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象版(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大象版(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大象版(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声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声音并不陌生,但对于声音的产生原理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
本单元以“声音”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本单元的起始课,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初步认识声音产生的原因,为后续学习声音的传播和特性奠定基础。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问题: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引发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问题的思考。
2.观察与猜想: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发声物体的现象,并进行猜想。
3.实验探究:设计了多个实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4.得出结论:总结声音产生的原理。
教材的编写特点:
1.从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学生熟悉的声音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实验探究,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内容呈现方式生动有趣,图文并茂,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了解不同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
(二)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提出关于声音产生的问题,并进行合理的猜想。
2.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和结论。
(三)科学态度目标
1.对声音产生的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进行实验探究。
3.能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数据。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意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
三、教学重点
1.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通过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四、教学难点
1.理解物体振动与声音产生的关系。
2.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
五、教学策略
1.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实验探究法:设计多个实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感受声音产生的过程,从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示声音产生的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音叉、鼓、钢尺、橡皮筋、水槽、水、泡沫小球等实验器材。
2.学生准备:铅笔、橡皮、纸张等常见物品。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各种声音的音频,如鸟鸣声、流水声、音乐声等。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音频,让学生感受各种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到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声音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观察与猜想
1.展示一些发声物体,如音叉、鼓、钢尺、橡皮筋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发声物体,为后续的猜想和实验探究做准备。
2.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发声物体的现象,并进行猜想。
提问:这些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学生观察后进行猜想,可能会提出以下猜想:
发声的物体在动。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猜想能力,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猜想,为实验探究提供方向。
(三)实验探究
1.实验一:音叉发声实验
实验器材:音叉、水槽、水、泡沫小球。
实验步骤:
将音叉敲响,然后迅速将音叉放入水槽中,观察水面的变化。
将泡沫小球放在音叉旁边,观察泡沫小球的变化。
实验现象:
音叉放入水槽中后,水面会出现波纹。
泡沫小球会被音叉振动起来。
实验结论:音叉发声时在振动。
设计意图:通过音叉发声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音叉发声时的振动现象,从而验证学生的猜想。
2.实验二:鼓发声实验
实验器材:鼓、米粒。
实验步骤:
在鼓面上撒一些米粒,然后用鼓槌敲击鼓面,观察米粒的变化。
实验现象:米粒会在鼓面上跳动。
实验结论:鼓发声时在振动。
设计意图:通过鼓发声实验,让学生观察到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认识。
3.实验三:钢尺发声实验
实验器材:钢尺。
实验步骤:
将钢尺的一端压在桌子上,另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拨动钢尺,观察钢尺的变化。
实验现象:钢尺会上下振动。
实验结论:钢尺发声时在振动。
设计意图:通过钢尺发声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钢尺发声时的振动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实验四:橡皮筋发声实验
实验器材:橡皮筋。
实验步骤:
将橡皮筋拉长,然后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
实验现象:橡皮筋会来回振动。
实验结论:橡皮筋发声时在振动。
设计意图:通过橡皮筋发声实验,让学生观察到不同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丰富学生的实验经验。
(四)得出结论
1.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
提问: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加深对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
2.讲解物体振动与声音产生的关系。
物体振动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传播,当这种波传到我们的耳朵里时,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物体振动与声音产生的关系,使学生对声音的产生有更深入的认识。
(五)拓展延伸
1.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其他声音产生的例子,并说明声音是由什么物体振动产生的。
例如:人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风吹树叶的声音是由树叶振动产生的;弹琴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学生对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能力。
2.介绍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人们通过说话、打电话等方式进行交流;医生通过听诊器听病人的心跳声来诊断病情等。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超声波清洗器利用超声波的能量清洗物品;爆炸声可以摧毁建筑物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强调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讲解长时间暴露在噪音环境中会对听力造成损害,以及如何保护听力。
例如:避免长时间使用耳机听音乐;远离噪音源;不要用尖锐的物品挖耳朵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
(六)课堂总结
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声音产生的原因;还了解了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布置作业。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八、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一)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实验探究
1.音叉发声实验
2.鼓发声实验
3.钢尺发声实验
4.橡皮筋发声实验
(三)拓展延伸
1.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2.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