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贯彻新发展理念 课件-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 贯彻新发展理念 课件-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地位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3、宏观调控的地位、主要目标、主要任务
4、宏观调控最常用的经济手段,如何区分
温故知新
视频导入
思考:谈谈你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解。
第一框:贯彻新发展理念
第一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第二目: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第三课——我国的经济发展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通过学习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我国做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拥护我国经济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
科学精神:通过了解坚持新发展理念的背景和重要意义,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科学性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公共参与: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教学重难点:阐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如何从整体上把握新发展理念。
1、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和要求
2、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原因
3、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及其内在关系
结合书本,自主预习以下内容
情境探究
思考: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如此牵挂“人民”
2023年12月31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2024年新年贺词。在贺词中,习近平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目标——“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回顾2013年以来习近平发表的新年贺词,我们发现,每年的新年贺词中,“人民”都是出现频次最高的词汇之一。习近平点赞最多的是人民,牵挂最多的是人民,祝福最多的是人民。
提示: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维护人民利益,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注意:人民≠公民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要求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要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彰显制度优势
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出发点
动力点
落脚点
≠同步富裕
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从人民群众汲取智慧和力量。
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走进共同富裕。
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满足人民需要,促进全面发展。
出发点
动力
动力
课堂练习
(1)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
(2)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3)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以人民为中心
新发展理念
实践路径
基本原则
以人民
为中心
3、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意义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情境探究
思考: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及其内在关系是什么
需 要
新发展理念
发 展
(高质量)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解决
指 导
你好未来
1、树立新发展理念的原因
二、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2)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新时代需要新发展理念。
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时代要求
人民需要
(1)
2、树立新发展理念的原因/必要性
二、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1)创新
① 解决的问题: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② 重要性: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③ 要求: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3、新发展理念的内容
二、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文化创新
科技创新
强调科技创新——热点话题:如大国重器(6G、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制造强国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
◆人才是第一资源。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顶尖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
◆ 创新是第一动力。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
相关链接 P35
(2)协调
① 解决的问题: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② 重要性: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
③ 要求: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增强发展的整体性。(一处理三促进)
区域协调发展最终目的是消除各地区发展差别,你赞同吗?
3、新发展理念的内容
二、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强调补短板(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热点话题:如三农;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雄安新区
新型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相关链接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3)绿色
① 解决的问题: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② 重要性: 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于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③ 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3、新发展理念的内容
二、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4)开放
①解决的问题: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②地位: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③要求: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新发展理念的内容
二、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3、新发展理念的内容
二、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5)共享
① 解决的问题: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③ 要求: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使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② 重要性: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1、“基尼系数”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社会公平)的重要指标。
系数值越大表明收入分配的不平均程度越高;数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均。
基尼系数在0.3至0.4之间表示收入差距相对合理,0.4以上表示收入差距偏大。
2、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
消费总支出
× 100%

恩格尔系数大小与消费结构(消费水平)的关系:
恩格尔系数越大——消费水平越低;
恩格尔系数越小——消费水平越高,消费结构优化。
知识拓展: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
理念 解决问题 原因 措施(怎样贯彻)
创新 发展
协调 发展
绿色 发展
开放 发展
共享 发展
发展动力
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创新是第一动力
要把创新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推进各方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发展不平衡
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
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发展内外联动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社会公平正义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小结
A省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发展互联网销售、建立大数据平台,并尝试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
通过互联网进行线上销售,产品畅销海内外;
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突出发展绿色产业;
在一些贫困乡镇,实行精准扶贫,使原来的贫困镇变成“魅力乡镇”。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加强与京津两地的合作,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创新发展
共享发展
绿色发展
开放发展
协调发展
课堂练习
4、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地位、关系和要求
(1)地位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2)关系
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3)要求
要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二、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坚持新发展理念
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的发展思想
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内涵
要求
意义
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原因
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新发展理念内在联系
课堂小结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提出,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因为( )
①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
②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③有助于实现全体人民同步富裕
④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是党的领导,①错误。②: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②正确。③: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③错误。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④正确。故本题选C。
C
课堂练习
2、习近平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新时代,我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这说明( )
①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②树立坚持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已经形成
④全体人民同步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详解】①②:我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天生态环境保护发生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这表明我国现代化建设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重视生态环境的改善,坚持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①②符合题意。
③:我国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还需要不断完善,③说法错误。
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同步富裕”,且材料未涉及共同富裕,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A
课堂练习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以公益普惠和优质均衡为基本方向,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该意见( )
①以社会公平促教育公平,推进教育现代化
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③以公共服务均等化,彰显人民教育发展温度
④服务科教兴国战略,以创新动力夯实强国之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详解】②③:《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以公益普惠和优质均衡为基本方向,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该意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科教兴国战略,以公共服务均等化,彰显人民教育发展温度,有利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故②③符合题意。①: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应以教育公平促社会公平,①错误。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材料强调以教育之强夯实强国之基,未涉及创新动力,排除④。故本题选C。
C
课堂练习
4、宁夏通过统筹地区排污权改革,建立全区统一交易平台,推动“降污增益”。某企业先通过竞标从政府购买排污权,按照正常生产最大排放后,将节余排放量协议转让,并在宁夏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拍卖,最终为8家企业解决了排污问题。该企业将转让后得到的红利用于技术改造,完善环保设施,减少排污。这说明( )
①建立排污权交易平台拍卖机制,推动企业绿色发展
②排污权的市场需求量决定了其拍卖价格的高低
③政府实施区域政策和环境政策,实现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
④通过“谁排污谁付费,谁减排谁受益”的机制,利于减少排污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详解】①④:通过“谁排污谁付费,谁减排谁受益”的机制,企业可以将排污权交易转让,交易红利可用于完善环保设施,减少排污,从而推动绿色发展,①④符合题意。②:排污权的价格不是由市场需求量决定的,②说法错误。③: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材料强调的并非经济增长,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C
课堂练习
5、当前,碳中和共识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形成,碳中和将重构产业和地区竞争规则,“零碳竞争力”由此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加大零碳产业投资,围绕能源转型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展开技术革新。国内一些大型企业积极转型,“零碳工厂”“零碳标准”持续涌现。提升“零碳竞争力”( )
①助推能源行业结构性变革
②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③能够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④重塑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①③根据材料中,“碳中和将重构产业和地区竞争规则”,“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加大零碳产业投资,国内一些大型企业积极转型”等,可知提升“零碳竞争力”有利于助推能源行业结构性变革;根据材料中,“零碳竞争力”由此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可知提升“零碳竞争力”能够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①③正确。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提升“零碳竞争力”的目的,②排除。④提升“零碳竞争力”并不能重塑世界经济发展格局,该选项夸大了其作用,④排除。
B
课堂练习
感谢聆听,下节课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