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单元基本信息单元主题 地壳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地球系统、人类活动与环境 学习内容: 10.3岩石和土壤 (3)知道地球表面覆盖着岩石,岩石是由矿物质组成的;学会通过观察和使用简单工具,比较不同岩石的颜色、坚硬程度、颗粒粗细等特征 10.4地球内部圈层和地壳运动 (4)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构成,了解化石的形成及科学价值;知道火山喷发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产生的自然现象。 11.2自然灾害 (3)结合实例,知道台风、洪涝、干旱、沙尘暴、泥石流等灾害及其影响,树立自我保护和防灾减灾的意识。 学业要求: 知道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能解释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了解构成地壳的主要岩石类型,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能通过制作实物模型,模拟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能通过实验或运用简单工具,认识化石标本,比较不同岩石的外部特征,学会用科学语言描述这些特征。 结合实例,知道台风、洪涝、干旱、沙尘暴、泥石流等灾害及其影响,树立自我保护和防灾减灾的意识。单元课时设计 5课时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主题名称 地壳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的内容学生虽然都有所了解,但是学习起来比较抽象。所以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本单元的五课先从大家都熟悉的火山喷发,让同学们产生探索的欲望,“火山为什么会喷发”,从而了解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再通过认识地壳中的岩石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来理解地壳运动是怎么回事。最后掌握一些防灾救灾的基本常识。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本单元通过观察、调查、探究、归纳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3.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和作用。 4.该单元分为五课,第1课《火山喷发》主要是通过火山喷发入手,由浅入深地探究地壳。第2课《地球的结构》承接上节课火山喷发原因的探索活动将研究对象由地壳引向地球内部。第3课《地壳中的岩石》是在通过上节课的探究之后,学生已经对地球的内部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本课将引领学生进一步认知构成地壳的物质——岩石。第4课《地壳运动》从3课学过的岩石切入,进而学习地壳的运动。第5课《应对地质灾害》是“地壳”单元的最后一课,主要是了解地质灾害,学会预防与应对措施。主题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地壳》单元之前,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地球的基本概念,如地球的自转、公转等。他们对自然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但地球结构的相关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此外,板块构造理论及其与地震、火山的关系也是学习的难点。教师需要通过模型制作、模拟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抽象概念 。开放性学习环境 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地壳运动构造着地球的地表形态,理解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知道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和防灾减灾常识,能认识到调整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可以减少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科学思维:能够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学生需要能够提出合理的假设,并通过多种途径(如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收集关于地壳运动的证据,并对这些证据进行分析,以支持或反驳自己的假设。 探究实践:能够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并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数据、观察现象。 态度责任:在完成实验后,学生需要能够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评价实验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并根据反馈调整自己的假设和方法 。表现出对事物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猜想假设——火山喷发的原因 学生根据图片或视频资料初步观察火山喷发,并通过观察现象大胆猜测导致火山喷发的原因,提出假设。 设计意图:教师给予方法的指导——通过联想、类比等帮助猜想,再形成合理的假设。任务2 名称:模拟实验 先确定“我的假设”,再设计模拟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进行分组实验,也可以是演示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任务3 名称:搜集事实证据 通过查阅文字资料、图片等方法来搜集更多的证据,不断完善自己的解释。 设计意图:模拟实验不足以解释火山喷发的原因,所以老师提供与火山喷发相关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在设备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进行网络检索,获取信息。任务4 名称:得出结论 结合自己在试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查阅资料得到的信息,检验自己的猜想假设是否正确,并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交流,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既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又要尊重事实证据。第2课时 任务5 名称:猜想假设——地球内部有什么? 问题:地球的内部都是岩浆吗?既然不能深入到地球内部,可以借助地表自然现象推测地球内部结构。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思考哪些地表运动与地球的内部结构有关,学生根据相关的自然现象进行合理推测,利用记录单或作图的方式,将假设明确下来,为后续的论证提供明确的方向。任务6 名称:事实证明 问题:我们的猜想假设符合地球内部的实际情况吗?科学家又是如何了解地球内部的?尝试搜集更多的证据来检验我们的假设。 教师出示科学家探究地球内部的历程,介绍地球的结构,学生反思自己的猜想假设并分享自己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新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查阅资料、图片、视频等内容,了解科学家探究地球内部的方法及成果,并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形成对地球结构的新认知。任务7 名称:设计制作 运用对地球内部结构所形成的新认识,设计制作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并利用模型向同学介绍地球的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模型制作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地球结构的认知,使学生加深对地层的了解。第3课时 任务8 名称:猜想假设——岩石的形成过程 地壳中的岩石都是岩浆变成的吗?观察岩石标本,找出其主要特征,并根据特征对它们的形成过程作出假设。 设计意图:只是通过其纹理观察、简单的接触很难推断出其形成过程。教师可以提供收集到该岩石的地点,以及该地点一段时期的环境变化,帮助学生进行猜想假设。任务9 名称:模拟实验 设计一个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岩石形成过程,同时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 任务10 名称:事实证明 模拟实验能够支持我们的猜测吗?收集更多有关岩石的资料来获取更多的证据。 设计意图:模拟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观察,模仿实际情况中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所以可以提供图片、文字或视频资料。任务11 名称:得出结论 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收集到的资料相结合,反思自己的猜想假设,相互交流对岩石的新认识。 设计意图:教材最终的落脚点在地壳,说明不同类型的岩石是构成地壳的主要成分,所以让学生明白岩石的形成与地球的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有一定的关系。第4课时 任务12 名称:猜想假设 问题:为什么有的沉积岩的纹理会倾斜甚至扭曲? 根据自己的知识和推理作出猜想假设。 设计意图:思考在模拟实验中“岩石”形成时的受力方向与成形后的纹理的分布之间的关系,将有利于学生分析岩石纹理扭曲现象的成因。从受力因素出发,将有利于学生思考力从哪来,给猜想假设提供方向。任务13 名称:模拟实验 我们的假设合理吗?选用适当的材料,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设计意图:通过选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模拟具有层次结构的岩石,用手挤压来模拟地球内部的力量。感受力的方向对“岩石”纹理的形状具有直接影响。任务14 名称:事实证据 模拟实验能够支持我们的猜想假设吗?收集更多有关地壳运动的信息,不断完善自己的猜想假设。 设计意图:通过提供资料,使学生了解更多岩石纹理形成的原因。最好提供与地壳运动相关的间接证据,而非科学家得出的直接证据。任务15 名称:得出结论 交流讨论:通过模拟实验和收集信息,我们对地壳运动有了哪些新的认知?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和总结。探探、奇奇、妙妙的表述说明了地壳运动带来的地形地貌的变化,也是地球上火山喷发和地震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5课时 任务16 名称:调查各种地质灾害 根据资料的描述,知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点、时间、严重程度、影响范围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影响,通过小贴士,补充学生相关知识的空白。任务17 名称:模拟实验——探索预防、躲避地质灾害及逃生的科学方法 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安全,如何应对这些地质灾害?通过模拟实验探索预防、躲避地质灾害及逃生的科学方法。 设计意图:这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即引导学生整理之前手机到的关于地质灾害的信息,并提取关键信息,而后用表格或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出来;启下,即为后续制作海报筛选信息、整理素材。任务18 名称:活动和表达交流 设计制作宣传海报,介绍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措施。 设计意图:利用海报的形式宣传交流应对地质灾害的方法和措施,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对防灾抗险有更深入的认识。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评价内容 第1课时《火山喷发》: 1.能通过观察现象大胆猜测导致火山喷发的原因。 2.能够通过网络检索等其他途径和方法解释火山喷发的原因。 第2课时《地球的结构》: 1.思考哪些地壳运动与地球的内部结构有关。 2.通过模型制作进一步加强对地球结构的认知。 第3课时《地壳中的岩石》: 1.知道构成地壳的物质——岩石,以及岩石的三大类型。 2.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根据搜集到的证据对自己的假设进行反思,从而得出结论。 第4课时《地壳运动》: 1.根据模拟实验分析岩石纹理扭曲现象的原因。 2.了解更多岩石纹理形成的原因。 第5课时《应对地质灾害》 1.知道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2.通过模拟实验等方式探索预防、躲避地质灾害及逃生的科学方法。 3.设计制作宣传海报,介绍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措施。评价指标 第1课时《火山喷发》: 科学观念: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解释火山喷发的原因。 科学思维:能对火山喷发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说明假设的依据。 探究实践: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模拟实验并结合文字、图片或视频资料初步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态度责任:在探究活动中,能够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第2课时《地球的结构》: 科学观念:知道地球内部大致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科学思维: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对地球内部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通过查阅、分析资料的方法,反思自己的猜想假设,形成新的认知。 探究实践:能够设计制作地球结构模型并借助模型将自己对地球结构的认识表达出来。 态度责任:能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第3课时《地壳中的岩石》: 科学观念:知道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科学思维: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对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说明假设的依据。 探究实践: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分析资料、模拟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假设,并形成新的认知。 态度责任:在科学探究中能表现出事实就是的态度,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第4课时《地壳运动》: 科学观念:知道地壳运动构造着地球的地表形态,也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科学思维: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对岩石纹理的异常现象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 探究实践:能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查阅、分析资料、模拟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假设,并形成新的认知。 态度责任:能表现出对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第5课时《应对地质灾害》 科学观念:知道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科学思维:能用表格的方式归纳整理不同地质灾害的特点和预防、应对措施。 科学探究:能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调查活动,有针对性地收集信息;能通过模拟实验探索预防、躲避地质灾害及逃生的科学方法;能设计制作宣传海报,介绍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措施。 态度责任:具有热爱自然、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五、单元作业设计选一选。 1.( )运动构造着地球的地表形态,它是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A.地壳 B.海洋 C.板块 2.正在上课,突然发生了地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马上躲到课桌下面 B.在老师的统一指挥下,有秩序地迅速撤离教室 C.贸然冲出,跳楼逃生 3.下面哪一项是借助地壳表面现象推测地球内部有热水的( )。 A.指南针的运用 B.地球上一些地方有温泉 C.地球浅表有煤 4.下列关于地球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是地球内部的一层坚硬外壳 B.岩石圈之下的软流层属于上地幔 C.地核的厚度为2900多千米 5.火山和地震大多数发生在( )。 A.沙漠和荒野中 B.森林和草原中 C.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 6.下列现象中,( )与地壳运动无关。 A.地表的变迁 B.四季的形成 C.火山喷发 二、填一填。 7.地壳运动构造着地球的( ),也是( )、( )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8.地壳主要由( )、( )、( )三大类岩石构成,在地球表面的岩石中,最多的是( )。 9.地球内部大致可以分为( )、( )和( )三个圈层。 10.地壳自形成以来就在持续不断地( )着,只不过运动的( )很慢,平时难以察觉。 三、判一判。 11.过度开采矿物、堆放矿渣等行为会引发滑坡地震等自然灾害。( ) 12.地壳运动不仅会形成山脉,还会形成海沟。( ) 13.火山喷发会产生有毒气体,火山灰会污染环境,百害而无一利。( ) 14.在做火山喷发模拟实验中用土豆泥模拟岩浆。( ) 15.地球上的高山、平原、盆地、峡谷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 16.地壳运动构造着地球的地表形态,也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原因。( ) 四、连一连 请把所处的环境与正确的避震方式连起来 在教学楼最底层教室里 蹲在墙角并把书包顶在头上 在学校的三楼上 靠在大柱子旁并用手护住头部 在高层楼房的家里 迅速跑到室外空旷处,远离高建筑 在商场里 远离电线杆、围墙或护栏跑到开阔处 走在街上 跑到卫生间等空间小的地方 五、简答题 17.自然灾害对人类来说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学习应对措施,请你说一下如何应对地震灾害。(至少写出3点) 18.火山和地震分别会产生什么样的地形地貌? 答案: 一、1.A 2.C 3.B 4.B 5.C 6.A 二、7.地表形态 地震 火山喷发 8.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沉积岩 9.地壳 地幔 地核 10.运动 速度 三、11.× 12.√ 13.× 14.× 15.√ 16.√ 四、 在教学楼最底层教室里 蹲在墙角并把书包顶在头上 在学校的三楼上 靠在大柱子旁并用手护住头部 在高层楼房的家里 迅速跑到室外空旷处,远离高建筑 在商场里 远离电线杆、围墙或护栏跑到开阔处 走在街上 跑到卫生间等空间小的地方 五、 答:(1)不要惊慌;(2)躲在能形成“避震空间”的地方;(3)保护好头部、眼睛和口鼻;(4)地震时不要乘坐电梯等。 答:火山和地震都会改变地形地貌。火山喷发时,岩浆会形成火山岛、火山锥、熔岩高原等。地震会造成地面隆起、升降、陷落或出现裂缝,还会发生河流移位等。(意思接近即可)六、单元教学结构图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本单元的教学多数遵循了提出假设、模拟实验、事实证据、得出结论四个过程。先让学生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设猜想,然后通过设计实验、模拟实验,对现象进行分析。接下来就是通过模拟实验搜集证据,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让学生对模拟实验的方法有一个完整的感性认识。最后总结实验现象,筛选有用资料,综合分析、完善假说,让学生体验从提出假说到完善假说的过程,为课程的学习指明探究方向。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4张PPT)第2课时地球的结构(大象版)五年级上01学习目标内容总览02新知导入03探究新知04课堂练习05课堂总结06作业布置教学目标通过阅读资料,知道地球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认识到地球是有结构的。0102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对地球内部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通过查阅、分析资料的方法,反思自己的猜想假设,形成新的认知。03能够设计制作地球结构模型并借助模型将自己对地球结构的认识表达出来。科学观念04能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新知导入地球的内部都是岩浆吗?新知导入为了探究地球内部的秘密,科学家曾经试图通过钻井的方法去研究,但目前最深只能够达到十几千米,距离地心还很遥远。地球内部有什么?对地球的内部情况作出猜想假设,并说出依据。猜想假设探究新知猜想假设探究新知地球可能像鸡蛋,蛋壳就像地壳,蛋黄就像岩浆。猜想假设探究新知地球内部应该有很多热水,因为我见过很多温泉公园。猜想假设探究新知地球的中心应该有巨大的磁铁核心,因为地球有磁场。事实证据探究新知我们的猜想假设符合地球内部的实际情况吗?科学家又是如何了解地球内部的?尝试搜集更多的证据来检验我们的假设。科学家根据钻井采矿获得的资料和对火山喷发物质进行分析,逐步弄清了地球内部的温度、密度、压力和化学成分。事实证据探究新知资料卡事实证据探究新知经过计算发现,地壳(主要成分是岩石)的密度低于地球的平均密度,科学家推测地球内部存在密度比岩石更大的物质。资料卡事实证据探究新知当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地震波就会传到四面八方。地震波以不同的速度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地面上的地震仪可以接受和记录地震波。通过研究地震波,科学家就能分析出许多地下的情形,进而描绘出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资料卡事实证据探究新知地球圈层分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外部圈层主要指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事实证据探究新知地壳地幔地核外地核内地核事实证据探究新知地壳地壳是地球外部的一层坚硬外壳,由各种岩石组成,平均厚度大陆地壳约35千米,海底地壳约7千米。事实证据探究新知地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事实证据探究新知地幔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一共厚约2900千米。上地幔的顶部为坚硬的岩石,与地壳的岩石合称为岩石圈。岩石圈之下的软流层也属于上地幔。事实证据探究新知事实证据探究新知外地核内地核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厚度为3400多千米。地核又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根据测定,外地核可能是液态物质,内地核可能是固态物质。事实证据探究新知结合科学家探究地球内部的历程,反思我们猜想假设,对地球的内部结构有什么新的认识?地球内部大致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运用我们对地球内部结构所形成的新认识,设计制作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并利用模型向同学介绍地球的结构。设计制作探究新知设计制作探究新知想一想,怎样才能保证我们做的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还要计算各层所占的比例。在制作的时候要考虑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内外顺序。设计制作探究新知地壳地幔地核(地壳最薄,且横向变化大,各处厚度不一,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地幔的厚度约为2865千米。)(地核的平均半径约为3400千米。)设计制作探究新知彩色橡皮泥地球的结构模型设计图材料:彩色橡皮泥……示意图:材料超市设计制作探究新知拓展延伸通过研究地震波在不同深度中的位置变化,从而得出地球内部为圈层结构。当人们在地表用仪器观测地震波向地球中心传播时,发现地震波在大陆地下33千米左右深处发生了巨大的突变;在地下2900千米左右深处又发生了巨大的突变。拓展延伸这表明地下有两个明显的界面,界面上下物质的性质有很大差异。第一个界面位于33千米深处,是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的,简称为“莫霍面”。另一明显界面位于2900千米深处,是美国学家古腾堡于1914年发现的,简称为“古登堡面”。用这两个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3个圈层。1、岩石圈之下的软流层属于( )A.地核 B.下地幔 C.上地幔2、地壳是指( )。A.33千米以内 B.33-2900千米之间 C.2900千米以外3、关于地壳说法错误的是( )A.地壳在不断地运动B.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结构C.地壳由各种土壤组成选一选AC课堂练习C填一填1、地球内部大致可以分为( )、( )、( )三个圈层。其中( )是地球外部的一层坚硬外壳,是由各种( )组成的。2、地球的内部结构就像一个煮熟的鸡蛋,其中蛋壳相当于地球的( ),蛋清相当于地球的( ),蛋黄相当于地球的( )。3、地核又分为( )、( )两部分。地壳地幔地核岩石地壳地幔课堂练习地壳地核外地核内地核断一断1、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厚度完全相同。 ( )2、地壳在地球外层的厚度是不一样的,陆地厚海洋薄。 ( )3、目前,地球上的陆地是一块整体。 ( )4、用橡皮泥做地球内部结构模型时,地幔层的厚度要做得比地壳层厚。( )5、人类可以通过地震、火山等现象来探测地球内部结构。 ( )6、地球的秘密还有很多需要人们去探索。 ( )××√√√√课堂练习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内部大致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其中地幔有上地幔和下地幔之分,地核有外地核和内地核之分。我们还知道了每个圈层的大约厚度,学会了如何用彩色橡皮泥完成地球内部结构模型的制作。请同学们课下在家里做一个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并把结构特点说给家人听。作业布置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让备课更有效www.21cnjy.comThanks!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2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地球的结构》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教学内容分析 从本课开始,学生将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形成的原因,学生先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认识地壳的组成,了解地壳的运动,丰富和完善对地球的整体认识,再通过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增强对地球结构的感知。 本课以及后面的第3、第4课,研究地球内部力量对地形地貌的影响。本课研究“地球的结构”,地球内部力量的产生与地球内部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本课的学习为后面的内容奠定认知基础。学习者分析 课前学生已经猜测地表形态会受到地球内部因素的影响,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地球内部结构也并不是一无所知,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有时会冲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但学生对于组成地球结构的三个圈层缺乏深入的了解,更没有认识到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与地表地貌及其变化之间的关系,同时学生对地表由岩石组成有所了解,但具体到岩石的分类不是很清楚。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通过阅读资料,知道地球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认识到地球是有结构的。 科学思维: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对地球内部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通过查阅、分析资料的方法,反思自己的猜想假设,形成新的认知。 探究实践:能够设计制作地球结构模型并借助模型将自己对地球结构的认识表达出来。 态度责任:能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的组成。 难点: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求: 1.了解地球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2.会制作地球结构模型,描述地球内部圈层结构。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引入活动和猜想假设教师活动1 一、引入活动 1.导入 课件出示火山口的图片 师: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的内容吗? 生举手回答 师:通过我们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我们知道了在岩石圈的下面有大量炽热的岩浆和气体,那地球内部都是岩浆吗? 课件出示图片 为了探究地球内部的秘密,科学家曾经试图通过钻井的方法去研究,但目前最深只能够达到十几千米,距离地心还很遥远。 2.揭示主题 师:地球的内部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探索并了解一下吧。 板书主题:地球的结构 二、猜想假设 1.猜想 师引导: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在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时,用到了生活中的一些材料和一些现象,那地球的结构我们能否也借助地球表面的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情况呢?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汇报 师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好,那地球的内部结构真如我们猜想的这样吗?下面我们就通过事实证明一下吧。学生活动1 生举手回答:火山喷发 认识本课主题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 究究:地球可能像鸡蛋,蛋壳就像地壳,蛋黄就像岩浆。 妙妙:地球内部应该有很多热水,因为我见过很多温泉公园。 探探:地球的中心应该有巨大的磁铁核心,因为地球有磁场。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图片导入,能让学生感受今天的课和前面知识的联系程度,从而激发他们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猜想,调动大家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环节二:事实证明教师活动2 1、资料 师过渡:我们的猜想假设符合地球内部的实际情况吗?科学家又是如何了解地球内部的?尝试搜集更多的证据来检验我们的假设。 师:那每个小组都搜集到了哪些证据呢,让我们一起分享一下。 师小结:同学们搜集到的知识对我们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很有帮助,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地球的内部结构吧。 2、认识地球结构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地球圈层。 课件出示图片 师解释:地球圈层分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外部圈层主要指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我们今天研究的是内部圈层,也就是地球的内部结构,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课件出示图片 师讲解:最外面一层是地壳,地壳下面是地幔,再往里是地核,地核分两种,外面是外地核,最里面是内地核。 课件出示地壳的图片 师讲解:地壳是地球外部的一层坚硬外壳,由各种岩石组成,平均厚度大陆地壳约35千米,海底地壳约7千米。 你知道吗?地壳中的岩石,主要有三种 课件出示 师:具体三种岩石的介绍,我们会在以后的课程中学习。 下面我们来认识地幔 课件出示 师讲解: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 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一共厚约2900千米。上地幔的顶部为坚硬的岩石,与地壳的岩石合称为岩石圈。岩石圈之下的软流层也属于上地幔。 课件出示图片 师:就像这个图中所示一样。你能看出上地幔都是哪里吗? 课件出示 师讲解: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厚度为3400多千米。地核又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根据测定,外地核可能是液态物质,内地核可能是固态物质。 3、小结 结合科学家探究地球内部的历程,反思我们猜想假设,对地球的内部结构有什么新的认识? 地球内部大致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学生活动2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分享 组1:科学家根据钻井采矿获得的资料和对火山喷发物质进行分析,逐步弄清了地球内部的温度、密度、压力和化学成分。 组2:经过计算发现,地壳(主要成分是岩石)的密度低于地球的平均密度,科学家推测地球内部存在密度比岩石更大的物质。 组3:当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地震波就会传到四面八方。地震波以不同的速度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地面上的地震仪可以接受和记录地震波。通过研究地震波,科学家就能分析出许多地下的情形,进而描绘出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什么是地球圈层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都有什么 了解地壳 了解地幔 了解地核 师生共同总结地球内部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资料卡的学习,对地球内部的结构有初步的认识,进而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有地壳、地幔和地核。环节三:设计制作教师活动3 1、设计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师过渡:运用我们对地球内部结构所形成的新认识,设计制作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并利用模型向同学介绍地球的结构。 师问:我们用什么来制作呢? 师:好的,那我们用橡皮泥来制作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吧。我们选择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橡皮泥分别代表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层结构。从里到外逐层制作。 师问:那每层做多厚比较合理呢?想一想,怎样才能保证我们做的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前面我们也介绍了每层的大概厚度,下面我们再认识一遍。 课件出示 师:有了这些数据,我们就可以粗略地计算一下每层的大概要做多厚了。 我们一起来看看探探的模型设计图 课件出示 老师这里有一个制作小视频,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播放视频《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2、拓展延伸 师:前面讲我们在搜集地球结构的资料时,说到,科学家们通过分析地震波描述出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你想知道具体是怎么回事吗? 课件出示 师:通过研究地震波在不同深度中的位置变化,从而得出地球内部为圈层结构。 课件出示 师:当人们在地表用仪器观测地震波向地球中心传播时,发现地震波在大陆地下33千米左右深处发生了巨大的突变;在地下2900千米左右深处又发生了巨大的突变。 这表明地下有两个明显的界面,界面上下物质的性质有很大差异。第一个界面位于33千米深处,是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的,简称为“莫霍面”。另一明显界面位于2900千米深处,是美国学家古腾堡于1914年发现的,简称为“古登堡面”。用这两个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3个圈层。学生活动3 生齐答:橡皮泥 生举手回答 生1:在制作的时候要考虑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内外顺序。 生2:还要计算各层所占的比例。 根据对地球内部三个圈层厚度的计算,大概知道每层需要捏多厚。 根据视频提示,自己用彩色橡皮泥设计制作地球内部结构模型。 通过拓展延伸,了解地震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大家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不同厚度的掌握和简单计算,设计每层制作多厚,从而自己完成制作地球内部结构模型,真实体验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加深对地球构造的理解,同时提高动手实践能力。7.板书设计 地球的结构 猜想假设 地壳 地球内部结构 地幔 外地核 地核 内地核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课下在家里做一个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并把结构特点说给家人听。 练习设计 选一选 1、岩石圈之下的软流层属于( ) A.地核 B.下地幔 C.上地幔 2、地壳是指( )。 A.33千米以内 B.33-2900千米之间 C.2900千米以外 3、关于地壳说法错误的是( ) A.地壳在不断地运动 B.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结构 C.地壳由各种土壤组成 填一填 1、地球内部大致可以分为( )、( )、( )三个圈层。其中( )是地球外部的一层坚硬外壳,是由各种( )组成的。 2、地球的内部结构就像一个煮熟的鸡蛋,其中蛋壳相当于地球的( ),蛋清相当于地球的( ),蛋黄相当于地球的( )。 3、地核又分为( )、( )两部分。 断一断 1、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厚度完全相同。 ( ) 2、地壳在地球外层的厚度是不一样的,陆地厚海洋薄。 ( ) 3、目前,地球上的陆地是一块整体。 ( ) 4、用橡皮泥做地球内部结构模型时,地幔层的厚度要做得比地壳层厚。 ( ) 5、人类可以通过地震、火山等现象来探测地球内部结构。 ( ) 6、地球的秘密还有很多需要人们去探索。 ( ) 答案: 选一选:C A C 填一填:1、地壳 地幔 地核 地壳 岩石 地壳 地幔 地核 3、外地核 内地核 断一断:1、× 2、√ 3、× 4、√ 5、√ 6、√9.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分基础和探究两个层次,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后进行小组合作,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以生活经验和地理现象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创设了一个学以致用的学习氛围,并通过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的环节提高大家的动手实践能力。 调动学生方面还需要加强,最好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板书设计上要注意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展示空间,多注意问题生成及解决办法。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大单元整体教学】4.2地球的结构 课时教案.docx 【大单元整体教学】4.2地球的结构 课时课件.pptx 【大单元整体教学】第四单元《地壳》单元整体设计.docx 制作地球结构模型.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