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初中名校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试卷1.(2023七上·浙江期中)位于浙江省长兴县的七里亭遗址,考古学家在此发掘出各类打制石器600余件。据此判断,与七里亭大致处于同一石器时代的遗址是( )A.北京人遗址 B.大汶口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答案】A【知识点】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发掘出各类打制石器600余件”并结合所学可知,七里亭遗址使用打制石器,说明其处于旧石器时代,北京人遗址也处于旧石器时代,A项正确;BCD三项均处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石器时代的文明,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发掘出各类打制石器600余件”,结合新旧石器时代的特点和选项中遗址所处的时期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2.(2023七上·浙江期中)距今约7000-5000年前,半坡文化的居民以粟等为主要作物;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造成两地居民生活方式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生产工具 B.政治制度 C.国家形态 D.地理环境【答案】D【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题题干“半坡文化的居民以粟等为主要作物;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结合所学可知,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说明地理环境不同,便得两处文化遗址种植的农作物不同,由此得出造成两地居民生活方式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地理环境,故选D项。材料表明,地理环境影响居民生活方式不同,与生产工具无关,排除A项。材料表明,地理环境影响居民生活方式不同,与政治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表明,地理环境影响居民生活方式不同,与国家形态无关,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早期农耕生活。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早期农耕生活的相关史实。3.(2023七上·浙江期中)据学者统计,当今中国常见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的姓氏约占89%。该统计资料适合用于研究( )A.原始农耕生活的特征 B.早期国家的发展历程C.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禅让制度的传承情况【答案】C【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题干“出自炎帝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的姓氏约占89%”并结合所学可知,远古时代,炎黄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的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因此,题干统计资料适合用于研究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远古传说时代的炎迷黄帝,没有涉及原始农耕生活,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远古传说时代的炎帝黄帝时期尚未形成早期国家,排除B项。禅让制是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方式,发生在尧舜禹时期,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炎黄联盟。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远古传说的相关史实。4.(2023七上·浙江期中)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贤治、善治,早在三皇五帝时期就十分注重“选贤与能”。这体现在当时( )A.形成了禅让部落首领制度 B.迈入了阶级社会的门槛C.出现了金字塔型等级结构 D.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答案】A【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题干“三皇五帝时期就十分注重‘选贤与能’”,结合所学可知,相传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首领,形成禅让制传承部落联盟的首领,主要推举贤能之士,故选A项。材料反映了禅让制注重“选贤与能”,没有体现迈入了阶级社会,排除B项。西周时期地方上实行分封制,形成了金字塔型等级结构,排除C项。夏商周时期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是青铜时代,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禅让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禅让制的相关史实。5.(2023七上·浙江期中)“从(二里头遗址)新发现中,人们几乎可以触摸到中国第一个王朝的脉动了。”文中的“王朝”是指(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答案】A【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中国第一个王朝”,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故选A项。商朝建立于夏朝之后,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排除B项。西周建立在商朝之后,是我国历史上第三个王朝,排除C项。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夏朝。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古代中国王朝更替的相关史实。6.(2023七上·浙江期中)有学者考证,历史上的商族屡屡迁徙。最后一次迁徙后,定都二百多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这次迁徙的组织者是( )A.商汤 B.武丁 C.盘庚 D.商纣【答案】C【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据题干“商族屡屡迁徙。最后一次迁徙后,定都二百多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结合所学可知,商朝前期社会动荡,经常迁徙都城,直到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殷,从此才安定下来,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故选C项。商汤,公元前1600年,建立商朝,定都亳,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武丁, 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 ,形成“武丁盛世”,排除B项。商纣,末代商王,由于残暴统治,激化了国内矛盾,牧野之战被周武王打败,商朝灭亡,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盘庚迁殷。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盘庚迁殷的相关史实。7.(2023七上·浙江期中)下图所示为利簋,簋内有铭文33字,记述了武王伐纣的事迹。这件青铜器见证了( )A.夏朝灭亡 B.盘庚迁殷 C.西周建立 D.平王东迁【答案】C【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记述了武王伐纣的事迹”,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推翻商朝统治,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故选C项。公元前1600年,夏桀暴政,商汤代夏,夏朝灭亡,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殷,标志商朝开始稳定下来,排除B项。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武王伐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武王伐纣的相关史实。8.(2023七上·浙江期中)商朝的附属国中,多数国君与商王没有血缘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而西周利用血缘关系把诸侯同天子结合为一体,即”封建亲威,以藩屏周”。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 )A.发展生产,增强实力 B.稳定统治,巩固疆土C.笼络宗亲,奖赏功臣 D.控制诸侯,强化皇权【答案】B【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西周利用血缘关系把诸侯同天子结合为一体,即‘封建亲威,以藩屏周’”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镇守疆土,维护西周的统治,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没有提及发展生产、增强实力的信息,A项错误;笼络宗亲,奖赏功臣不是分封制的根本目的,C项错误;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强化皇权”的说法错误,D项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分封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西周利用血缘关系把诸侯同天子结合为一体,即‘封建亲威,以藩屏周’”,结合分封制的目的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9.(2023七上·浙江期中)“中国”在古文献中称作“土中”。《集传》说:“洛邑,天地之中,故谓之土中。”据此判断,周代的青铜器“何尊”上“宅兹中国”的“中国”指的是今天的( )A.北京 B.洛阳 C.西安 D.南京【答案】B【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题干“洛邑,天地之中,故谓之土中”并结合所学可知,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为加强对商族旧地的控制,营建了东都洛邑,即今天的洛阳,因此,周代的青铜器“何尊”上“宅兹中国”的“中国”指的是今天的洛阳,故选B项。先秦时期,北京称为蓟,与“宅兹中国”的“中国”不符,排除A项。西周建立,定都镐京,即今天陕西西安,与“宅兹中国”的“中国”不符,排除C项。南京在古代称为“金陵”“建业”“建康”,与“宅兹中国”的“中国”不符,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中国”位置,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相关史实。10.(2023七上·浙江期中)甲骨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现代汉字“王、臣、劓、刖(古代的酷刑)”均能找到相应的甲骨文。据此判断,通过甲骨文我们可以了解( )A.早期国家的特征 B.私有制的起源C.母系氏族的状况 D.分封制的瓦解【答案】A【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题干“甲骨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主要记载商朝的政治、经济、祭祀等活动,因此,通过甲骨文我们可以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故选A项。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了私有制,而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排除B项。商朝时期,我国已经是阶级社会,不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瓦解,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11.(2023七上·浙江期中)春秋时期,齐国开挖淄济运河,沟通淄水与济水,用以逐鹿中原;楚国兴建江汉运河,沟通汉水与长江,用以经略东方。两国国君开凿运河旨在( )A.拓展水运 B.发展商业 C.促进交流 D.图谋霸业【答案】D【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题干“齐国开挖淄济运河,沟通淄水与济水,用以逐鹿中原”“楚国兴建江汉运河,沟通汉水与长江,用以经略东方”,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不断,齐楚两国开凿运河,都是为了扩大势力,说明两国国君开凿运河的根本目的是扩张影响力,图谋霸业,故选D项。运河开通,有利于拓展水运事业,但不是本质目的,排除A项。运河开通,便于物质集散运输,促进商业发展,排除B项。运河开通,推动水运发展,促进地区交流,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争霸斗争,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12.(2023七上·浙江期中)”华夏”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使周边民族融入华夏族。这说明春秋争霸促进了( )A.政治变革 B.民族交融 C.经济发展 D.技术进步【答案】B【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使周边民族融入华夏族”可知,春秋时期诸侯的争霸战争使得周边民族融入华夏族,说明春秋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与政治变革、经济发展以及技术进步无关,ACD三项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使周边民族融入华夏族”的主旨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13.(2023七上·浙江期中)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产生了金属货币,并出现了逐渐取代贝币等实物货币的趋势。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的大发展 B.分裂割据的变局C.冶炼技术日渐成熟 D.统一进程的加速【答案】A【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题干“各诸侯国先后产生了金属货币,并出现了逐渐取代贝币等实物货币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金属货币逐渐取代贝币,主要原因是铁犁牛耕,生产力进步,社会经济大发展,交换日益扩大,推动了金属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大量出现,故选A项。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社会动荡,与金属货币的产生没有因果联系, 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金属货币逐渐取代贝币,未体现冶炼技术成熟,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动荡分裂中孕育了统一因素,材料强调的却是金属货币出现,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14.(2023七上·浙江期中)西汉学者刘向用“田氏代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概括了中国某一时期的混乱局面,该时期最有可能是(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两汉之际【答案】C【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题干“田氏代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并结合所学可知,田氏代齐,六卿分晋,宣告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期,诸侯纷争频繁,社会动荡加剧,宗法分封崩溃,故选C项。西周时期,宗法分封稳定,奴隶制走向繁荣,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春秋时期,王室日渐衰微,诸侯间争霸迭起,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两汉之际,社会矛盾激化,光武帝重建汉室,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战国社会特点。要求学生结合“战国时期”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5.(2023七上·浙江期中)商鞅在谈及治国理念时指出:国君能用来勉励百姓的,是官职和爵位;国家之所以能够强大,“农战也”。以下变法措施能反映上述治国理念的是( )①奖励耕织 ②奖励军功 ③实行什伍连坐 ④推行郡县制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A【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按军功受爵,鼓励公战,禁止私斗;实行奖励耕织,发展生产,符合材料中的“国君能用来勉励百姓的,是官职和爵位”“农战”等信息,①②正确,A项正确;实行什伍连坐主要是加强对百姓的管理,稳定社会秩序,材料没有体现,③错误;推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材料没有体现,④错误,BCD三项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国君能用来勉励百姓的,是官职和爵位”“农战”,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16.(2023七上·浙江期中)都江堰是沿用至今的中国古代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该水利工程修筑于( )A.春秋时期秦国 B.春秋时期蜀国C.战国时期秦国 D.战国时期蜀国【答案】C【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都江堰”,结合所学分析: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故选C项。都江堰修建于战国时期秦国,不是春秋时期秦国,排除A项。都江堰修建于战国时期秦国,不是春秋时期蜀国,排除B项。都江堰修建于战国时期秦国,不是战国时期蜀国,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都江堰。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都江堰的相关史实。17.(2023七上·浙江期中)他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成为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是( )A.老子 B.庄子 C.墨子 D.韩非子【答案】D【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他”是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将法、术、势相结合,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D项正确;老子是道家创始人,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A项错误;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主张齐物论,追求逍遥的人生态度,B项错误;墨子是墨家代表人物,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思想,C项错误。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韩非子的思想主张,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能力。18.(2023七上·浙江期中)东周时期“游说之风盛行,论辩之士雄起,讲演之学开辟”,形成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群星闪耀的百家争鸣时代。对其评价正确的是(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是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③使儒学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④是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C【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据题干“游说之风盛行,论辩之士雄起,讲演之学开辟”“形成百家争鸣时代”,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是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因此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尊儒,使儒学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与东周时期百家争鸣不符合,故排除ABD三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19.(2023七上·浙江期中)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征召犯人、商人等入伍,并派他们攻占“陆梁地”,然后就地设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当时生活在“陆梁地”的少数民族主要是( )A.鲜卑 B.匈奴 C.越族 D.羌族【答案】C【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据题干“陆梁地”“设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发兵征服岭南越族,设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管辖“陆梁地”,由此可知,秦朝时期,生活在“陆梁地”的少数民族主要是越族,故选C项。鲜卑族是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生活了长城沿线的一支少数民族,排除A项。匈奴族在秦汉时期生活在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排除B项。羌族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古老民族,称为“云朵上的民族” 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始皇南征百越,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20.(2023七上·浙江期中)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这一制度形成于(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汉朝【答案】C【知识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以咸阳为中心,建立起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了巩固统治,秦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C项正确;夏朝、商朝时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没有建立中央集权制度,AB两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是在秦朝,汉朝在秦朝之后,D项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时间,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21.(2023七上·浙江期中)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得农业生产率有较大提升,进而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然而分裂割据的形势又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表明( )A.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B.农业是商业发展的前提C.秦国具备了武力统一的条件 D.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崛起【答案】A【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据材料“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得农业生产率有较大提升,进而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分裂割据的形势又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知,材料表明,一方面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另一方面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又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说明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故选A项。据材料“农业生产率有较大提升,进而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可知,农业是商业发展的前提,但只是部分材料内容,信息解读不全面,排除B项。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力日益增强,具备了武力统一的条件,便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材料信息表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没有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崛起,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相关历史知识。22.(2023七上·浙江期中)人们用“伐无道,诛暴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赞扬一场革命的首创精神。这场“革命”发生在( )A.夏末 B.商末 C.秦末 D.东汉【答案】C【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题干“伐无道,诛暴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末年,统治残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号令“伐无道,诛暴秦”,发动武装起义,由此得出这场“革命”是指发生在秦朝末年的大泽乡起义,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夏末桀暴政,引发成汤革命,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商末纣暴政,引发武王伐纣,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爆发黄巾大歧义,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陈胜吴广起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秦朝暴政的相关史实。23.(2023七上·浙江期中)“楚河汉界”是中国象棋盘中的分界线,它源于中国历史上的( )A.刘邦、项羽的反秦战争 B.刘邦、项羽的楚汉之争C.春秋战国的诸侯纷争 D.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答案】B【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楚河汉界”,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灭亡后,刘邦与项羽为争夺帝位,爆发了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史称“楚汉之争”,最终项羽败亡,刘邦建立汉朝,故选B项。“楚河汉界”源于“楚汉之争”,与刘邦、项羽的反秦战争不符,排除A项。“楚河汉界”源于“楚汉之争”,与春秋战国的诸侯纷争不符合,排除C项。“楚河汉界”源于“楚汉之争”,与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不符合,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楚汉之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楚汉之争的相关史实。24.(2023七上·浙江期中)《史记》记载,汉文帝在位23年没有再建宫殿、园林;他还撤销了警卫部队,削减了官廷所用的马匹。材料反映出汉文帝( )A.鼓励开荒 B.减轻刑罚 C.减免税赋 D.提倡节俭【答案】D【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题干“汉文帝在位23年没有再建宫殿、园林;他还撤销了警卫部队,削减了官廷所用的马匹”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华,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故选D项。材料内容体现了汉文帝勤俭治国,没有涉及鼓励开荒,排除A项。材料内容体现了汉文帝勤俭治国,没有涉及减轻刑罚,排除B项。汉高祖刘邦采取轻徭薄赋、减免税赋政策,不合题意,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文景之治。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文景之治的相关历史知识。25.(2023七上·浙江期中)西汉初期,经济凋敝,皇帝出行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但到汉武帝时期,马匹遍布街巷。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汉武盛世 D.百家争鸣【答案】B【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题干“西汉初期,经济凋敝,皇帝出行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但到汉武帝时期,马匹遍布街巷”可知,材料表明汉武帝时期,国库积累丰富、钱粮充盈、马匹增多,主要原因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经过休养生息,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出现了文景之治,故选B项。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统治后期,出现了“光武中兴”局面,排除A项。汉武帝统治时期,西汉国力达到鼎盛,史称“汉武盛世”,排除C项。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学术文化繁荣局面,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文景之治,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26.(2023七上·浙江期中)汉武帝视察新秦中(关中以北新开发地区)时,发现“千里无亭徽(防御工事)”,但是中央政府并未得到监御史的奏报。类似情况多次出现。为此,汉武帝( )A.设置刺史 B.奖励军功 C.建立县制 D.推行察举【答案】A【知识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据题干“汉武帝视察新秦中时,发现‘千里无亭徽’”“中央政府并未得到监御史的奏报”并结合所学可知,监御史负责监察职能,但材料反映监御史明显没有起以监察作用,为此,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代表朝廷负责监察地方,以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项。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建立县制,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排除C项。汉武帝推行察举制度,以选拔人才,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刺史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27.(2023七上·浙江期中)政治上结束战国纷争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百家争鸣却是在汉代。要了解”文化上结束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应查阅( )A.《史记·李斯列传》 B.《荀子·强国篇》C.《汉书·董仲舒传》 D.《汉书·景帝纪》【答案】C【知识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文化上结束百家争鸣却是在汉代”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汉武帝时期采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在文化上了结束百家争鸣。因此要了解”文化上结束百家争鸣”史实应该查阅《汉书·董仲舒传》,C项正确;李斯是秦朝的丞相,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均与材料中的“汉代”不符,AB两项错误;汉景帝在汉武帝之前,当时儒家思想尚未确立正统地位,百家争鸣局面尚未结束,D项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独尊儒术,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文化上结束百家争鸣却是在汉代”,结合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措施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28.(2023七上·浙江期中)某同学在学习某一历史课时,制作了这样的知识线索: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据此判断,该同学学习的内容是( )A.秦朝的统一 B.西汉的建立 C.西汉的强盛 D.东汉的兴衰【答案】D【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历史上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东汉末年政治的腐败引发了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即黄巾起义爆发,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基础。由此可知,该知识线索反映了东汉的兴衰,D项正确;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了国家统一,建立了秦朝,与材料信息“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不符,A项错误;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与材料信息“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不符,B项错误;经过60余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西汉国力达到强盛时期,与材料信息“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不符,C项错误。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东汉的兴衰,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结合东汉兴衰的过程和概况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29.(2023七上·浙江期中)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组织编撰《高丽史》,该书模仿中国史书的体例,分为”世家”列传”“志”“年表”等。这一体例最早见于( )A.《九章算术》 B.《史记》C.《黄帝内经》 D.《周髀算经》【答案】B【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世家”“列传”“志”“年表”属于纪传体体例,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B项正确;《九章算术》是东汉的数学成就,不是史书,A项错误;《黄帝内经》是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医学文献,不是史书,C项错误;《周髀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不是史书,D项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司马迁与《史记》,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史记》的内容和地位,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30.(2023七上·浙江期中)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汉代,新疆地区就纳入中国版图。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始于(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张骞出使西域C.西域都护的设置 D.班超经营西域【答案】C【知识点】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自此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项正确;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府管辖始于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的设置,而非丝绸之路开通无关,A项错误;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不是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府管辖的标志,B项错误;班超经营西域是在东汉,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是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D项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西汉的民族关系,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西汉管理西域地区的措施,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31.(2023七上·浙江期中)大遗址是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资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拥有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等是我国早期人类的典型代表。材料二:约一万年前,中国进入原始农耕文化阶段。文字资料 图片资料“定居不是靠狩猎和捕鱼的运气,或靠野果的零星收获来满足日常生活之需。”“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畜圈里,因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 山顶洞人的烧骨遗存 河姆渡人的水稻存 半坡人的粟遗存 北京人烧过的朴树子材料三:中华五千年文明曾长期遭到西方史学界的质疑与否认。距今约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这一观点。文明标准 考古发现国家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而判断国家形成的标准:一是阶级的分化,二是强制性权力系统的设立,以保证公共工程等的举行。 城北有一个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在贵族墓地,出土了玉琮等陪葬品,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形成鲜明对比。(1)在材料一中,能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的早期人类遗址是什么?并简述理由。(2)材料二认为定居生活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材料中的哪些原始先民过上了定居生活?(3)根据材料三,分析良渚古城考古发现的价值。【答案】(1)元谋人遗址理由: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 170万年前,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2)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发展是过上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河姆渡人,半坡人。(3)良渚古城考古发现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我国已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等是我国早期人类的典型代表”,结合所学可知,云南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 170万年前,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故元谋人遗址能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2)根本原因:据材料二“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畜圈里,因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并结合所学可知,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发展是过上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先民:据材料二“河姆渡人的水稻遗存”“半坡人的粟遗存”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河姆渡人,半坡人已经会种植粮食作物,从事了农业生产,过上了定居生活。(3)据材料三“在贵族墓地,出土了玉琮等陪葬品,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形成鲜明对比”并结合所学可知,良渚古城贵族墓地与普通墓葬的陪葬品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距今约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据材料三“城北有一个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并结合所学可知,良渚古城能建造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说明有强大的公权力系统出现。综上可知,良渚古城考古发现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我国已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故答案为:(1)元谋人遗址。理由: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 170万年前,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2)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发展是过上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河姆渡人,半坡人。(3)良渚古城考古发现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我国已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元谋人遗址。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元谋人遗址的相关历史知识。(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原始农耕生活,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良渚古城文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良渚古城文明的相关史实。32.(2023七上·浙江期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智慧结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教育智慧】西周时期,教育由官府垄断,即“学在官府”,受教育者一般为贵族。到春秋晚期,随着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地主政权需要大量知识分子为其服务,民间聚徒讲学的风气日渐兴盛,少数平民也获得受教育的机会。【科技之光】图1是古代造纸工艺流程 图2 是《伤寒杂病论》【传承之任】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种……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西周和春秋时期在教育方面的不同。面对变化,孔子提出怎样的教育主张?(2)图1反映的科技成就对人类文明有何贡献?图2著作的作者是谁?他在中医药学发展史上有何重要地位?(3)根据材料,概述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答案】(1)从学在官府到兴办私学;从贵族垄断教育到平民有受教育的机会。有教无类。(2)贡献:造纸术的发明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或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张仲景他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尊为“医圣”。(3)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1)不同:据材料【教育智慧】“西周时期,教育由官府垄断,即‘学在官府’”可知,西周时期,教育是学在官府;据材料【教育智慧】“到春秋晚期……民间聚徒讲学的风气日渐兴盛”可知,春秋晚期私学兴起。主张:据材料【教育智慧】“少数平民也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晚期,私学兴起,打破了官学垄断地位,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2)贡献:据材料【科技之光】“图1古代造纸工艺流程”,结合所学可知,图1反映的是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作者:据材料【科技之光】“图2《伤寒杂病论》”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编著了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尊为“医圣”。(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故答案为:(1)从学在官府到兴办私学;从贵族垄断教育到平民有受教育的机会。有教无类。(2)贡献:造纸术的发明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或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张仲景。他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尊为“医圣”。(3)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先秦教育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相关历史知识。(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造纸术与《伤寒杂病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东汉科技发展的相关史实。(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33.(2023七上·浙江期中)青铜、丝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名片之青铜】材料一:战国嵌错宴乐水陆攻战纹铜壶 材料二:秦二十六年铜诏版壶身纹饰分四层,其中,第三层为水陆攻战,左为步战仰攻,右为水陆战争。 (铭文大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天下,百姓安宁,……于是下诏书给丞相隗状、王绾,依法纠正度量衡器具的不一致,使有疑惑的人都明确起来,统一起来。【中国名片之丝绸】材料三:汉代丝绸之路和新疆营盘墓地遗址出土的丝织品营盘墓地遗址(图中A地)的时代为汉晋之际。丝织品为墓主人的锦袍。锦袍中的树为石榴树,是生长在中亚一带的植物;树下人物造型受到希腊、罗马艺术的影响;锦袍上的整体纹样体现出希腊、波斯两种文化互相融合的艺术特征。(1)运用所学知识,从两个角度简述材料一中的青铜器所反映的社会状况。(2)材料二中的图文资料为秦朝的哪两项统治措施提供了佐证?(3)根据材料三,写出营盘墓地出土的丝织品中凝聚了哪些区域的文化元素?并分析丝织品凝聚多种文化元素的原因。【答案】(1)见证战国手工业的繁荣(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见证战国兼并战争的频繁。(2)皇帝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3)文化元素:中国、波斯、中亚、希腊、罗马等。原因:营盘墓地位于西域地区,是丝绸之路上中外交往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1)社会状况:据材料一“战国嵌错宴乐水陆攻战纹铜壶”,结合所学可知,壶身纹饰分四层,体现了战国时期,我国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反映了战国时期手工业的繁荣。据材料一“战国嵌错宴乐水陆攻战纹铜壶”“第三层为水陆攻战,左为步战仰攻,右为水陆战争”,壶身战争场景,反映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频繁。(2)据材料二“秦二十六年铜诏版”“于是下诏书给丞相隗状、王绾”,结合所学可知,秦王政统一六国,自以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号称皇帝,创立皇帝制度,建立专制集权统治,自称曰朕,并改命为制,令为诏,从此诏书便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据材料二“依法纠正度量衡器具的不一致,使有疑惑的人都明确起来,统一起来”,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社会经济的交流与发展,统一文字,促进了文化交流与发展。(3)文化元素:据材料“营盘墓地遗址的时代为汉晋之际”体现了中国文化元素;据材料“生长在中亚一带的植物”体现了中亚文化元素;据材料“树下人物造型受到希腊、罗马艺术的影响”体现了希腊罗马元素;据材料“体现出希腊、波斯两种文化互相融合”体现了希腊、波斯文化元素。原因:据材料材料三“汉代丝绸之路”可知,营盘墓地位于西域地区,是丝绸之路上中外交往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是多种文明交汇的大舞台。【点评】(1)本题以为切入点青铜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相关历史知识,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相关的史实。(3)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34.(2023七上·浙江期中)汉武帝开创了西汉的盛世局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高祖)分封了自己的若干兄弟子侄为同姓王。……诸侯王在自己王国内拥有较大权力,可自行任命大部分官员并征收赋税,大者地跨数郡,其总地盘超出汉朝廷直辖郡县,中央集权受到严重挑战。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允许诸侯王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材料二:西汉自建立以来,币制混乱,郡国拥有铸币权是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之一,汉武帝”于是悉令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中央机构名)铸。”(1)根据两则材料,概括汉武帝采取的重大举措,并指出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2)若进一步探究”汉武帝与西汉强盛”这一历史主题,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从不同角度举两例。【答案】(1)颁布“推恩令”。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它们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或加强了中央集权等)(2)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的材料(设立河西四郡等材料);独尊儒术的材料;张骞出使西域的材料等。【知识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1)举措:依据材料“允许诸侯王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可以得出颁布“推恩令”;依据材料“‘汉武帝’于是悉令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中央机构名)铸”并结合所学可知,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作用:结合第一问的举措和所学可知,这些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2)补充:抓住主题“汉武帝与西汉强盛”,依据材料一可知,反映的是汉武帝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依据材料二可知,反映的是汉武帝在经济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因此结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其他措施补充即可,如补充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的材料(设立河西四郡等材料);独尊儒术的材料;张骞出使西域的材料等。【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汉武帝在政治和经济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解答;第二问,结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其他措施补充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1 / 1浙江省初中名校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试卷1.(2023七上·浙江期中)位于浙江省长兴县的七里亭遗址,考古学家在此发掘出各类打制石器600余件。据此判断,与七里亭大致处于同一石器时代的遗址是( )A.北京人遗址 B.大汶口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2.(2023七上·浙江期中)距今约7000-5000年前,半坡文化的居民以粟等为主要作物;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造成两地居民生活方式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生产工具 B.政治制度 C.国家形态 D.地理环境3.(2023七上·浙江期中)据学者统计,当今中国常见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的姓氏约占89%。该统计资料适合用于研究( )A.原始农耕生活的特征 B.早期国家的发展历程C.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禅让制度的传承情况4.(2023七上·浙江期中)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贤治、善治,早在三皇五帝时期就十分注重“选贤与能”。这体现在当时( )A.形成了禅让部落首领制度 B.迈入了阶级社会的门槛C.出现了金字塔型等级结构 D.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5.(2023七上·浙江期中)“从(二里头遗址)新发现中,人们几乎可以触摸到中国第一个王朝的脉动了。”文中的“王朝”是指(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6.(2023七上·浙江期中)有学者考证,历史上的商族屡屡迁徙。最后一次迁徙后,定都二百多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这次迁徙的组织者是( )A.商汤 B.武丁 C.盘庚 D.商纣7.(2023七上·浙江期中)下图所示为利簋,簋内有铭文33字,记述了武王伐纣的事迹。这件青铜器见证了( )A.夏朝灭亡 B.盘庚迁殷 C.西周建立 D.平王东迁8.(2023七上·浙江期中)商朝的附属国中,多数国君与商王没有血缘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而西周利用血缘关系把诸侯同天子结合为一体,即”封建亲威,以藩屏周”。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 )A.发展生产,增强实力 B.稳定统治,巩固疆土C.笼络宗亲,奖赏功臣 D.控制诸侯,强化皇权9.(2023七上·浙江期中)“中国”在古文献中称作“土中”。《集传》说:“洛邑,天地之中,故谓之土中。”据此判断,周代的青铜器“何尊”上“宅兹中国”的“中国”指的是今天的( )A.北京 B.洛阳 C.西安 D.南京10.(2023七上·浙江期中)甲骨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现代汉字“王、臣、劓、刖(古代的酷刑)”均能找到相应的甲骨文。据此判断,通过甲骨文我们可以了解( )A.早期国家的特征 B.私有制的起源C.母系氏族的状况 D.分封制的瓦解11.(2023七上·浙江期中)春秋时期,齐国开挖淄济运河,沟通淄水与济水,用以逐鹿中原;楚国兴建江汉运河,沟通汉水与长江,用以经略东方。两国国君开凿运河旨在( )A.拓展水运 B.发展商业 C.促进交流 D.图谋霸业12.(2023七上·浙江期中)”华夏”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使周边民族融入华夏族。这说明春秋争霸促进了( )A.政治变革 B.民族交融 C.经济发展 D.技术进步13.(2023七上·浙江期中)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产生了金属货币,并出现了逐渐取代贝币等实物货币的趋势。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的大发展 B.分裂割据的变局C.冶炼技术日渐成熟 D.统一进程的加速14.(2023七上·浙江期中)西汉学者刘向用“田氏代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概括了中国某一时期的混乱局面,该时期最有可能是(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两汉之际15.(2023七上·浙江期中)商鞅在谈及治国理念时指出:国君能用来勉励百姓的,是官职和爵位;国家之所以能够强大,“农战也”。以下变法措施能反映上述治国理念的是( )①奖励耕织 ②奖励军功 ③实行什伍连坐 ④推行郡县制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6.(2023七上·浙江期中)都江堰是沿用至今的中国古代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该水利工程修筑于( )A.春秋时期秦国 B.春秋时期蜀国C.战国时期秦国 D.战国时期蜀国17.(2023七上·浙江期中)他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成为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是( )A.老子 B.庄子 C.墨子 D.韩非子18.(2023七上·浙江期中)东周时期“游说之风盛行,论辩之士雄起,讲演之学开辟”,形成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群星闪耀的百家争鸣时代。对其评价正确的是(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是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③使儒学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④是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9.(2023七上·浙江期中)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征召犯人、商人等入伍,并派他们攻占“陆梁地”,然后就地设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当时生活在“陆梁地”的少数民族主要是( )A.鲜卑 B.匈奴 C.越族 D.羌族20.(2023七上·浙江期中)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这一制度形成于(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汉朝21.(2023七上·浙江期中)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得农业生产率有较大提升,进而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然而分裂割据的形势又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表明( )A.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B.农业是商业发展的前提C.秦国具备了武力统一的条件 D.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崛起22.(2023七上·浙江期中)人们用“伐无道,诛暴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赞扬一场革命的首创精神。这场“革命”发生在( )A.夏末 B.商末 C.秦末 D.东汉23.(2023七上·浙江期中)“楚河汉界”是中国象棋盘中的分界线,它源于中国历史上的( )A.刘邦、项羽的反秦战争 B.刘邦、项羽的楚汉之争C.春秋战国的诸侯纷争 D.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24.(2023七上·浙江期中)《史记》记载,汉文帝在位23年没有再建宫殿、园林;他还撤销了警卫部队,削减了官廷所用的马匹。材料反映出汉文帝( )A.鼓励开荒 B.减轻刑罚 C.减免税赋 D.提倡节俭25.(2023七上·浙江期中)西汉初期,经济凋敝,皇帝出行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但到汉武帝时期,马匹遍布街巷。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汉武盛世 D.百家争鸣26.(2023七上·浙江期中)汉武帝视察新秦中(关中以北新开发地区)时,发现“千里无亭徽(防御工事)”,但是中央政府并未得到监御史的奏报。类似情况多次出现。为此,汉武帝( )A.设置刺史 B.奖励军功 C.建立县制 D.推行察举27.(2023七上·浙江期中)政治上结束战国纷争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百家争鸣却是在汉代。要了解”文化上结束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应查阅( )A.《史记·李斯列传》 B.《荀子·强国篇》C.《汉书·董仲舒传》 D.《汉书·景帝纪》28.(2023七上·浙江期中)某同学在学习某一历史课时,制作了这样的知识线索: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据此判断,该同学学习的内容是( )A.秦朝的统一 B.西汉的建立 C.西汉的强盛 D.东汉的兴衰29.(2023七上·浙江期中)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组织编撰《高丽史》,该书模仿中国史书的体例,分为”世家”列传”“志”“年表”等。这一体例最早见于( )A.《九章算术》 B.《史记》C.《黄帝内经》 D.《周髀算经》30.(2023七上·浙江期中)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汉代,新疆地区就纳入中国版图。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始于(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张骞出使西域C.西域都护的设置 D.班超经营西域31.(2023七上·浙江期中)大遗址是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资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拥有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等是我国早期人类的典型代表。材料二:约一万年前,中国进入原始农耕文化阶段。文字资料 图片资料“定居不是靠狩猎和捕鱼的运气,或靠野果的零星收获来满足日常生活之需。”“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畜圈里,因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 山顶洞人的烧骨遗存 河姆渡人的水稻存 半坡人的粟遗存 北京人烧过的朴树子材料三:中华五千年文明曾长期遭到西方史学界的质疑与否认。距今约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这一观点。文明标准 考古发现国家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而判断国家形成的标准:一是阶级的分化,二是强制性权力系统的设立,以保证公共工程等的举行。 城北有一个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在贵族墓地,出土了玉琮等陪葬品,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形成鲜明对比。(1)在材料一中,能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的早期人类遗址是什么?并简述理由。(2)材料二认为定居生活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材料中的哪些原始先民过上了定居生活?(3)根据材料三,分析良渚古城考古发现的价值。32.(2023七上·浙江期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智慧结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教育智慧】西周时期,教育由官府垄断,即“学在官府”,受教育者一般为贵族。到春秋晚期,随着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地主政权需要大量知识分子为其服务,民间聚徒讲学的风气日渐兴盛,少数平民也获得受教育的机会。【科技之光】图1是古代造纸工艺流程 图2 是《伤寒杂病论》【传承之任】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种……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西周和春秋时期在教育方面的不同。面对变化,孔子提出怎样的教育主张?(2)图1反映的科技成就对人类文明有何贡献?图2著作的作者是谁?他在中医药学发展史上有何重要地位?(3)根据材料,概述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3.(2023七上·浙江期中)青铜、丝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名片之青铜】材料一:战国嵌错宴乐水陆攻战纹铜壶 材料二:秦二十六年铜诏版壶身纹饰分四层,其中,第三层为水陆攻战,左为步战仰攻,右为水陆战争。 (铭文大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天下,百姓安宁,……于是下诏书给丞相隗状、王绾,依法纠正度量衡器具的不一致,使有疑惑的人都明确起来,统一起来。【中国名片之丝绸】材料三:汉代丝绸之路和新疆营盘墓地遗址出土的丝织品营盘墓地遗址(图中A地)的时代为汉晋之际。丝织品为墓主人的锦袍。锦袍中的树为石榴树,是生长在中亚一带的植物;树下人物造型受到希腊、罗马艺术的影响;锦袍上的整体纹样体现出希腊、波斯两种文化互相融合的艺术特征。(1)运用所学知识,从两个角度简述材料一中的青铜器所反映的社会状况。(2)材料二中的图文资料为秦朝的哪两项统治措施提供了佐证?(3)根据材料三,写出营盘墓地出土的丝织品中凝聚了哪些区域的文化元素?并分析丝织品凝聚多种文化元素的原因。34.(2023七上·浙江期中)汉武帝开创了西汉的盛世局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高祖)分封了自己的若干兄弟子侄为同姓王。……诸侯王在自己王国内拥有较大权力,可自行任命大部分官员并征收赋税,大者地跨数郡,其总地盘超出汉朝廷直辖郡县,中央集权受到严重挑战。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允许诸侯王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材料二:西汉自建立以来,币制混乱,郡国拥有铸币权是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之一,汉武帝”于是悉令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中央机构名)铸。”(1)根据两则材料,概括汉武帝采取的重大举措,并指出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2)若进一步探究”汉武帝与西汉强盛”这一历史主题,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从不同角度举两例。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发掘出各类打制石器600余件”并结合所学可知,七里亭遗址使用打制石器,说明其处于旧石器时代,北京人遗址也处于旧石器时代,A项正确;BCD三项均处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石器时代的文明,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发掘出各类打制石器600余件”,结合新旧石器时代的特点和选项中遗址所处的时期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2.【答案】D【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题题干“半坡文化的居民以粟等为主要作物;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结合所学可知,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说明地理环境不同,便得两处文化遗址种植的农作物不同,由此得出造成两地居民生活方式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地理环境,故选D项。材料表明,地理环境影响居民生活方式不同,与生产工具无关,排除A项。材料表明,地理环境影响居民生活方式不同,与政治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表明,地理环境影响居民生活方式不同,与国家形态无关,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早期农耕生活。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早期农耕生活的相关史实。3.【答案】C【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题干“出自炎帝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的姓氏约占89%”并结合所学可知,远古时代,炎黄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的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因此,题干统计资料适合用于研究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远古传说时代的炎迷黄帝,没有涉及原始农耕生活,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远古传说时代的炎帝黄帝时期尚未形成早期国家,排除B项。禅让制是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方式,发生在尧舜禹时期,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炎黄联盟。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远古传说的相关史实。4.【答案】A【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题干“三皇五帝时期就十分注重‘选贤与能’”,结合所学可知,相传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首领,形成禅让制传承部落联盟的首领,主要推举贤能之士,故选A项。材料反映了禅让制注重“选贤与能”,没有体现迈入了阶级社会,排除B项。西周时期地方上实行分封制,形成了金字塔型等级结构,排除C项。夏商周时期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是青铜时代,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禅让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禅让制的相关史实。5.【答案】A【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中国第一个王朝”,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故选A项。商朝建立于夏朝之后,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排除B项。西周建立在商朝之后,是我国历史上第三个王朝,排除C项。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夏朝。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古代中国王朝更替的相关史实。6.【答案】C【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据题干“商族屡屡迁徙。最后一次迁徙后,定都二百多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结合所学可知,商朝前期社会动荡,经常迁徙都城,直到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殷,从此才安定下来,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故选C项。商汤,公元前1600年,建立商朝,定都亳,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武丁, 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 ,形成“武丁盛世”,排除B项。商纣,末代商王,由于残暴统治,激化了国内矛盾,牧野之战被周武王打败,商朝灭亡,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盘庚迁殷。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盘庚迁殷的相关史实。7.【答案】C【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记述了武王伐纣的事迹”,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推翻商朝统治,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故选C项。公元前1600年,夏桀暴政,商汤代夏,夏朝灭亡,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殷,标志商朝开始稳定下来,排除B项。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武王伐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武王伐纣的相关史实。8.【答案】B【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西周利用血缘关系把诸侯同天子结合为一体,即‘封建亲威,以藩屏周’”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镇守疆土,维护西周的统治,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没有提及发展生产、增强实力的信息,A项错误;笼络宗亲,奖赏功臣不是分封制的根本目的,C项错误;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强化皇权”的说法错误,D项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分封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西周利用血缘关系把诸侯同天子结合为一体,即‘封建亲威,以藩屏周’”,结合分封制的目的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9.【答案】B【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题干“洛邑,天地之中,故谓之土中”并结合所学可知,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为加强对商族旧地的控制,营建了东都洛邑,即今天的洛阳,因此,周代的青铜器“何尊”上“宅兹中国”的“中国”指的是今天的洛阳,故选B项。先秦时期,北京称为蓟,与“宅兹中国”的“中国”不符,排除A项。西周建立,定都镐京,即今天陕西西安,与“宅兹中国”的“中国”不符,排除C项。南京在古代称为“金陵”“建业”“建康”,与“宅兹中国”的“中国”不符,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中国”位置,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相关史实。10.【答案】A【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题干“甲骨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主要记载商朝的政治、经济、祭祀等活动,因此,通过甲骨文我们可以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故选A项。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了私有制,而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排除B项。商朝时期,我国已经是阶级社会,不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瓦解,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11.【答案】D【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题干“齐国开挖淄济运河,沟通淄水与济水,用以逐鹿中原”“楚国兴建江汉运河,沟通汉水与长江,用以经略东方”,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不断,齐楚两国开凿运河,都是为了扩大势力,说明两国国君开凿运河的根本目的是扩张影响力,图谋霸业,故选D项。运河开通,有利于拓展水运事业,但不是本质目的,排除A项。运河开通,便于物质集散运输,促进商业发展,排除B项。运河开通,推动水运发展,促进地区交流,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争霸斗争,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12.【答案】B【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使周边民族融入华夏族”可知,春秋时期诸侯的争霸战争使得周边民族融入华夏族,说明春秋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与政治变革、经济发展以及技术进步无关,ACD三项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使周边民族融入华夏族”的主旨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13.【答案】A【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题干“各诸侯国先后产生了金属货币,并出现了逐渐取代贝币等实物货币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金属货币逐渐取代贝币,主要原因是铁犁牛耕,生产力进步,社会经济大发展,交换日益扩大,推动了金属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大量出现,故选A项。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社会动荡,与金属货币的产生没有因果联系, 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金属货币逐渐取代贝币,未体现冶炼技术成熟,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动荡分裂中孕育了统一因素,材料强调的却是金属货币出现,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14.【答案】C【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题干“田氏代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并结合所学可知,田氏代齐,六卿分晋,宣告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期,诸侯纷争频繁,社会动荡加剧,宗法分封崩溃,故选C项。西周时期,宗法分封稳定,奴隶制走向繁荣,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春秋时期,王室日渐衰微,诸侯间争霸迭起,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两汉之际,社会矛盾激化,光武帝重建汉室,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战国社会特点。要求学生结合“战国时期”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5.【答案】A【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按军功受爵,鼓励公战,禁止私斗;实行奖励耕织,发展生产,符合材料中的“国君能用来勉励百姓的,是官职和爵位”“农战”等信息,①②正确,A项正确;实行什伍连坐主要是加强对百姓的管理,稳定社会秩序,材料没有体现,③错误;推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材料没有体现,④错误,BCD三项错误。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国君能用来勉励百姓的,是官职和爵位”“农战”,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16.【答案】C【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都江堰”,结合所学分析: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故选C项。都江堰修建于战国时期秦国,不是春秋时期秦国,排除A项。都江堰修建于战国时期秦国,不是春秋时期蜀国,排除B项。都江堰修建于战国时期秦国,不是战国时期蜀国,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都江堰。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都江堰的相关史实。17.【答案】D【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他”是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将法、术、势相结合,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D项正确;老子是道家创始人,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A项错误;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主张齐物论,追求逍遥的人生态度,B项错误;墨子是墨家代表人物,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思想,C项错误。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韩非子的思想主张,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能力。18.【答案】C【知识点】百家争鸣【解析】【分析】据题干“游说之风盛行,论辩之士雄起,讲演之学开辟”“形成百家争鸣时代”,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是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因此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尊儒,使儒学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与东周时期百家争鸣不符合,故排除ABD三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19.【答案】C【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据题干“陆梁地”“设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发兵征服岭南越族,设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管辖“陆梁地”,由此可知,秦朝时期,生活在“陆梁地”的少数民族主要是越族,故选C项。鲜卑族是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生活了长城沿线的一支少数民族,排除A项。匈奴族在秦汉时期生活在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排除B项。羌族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古老民族,称为“云朵上的民族” 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始皇南征百越,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20.【答案】C【知识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以咸阳为中心,建立起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了巩固统治,秦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C项正确;夏朝、商朝时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没有建立中央集权制度,AB两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是在秦朝,汉朝在秦朝之后,D项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时间,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21.【答案】A【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据材料“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得农业生产率有较大提升,进而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分裂割据的形势又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知,材料表明,一方面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另一方面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又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说明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故选A项。据材料“农业生产率有较大提升,进而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可知,农业是商业发展的前提,但只是部分材料内容,信息解读不全面,排除B项。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力日益增强,具备了武力统一的条件,便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材料信息表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没有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崛起,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相关历史知识。22.【答案】C【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题干“伐无道,诛暴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末年,统治残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号令“伐无道,诛暴秦”,发动武装起义,由此得出这场“革命”是指发生在秦朝末年的大泽乡起义,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夏末桀暴政,引发成汤革命,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商末纣暴政,引发武王伐纣,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爆发黄巾大歧义,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陈胜吴广起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秦朝暴政的相关史实。23.【答案】B【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时序【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楚河汉界”,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灭亡后,刘邦与项羽为争夺帝位,爆发了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史称“楚汉之争”,最终项羽败亡,刘邦建立汉朝,故选B项。“楚河汉界”源于“楚汉之争”,与刘邦、项羽的反秦战争不符,排除A项。“楚河汉界”源于“楚汉之争”,与春秋战国的诸侯纷争不符合,排除C项。“楚河汉界”源于“楚汉之争”,与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不符合,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楚汉之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楚汉之争的相关史实。24.【答案】D【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题干“汉文帝在位23年没有再建宫殿、园林;他还撤销了警卫部队,削减了官廷所用的马匹”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华,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故选D项。材料内容体现了汉文帝勤俭治国,没有涉及鼓励开荒,排除A项。材料内容体现了汉文帝勤俭治国,没有涉及减轻刑罚,排除B项。汉高祖刘邦采取轻徭薄赋、减免税赋政策,不合题意,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文景之治。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文景之治的相关历史知识。25.【答案】B【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题干“西汉初期,经济凋敝,皇帝出行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但到汉武帝时期,马匹遍布街巷”可知,材料表明汉武帝时期,国库积累丰富、钱粮充盈、马匹增多,主要原因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经过休养生息,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出现了文景之治,故选B项。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统治后期,出现了“光武中兴”局面,排除A项。汉武帝统治时期,西汉国力达到鼎盛,史称“汉武盛世”,排除C项。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学术文化繁荣局面,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文景之治,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26.【答案】A【知识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据题干“汉武帝视察新秦中时,发现‘千里无亭徽’”“中央政府并未得到监御史的奏报”并结合所学可知,监御史负责监察职能,但材料反映监御史明显没有起以监察作用,为此,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代表朝廷负责监察地方,以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项。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建立县制,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排除C项。汉武帝推行察举制度,以选拔人才,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刺史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27.【答案】C【知识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文化上结束百家争鸣却是在汉代”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汉武帝时期采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在文化上了结束百家争鸣。因此要了解”文化上结束百家争鸣”史实应该查阅《汉书·董仲舒传》,C项正确;李斯是秦朝的丞相,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均与材料中的“汉代”不符,AB两项错误;汉景帝在汉武帝之前,当时儒家思想尚未确立正统地位,百家争鸣局面尚未结束,D项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独尊儒术,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文化上结束百家争鸣却是在汉代”,结合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措施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28.【答案】D【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历史上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东汉末年政治的腐败引发了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即黄巾起义爆发,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基础。由此可知,该知识线索反映了东汉的兴衰,D项正确;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了国家统一,建立了秦朝,与材料信息“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不符,A项错误;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与材料信息“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不符,B项错误;经过60余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西汉国力达到强盛时期,与材料信息“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不符,C项错误。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东汉的兴衰,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结合东汉兴衰的过程和概况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29.【答案】B【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世家”“列传”“志”“年表”属于纪传体体例,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B项正确;《九章算术》是东汉的数学成就,不是史书,A项错误;《黄帝内经》是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医学文献,不是史书,C项错误;《周髀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不是史书,D项错误。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司马迁与《史记》,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史记》的内容和地位,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30.【答案】C【知识点】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自此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项正确;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府管辖始于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的设置,而非丝绸之路开通无关,A项错误;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不是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府管辖的标志,B项错误;班超经营西域是在东汉,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是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D项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西汉的民族关系,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西汉管理西域地区的措施,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31.【答案】(1)元谋人遗址理由: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 170万年前,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2)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发展是过上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河姆渡人,半坡人。(3)良渚古城考古发现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我国已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等是我国早期人类的典型代表”,结合所学可知,云南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 170万年前,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故元谋人遗址能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2)根本原因:据材料二“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畜圈里,因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并结合所学可知,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发展是过上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先民:据材料二“河姆渡人的水稻遗存”“半坡人的粟遗存”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河姆渡人,半坡人已经会种植粮食作物,从事了农业生产,过上了定居生活。(3)据材料三“在贵族墓地,出土了玉琮等陪葬品,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形成鲜明对比”并结合所学可知,良渚古城贵族墓地与普通墓葬的陪葬品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距今约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据材料三“城北有一个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并结合所学可知,良渚古城能建造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说明有强大的公权力系统出现。综上可知,良渚古城考古发现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我国已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故答案为:(1)元谋人遗址。理由: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 170万年前,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2)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发展是过上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河姆渡人,半坡人。(3)良渚古城考古发现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我国已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元谋人遗址。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元谋人遗址的相关历史知识。(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原始农耕生活,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良渚古城文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良渚古城文明的相关史实。32.【答案】(1)从学在官府到兴办私学;从贵族垄断教育到平民有受教育的机会。有教无类。(2)贡献:造纸术的发明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或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张仲景他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尊为“医圣”。(3)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1)不同:据材料【教育智慧】“西周时期,教育由官府垄断,即‘学在官府’”可知,西周时期,教育是学在官府;据材料【教育智慧】“到春秋晚期……民间聚徒讲学的风气日渐兴盛”可知,春秋晚期私学兴起。主张:据材料【教育智慧】“少数平民也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晚期,私学兴起,打破了官学垄断地位,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2)贡献:据材料【科技之光】“图1古代造纸工艺流程”,结合所学可知,图1反映的是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作者:据材料【科技之光】“图2《伤寒杂病论》”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编著了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尊为“医圣”。(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故答案为:(1)从学在官府到兴办私学;从贵族垄断教育到平民有受教育的机会。有教无类。(2)贡献:造纸术的发明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或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张仲景。他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尊为“医圣”。(3)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先秦教育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相关历史知识。(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造纸术与《伤寒杂病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东汉科技发展的相关史实。(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33.【答案】(1)见证战国手工业的繁荣(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见证战国兼并战争的频繁。(2)皇帝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3)文化元素:中国、波斯、中亚、希腊、罗马等。原因:营盘墓地位于西域地区,是丝绸之路上中外交往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1)社会状况:据材料一“战国嵌错宴乐水陆攻战纹铜壶”,结合所学可知,壶身纹饰分四层,体现了战国时期,我国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反映了战国时期手工业的繁荣。据材料一“战国嵌错宴乐水陆攻战纹铜壶”“第三层为水陆攻战,左为步战仰攻,右为水陆战争”,壶身战争场景,反映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频繁。(2)据材料二“秦二十六年铜诏版”“于是下诏书给丞相隗状、王绾”,结合所学可知,秦王政统一六国,自以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号称皇帝,创立皇帝制度,建立专制集权统治,自称曰朕,并改命为制,令为诏,从此诏书便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据材料二“依法纠正度量衡器具的不一致,使有疑惑的人都明确起来,统一起来”,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社会经济的交流与发展,统一文字,促进了文化交流与发展。(3)文化元素:据材料“营盘墓地遗址的时代为汉晋之际”体现了中国文化元素;据材料“生长在中亚一带的植物”体现了中亚文化元素;据材料“树下人物造型受到希腊、罗马艺术的影响”体现了希腊罗马元素;据材料“体现出希腊、波斯两种文化互相融合”体现了希腊、波斯文化元素。原因:据材料材料三“汉代丝绸之路”可知,营盘墓地位于西域地区,是丝绸之路上中外交往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是多种文明交汇的大舞台。【点评】(1)本题以为切入点青铜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相关历史知识,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相关的史实。(3)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34.【答案】(1)颁布“推恩令”。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它们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或加强了中央集权等)(2)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的材料(设立河西四郡等材料);独尊儒术的材料;张骞出使西域的材料等。【知识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1)举措:依据材料“允许诸侯王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可以得出颁布“推恩令”;依据材料“‘汉武帝’于是悉令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中央机构名)铸”并结合所学可知,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作用:结合第一问的举措和所学可知,这些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2)补充:抓住主题“汉武帝与西汉强盛”,依据材料一可知,反映的是汉武帝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依据材料二可知,反映的是汉武帝在经济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因此结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其他措施补充即可,如补充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的材料(设立河西四郡等材料);独尊儒术的材料;张骞出使西域的材料等。【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汉武帝在政治和经济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解答;第二问,结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其他措施补充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初中名校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初中名校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