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2025.一轮复习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敞开鲲鹏怀抱,直上青云九霄激情背书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3.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4.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的作用)5.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速记卡片2个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个表现: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3个特点: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3个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三个要求。考题统计 备考建议世界的物质性 2024 选择题:浙江卷 本讲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有考查,复习时关注一些命题:以人类违背自然界客观规律而受到惩罚的具体事件或人类探究自然的最新成果等,考查对自然界物质性的理解。以国家针对自然界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现状而采取的各项政策,考查对世界物质性的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均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尤其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更是高考的必考点。常见的考法是以漫画、名言警句、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发现等事例为背景材料,设置体现类、措施类、原因类题型,考查人类应该如何利用规律。2023 选择题:浙江卷 2022 主观题:全国卷、海南卷 运动的规律性 2024 选择题:全国卷、湖南卷 2023 选择题:全国卷 2022 无 课标要求: 1.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表达无神论立场 3.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学课标·明考情科学社会主义由创立、再由理论变为现实的过程。展示其强大的生命力知识导图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可知的,即物质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但不是所有事物都会被马上认识,这需要过程。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万事万物的共性。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与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划清了界限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物质≠万事万物的总和人们可以创造具体的物质形态,但不能创造或消灭“物质”。一、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含义【注意】:⑴客观实在<客观存在①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②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和意识现象。⑵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根本属性(运动)⑶体现物质的词语:世情、国情、省情、实际、经济形势、地区特点、个人情况等客观实际。研教材·夯基础【理解】 对“物质”概念的理解(1)所谓“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就是说物质具有客观性,无论人们是否感觉到它或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坚持唯物主义方向,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2)所谓“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就是说物质具有可知性,能为人所认识、所反映,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3)所谓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喜不喜欢、知不知道、承不承认,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的共同属性的抽象和概括,是物质(区别于意识)的唯一特性,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与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拓展延伸】 比较哲学的物质概念和具体的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 区别 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共性):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除共性(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性(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可以被创造/改造,有生有灭联系 ①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抽象和概括;具体的物质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②两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但不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特别提醒: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2.世界的物质性(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构成上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 起源看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 生理基础看 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从意识的内容与形式看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是客观的,但它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总之,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拓展延伸】正确理解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和形式的主观性内容的客观性 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无论深刻的意识还是肤浅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形式的主观性 从意识的主观形式上看 包括感性认识形式,还包括理性认识形式。这两种形式虽然是主观的,便反映的内容都是客观的;意识是由知识、情感、意志等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从意识的主观差别上看 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由于社会地位、知识水平等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反映从意识的主观特征上看 意识作为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仅是对客观对象的近似真实的摹写,还可能是对现实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1.(2024·浙江·高考真题)名物学是研究事物及其名称的学问。名与物的关系十分复杂,其背后甚至隐藏着特定的时风和民俗。由于地有南北、时有古今,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情况比比皆是,弄清名物关系很困难,然而只有弄清了,才能避免误读文献。由此可知( )①不同时代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不同②名物学研究无法回避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③研究名物关系最终是为了实现思维与存在的一致④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实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C题干强调的是通过对事物的概念和表达方式的不同,说明哲学基本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涉及的物质的内涵,故④排除。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具有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情况,说明了不同时代和地区因特定的时风和民俗的不同,对事物的概念和表达方式不同,而不是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不同,故①错误。研真题·寻方法2.(2024,新高考I卷,T7)2023年春节期间上映的中国科幻影片《流浪地球2》引起热烈反响。影片中的行星发动机与中国环流器二号实验装置具有视觉相似性;运送核聚变燃料的巨车,让人联想到中国生产的巨型矿车;展示太空天梯的长镜头,折射出中国在太空设备上的最新发展。这表明( )①任何意识包括幻想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自觉的和创造性的③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与客观存在相符合、相一致④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是人自由选择的,与意识的内容无关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 ③④【详解】①②:影片中的行星发动机与中国环流器二号实验装置具有视觉相似性;运送核聚变燃料的巨车,让人联想到中国生产的巨型矿车;展示太空天梯的长镜头,说明任何意识包括幻想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自觉的和创造性的,①②正确。③: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但意识与客观存在不一定是相符合、相一致的,正确的意识才与客观存在相符合、相一致,③说法错误。④: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形式具有主观性,但也并不是人完全自由选择、与意识的内容无关的,也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④说法错误。AD【解析】“传统治水理念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社会实践”说法正确,但不是给我们的启示,①不符合题意。苏轼主张“让地与水”,提出“堤防省而水患衰”的理念,深刻揭示了水患的根源在人过度挤压了水的生态空间,主张通过减省堤防让地与水来根治水患,以恢复、保护为原则,激发河流生命活力。苏轼治水的理念启示我们要合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利民生福祉发展;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②④正确。我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突破自然条件制约,③排除。3.(2023·湖北)苏轼是北宋的治水能臣,在西湖边留下了以湖面小石塔为标界来监测水位和水面种植区域的“三潭印月”(如下图)。针对“吴中”之地“居民与水争尺寸,以故常被水患”,他主张“让地与水”,提出“堤防省(注:减少)而水患衰”的理念。苏轼治水的理念启示我们( )①传统治水理念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社会实践②要合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利民生福祉发展③要突破自然条件制约,积极主动推动矛盾转化④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二、运动的规律性1.运动(1)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理解:“变化和过程”表现为位置的移动、数量的增减、事物的性质的变化等。哲学上讲的运动是对世界上一切运动形式共同特征的概括和总结,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运动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关系 理解 误区 错误示例强调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刻舟求剑强调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仁者心动(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拓展延伸】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 静止区别 含义 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特点 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错误倾向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联系 ①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 ②运动与静止是相互联系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 ①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注意】①规律是客观的,没有好坏之分;②规律不是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人不能改变规律,但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2.规律【拓展延伸】 全面理解规律(1)规律≠联系。规律是一种联系,但是并非任何联系都是规律。(2)规律≠规则。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制定、修改或废除。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补充或废除,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3)规律≠现象。凡是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的均为现象而非规律,如“苹果落地”属于自然现象,但其中蕴含的“万有引力”则属于规律。(4)规律≠定律。定律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总结和概括,属于规律性的认识,而不是规律本身。人可以利用规律,不能改变规律,只能改变规律发生的条件和形式。关于规律的表述:违背、抗拒、发明、发展、改变、修改、改造、创造、创新、消灭(×)发现、认识、利用、尊重(√)含义 表现前提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积极主动做某事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动反映)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能动反作用)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注意: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不具有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特点 内容 侧重点目的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之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侧重于行动目标、方式和步骤的确定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是源于实践活动的需要。 人类认识事物角度的不同、选择的对象不同能动创造性 ①意识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②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突出反映的程度(现象与本质)和时间跨度(过去、当前和未来)【拓展延伸】 意识活动的特点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含义: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①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守旧思想。4.(2024·湖南)大美潇湘,山水如画,“潇湘八景”最早由宋初山水画大师所作,作为一个超越地域和历史范畴的美学意象,成为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创作的文化母题与图式,成就了中国山水画别开生面、自成—派的“潇湘山水”。亦如美学家宗白华所言:“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由此可知①潇湘的自然山水是能被艺术家的心灵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艺术家以手中画笔为潇湘自然山水描绘图景、设定法则③“潇湘八景“作为美学意象是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意识④自成一派的“潇湘山水”寓于中国山水画艺术共性之中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详解】①:潇湘的自然山水作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①正确。②:艺术家不能用手中画笔为自然山水设定法则,②说法错误。③:“潇湘八景”虽作于宋初,但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历代文人墨客的创作,这说明社会意识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③正确。④: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应该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共性寓于自成一派的“潇湘山水”之中,④说法错误。BB【解析】近年来,人们为了健身等目的,再次选择骑行,沉寂多年的自行车再次引发民众的消费热潮,说明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①符合题意。客观决定主观,物质决定意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主观范畴,不能决定客观的生活面貌,②说法错误。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③说法错误。绿色低碳出行观念这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使多地出现骑行热,④符合题意。5.(2023·广东)20世纪80年代,自行车是我国居民出行最常见的代步工具。近年来,随着绿色低碳出行观念的普及,多地出现骑行热,凭借健身、时尚、科技等新元素,沉寂多年的自行车再次引发民众的消费热潮。这一现象说明( )①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决定生活面貌③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飞跃性的统一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A【解析】古人靠观察燕子等候鸟春归的时间来确定节气、规划农时,说明人能借观察燕来与春到间的关系把握自然变化规律,①符合题意。规划农时是为了指导农耕,不属于实际的农耕活动,②排除。周天子便在春分之日祭祀神灵,祈求子孙繁茂,周天子将燕来与子孙繁茂相联系,是主观臆造的联系,也是对客观对象反映的结果,③符合题意。把握燕来与人活动的联系是为了确定节气规划农时,指导农耕活动,④排除。6.(2023·辽宁)“春分之日,玄鸟至”(《逸周书·时训解》)。在周代,古人就已经靠观察燕子等候鸟春归的时间来确定节气、规划农时。中原地区的燕子多是在春分前后飞回筑巢育雏,周天子便在春分之日祭祀神灵,祈求子孙繁茂。由此可见①人能借观察燕来与春到间的关系把握自然变化规律②依据对规律的认识去规划农时属于实际的农耕活动③将燕来与子孙繁茂相联系是对客观对象反映的结果④把握燕来与人活动的联系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2024·全国)2023年春节期间上映的中国科幻影片《流浪地球2》引起热烈反响。影片中的行星发动机与中国环流器二号实验装置具有视觉相似性;运送核聚变燃料的巨车,让人联想到中国生产的巨型矿车;展示太空天梯的长镜头,折射出中国在太空设备上的最新发展。这表明( )①任何意识包括幻想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自觉的和创造性的③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与客观存在相符合、相一致④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是人自由选择的,与意识的内容无关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A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形式具有主观性,但也并不是人完全自由选择、与意识的内容无关的,也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④说法错误。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但意识与客观存在不一定是相符合、相一致的,正确的意识才与客观存在相符合、相一致,③说法错误。【知识归纳】 唯物论备考策略:两对关系,四个概念,一个方法论物质意识前提条件认识和利用规律决定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客观规律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1.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树立正确的意识。3.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4.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原理内容 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为什么 从意识的起源看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从意识的内容看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方法论(怎么做) 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提醒:①正确把握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是对物质的被动反映,也不意味着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正确理解物质决定意识。从时间上看: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从性质上看: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从地位上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 【知识归纳】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知识归纳】 尊重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规律是客观的,它不能被创造和消灭,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3)坚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