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青龙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青龙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青龙县部分学校期中联考
高二生物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3.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C.内环境和组织细胞中Na﹢和K﹢分布不均衡的状态需要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
D.人体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可能是淋巴,也可能是血浆
2.内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尿酸、甘油三酯、氨基酸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B.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原尿中水的重吸收都发生在内环境中
C.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离子和化合物分别是Na+、Cl-和蛋白质
D.组织液流向血浆的液体量与流向淋巴液的液体量大致相等
3.血红蛋白可将氧气输送到人体的器官和组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组成血红素的氨基酸含有N、S、Fe等元素
B.血红蛋白中不同肽链之间通过肽键连接
C.血红蛋白中谷氨酸被缬氨酸替代会降低运输氧的能力
D.血浆中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是判断人体是否贫血的标准
4.褪黑素是由人的松果体产生的激素,能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从而起到调整睡眠的作用。褪黑素的分泌有昼夜节律性,晚上分泌多,白天分泌少。下图为光周期信号通过“视网膜一松果体”途径对人体生物钟进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下丘脑一松果体一褪黑素”分泌调节的过程属于分级调节
B.光信号刺激机体完成褪黑素的分泌,该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C.图示褪黑素的分泌存在着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维持该激素含量的稳定
D.光周期信号刺激机体产生褪黑素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5.下表是血浆、组织液和骨骼肌细胞内液某些成分的浓度及总渗透压的比较(浓度单位为mEq L-1,渗透压单位为mOsm L-1)。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Na+、Cl-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中
B.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高
C.HCO有利于维持内环境pH相对稳定
D.血浆渗透压主要是由蛋白质的含量决定的
6.图为脊蛙某反射弧部分结构,两个电流表的电极均分别连接在神经纤维外表面,若分别在甲、乙、丙、丁处给予足够强度的电流刺激,只引起一个电流表指针发生一次偏转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去除蛙的脑而保留脊髓,做成脊蛙。用夹子夹住脊蛙的一腿使之不能收缩,用稀醋酸刺激这一条腿,蛙的另一条腿会去挠被涂抹的部位。此现象说明( )
A.反射弧缺少神经中枢也能发生反射
B.未受刺激的一侧也有此反射的感受器
C.一侧的传入神经通过脊髓中的中间神经和另一侧的运动神经有联系
D.神经冲动传到脑,脑发生的神经冲动传到未受刺激的腿,使之做出反应。
8.根据下图人体结构模型,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如果结构为肾小球,则尿素浓度 A 处低于 B 处
B.如果结构为肝脏,则刚进食后血糖浓度 A 处高于 B 处
C.如果结构为胰腺,则刚进食后胰岛素浓度 A 处低于B 处
D.如果结构为甲状腺,则寒冷时甲状腺激素浓度 A 处低于B 处
9.反馈调节是机体对稳态调节的重要形式。下列有关反馈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水平上升,此时胰岛素又会反过来影响胰岛分泌胰岛素,该过程属于反馈调节
B.甲亢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而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该过程与反馈调节有关
C.血糖浓度降低时,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该过程属于反馈调节
D.反馈调节不仅存在于动物生理水平的调节过程中,也广泛存在于生态系统中
10.研究者将大鼠置于冰水中,以探究冰水对大鼠生理功能的影响,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冰水刺激大鼠皮肤产生兴奋,可沿反射弧双向传导到骨骼肌引起战栗
B.大鼠刚放入冰水时出现战栗的现象,该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C.研究者手接触冰水感到冷,该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D.大鼠要再次被放入冰水时表现惊恐,该反应属于条件反射
11.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萨顿通过假说-演绎法推论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B.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其细胞核的有无来确定细菌死亡与否
C.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时,不可用碘液进行检验
D.沃尔默通过实验发现了第一种动物激素—促胰液素
12.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膜的功能与膜上蛋白质有关
B.制备细胞膜时,一般选用人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为实验材料
C.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物质,所有细胞都含有磷脂
D.植物细胞的边界是细胞壁,控制物质的进出
13.加拿大学者斯坦曼1973年发现了能够激活并调节适应性免疫的树突状细胞(DC)而获得了诺贝尔奖。DC是一种免疫细胞,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从而激发免疫应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与DC细胞功能相似的细胞有T细胞和巨噬细胞
B.DC细胞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很多上皮组织以及淋巴器官内
C.DC细胞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D.DC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两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如图表示人体中甲、乙、丙、丁4种体液间的某种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可发生在甲中
B.乙表示组织液,丙表示淋巴
C.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
D.甲、乙、丙中可有激素、尿素、氨基酸、纤维素
15.胰腺能分泌胰液,胰液通过导管注入小肠,其中的酶用来消化食物,如图是胰液分泌的两种调节机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促胰液素由小肠黏膜分泌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B.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证明了机制2,同时否定了机制1
C.若切断迷走神经后胰液分泌量显著减少,则可证明机制1的存在
D.若切断通往小肠的神经后肠道内的盐酸仍能引起胰液分泌,则可证明机制2的存在
16.人在剧烈运动时,体内会发生一些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B.大量失水,会引起血浆渗透压和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C.大量消耗葡萄糖,血浆中葡萄糖的浓度会大幅降低
D.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17.术后伤口的强烈疼痛折磨着患者,图示为该过程中一突触处的信号传递。芬太尼作为一种强效镇痛药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其镇痛机制详见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注:“+”表示促进。
A.痛觉形成过程中感受刺激的部位是大脑皮层中的感受器
B.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负到正
C.芬太尼的作用是促进K+外流,引起膜电位变化,抑制Ca2+内流,进而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
D.K+外流与Na+内流过程是通过通道蛋白进出细胞的,属于协助扩散
18.图中曲线表示正常成年人血液中化学物质X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X代表CO2,则b→c时段细胞呼吸强度增加
B.若X代表性激素,则分级调节过程可表示为下丘脑一→性器官一→性腺
C.若X代表血糖,则c>d的变化过程可能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升高有关
D.若X代表抗利尿激素,则c点时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通透性降低
三、非选择题(5个小题,共59分)
19.(12分)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冲动,使人产生尿意。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膀胱逼尿肌接收到冲动后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产生排尿反射。如图是与人体内尿液形成、排出相关的部分调节简图,数字代表结构。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排尿反射中,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是指 。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 兴奋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随之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 ;神经中枢的兴奋经传出神经传至效应器,效应器作出应答反应。
(2)某患者神经系统部分受损,但能产生尿意。若该患者排尿反射不能完成,大量尿液滞留在膀胱内,推测其受损部位可能是图中的 (填数字)部位。
(3)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但婴儿经常尿床。分析婴儿经常尿床的原因是 。
(4)图中的“刺激”作用于下丘脑使其某物质分泌增加,那么图中的“刺激”指的是 ,某物质是 ,该物质的靶细胞是 。
20.(12分)回答下列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有关问题: 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可提高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若促进Na+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若促进 Cl-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抑制,为探究乙酰胆碱作用于 某种神经元后,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还是抑制,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1)将电表接于 B 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两侧,此时电表指针的偏转如下图所示,这是因为突触后膜处于 状态,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存在电位差,使电表指针向左偏转。
(2)在突触间隙注入一定量的乙酰胆碱,观察电表指针偏转方向,若电表指针 (向左或向右)偏转,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若电表指针,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抑制,在注入乙酰胆碱的同时不能刺激 A 神经元,原因是 。
(3)下图为某反射弧结构示意图,A、E、M、N 为反射弧上位点,D 为神经与肌肉接头部位,是一种与 B、C 类似的突触。据图作答。
若对 A 施加一强刺激,则细胞膜内表面电位变化是 ;若刺激图 1 中 M 点,则 A 点 (能或不能)发生这种变化,这是由于图中 (字母)处只能单向传递兴奋导致。若某药品,它可以阻止神经递质与受体作用后的分解,因此,服用后,突触后神经元的变化是 。
(4)若某人被生锈的铁钉扎到了脚掌,由于伤口过深,医生为他注射了破伤风抗毒素血清进行紧急预防或治疗,根据下图所示免疫过程回答。
图中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序号及名称是[] ,与物质甲合成、分泌有关的含磷脂的细胞器有 。该人感觉痛之前有了抬脚反应,这是因为 中有调节该活动的低级中枢。医生给盗墓人注射抗毒素血清时,他手脚并未缩回,这说明缩手、缩脚反射可以受 的调控。
21.(11分)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密切相关,图中甲和乙为人体不同细胞。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示为人看到酸梅流唾液的反射弧中的一部分,则信号分子X是 ;此反射需要位于 中的高级中枢参与。
(2)若图示为人体血糖升高时进行调节的部分过程,则甲为胰岛 细胞,该过程中X的分泌属于 (填“神经”“体液”或“神经一体液”)调节。
(3)若图示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其分泌存在着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为进一步探究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对促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①挑选两组处于生长期的健康且大小、性别相同的兔,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测定两组兔血液中 激素的含量。每天1次,连续3天
②第4天开始,一组兔正常饲养,另外一组兔 。
③一段时间后依次测定和记录两组兔血液中相关激素的含量。
请推测最可能的实验结果是 。
22.(12分)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如图为其初次侵入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后,发生的增殖过程及部分免疫反应过程(如图),APC为抗原呈递细胞,a~g代表免疫细胞
(1)新冠病毒的 与人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ACE2受体结合后,通过过程①、②侵入细胞并释放出病毒的RNA,在人呼吸道上皮细胞经③ 、④ 过程合成子代病毒。
(2)图(乙)中b细胞,在接受到抗原信号和 的信号(第二信号)刺激,同时受到 的促进后,开始增殖分化为c和d。细胞f是 。
(3)新冠肺炎患者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渗出到组织间隙,出现间质性肺水肿。试分析新冠肺炎患者出现间质性肺水肿的原因是 。
(4)2022年3月11日,国家卫健委印发《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试行)》,增加抗原检测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手段。抗原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法,T处固定有抗体2,抗体1和抗体2与新冠病毒表面同一抗原N蛋白的不同位点发生特异性结合,检测原理应更改如下:抗原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其原理如下图。结合垫处含有足量的、可移动的、与胶体金结合的抗体1,T处固定由抗体2,抗体1和抗体2与新冠病毒表面同一抗原N蛋白的不同位点发生特异性结合,呈红色。C处固定有抗体1的抗体,与抗体1结合也呈红色。
此方法可以检测抗原或者抗体,其原理是 。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则过程中此特异性结合共发生 次。若待测样本中不含新冠病毒,显色结果为 ,结果为阴性。
23(12分).阅读以下资料,回答(1)~(5)题。
资料一:肾上腺素俗称“救命激素”,机体在遭遇特殊紧急情况时,如畏惧、焦虑、剧痛、暴冷、暴热以及剧烈运动等,肾上腺素参与应激反应。
(1)在应激反应时,人体先后发生两个过程,过程一:内脏神经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直接支配肾上腺的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增多;过程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人表现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等特征。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分析,过程一说明 ;过程二说明
(2)剧烈运动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血糖浓度升高,细胞的代谢情况发生改变,该现象对应激反应的生理意义是
资料二:肾上腺素受体有α、β两类,β类又有β1、β2两种,它们在动物体内的分布和作用十分广泛。不同药物可以分别阻断α、β1、β2受体的功能。为探究在引起糖原分解、使血糖迅速升高的效应中受体的参与情况,科研人员用若干只健康兔分组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
步骤一:注射ɑ、β1阻断剂,15min后测血糖浓度( mmol/L) 步骤二:注射生理盐水或肾上腺素,10min后测血糖浓度( mmo/L)
对照组1 10.79 10.05
实验组1 11.32 14.70
表2
步骤一:注射ɑ、β2阻断剂,15min后测血糖浓度( mmol/L) 步骤二:注射生理盐水或肾上腺素,10min后测血糖浓度( mmo/L)
对照组1 10.67 10.24
实验组1 11.79 14.98
(3)由生理盐水配制的肾上腺素注射液作用于实验组,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的具体目的是
(4)分析并比较表1、表2结果,能得出的两个结论分别是
(5)如果要证明α受体是否参与了糖原分解、升高血糖的效应,应如何设计实验?请简述设计的实验思路。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C A D B C A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C D A CD B BD CD CD
19.(1) 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分析和综合
(2)3或4或3、4
(3)婴儿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发育尚不完善
(4)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细胞和集合管细胞
20.(1) 静息 内负外正
(2) 向右 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刺激A神经元会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3) 由负变正 不能 B、C 持续性兴奋或抑制p
(4) ⑤浆细胞 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脊髓 大脑皮层
21.(1) 神经递质 大脑皮层
(2) B 神经—体液
(3) 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 饲喂等量且含甲状腺激素的食物 与对照兔相比,实验兔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
22.(1) S蛋白 RNA复制 翻译
(2) 辅助性T细胞 细胞因子 细胞毒性T细胞
(3)血浆蛋白渗出使肺组织间隙(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使肺组织间隙水分增多
(4) 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3 只有C处出现红色
23. 体液调节可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增加血糖等物质的氧化分解,满足机体对急增的能量的需求 排除肾上腺素溶液中溶剂(生理盐水)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兔的β1、β2受体均参与糖原分解、升高血糖的效应,且两者升高血糖的效应接近 先将健康兔都注射β1、β2阻断剂,15min后测每只兔的血糖浓度,之后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注射等量肾上腺素,10min后再测每只兔的血糖浓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