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必修4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一轮复习课件(共3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必修4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一轮复习课件(共30张PPT)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宏观把握】
单元逻辑
文化的一般
文化是什么
文化的功能
时间
空间
第七课
传统文化
(不忘本来)
第九课
发展中特文化
(面向未来)
传统文化
民族精神
必然选择
基本路径
文化强国
文化自信
文化多样性
文化交流
培养负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第八课
外来文化
(吸收外来)
一般
个别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
2025.一轮复习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滴水穿石战高考,如歌岁月应无悔!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课标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2023 选择题:江苏卷、浙江卷、山东卷 2020年 山东卷 本课内容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有考查,选择题为多!一轮复习时应注意:
1.文化多样性是近几年高考的高频考点。高考常通过世界各地文化遗产、文化节目等差异,考查文化多样性。
2.本考点是高考的常考点,常设置说明类、体现类、启示类选择题,考查文化创新与借鉴、交流与交融的关系。通过各国文化交流互鉴、我国文化发展中融合外来文化的典例,考查文化交流、交融。
2022 选择题:北京卷、浙江卷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2024 选择题:山东卷、新课标Ⅱ卷
2023 选择题:天津卷 主观题:湖北卷
2022 选择题:江苏卷、浙江卷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2023 选择题:浙江卷
2022 选择题:浙江卷
课标: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
学课标·明考情
【知识结构】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民族性
地位/形成/核心/作用/表现/核心和灵魂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
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要 求
多样性
地位/形成/尊重的原因/对待的态度
推动文化发展
积极借鉴 丰富发展
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
两种错误观点
保持开放心态
借鉴与国情相结合
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求同存异 取长补短
基 础
前 提
激情背书
1.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如何对待文化多样性;
2.民族文化的作用;
3.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原因及要求;
4.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速记卡片
理解1个价值: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明确2个意义:文化交流互鉴的意义。
把握3个要求:文化多样性;文化交流、文化交融;对待外来文化。
1.全面认识文化的民族性
是 什 么 形成 民族自身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吸收、借鉴和融合了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果。(内外因共同作用)
核心和灵魂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体现 价值观、思维方式——【精神层面】;
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物质载体方面】
为 什 么 地位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P94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作用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因此,民族文化能够激发文化自信,也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侧重民族文化独具特色
【特别提醒】区分“核心”的提法: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和文化生活。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注】民族文化的两个维度:
①对外: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文化的区别,即“外来文化”
②对内:中国56个民族,每种民族文化各具特色。
精神支柱--
精神火炬--
精神根基--
爱国主义
民族精神
民族文化
研教材·夯基础
2.全面认识文化的多样性
为什么 地位 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
成因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经济政治决定文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不能夸大单一因素的作用】
意义 ①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②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
③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怎么办 措施 (态度) 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即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注意:①认同的只能是本民族文化,对其他民族文化是尊重。
②各国文化无优劣之分。③不能认为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所谓文化趋同或者弱化文化多样性的说法都错,这是命题人的常用陷阱!)
1.不能认同其他民族文化:只能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和理解其他民族文化。
2.不能认为本民族文化具有优越性:各国文化无优劣之分,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贬低其他民族对人类文化的贡献,片面地把本民族文化视为优秀文化,是文化民族主义);
3.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各种文化一律平等
4.不能认为应该消除文化差异:要尊重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多样性),理解个性,不能消除差异。
5.不能认为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趋同(或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世界文化的繁荣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6.“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多元性”:文化多元性倡导文化发展方向、指导思想、价值取向的多元,要坚决反对。
7.不能认为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8.不能认为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只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而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9.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并不是对立的,它们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10.尊重文化多样性,要反对排斥其他民族文化或者盲目崇拜其他民族文化的错误倾向。
【知识拓展】关于文化的几个“不能”
【知识拓展】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特别提醒】文化多样性≠文化多元化
区别: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说,即人类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文化多元化主要从文化的性质上说的,各种文化中既有优秀的文化,又有落后的、腐朽的文化。
联系:文化多元化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但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
启示:我们提倡文化多样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反对文化多元化。
中华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抵制错误思潮的影响。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保证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文化具有民族性
不同民族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
构成世界文化丰富多彩
文化具有多样性
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的世界性
表现 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不同民族文化存在着共性和普遍规律
原因 各民族间存在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
联系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任何文化都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民族性与世界的统一。 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错误倾向 ①只看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看不到共性和普遍规律,否定文化交流、借鉴与整合的基础; ②只看到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共性,而看不到存在的差异,否定各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也否定了交流的必要性。
【知识拓展】正确认识文化的民族性与文化世界性(个性与共性)
1.(2024,湖北T15)马面裙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服饰,因形似古代城墙防御建筑“马面”而得名。新式马面裙添加了复古提花松紧腰带,融入了现代的设计与裁剪,款式简约百搭,成为年轻人的龙年“战袍”。渐成时尚的新式马面裙( )
①反映年轻人的民族文化认同,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②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满足了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
③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多样性,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④融合现代艺术理念和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民族文化新面貌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详解】①:马面裙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服饰,成为年轻人的龙年“战袍”,这反映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①正确。②:满足人们基本文化需求的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②排除。③:渐成时尚的新式马面裙体现了传统服饰文化的多样性,但没有涉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排除。④:新式马面裙添加了复古提花松紧腰带,融入了现代的设计与裁剪,款式简约百搭,这说明新式马面裙融合现代艺术理念和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民族文化新面貌,渐成时尚,④正确。
B
研真题·寻方法
2.(2024·浙江·高考真题)《永乐大典》辑入了先秦至明初的大量珍贵文献资料,但其正本不知所踪,副本存世寥寥。几代学人均认为,搜集、整理和研究这存世不足百分之四的文化瑰宝,仍需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是因为( )
①《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实践成果
②《永乐大典》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当代价值
④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材料不涉及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④排除。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实践成果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①排除。
原因 【对文化发展角度】: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多样性。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根本动力)……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具体角度(拓展新增,注意):①对中国: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引进来】;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彰显文化自信【走出去】。
②对世界: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对文化)促进国家间相互理解,减少隔阂,增加共识,促进世界和平。(对政治)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实现经济上的互利共赢。(对经济)
要求 ①原则: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②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三加强,三不该)
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
3.文化交流
4.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是什么 文化之间相互学习借鉴,本土化的过程就是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
为什么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②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本国本民族文化,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对民族文化)
③文化交融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对世界文化)
怎么做 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②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
【注意】文化交融≠文化趋同、渐趋统一
【注】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体现了文化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是个性和共性、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知识拓展】全面理解文化交流的意义
(1)从“走出去”的角度讲,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从“引进来”的角度讲,有利于学习与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我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整体竞争力。
(3)从文化与社会的角度讲,有利于促进中外经济、政治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4)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知识拓展】对文化交流的几点认识
1.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就是在文化交流上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2.文化交流的作用是双重的,文化交流对民族文化发展有利也有弊。
3.文化交流≠减少文化多样性。
4.文化交融≠文化趋同/渐趋统一。
5.文化交流≠文化输出、文化渗透、文化霸权。(文化输出是输出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进行文化侵略。)
6.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主导或引领世界文化。
【知识拓展】比较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
区别 内涵不同 文化交流是一个过程,是彼此间文化的相互沟通、互通有无,促进文化丰富与发展。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手段(语言、报刊、网络等)使得文化得以传播 文化交融是一个结果,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强调的是不同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渗透,推出新文化。
侧重不同 文化交流侧重的是把一种文化发扬光大,传播开来,让更多的受众知道、理解的过程。 文化交融侧重的是不同文化在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甚至冲突碰撞之后的发展升华
实质不同   文化交流发生的是量变 文化交融发生的是质变
联系 ①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基础,文化交融是文化交流的升华、发展。所有的文化交融都是建立在文化交流基础上; ②对文化发展的作用: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推动文化发展
【知识拓展】
文化民族性、多样性与文化交流、交融和发展的关系
①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③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因交流而多彩。
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
文化发展
构成
前提
维护
前提基础
升华发展
3.(2023.1浙江·高考真题)20世纪上半叶,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曾赴日、美、苏演出,引起轰动。京剧表演艺术由此得到这些国家的持续关注和研究,与这些国家的戏剧观念发生碰撞和融合,对这些国家的戏剧及其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可知(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③文化交流互鉴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批判中不断发展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材料体现的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推动了文化交流,未体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未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在批判中不断发展。
A
错误观点 (1)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2)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正确态度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要求】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三个有利于是文化能否借鉴的三个标准】。
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原因】古不能解今,外不能解中;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
【要求】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吸收】,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目的】。
5.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知识整合】★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①【对待文化多样性态度的角度P102】在坚持各 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 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角度】推动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③【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的角度】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放心态——学习借鉴三个有利于)
④【立足国情 交流借鉴的角度】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吸收外来有益文化, 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⑤【反对错误倾向的角度】反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一般答主观题时很少会涉及到这个角度)
【易混区分】
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
区 别 生产 目的 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文化产业的主要活动是为市场生产商品,以市场需要为转移,满足人民群众一般性的文化消费需求
特征 公益性,不以营利为目的 娱乐性、营利性
运营机制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联系 (1)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2)文化产业以文化事业为基础,文化事业以文化产业为支撑; (3)文化产业为国家创造物质财富,使国家有更多的物力和财力支持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知识归纳】★如何进行文化交流(文化交融、对待外来文化)?
(1)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
(2)a.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学习借鉴……有益经验/积极成果/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交流和交融,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b.立足中国国情,交流互鉴,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立足国情、坚守立场)
(3)走出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不断创新文化传播方式, 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4)经济政治决定文化。要加强经济合作、政治互信(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知识拓展】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哲学思考:
(1)联系具有普遍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文化发展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实现外来文化的中国化,说明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
(2)矛盾具有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3)坚持内外因分析法。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特别提醒】理解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应注意以下几点(两个不意味、三个过程)
(1)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并不意味着外来文化被中国文化同化。
(2)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并不意味着外来文化被中国文化取代。
(3)外来文化的中国化,是我国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知识拓展】
对待文化的正确态度
文化多样性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中华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外来文化 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文化交流 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文化交融 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
【知识拓展】 建设文化强国需处理好的两个关系
注重保护与创新的平衡发展——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对待传统文化,要做到“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注重引进与输出的平衡发展——处理好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又要立足国情,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将外来文化有益成果与中国国情具体结合。
4.(2024·新课标Ⅱ卷·高考真题)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三彩骆驼载乐俑(图)是唐三彩中的国宝级精品,其造型为一峰骆驼驮载五位胡、汉乐舞人表演的形象。该文物展现了盛唐时期国际化都城长安百姓喜爱的胡人乐舞艺术,是当时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印证。这表明( )
①乐舞表演构成了长安百姓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
②胡汉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唐代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
③三彩骆驼载乐俑艺术地折射出长安繁荣的社会景象
④胡汉民族杂居为胡人乐舞风靡长安提供了现实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乐舞表演只是长安百姓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的一部分;该文化是当时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印证,体现了当时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没有体现推动当时的历史发展加入新阶段
D
5.(2024·山东·高考真题)玑衡抚辰仪由十八世纪在华任职的欧洲学者主持设计,是中国古代传统仪器制度与西方计量刻度的完美结合。2024年初,中国驻斯洛文尼亚大使馆与北京天文馆合作,利用3D技术制作了玑衡抚辰仪一比一复制品,并赠送给设计者的家乡--斯洛文尼亚。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融合中西方科技的玑衡抚辰仪诠释了“和实生物”的理念
②玑衡抚辰仪及其复制品是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客观实在
③“中西合璧”的设计思路创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
④赠送复制品传递着中国“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玑衡抚辰仪及其复制品是具体的物质形态,②排除。③:“中西合璧”的设计思路没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没有创新其内涵,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③排除。
B
6.(2020·山东·高考真题)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2020年5月2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国际茶日”,我国农业农村部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内外相关机构,围绕“茶和世界·共品共享”这一主题,开展“全球相约‘共饮一杯茶””线上活动,让人们从一“叶”间感受各国不同韵味的茶文化。这表明( )
①“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现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
③互联网是人们超越时空局限共享茶文化的重要手段
④各国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①: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①说法有误。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而不是根本动力。②说法有误。
D
7.(2023·山东·高考真题)月亮门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开设在院墙上的园弧形洞门、因其形如一轮满月而得名。月亮门通常与云墙配合使用,在波浪形的云墙上开设门洞,看上去如同月亮在云间穿行。由于寓意美好且形态优美,月亮门的营造案例远传海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月亮门与云墙给人美的享受是主体活动对客体的积极意义
②人们对团圆的美满期盼通过月亮门的设计造型表达出来
③月亮门的独特魅力吸引国外民众认同中华文化
④实用性与装饰性的对立属性寓于月亮门优美造型的统一属性之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①:亮门与云瑞给人美的享受,表明其具有美学价值,而哲学上的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而不是主体活动对客体的积极意义,①错误。③:应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而不是令国外民众认同中华文化,③错误。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