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必修4第九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轮复习课件(共3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必修4第九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轮复习课件(共33张PPT)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宏观把握】
单元逻辑
文化的一般
文化是什么
文化的功能
时间
空间
第七课
传统文化
(不忘本来)
第九课
发展中特文化
(面向未来)
传统文化
民族精神
必然选择
基本路径
文化强国
文化自信
文化多样性
文化交流
培养负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第八课
外来文化
(吸收外来)
一般
个别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025.一轮复习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滴水穿石战高考,如歌岁月应无悔!
【知识结构】
历史必然性
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选择
决定
中国文化与
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
文化生命力判断标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客观依据、意义
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文化路径
文化目标
举措
原因
要求
提高人们道德修养科学文化修养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激情背书
1.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3.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4.坚定文化自信的原因和要求。
速记卡片
2个必然性:客观必然性;历史必然性。
3个路径:坚定理念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融汇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5个关键: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备考建议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2023 选择题:北京卷 本讲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有考查,复习时关注一些命题:结合深耕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为背景,考查如何发挥革命遗址的社会教育功能。以主旋律影视节目为背景,考查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坚定文化自信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重点,要准确把握文化自信的内涵,同时要注意与中华文化、传统文化等相关知识的联系。以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背景,考查文化自信的要求和意义。结合我国文化建设中的热点事件,考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关知识。
2022 主观题:山东卷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2024 选择题:江苏卷、湖北卷、湖南卷 2023 选择题:北京卷、湖南卷 2022 选择题:浙江卷 主观题:北京卷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2024 选择题:全国卷、湖北卷、浙江卷、江苏卷 主观题:北京卷 2023 选择题:天津卷、福建卷、重庆卷、浙江卷、湖北卷 主观题:全国卷、北京卷、山东卷 2022 选择题:天津卷、浙江卷 主观题:辽宁卷、海南卷、江苏卷 课标: 1.辨识各种文化现象,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2.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学课标·明考情
1.(2022·山东·高考真题)真理的力量。
◆铸魂培根。
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给中国的先进分子带来了先进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革命之‘的’”,用实践观点赋予了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新内涵……找到了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方向和道路。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接续奋斗中,点燃了伟大征途上一个个熠熠生辉的精神火炬,激活了中国人民的“家国天下”情怀,唤醒了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基因,并使之成为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同心圆。古老的中华文明重新迸发出强大活力。
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研真题·寻方法
【答案】
①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表达形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②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丰富和发展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③创造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坚定文化自信。
一、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1.中华文化复兴之路的探索和结果:
(1)探索:为了民族复兴,再铸中华文化的辉煌,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寻找救国良方,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
(2)结果: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进入中国,各种主张纷纷登场亮相,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都不能解决中国文化走向何处的问题,无法使中华文化走向复兴之路。
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影响:
①指明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
②★转折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③文化发展进入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研教材·夯基础
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重要性: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①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3.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贡献
4.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及重要性
注意:三种文化共同构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容。
三种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在生存和发展实践中的伟大创造。
三者汇聚成当代中国文化的主流,构成当代中国文化优势的三大支点,共同构筑了当代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
5.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①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②定义:革命文化是党和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通过英勇斗争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本土革命精神的文化形态。如: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③作用: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1)革命文化
【特别提醒】
注意教材——五处精神标识的提法:
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中华文化
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革命文化
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民族文化
5.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基本方针 【二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双百】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发展方向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基本要求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实际
基本特征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性 质 社会主义文化
目标要求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知识拓展】
革命文化、先进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关系呢?
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建党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日战争精神…….
革命文化
(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两弹一星精神、冬奥精神、
丝绸精神、抗疫精神、脱
贫攻坚精神.....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继承 发展
继承 发展
中华文化
(狭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属 于
(广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知识拓展】区分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区别 形成 孕育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 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形成于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时期。
内涵形式 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 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为双百、方向、三个面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作用 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联系 ①一脉相承、延续发展、不断升华。 ②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华文化的主流。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并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③辩证统一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知识拓展】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贡献
(1)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
(2)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3)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判断文化生命力的标准 发展方向: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
实践根源: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
人民需求:就是要看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
决定因素 (必要性) ①人民利益: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
②性质宗旨: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③制度道路: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
④文化发展: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⑤自身规律: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
积极意义 (重要性) 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
【知识拓展】
中特文化的 形成与发展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曲折中探索 尝试——失败——找到方向:
方向:社会主义方向;转折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肩负使命:中国共产党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道路选择 党领导下的文化探索:两个时期
①革命时期:革命文化(注意革命文化的地位——精神标识)
②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今天的必然选择:走中特文化发展道路 走中特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因:
①判断文化是否有生命力的标准:方向、实践、需求
②必然性:三个决定
③重要性:四个才能
2.(2024·北京·高考真题)2024“觉醒年代”研学行依托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群,围绕重点文物和史料设置研学项目。师生们就课题(如图)开展研究,参与研讨会、实地研学考察,撰写研究报告。研学行的意义在于( )
①依托党的早期活动,探究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变革
②了解有志青年投身革命事业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③感受中华民族觉醒的脉动,领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④充分发挥“第一手材料”与“第二手材料”的作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毛泽东思想,而毛泽东思想是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会议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③排除。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探究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变革,与社会主义改造无关,①排除。
研究课题
①北大红楼与伟大建党精神 ②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
③新时代红色文化内涵挖掘及传播 ④北大红楼历史
⑤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片区 ⑥蒙藏旧址与铸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研真题·寻方法
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中心。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必背重点)
二、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知识拓展】
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文化与人民的关系)
(1)文化创造者: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民群众是文化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人民群众还直接创作了大量的文化作品。
(2)文化传承者:人民群众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体,要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做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3)文化传播者:人民群众是文化传播的主体,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4)民族精神的弘扬者:每个公民都要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建设者和弘扬者。
(5)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高群众思想文化道德素养是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
【知识拓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和“面向未来”
①“不忘本来”,就是不忘初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传统,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化虚无主义。
②“吸收外来”,就是放眼世界,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以此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这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则与遵循。要坚决摒弃心胸狭隘的排外主义和妄自尊大的自我中心主义
“面向未来”,就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前景,准确判断世界文明发展趋势,传承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同时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不断推进中华文化创新创造。
【知识拓展】 文化发展的路径(要求)
(1)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
(3)根本途径——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4)创作导向(主体)——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5)关键路径: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促进时代发展。
(6)基本路径: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7)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8)必由之路:推进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等不断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1)要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发挥其引
领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3)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4)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
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
(5)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三、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1.建设文化强国
【知识拓展】 建设文化强国的具体要求
分析角度 具体内容
文化环境 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改造和剔除落后文化,抵制和取缔腐朽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
价值引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中
人的发展 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推动社会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引领社会风尚,要弘扬科学精神和时代新风,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文化繁荣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质量,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发展道路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方向
依靠力量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
【知识拓展】 对各种文化的态度
对传统文化:
对落后文化:
对腐朽文化:
对先进文化:
对外来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大力支持和发展
尊重、平等、交流、借鉴、融合
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是什么 ①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某一阶段优秀文化的自信,也是对全部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
②来源: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③表现: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④底气/基础:文化自信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
为什么 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②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③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怎么做 ①我们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夯实基础)
②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③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最根本的要求)
2.坚持文化自信
【知识拓展】 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内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②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③作用: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
④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⑤特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⑥立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⑦基本要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⑧根本目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3.(2024·全国)近期,一种融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和思政元素于一体的新型科普活动逐渐兴起:在普及科学知识与方法的同时,讲述科学家不畏艰难、求真求新的故事,弘扬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由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相辅相成,逐渐成为文化的核心
②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
③新型科普活动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及要求
④新型科普活动的兴起并未改变科普的根本目标与基本特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②错误。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①错误。
4.(2024·全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历来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怀,当代中国文艺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以上重要论述表明( )
①坚定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②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③面向世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
④文艺创作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相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③错误。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①错误。
5.(2024·浙江)2004年,湮没已久的台州乱弹以一出《打瓜园》亮相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一举斩获铜奖;次年,台州乱弹剧团以“民办公助”形式重新成立,并建立人才培养、激励等制度。到如今,剧团已经创作、排演了多部新剧,捧得许多重量级奖杯,收获了百姓口碑。材料告诉我们( )
①普及优秀传统艺术提高了人民的道德水平
②文化发展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③文化发展需建立健全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④文化创作应注重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材料没有涉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②不符合题意。
普及台州乱弹这一优秀传统艺术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与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无关,①排除。
6.(2024·全国)时传祥是新中国的全国劳动模范、掏粪工人。一年四季,时传祥穿梭在纵横交错的北京胡同里,弯腰埋头掏粪扫污,形成了“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时传祥精神。如今,车轮、粪管代替了脚步、粪勺,不变的是坚守和付出。一代又一代年轻的环卫工人传承和发扬时传祥精神,用青春和汗水守护城市的美。这表明( )
①先进文化是在劳动和奉献中形成和发展的
②传承发展先进文化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基础
③先进文化在传承过程中被赋予新的内涵与形式
④每个人都对先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贡献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每个人都对先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贡献”的说法太绝对,④错误。
辛勤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基础,②错误。
7.(2023·山东)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在历史演进中各民族形成了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这里,茶马古道、河西走廊……成为民族团结融合之路;长江、黄河、瓷器、丝绸……成为引发强烈共鸣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
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面对劫难。各族人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华各民族一荣俱荣、休戚相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各族人民洗雪耻辱、扭转自身命运,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迎来了全体中华儿女踔厉奋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新时代。
习近平指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阐述新时代我们应如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答案】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发展动力的重要来源,要推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塑造中华文化的丰满形象和精神面貌。
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在新时代,应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凝聚民族合力、赓续民族精神,不断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
③中国共产党正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新时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继续增强中华文化自觉,坚定中华文化自信。
④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其全社会价值追求“最大公约数”的作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凝聚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价值追求,引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与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