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教案-【浙教版2024】《人·自然·社会》六年级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教案-【浙教版2024】《人·自然·社会》六年级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教学设计
课题 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人·自然·社会 年级 六上
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并认识毒品危害,明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知晓自我防护与禁毒行动指南,抵制易导致的不良行为习惯。2、学习2023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了解白色瘟疫”正在身边蔓延,认真学习本课内容,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负责。3、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初步认识毒品危害,我们应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共同构建一个无毒、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4、通过课堂分享涉毒案例、在防范毒品犯罪中我们能做些什么等活动来学以致用,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
教学重点 学习毒品的危害和怎样防御毒品蔓延进行分享交流活动
教学难点 1、完成课堂练习2、认识毒品种类
教学准备 课件、教案、导入视频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第4课《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1.板书课题。2.视频导入3.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世界因我们的生命而精彩。当“白色警钟”再次敲响时,我们应该用心铭记--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观看视频,思考、从新知引入中获取信息。 通过观看视频和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对本课主题内容的初步认识。
讲授新课 一、链接自我防护与禁毒行动指南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时刻保持警惕,不轻易接受陌生人提供的食品、饮料或药品。了解毒品的危害:通过学习相关知识,了解毒品对身体的长期和短期危害,以及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活动,如运动、阅读、艺术创作等,以充实自己的生活,增强对毒品的抵抗力。 寻求帮助和支持: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有涉毒行为,应立即向家人、朋友或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和支持。参与禁毒宣传:通过参与禁毒宣传活动,提高自己和周围人的禁毒意识,共同营造一个无毒的社会环境。二、新知讲解敲响“白色警钟”案例一:某中学生斌斌过生日,与多名同学、好友(包括刚结交的社会小青年)在某酒吧内聚会。一番唱歌、跳舞、戏后,有人提出买点“好东西”来助兴,这个主意得到了大家的附和。大家凑了数百元钱,从一名经常出没于酒吧的毒贩王某手中买来了一些K粉和摇头丸吸食和服用。很快,他们的目光开始迷离,身体开始扭曲,沉浸在疯狂之中……当被公安机关带走时,他们才知道K粉和摇头丸也是毒品,而吸食毒品是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此时已追悔莫及。案例二:高中生杨某家庭条件殷实,其父母在外经商,平时没空管他。杨某无心上学,经常进出娱乐场所,认识了一批所谓的“朋友”。他从“朋友”发布的视频里看到了一样新东西--“邮票”。这并不是真的邮票,它其实是一种毒品LSD(麦角酸二乙基酰胺)。这种毒品“邮票”被皮肤吸收后,可以让人产生幻觉长达12小时。杨某从“朋友”处购买毒品“邮票”并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售卖,同时附上“邮票”使用方法的视频。最终,杨某因犯贩卖毒品罪被判刑。 交流案例分析从以上两个案例来看,青少年走上吸毒贩毒的道路往往与其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有关。你觉得哪些行为习惯容易导致青少年走上歧途 易导致青少年走上歧途的不良行为习惯结交不良朋友:与有吸毒、违法乱纪行为的人交往。缺乏家庭监管:父母忙于工作,缺乏对孩子的管教和监督。好奇心强,易冲动:对新鲜事物好奇,缺乏判断力,容易冲动尝试毒品。追求刺激和享乐:在娱乐场所追求短暂快乐和刺激,忽视法律约束。自我控制能力差:面对困难和压力时,选择逃避现实,通过吸毒等方式寻求慰藉。“白色瘟疫”正在身边蔓延毒品威胁着人类最宝贵的财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据《2023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截至2023年底,全国现有吸毒人员89.6万人。值得注意的是,具有极强的伪装性、迷惑性的“神仙水”“迷奸水”“听话水”等毒品以及非列管的成瘾性物质“笑气”等还在不断出现。这些毒品以及非列管的成瘾性物质对中枢神经损害极大不仅给吸毒者本人及家庭带来严重危害,还会诱发盗抢骗等-系列违法犯罪活动。长期滥用毒品还极易导致精神性疾病,由此引发自伤自残、暴力伤害他人等行为,会给公共安全带来风险隐患。链接青少年吸食毒品的主要诱因1.青少年的好奇心是导致其沾染毒品的原因。2.不良社交圈和心智发育不够成熟等原因,会导致青少年不能识别朋友圈内出现的涉毒违法犯罪行为,极易受到所谓的“朋友”引诱或欺骗而尝试毒品。3.家庭教育管理的缺位和良好家庭氛围的缺失,是未成年人涉毒的重要原因。小学生自我防毒“五不要”1.不要食用陌生人提供的零食及饮料。2.不要效仿“偶像”的不良行为。3.不要结交涉毒“损友”。4.不要对吸食毒品产生好奇心。5.不要进入治安情况复杂的场所。涉毒行为必受制裁毒品与艾滋病、恐怖活动并称为人类社会的三大公害。它犹如一场“白色瘟疫”,直接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摧残了无数生命,使许多家庭陷入绝境,支离破碎。同时,它还破坏了社会的稳定秩序,阻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打击各种涉毒违法犯罪行为,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的呼声和一致的行动。运用法律手段惩治毒品犯罪,是国际法律的共同准则。每年的6月26日是“国际毒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已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7年12月29日通过,自2008年6月1日起施行。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浙江省禁毒条例》正式实施。链接什么是国际禁毒日?国际禁毒日,定于每年6月26日,旨在唤起全球对毒品滥用和非法贩运问题的关注与警觉。该节日起源于1987年联合国维也纳会议,会上提议设立此日以推动国际禁毒合作。国际禁毒日通过举办讲座、展览、研讨会等活动,提高公众对毒品危害的认识,培养禁毒意识,促进各国共同打击毒品犯罪,保护人类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禁毒合作,加强毒品预防教育,努力创造一个无毒的社会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与毒品有关的罪名1.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2.非法持有毒品罪。3.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4.非法生产、买卖、运输制毒物品,走私制毒物品罪。5.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6.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罪。7.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强迫他人吸毒罪。8.容留他人吸毒罪。9.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三、活动实施1、与同学交流你所知道的涉毒案例,并说说这些行为造成的后果和影响。案例一:史某贩卖、运输毒品罪案案情简介:史某在2020年3月至4月间,先后两次指使他人将冰毒从四川运往天津。在第二次运输过程中,其同案人员被警方当场抓获,缴获毒品可疑物30袋,共重1490.18克,检出甲基苯丙胺成分。史某被列为网上追逃人员,并于2022年被抓获。后果与影响:因贩卖、运输毒品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案例揭示了毒品运输的严重性和法律对此类犯罪的严厉打击。案例二:穆某制造毒品罪案案情简介:穆某是一名“瘾君子”,也是毒品再犯、累犯。2014年8月间,他在天津市某小区内向网友学习制毒技术,并指使他人购买制毒原料和工具,制造甲基苯丙胺475.51克,最终被公安机关抓获。后果与影响:穆某因制造毒品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此案例表明,制造毒品不仅危害个人健康,还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2、查找资料,谈谈我们学生在防范毒品犯罪中能做些什么。增强禁毒意识:了解毒品危害,学习法律法规。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拒绝盲目追求。慎重交友:选择健康社交圈,避免涉足不良场所。调节情绪:保持积极心态,学会缓解压力。参与禁毒宣传:提高公众警觉性,宣传毒品危害。及时报告:发现涉毒行为,立即向公安机关举报。3、请分享一下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对个人:毒品不仅侵蚀身体健康,导致各种疾病缠身,还严重破坏心理健康,引发精神问题,甚至威胁生命安全,让人陷入绝望深渊。对家庭:毒品成瘾者往往忽视家庭责任,导致家庭关系破裂,经济负担沉重,家庭氛围紧张,给家人带来无尽痛苦和伤害。对社会:毒品犯罪猖獗,社会治安恶化,资源浪费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深远,需引起高度重视,共同抵制毒品,守护美好家园。四、知识拓展1、毒品常见的种类有哪些?传统毒品鸦片:罂粟果实中提取,有强烈依赖性。吗啡:从鸦片中分离,镇痛但成瘾性强。海洛因:吗啡衍生物,成瘾快,难戒断。大麻:分有毒与无毒,有毒大麻产生幻觉和妄想。可卡因:从古柯叶中提取,兴奋剂和麻醉剂。新型毒品(合成毒品)甲基苯丙胺(冰毒):兴奋和致幻作用。摇头丸:苯丙胺衍生物,产生欣快感和幻觉。氯胺酮(K粉):抑制中枢神经,易溶于水。开心水:甲基苯丙胺液体,过量导致急性中毒。邮票(LSD):强烈致幻剂,无色无气味。奶茶粉:类似奶茶,但颗粒粗糙,易上瘾。2、毒品的伪装与识别技巧有哪些呢?伪装:毒品常被伪装成日常食品(如糖果、巧克力)、饮料(如可乐、咖啡)、香烟、电子烟、邮票等,外观与正常商品相似,极具迷惑性。识别技巧观察细节:注意包装是否粗糙、颜色是否异常,以及标签是否清晰。闻气味:伪装毒品的气味可能与正常商品有所不同,如过于浓烈或刺鼻。警惕陌生人:在娱乐场所、聚会等场合,避免轻易接受陌生人提供的食品、饮料等物品。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商品时选择正规渠道和信誉良好的商家。了解毒品知识:学习毒品的相关知识,提高防范意识。3、禁毒防毒的重要性。公共卫生安全:毒品滥用可能引发传染病等公共卫生问题,禁毒防毒有助于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个人成长与发展:远离毒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对个人成长、学习、工作和生活至关重要。法律意识与公民责任:了解禁毒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积极参与禁毒宣传活动,是履行公民责任、为禁毒事业贡献力量的表现。维护社会稳定:禁毒防毒工作有助于减少毒品犯罪,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毒品泛滥会阻碍经济发展,禁毒防毒有助于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保护青少年:青少年是禁毒防毒的重点关注对象,加强相关教育有助于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促进其全面发展。 学习链接知识。从故事中了解毒品危害的真实案例。进行课堂交流。进行知识补充。进行活动实施。完成问题思考并回答。学习知识拓展。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自我防护与禁毒的行动指南。以真实案例引入知识,让学生明白毒品危害不遥远,应敲响“白色警钟”提升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堂知识,更全面掌握。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进行问题分析,考查学生的思考能力发现能力和学以致用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创作并分享”我的无毒生活宣言“,以行动和决心展现对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承诺。 完成课堂练习 巩固课堂知识
课堂小结 珍爱生活 远离毒品1、学习新知引入2、学习毒品的危害和禁毒相关措施3、完成分享交流活动4、完成课堂练习5、认识毒品种类和识别技巧 总结回顾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课后作业 撰写一篇短文,反思学习”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课程后的感悟,并提出至少一项具体行动计划,以体现个人对无毒生活的承诺。 布置作业 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板书 观看板书 强调教学重点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