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山水画的意境李可染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2、明确什么是意境和获得意境的方法,提升鉴赏能力。3、理清文章写作思路,领略文章以古诗词为例指导读者鉴赏山水画的写法。【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作者简介本文选自《李可染论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略有改动。李可染的山水画创作,经历了一个由“写实”到“写意”,由“写生”到“创作”,由“写境”到“造境”的发展历程。1954年,李可染开始了写生之路,为变革山水画而进行探索。他提出“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主张,“胆”就是敢于突破传统中的陈腐框框,“魂”就是要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意境。课文节选自《漫谈山水画》一文。《漫谈山水画》是孙美兰根据李可染的讲课笔记所做的整理稿,最初发表在《美术》1959年第5期上。课文节选的是其中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写作背景【代表画作】《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1966年,"文革"开始,李可染被迫停笔。通过书法磨练基本功。这段时间为李可染山水画的丰碑期(1979-1989)积蓄了雄厚精进的创造力。背景链接惆怅( ) 真挚( )身临其境( ) 渲染( )胸有成竹( )朝朝暮暮( )浮光掠影( )chóu chàngzhēn zhìshēn lín qí jìngxuàn rǎnxiōng yǒu chéng zhúzhāo zhāo mù mùfú guāng lüè yǐng字 音正音释义朝朝暮暮:胸有成竹:身临其境:浮光掠影:朝朝暮暮是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指短暂的时间。从早到晚,天天如此。①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亲自到了那个境地。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词 义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真挚:真诚恳切,多指朋友之间的感情。意境:生活图景与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浮光掠影:指水面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朝朝暮暮: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指短暂的时间。本文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提出观点,即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以具体诗词为例,阐释什么是意境及为什么画山水最重要的是意境。以作诗、画画为例,阐述要长期观察,站得高于现实,从而深刻认识对象,并融入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才能获得意境。阐述画山水画不仅需要意境,还需要意匠。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4)第三部分(5-8)第四部分(9、10)课堂小结通过对意境与意匠的解读,我们了解并领悟了山水画。原来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它永远也不会为山水摄影所取代。课堂练习1、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灵魂/魄力 惆怅/绸缎 依依送别/神采奕奕B.崇高/鬼祟 栈桥/践行 曲径通幽/曲高和寡C.渲染/寒暄 遗骸/骇然 改朝换代/潮涨潮落D.狭隘/溢出 秘鲁/秘诀 心有余悸/肆无忌惮B课堂练习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惆怅(zhōu) 烟花(yān) 黄鹤楼(hè)B. 真挚(zhì) 碧空(bì) 赋予(yú)C. 渲染(xuān) 崇高(chóng) 遥望(yáo)D. 暮霭(ǎi) 朴素(pǔ) 关键(jiàn)D课堂练习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匠意 身邻其境 胸有成竹B.峨眉 朝朝暮暮 浮光掠影C.惨淡 缘物寄情 富丽堂黄D. 沁园春 金壁辉煌 枝叶茂盛B线型上下导航版4、下列关于山水画意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情感,山水画如果没有了意境,也就没有了灵魂。B.意境在于有情趣有画意,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那些追求自然的画作说不上有意境,难以打动人。C.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源于画家对客观事物身临其境的长期观察和全面、深刻的认识。D.山水画创作中,画家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愿望越是强烈,对所描绘的景物思想感情越是真挚、朴实,意境也就越是鲜明。B课堂练习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的诗人和画家都很明确写景就是为了写情这一关键,因此,创作时着力夸张渲染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太追求描摹景物的真实度。B.无论写诗还是作画,要创作出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作品,不能仅靠长期观察来反映现实,还应该站到高于现实的层面。C.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没有意境,画画时力量无处使,没有意匠,意境就会落空。因此,二者不可偏废。D.齐白石画画很讲究手段,杜甫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表现方法、手段对艺术家创造出感人至深的作品至关重要。A拓展延伸“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板书小结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