保障了政治和平稳定 B. 放弃了血缘世袭传统C. 维护了特权阶层利益 D. 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11. 东吴前期,都城建业的人口仅在十万上下,其余县城的人口一般仅为两三千左右;东晋南朝时期,城市人口大为增加,仅都城建康一地人口就接近一百万,而一般郡城县城内人口也有近万人。这反映出当时( )A.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B. 外贸范围得到拓展C. 草原民族开始南迁 D. 南方实力远超北方12. 前秦、北魏政权非常重视通往淮河流域的水道建设,开凿了不少渠道。前秦“于丰阳县立荆州,以引南金奇货、弓竿漆蜡,通关市”,北魏“于南垂立互市,以致南货”。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 政治稳定促进了区域交往 B. 南方渐成全国的经济重心C. 城市发展推动了交通建设 D. 分裂中蕴含着统一的趋势13. 北魏时期道人统(官名)法果赞誉太祖(道武帝)为“当今如来,沙门宜应尽礼”,并经常“致拜。”他对民众说:“能鸿道者,人主也。我非拜天子,乃是礼佛耳。”法果的这种观念( )A. 推动了佛教的发展与壮大 B. 反映了佛教成为文化的主流C. 迎合了皇权至高无上理念 D. 使佛教成为人们的精神依托14. 贞观三年,太宗说:“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以相委付?”唐太宗此论意在( )A. 凸显君主的绝对权威 B. 扩大监察官的谏政职能C. 降低中书省政治地位 D. 激励宰执辅政的积极性15. 据《石林燕语》记载:“唐翰林院在银台之北。乾封以后,刘袆之、元万顷之徒,时宣召草制其间,因名‘北门学士’”。“北门学士”主要分了哪一机构之权A. 尚书省 B. 中书省 C. 门下省 D. 枢密院16. 公元733年,唐玄宗改唐初的10道为15道,置采访、观察使以常驻,使其主管监察,道逐渐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安史之乱”后,军事成为道的主要政务,朝廷遂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这一变化( )A. 完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制度 B. 有利于不断加强中央集权C. 体现了中央对现实政治的妥协 D. 加速了唐王朝的土崩瓦解17. 下表所示为唐代文学作品对两税法实施后的社会状况的记述。这可以用来说明两税法的实施内容 出处饶阳因富得州名,不独农桑别有营。日暖提筐依茗树,天阴把酒入银坑。 《送张使君赴饶州》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长为贩卖翁。 《贾客乐》兖州有民家妇姓贺氏,里人谓之织女,父母以农业,其丈夫则负担贩卖,往来于郡。 《太平广记》A.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C. 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D. 消弭政府对农民的控制18. 《史记》注最有影响的是“三家注”,即南朝裴驷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今有学者认为,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该学者意在强调( )A. 《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 B. 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C. 文献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 D. 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19. 《礼记》载“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晋书《抱朴子内篇》称“……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据材料可知,从先秦到唐代的中医理论兼收并蓄了( )A. 孔孟学说 B. 佛道思想 C. 儒、佛、道学说 D. 儒、法、道思想20. 欧阳修曾高度评价某位书法家“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下列作品中属于这位书法家的是( )A. B.C. D.21. 有学者认为,在这个时代,世界两端加上中间,中西文明已有直接的接触,长安有数以十万计的胡人居住,广州成为海上贸易口岸,西域成为新的文明联系中心,就像早期世界史中的地中海。这个时代最有可能是( )A. 秦朝 B. 西汉 C. 唐朝 D. 宋朝22. 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幼主,后妃垂帘听政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A. 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 B. 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C. 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 D. 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23. 下图为北宋粮食运输示意图。据此可以推知,北宋( )A. 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 B. 朝廷赋税主要来自江汉平原C. 西北边防面临着严峻压力 D. 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较为兴盛24. 有学者在谈及王安石变法时指出:茶业征榷、盐钞法修订、酒务“实封投状”等专制制度剥夺了大商人“较固(垄断)取利”,民间出现了“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的现象。而“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均输无法应对钱米并征、折钱不均等新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王安石变法A. 损害了权贵集团的既得利益 B. 没有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C. 破坏了民间的商品货币关系 D. 指导思想背离了统治需要25. 宋太祖曾留下“勒石三诫”(其中第二条为“不杀士大夫”),新皇登基前须在碑前立誓。宋室南渡后,太学生陈东屡屡上书主战,并力劝宋高宗恢复自发组织力量抗金的原宰相官职,被下令处死,成为正史记载中宋代因言获罪致死的第一个文人。最有助于解释宋高宗不遵祖训的因素是( )A. 民族政权的并立 B. 君权相权的失衡C. 稳固君位的考量 D. 太学清议的悲剧26. 下图是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密度图,据此可知,该图( )A. 科学揭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 准确呈现了经济基础的变动C. 客观上反映南方市场的扩大 D. 合理解读了北民南迁的原因27. 宋朝时,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其中不少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人们在婚姻择偶时也不再关心祖先声望。社会上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A. 婚姻择偶自由 B. 等级差别的消失C. 门第观念淡化 D. 选官制快速发展28. 朱熹说:“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于圣贤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以下与这句话核心观点最接近的是( )A.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B.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C. “如麻麦稻梁,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硗,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D. “且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29. 青花瓷是中国陶瓷工艺珍品,成熟于元代。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元青花瓷中花色偏灰黑色的是采用国产青料绘制,颜色蓝艳的是采用进口青料绘制。但近年来,经科技测定两种花色均用进口同类钴料,只是铁与钴元素的比值不同。由此可见( )A研究手段影响历史结论 B. 技术进步促进工艺发展C. 历史事实可以因时而变 D. 生产材料制约产品质量30. 下面是唐至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④①② D. ①③④②第II卷(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曾评述战国时代列国各有差异的状况:“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国通过战争消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实现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虽然从秦代到汉初,仍然可以看到不同地域文化风格的若干鲜明的差异。但是,秦的统一已经为大一统的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材料二 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尚书、门下、内史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的事务庞杂,任务繁重,故又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这种几个宰相执政的制度,可以防止外戚或个别大臣专权篡位,有利于巩固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倍,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他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这样,“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良。”杨坚根据这一建议,把(北)齐、(北)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为“大一统”奠定基础的统治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隋初制度创新的表现。(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和隋朝的共同之处。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魏晋时期时局动荡,远离朝政、逍遥自然成为士人的追求。他们赏识能够洞察世事的女性。他们对女子的评价也打破“三从四德”的标准,赏识知晓道义、忠正廉洁的女性,以衡量君子德行的准则去评判女子。他们注重内在修养。明理善辩的女性得到了士人的赏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了。——摘编自王阳《从<世说新语·贤媛>看魏晋士人的女性观》材料二 盛唐女子在着装方面表现出了较为大胆的反传统意识,将开放性元素使用在服装之上,描绘着盛唐面貌。(一)女着男装。盛行于开元天宝年间,首先流行于宫中,后成为普通妇女的服饰。(二)胡服。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交往甚多,丝绸之路上商队络绎不绝。在陕西昭陵唐墓出土的陶俑中,那些窄袖紧身、脚穿皮靴的妇女形象,就是唐代妇女崇尚胡服的真实写照。(三)袒露装。……(四)女着戎装。魏晋南北朝以来少数民族妇女尚武的习俗在这一时期仍得以流行,妇女特别喜欢穿戎装。--摘编自何琳《从张萱<捣练图) 看唐朝女子的着装》(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士人阶层的女性观。(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盛唐时期女性着装折射的社会背景。(3)材料一、二的作者运用了哪些类型的一手史料进行研究?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其中许多杰出人物的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斗志,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两汉名人与宝贵精神财富人物 宝贵精神财富司马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霍去病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张骞 “凿空”的勇气苏武 绝不“屈节辱命”的坚守马援 “马革裹尸”的情怀班超 “投笔从戎”“立功异域”的追求——据《中外历史纲要(上)》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位汉代历史人物(不限以上提及人物),说明其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发挥的作用。(要求:写明人物,标题明确,史论结合,书写工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四川省成都市第十二中学(四川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 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