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必修4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一轮复习课件(共3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必修4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一轮复习课件(共35张PPT)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2025.一轮复习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立志高考必胜,勇攀人生巅峰
激情背书
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矛盾的基本属性;
4.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5.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6.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7.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因。
速记卡片
1个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1个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个焦点和根本分歧: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3种表现:矛盾特殊性的三种主要表现。
3个看问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备考建议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024 选择题:北京卷、浙江卷、甘肃卷 主观题:新课标Ⅱ卷 本讲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有考查,复习时关注一些命题:常以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受到惩罚的事例为背景材料,考查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以区域协调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为背景材料,考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以乡村振兴、经济全球化等热点为背景材料,考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结合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领域的典型事例,考查对发展的实质与普遍性的理解;以国家集中整治生态环境领域的问题,考查事物发展的趋势。以引言、诗词、俗语、漫画、典例等为载体,考查对量变质变辩证关系,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的细化理解。以古诗词、现实热点事例等为背景材料,考查矛盾的基本属性。以漫画、现实热点事例为背景材料,考查矛盾问题的精髓。
2023 选择题:北京卷、辽宁卷 主观题:天津卷、浙江卷 2022 选择题:海南卷、辽宁卷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2024 选择题:新课标Ⅱ卷 2023 选择题:江苏卷 2022 选择题:海南卷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024 选择题:浙江卷、新课标Ⅱ卷 2023 选择题:河北卷、海南卷、浙江卷、北京卷、湖南卷 主观题:北京卷、福建卷、浙江卷 2022 选择题:辽宁卷、湖北卷、浙江卷、广东卷 课标要求: 1.描述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 2.领会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的意义 3.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和处理问题 学课标·明考情
知识导图
普遍性 客观性 多样性
含义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侧重点 强调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事物。 强调的是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强调的是联系具有不同的形式。
表现 ①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方法论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观)
1.联系的特征及其原理方法论
研教材·夯基础
【误区警示】
(1)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
②“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周围”二字不能去掉,它体现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自在事物的联系(如宇宙星辰的运转、花开花落)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存在,不能认为人类能够建立自在事物的联系。
(3)人为事物的联系≠主观联系
人为事物的联系(如三峡工程、港珠澳大桥)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但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主观联系是人们主观臆造的、并不存在的联系。
(4)联系是客观的,联系不能人为创造或消灭,但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属性和规律,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而不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联系的客观性根源于世界的物质性。
(5)联系具有多样性,既有多变的联系,也有稳定的联系。不能认为稳定的联系不存在。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注意】联系的“三能”、“三不能”
“三能”:人可以建立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
可以改变事物之间具体的联系;
可以创造事物之间具体的联系(因为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三不能”:联系不能被创造、消灭、割断(因为联系是客观的)
如何判断是否考查“联系”?
识别的关键词:影响、制约、促进、阻碍、带来、制约、需要、调动、关系到、引起、导致、相结合、合作、协作、协调、正确处理…之间的关系、…一体化、系统化、有利于、统一、相关、处理…关系、…同时、离不开、一致性、连续性(过去、现在、未来)
整体 部分
区 别 内涵 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地位 功能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 ①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②相互影响: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不能说“部分就不存在”
不能说“立足部分”
前提:部分以有序状态组成整体
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拓展延伸】 准确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的关系
整体一定大于部分,但整体功能不一定大于/等于部分功能之和。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不是总能决定整体功能的变化,必须是“在一定条件下”或“在特殊情况下”。
(4)从功能上讲,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的关系有三种情形:
系统的基本特征 系统优化方法 实践方面 认识方面
整体性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重视整体的功能 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有序性 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的 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有序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 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力求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提醒】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属于整体的一种情况,系统除了强调整体性外,还有层次性和有序性。要素只是部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组成一个系统的相互作用着的部分。
3.系统优化
1.(2024·北京·高考真题)每年春天和秋天,有数百万只鸟在迁徙途中经过北京。某社区在专业团队的支持下,基于已有的湿地环境进行微地形改造,根据鸟类需要,补植白皮松、丁香等植物,形成立体植物群落,引入鸢尾等水生植物,形成丰富的水生植物群落,吸引了多种鸟类在社区栖息。这一做法
①基于社区条件,遵循客观规律,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②根据鸟类需要,从其主体性出发,为之提供适宜栖息的环境
③建立了生物间自在事物的联系,践行了生态保护理念
④运用综合思维,优化社区湿地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这一做法建立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而不是自在事物的联系,③错误。
材料强调发挥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且应该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其主体性出发,②错误。
研真题·寻方法
A
【解析】好茶,好水、好器、好火候,缺一不可,方能成就一杯好茶,这茶理体现了联系是普遍的,要从整体上把握物并实现事物结构与功能的优化;联系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①②正确。③材料强调部分对整体的重要性,未强调整体的作用,③不符合题意。④材料未涉及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2.(2023·山东)中国茶是日常生活,也是文化瑰宝。明代许次纾嗜花之品鉴,深谙茶理,他在《茶疏》中写道:“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 这茶理体现了
①联系是普遍的,要从整体上把握物并实现事物结构与功能的优化
②联系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③整体和部分密不可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
④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发展的普遍性 ①原理: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
②方法论: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反对静止和僵化保守思想
发展的实质 ①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②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
新事物 旧事物
区别 含义不同 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的事物
区分标准 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两者 联系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产生,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新内容 注意:P33相关链接
判定新旧事物,不是形式的新旧、不是出现时间的先后,也不是力量的强弱,其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拓展延伸】 全面理解新事物和旧事物
量变 质变
区别 性质 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特点 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呈现状态 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 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
结果 事物还是自身 事物不再是其自身,变成了另一事物
联系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方法论 ①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③当我们要保持事物性质不变时,必须坚持适度原则。
2.发展的形式/状态——量变和质变
(1)量变说明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由于构成事物的主要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因此事物暂时保持其根本性质不变。
(2)发展通过质变实现,但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只有上升的、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
(3)量变和质变都很重要,不能说谁比谁更重要。
(4)并非只要有量变就会有质变,或认为量变的总和就是质变。
(5)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情况,一是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会引起质变,二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
【拓展延伸】 有关量变、质变的几种表述
3.事物发展的趋势/途径/过程
——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为什么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和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辩证的否定)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全盘否定)
要求
(2)为什么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
要求
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②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③旧事物在开始时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拓展延伸】 比较事物发展的总趋势、道路、途径
总趋势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这是指事物发展的全过程的总体方向,而不是指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的方向都是前进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任何力量都改变不了的
道路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和每一步的方向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停滞的,甚至是倒退的,事物发展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途径 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都是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拓展延伸】 发展的根本途径:辩证否定观
含义 特点
实质 方法 反对 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扬弃”。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即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归纳总结】 全面整合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发展观 具体内容
普遍性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实质 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状态(形式) 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途径 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向 前进的、上升的
总趋势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道路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根本途径 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3.(2023·湖南·高考真题)三湘巨变,时光为证。一秒钟,“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可完成20亿亿次高精度运算。一分钟,“潇湘二号”卫星绕地球百分之一圈。一小时,湖南可下线12台挖掘机。……每一秒,每一分,每一个日夜,构筑湖南“时间”,成就中国力量。这表明( )
①三湘巨变凸显出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变
②三湘巨变蕴含着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趋势
③湖南“时间”反映了世界的永恒变化和发展
④湖南“时间”到中国力量是共性到个性的转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湖南“时间”到中国力量,是个性到共性的转化,④排除。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①错误。
4.(2024·吉林)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在中国广为人知,漫画(图)描绘了比赛结束后兔子在领奖台“找差距”的情境。兔子在此所犯的错误是( )
①只看到事物的量变,没看到事物的质变
②只看到事物的表象,没看到事物的本质
③只看到事物的实在性,没看到其生成性
④只看到事物变化的外因,没看到其内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详解】①:漫画中兔子在领奖台用放大镜找自己二等奖和乌龟一等奖的差距,兔子在此所犯的错误是只看到了事物的质变,没看到事物的量变,①排除。②③:兔子只看到了自己二等奖和乌龟一等奖客观事实的不同,但没考虑到这“质”的不同背后归根结底在于“量”的积累不同,所以兔子看问题只是抓住了结果的客观实在性,却忽略了发展过程中的生成性,②③符合题意。④:材料主要是强调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与事物变化的内外因无关,④排除。
C
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观)
1.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统一属性) 斗争性(对立属性) 方法论
含义
体现
特点 辩证关系
 ①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
 ②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③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坚持用一分为二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要创造和利用条件,促使矛盾双方向有利方向转化,防止不利转化
有条件的,相对的
无条件的,绝对的
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促进事物的发展。
【学霸笔记】
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但不能认为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有矛盾,必须形成对立统一关系,才有矛盾。
⑵矛盾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制造,也不能任意取消。人为制造的矛盾不仅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反而适得其反。
⑶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转化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不能相互转化的。
⑷不能将对立和统一分别理解为矛盾的双方,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双方是指事物的两个方面。
⑸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不能反着说。
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不是“同一性推动事物发展,斗争性阻碍事物发展”;而是二者共同推动事物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不能因此认为矛盾越多越好。
原理内容(世界观) 方法论 重要性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①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要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表现: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矛盾普遍性的标志词:出现问题、困难;既…又…;尽管…但是…;利弊,成就和不足;机遇和挑战;优缺;双刃剑。
矛盾特殊性的标志词:根据当地实际,根据…的特点;优势、特色、特征;因地(因时)制宜;因人而异;针对;量身定做;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2.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2)相互联结: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②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
(3)相互转化: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1)要求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2)要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归纳总结】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
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标志词:解剖麻雀;先试点再推广、典型示范;借鉴…经验;在…理论、思想、政策的指导下,根据当地实际…;缩影、样板
含义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地位 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作用 ①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侧重怎么看;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②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侧重怎么做;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反对 “一刀切”“一风吹”、生搬硬套的工作方法和教条主义
蕴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哲理的俗语:
◇因材施教;量体裁衣; ◇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看菜吃饭;对症下药;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抽薪止沸;随机应变; ◇量入为出,量力而行;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复杂事物中 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
区别 含义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地位 处于支配地位 处于从属地位
作用 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 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联系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要求我们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判断主要矛盾的关键词:中心、核心、关键、重点、重中之重、突破口、首位、首要任务、集中力量、根本(主要)任务。
恰当处理次要矛盾的关键词:统筹兼顾、学会弹钢琴。
单一矛盾中 矛盾主要方面 矛盾次要方面
区别 含义 是指在某一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是指在某一矛盾中,处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地位 处于支配地位 处于被支配地位
作用 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不起主导作用
联系 相互对立:二者相互区别、相互排斥。 相互统一:矛盾主、次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①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要抓住主流。 ②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不可忽视支流。 5.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名称 主次矛盾 矛盾主次方面
区别 存在 前提 复杂事物中 同一矛盾中
数量 对“许多矛盾”而言,矛盾个数≥2 对“一个矛盾”而言,矛盾的方面数是2
作用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常用在“办事情”上,用于解决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常用在“看问题”上,用于评价利弊、优劣、功过等。
关键词 第一(要务)、重点、关键、首要(问题)、中心、重心、重中之重、突破口、主题、核心、根本(注重处理问题) 主流、主体、性质、本质、实质、优势、方向、顾大局、主导地位、总的来看、总体上(注重看问题)
俗语 成语 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工作做到点子上;打蛇要打七寸;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权衡利弊得失;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九个指头和一个手指;
【拓展延伸】 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区别
【判断】哪些是主要矛盾?哪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1.嫦娥六号的重点工作是勘测月球背面。
2.从汽车生产大国到生产强国的关键是创新。
3.中学生理想现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4.五一黄金周旅游利大于弊。
5.目前,我国仍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6.村子富不富,关键在党支部。
7.总的来看,我国的经济正企稳回升,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
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
对比 两点论 重点论
含义 认识复杂事物 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抓重点)
认识某一矛盾 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抓主流)
反对 形而上学的一点论 形而上学的均衡论
联系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理论依据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6.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矛盾观原理总结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要求我们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全面,着重抓住主流,又不忽视支流。
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5.(2024·浙江)漫画《“最佳方案”》(作者:吉俊明)启示我们做事情要( )
①洞隐烛微,提纲挈领
②未雨绸缪,未兆易谋
③权衡利弊,择优从之
④见微知著,除旧布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见微知著,除旧布新指的是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④不合题意。
未雨绸缪,未兆易谋指的是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②不合题意。
A
6.(2024·山东·高考真题)2024年,浙江安吉、福建平潭等地旅游市场表现亮眼,彰显出县域小城文旅的巨大潜力。梳理这些“表现亮眼”之地发现,这些地方都凸显出“底蕴”“个性化”“性价比”三个关键词。从哲学上看,探索县域小城文旅火热的“密码”,是因为( )
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可以指导具体实践
②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③借助抽象思维获得理性认识,能够揭示事物自身的规律性
④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把不同事物的矛盾区分开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