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上13湖心亭看雪 课堂实录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三单元所选古代诗文,皆为传统的名家名篇。散文都是名胜记游之作,诗词则偏于抒发个人的情志、怀抱。学习这个单元时,要了解古代写景游记散文的文体特点及其写景方法,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情感。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张岱的小品文。这篇游记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叙写了作者在湖心亭的奇遇,将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表现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湖心亭看雪》相较于《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来说,篇幅简短,语言极为简练,不夸饰,不造作,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冰雪世界。《湖心亭看雪》写于明朝灭亡之后,作者开头却依然用“崇祯”年号来写时间。再结合创作背景“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因此对“国故往事的怀恋”自然会成为文章的解读点。所以学习时,可以通过有理有据的方式读出多种情感进行评价,从而理解此文中更丰富的情感。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掌握一些文言阅读方法,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学生七八年级已经学过多篇写景抒情类散文,具备通过分析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作为一篇文言自读课文,《湖心亭看雪》的文意疏通环节可在课下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对于作者的情感探讨,则要引导学生融入现代思考,如文中“痴”字的内涵及其当代工作、学习中的价值。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大意。2.探究文章写景部分,描绘画面美,抓住关键词理解作者的性情。3.借助背景资料,有理有据地对作者的精神世界做出评价。教学重点探究文章写景部分,描绘画面美,抓住关键词理解作者的性情。教学难点借助背景资料,有理有据地对作者的精神世界做出评价。教学过程1、课前导入:导入说明-该教学设计为第二课时,这一课时将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对《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的文意进行了疏通,相信同学们对这篇文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掌握,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师:我们先来了解我们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学习目标。2、补充文题,探寻人物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所掌握的文章内容以“ (谁) (时间)湖心亭看 (怎样的)雪”格式进行补充。生:金陵客夜晚湖心亭看洁白的雪生:张岱夜晚湖心亭看洁白的、空旷的雪。……师:通过大家对文题的补充,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同学们用文章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他的性格特点。生可能回答:“独”(师解释“独”)的含义:独自、孤独、特立独行……师追问:文中有一个对他性格特征更确切的评价。生:“痴”(板书“痴”)师:“痴”又哪些含义呢?请看黑板。(出示“痴”的四种含义)基本解释:①傻乎乎;愚笨。②极度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③极度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而不能自拔的人。④由于某种事物影响变傻了的;精神失常。注:强调“傻乎乎”属于中性词,可解释为人单纯(褒义);可解释为不知人情世故(贬义)。师:根据你们对文意的理解,说说张岱符合“痴”的哪些含义?生:第一个含义“傻乎乎”。他大雪天晚上出门,让人无法理解。生:第二个含义。他在大雪天的晚上出门赏雪景,说明他迷恋雪景。生:第三个含义。师:通过大家对“痴”字的理解,我们现在来归纳一下张岱“痴”的具体表现。(板书)生:行为傻乎乎,“痴行”生:沉迷于赏景,“痴景”3、找“痴行”师:请同学们快速的在文中圈画出能表现张岱“痴行”的句子,并大声读出来。生:“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一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师:在这段文字中哪些字能具体体现他的“痴”?生:“大”“三”“绝”“拥”“独”师:在一个“人鸟声俱绝”的环境里,张岱独自一人出门,的确与众不同,特立独行,那他此次出门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4、品“痴景”师:在文中找出描写湖心亭景色的句子,并大声读出来。生:“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师:分组朗读这个句子,并揣摩他的写景方法。(朗读要求:男生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读出水天相接的磅礴气势;女生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出轻柔、渺小的味道)师: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磅礴气势?生:“上下一白”、三个“与”重读。师:张岱用寥寥几笔就把湖心亭的冰雪世界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把这种写景方法叫做什么?生:白描。师: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描呢?生:……(出示白描的介绍,学生做好笔记。给出示例,加深对白描手法的掌握)师:再读句子,从具体词语入手探究写景顺序。生:先写远景,天、云、山、水;再写近景,长堤、湖心亭、小舟、舟中人。生:由大到小,先写天地苍茫的浩大景象,再写人、物的渺小,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师:面对这样的冰雪世界,有同学进行了描画,给大家展示一下。欣赏完他的墨宝,大家合上课本,齐备这句,感受张岱描绘的冰雪之境。师:见到此景,张岱产生出了怎样的感情?生:喜爱之情。5、悟痴情师:文中除了有张岱对雪景的喜爱之情,还有什么情感呢?请看资料链接,在文中找出表现他“痴情”的痕迹。材料一:“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1644)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材料二:“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生:“崇祯五年十二月”。生:“金陵人”。师:这些句子体现了张岱哪些情感?生: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小结:本文运用了淡雅的语言,记述了一次湖心亭赏雪景的往事,描写了西湖雪后的宁静空旷之美,表现了作者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趣,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师: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回味痴人张岱对冰雪世界的喜爱之情与他深切的故国之思。6、知识拓展:柳宗元一个人寒江钓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杜甫一个人登高长啸: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陈子昂一个人登台长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王维一个人弹琴长啸: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李白一个人对月饮酒: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7、课后练笔:运用白描的手法,尝试对一处景物进行描写。课堂总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时年已经五十岁的张岱只身一人,西湖赏雪。他以白描画雪景,他以淡笔写浓情。无论是开篇的“崇祯五年十二月”还是结尾的“金陵人”,作者张岱那难以言喻的苦闷之情和故国之思都跃然于纸上,我们也领悟到了他孤高自赏、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板书设计13湖心亭看雪找痴行 特立独行品痴景 天人合一悟痴情 故国之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