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9张PPT)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老师们一路陪伴着大家成长,其中哪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遇到一位令他终身难忘的老师。他是谁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老师吧。自学任务1.了解本课相关文学常识。本文选自___________,其体裁是______________。作者鲁迅,字______,原名_______。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一。2.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词,并明确读音。3.再次浏览课文,圈出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并据此归纳文章层次。4.梳理与藤野先生相关的几件故事。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其体裁是回忆性散文。作者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树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文学常识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主要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其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文学常识字词积累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1.边读边圈出文中提示空间地点转换的语句,并据此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简述各部分大意。2.文章围绕藤野先生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用小标题形式简要概括。整体感知1.边读边圈出文中提示空间地点转换的语句,并据此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简述各部分大意。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感受,交代去仙台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5段):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分别。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整体感知2.文章围绕藤野先生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用小标题形式简要概括。①添改讲义(11-15)②纠正解剖图(16-19)③关心实习(20-22)④了解裹脚(23)(共10张PPT)1.研读课文第二部分,说说围绕藤野先生所写的几个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形象特征?研读形象表述方法:文章通过记叙_________,表现了xx(人物)________的品质2.课文6-9段是如何描写藤野先生外在形象的,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研读形象2.课文是如何描写藤野先生外在形象的,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缓慢而很有顿挫生活俭朴不修边幅衣着模胡、旧外套,被怀疑是扒手外貌动作语言侧面研读形象藤野先生关心且尊重学生,耐心细致,治学严谨,待人诚恳,的确是位受人爱戴的好老师,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是一个老师的本分,但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评价却是非常高的。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第37段,找找鲁迅先生给予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度评价。研读形象3.鲁迅先生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分析原因。研读形象研读形象作为老师,藤野先生没有因为我是中国留学生而歧视我,而是认真帮我批改讲义、纠正解剖图,甚至关心我的实习等,是认真负责严谨治学的好老师。作为学者,藤野先生并没有狭隘的民族观念,对于弱国来的学生及其贫弱的祖国抱着同情与尊重,而且矢志于将医学事业传到中国。研读形象4.本文标题是《藤野先生》,但文中还写了一些与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感受,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觉得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1-2段:东京见闻;4-5段:仙台优待;24-28段:匿名信事件;29-31段:看电影事件作用:A.写东京见闻是交代遇到藤野先生的前因;B.写仙台优待是为了正面衬托藤野先生的美好品质;C.匿名信事件反衬藤野先生的真诚、公正、没有民族偏见;D.看电影事件,是我弃医从文离开藤野的原因。课堂小结本文采用肖像、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及反衬的手法,同时抓取典型事例的方法为我们刻画了一位热忱、关心学生、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的形象。希望在以后的写作中同学们也能学会运用这些方法来刻画人物。拓展阅读阅读《金岳霖先生》一文,把握金岳霖先生的形象。(共11张PPT)(一)品读第1-3段,思考:品味语言1.从写作手法或修辞角度,简要赏析第1段中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句子。2.从第2段中你可以读出怎样的作者形象?其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表述方法:我从_____一句,读出了一个_____的鲁迅。我从_____一句,读出了鲁迅_____的心情。1.从写作手法或修辞角度,简要赏析第1段中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句子。品味语言①“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等句子,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其既想赶时髦,又想极力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心理。②“形成一座富士山”“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运用比喻、夸张、反语等手法,讽刺“清国留学生”庸俗、不思进取、浑浑噩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与嘲讽。2.从第2段中你可以读出怎样的作者形象?其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品味语言①我从“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一句,读出了一个专心求学、积极进取、有远大抱负、不盲目追求娱乐的鲁迅。②我从“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一句,读出了鲁迅对中国留学生浑浑噩噩、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失望与憎恶之情。品味语言(二)品读第4-5段,思考:3.“我”为什么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名?4.如何理解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归结为“大概是物以希为贵”。品味语言(二)品读第4-5段,思考:3.“我”为什么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名?触发忧国之情反清志士客死之地水户:爱 国日暮里:古诗词中常用“日”暗喻皇帝、皇权;用“日落”暗指政权衰微;用乌云蔽日暗指奸臣当道,蒙蔽君主。品味语言(二)品读第4-5段,思考:4.如何理解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归结为“大概是物以希为贵”。“大概”表推测、估计,以诙谐的口气猜测“我”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以“物以希为贵”为喻,表现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品味语言(三)品读第29-31段5.说说作者离开仙台不再学医的原因。链接材料:“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品味语言(四)品读第37-38段6.感受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并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藤野先生激励作者,使其决心以笔作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课堂总结1.双线结构:本文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离开东京、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弃医从文的原因等都是围绕暗线展开的。课堂总结2.语言特色语言富有浓厚的感彩。文章的语言时而尖刻讽刺,时而真挚赞美,时而悲愤责难,时而深沉叙述,恰当地表现了作者情绪的变化。《藤野先生》教案(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积累本课生字词,记住相关文学常识。2.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结构及写作思路。【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老师们一路陪伴着大家成长,其中哪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遇到一位令他终身难忘的老师。他是谁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老师吧。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其体裁是回忆性散文。作者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树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2.文体常识散文: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其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三.字词积累烂熳(màn ) 绯红(fēi) 发髻(jì) 驿站(yì) 芋梗(yú gěng)解剖(pōu) 挟着(xié) 扒手(pá) 订正(dìng) 畸形(jī)不逊(xùn) 匿名(nì) 诘责(jié) 瞥见(piē) 教诲(huì)油光可鉴(jiàn) 杳无消息(yǎo) 抑扬顿挫(cuò) 深恶痛疾(wù)四.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在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完成下列任务:1.边读边圈出文中提示地点或提示空间转换的语句,并据此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简述各部分大意。明确: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感受,交代去仙台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5段):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分别。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2.文章围绕藤野先生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用小标题形式简要概括。方法指导:关注文中提示叙事或另忆一事的词句,如“记得”“有一次”“……时候”……明确:①添改讲义(11-15)②纠正解剖图(16-19)③关心实习(20-22)④了解裹脚(23)五.课堂小结六.当堂检测(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藤野先生的形象。2.能结合文章内容品析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提问导入二.研读课文,把握形象1.研读课文第二部分,说说围绕藤野先生所写的几个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形象特征?表述方法:文章通过记叙__________,表现了xx(人物)________的特点/品质明确:事例 事例概括 品质事例1 添改讲义 认真负责事例2 纠正解剖图 要求严格,治学严谨事例3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关爱学生事例4 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实事求是2.课文6-9段是如何描写藤野先生外在形象的,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明确: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外貌)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动作) 生活简朴缓慢而很有顿挫 (语言) 不修边幅衣着模胡、旧外套,被怀疑是扒手 (侧面)小结过渡:藤野先生关心且尊重学生,耐心细致,治学严谨,待人诚恳,的确是位受人爱戴的好老师,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是一个老师的本分,但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评价却是非常高的。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第37段,找找鲁迅先生给予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度评价。3.鲁迅先生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分析原因。资料链接1: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内忧外患。鲁迅1902 年远赴日本留学,1904年9月转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已经取代晚清成为亚洲地区的唯一军事、经济强国。当时很多日本人看不起中国人,中国人被称为支那人。资料链接2: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我少年的时候,曾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明确:作为老师,藤野先生没有因为我是中国留学生而歧视我,而是认真帮我批改讲义、纠正解剖图,甚至关心我的实习等,是认真负责严谨治学的好老师。作为学者,藤野先生并没有狭隘的民族观念,对于弱国来的学生及其贫弱的祖国抱着同情与尊重,而且矢志于将医学事业传到中国。所以,虽然藤野先生是一个普通的日本人,但在我心里,其人格是伟大的。4.本文标题是《藤野先生》,但文中还写了一些与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感受,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觉得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明确:1-2段东京见闻;4-5段仙台优待;24-28段:匿名信事件;29-31段:看电影事件作用:A.写东京见闻是交代遇到藤野先生的前因;B.写仙台优待是为了正面衬托藤野先生的美好品质;C.匿名信事件反衬藤野先生的真诚、公正、没有民族偏见;D.看电影事件,是我弃医从文离开藤野的原因。三.课堂小结本文采用肖像、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及反衬的手法,同时抓取典型事例的方法为我们刻画了一位热忱、关心学生、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的形象。希望在以后的写作中同学们也能学会运用这些方法来刻画人物。四.拓展提升拓展阅读《金岳霖先生》(第三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品读揣摩课文语言特色。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体会其强烈的爱国之情与民族自尊心。【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提问导入二.品味语言,把握情感(一)品读第1-3段,思考:1.从写作手法或修辞角度,简要赏析第1段中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句子。明确:①“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等句子,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其既想赶时髦,又想极力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心理。②“形成一座富士山”“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运用比喻、夸张、反语等手法,讽刺“清国留学生”庸俗、不思进取、浑浑噩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与嘲讽。2.从第2段中你可以读出怎样的作者形象?其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表述方法:我从_______一句,读出了一个_______的鲁迅。我从_______一句,读出了鲁迅_______的心情。明确:①我从“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一句,读出了一个专心求学、积极进取、有远大抱负、不盲目追求娱乐的鲁迅。②我从“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一句,读出了鲁迅对中国留学生浑浑噩噩、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失望与憎恶之情。小结过渡:正因如此,鲁迅先生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也正是这次离开,使得他遇到了感念一生的恩师藤野先生。下面请同学们用心齐读第4-5段,思考以下问题:(二)品读第4-5段,思考:3.“我”为什么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名?明确:因为“日暮里”让“我”联想到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触发了“我”的思家忧国之情;“水户”是反清志士客死的地方。记得这两个地名,表现了“我”的爱国情怀。4.如何理解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归结为“大概是物以希为贵”。明确:“大概”表推测、估计,以诙谐的口气猜测“我”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以“物以希为贵”为喻,表现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三)品读第29-31段5.说说作者离开仙台不再学医的原因。明确:匿名信事件:弱国国民受歧视,从而激发了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看电影事件:思想受到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挫伤,他认识到中国国民不觉悟,是造成民族衰弱的主要原因。链接材料:(PPT出示)“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呐喊》(四)品读第37-38段6.感受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并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明确:藤野先生激励作者,使其决心以笔作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三.课堂总结1.双线结构:本文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离开东京、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弃医从文的原因等都是围绕暗线展开的。2.语言特色语言富有浓厚的感彩。文章的语言时而尖刻讽刺,时而真挚赞美,时而悲愤责难,时而深沉叙述,恰当地表现了作者情绪的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6.《藤野先生》教案20241008.docx 6.《藤野先生》第1课时.pptx 6.《藤野先生》第2课时.pptx 6.《藤野先生》第3课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