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梳理课内文言文【全5册】文言文篇目训练汇总(挖空训练+一词多义+情境默写)(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梳理课内文言文【全5册】文言文篇目训练汇总(挖空训练+一词多义+情境默写)(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全5册】
文言文篇目训练汇总
(挖空训练+一词多义+情境默写)
必修上册
*劝学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注意文言句式,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    )之,而寒于(   )水。木直中绳, (róu)(        )以为(     )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ù)(    ),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    )砺(    )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吾尝(   )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   )之所学也;吾尝跂(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   )也,而闻者彰(    )。假(   )舆(yú)马者,非利足(     )也,而致(   )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   )江河。君子生(xìng)(       )非异也,善假(   )于(        )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     )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   )一跃,不能十步;驽马(     )十驾(      ),功在不舍。锲(   )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上(        )食埃土,下(        )饮黄泉,用心一(    )也。蟹六跪(    )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金就砺则利(      )
②非利足也(      )

①善假于物也(      )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③因求假暂归(      )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③以为妙绝(      )
④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
⑤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③乃自强步,日三四里(《战国策》)(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②君有疾在腠理(《韩非子》)(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      )
⑤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⑥蟹六跪而二螯(     )

①青,取之于蓝(      )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③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⑤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⑥何陋之有(      )
⑦送孟浩然之广陵(      )
三、名篇名句默写。
[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 《荀子·劝学》中“            ,            ”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020·全国卷Ⅱ] 《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            ”,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            ”。
[2020·天津卷] 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           ,            ”。
习近平在《之江新语·做人与做官》中说:“君子检身,常若有过。”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            ,            ”两句,都强调君子每天检查并反省自己的重要性。
荀子善用比喻说明道理,如在《劝学》中用“非利足”者却能“致千里”、“非能水”者却能“绝江河”来设喻后,得出的道理是“            ,            ”,以之启示我们做事时应该善于寻求帮助。
《荀子·劝学》一文用提取青颜料的结果“         ”和形成冰的结果“         ”来说明“学不可以已”。
《荀子·劝学》中用三组比喻论述了学习重在积累,接着用“         ,         ”阐述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道理。
《荀子·劝学》中以“        ,          ”论证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为学必须专一,与之相反的是螃蟹心浮气躁,以致“        ,              ”。
答案:
一、已:停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靛青从蓝草中取得,却比蓝草颜色深 为:变成 于:介词,比  :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以为:古今异义词,把它做成 暴:晒 就:接近,靠近 砺:磨刀石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状语后置句,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他就会见识明达、行为没有过失了 尝:曾经 须臾:片刻 跂:踮起脚后跟 博见:看得广阔 疾:劲疾 彰:清楚 假:借助 利足:善于奔走 致:到达 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绝:横渡 生:同“性”,天性 假:借助 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可不译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神明:非凡的智慧 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 骐骥:骏马 驽马:劣马 驾:一天的行程 锲:刻 镂:雕刻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牙齿,强健的筋骨 上:名词用作状语,向上 下:名词用作状语,往下 一:专一 跪:腿 螯:蟹钳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二、1.①变锋利 ②使……迅疾
2.①借助 ②假装 ③假期
3.①横渡 ②与世隔绝的 ③独一无二的,绝妙的 ④停止 ⑤断绝外交关系
4.①强健 ②有余 ③勉强
5.①劲疾 ②疾病
6.①连词,表转折,但 ②连词,表递进,并且 ③连词,表并列,又 ④连词,表修饰 ⑤连词,表顺承 ⑥连词,表并列,和
7.①代词,代靛青 ②代词,代冰 ③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⑤结构助词,的 ⑥助词,无实义,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动词,到、往、去
三、1.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2. 以为轮  使之然也
3.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6. 而青于蓝 而寒于水
7.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8.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9. 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师 说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注意文言句式,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古之学者(   )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受(       )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   )吾前,其闻道也固(   )先乎(   )吾,吾从而(     )师(     )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    )道也,夫庸(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       )道之不传也(       )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   )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   ),其下(       )圣人也亦远矣,而耻(    )学于师。是故圣益(     )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   )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        )师焉,或不(        )焉,小学(       )而大(         )遗,吾未见其明(   )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Tán)子、苌(Cháng)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     )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    )弟子不必(     )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     )有专攻(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pán),年十七,好古文(       ),六艺(         )经传(       )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   )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yí)(   )之。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④策之不以其道(      )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      )
⑥会天大雨,道不通(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
②吾师道也(      )
③或师焉,或不焉(      )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⑤孔子师郯子(      )
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⑦十年春,齐师伐我(      )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③学而不思则罔(      )
④以身作则(      )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①而耻学于师(      )
②其皆出于此乎(      )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
⑤不拘于时(      )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③其皆出于此乎(      )
④其可怪也欤(      )
⑤吾其还也(      )
三、名篇名句默写。
[2022·北京卷] 每个人都难免有自己的知识盲区,遇到不懂的领域,应该虚心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正如《师说》所谓:“           ,           。”
[2019·全国卷Ⅲ] 《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            。”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韩愈在《师说》中也描述了类似的现象:“            ,           ,           。”
《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是相同的。
韩愈在《师说》中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          ,           ”
韩愈在《师说》中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形成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代圣人敏而好学,尊师重道,虚心请教,而现在的一般人“          ,          ”,怎能不更加愚昧
韩愈在《师说》中用对自己与对自己孩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了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其中有关重视孩子教育的句子是:“           ,            。”
答案:
一、学者:古今异义词,求学的人 所以:用来……的、凭它(他)来……的 受:同“授”,传授 乎:介词,相当于“于”,翻译为“在” 固:本来 乎:比 从而:古今异义词,跟从并且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学习 庸:表示反问语气 乎:语气词,用于句末,表反问语气 师:名词用作动词,尊师学习 也:用于句中,表停顿,不译 出:超出 焉:句末语气词,不译 众人:古今异义词,一般人 下:名词用作动词,不如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益:更加、越发 其皆出于此乎: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 彼:那些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或:有的,指代“句读之不知” 不:同“否” 小学:古今异义词,小的方面要学习 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方面 明:明智 不耻相师: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 族:类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 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 乃:竟 欤: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常师:固定的老师 徒:同类的人 不及:比不上 是故:因此 不必:不一定 术业:学术技艺 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 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状语后置句,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嘉:赞许 古道:古人从师之道 贻:赠送
二、1.①名词,道理 ②名词,风尚 ③名词,学问、主张 ④名词,方法 ⑤动词,说 ⑥名词,道路
2.①名词,老师 ②动词,学习 ③动词,从师学习 ④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⑤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名词,榜样,借鉴 ⑦名词,军队
3.①连词,表转折,却 ②连词,常“则……则”并用,有加强对比的作用 ③连词,表承接,就 ④名词,规范,准则 ⑤副词,加强判断
4.①介词,向 ②介词,从 ③介词,对于 ④介词,比 ⑤介词,被
5.①代词,它们,指不跟从老师学习而遗留下的问题 ②第三人称代词,他 ③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大概 ④代词,这 ⑤表祈使,相当于“还是”
三、1.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2.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3.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
4.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5. 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6.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7. 爱其子 择师而教之
赤壁赋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注意文言句式,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壬戌(rén 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   )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ǔ)(   )客,诵明月之诗,歌(   )窈窕之章。少(shǎo)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                    )。白露(      )横江,水光接天。纵(   )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   )如冯(   )虚(   )御(    )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   )登仙。
于(   )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   )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             ),望(   )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           ),倚歌而(     )和(hè)(   )之。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        )幽壑之潜蛟,泣(        )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      ),正(      )襟危(   )坐而(      )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 西(      )望夏口,东(      )望武昌,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方(   )其破(   )荆州,下(   )江陵,顺流而东(   )也,舳舻(zhú lú)千里,旌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    )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     )鱼虾而(     )友(     )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   )。寄蜉蝣(fú 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    )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挟(   )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      )得,托(   )遗响(   )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    )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     )者如彼,而(   )卒(    )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    )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   )非吾之所有,虽(    )一毫而莫取。惟(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客喜而笑,洗盏更(   )酌。肴核(   )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   )白(   )。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扣舷而歌之(      )
②歌曰(      )
③倚歌而和之(      )

①纵一苇之所如(      )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①举酒属客(      )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④屈平属草稿未定(      )
⑤神情与苏、黄不属(      )
⑥名属教坊第一部(    )

①固一世之雄也(      )
②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④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⑤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
三、名篇名句默写。
[2023·全国乙卷] 宋代张孝祥以“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描写舟泛水上,境界非凡,与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所写的景致非常相似。
[2020·全国卷Ⅱ] 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            ”;月亮时圆时缺,“            ”。
[2019·全国卷Ⅱ] 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            ”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是中华民族的美好品德,苏轼《赤壁赋》中的“          ,          ”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保持这份美德。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了“我欲乘风归去”的出世情怀,同样是借助于“风”,《赤壁赋》中“          ,         ”对这一情怀做了更具体的表述。
宇宙已经存在了大约138亿年,而人类一生不过匆匆百年;如果太阳系的直径相当于从北京到上海的距离,那么地球只是一粒直径0.37毫米的尘埃,人类的存在更微不足道。古今同理,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         ”表达出同样的人生理解。
王逸评《离骚》时,说其“依诗取兴,引类譬谕”“灵修美人,以媲于君”。苏轼在《赤壁赋》中也用这种手法来表达对君王的思念的两句是:“         ,         。”
在《赤壁赋》中,苏轼明确了两个时间节点:开始时东升的月亮“          ”,结束时倒头大睡,“          ”。
《赤壁赋》在写到赤壁之战古战场时,指出该地可以远望夏口和武昌,接着以“           ,         ”两句描绘其景色。
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泛舟江上让人感到好像脱离人世,超然独立,升入仙境的句子是:“            ,         。”
《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名句是:“           ,         。”
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           ”写箫声能使深谷里的蛟龙为之起舞,使孤舟中的寡妇听了落泪,从侧面写了箫声的魅力。
答案:
一、泛:浮,浮行 兴:兴起 属:劝请 歌:名词用作动词,吟诵 少焉:一会儿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明月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徘徊 白露:古今异义词,白茫茫的水汽 纵:放任 如:往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乎:形容词词尾 冯:同“凭”,乘 虚:太空 御:驾 遗世独立:脱离人世 而:连词,表承接 于:在 棹:船桨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我心里想得很远 望:眺望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有个吹洞箫的客人 而:连词,表修饰 和:同声相应,伴奏 然:……的样子,象声词词尾 不绝如缕:如同不断的细丝 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危:端正 而:连词,表承接 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乎:语气词,表示反问 西: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东: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缪:同“缭”,盘绕,围绕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方:当 破:夺取 下:攻占 东:名词用作动词,东下 固:本来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可如今在哪里呢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何况我与你在江边捕鱼砍柴 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 而:连词,表并列,不译 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朋友 相属:相互劝酒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粒米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须臾:极短的时间 挟:携带,偕同 骤:一下子,很轻易地 托:寄托 遗响:余音,指箫声 夫:那 斯:这样 盈虚:指月亮时圆时缺 而:连词,表转折 卒:终究 曾:竟然 苟:假如 虽:即使 惟:只有 禁:禁止 竭:尽,完 适:享有 更:再 肴核:菜肴和果品 狼籍:“狼藉”,凌乱 相与枕藉乎舟中: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 既:已经 白:明亮
二、1.①唱 ②歌词 ③歌声
2.①往 ②像
3.①劝请 ②同“嘱”,嘱托 ③类 ④撰写 ⑤类似 ⑥动词,归属、隶属
4.①本来 ②险固地势 ③巩固 ④顽固 ⑤副词,本来,确实
三、1.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2. 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3.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4.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5.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6.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7. 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8. 徘徊于斗牛之间 不知东方之既白
9. 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
10.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11.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12.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登泰山记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注意文言句式,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泰山之阳(        ),汶(Wèn)水西流;其阴(        ),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   )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   )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   ),至于(   )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qì)石为磴(dèng)(   ),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   )以入,道(   )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     )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   )不可登。及(   )既上,苍山负(   )雪,明烛(   )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 lái)如画,而半山居(   )雾若带然。
戊(wù)申晦(     ),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chū pú)数十立者(                     ),山也。极天(     )云一线异色,须臾(   )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    )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    )得日或否,绛皓驳(   )色,而皆若偻(          )。
亭西有岱祠(Dài Cí),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   )失。僻不当(   )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    ),少圜(yuán)(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   ),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Nài)记。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其阴,济水东流(      )
②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③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
④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
⑤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吕氏春秋》)(    )

①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
②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
③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汉书》)(      )
④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庄子·齐物论》)(    )

①越长城之限(      )
②崖限当道者(      )
③济清、河浊,足以为限(《战国策》)(      )

①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
②夫妻心稍慰(      )
三、名篇名句默写。
《登泰山记》中“          ,           ”的两个“皆”字,顿挫有力,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错、终归一河的景色。
《登泰山记》中“              。            ”两句生动展示了日出前风扬积雪、云雾弥漫的环境。
《登泰山记》中“           ,        ”描写了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间变得五彩缤纷,为喷薄欲出的太阳蓄势。
《登泰山记》中“       ,       ,            ”,通过描摹色彩,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
《登泰山记》中作者与友人登泰山是在冬季,“           ,          ”两句最能反映当时天气恶劣、登山艰难的情况。
“雪”是诗文中常见的意象,但有时真假难分,如姚鼐《登泰山记》中“            ”一句描绘了雪光照亮了天空的景色,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            ”则以雪写浪花。
答案:
一、阳:山的南面 阴:山的北面 当:在 以:在 乘:冒 限:界限 至于:古今异义词,到达 磴:石阶 循:顺着 道:路 所不至:没有到过的地方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定语后置句,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 云:助词,无实义 几:几乎 及:等到 负:背 烛:名词用作动词,照 居:停留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定语后置句,逐渐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似的立着的东西 极天:天边 须臾:极短的时间 采:同“彩” 动摇:古今异义词,晃动,摇荡 或:有的 驳:杂 偻: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 漫:模糊 当:对着 平方:古今异义词,平的和方形的 圜:同“圆” 罅:裂缝
二、1.①山的北面 ②阴天,没有阳光 ③冷,寒冷 ④暗中,暗地里 ⑤影子
2.①山的南面 ②太阳,阳光 ③表面上,假装 ④生,活
3.①界限 ②像门槛一样 ③险阻,阻隔
4.①逐渐 ②略微,稍微
三、1. 阳谷皆入汶 阴谷皆入济
2.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3.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4. 日上 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5. 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
6. 明烛天南 卷起千堆雪
必修下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注意文言句式,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   )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       )知尔,则何以哉 ”
子路率尔(        )而对(   )曰:“千乘之国,摄(   )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   )之,比及(   )三年,可使有勇(         ),且知方(        )也。”
夫子哂(shěn)(   )之(   )。
“求!尔何如(   ) ”
对曰:“方(       )六七十,如(   )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   )其礼乐,以俟(   )君子。”
“赤!尔何如 ”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   )章甫(   ),愿为(   )小相焉。”
“点!尔何如 ”
鼓(   )瑟希(   ),铿尔,舍瑟而作(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
子曰:“何伤(   )乎 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   )春者,春服既(   )成,冠者(   )五六人,童子(         )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
夫子喟然(    )叹曰:“吾与(   )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
曰:“夫子何哂由也 ”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是故(   )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 ”
“安见(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唯赤则非邦也与 ”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   ),孰(   )能为之大 ”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且知方也(      )
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
③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
②子路率尔而对曰(      )
③问君何能尔(     )
④鼓瑟希,铿尔(     )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
②毋吾以也(      )
③则何以哉(      )
④加之以师旅(      )
⑤以俟君子(      )
⑥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
⑦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⑧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⑨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
⑩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三、名篇名句默写。
[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 《论语·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            ,             ”。
孔子有许多令人推崇的教学思想,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思结合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就循循善诱,引导曾皙不要有顾虑,应该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理想,这两句是:“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        ”两句,孔子先从自己谈起,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充分表现了他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地对待学生的态度。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一句,反映出孔子对学生平时的思想动态了如指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表现出子路直率而又粗疏鲁莽的性格。
子路认为,凭自己的才能去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是绰绰有余的,即使这个国家处在“      ,      ”的危急情况下,他也能使之转危为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一句传神地表现出孔子对子路言志的态度。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公西华的态度要谦虚谨慎得多,语气要委婉得多。冉有说“        ,       ”,公西华说“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没有直接说明怎样从政治国,而是描绘出一幅太平盛世的风情画——暮春时节,“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        ,        ,        ”,展示出自己的政治理想。
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笑子路是因为:“            ,             。”
答案:
一、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状语后置句,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 居:平日、平时 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句,不了解我 或:有人 率尔: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 对:回答 摄:夹处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句,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 为:治 比及:等到 可使有勇:省略句,可以让他们有勇气 方: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哂:微笑 之:句末助词,不译 何如:宾语前置,怎么样 方:纵横若干长度 如:或者 足民:使人民富足 如:至于 俟:等待 端: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 章甫:名词用作动词,戴着礼帽 为:做 鼓:名词用作动词,弹奏 希:同“稀”,稀疏 作:起身、站起来 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句,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 何伤:何妨。意思是有什么关系呢 莫:同“暮” 既:已经 冠者:成年人 童子: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到沂水去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家 喟然:叹息的样子 与:赞成 也已矣:语气助词连用,相当于“罢了” 让:谦逊 是故:所以,因此 也与: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安见:怎见得 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相 孰:谁
二、1.①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②纵横若干长度 ③正
2.①代词,你们 ②相当于“然”,……的样子 ③代词,这样 ④助词,相当于“然”,象声词词尾
3.①因为 ②同“已”,止 ③动词,做、为 ④介词,用 ⑤连词,表目的,来 ⑥介词,用、依靠 ⑦介词,依、按、凭 ⑧介词,把 ⑨介词,在 ⑩连词,和、而,表示并列关系
三、1. 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2.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3.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4. 居则曰:‘不吾知也!’
5. 子路率尔而对曰
6. 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7. 夫子哂之
8. 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愿为小相焉
9.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10.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齐桓(huán)晋文之事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注意文言句式,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    )无道(    )桓文之事者,是以(    )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   ),则王(wànɡ)(        )乎 ”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
曰:“保民(   )而王,莫之能御也(                )。”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 ”
曰:“臣闻之胡龁(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 ’对曰:‘将以(   )衅(xìn)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       ),若无罪而就(   )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 ’曰:‘何可废也 以羊易(   )之。’不识有诸(      ) ”
曰:“有之。”
曰:“是(   )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   )也,臣固(   )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   )有百姓者。齐国虽褊(biǎn)小(   ),吾何爱一牛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     )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wū)(        )知之 王若隐(   )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   )焉 ”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
曰:“无伤(    )也,是(     )乃仁术(     )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   )也。”
王说(     ),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cǔn duó) (   )之。’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        )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
曰:“有复(   )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     )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yú)薪(     )。’则王许(   )之乎 ”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   )何与 然则(   )一羽之(   )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    )异 ”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yù)(   )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   ),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   )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   )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     )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     )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      ),然后知轻重;度(duó)(      ),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      )王兴甲兵,危(      )士臣,构怨(    )于诸侯,然后快(    )于心与 ”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      )不足于口与 轻暖(     )不足于体与 抑(      )为采色(        )不足视于目与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 便嬖(pián bì)(   )不足使令于前与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    )土地,朝(    )秦楚,莅(    )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   )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
王曰:“若是其甚与(                      ) ”
曰:“殆(dài)(   )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盖(hé)(       )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   )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天下之欲疾(   )其君者皆欲赴诉(     )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
王曰:“吾惛(hūn)(       ),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         )而有恒心者,惟士(       )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   )辟(   )邪侈(   ),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   )之,是罔民(    )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  )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   )父母,俯足以畜(xù)(    )妻子(    ),乐岁(      )终身饱,凶年(    )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   )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  )救死而恐不赡(   ),奚(   )暇治(   )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   )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鸡、豚(   )、狗、彘(zhì)(   )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
②吴广素爱人(      )
③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

①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
②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
③其若是,孰能御之(      )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⑤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⑥彼与彼年相若也(      )
⑦若夫淫雨霏霏(      )

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
②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
③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资治通鉴》)
答案:
一、徒:同类的人 道:述说,谈论 是以:因此 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句,我没有听说过这些事 无以:不得已 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保民:安民,养民 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句,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何由知吾可也:宾语前置句,从哪里知道我可以 牛何之:宾语前置句,牛到哪里去 以:用 觳觫:形容恐惧战栗的样子 就:走向 与:语气词 易:替换 诸:“之乎”的合音 是:代词,这种 爱:吝惜,舍不得 固:本来,确实 诚:的确 褊小:狭小 异: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恶: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隐:痛惜,哀怜 择:区别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句,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 无伤:没有关系 是:这,指以羊易牛 仁术:仁道,行仁政的方式 庖厨:厨房 说:同“悦”,高兴 忖度:揣测 夫子之谓也:(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啊。“……之谓也”,固定句式,说的就是…… 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 复:禀报 明:形容词用作名词,视力 舆薪:整车的柴火 许:相信 独:偏偏、却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被动句,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因为(您)不愿广施恩泽 何以:怎么、用什么 语:告诉 折枝:按摩肢体。枝,同“肢”,肢体。一说“折技”指弯腰行礼。另一说“折技”即折取树枝。均喻指常人较易办到的事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 刑: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 御:治理 诸:合音词。用于句中为“之于”的合音 所以:……的原因 权:名词用作动词,称量 度:丈量 抑: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处于险境 构怨:结怨 快:痛快 肥甘:形容词用作名词,指美味的食物 轻暖:形容词用作名词,指轻软暖和的衣服 抑:连词。表示选择,相当于“还是” 采色:指绚丽的颜色。采,同“彩” 便嬖: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 辟:开辟 朝:使动用法,使……朝见 莅:统治 若:如此 犹缘木而求鱼也:就像爬到树上去找鱼 若是其甚与:真的像(您说的)这么严重吗 殆:恐怕,可能 盖:同“盍”,何不 藏:储存 涂:同“途”,道路 疾:憎恨 赴诉:奔走求告 惛:不明事理,糊涂 恒产: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 士:这里指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 放:放纵 辟:不正 侈:过度 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罔民:陷害百姓。罔,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制:规定 事:赡养 畜:养活 妻子:古今异义词,妻子儿女 乐岁:丰年 凶年:荒年 之:往,到 轻:容易 惟:只是 赡:足 奚:何 治:讲求 反:同“返”,返回 衣:名词用作动词,穿 豚:小猪 彘:猪 时:季节。这里指家禽家畜生长繁殖的时节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句,慎重办理学校教育,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颁,同“斑”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如果这样还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二、1.①吝惜 ②爱护 ③同“ ”,隐藏
2.①如果 ②如此 ③像 ④你们 ⑤比得上 ⑥相当、差不多 ⑦用于句首以引起下文,至于
3.①同类的人 ②徒然,白白地 ③只,仅仅
庖丁解牛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注意文言句式,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庖(páo)丁为(  )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足之所履(  ),膝之所踦(yǐ)(    ),砉(xū)然向(   )然,奏(   )刀 (huō)(   )然,莫不中(zhòng)(   )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hé) (   )至此乎 ”
庖丁释(   )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     ),批(   )大郤(   ),导(   )大窾(kuǎn)(   ),因(   )其固(   )然,技经肯綮之未尝(                  ),而况(   )大 (gū)(   )乎!良庖岁(   )更刀,割也;族(   )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   ),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是以(     )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   ),每至于族(   ),吾见其难为(   ),怵(chù)然为(    )戒,视为(   )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huò)(   )然已解,如土委(   )地。提刀而立,为(   )之四顾(   ),为(   )之踌躇满志(      ),善(   )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      )
②得道者多助(      )

①因其固然(      )
②虽然,每至于族(      )
③然,诚有百姓者(      )
④其声呜呜然(      )
⑤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

①族庖月更刀(      )
②虽然,每至于族(      )

①技盖至此乎(      )
②依乎天理(      )
③而况大乎(      )
④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
答案:
一、为:替 所触:“所”字结构,接触的地方 履:名词用作动词,踩 踦:抵住,指宰牛之时用膝盖抵住牛 向:同“响” 奏:进  :拟声词,插刀裂物的声音 中:合乎 会:节奏 盖:同“盍”,何、怎么 释:放下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判断句,我所追求的是自然的规律,超过技术了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觉器官的作用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天理:这里指牛体的自然结构 批:击 郤:同“隙”,空隙 导:引导,这里指引刀进入 窾:空隙 因:顺着 固:本来的 技经肯綮之未尝: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不曾拿刀去尝试 而况:何况  :大骨 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 族:众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状语后置句,而刀刃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 间:空隙 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是以:因此 虽然:虽然这样 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为:解 为:作为 为:因为 謋:拟声词,迅速裂开的声音。这里形容骨与肉分开的声音 委:散落,卸落 为:因为 顾:看 为:因为 踌躇满志: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善:揩拭
二、1.①天道,自然的规律 ②治国的正道
2.①助词,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表状态 ②代词,这样 ③正确,对 ④……的样子 ⑤但是,然而
3.①众 ②(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4.①助词,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②介词,相当于“于” ③助词,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呢” ④形容词词尾
烛之武退秦师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注意文言句式,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   )函陵,秦军氾(Fán)南。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   )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   )曰:“臣之(   )壮也,犹(   )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   )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   )缒(zhuì)(      )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   )知亡矣。若亡(   )郑而有益于君,敢以(   )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焉(   )用亡郑以陪(   )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     ),行李(    )之(   )往来,共(   )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   )为(   )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   )济(   )而(   )夕设版(    )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 既东封(   )郑,又欲肆(   )其西封(   ),若不阙(quē)(   )秦,将焉(   )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   ),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微(   )夫人(   )之力不及此。因(   )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   )之。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左传》)(      )
④言语粗鄙(      )
⑤鄙夫寡识(《东京赋》)(      )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
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
④人微言轻(      )
⑤微言大义(      )
⑥微伺其睡(《童区寄传》)(      )

①以其无礼于晋(      )
②敢以烦执事(      )
③越国以鄙远(      )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①今急而求子(      )
②夜缒而出(      )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

①子亦有不利焉(      )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③失其所与,不知(      )
④吾其还也(      )
烛之武退秦师
一、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状语后置句,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 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见:拜见 辞:推辞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犹:尚且 也已:语气助词,表示确定 而:连词,表顺承,才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这是我的过错 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晚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既:已经 亡:灭亡 以:用,拿 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 焉:哪里 陪:增加 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 以为:古今异义词,把……作为 东道主:古今异义词,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行李:古今异义词,外交使者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共:同“供”,供给 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乏的资粮 尝:曾经 为:给予 朝:名词用作状语,在早上 济:渡河 而:连词,表顺承 版:版筑的工事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让……成为(晋国的)边境 肆:延伸、扩张 封:疆界 阙:侵损、削减 焉:从哪里 唯君图之: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说:同“悦” 盟:名词用作动词,订立盟约 之:代词,指秦军 微:没有 夫人:古今异义词,那个人,指秦穆公 因:依靠 敝:损害 与:结交、同盟 知:同“智”,明智 去:离开
二、1.①边邑,这里用作动词 ②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③看不起,轻视 ④庸俗,鄙陋 ⑤自称的谦辞
2.①没有 ②隐约,稍微 ③稍微、略微 ④地位低下,卑贱 ⑤幽微,精妙 ⑥副词,秘密地、偷偷地
3.①连词,因为 ②介词,拿、用 ③连词,表顺承 ④介词,把
4.①连词,表顺承,才 ②连词,表修饰 ③连词,表顺承 ④连词,表顺承
5.①句末语气词,表感叹,啊 ②疑问代词,哪里 ③兼词,于此 ④代词,它
6.①代词,指代“这件事” ②代词,他们 ③代词,自己的 ④表示祈使,还是
*鸿门宴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注意文言句式,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沛公军(   )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     )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   )飨(   )士卒,为(   )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   )也,素(   )善(   )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   )沛公,项伯乃夜驰之(    )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欲呼张良与俱(   )去,曰:“毋(   )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   ),亡(   )去(   )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   )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 ”张良曰:“谁为(   )大王为(   )此计者 ”曰:“鲰(zōu)(   )生说(shuì)我曰:‘距(   )关,毋内(   )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dānɡ)(   )项王乎 ”沛公默然,曰:“固(   )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   )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 ”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   )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 ”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      )事(   )之。”张良出,要(   )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   )卮(zhī)(   )酒为寿(   ),约为婚姻(   ),曰:“吾入关,秋毫(     )不敢有所近,籍(   )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   )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   )自来谢(     )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   )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   )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lù)(    )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   ),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   )目(   )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   )。若(   )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   )击沛公于坐,杀之。不(   )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   )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Kuài)。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jǐ)之卫士欲止不内(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   )帷西向立,瞋(chēn)目视项王,头发上指(   ),目眦(zì)(   )尽裂。项王按剑而跽(jì)曰:“客何为者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   )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dàn)(   )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 ”樊哙曰:“臣死且(   )不避,卮酒安足辞(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   ),刑(   )人如恐不胜(   ),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   )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    )与非常(   )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   )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   )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   )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zǔ),我为鱼肉,何辞为(                           ) ”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 ”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   )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   )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   )芷阳间行(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   )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  )至军中。张良入谢(   ),曰:“沛公不胜(   )杯杓(sháo),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          ) ”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
②沛公起如厕(      )
③其如土石何(      )
④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
⑤洛阳亲友如相问(《芙蓉楼送辛渐》)(      )
⑥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①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
②其意常在沛公也(      )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
④红杏枝头春意闹(《木兰花》)(      )

①杀人如不能举(      )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
③孙叔敖举于海(      )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②哙拜谢(      )
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
④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 黯伏谢不受印(《史记·汲郑列传》)(      )

①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
②因击沛公于坐(      )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      )
④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      )

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
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
④如今人方为刀俎(      )
⑤何辞为(      )

①刑人如恐不胜(      )
②沛公不胜杯杓(      )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      )
答案:
一、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旦日:明天 飨:用酒食款待宾客,这里指犒劳 为:替 幸:君主宠爱女子 采:同“彩” 季父:叔父 素:一向 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友善 从:跟随 之:动词,往 具告以事:把项羽将发动进攻的事详细告诉了张良 俱:一起 毋:不要 急:形容词用作名词,危急的事 亡:逃走 去:离开 具:详细 为之奈何:这件事怎么办 为:替 为:做、制定、策划 鲰:浅陋、卑微 距:同“拒”,据守 内:同“纳”,接纳 当:对等,比得上 固:固然,当然 背:背叛 故:旧,交情 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孰与君少长:他和您谁大谁小 兄:名词用作状语,用侍奉兄长的礼节 事: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要:同“邀”,邀请 奉:献上 卮:酒器 为寿:(席间敬酒)祝寿 婚姻:古今异义词,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秋毫:比喻极细微的东西 籍:名词用作动词,造册登记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倍:同“背”,背弃 蚤:同“早”,早些 谢:道歉 因:趁着(机会) 从:率领,带领 戮:同“勠”,合 河北:古今异义词,黄河以北 郤:同“隙”,隔阂、嫌怨 数:多次 目:名词用作动词,递眼色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多次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 不忍:心慈手软 若:你 因:趁机 不:同“否” 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你们这些人将来都会被他俘虏 翼:名词用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内:同“纳”,放他进去 披:分开 上指:直竖起来 眦:眼眶 与:给 彘肩:猪的前腿根部 覆:反扣 啖:吃 且:尚且 卮酒安足辞: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 举:尽 刑:名词用作动词,给人用刑 胜:尽 故:特意 出入:偏义复词,进入 非常:古今异义词,意外的变故 细说:小人的谗言 窃: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 从:挨着 如:去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必理会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回避小的责备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现在人家正像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何必告辞呢 操:拿 会:正赶上,恰巧 置:放弃,丢下 道:取道 间行:秘密地走 度:估计 间:从小路 谢:道歉 胜:承受 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沛公在哪里 吾属今为之虏矣: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吾属,我们这些人
二、1.①比得上 ②去 ③“如……何”为固定结构,对……怎么办 ④好像 ⑤连词,假如 ⑥或者,表示选择关系
2.①料想 ②意图 ③态度,神情 ④情景,景象
3.①尽 ②发动 ③选拔,任用
4.①道歉 ②感谢 ③告诉,告知 ④推辞
5.①连词,于是、就 ②副词,趁机 ③介词,依靠 ④动词,顺着
6.①介词,替;动词,制定 ②被 ③动词,认为 ④动词,表判断,是 ⑤语气助词,表反问,呢
7.①尽 ②承受 ③美好
谏逐客书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注意文言句式,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臣闻吏议逐客,窃(   )以为过(   )矣。昔缪(mù)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Yuān),迎蹇(Jiǎn)叔于宋,来(   )丕(Pī)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   )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               ),国以富强,百姓乐用(    ),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   )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   )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Yān)、郢(Yǐng),东据成皋(gāo)之险,割膏腴(   )之壤,遂散六国之从(zòng)(   ),使之西面事(   )秦,功施(yì)(   )到今。昭王得范雎(Jū),废穰(rǎng)侯,逐华阳,强公室(    ),杜私门(     ),蚕(   )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     )四君却(   )客而不内(   ),疏(   )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    )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    )明月之珠,服(    )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tuó)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     )之,何也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      ),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jué tí)不实外厩(    ),江南(    )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zān)、傅玑(jī)之珥(ěr)(   )、阿(ē)缟(gǎo)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     )佳冶(   )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wèng)(   )叩缶(fǒu)(   ),弹筝搏髀(bì)(    ),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 快意(   )当前,适观(   )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    )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   )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    )细流,故能就(   )其深;王者不却(   )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    )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qián)首以资(     )敌国,却宾客以业(    )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jī)盗粮(              )”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   )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强公室,杜私门(      )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③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本纪》)(      )

①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
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
③却坐促弦弦转急(      )
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

①而陛下说之,何也(      )
②夫差将死,使人说于子胥(《国语·吴语》)(    )
③是说也,人常疑之(      )
④师说(      )
⑤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      )

①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
④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
⑤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⑥能致汝二子则生,不能则死(《史记·伍子胥列传》)
(      )
三、名篇名句默写。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太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做比喻,来说明“          ,          ”的道理。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从史实的角度通过假设“          ,          ”的情况,得出国家就会既不富裕也不强大的结论,从而论证了“逐客过矣”的观点。
《谏逐客书》中作者认为如果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襄王却客疏士,那么最终结果是:“                 。”
《谏逐客书》中,李斯在正面论述了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之后,指出秦国的做法是“               ,          ”,导致天下贤士退缩不敢向西入秦。
《荀子·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句是从反面以水为例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          ,          ”,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
答案:
一、窃:私下 过:错误 来:招致、招揽 并:兼并,吞并 移风易俗,民以殷盛:转移风气,改变习俗,人民因此殷实富裕 乐用:乐于为用 举:攻克,占领 治强:安定强盛。治,社会安定 拔:攻取 膏腴:肥沃的 从:同“纵” 事: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施:延续 公室:王室 杜私门:抑制豪门贵族的势力。杜,堵塞、封闭。私门,对公室而言,指权贵大臣之家 蚕:名词用作状语,像蚕一样 向使:假使 却:推辞,拒绝 内:同“纳”,接纳 疏:疏远 致:求得,收罗 垂:悬挂 服:佩带 说:同“悦”,喜爱 玩好:供玩赏的宝物 外厩:宫外的马舍 江南:长江以南地区 珥:耳饰 随俗雅化:娴雅变化而能随俗 佳冶:娇美妖冶 瓮:用来汲水的陶器,口小而腹大 缶:一种瓦制的打击乐器 搏髀:唱歌时拍打大腿以应和节拍 快意:心情愉快 适观:适于观听 所以:用来…… 让:拒绝 择:同“释”,舍弃 就:成就 却:推辞,拒绝 充:丰裕,繁盛 资:资助,供给 业: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就霸业 藉寇兵而赍盗粮: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藉,同“借”。赍,送给、付与 损:减少
二、1.①私人的,自己的 ②偏爱 ③密谋之事
2.①推辞,拒绝 ②使……退,击退 ③退回 ④还、再 ⑤表转折
3.①同“悦”,喜爱 ②动词,告知、告诉 ③说法,言论 ④文体的一种 ⑤劝说,说服
4.①动词,求得、收罗 ②动词,到达 ③动词,招致、招引 ④动词,招致 ⑤名词,意态、情趣 ⑥动词,送达
三、1.王者不却众庶 故能明其德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疏士而不用
3.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4.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却宾客以业诸侯
5.河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
*与妻书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注意文言句式,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意映卿(qīng)卿如晤(wù)(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   )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   )吾衷(   ),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   )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   )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   ),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gòu) (   ) 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      )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   )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   )勿悲!
汝忆否 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   )吾先死也,无宁(    )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   )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   )先汝而死乎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   )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 何情不诉 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   )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   )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   )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   )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   )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   )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 抑(   )汝能之乎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   )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 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 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
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   )善抚之,使之肖(   )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      )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   )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bàng)(   )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   ),而使汝担忧,的的(   )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   )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   )其身。嗟夫!巾短情长(      ),所未尽(   )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    )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   )时时于梦中得我乎 一恸(    )。辛未三月念(   )六夜四鼓(   ),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     )吾意为幸。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与妻书(      )
②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
③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
④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

①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
②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
③而齐竟怒不救楚(      )

①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      )
②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      )
③若即若离(      )
④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
⑤昭帝即位(      )
答案:
一、如晤:如同见面,旧时书信用语 竟:完成 察:体察 衷:内心 至:极,最 就:接近、靠近 腥云:血腥阴云 彀:同“够” 老:形容词用作动词,敬爱 幼:形容词用作动词,爱护 充:扩充 其:表示祈使 与使:与其 无宁:不如 禁:承受得住,经得起 卒:最终 适:恰逢 既:已经 以:因为 胜:禁得起 寸管:指笔 第:只是 瓜:名词用作状语,像切瓜一样 抑:还是 徒:白白地 将奈之何:该怎么办呢 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定语后置句、判断句。像我们这样感情浓挚的人,能忍受这种事情吗 这就是我敢于任性去死而不顾你的缘故啊 其:副词,表示祈求、希望语气 肖:像 后日:古今异义词,今后的日子 相:互相 旁:靠近 辞:推辞 的的:实在,的确 偶:名词用作动词,婚配、嫁给 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完善、维护 巾短情长:方巾短小,情意深长 尽:形容词用作动词,写尽 模拟:古今异义词,想象、揣摩 其:副词,表示揣测语气,或许 一恸:大恸 念:俗同“廿”,二十 四鼓:四更天 尽:形容词用作动词,领会尽、领会透
二、1.①动词,给,给予 ②和“使”连用,连词,表选择,与其
③赞同,赞成 ④助词,表示轻微的疑问,吗
2.①动词,完成 ②副词,全、整、终 ③终于,终究
3.①就 ②即使,纵使 ③动词,接近、靠近 ④当 ⑤登上
促 织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注意文言句式,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宣德间,宫中尚(   )促织之戏,岁(   )征民间。此物故(   )非西(   )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       ),因责(   )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   )养之,昂(   )其直(   ),居(  )为奇货。里胥(xū)猾黠,假(   )此科敛(    )丁口,每责一头,辄(zhé)(   )倾数家之产。
邑有成名者,操(      )童子业,久不售(       )。为人迂讷(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   )征促织,成不敢敛(   )户口(   ),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bì)益(   ) 不如自行搜觅,冀(   )有万一之得。”成然(   )之。早出暮归,提竹筒铜丝笼,于败堵(    )丛草处,探(   )石发穴,靡(   )计不施,迄(   )无济(   )。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宰严限追比,旬余,杖(   )至百,两股(    )间脓血流离(               ),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   )资诣(   )问。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问者爇(ruò)香(   )于鼎,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   ),唇吻翕(xī) (   )辟(   ),不知何词。各各竦立(      )以听。少间(   ),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成妻纳(   )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     ),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    )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跳舞。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   )成。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 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真逼似(   )。乃强(   )起扶杖,执(   )图诣(   )寺后,有古陵蔚(   )起。循(   )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      )类画。遂于蒿莱(hāo lái)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   ),绝无踪响。冥(  )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è),急逐趁(   )之,蟆入草间。蹑(    )迹披(    )求,见有虫伏棘根。遽(jù)(   )扑之,入石穴中。掭(tiàn)(     )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   )。逐而得之。审视(    ),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   )归,举家庆贺,虽(   )连城拱璧不啻(   )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   )官责。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   )发(   )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   )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骂曰:“业根(   ),死期至矣!而翁(   )归,自与汝覆算(   )耳!”儿涕(   )而出。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    )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 (gǎo)(    )葬。近抚之,气息惙然(    )。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蟋蟀笼虚,顾之则气断声吞,亦不敢复究儿。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   ),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chān)视(   ),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   )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   )举,则又超忽(        )而跃。急趁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往。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               )。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衿(jīn)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   ),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   )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    ),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   ),亦无售者。径造庐(   )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        )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       )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 zuò)(    ),不敢与较。少年固(    )强(   )之。顾(   )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        )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liè)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   )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hé)(   )敌领(   )。少年大骇,解令休止。虫翘(   )然矜(  )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   ),径进以啄。成骇立愕(   )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   )。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    )冠上,力叮不释(   )。成益惊喜,掇(   )置笼中。
翼日(   )进宰,宰见其小,怒诃(   )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   )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   )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    )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   ),宰以卓异闻(   ),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   )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   )成。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    )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   )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dù)(       )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     )时,岂意其至此哉 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   )夫!”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因责常供(      )
②每责一头(      )
③以塞官责(      )
④受扑责时(      )
⑤负责数百万(《汉书·淮阳宪王钦传》)(     )

①靡计不施(      )
②虫尽靡(      )
③望其旗靡(       )
④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论积贮疏》)(    )

①顾之则气断声吞(      )
②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
③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       )
④荆轲顾笑武阳(《荆轲刺秦王》)(      )
⑤三顾茅庐(      )
⑥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
⑦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
⑧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刺秦王》)(      )

①久不售(      )
②亦无售者(      )

①岁征民间(      )
②后岁余(      )
③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
④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寡人之于国也》)
(      )

①有华阴令欲媚上官(      )
②少年大骇,解令休止(      )
③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五人墓碑记》)(   )
④巧言令色(《论语·学而》)(      )

①死何裨益(      )
②成益愕(      )

①帘内掷一纸出(      )
②虫跃掷径出(      )

①成述其异(      )
②宰以卓异闻(      )
③渔人甚异之(      )

①乃强起扶杖(      )
②少年固强之(      )

①又劣弱不中于款(      )
②中绘殿阁(      )
③忧从中来(      )
答案:
一、尚:崇尚,喜好 岁:每年 故:原来,本来 西:这里指陕西 才:名词用作动词,有才能。这里指勇猛善斗 责:责令 笼:名词用作动词,用笼子装 昂:抬高 直:同“值”,价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