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教案

资源简介

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主备人:李小丽
教学目标:1、熟悉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类型,结合实例分析各功能区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区位特征。
2、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的联系。
3、培养热爱科学知识的观念,研究家乡城市面貌。
教学重点:1、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1、城市功能分区的对比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课本18页和图2.1),并回答问题城市用地分为哪些类型?理解什么是集聚效应?二、城市功能分区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功能分区的对比(从特征、具体分布等方面)。2、教师集中学生的想法,归纳成完整的知识点。活动题讲与练(21页活动) 1、让学生看图2.5回答练习题; 2、可以以家乡晋城为例,结合本节知识点来分析城市功能分区。 学生看书、回答:1、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用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等。2、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的集聚。学生自己看书并结合实际总结学生思考活动题 结合实际生活理解知识点养成学生多思考的习惯
课后作业:练习册相应的题,并背诵城市功能分区的知识点。
第2课时
教学目标:1、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因素和行政因素等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
2、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好方法。
教学重点:1、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
教学难点:1、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课本21页和图2.6)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了解三种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学生自主阅读并看图理解)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教师指导学生看书和图2.7、2.8)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什么?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哪些方面?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哪些影响因素?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教师点拨: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城市的发展而变化,可从城市发展的初期和中后期进行对比。 学生总结知识点并结合实例理解1、学生看书总结:1、经济因素2、付出租金的高低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收入、知名度、种族宗教和历史因素学生阅读课本用表格进行对比 培养学生主动独立学习的能力养成学生多思考、仔细观察的习惯
课后作业:24页的活动题和练习册相应的题。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教育目标:1、阅读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知道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是不同的。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3、了解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了解不同等级城市空间分布特点。
教学重点:1、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
2、不同的城市等级其城市地域结构不同,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1、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课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25页),并回答问题城市等级是怎样划分的?2、城市划分为哪些等级?3、我国城市的等级划分是怎样的?活动练习(25页) 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完成活动题。教师总结:不同等级的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都是不同的。并且是变化的。三、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指导学生看书27、28页和图2.12)结合图2.12回答读图思考的题目,引导学生总结:1、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阅读和案例分析) 学生看书、回答:疆域、人口、经济发展程度等。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3、根据人口数量划分。学生思考并答题学生思索得出:小城市提供的服务少,范围小,大城市则相反。学生总结: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反。 养成学生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养成学生多动脑思考的习惯
课后作业:导学案相应的题目。
第三节 城市化
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影像、实地调查与教材的学习,能准确地说出城市化的定义及表现
2、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比较认识到城市化的双刃性,以及对城市化中产生的问题有基本的解决方法
3、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进程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曲线特征及其成因,发达国家逆城市化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什么是城市化阅读课本31、32页和图2.16、2.17,并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城市化?(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2、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有哪些?(可以从周边实际生活来举例说明)3、城市化的标志有哪些?(引导学生回答)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全球性的城市化主要发生在什么以后,呈现怎样的曲线?2、城市化进程(通过分析案例——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来掌握)(1)通过阅读案例,让学生思考城市化的进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2)思考在各个阶段都有哪些特征和表现;(3)让学生思考并完成活动题的表格。教师总结:世界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见下表: 学生回答:1、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2、推力、动力,从农村和城市两方面来回答。3、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学生回答:1、工业革命之后:被拉平的“S”曲线2、学生思考并完成:仔细阅读案例,分析图例,完成相应的问题。 让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实际生活,积极思考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城市化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国家
加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
熟悉目前世界各国家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进入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处于初期或中期加速阶段。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阅读课本36、37、38页,回答下列问题: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 学生可以举例学生回答:生物、土地质量、水循环、气候等建卫星城、推进郊区城市化、合理规划城市降低污染、建立良性循环 要求学生科学看待城市化发展的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课后作业:背诵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和导学案相应的练习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