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必修4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一轮复习课件(共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必修4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一轮复习课件(共2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2025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实践、认识、真理)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备考建议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2024 选择题:山东卷、浙江卷 1.高频考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的特点、认识发展的特点。
2.题型预判: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会考查。
3.热点预测:考查时可能结合太空探索、党和国家政策变化、法律的修订、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研学等为背景,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考查认识论相关考点。
2023 选择题:天津卷、江苏卷、广东卷、浙江卷、北京卷、辽宁卷、湖南卷
2022 选择题:全国卷、北京卷、山东卷、浙江卷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2024 选择题:全国卷、山东卷、湖北卷 主观题:江苏卷
2023 选择题:全国卷、河北卷、海南卷、广东卷、山东卷、湖北卷
2022 选择题:全国卷、湖北卷、 主观题:天津卷
复习目标:1.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2.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二.考情解读
人的认识
从何而来
在实践中
追求和发展
真理
实践
认识
决定
反作用
真理
正 确
含义
特点
基本形式
含义
阶段
特点
含义
特点
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实践是
认识的
基础
检验标准
目 的
来 源
动 力
在实践中
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
检验和发展真理
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知识体系
激情背书
1.认识的含义、两种形式;
2.实践的含义、形式、特点;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真理的含义、特点(客观性、有条件的、具体的);
5.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速记卡片
2个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3个含义:认识、实践、真理。
3个特点:实践的特点、认识的特点、真理的特点。
1.认识
(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两个阶段(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注意】认识≠意识。二者本质上是一样的,二者都有正误之分。
区别在于: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属于唯物论范畴;
认识相对于实践而言,属于认识论范畴。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别 内涵
形式
特点
地位
联系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感觉、知觉和表象
概念、判断和推理
直接性和形象性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间接性和抽象性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人(而非动物)
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性质:积极的(不是被动的)
必备知识精讲
一、认识与实践
2.实践(含义、基本形式)
基本形式 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 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
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如何理解 主体:人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实践 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活动:改造 实践不是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对象 客观事物 实践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 人与社会之间的活动;
分析判断:实践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
必备知识精讲
一、认识与实践
2.实践(特点)
特点 理解 侧重点
客观 物质性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对象和 手段)都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 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 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 强调实践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主体”“对象”
“手段”“结果”
主观 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强调实践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计划”“方案”“规划”)
社会 历史性 ①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社会性,强调实践受横向因素的影响;
历史性,强调实践受纵向因素的影响;
(“合作”“历史过程”)
联系 三个特点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必备知识精讲
一、认识与实践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表现 理解
实践是 认识的来源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②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③(认识的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实践是 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检验 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①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③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
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实践是 认识的目的 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强调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 “由浅入深” 吃一堑,长一智。
学然后知不足。
书到用时方恨少。
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强调强调认识不能脱离实践, 要回归到实践中去,服务实践。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以致用。
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
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必备知识精讲
一、认识与实践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 践
认 识
(决定或基础)
(反作用)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是认识的目的
强调实践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强调认识
方法论:
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方法论: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总结提升
含 义
认识性质
认识的形式(阶段)
认识的唯一来源
获得认识的基本途径
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的根本目的
认识的特点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正确认识(真理)与错误认识(谬误)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易错细节总结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2023·浙江6月选考)气候会影响树木年轮的形成与宽窄变化。因此,树木年轮记录可以替代气象资料,帮助科学家追溯过去的气候变化,还可以为气候模型提供量化、精确的背景参数,帮助科学家更可靠地模拟未来的气候变化,这表明( )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科学实验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③科学家可以认识气候变化规律
④准确认识规律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排除。
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科学规律,指导实践活动,④说法错误。
B
四.真题研析
实践及其特点
(2023·北京高考)从2023年3月23日起,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联合市气象局正式发布森林体验指数,公众出游时可据此选择心仪的游憩目的地。这一做法( )
A.将繁多的数据变成简明的指数,
说明人的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B.服务于公众的旅游感受,
表明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目标
C.优化了城市森林空间布局,
提升了林地、湿地的生态价值
D.提供了差异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助力创造公众的高品质生活
A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联合市气象局正式发布森林体验指数,是将繁多的数据变成简明的指数,说明人的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故A符合题意。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目标”说法错误,B排除。
发布森林体验指数,只是对客观的反映,并不能优化城市森林空间布局,C排除。
应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而不是差异化的基本公共服务,D错误。故本题选A。
四.真题研析
考向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2023·湖南高考)“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总要求。精准扶贫理念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显著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这表明( )
①真理性认识更具有能动创造性和直接现实性
②理论是在实践指导下沿着科学性方向不断深化的
③理论的感召力从根本上源于在科学指导实践中展现的真理力量
④学思想的目的在于把思想变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武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真理没有直接现实性,①错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指导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理论是在实践指导下”说法错误,②排除。
D
四.真题研析
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真理的含义:
注意:真理和谬误有着严格的界限
真理
谬误
认识
客观对象
2.真理的特征:
客观性
条件性
具体性
表明:真理是绝对的
表明:真理是相对的
结论: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相符合
不符合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形式
内容
对象
性质
在一定范围内,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
界线明确,绝对性
阶段过程,相对性
坚持真理
发展真理
①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求我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
正确对待谬误。
②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要求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
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
的具体的 历史的 统一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①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活动)是客观的。
②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
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原理内容(标黄) 方法论要求
客观性
条件性
具体性
2.真理的特征:
强调空间(即某一领域、某一层面)的限制,强调真理不能超越一定的空间条件和范围
强调时间(即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限制,强调真理不能超越一定的历史条件
真理只有一个,
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其形式是主观的,属于认识范畴,不能把真理等同于客观实在
区  别  
联 系  相伴而行
在一定条件下相到转化
释疑解惑:
(1)坚持客观真理,必须反对主观真理。认为“有用即真理”等观点,是唯心主义哲学的真理观。
(2)不能认为真理永远都是正确的。真理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它就会成为谬误。
(3) 真理和谬误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更不能相互包含。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一种错误反映,它同真理有严格的界限,二者相互对立
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没有谬误,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
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
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是谬误,进人另一条件和范围,就可能转化为真理。谬误往往是真理的先导,从谬误中总结经验教训,就有可能克服错误,转化为真理。在批判谬误中可以进一步发现和发展真理
知识扩展
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意识、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属于唯物论。
②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属于认识论。
③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④真理的系统化、理论化,就是科学理论。
意识、认识、理论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真理和科学理论都是正确的
联系: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易混易错
议学情境
党的二十大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论述
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孜孜不倦的追求。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苦苦寻求中国现代化之路,但都没有成功。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64年,周恩来同志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把实现“小康社会”作为阶段性目标,作出“三步走”战略安排。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接续推进,描绘了“十四五”时期和到2035年的发展图景。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
材料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过程,体现了认识的什么特点。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特点)
特点 表现(含义) 原 因 方法论
认识 具有 反复性
认识 具有 无限性
认识 具有 上升性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从认识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①认识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③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②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不是一帆风顺)
真理可以被超越,不能被否定和推翻
①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②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主观条件的限制。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每个人的认识都是无限的
(2)从认识的客体看:
知识拓展 图示法区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1)反复性:
(2)无限性:
(3)上升性:
强调认识过程曲折,不是一帆风顺的
强调认识无限发展
强调真理不断超越自身
特别提醒 (1)直线论和圆圈式的循环论是错误的。
(2)真理不会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不断地超越自身。
(3)人类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4)真理并非一成不变,不存在永恒的、终极的、绝对的真理。
①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要正确对待谬误;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⑤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运用认识论/探索认识的奥秘相关知识分析问题
答题要素:实践(特点、认识的基础)+真理+认识过程的特点
总结提升
(大切口题)
4.(2024,湖北T13)下图漫画揭示的哲理是( )
①实践与认识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
②认识的真理性要在实践过程中反复检验
③认识都能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实践能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详解】①:“道理是直的,道路是弯的”,实践和认识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①正确。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真理性要在实践过程中反复检验,在弯曲的道路中,验证认识的真理性,②正确。③:正确的认识才能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说法错误。④:实践能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但是漫画未涉及,④不符合题意。
A
直击高考
5.(2024·山东)1979年,互花米草作为保滩护堤的“卫士”引入我国,对固滩、消浪起到一定作用。然而,互花米草繁殖力强,抢占了盐地碱蓬、海草床等的生存空间;根系发达,将底栖生物困死其中。鸟儿因无处觅食而飞走。2022年,我国启动全国范围内互花米草的防治专项行动。从引入到防治,说明( )
①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③认识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
④真理要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①:材料没有体现从量变到质变,而且前进的上升的质变才是发展,“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的说法错误,①错误。
④:真理要经过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④错误。
C
直击高考
2.要求用“真理”的知识分析某问题
(1)真理的含义: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真理和谬误有严格的界限。
(3)真理的属性: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追求真理的过程:认识的三个特点分别加追求真理的三个过程。
(5)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总结提升
注意小切口:
3、要求用“认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分析某问题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材料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材料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材料
④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总结提升
注意小切口:
(2023·全国甲卷,节选)
为解决传统菌业生产中日益突出的“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1983年,林占熺团队引进某原产于北非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经过不断改良,培育出耐旱抗寒、适应范围广的优质草种;1986年,该团队“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新技术的菌草研究取得突破,创造性地实现了菌与草的结合;1996年,林占熺正式将菌草的汉语拼音确定为菌草的英文名称。随着研究的深入,林占焓团队创立了“菌草学”这门新兴学科,拓展应用菌草技术于沙漠治理、饲料生产和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开发等领域,菌草新兴生态产业逐渐成型。
菌草技术作为中国政府援助发展中国家实用技术培训项目、联合国“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被推广到100多个国家,在荒漠化土地治理、助推居民脱贫致富中取得显著成效。在中国科技人员帮助下,菌草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种植成功,当地民众将菌草称作“中国草”,该国一部长把女儿的名字改成“菌草”。
科研、扶贫几十年,林占熺拒绝高薪聘请,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里,在全国科技扶贫中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中国十大扶贫状元”等多项荣誉,登上了“时代楷模”领奖台。
社会实践的需要推动我国菌草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
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对此加以阐释。
(2023·全国甲卷,节选)
社会实践的需要推动我国菌草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
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对此加以阐释。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1分,必须点出动力2分),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分,相关阐述酌情1~2分)。
②从解决“菌草矛盾”到沙漠治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再到助力世界生态安全,社会实践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推动菌草研究不断深入(结合实践变化材料进行阐述给2~4分),草种不断改良,技术应用不断扩大,认识不断深化,创造出“菌草学”学科(答到认识的不断深化3分,或有认识不断发展阐述1~3分,答到创立了“菌草学”学科1分。如有其他相关阐述酌情给分。)
选择题考点
1.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能比较哪个更可靠)
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所有认识都来源于实践。
(不能说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3.感觉、知觉和表象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不能混淆)
4.正确的认识才能促进实践的发展(不能笼统地说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
5.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读书学习等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属于实践)
6.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不能说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7.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只有实践)
总结提升
8.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但又有着严格的界限。
(不能说真理中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9.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不存在永恒真理、终极真理)
10.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11.真理要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
1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顺序不能颠倒)
1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选择题考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