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中考解密】5年(2020-2024)中考科学真题分类汇编(精编版)专题19 空气、气体的制取与燃烧1.(2024·浙江)实验室常用大理石(主要成分是CaCO3)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请回答。(1)①图1是两种气体发生装置,各有优缺点。选择其中一种并说明所选装置的优点: 。②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时,将右侧导管浸入水中,用手捂住试管,观察到 ,说明气密性良好。(2)在完成气密性检查后,装入药品,反应产生气体。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验满时,将燃着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小木条熄灭。从燃烧条件看,小木条熄灭是由于 。(3)在收集二氧化碳过程中,某同学进一步探究了集气瓶内氧气体积分数对瓶口小木条燃烧情况的影响。多次实验后发现氧气体积分数降到8%左右时小木条熄灭。其中一组实验数据如图2,在该实验条件下,要使二氧化碳体积分数达到90%,需在小木条熄灭后,再收集 秒。2.(2023·宁波)下列与氧气有关的实验操作,需要纠正的是( )A.制取氧气 B.排水法收集氧气 C.检验氧气 D.硫在氧气中燃烧3.(2023·绍兴)小敏在鉴别氢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四瓶无色气体时,对它们的部分性质进行归纳梳理并编制了检索表(如图)。检索表中S代表的是( )A.氢气 B.氮气C.氧气 D.二氧化碳4.(2023·湖州)下列关于氧气性质及其制备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与其他物质反应必须要加热B.氧气参与很多燃烧反应,它是一种常见的可燃物C.实验室可用加热分解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备氧气D.要除去N2中的O2得到纯净的N2,只需将混合气体通过红热的炭5.(2023·金华)“碳达峰”指CO2排放量不再增加,“碳中和”指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我国科研人员利用二氧化碳、氢气等物质合成了葡萄糖和脂肪酸,大致原理如图所示。这一技术如果能应用和推广,将“工厂化”地吸收和利用二氧化碳,有效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完成下列问题。(1)利用二氧化碳最终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的过程类似绿色植物的 (选填“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或“蒸腾作用”)。(2)下列做法有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是 。A.植树造林 B.少用一次性筷子 C.提倡绿色出行6.(2023·绍兴)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如图A和B为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发生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仪器a的名称是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应选择 (选填“A”或“B”)。(3)图C为过氧化氢分解的过程示意图,请将生成物的微观粒子模型补充完整。7.(2023·台州)将燃烧的蜡烛放入图甲装置中,一段时间后,蜡烛会慢慢熄灭。兴趣小组探究其原因的过程如下(气体的含量用体积分数表示)。(1)甲同学认为,蜡烛熄灭是装置内的氧气被消耗完了。他设计了图乙的实验装置,待蜡烛熄灭后,用凸透镜聚焦太阳光使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观察到 现象,从而否定了自己的猜想。他重新实验,测得蜡烛燃烧过程中烛焰附近的二氧化碳含量从0.04%上升到7.4%,氧气含量从21%下降到13.8%。(2)甲同学又认为可能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导致蜡烛熄灭。乙同学不赞同,他改变图甲装置中的气体成分,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就否定了甲同学的观点。则乙同学进行的实验是 。实验 氧气含量 二氧化碳含量 蜡烛能否燃烧A 21% 8.4% 能B 21% 3.4% 能C 12.8% 3.4% 不能(3)还有一种观点:随着蜡烛的燃烧,氧气含量下降,产热速度变慢;当产热量小于散热量,烛芯的温度下降至着火点以下,蜡烛熄灭。如果该观点正确,将图甲装置置于温度更低的环境中实验,则测得烛焰附近的氧气含量最小值会如何变化?并解释原因。8.(2023·杭州)小金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和试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集气瓶中空气的体积为200mL,氧气传感器测得集气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1)实验开始时,用酒精灯加热粗铜丝,其目的是 。(2)反应开始到止水夹打开前,集气瓶内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3)小金提出“倒吸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除以200mL等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据图乙分析,此说法 (选填“正确”或“错误”),说明理由: 。9.(2023·台州)市场上有一种“茶垢净”,遇到热水后会产生氧气,并能深入微小的缝隙快速去除茶垢。(1)向“茶垢净”中倒入热水,收集一瓶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能观察到 。(2)如图是一台简易制氧机,A瓶中装有“茶垢净”、二氧化锰和水,氧气可从B瓶盖子上的出气孔排出,供人呼吸。A瓶的导管伸入B瓶水中的目的是 (写出一点)。(3)现有一瓶“茶垢净”,其制氧量相当于119克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氧气量。某人吸氧时需要制氧机提供每分钟0.5升的氧气,请计算用这瓶“茶垢净”制得的氧气,最多能供他持续吸氧多长时间?(氧气密度取1.4克/升)10.(2023·舟山)如图,小舟制作了一个简易泡沫灭火器,为增加泡沫量,添加少量不参与反应的发泡剂。(1)使用灭火器时,只需将装置倒置,浓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后喷出大量含有CO2的泡沫,当泡沫“粘附”在燃烧物表面后,起到隔绝 作用,即可灭火。选用CO2作为灭火气体是因为该气体具有的性质是 。(2)制作成本也是须考虑的重要指标。将含有10.6克溶质的饱和碳酸钠溶液装入吸滤瓶,理论上需要质量分数为36.5%的浓盐酸多少克,才能恰好完全反应。(已知:Na2CO3+2HCl═2NaCl+H2O+CO2↑)11.(2023·金华)某款市售制氧杯具有供氧快、便携带、易操作、成本低的特点。图1为制氧杯实物图,图2为制氧杯内部结构剖面示意图,图3为制氧剂的相关信息。利用该制氧杯制氧,产生的氧气可以在剧烈运动后即时补氧,也可以供老人、孕妇等在家中和户外急救补氧。【使用步骤】Ⅰ.取下杯盖,在甲杯中加入A、B两种制氧剂,再加入清水至相应水位。Ⅱ.取下与杯盖相连的乙杯,在乙杯中加入适量清水,将乙杯装回杯盖的中央正下方。Ⅲ.将带有乙杯的杯盖和甲杯旋紧,形成一个如图1所示的整体。Ⅳ.待出气孔②处有氧气逸出时,通过医用导气管供人呼吸补氧。回答下列问题。(1)在乙杯中加入清水的作用是 。(2)在甲杯中加入清水至相应水位,清水除了溶解制氧剂A并使制氧反应发生以外,还具有的作用是 。(3)请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以上信息,解释该制氧杯能快速产生氧气并能从出气孔②快速逸出的原因。12.(2023·金华)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实验的思维模型如下。项目化学习小组按图甲完成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时,发现进入集气瓶的水量低于“1”刻度线。为提高氧气含量测定的精准度,展开了如下研究。【误差分析】几位同学对测量值偏小原因的分析如下。甲:红磷的量不足,未能把瓶内氧气耗尽。乙: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瞬间,部分空气逸出。丙:实验前导管中有空气,实验后一部分本应进入容器的水滞留在导管中丁:由于广口瓶的形状造成很难均分五等份,影响测量结果;(1)以上原因分析中,其中一位同学的观点被大家一致否定,你认为是哪位同学的观点? (选填“甲”“乙”“丙”或“丁”);【方案改进】根据以上讨论,为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精准度,学习小组同学设计了图乙改进装置。(已知:红磷的着火点是240℃,无毒;白磷的着火点是40℃,有剧毒)(2)比较图甲、图乙的实验方案,下列关于图乙实验方案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着火点更低的白磷并采用加热后的玻璃棒“内引燃”,建立封闭空间使实验结果更精准B.可以解决图甲方案中一部分水滞留在导管中带来的误差问题C.改用量筒内水的体积变化来确定消耗氧气的体积,使测量结果更精准D.彻底地解决了实验的安全性问题,符合绿色化学理念(3)小金同学认为,图乙实验装置还需在橡皮管处补充一个止水夹,请表达你的观点及理由 ;【问题反思】小组同学多次实验,测量值总是小于1/5。经过老师指导,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可以从模型中“消耗氧气”的方法入手给实验做进一步改进。【资料】暖宝宝是利用铁粉在空气中氧化的原理制成。【方案迭代】讨论后,项目组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装置,用暖宝宝粉代替红磷,利用铁粉在空气中氧化的原理进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①将滤纸用水浸润后黏附在针筒内壁;②把暖宝宝粉倒入针筒,轻轻转动,使涂抹均匀;③涂上凡士林,将活塞插入针筒,盖上橡皮帽,观察并记录活塞移动情况。经多次实验后,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均约占1/5。(4)从消耗氧气的方法角度分析,图丙方案比图甲方案测定结果更精准的原因是 。【心得交流】科学探究需要不断根据结果反思探究过程,优化方案,实现方案的迭代更新。13.(2022·湖州)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实现的是( )A.CO2H2CO3 B.Fe2O3Fe C.SFeS D.CuOCu(OH)214.(2022·温州)在“烹饪与营养”实践活动中(如图),灶内的木材燃烧一段时间后火焰变小,某同学用长木棒挑开木材堆后,火焰重新变旺,这是因为( )A.灶内的木材变更多 B.木材的着火点降低C.木材接触更多空气 D.木材的导热性变强15.(2022·杭州)汽车开动和人的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能量是各种运动的量度。给汽车开动和人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两个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都通过剧烈的氧化反应释放出能量 B.都将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C.都参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 D.都遵循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16.(2022·湖州)将一根火柴折断,分成火柴头和火柴梗两部分,放在铜片上,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加热铜片,发现火柴头先燃烧。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用酒精灯加热要使用外焰B.利用了铜片良好的导热性C.说明了火柴头和火柴梗有不同的着火点D.说明了燃烧需要助燃剂17.(2022·湖州)洗衣机槽清洁剂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Na2CO4),过碳酸钠是一种白色晶体,溶于水时会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化学方程式为:Na2CO4+H2O=== Na2CO3+H2O2)。现取少许过碳酸钠晶体,加入水形成溶液。(1)取少量二氧化锰加入试管中,再加入适量该溶液,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为了检验该气体,可用 。(2)待不再产生气泡时,得到的溶液呈 (选填“酸性”或“中性”或“碱性”)。(3)生成的碳酸钠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18.(2022·绍兴)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以下是实验室制取、收集、测量气体体积的常用装置。(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可以选择 (填字母)。(2)检查装置B气密性的方法是:先关闭止水夹,然后 。(3)若用装置C测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体积,测得的体积比理论值小,原因可能是二氧化碳具有 的性质。19.(2022·湖州)25亿年前~24亿年前,由于蓝细菌的光合作用,大气中氧气浓度急剧升高,称为“大氧化事件”。大气中的甲烷被氧化,同时二氧化碳的浓度降低到原来的1/3左右,导致地球急剧变冷。(1) 效应的减弱导致地球急剧变冷。(2)如图所示微观模型表示了 层的形成过程,这一变化为生物从水生到陆生的演化创造了条件。20.(2022·湖州)实验室常用分解高锰酸钾、氯酸钾或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常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1)图 (填字母)装置既可作为制取氧气也可作为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2)实验室收集二氧化碳选用C装置而不用D装置的原因是 。21.(2022·温州)小明认为教室内空气中氧气含量比室外低,于是想用红磷测定教室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老师告诉他,足量的红磷燃烧并不能耗尽空气中的氧气,建议用一氧化氮气体代替红磷进行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进行如图所示实验:用注射器获取V1毫升教室内的空气,通过导管缓缓地全部推入量筒,与量筒内足量的V2毫升一氧化氮气体混合,待充分反应后,读出量筒中剩余气体体积为V3毫升。说明:①V1、V2、V3都是在与教室气温、气压相同的状态下测得。②一氧化氮难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③同温同压下,在氢氧化钠溶液参与下,4体积一氧化氮与3体积氧气恰好完全反应,且产物能完全被溶液吸收。(1)小明用气密性良好的注射器,获取V1毫升教室内空气的具体操作是 。(2)实验测得教室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用V1、V2、V3表示)(3)小明提出,注射器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会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从而影响实验结果。但老师指出,相比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二氧化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属于“次要因素”,不是“主要因素”,可忽略不计。还有许多科学实验中存在“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请再举一例并指明次要因素。 22.(2022·台州)在实验室里可以用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来制取氧气。(1)请从下列各图中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部分夹持装置未画出) (填序号)。(2)二氧化锰、氧化铁和氧化铝都可以作为氯酸钾加热分解的催化剂。为了比较这三种金属氧化物对氯酸钾分解快慢的影响,某兴趣小组利用下列器材和药品进行实验。实验器材:秒表、电子秤、如图中合适的装置。实验药品:氯酸钾,颗粒大小相同的二氧化锰、氧化铁、氧化铝。实验步骤: 。23.(2022·舟山)在学习二氧化碳性质时,小舟进行如下探究:【制取气体】用石灰石和稀盐酸作为原料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收集时要得到平稳的气流,应选择图甲中的 (填字母)作为发生装置。【探究性质】用图乙装置完成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后,小舟还想用该装置来验证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的性质。若他将氧气倒入装有两支带火星的蜡烛的烧杯中(如图丙),预期观察到的现象是 。24.(2022·杭州)小金通过实验研究一氧化碳和氧化铜的反应,其操作步骤及观察到的现象如下:步骤1: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步骤2:按图甲所示向双具支试管内加入木炭粉和氧化铜,用向上排空气法使双具支试管内集满二氧化碳后塞上带有导管和瘪气球的橡皮塞。步骤3:按图乙所示将双具支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并使木炭粉平铺于试管底部:用酒精喷灯加热氧化铜一段时间,未观察到明显现象。步骤4:将酒精喷灯移至木炭粉处,加热一段时间,观察到气球明显胀大;再次将酒精喷灯移至氧化铜处,加热一段时间,观察到黑色粉末变为紫红色固体。(1)步骤2中,可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燃着的木条应 (选填“放置在双具支试管口”或“伸入到双具支试管内”)。(2)小金设计步骤3的目的是 。(3)实验中能表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的实验现象是 。25.(2022·舟山)我国政府承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此,控制碳排放和增加碳吸收都至关重要。研究发现,除了陆地植物固碳外,海洋也是重要的固碳之地,如图是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三种方式。(1)自然溶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不断地溶解到海水中。研究表明,海水温度越低,单位体积溶解的二氧化碳越多。一年四季中,单位体积海水中溶解二氧化碳最多的是 季。(2)植物固碳:近海滩涂上的红树林、海洋浮游植物等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最终这些碳元素随着植物残体沉积到海底。植物固碳只能发生在海洋的浅层,超过一定深度不能发生,其原因是 。(3)碳酸盐泵:贝壳类、珊瑚等海洋生物将碳元素以碳酸钙的形式沉积起来。某地贝壳堤储存了约4亿吨贝壳,其中95%为碳酸钙,则该地贝壳堤固定了多少亿吨碳元素? 26.(2022·台州)二氧化碳是一种与人类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气体,对地球生命具有重要意义。(1)二氧化碳的发现17世纪初,海尔蒙特发现木炭燃烧后不但有灰烬,还产生了一种不可见的气体,于是他将该气体命名为“森林之精”,蜡烛的火焰会在该气体中熄灭,说明了这种气体的化学性质有 。(2)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现要制取4.4克二氧化碳,至少需要含碳酸钙质量分数为80%的石灰石多少克?(3)二氧化碳的减排和消耗人类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有两个方向:一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增加二氧化碳的消耗。请写出一条你能做到的消耗二氧化碳的方式或途径: 。27.(2021·绍兴)下列科学实验设计方案正确的是( )A.区分铁和硫化亚铁 B.验证铁钉生锈需要氧气C.干燥并收集一瓶氧气 D.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28.(2021·嘉兴)火是文明的起源,人类取火的方法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1)古人取火时,用火镰击打火石,产生的火花引燃可燃物。艾绒是一种常用的引燃物,主要是它的 ,因而容易点燃。(2)1830年发明了火柴。原理是将白磷、硫、KClO3、MnO2混合,摩擦后发生KClO3分解等一系列反应,引燃火柴杆。推测KClO3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 ,使燃烧更剧烈。29.(2021·金华)实验室提供H2O2溶液、二氧化锰、KClO3和KMnO4四种药品及如图所示装置。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1)根据提供的药品,写出一种实验室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 ;(2)选择装置B和C制取氧气的主要步骤有:①将导气管移出水槽;②加热;③装药品;④收集;⑤熄灭酒精灯;⑥检查装置气密性。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30.(2021·宁波)家庭医药箱里有一瓶标签缺损的医用双氧水,为测定其溶质质量分数,小宁设计了如图实验:在试管中放入一定量的二氧化锰,然后用注射器注入10mL该医用双氧水,直到试管中不再有气泡产生,通过测量量筒中水的体积就可以大致计算出双氧水质量分数。(1)实验中用排水法测量氧气的体积是因为氧气具有 的性质。(2)若俯视读得量筒中水的体积,则测得的双氧水质量分数将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31.(2021·浙江)小嘉用H2O2溶液制取氧气时,在烧瓶中加入50毫升水及0.5克MnO2,再往分液漏斗中加入30毫升15%的H2O2溶液。为什么要加入50毫升水呢?查阅资料发现:在不加入水时,若注入H2O2溶液速度过快,反应会过于剧烈而引发事故。【提出问题】水是如何减缓该反应速度的呢?【建立假设】水可以降低H2O2溶液浓度,从而减缓反应速度。【实验方案】他利用如图装置,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30毫升的1%、3%和7%的H2O2溶液进行实验,观察并比较。【实验结论】加水降低了H2O2溶液的浓度,使反应速度变慢。【交流反思】(1)为了更好地比较反应的快慢,需控制三次实验中滴加H2O2溶液的 相同。(2)判断产生氧气的速度时,可以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还可以比较 。【继续探究】针对提出的问题,他又利用如图装置,用3%的H2O2溶液分别在0℃、20℃和60℃的条件下进行实验。进行该实验所基于的假设是 。32.(2021·丽水)建构合理的思维模型,既能促进深度学习,又能提高思维品质。小科建构了“两组分混合物含量测定”的思维模型:运用该模型对教材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再探究:忽略含量很低的其它物质,空气可以看成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两组分混合物。【探究一】根据沸点低的组分先汽化的性质,测定混合物中某组分的含量。(1)将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液氮先汽化。从建模角度分析,该操作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 ;【探究二】根据混合物中某组分发生化学反应,测定混合物中某组分的含量。(2)按图甲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止水夹最合理的打开时间是 (填“反应刚结束时”或“冷却到室温时”);【交流评价】(3)已知:在氧气不充足时,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不溶于水且不与碱反应。小科用足量木炭替换红磷,等体积氢氧化钠浓溶液替换集气瓶中的水,规范操作后,测得的氧气含量将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继续探究】(4)运用上述思维模型,小科又设计了图乙的实验装置,其“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 。33.(2021·温州)小明查阅资料得知:除二氧化锰外,许多水果对过氧化氢分解也有催化作用。为了探究苹果质量对过氧化氢分解速度的影响,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固定装置未画出)进行以下实验。①检查装置气密性。②称取1克苹果,切成小块放入烧瓶中,量取10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倒入烧瓶中,迅速塞紧塞子,当液滴移至A点时开始计时。③当观察到液滴恰好移至B点时(AB间玻璃管容积为6毫升),记录所需时间。④依次用不同质量的苹果重复步骤②和③,记录并处理数据,结果如图乙。(1)小明把烧瓶放在盛有水的水槽中进行实验,目的是保持温度不变。温度升高会导致液滴移动变快,原因是 。(例举一个)(2)本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3)若用20毫升5%的过氧化氢溶液与6克苹果重复上述实验,预测实验中步骤③记录的时间是 秒。34.(2021·浙江)目前,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已上升了1.1℃,其主要原因是自然界中的碳平衡被破坏。2020年9月22日,我国政府承诺: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CO2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通过各种方式抵消排放的CO2量,重新实现碳平衡,如图是碳循环和碳中和策略的示意图。(1)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碳平衡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可采取的碳中和策略②有 。(2)要实现我国政府提出的目标,除图中策略外,还可用化学方法人工捕获,如将空气通入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写出用氢氧化钾捕获CO2的化学方程式 。(3)2020年12月下旬,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多年未遇的极寒天气,因此有人质疑:今年天气这么冷,地球气温真的在上升吗?对于这样的质疑,你是否认同?并说明理由 。35.(2021·杭州)氮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也是构成生物体的必要元素之一。但是,空气中游离态的氮不能直接被大多数生物所利用,必须经过变化,并与其他成分形成化合物(如氨或铵盐等),才能被植物利用。如图是自然界氮循环的示意图。请回答:(1)一株绿色植物的幼苗(如小麦),在生长过程中缺氮,其最可能出现的症状是 。A.茎秆细小、易倒伏,叶有褐斑 B.生长矮小,叶色发黄C.生长缓慢,叶色暗绿带红 D.只开花不结果(2)工业上常用空气冷冻分离法来获得氮气(即由液态空气分馏来获得氮气),这种方法制氮气的原理是利用了氮气与氧气哪一物理性质的差异? 。(3)实验室制备少量氮气的方法很多。例如,可由亚硝酸铵来制取氮气,其反应如下:NH4NO2N2↑+2H2O,该反应是属于 反应。(选填”化合”、“分解”、“置换”或“复分解”)(4)空气中的N2转化为NH3的过程中,N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转变为 价。(5)有人认为:人类可以通过人工固氮,大量合成氮化肥并施用于农作物,这将有助于人类粮食增产,但也会造成环境污染。你是否认同他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36.(2021·金华)大棚种植农作物过程中,在作物生长旺盛期和成熟期,农民会给作物补充二氧化碳来提高产量与质量。研究表明,施用“吊袋式二氧化碳气肥”增产效果比较优异。【资料】①吊袋式二氧化碳气肥会释放CO2供植物吸收利用;②吊袋内CO2释放量会随着光照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温度过低时CO2气体释放量较少;③使用时,将气肥悬挂在农作物枝叶上方位置比放在农作物底部位置效果好;④施用气肥为不可离农作物太近。请你用所学知识及以上资料信息,解释施用“吊袋式二氧化碳气肥”增产效果比较优异的原因。37.(2020·杭州)小金通过实验室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获得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接着利用这瓶二氧化碳气体完成了图示实验,观察到蜡烛火焰自下而上依次熄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为块状大理石和稀硫酸B.实验室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C.图示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D.图示实验可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蜡烛的燃烧38.(2020·绍兴)以下是实验室制取、收集、检验气体的常用装置。(1)图甲中,在试管口放棉花的目的是 ;用图示方法收集氧气的理由是 。(2)用图乙装置制取并检验CO2性质时,澄清石灰水始终未见浑浊,原因可能是 。39.(2020·衢州)在研究碱的性质时,向充满CO2的矿泉水瓶里加入少量Ca(OH)2溶液,拧紧瓶盖并振荡,瓶变瘪,但溶液中并未出现浑浊,那么Ca(OH)2溶液是否与CO2反应呢?于是同学们进行了猜想和实验:猜想一:Ca(OH)2溶液与CO2不反应,是CO2溶于水导致瓶内气压变小而变瘪。猜想二:Ca(OH)2溶液与CO2反应,生成了可溶性物质。实验 步骤与操作 实验现象与结果 结论一 1.取2个相同的软塑料瓶,分别集满CO2气体,编号为A、B. 两瓶内气体无色透明,瓶子形状正常。 Ca(OH)2溶液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2.分别向A、B两瓶中加入等量的饱和Ca(OH)2溶液和 ?,立即拧紧瓶盖并振荡。 两瓶内液体未出现浑浊;两瓶均变瘪,A瓶变瘪程度更大。二 1.测出反应前Ca(OH)2溶液的pH. 大于7.2.测出反应后A瓶内液体的pH. 小于7.(1)将表中“?”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2)能判断“Ca(OH)2溶液与CO2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 。(3)查阅资料得知:A瓶中未出现浑浊是因为过量的CO2与H2O和CaCO3反应生成可溶性的Ca(HCO3)2.有人提出,只要利用现有装置和试剂,对实验一稍作补充或改进就能观察到浑浊现象、请简要说明你的做法: 。40.(2020·舟山)为提高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精确度,科学兴趣小组对课本实验进行了创新改进。【实验步骤】①取一根玻璃管,用橡皮塞将一端密封;②将食品脱氧剂粉末迅速装入玻璃管,立即向管口注入一滴水将玻璃管密封,水滴的下端标为A.弹动玻璃管使脱氧剂粉末分布均匀且紧密,脱氧剂的上端标为O,如图甲所示;③水平滚动玻璃管,使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静置至水滴不再移动时,水滴的右端标为B,如图乙所示;④用刻度尺测量出AO段和AB段的长度,并计算出AB与AO的比值,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⑤洗涤、干燥实验装置,重复上述实验。实验次数 AO/mm AB/mm AB/AO1 523.5 109.5 0.20922 525.5 110.0 0.20933 527.0 110.5 0.2097【得出结论】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知空气中氧气含量为 。(用百分数表示)【思考讨论】①实验步骤③中,将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的目的是 。②实验步骤②中,如果玻璃管内的脱氧剂粉末分布不够紧密,会使实验结果偏大,其原因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中考解密】5年(2020-2024)中考科学真题分类汇编(精编版)专题19 空气、气体的制取与燃烧1.【答案】(1)①A装置的优点是装置简单,操作简便或B装置的优点是便于添加液体药品;②有气泡冒出;(2)隔绝氧气;(3)200。【解答】解:(1)①A装置的优点是装置简单,操作简便,B装置使用了长颈漏斗,便于添加液体药品,则B装置的优点是便于添加液体药品;②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时,将右侧导管浸入水中,用手捂住试管,试管中空气受热膨胀,压强增大,观察到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2)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验满时,将燃着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小木条熄灭,原因是由于隔绝氧气;(3)由图可知,100秒时氧气体积分数降到8%左右时小木条熄灭,300秒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达到90%,则需在小木条熄灭后,再收集300秒﹣100秒=200秒。故答案为:(1)①A装置的优点是装置简单,操作简便或B装置的优点是便于添加液体药品;②有气泡冒出;(2)隔绝氧气;(3)200。2.【答案】A【解答】解:A、该装置中的长颈漏斗没有伸入液面以下,会导致生成的氧气由长颈漏斗逸出,图示错误;B、氧气不易溶于水,可采用排水法来收集氧气,图示正确;C、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因此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图示正确;D、在做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为防止生成的二氧化硫逸散到空气造成污染,可在实验前加入少量水,用于吸收有毒的二氧化硫气体,图示正确。故选:A。3.【答案】B【解答】解:由表中信息可知,S指的是不具有可燃、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在氢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四种无色气体中,氢气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检索表中S代表的是氮气。故选:B。4.【答案】C【解答】解:A、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与其他物质反应不一定要加热,故A错误;B、氧气参与很多燃烧反应,它是一种常见的助燃物,不是可燃物,故B错误;C、实验室可用加热分解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备氧气,故C正确;D、要除去N2中的O2得到纯净的N2,将混合气体通过红热的炭会生成二氧化碳,产生新的气体杂质,故D错误;故选:C。5.【答案】(1)光合作用;(2)ABC。【解答】解:(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因此该过程类似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故答案为:光合作用;(2)A.植树造林可以加大二氧化碳吸收量,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B.少用一次性筷子可以减少树木的砍伐,有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C.提倡绿色出行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故答案为:ABC。6.【答案】(1)分液漏斗;(2)B;(3)。【解答】解:(1)仪器a的名称是分液漏斗;故答案为:分液漏斗;(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属于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应选择B;故答案为:B;(3)过氧化氢在一定条件下分解为水和氧气,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还需要补充1个水分子和1个氧分子,图示为;故答案为:。7.【答案】(1)白磷燃烧;(2)A;(3)大于12.8%(或变大);低温环境中,烛焰散热快,降温快,为了维持蜡烛燃烧,需要增加产热,所以需要浓度更高的氧气。【解答】解:(1)根据题文信息可知,蜡烛熄灭后还含有氧气,用凸透镜聚焦太阳光使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若猜想错误,则会观察到白磷燃烧;(2)根据测得蜡烛燃烧过程中烛焰附近的二氧化碳含量从0.04%上升到7.4%,氧气含量从21%下降到12.8%,选择A方案即可:(3)分析实验过程和数据可知,低温环境中,烛焰散热快,降温快,为了维持蜡烛燃烧,需要增加产热,所以需要浓度更高的氧气,因此氧气的含量应大于12.8%(或变大)。故答案为:(1)白磷燃烧;(2)A;(3)大于12.8%(或变大);低温环境中,烛焰散热快,降温快,为了维持蜡烛燃烧,需要增加产热,所以需要浓度更高的氧气。8.【答案】(1)引燃白磷。(2)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放热。(3)错误;白磷不能把集气瓶中的氧气耗尽。【解答】解:(1)实验开始时,用酒精灯加热粗铜丝,其目的是引燃白磷。故答案为:引燃白磷。(2)反应开始到止水夹打开前,集气瓶内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放热。故答案为: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放热。(3)据图乙分析,此说法错误,是因为白磷不能把集气瓶中的氧气耗尽。故答案为:错误;白磷不能把集气瓶中的氧气耗尽。9.【答案】(1)带火星的木条复燃。(2)净化气体(或观察产生气体的速度)。(3)80分钟。【解答】解:(1)向“茶垢净”中倒入热水,收集一瓶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能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2)A瓶的导管伸入B瓶水中的目的是净化气体(或观察产生气体的速度)。(3)设生成的氧气质量为m。2H2O22H2O+O2↑68 32119克 m=m=56克V=m/p=56克/1.4克/升=40升t=40升/0.5升/分钟=80分钟答:用一瓶茶垢净制得的氧气能供该人持续吸氧80分钟。故答案为:(1)带火星的木条复燃。(2)净化气体(或观察产生气体的速度)。(3)80分钟。10.【答案】(1)氧气;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大;(2)20g。【解答】解:(1)将装置倒置,浓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后喷出大量含有CO2的泡沫,当泡沫“粘附”在燃烧物表面后,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选用CO2作为灭火气体是因为该气体具有的性质是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大。故答案为:氧气;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大。(2)设理论上需要质量分数为36.5%的浓盐酸的质量为x。Na2CO3+2HCl═2NaCl+H2O+CO2↑106 7310.6g 36.5%xx=20g答:理论上需要质量分数为36.5%的浓盐酸20g。11.【答案】(1)观察氧气产生的速率、湿润氧气;(2)使二氧化锰与水形成悬浊液,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3)制氧剂A放入水中反应产生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产生氧气,氧气不易溶于水,则能从出气孔②中快速的逸出。【解答】解:(1)甲被中反应产生氧气次那个锅出气孔①进入乙烧杯中,乙烧杯中的水可以湿润氧气,使吸入的氧气更舒适,也可以观察产生气泡的速率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故答案为:观察氧气产生的速率、湿润氧气;(2)制氧剂B二氧化锰加水混合后可以形成悬浊液,增加可与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使制氧的效果更好;故答案为:使二氧化锰与水形成悬浊液,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3)制氧剂A放入水中反应产生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产生氧气,氧气不易溶于水,则能从出气孔②中快速的逸出。12.【答案】(1)乙。(2)ABC。(3)不需要,是因为增加止水夹后,容易导致瓶塞飞出。(4)铁生锈消耗氧气比红磷更彻底。【解答】解:(1)以上原因分析中,乙同学的观点被大家一致否定,是因为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瞬间,部分空气逸出,导致实验结果偏大。故答案为:乙。(2)A.利用着火点更低的白磷并采用加热后的玻璃棒“内引燃”,建立封闭空间使实验结果更精准,该选项正确。B.可以解决图甲方案中一部分水滞留在导管中带来的误差问题,该选项正确。C.改用量筒内水的体积变化来确定消耗氧气的体积,使测量结果更精准,该选项正确。D.没有彻底地解决实验的安全性问题,例如仍然存在瓶塞飞出的可能性,该选项不正确。故选:ABC。(3)不需要,是因为增加止水夹后,容易导致瓶塞飞出。故答案为:不需要,是因为增加止水夹后,容易导致瓶塞飞出。(4)从消耗氧气的方法角度分析,图丙方案比图甲方案测定结果更精准的原因是铁生锈消耗氧气比红磷更彻底。故答案为:铁生锈消耗氧气比红磷更彻底。13.【答案】D【解答】解: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物质间转化能实现,故A错误。B、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物质间转化能实现,故B错误。C、铁和硫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硫化亚铁,物质间转化能实现,故C错误。D、氧化铜难溶于水,不能与水反应,该物质间转化不能实现,故D正确。故选:D。14.【答案】C【解答】解:某同学用长木棒挑开木材堆后,火焰重新变旺,是因为增大了木材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木材充分燃烧。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不能降低木材的着火点。故选:C。15.【答案】A【解答】解:A、人的呼吸作用是缓慢氧化,故A错误;B、燃烧和呼吸作用都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故B正确;C、含碳燃烧可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呼吸作用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因此这两个过程都参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故C正确;D、化学变化都遵循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故D正确。故选:A。16.【答案】D【解答】解:A、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用酒精灯加热要使用外焰,故选项说法正确。B、用酒精灯加热铜片,发现火柴头先燃烧,利用了铜片良好的导热性,故选项说法正确。C、用酒精灯加热铜片,发现火柴头先燃烧,说明了火柴头和火柴梗有不同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D、图中实验,不能说明燃烧需要助燃剂,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17.【答案】(1)带火星的木条;(2)碱性;(3)+4。【解答】解:(1)过碳酸钠是一种白色晶体,溶于水时会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取少量二氧化锰加入试管中,再加入适量该溶液,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是因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为了检验该气体,可用带火星的木条。(2)过碳酸钠是一种白色晶体,溶于水时会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待不再产生气泡时,得到的溶液是碳酸钠溶液,显碱性。(3)在化合物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一般显﹣2价,设碳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x+(﹣2)×3=0,则x=+4价。故答案为:(1)带火星的木条;(2)碱性;(3)+4。18.【答案】(1)B;(2)向长颈漏斗中加入适量的水,若液面形成高度差且一段时间后,高度差不变,则气密性良好;(3)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解答】解:(1)实验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不需要加热,所以选用装置B;(2)检验装置B的气密性的方法是:先关闭止水夹,然后向长颈漏斗中加入适量的水,若液面形成高度差且一段时间后,高度差不变,则气密性良好;(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因此若用装置C测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体积,测得的体积比理论值小。故答案为:(1)B;(2)向长颈漏斗中加入适量的水,若液面形成高度差且一段时间后,高度差不变,则气密性良好;(3)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19.【答案】(1)温室(2)臭氧【解答】(1)温室效应是由于全球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温室效应的减弱导致地球急剧变冷,故答案为温室;(2)臭氧层中的臭氧主要主要是紫外线制造出来的,图示微观模型表示了臭氧层的形成过程,这一变化为生物从水生到陆生的演化创造了条件;故答案为臭氧。20.【答案】(1)B;(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解答】解:(1)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都属于固、液常温型,都可用装置B作发生装置;(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答案为:(1)B;(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21.【答案】(1)在教室外,将注射器活塞推到底,将注射器拿到教室,再拉动活塞至刻度为V1毫升处并密封;(2)×100%;(3)在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实验中,空气阻力是次要因素(合理即可)。【解答】解:(1)用气密性良好的注射器,获取V1毫升教室内空气的具体操作是在教室外,将注射器活塞推到底,将注射器拿到教室,再拉动活塞至刻度为V1毫升处并密封。(2)用注射器获取V1毫升教室内的空气,通过导管缓缓地全部推入量筒,与量筒内足量的V2毫升一氧化氮气体混合,待充分反应后,读出量筒中剩余气体体积为V3毫升。则一共消耗一氧化氮和氧气体积为V1+V2﹣V3;由题干信息:同温同压下,在氢氧化钠溶液参与下,4体积一氧化氮与3体积氧气恰好完全反应,且产物能完全被溶液吸收,故氧气体积为(V1+V2﹣V3);教室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00%=×100%;(3)在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实验中,空气阻力是次要因素(其它合理答案也给分)。故答案为:(1)在教室外,将注射器活塞推到底,将注射器拿到教室,再拉动活塞至刻度为V1毫升处并密封;(2)×100%;(3)在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实验中,空气阻力是次要因素(合理即可)。22.【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1)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是:③;(2)实验步骤是:①组装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②用电子秤称量ag的氯酸钾和bg的二氧化锰,充分混合后装入试管,连接好仪器并固定;③加热,用排水法收集一定体积的气体,记录所用的时间;④分别用等质量的氧化铁、氧化铝代替二氧化锰,收集相同体积的气体,记录所用的时间。故答案为:(1)③;(2)①组装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②用电子秤称量ag的氯酸钾和bg的二氧化锰,充分混合后装入试管,连接好仪器并固定;③加热,用排水法收集一定体积的气体,记录所用的时间;④分别用等质量的氧化铁、氧化铝代替二氧化锰,收集相同体积的气体,记录所用的时间。23.【答案】(1).C(2).蜡烛自下而上复燃【解答】(1)用石灰石和稀盐酸作为原料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属于固液常温型制备气体,要得到平稳的气流,应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应选择图甲中的C,能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滴加液体的速率,从而控制反应的速率;故答案为C;(2)氧气具有助燃性,将氧气倒入装有两支带火星的蜡烛的烧杯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且能支持燃烧,因此能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复燃,故答案为蜡烛自下而上复燃。24.【答案】(1)放置在双具支试管口;(2)证明二氧化碳不能与氧化铜发生反应;(3)黑色粉末变为紫红色固体。【解答】解:(1)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时,燃着的木条应该放在双具支试管口,若木条熄灭,则证明二氧化碳收集满,故答案为:放置在双具支试管口;(2)步骤3中,双具支试管内装满二氧化碳,用酒精喷灯加热氧化铜一段时间,未观察到明显现象,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与氧化铜反应,再由步骤4中的现象,证明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发生反应,故答案为:证明二氧化碳不能与氧化铜发生反应;(3)步骤4中,观察到黑色粉末变为紫红色固体,说明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了铜,证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故答案为:黑色粉末变为紫红色固体。25.【答案】(1)冬(2)海洋超过一定深度,光照弱,植物光合作用弱,无法维持生长(3)0.456亿吨【解答】(1)根据“研究表明,海水温度越低,单位体积溶解的二氧化碳越多”,冬季温度最低,可知,一年四季中,单位体积海水中溶解二氧化碳最多的是冬季;(2)植物固碳只能发生在海洋的浅层,超过一定深度不能发生,其原因是海洋超过一定深度,光照弱,植物光合作用弱,无法维持生长;故答案为植物固碳只能发生在海洋的浅层,超过一定深度不能发生,其原因是海洋超过一定深度,光照弱,植物光合作用弱,无法维持生长;(3)根据碳酸钙的化学式CaCO3可知,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12%,所以碳元素的质量m=4亿吨×95%×12%=0.456亿吨;答:该地贝壳堤固定了0.456亿吨碳元素。故答案为:(1)冬(2)海洋超过一定深度,光照弱,植物光合作用弱,无法维持生长(3)0.456亿吨26.【答案】(1)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2)12.5g;(3)植树造林(合理即可)。【解答】解:(1)蜡烛的火焰会在该气体中熄灭,说明了这种气体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答案为: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2)解:设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CaCO3+2HCl=CaCl2+H2O+CO2↑100 44x 4.4g=x=10g,石灰石的质量为=12.5g答:至少需要含碳酸钙质量分数为80%的石灰石12.5g。(3)光合作用是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且植树造林是我们容易做到的消耗CO2的方式或途径,故答案为:植树造林(合理即可)。27.【答案】A【解答】解:A、磁铁能够吸引铁,不能吸引硫化亚铁,该选项方法正确;B、两支试管中的铁都和氧气接触,左边试管中的铁生锈,右边试管中的铁不能生锈,不能说明铁生锈需要氧气,该选项方法不正确;C、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应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该选项方法不正确;D、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导致水不能进入集气瓶,不能测定氧气含量,该选项方法不正确。故选:A。28.【答案】(1)着火点低;(2)提供氧气。【解答】解:(1)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古人取火时,用火镰击打火石,产生的火花引燃可燃物,艾绒是一种常用的引燃物,主要是它的着火点低,容易发生燃烧,(2)摩擦后发生KClO3分解等一系列反应,能生成氧气,则KClO3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提供氧气,使燃烧更剧烈。故答案为:(1)着火点低;(2)提供氧气。29.【答案】(1)2H2O22H2O+O2↑或2KMnO4K2MnO4+MnO2+O2↑或2KClO32KCl+3O2↑;(2)⑥③②④①⑤。【解答】解:(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2)用加热法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的步骤为:查(⑥检查装置气密性)、装(③装药品)、定、点(②加热)、收(④收集)、移(①将导气管移出水槽)、熄(⑤熄灭酒精灯)。故答案为:(1)2H2O22H2O+O2↑或2KMnO4K2MnO4+MnO2+O2↑或2KClO32KCl+3O2↑;(2)⑥③②④①⑤。30.【答案】(1)不易溶于水;(2)偏大。【解答】解:(1)实验中用排水法测量氧气的体积是因为氧气具有不易溶于水的性质;故答案为:不易溶于水;(2)若俯视读得量筒中水的体积,则测得的双氧水质量分数将偏大,因为俯视读数,把水读多了,就是把氧气读多了,因此测得的双氧水质量分数将偏大;故答案为:偏大。31.【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1)除探究要素不同之外,其它条件都应该是相同的,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30毫升的1%、3%和7%的H2O2溶液进行实验,为了更好地比较反应的快慢,需控制三次实验中滴加H2O2溶液的速度相同。(2)图中实验,用量筒收集生成的氧气,判断产生氧气的速度时,可以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还可以比较相同时间内收集到氧气的体积。(3)利用如图装置,用3%的H2O2溶液分别在0℃、20℃和60℃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控制的变量是温度不同,进行该实验所基于的假设是降低温度,可以减缓反应的速率。故答案为:(1)速度;(2)相同时间内收集到氧气的体积;(3)降低温度,可以减缓反应的速率。32.【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1)将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液氮的沸点低先汽化,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并没有转化为新的物质,因此从建模角度分析,该操作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分离转移;故填:分离转移;(2)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装置内的压强差最大,因此在步骤⑤中应等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后才打开止水夹;故填:冷却到室温时;(3)从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小科用足量木炭替换红磷,等体积氢氧化钠浓溶液替换集气瓶中的水,是通过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然后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从而达到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目的,但木炭燃烧过程中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越来越少,在氧气不充足时,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不溶于水且不与碱反应,因此生成的气体不能被全部吸收,故测得的氧气含量将偏小;故填:偏小;(4)图乙装置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铜和装置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固体,装置内的气体冷却到室温时注射器内减少的体积即为装置内氧气的体积,氧气的体积与反应前装置内的总体积之比即为氧气的含量;故填:铜和装置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固体,装置内的气体冷却到室温时注射器内减少的体积即为装置内氧气的体积,氧气的体积与反应前装置内的总体积之比即为氧气的含量。33.【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1)过氧化氢分解会生成氧气,气体受热后温度升高发生碰撞,体积变大,因此液滴移动速度会变快,所以需要保持温度不变;故答案为:温度升高导致生成气体体积膨胀,体积变大。(2)根据图乙中信息可以看出,在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苹果的质量越大,产生氧气的速率越快,但是苹果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速率增大幅度变小,说明增大越来越慢;故答案为:过氧化氢溶液用量一定时,其分解速率随苹果质量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大越来越慢。(3)此时加入苹果为6克,说明分解速率可达0.04毫升/秒,若不改变反应物的量,此时收集6毫升氧气需要的时间为150秒,而此时加入反应物量变大,因此也会提高反应速率,可以把20ml,6g苹果看成2份10ml,3g苹果的组合,因此反应速率是它的两倍,为0.06ml/s,收集6ml气体总时间为100s;故答案为:100。34.【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1)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碳平衡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可采取的碳中和策略②有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对化石燃料进行综合利用等。故填: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对化石燃料进行综合利用等。(2)氢氧化钾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KOH+CO2═K2CO3+H2O。故填:2KOH+CO2═K2CO3+H2O。(3)不认同,是因为今年天气很冷,只是持续一段时间,从总体上说,近年来大气温度持续螺旋式上升。故填:不认同,是因为今年天气很冷,只是持续一段时间,从总体上说,近年来大气温度持续螺旋式上升。35.【答案】(1)B;(2)沸点不同;(3)分解;(4)﹣3;(5)不认同,因为人工固氮可以为农田提供更多的氮肥,有利于人类粮食增产,只要我们合理控制化肥的使用量,一般不会造成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等环境问题。(或认同,因为人工固氮为农田提供了更多的氮肥,有利于人类粮食增产。但大量使用合成含氮化肥并施用于农作物,将会导致土壤板结;若土壤中N元素超标,被雨淋溶后,易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解答】解:(1)氮肥促进叶色浓绿,缺氮会生长矮小,叶色发黄;(2)工业制取氮气的原理:利用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进行混合物的分离,所以制氮气的原理是利用了氮气与氧气沸点不同;(3)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属于分解反应;(4)N2中氮元素是零价,NH3中氮元素化合价是﹣3价;(5)不认同,因为人工固氮可以为农田提供更多的氮肥,有利于人类粮食增产,只要我们合理控制化肥的使用量,一般不会造成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等环境问题。(或认同,因为人工固氮为农田提供了更多的氮肥,有利于人类粮食增产。但大量使用合成含氮化肥并施用于农作物,将会导致土壤板结;若土壤中N元素超标,被雨淋溶后,易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故答案为:(1)B;(2)沸点不同;(3)分解;(4)﹣3;(5)不认同,因为人工固氮可以为农田提供更多的氮肥,有利于人类粮食增产,只要我们合理控制化肥的使用量,一般不会造成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等环境问题。(或认同,因为人工固氮为农田提供了更多的氮肥,有利于人类粮食增产。但大量使用合成含氮化肥并施用于农作物,将会导致土壤板结;若土壤中N元素超标,被雨淋溶后,易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36.【答案】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在大棚内植物上施用“吊袋式二氧化碳气肥”,能适当增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增多,从而导致大棚作物的产量增多。之所以不能放于农作物太近,是防止光合作用时因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之所以应放在上部,是因为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叶在植物的上部,根和茎基本不进行光合作用。【解答】解: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大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取决于生物的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数量,在大棚内植物上施用“吊袋式二氧化碳气肥”,能适当增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增多,从而导致大棚作物的产量增多。之所以不能放于农作物太近,是防止光合作用时因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之所以应放在上部,是因为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叶在植物的上部,根和茎基本不进行光合作用。故答案为: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在大棚内植物上施用“吊袋式二氧化碳气肥”,能适当增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增多,从而导致大棚作物的产量增多。之所以不能放于农作物太近,是防止光合作用时因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之所以应放在上部,是因为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叶在植物的上部,根和茎基本不进行光合作用。37.【答案】A【解答】解:A、实验室常采用稀盐酸与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稀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硫酸钙为微溶物,覆盖在块状大理石表面不利于反应进行,A错误;B、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所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B正确;C、蜡烛自下而上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先在底部聚集而后向上聚集,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C正确;D、蜡烛熄灭,证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D正确;故选:A。38.【答案】(1)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进入导管;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2)盐酸有挥发性,制取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解答】解:(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试管口要加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进入导管;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可用排水法收集;(2)盐酸有挥发性,制取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故澄清石灰水始终未见浑浊。故答案为;(1)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进入导管;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2)盐酸有挥发性,制取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39.【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1)要证明,Ca(OH)2溶液与CO2发生了化学反应,而不是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的,可在A、B两瓶中加入等量的饱和Ca(OH)2溶液和蒸馏水,振荡后,通过观察塑料瓶的变瘪程度来分析判断;故填:蒸馏水;(2)在实验一中,观察到A、B两瓶均变瘪,且A瓶的变瘪程度更大;实验二中,氢氧化钙溶液与二氧化碳混合后,溶液的pH变小均可证明“Ca(OH)2溶液与CO2发生化学反应”;故填:A、B两瓶均变瘪,且A瓶的变瘪程度更大(或氢氧化钙溶液与二氧化碳混合后,溶液的pH变小);(3)根据实验目的可设计如下实验:将足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加入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或继续向A瓶内加入足量的饱和澄清石灰水即可观察到浑浊现象;故填:将足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加入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或继续向A瓶内加入足量的饱和澄清石灰水)。40.【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得出结论】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计算三次平均值,即可求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所以氧气含量=;故答案为:20.94%。【思考讨论】①粉末平铺后,增加了粉末与气体的接触面积,利用脱氧剂与氧气充分接触,保证反应充分进行,使测试结果更为准确;故答案为:增大接触面积,使氧气被脱氧剂粉末充分吸收。②粉末不够紧密,造成内部存在间隙,使得初始气体体积变小造成AO段变小,但空气的总体积相等,所以当实验结束时,消耗的氧气体积相等(即AB段不变),那么AB比AO变大,测试结果偏大;故答案为:脱氧剂粉末分布不够紧密,造成AO段变小,但空气的总体积相等,所以当实验结束时,消耗的氧气体积相等(即AB段不变),那么AB比AO变大。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中考解密】5年(2020-2024)中考科学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19 空气、气体的制取与燃烧(原卷版).docx 【中考解密】5年(2020-2024)中考科学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19 空气、气体的制取与燃烧(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