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 题 向距离挑战 时间序号 2015-11-21019教 材分 析 本课内容侧重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在交通通讯领域的应用,讲的比较零碎,需要根据内容进行整合,构建新的体系。方便学生掌握,教师教学。学 情分 析 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有所了解,侧重于起止时间、具体内容。但是对工业革命的影响、沟通社会之间距离等问题,认识不够。还需要教师引导,增加这方面的关注。学 习目 标 1、说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交通和通讯领域的主要成果;2、探究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树立正确运用科技的观点。重 点难 点 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交通和通讯领域的成果;难点:怎样理解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方法与媒体 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过程设计【再现历史】教学内容 策略方法、问题及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 过渡语:上节课我们讲了人类文明的引擎,引擎指的是什么?(蒸汽机、内燃机)蒸汽机的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最主要成果。所以第一工业革命被称为蒸汽时代。以蒸汽机为动力的两个发明是什么呢?(汽船、蒸汽机车)内燃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之一。除此之外,还有电的发明和应用。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被称为电气时代。两次工业革命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人类是如何向距离挑战的。亮出学习目标,师生共同解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任务,让学习有的放矢。【感知历史】教学内容 策略方法、问题及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一、立体交通的诞生:1.1 ( http: / / www.21cnjy.com )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和戴姆勒以汽油机为动力机,分别独立制成了最早汽车。2.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设计制成飞机,试飞成功,开创了人类交通事业的新纪元。二、穿越大洋的电波:1.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有线电报机。欧美各国纷纷架设电报线路并向全世界扩展,形成遍布全球的电报网。2.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机,在通信领域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3.1902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将电磁波理论运用到无线电通信上,被称为“无线电之父”。 1916年,他完成的短波试验奠定了几乎所有现代远距离无线电通信的技术基础。三、改变世界的网络:1.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2.1969年,电子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诞生了互联网,大大缩小了全球空间离。高效率的信息传输网络,有“信息高速公路”之称。以人们无法预料的速度、深度、广度,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1.展示“世界地图”图片(见课件)。2.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3.学生结合自己预习情况,组内批改。4.学生展示答案。5.教师查漏补缺,对重难点予以解析:立体交通的诞生学生展示完自主学习相关内容,教师展示图片(图一:汽车;图二:飞机)教师对图片进行解读:汽车的发明为路上交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飞机的发明开创了交通事业的新纪元,如何理解“新纪元”的“新”呢?(学生回答:过去交通工具主要在陆地和海洋,现在才出现空中的交通工具。)穿越大洋的电波学生展示自主学习相关内容,教师展示图片(图一:有线电报;图二:无线电报;图三:电话)教师对图片进行解读:三项发明的应用都需要电。电发现与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之一。与两个人物法拉第和西门子有关。近代通讯的发明,方便了联系,缩短了距离。改变世界的网络学生展示自主学习相关内容,教师展示图片(图一:电子计算机;图二:互联网)教师对图片进行解读:这就是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看起来有些笨重。所占空间也比较大。价格高昂。但结合当时来看,它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它的出现与二战有关。最初美国想通过研制计算机来计算导弹的弹道,服务于战争。虽然它在二战中没有应用,却在战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这张图片形象的展示了互联网。互联网的出现与冷战有关。美国为了对抗苏联将一些盟国的计算机进行了联网,形成了互联网。这一时期规模是有限的。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互联网获得了大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交往越来越便利。5.教师根据前面自主学习的内容,与学生一起整合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初步完成本课的板书设计。同时联系多种记忆方法,整理如下表格,方便学生记忆。领域时间国家发明者成就相关知识交通1885德国卡尔·本茨、戴姆勒汽车内燃机1903美国莱特兄弟飞机内燃机通讯1837美国莫尔斯有线电报电磁感应1876美国贝尔电话电磁感应、发电机1902意大利马可尼无线电报1946美国计算机1969年形成6.学生限时记忆,教师检查。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基本掌握本课的知识脉络。 ( http: / / www.21cnjy.com )小组直接互相展示和交流,也能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进一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本课采用表格的方式目的在于强化对关键史实的理解记忆,并且让学生对史实有时空的认识。【探究历史】教学内容 策略方法、问题及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史料研读、感悟体验1.互联网的优缺点2.科学家个人对科技发明的影响 教学策略:精读史料——找寻关键词、关键语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解材料的出处和可靠性,理解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研究精读史料之间的关系。(学生研读教材,分小组讨论、展示。在每个小组展示之后,教师给予一定的评价与点拨。)探究一:互联网的趋利避害材料一:互联网的有利方面材料二:互联网的弊端 问题设计:通过材料一、材料二,谈谈你对互联网的认识。教师解读: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思考。拓展延伸:网络对学生有哪些具体的帮助?材料三 :(黄必胜《发明家爱迪生不是做生意的料》见导学案)问题设计:根据材料二,科学家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科技的进步?教师解读:要心胸豁达,实事求是。预留时间给学生组织答案撰写,巩固基础史实。结束语:交通通讯工具的发明与应用,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方便了交往,促进了联系。特别是互联网的产生,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的整体。科技改变生活,但需要正确运用科技。(展示图片)不要在缩短了时空距离的同时,拉大了心灵的距离。 史料的研读通常采用问题引导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方式,达成研读目标。同时,史料在研读过程中,应注意发现史料内容暗含的线索,这尤其需要慢慢的咀嚼和分析。教师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品味史料,形成深度阅读史料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领会和感悟主题。并且在学生解读材料是要注意答题格式的规范性,在平时培养学生的答题规范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历史】教学内容 策略方法、问题及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检测巩固交通和通讯领域的科技成果 见学案练习 巩固所学知识,知识迁移运用,检测目标达成度。板书设计布置作业 1.背诵本课知识点2.完成学案上习题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