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33校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33校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学试题

资源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33校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学试题
1.(2024八上·深圳期中)去年3月,深圳大梅沙海滨公园出现剧毒僧帽水母,造成一名男孩中毒。使男孩中毒的毒素来自僧帽水母的(  )
A.口 B.肛门 C.刺细胞 D.消化腔
2.(2024八上·深圳期中)深圳坝光银叶树公园有一片滩涂,大量小动物在此安家觅食。这些小动物中有蜕皮现象的是(  )
①海葵 ②螃蟹 ③对虾 ④蜻蜓 ⑤扇贝 ⑥沙蚕 ⑦水母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⑤⑦ D.②③⑦
3.(2024八上·深圳期中)人类的消化道可以消化大鱼大肉,但却无法杀死寄生在小肠内的蛔虫,主要原因是蛔虫(  )
A.体表有角质层 B.身体呈圆柱形
C.生殖器官发达 D.消化管结构简单
4.(2024八上·深圳期中)钉螺是血吸虫的中间宿主,人若是进入含有钉螺的水域,有可能会被感染。下列关于钉螺和血吸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吸虫的身体细长,呈圆柱形
B.血吸虫的身体有口有肛门
C.钉螺的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
D.钉螺柔软的身体外面有贝壳,起保护作用
5.(2024八上·深圳期中)在做“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时,小深的观察和记录如下,他的记录有误的是(  )
A.蚯蚓的身体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
B.2是环带,1是蚯蚓前端,3是后端
C.蚯蚓的运动主要由刚毛提供动力
D.用浸湿的棉球轻擦蚯蚓体表维持呼吸
6.(2024八上·深圳期中)夏季的草地上常见蝗虫在草叶上飞来蹦去,翻开草下湿润的土壤,也常见蚯蚓在土壤中扭转翻腾。对蚯蚓和蝗虫两位“邻居”进行比较,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两者身体都分节,但蝗虫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
B.蝗虫头部有口器,故比蚯蚓更能有效地发现敌害
C.蝗虫有两对足、一对翅,运动能力比蚯蚓更强
D.蝗虫体表有外套膜,比蚯蚓更能防止水分散失
7.(2024八上·深圳期中)下图的海洋动物因其“造型”酷似“披着树叶的小羊”而被形象地称为“叶羊”。它与蜗牛属于同一类群,推测叶羊不具有的特征是(  )
A.身体柔软 B.身体表面有外套膜
C.用肺呼吸 D.用足运动
8.(2024八上·深圳期中)如果地球上蜜蜂消失了,可能人类也就不存在了。无脊椎动物与人类关系密切,以下各项不能说明无脊椎动物对人类有益的是(  )
A.蚯蚓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B.海蜇、鲍鱼、虾、蟹等是人类食物
C.蚊子、苍蝇、蜱虫等传播各种疾病
D.蛭分泌的蛭素可用于生产抗血栓药
9.(2024八上·深圳期中)下列诗句涉及的各种动物中,气体交换结构与其他三个选项不同的是(  )
A.两个黄鹂鸣翠柳 B.桃花流水鳜鱼肥
C.风吹草低见牛羊 D.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10.(2024八上·深圳期中)近日,“鱼儿跃出水面吃荷花”的照片火爆网络(如下图),为鱼跃出水面提供主要动力的是(  )
A.体表的鳞片 B.体内的脊柱
C.胸鳍和腹鳍 D.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
11.(2024八上·深圳期中)科研人员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拍摄到我国特有物种——小湍蛙。小湍蛙蹲在石头上,一对咽下内声囊卖力地鼓动着,发出“吱、吱、吱”连续鸣叫声。下列有关小湍蛙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后肢发达,有利于跳跃
B.眼睛后面有鼓膜,可感知声波
C.皮肤裸露且能分泌黏液,辅助呼吸
D.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所以是两栖动物
12.(2024八上·深圳期中)经过鲫鱼鳃丝处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离开鲫鱼鳃丝的血液中(  )
A.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氧气的浓度升高
B.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浓度都升高
C.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氧气的浓度降低
D.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浓度都降低
13.(2024八上·深圳期中)用普通鱼缸深水喂养乌龟,乌龟很快会死亡,若用水陆缸为乌龟提供既能陆地生活又能水中生活的环境,乌龟便能长期存活。这是因为乌龟(  )
A.成体只能在陆地生活 B.需要用肺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
C.需要到陆地产卵 D.生殖发育离不开水
14.(2024八上·深圳期中)今年国庆,重庆云阳地质公园恐龙化石遗址馆开馆,世界上单体最大的侏罗纪恐龙化石墙正式向公众开放。恐龙与蜥蜴亲缘关系较近,推测恐龙不具备的特征是(  )
A.卵生,卵外有卵壳包裹 B.有发达的肺进行呼吸
C.体表覆盖角质鳞片 D.用皮肤辅助肺呼吸
15.(2024八上·深圳期中)贾湖骨笛是我国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为7800~9000年前河南贾湖上古先民所有。骨笛是由内部中空、轻而坚韧的长骨制成的乐器。下列动物的骨骼中最适合做骨笛的是(  )
A.鲨鱼 B.丹顶鹤 C.缅甸蟒 D.小熊猫
16.(2024八上·深圳期中)如图是家鸽的呼吸系统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气管,②是肺,③是气囊
B.气体进入体内的途径是①→②→③
C.家鸽一次呼吸,进行两次气体交换
D.②和③都能进行气体交换
17.(2024八上·深圳期中)小圳在旅游民宿的墙壁上发现了一个装饰用的动物头骨,它有门齿、犬齿和臼齿。推测该动物还可能具有的特征是(  )
A.体表被毛 B.体表覆盖鳞片
C.用鳃呼吸 D.有龙骨突
18.(2024八上·深圳期中)与爬行类相比,哺乳动物一次产仔数量少,但其后代的成活率高,与之直接相关的是(  )
A.大脑发达 B.牙齿分化 C.胎生哺乳 D.用肺呼吸
19.(2024八上·深圳期中)小圳和妈妈、爸爸、弟弟的生肖分别是虎、兔、鸡、蛇。全家人对自己的生肖动物进行了一句话描述,错误的是(  )
A.小圳说:我的生肖动物犬齿发达
B.妈妈说:我的生肖动物有门齿和臼齿
C.爸爸说:我的生肖动物有喙无齿
D.弟弟说:我的生肖动物没有牙齿
20.(2024八上·深圳期中)杜鹃鸟常将自己的卵产到大苇莺的巢中,大苇莺会辛勤孵卵并喂食雏鸟。下列对大苇莺和杜鹃鸟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杜鹃产卵和大苇莺孵卵都属于学习行为
B.杜鹃没有牙齿可以咀嚼食物,消化能力弱
C.大苇莺喂雏鸟需要骨、关节和肌肉协调配合
D.大苇莺的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
21.(2024八上·深圳期中)生物社团在学习了关节的结构后利用两片长方形木板(①②)、两条松紧带(③④)和一颗螺丝钉(⑤)制作了模拟人的手臂运动的模型,如下图。图中虚线箭头方向表示此模型手臂正在伸直。关于此模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②模拟肌肉 B.③④模拟骨
C.⑤模拟关节 D.④正处于收缩状态
22.(2024八上·深圳期中)为了备战体育中考,同学们通过图1“深蹲起”动作来锻炼下肢力量,提高心肺功能。人体膝关节结构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肌肉由[①]肌腹和[②]肌腱两部分组成
B.骨骼肌靠两端的肌腹附着在不同的骨上
C.从图1下蹲的状态起身时,股四头肌收缩
D.图2中[A]关节软骨与膝关节的灵活度有关
23.(2024八上·深圳期中)运动护膝可以紧紧包裹住膝关节,增加膝关节的牢固性,避免膝关节受伤。护膝的作用类似关节结构中的(  )
A.关节囊 B.关节软骨 C.关节头 D.关节窝
24.(2024八上·深圳期中)蝙蝠依靠回声定位捕食夜蛾。当二者距离较近时夜峨作不规则飞行,距离较远时夜蛾直线飞行,以便尽快逃离,这种逃生行为生来就有。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夜蛾可通过感受器接受声音脉冲的刺激
B.夜蛾的逃生行为使它适应环境,得以生存
C.蝙蝠用回声定位捕食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
D.蝙蝠善于飞行,属于鸟类,体表覆羽
25.(2024八上·深圳期中)某校兴趣小组探究了四种动物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得到的结果如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这四种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排列顺序是(  )
动物 甲 乙 丙 丁
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 75 158 32 6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丁、丙、甲、乙 D.丙、丁、甲、乙
26.(2024八上·深圳期中)将处于饥饿状态的小鼠放在迷宫入口处,在出口处放置食物,让小鼠在自然状态下自行寻找食物。每天定时观察,连续观察6天,记录小鼠从入口到达出口所用的时间,实验数据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小鼠走迷宫属于学习行为
B.小鼠走迷宫行为完全由遗传物质决定
C.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小鼠走完迷宫所需的时间逐渐减少
D.一段时间不训练,小鼠重新走迷宫用时会增加
27.(2024八上·深圳期中)南京小王的炸鸡外卖被偷,报警后发现罪魁祸首是小区的流浪猫。下列成语所示的行为中,跟小猫偷炸鸡的行为获取途径不同的是(  )
A.蜘蛛结网 B.望梅止渴 C.闻鸡起舞 D.老马识途
28.(2024八上·深圳期中)在探究“蚂蚁的通讯”时,实验小组的同学用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形成三个小岛,小岛间用两根等长的小木条连接起来,来探究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以下实验设计中错误的是(  )
A.捕获的蚂蚁必须来自同一蚁穴
B.用饥饿的蚂蚁做实验
C.用吃完外卖的筷子做连接岛间的“桥”
D.实验过程中,适时交换两座“桥”的位置
29.(2024八上·深圳期中)雷公藤花蜜中含有的雷公藤甲素,对蜜蜂和人都是有毒的。蜜蜂会通过减少摇摆舞或是增加颤抖舞频率减少对同伴的招引,从而减少有毒花蜜对蜂群的危害。这说明蜜蜂传递信息主要通过(  )
A.动作 B.声音 C.气味 D.图像
30.(2024八上·深圳期中)动物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及时交流信息。下列不属于信息交流的是(  )
A.蚂蚁通过同伴的分泌物找到食物
B.萤火虫发出冷光“对话”
C.长尾猴遇到蛇时向同伴发出示警声
D.乌贼受到攻击时喷出“墨汁”
31.(2024八上·深圳期中)2024年8月11日,奥运会女子举重81公斤以上级的比赛中,选手李雯雯为中国夺得第40金,助中国队在巴黎画上圆满的句号。请回答下列问题,[ ]中填写字母。
(1)李雯雯的骨、关节和肌肉的连接模式是图2中的   (选填“甲”或“乙”)。
(2)比赛开始时,李雯雯的骨骼肌接收到   传来的刺激而收缩,会牵动骨绕   活动完成比赛动作。李雯雯保持图1所示动作时,她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肌肉状态是   。
(3)运动员长期训练可能会出现关节滑液过多,导致疼痛和动作不稳,影响训练。此时需要医生用注射器伸入图3[ ]   处抽出。
32.(2024八上·深圳期中)珊瑚礁生态系统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约25%的海洋生物依赖珊瑚礁生存。有机紫外吸收剂(OUVs)是各种防晒霜的核心成分,科学家统计了各科研机构检测的三种不同OUVs引起珊瑚虫死亡和珊瑚白化的情况,计算生态风险熵RQ值,如下表所示(“—”表示无相关数据)。当RQ<0.01时,表示没有风险;当0.01≤RQ<0.1时,表示低风险;当0.1≤RQ<1时,表示中等风险;当RQ≥1时,表示高风险。
检测指标 珊瑚虫死亡RQ值 珊瑚白化RQ值
OUVs种类 BP-3 BP-8 EHMC BP-3 BP-8 EHMC
中国南海 1.57 — 0.00 11.04 — 0.00
美国夏威夷瓦胡岛 3.44 — 0.00 24.16 — 0.00
日本冲绳岛 41.39 — 0.00 290.46 — 0.00
中国台湾垦丁 45.18 0.08 — 317.05 0.03 —
(1)珊瑚虫身体呈   对称,消化结构简单,有口   。
(2)分析表格可知,以上四个地区中,对珊瑚虫的生存威胁最高的OUVs种类都是   ,在中国台湾垦丁,BP-8对珊瑚白化的生态风险评级为   。
(3)结合本文,从保护珊瑚礁的角度考虑,请为大鹏半岛的潜水、冲浪游客提出防晒建议:   。(写出一条合理性建议即可)
33.(2024八上·深圳期中)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马峦山郊野公园是深圳最大的郊野公园。马峦山为方便市民出游,建立了“山河步道”,针对步道里的香港瘰螈、禾雀花、茅膏菜等特有物种,设立微型自然保护点,引导公众保护它们的栖息地,这是国内首次在步道建立“微型自然保护点”。
资料二:马峦山郊野公园中属国家保护动物的有:虎纹蛙、三线壳龟、小灵猫等。马峦山更是鸟类的栖息宝地,共有翠鸟等鸟类86种。
资料三:如下图,在马峦山的浅滩溪流中,会看到成群的小白鹭在水中散步觅食,它们常把足探入水中搅动后捕食惊吓中的鱼。
(1)香港瘰螈是两栖动物,它的幼体用   呼吸;它体内有   ,故属于脊椎动物。
(2)资料二中提到的动物中,属于变温动物的是   。
(3)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生活环境相适应。小白鹭等鸟类适于飞行的特征有   (答一条即可)。根据小白鹭的生活环境,推测小白鹭的足最接近下图中的   (填字母)。
A. B. C. D.
34.(2024八上·深圳期中)我国是世界荔枝第一生产大国,种植面积约占全世界荔枝种植面积的80%。虫害的发生是影响荔枝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荔枝主要害虫防治技术如下:
(1)荔枝的常见害虫有荔枝蝽、蒂蛀虫等,它们的身体和附肢都分节,体表有   可以防止水分散失,属于   动物。
(2)夜晚,荔枝卷叶蛾会飞向光源,被杀虫灯灭杀,“飞向光源”是荔枝卷叶蛾的   (选填“先天性”或“学习”)行为。田间释放性外激素,可以有效诱杀荔枝蒂蛀虫雄虫,这是通过干扰荔枝蒂蛀虫之间的   (选填“物质”“能量”或“信息”)流动,实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3)平腹小蜂产卵于荔枝蝽卵内,孵化出的幼虫吸食荔枝蝽卵内的营养物质,导致荔枝蝽卵被破坏,从而控制害虫数量。这种生物防治的优点有   。(写一条即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刺胞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僧帽水母,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腔肠动物。其身体结构包括一个伞状体和多条触手,触手上布满了刺细胞。刺细胞是僧帽水母的主要防御和捕食工具,当触手接触到猎物或潜在的威胁时,刺细胞会迅速释放毒素,导致猎物麻痹或死亡。因此,使男孩中毒的毒素来自僧帽水母的刺细胞,C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腔肠动物:结构简单,生活在水中,身体辐射对称,体壁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及中间无细胞结构的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如海蜇、海葵、水螅。
2.【答案】B
【知识点】节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①海葵:属于腔肠动物,没有外骨骼,不具有蜕皮现象。②螃蟹:属于节肢动物,具有坚硬的外骨骼,随着身体的生长需要定期蜕皮。
③对虾:同样属于节肢动物,具有外骨骼,需要定期蜕皮。
④蜻蜓:属于昆虫,具有外骨骼,需要定期蜕皮。
⑤扇贝:属于软体动物,没有外骨骼,不具有蜕皮现象。
⑥沙蚕:属于环节动物,没有外骨骼,不具有蜕皮现象。
⑦水母:属于腔肠动物,没有外骨骼,不具有蜕皮现象。
根据上述分析,具有蜕皮现象的动物是②螃蟹、③对虾和④蜻蜓。B正确。
故选B。
【分析】节肢动物包括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3.【答案】A
【知识点】线虫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体表有角质层:蛔虫的体表覆盖着一层角质层,这层角质层能够有效抵御人体消化液的侵蚀,保护蛔虫不被消化。这是蛔虫能够在人体消化道中生存的关键因素之一,符合题意。B、身体呈圆柱形:蛔虫的身体呈圆柱形,这种形状虽然有助于其在人体消化道中移动,但并不是其能够抵抗消化液侵蚀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C、生殖器官发达:蛔虫的生殖器官非常发达,这使得它们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增加感染寄主的机会。然而,这与蛔虫在人体消化道中不被消化液破坏无直接关系,不符合题意。
D、消化管结构简单:蛔虫的消化管结构简单,这与寄生生活相适应,但并不是其能够抵抗消化液侵蚀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线虫动物: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代表动物有:蛔虫、秀丽隐杆线虫、钩虫、丝虫、蛲虫等。
(2)蛔虫属于线虫动物,身体细长,通常呈长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原体腔,体表有角质层,消化管结构简单,生殖器官非常发达,有口有肛门。
4.【答案】D
【知识点】扁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软体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血吸虫属于扁形动物,其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而不是细长的圆柱形,A错误。
B.血吸虫作为扁形动物,其消化系统由口、咽、肠组成,有口无肛门,B错误。
C.钉螺是一种软体动物,它的身体并不是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C错误。
D.钉螺作为软体动物,其身体柔软,为了保护这种柔软的身体,它们的外面覆盖着一层坚硬的贝壳。这层贝壳不仅为钉螺提供了保护,还帮助它们在水中保持平衡和稳定,D正确。
故选D。
【分析】(1)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口无肛门。
(2)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身体柔软,具有坚硬的贝壳,身体藏在壳中,藉以获得保护,由于贝壳会妨碍活动,所以它们的行动都相当缓慢,有的贝壳退化;不分节,可区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体外外套膜,常常分泌有贝壳。
5.【答案】C
【知识点】观察蚯蚓
【解析】【解答】A.蚯蚓属于环节动物,身体由一系列相似的体节组成,每个体节内有肌肉和体腔,体节之间通过隔膜分隔,A正确。
B.蚯蚓身体细长约由100多个体节组成.前段稍尖,后端稍圆在前端有一个分节不明显的环带,前端离环带近约13个体节,后端离环带远,因此区别蚯蚓前端和后端的主要依据是蚯蚓的环带位置,图中2是环带,故1是前端,3是蚯蚓的后端,B正确。
C.蚯蚓的运动器官是刚毛和肌肉,刚毛的作用是协助运动,由肌肉提供动力,C错误。
D.蚯蚓用体壁进行呼吸,因此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应经常用浸湿的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以维持其正常呼吸,D正确。
故选C。
【分析】图中:1后端、2环带、3前端。
蚯蚓身体呈长圆筒形,褐色稍淡,细长约由100多个体节组成。前段稍尖,后端稍圆,在前端有一个分节不明显的环带。前端离环带近约13个体节,后端离环带远,腹面颜色较浅,大多数体节中间有刚毛,在蚯蚓爬行时起固定支撑作用和辅助运动作用。用湿润的体壁呼吸,蚯蚓是通过肌肉收缩和刚毛的配合向前移动的,具有避强光,趋弱光的特点。
6.【答案】A
【知识点】环节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节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蚯蚓的身体由多个相似的体节组成,而蝗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感觉器官,胸部有运动器官,腹部有生殖和排泄器官,A正确。
B.蝗虫头部确实有口器,但更重要的是它有复眼和触角等感觉器官,这些器官使蝗虫能够更有效地发现敌害。而蚯蚓虽然没有明显的头部,但其体表的感光细胞和化学感受器也能帮助它感知环境变化。B错误。
C.蝗虫属于昆虫,有三对足、两对翅,运动能力比蚯蚓更强,C错误。
D.蝗虫体表有外骨骼,比蚯蚓更能防止水分散失,D错误。
故选A。
【分析】(1)蚯蚓属于环节动物,身体由多个相似的体节组成,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进行运动,通过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
(2)蝗虫属于节肢动物,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触角和复眼等感觉器官,胸部有三对足和两对翅,体表有外骨骼,可以保护身体和减少水分蒸发。
7.【答案】C
【知识点】软体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身体柔软,这是软体动物的共同特征,叶羊作为软体动物,其身体柔软,A不符合题意。
B.身体表面有外套膜,这也是软体动物的特征之一,叶羊的体表有外套膜,B不符合题意。
C.用肺呼吸:这是软体动物通常不具备的特征。大多数软体动物使用鳃来呼吸,它们通过鳃来摄取水中的氧气。而使用肺呼吸是陆生动物或某些特殊水生动物的特征,不属于软体动物的普遍特征。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叶羊不具有用肺呼吸的特征,C符合题意。
D.用足运动:软体动物通常具有足或触手等运动器官,用于在水底爬行、游泳或捕食。叶羊作为软体动物,也应该具有用足运动的特征,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差异较大,种类繁多,约10万多种;但基本结构是相同的:身体柔软,具有坚硬的贝壳,身体藏在壳中,藉以获得保护,由于贝壳会妨碍活动,所以它们的行动都相当缓慢;不分节,可区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体外外套膜,常常分泌有贝壳.足的形状各具特色,如河蚌的斧足,蜗牛的腹足,乌贼的腕足等。
8.【答案】C
【知识点】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解析】【解答】A.蚯蚓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这说明了无脊椎动物对人类有益,因为它们有助于农业生产和土壤健康,A不符合题意。
B.海蜇、鲍鱼、虾、蟹等是人类食物,这同样说明了无脊椎动物对人类有益,因为它们提供了重要的蛋白质来源,B不符合题意。
C.蚊子、苍蝇、蜱虫等是无脊椎动物中的一些害虫,它们会传播各种疾病,如疟疾、登革热、霍乱、伤寒等,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这些害虫对人类是有害的,C符合题意。
D.蛭,又称水蛭,是一种无脊椎动物。蛭的唾液中含有一种名为蛭素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抗凝血作用,可以用于生产抗血栓药物,对人类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无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它们不仅对环境有重要影响,也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无脊椎动物可以作为食物来源、土壤改良者、疾病传播者,以及在医学上的应用。
9.【答案】B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A项中的“黄鹂”是鸟类,用肺呼吸,B项中的“鳜鱼”是鱼类,用鳃呼吸,C项中的“牛羊”是哺乳动物,用肺呼吸,D项中的“神龟”是爬行动物,用肺呼吸。因此, 气体交换结构与其他三个选项不同的是鱼类, B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是与其环境相适应的,不同的生活环境,呼吸器官不同.蚯蚓是环节动物,用体壁进行气体交换;蝗虫生活在干燥的环境中,用气管呼吸,气门是呼吸的通道;鱼属于鱼类,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其鳃中密布毛细血管,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家鸽能在空中飞翔,进行双重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是肺,而气囊有储存气体的作用不能进行气体交换。
10.【答案】D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在“鱼儿跃出水面吃荷花”的情景中,鱼需要克服水的阻力和重力,跃出水面,这需要强大的推进力。这种力量主要来自于鱼的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因为这些部位的肌肉发达,能够产生足够的动力,使鱼体迅速加速,从而跃出水面。因此,为鱼跃出水面提供主要动力的是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D正确。
故选D。
【分析】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腮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1.【答案】D
【知识点】两栖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小湍蛙属于两栖动物,其后肢发达,肌肉强健,适合跳跃,这是它们适应陆地生活的重要特征之一,A正确。
B.小湍蛙的眼睛后面有鼓膜,这种结构可以感知声波,帮助它们捕捉猎物和避免危险,B正确。
C.小湍蛙皮肤不仅裸露,而且能分泌黏液,这有助于保持皮肤湿润,从而进行气体交换,辅助呼吸,C正确。
D.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变态发育成成体后,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D错误。
故选D。
【分析】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即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如青蛙、蟾蜍等。
12.【答案】A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当水流过鲫鱼的鳃丝时,水中的氧气会通过鳃丝上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则会通过鳃丝扩散到水中。因此,离开鲫鱼鳃丝的血液中,氧气的浓度会升高,而二氧化碳的浓度会降低。A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鱼类的呼吸器官是鳃,依靠口和鳃盖的运动完成呼吸动作。鳃对称排列于咽部两侧,具有壁薄、气体交换面积大、分布丰富的毛细血管等特点。
13.【答案】B
【知识点】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乌龟属于爬行动物,用肺呼吸,需要在空气中进行气体交换,而不是在水中。如果将乌龟放在普通鱼缸的深水中,深水中的氧气较少,它无法获得足够的空气进行呼吸,导致缺氧而死亡。因此,提供一个既有水又有陆地的环境(水陆缸)是必要的,这样乌龟可以在陆地上呼吸空气,从而长期存活。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
14.【答案】D
【知识点】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恐龙是卵生动物,它们的卵外有坚硬的卵壳,这与蜥蜴的特征相似,因此这不是恐龙不具备的特征,A不符合题意。
B.恐龙的呼吸系统非常发达,它们的肺能够高效地进行气体交换,这与蜥蜴的特征也相似,因此这也不是恐龙不具备的特征,B不符合题意。
C.爬行动物的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具有保护身体和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C不符合题意。
D.两栖动物用皮肤辅助呼吸;爬行动物有发达的肺,皮肤没有辅助呼吸的作用,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15.【答案】B
【知识点】鸟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丹顶鹤属于鸟类,其骨骼具有鸟类特有的中空结构,既轻便又坚韧。这种结构使得鸟类的骨骼既能够支撑体重,又能够减轻飞行时的负担。因此,丹顶鹤的骨骼非常适合用来制作骨笛,B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鸟适于飞行生活的特点:
①肢变成双翼,翼展开呈扇形,面积大,利于扇动空气而飞翔。
②身体呈流线型,被覆羽毛,有利于减少飞行时的阻力.
③有的骨薄而轻,坚固而轻巧,长骨中空,直肠短,排便快,有利于减轻体重。
④胸肌发达,附着在胸骨两侧,利于牵引翅膀扇动。
⑤食量大,消化能力强,心脏四腔,心搏次数快,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能力强。为飞行提供充足的能量。
⑥有发达的气囊,既可减轻体重又与肺构成特有的双重呼吸,保证飞行时得到充足的氧气。
16.【答案】C
【知识点】鸟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图中①气管,②气囊,③肺。家鸽的体内有许多②气囊,这些气囊与③肺相通。A错误。
B.吸气时,气体进入体内的途径是①气管→③肺→②气囊,B错误。
C.家鸽在飞行时,当两翼举起气囊扩张,外界的气体进入肺和气囊,在肺内进行一次气体交换。当两翼下垂时,气囊收缩,气囊里的气体进入肺完成第二次气体交换后排出体外,所以每呼吸一次进行气体交换两次,C正确。
D.②气囊只能暂时储存气体,没有气体交换功能;③肺能进行气体交换,D错误。
故选C。
【分析】鸟类的体内有很多气囊,这些气囊与肺相通.鸟类吸气时,空气进入肺,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同时一部分空气进入气囊暂时储存;呼气时,气囊中的气体又进入肺,再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这样鸟类每呼吸一次,气体两次进入肺,在肺内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这样的呼吸方式叫做双重呼吸。
17.【答案】A
【知识点】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题目中提到的动物头骨具有门齿、犬齿和臼齿,这是哺乳动物的典型特征。哺乳动物的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和臼齿,分别用于切断、撕裂和磨碎食物。此外,哺乳动物还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体温恒定等特征。因此,根据题目描述,可以推断出该动物 还可能具有的特征是体表被毛。
故选A。
【分析】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面有毛,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哺乳;胎生。
18.【答案】C
【知识点】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胎生哺乳这是哺乳动物与爬行类相比,后代成活率高的直接原因。胎生保证了胚胎在母体内的安全发育,哺乳则提供了幼崽出生后所需的营养,这两者共同作用,显著提高了幼崽的生存能力。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分析】哺乳动物在繁殖期间哺乳动物雌雄交配,雄性的精子进入雌性的体内,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在雌性动物的子宫内发育形成胚胎,胚胎在母体的子宫内,通过胎盘和母体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发育成胎儿,胎儿从母体生出来,这种生殖方式叫胎生,刚出生的幼体身上无毛,眼睛没有睁开,不能行走,只能靠母体的乳汁生活,叫哺乳,所以称为哺乳动物;胎生、哺乳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增强了对陆上生活的适应能力。
19.【答案】D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A.虎作为猫科动物,确实具有发达的犬齿,用于撕裂猎物,A正确。
B.兔作为草食性动物,确实具有门齿和臼齿,门齿用于切断植物,臼齿用于磨碎食物,B正确。
C.鸡是鸟类,有喙无齿,C正确。
D.蛇的口腔内有一些特殊的牙齿结构,如毒蛇的毒牙,用于注射毒液,无毒蛇则有多种不同形状的牙齿用于捕捉和固定猎物,D错误。
故选D。
【分析】哺乳动物的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门齿长在上下颌的中央部分,形状像凿子,适于切断食物;臼齿长在上下颌的两侧,有宽阔的咀嚼面,适于磨碎食物;犬齿尖锐锋利,适于撕裂肉食,虎属于肉食性动物,犬齿的作用是撕裂食物,而家兔、家猪、牛属于草食性动物则没有犬齿。
20.【答案】C
【知识点】鸟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恒温动物与变温动物;学习行为
【解析】【解答】A.杜鹃鸟将卵产在大苇莺的巢中,大苇莺会孵化这些卵并喂养雏鸟,这些行为都是先天性行为,即由遗传决定,不需要通过学习获得,A错误。
B.鸟类确实没有牙齿,但它们的消化系统非常高效,通过嗉囊和肌胃等结构来磨碎食物,消化能力并不弱,B错误。
C.大苇莺在喂雏鸟时需要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以便准确地将食物送到雏鸟口中,C正确。
D.大苇莺是恒温动物,体温不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D错误。
故选C。
【分析】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21.【答案】C
【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其它模型的制作
【解析】【解答】A.在人体中,肌肉是连接在骨骼上的,通过收缩和舒张来带动骨骼运动。在模型中,①②是两片长方形木板,它们模拟的是人体的骨,而不是肌肉,A错误。
B.在人体中,骨骼是坚硬的结构,支撑身体并保护内脏。在模型中,③④是两条松紧带,它们模拟的是人体的肌肉,因为肌肉具有弹性,能够通过收缩和舒张来产生运动,B错误。
C.螺丝钉将两块木板连接在一起,但允许它们之间有一定的活动度。这种结构类似于关节。因此,⑤模拟的是关节,C正确。
D.根据题干“图中虚线箭头方向表示此模型手臂正在伸直”和④向外拉升的箭头指示,可知④正处于舒张状态,D错误。
故选C。
【分析】此图是一个模型,①和②相当于骨,③和④相当于骨骼肌(肌肉),⑤相当于关节。
人体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22.【答案】B
【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骨骼肌;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解答】A.肌肉确实由①肌腹和②肌腱两部分构成。肌腹是肌肉的收缩部分,而肌腱是连接肌肉与骨骼的坚韧部分,A正确。
B.骨骼肌的两端是肌腱,而不是肌腹,肌腱负责将肌肉附着在不同的骨上,B错误。
C.当人体从下蹲状态起身时,股四头肌会收缩,产生力量使膝关节伸直,从而完成起身动作,C正确。
D.A关节软骨是覆盖在关节面上的一层光滑、有弹性的软骨组织,它能够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从而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D正确。
故选B。
【分析】图中:①肌腹,②肌腱,A关节软骨,B关节腔。
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骨骼肌两端是白色的肌腱,中间较粗的部分是肌腹,同一块骨骼肌一般要跨越一个或几个关节,由肌腱附着在相邻的骨上,骨和关节本身没有运动能力,必须依靠骨骼肌的牵引来运动。
23.【答案】A
【知识点】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解答】A.关节囊是包裹在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它不仅将关节内的结构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还通过分泌滑液来润滑关节,减少摩擦,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运动护膝通过紧密包裹膝关节,增加其稳定性,防止过度弯曲或扭曲,这与关节囊的功能相似,A正确。
B.关节软骨覆盖在关节头和关节窝的表面,起到缓冲作用,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虽然关节软骨对关节的保护作用重要,但其主要功能是减震和润滑,与护膝增加关节稳定性的功能不完全一致,B错误。
C.关节头是与关节窝相配合的部分,共同构成关节的基本结构。关节头本身并不提供额外的牢固性,而是通过与关节窝的配合来形成稳定的关节结构,C错误。
D.关节窝是与关节头相配合的部分,共同构成关节的关节面。关节窝本身也不提供额外的牢固性,而是通过与关节头的配合来稳定关节,D错误。
故选A。
【分析】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关节腔内有少量滑液,有润滑关节软骨的作用,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的运动灵活自如。关节囊是由结缔组织构成,包绕着整个关节,把相邻的两块骨牢固地联系在一起,在关节囊里面和外面还有韧带,使两块骨的连接更加牢固。因此关节既灵活又牢固。
24.【答案】D
【知识点】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鸟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先天性行为
【解析】【解答】A.蝙蝠通过发出超声波并接收回声来定位猎物,夜蛾能够通过其听觉系统中的感受器感知到这些声波,从而做出相应的逃避反应,A正确。
B.夜蛾的逃生行为是其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行为,夜蛾能够提高其在蝙蝠捕食压力下的生存率,B正确。
C.蝙蝠用回声定位捕食的行为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控制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C正确。
D.蝙蝠属于哺乳动物,体表被毛,D错误。
故选D。
【分析】(1)动物的行为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例如:蜘蛛结网、蜜蜂采蜜、鸟类迁徙、飞蛾扑火。
学习行为:不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例如:鹦鹉学舌、望梅止渴、谈虎色变、惊弓之鸟等。
(2) 蝙蝠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等的分化。
25.【答案】B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解析】【解答】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动物的种类越高等,学习能力就越强,学习行为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越少。因此这四种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排列顺序是乙、甲、丙、丁。
故答案为:B
【分析】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不同的动物,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动物可以通过尝试和错误产生学习行为,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学习行为就越复杂,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反之,动物越低等,形态结构越简单,学习行为就越简单,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就越多。
26.【答案】B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研究实验
【解析】【解答】A.小鼠通过多次尝试和失败,逐渐学会如何更快地找到出口,这是学习行为的典型特征,A正确。
B.虽然遗传物质决定了小鼠的基本行为倾向和学习能力,但具体的行为表现,如走迷宫,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经验积累形成的,受到环境因素的显著影响,B错误。
C.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小鼠走完迷宫所需的时间逐渐减少。这表明小鼠正在逐渐学习并优化其通过迷宫的策略,C正确。
D.如果小鼠在一段时间后不进行训练,它可能会忘记之前学习的迷宫路径或策略。因此,当小鼠重新走迷宫时,它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重新学习或回忆之前的路径。这进一步证明了小鼠走迷宫是一种学习行为,D正确。
故选B。
【分析】学习行为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行为,与先天性行为不同,它受到环境和经验的影响。动物的学习能力与其大脑的复杂程度和经验积累有关,通常情况下,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动物完成特定任务的时间会减少,但这种学习效果可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27.【答案】A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
【解析】【解答】小猫偷炸鸡的行为是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后天性行为。
A、蜘蛛结网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A符合题意,
BCD、望梅止渴、闻鸡起舞、老马识途都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类别 先天性行为 后天学习行为
形成 生来就有的本能行为 出生后逐渐学习形成的行为
获得途径 由遗传物质控制的 通过学习而逐渐形成
适应特征 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
进化趋势 无脊椎动物行为的主要形式 动物越高等,后天行为越发达
28.【答案】C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研究实验
【解析】【解答】A.来自同一蚁穴的蚂蚁具有相同的遗传背景和行为模式,可以减少实验中的变量,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A正确。
B.饥饿的蚂蚁会更加积极地寻找食物,从而更有可能表现出通讯行为,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B正确。
C.用吃完外卖的筷子做连接岛间的“桥”是不合适的,因为筷子上可能残留食物的气味或其他化学物质,会干扰蚂蚁的正常行为和通讯。实验材料应保持清洁,以免影响实验结果,C错误。
D.该实验通过观察蚂蚁在不同条件下的行为,来判断它们是如何进行通讯的。换批蚂蚁,交换桥两座桥,来判蚂蚁趋向于某小岛,这说明蚂蚁通过气味进行信息交流,D正确。
故选C。
【分析】动物通讯是动物间的信息交流,常表现为一个动物借助自身行为或身体标志作用于其他动物(同种或异种)的感觉器官从而改变后者的行为。通讯是具有适应意义的行为,常见的通讯事例大多是互利的,如通过通讯异性个体得以交配,社群动物得以共同取食、御敌等.动物之间通过动作、声音、气味、性外激素等进行信息交流。
29.【答案】A
【知识点】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解析】【解答】根据题目描述,蜜蜂在发现有毒的雷公藤花蜜后,会通过减少摇摆舞或增加颤抖舞的频率来减少对同伴的招引,从而降低有毒花蜜对蜂群的危害。这表明蜜蜂是通过舞蹈动作的变化来传递信息的。因此,蜜蜂传递信息主要通过的是动作。
故选A。
【分析】动物通过各种方式传递信息,包括动作、声音、气味、图像等。题目中提到蜜蜂通过改变舞蹈方式来传递有毒花蜜的信息,这提示我们蜜蜂传递信息的方式与舞蹈动作有关。
30.【答案】D
【知识点】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解析】【解答】A.蚂蚁通过同伴的分泌物找到食物,这是蚂蚁群体内部通过化学信号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方式,蚂蚁通过分泌物传递食物位置的信息,属于信息交流,A不符合题意。
B.萤火虫发出冷光“对话”,这是萤火虫通过光线信号进行信息交流,用于吸引配偶或进行种内交流,属于信息交流,B不符合题意。
C.长尾猴遇到蛇时向同伴发出示警声,这是一种声音信息交流方式。长尾猴在遇到危险时,会通过发出特定的声音来警告同伴,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信息交流手段,C不符合题意。
D.乌贼受到攻击时喷出“墨汁”,这并不是一种信息交流方式。乌贼喷出墨汁主要是为了迷惑捕食者,以便自己能够逃脱。这种行为更多地是一种防御机制,而不是用来与其他个体进行信息交流的,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是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声音、气味、视觉信号等进行的,这些交流方式帮助动物个体之间传递信息,促进群体的协调与合作。信息交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群体的生存和繁殖成功率,包括寻找食物、防御敌害、繁殖后代等。
31.【答案】(1)甲
(2)神经系统;关节;收缩
(3)c关节腔
【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骨骼肌;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解答】(1)在人体运动系统中,骨骼肌通过肌腱附着在骨上,跨越一个或多个关节,当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兴奋刺激时,会收缩,从而牵动骨绕关节活动。图2中的“甲”模式正确地展示了骨骼肌、骨和关节之间的连接关系,符合人体运动系统的基本结构。因此,李雯雯的骨、关节和肌肉的连接模式是图2中的甲。
(2)骨骼肌的收缩受到神经系统的控制,神经传来的兴奋刺激骨骼肌,使其收缩,进而牵动骨绕关节活动。在举重过程中,尤其是保持重物在空中不动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均处于收缩状态,以维持手臂的稳定和力量。
(3)运动员长期训练可能会导致关节滑液过多,这是由于关节囊的内表面能分泌滑液,以润滑关节软骨,减少摩擦。然而,当滑液分泌过多时,会导致关节腔内液体过多,引起疼痛和动作不稳,影响训练。此时,需要医生用注射器伸入关节腔(图3中的c关节腔)抽出多余的滑液,以恢复关节的正常功能。
【分析】图中,a关节头,b关节囊,c关节腔,d关节窝,e关节软骨。
运动的形成: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躯体运动,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由一块骨骼肌完成的,而是由多组肌群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完成的。
①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②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③双手竖直向上提起重物或双手抓住单杠身体自然下垂或体操中“十字支撑”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收缩.双手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舒张。
(1)李雯雯作为举重运动员,其骨、关节和肌肉的连接模式需要符合人体运动学的原理。观察图2,可以看到甲图中骨骼肌跨越关节,两端连接在不同的骨上,这种连接模式使得肌肉收缩时能够产生力量,驱动骨绕关节运动。而乙图中骨骼肌并没有跨越关节,因此不能产生驱动骨运动的力量。所以,李雯雯的骨、关节和肌肉的连接模式是图2中的甲。
(2)比赛开始时,李雯雯的骨骼肌接收到神经系统传来的刺激而收缩。神经系统负责接收和处理来自大脑的信号,当需要做出某个动作时,大脑会发出指令,通过神经系统传递到相应的骨骼肌,使其收缩。骨骼肌的收缩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从而完成比赛动作。当李雯雯保持图1所示动作时,她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会收缩,产生向上的力量。
(3)运动员长期训练可能会导致关节滑液过多,这是由于关节囊的内表面能分泌滑液,以润滑关节软骨,减少摩擦。然而,当滑液分泌过多时,会导致关节腔内液体过多,引起疼痛和动作不稳,影响训练。此时,需要医生用注射器伸入关节腔(图3中的c关节腔)抽出多余的滑液,以恢复关节的正常功能。
32.【答案】(1)辐射;无肛门
(2)BP-3;低风险
(3)建议游客使用不含有机紫外吸收剂(OUVs)的物理防晒霜,或穿戴防晒衣物以减少对珊瑚礁的影响
【知识点】刺胞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析】【解答】(1)珊瑚虫属于刺胞动物门,身体呈辐射对称,具有简单的消化腔,只有一个开口即口,没有肛门。
(2)从表格中可以看出,BP-3在所有地区的珊瑚虫死亡RQ值均为最高,说明其对珊瑚虫的生存威胁最大。在中国台湾垦丁,BP-8的珊瑚白化RQ值为0.03,属于0.01≤RQ<0.1的范围,因此风险评级为低风险。
(3)根据表格数据,OUVs如BP-3对珊瑚虫和珊瑚白化的生态风险较高。为了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建议游客选择不含这些化学成分的防晒产品,或通过物理方式防晒,以降低对珊瑚礁的潜在危害。
【分析】刺胞动物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中; 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 体内有消化腔,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1)珊瑚虫属于刺胞动物,身体呈辐射对称,消化结构简单,只有一个开口即口。因此珊瑚虫身体呈辐射对称,消化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
(2)从表格中可以看出,BP-3在所有地区的珊瑚虫死亡RQ值均为最高,说明其对珊瑚虫的生存威胁最大。在中国台湾垦丁,BP-8的珊瑚白化RQ值为0.03,属于0.01≤RQ<0.1的范围,因此风险评级为低风险。
(3)根据表格数据,OUVs如BP-3对珊瑚虫和珊瑚白化的生态风险较高。为了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建议游客选择不含这些化学成分的防晒产品,或通过物理方式防晒,以降低对珊瑚礁的潜在危害。
33.【答案】(1)鳃;脊柱
(2)虎纹蛙、三线壳龟
(3)身体呈流线型(合理即可);C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1)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则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脊椎动物是指体内有脊柱的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因此,港瘰螈是两栖动物,它体内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
(2)变温动物是指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资料二中提到的虎纹蛙(两栖类)和三线壳龟(爬行类)都是变温动物。
(3)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小白鹭属于鸟类,与飞行相适应的特点有:身体呈流线型,前肢特化成翼,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长骨中空,胸肌发达,为飞行提供了动力。
A足粗壮,趾端有利爪,适于捕捉小动物;B足趾间有蹼,适于在水中游泳;C足细长,并且足三只朝前一只朝后,便于行走,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较大,由于沼泽地或浅水滩土地比较湿润,这样的足不至于深陷其中;D足,趾短粗有力,适于奔走。
小白鹭在浅滩溪流中散步觅食,根据小白鹭的生活环境,推测小白鹭的足最接近图中的C足。
【分析】每一种生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如:蝗虫有外骨骼,适于在陆地干燥的环境中生活。
(1)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
港瘰螈是两栖动物,它体内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
(2)动物界中只有鸟类和哺乳动物恒温动物,其它动物都为变温动物。资料二中提到的动物中,属于变温动物的是虎纹蛙、三线壳龟。
(3)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小白鹭属于鸟类,与飞行相适应的特点有:身体呈流线型,前肢特化成翼,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长骨中空,胸肌发达,为飞行提供了动力。
A足粗壮,趾端有利爪,适于捕捉小动物;B足趾间有蹼,适于在水中游泳;C足细长,并且足三只朝前一只朝后,便于行走,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较大,由于沼泽地或浅水滩土地比较湿润,这样的足不至于深陷其中;D足,趾短粗有力,适于奔走。
小白鹭在浅滩溪流中散步觅食,根据小白鹭的生活环境,推测小白鹭的足最接近图中的C足。
34.【答案】(1)外骨骼;节肢
(2)先天性;信息
(3)减轻环境污染
【知识点】生物防治;节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先天性行为
【解析】【解答】(1)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和附肢分节,体表有外骨骼,外骨骼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保护内部器官,支持身体。荔枝蝽和蒂蛀虫都属于节肢动物。
(2)夜晚,荔枝卷叶蛾会飞向光源,并被杀虫灯灭杀。这种行为是荔枝卷叶蛾生来就有的,由它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因此属于先天性行为。
在田间释放性外激素,可以有效诱杀荔枝蒂蛀虫的雄虫。性外激素是昆虫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干扰荔枝蒂蛀虫之间的信息交流,我们可以打乱它们的正常繁殖,从而实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这里涉及的是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
(3)平腹小蜂是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手段,生物防治是一种利用天敌或其他生物来控制害虫的方法,与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的优点包括减轻环境污染、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对非目标生物影响较小等。
【分析】(1)节肢动物包括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2)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成本低,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
(1)荔枝的常见害虫,如荔枝蝽、蒂蛀虫等,它们的身体和附肢都分节,这是节肢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此外,它们的体表有外骨骼,这层坚硬的外壳不仅可以保护它们的内部器官,还可以有效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使它们能在各种环境中生存。因此,这些害虫属于节肢动物。
(2)夜晚,荔枝卷叶蛾会飞向光源,并被杀虫灯灭杀。这种行为是荔枝卷叶蛾生来就有的,由它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因此属于先天性行为。
在田间释放性外激素,可以有效诱杀荔枝蒂蛀虫的雄虫。性外激素是昆虫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干扰荔枝蒂蛀虫之间的信息交流,我们可以打乱它们的正常繁殖,从而实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这里涉及的是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
(3)平腹小蜂是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手段,它们会产卵于荔枝蝽卵内,孵化出的幼虫会吸食荔枝蝽卵内的营养物质,从而导致荔枝蝽卵被破坏。这种生物防治方法具有许多优点,其中之一就是可以减轻环境污染。与传统的化学农药相比,生物防治不会留下有害的化学物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更为友好。
1 / 1广东省深圳市33校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学试题
1.(2024八上·深圳期中)去年3月,深圳大梅沙海滨公园出现剧毒僧帽水母,造成一名男孩中毒。使男孩中毒的毒素来自僧帽水母的(  )
A.口 B.肛门 C.刺细胞 D.消化腔
【答案】C
【知识点】刺胞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僧帽水母,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腔肠动物。其身体结构包括一个伞状体和多条触手,触手上布满了刺细胞。刺细胞是僧帽水母的主要防御和捕食工具,当触手接触到猎物或潜在的威胁时,刺细胞会迅速释放毒素,导致猎物麻痹或死亡。因此,使男孩中毒的毒素来自僧帽水母的刺细胞,C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腔肠动物:结构简单,生活在水中,身体辐射对称,体壁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及中间无细胞结构的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如海蜇、海葵、水螅。
2.(2024八上·深圳期中)深圳坝光银叶树公园有一片滩涂,大量小动物在此安家觅食。这些小动物中有蜕皮现象的是(  )
①海葵 ②螃蟹 ③对虾 ④蜻蜓 ⑤扇贝 ⑥沙蚕 ⑦水母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⑤⑦ D.②③⑦
【答案】B
【知识点】节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①海葵:属于腔肠动物,没有外骨骼,不具有蜕皮现象。②螃蟹:属于节肢动物,具有坚硬的外骨骼,随着身体的生长需要定期蜕皮。
③对虾:同样属于节肢动物,具有外骨骼,需要定期蜕皮。
④蜻蜓:属于昆虫,具有外骨骼,需要定期蜕皮。
⑤扇贝:属于软体动物,没有外骨骼,不具有蜕皮现象。
⑥沙蚕:属于环节动物,没有外骨骼,不具有蜕皮现象。
⑦水母:属于腔肠动物,没有外骨骼,不具有蜕皮现象。
根据上述分析,具有蜕皮现象的动物是②螃蟹、③对虾和④蜻蜓。B正确。
故选B。
【分析】节肢动物包括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3.(2024八上·深圳期中)人类的消化道可以消化大鱼大肉,但却无法杀死寄生在小肠内的蛔虫,主要原因是蛔虫(  )
A.体表有角质层 B.身体呈圆柱形
C.生殖器官发达 D.消化管结构简单
【答案】A
【知识点】线虫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体表有角质层:蛔虫的体表覆盖着一层角质层,这层角质层能够有效抵御人体消化液的侵蚀,保护蛔虫不被消化。这是蛔虫能够在人体消化道中生存的关键因素之一,符合题意。B、身体呈圆柱形:蛔虫的身体呈圆柱形,这种形状虽然有助于其在人体消化道中移动,但并不是其能够抵抗消化液侵蚀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C、生殖器官发达:蛔虫的生殖器官非常发达,这使得它们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增加感染寄主的机会。然而,这与蛔虫在人体消化道中不被消化液破坏无直接关系,不符合题意。
D、消化管结构简单:蛔虫的消化管结构简单,这与寄生生活相适应,但并不是其能够抵抗消化液侵蚀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线虫动物: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代表动物有:蛔虫、秀丽隐杆线虫、钩虫、丝虫、蛲虫等。
(2)蛔虫属于线虫动物,身体细长,通常呈长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原体腔,体表有角质层,消化管结构简单,生殖器官非常发达,有口有肛门。
4.(2024八上·深圳期中)钉螺是血吸虫的中间宿主,人若是进入含有钉螺的水域,有可能会被感染。下列关于钉螺和血吸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吸虫的身体细长,呈圆柱形
B.血吸虫的身体有口有肛门
C.钉螺的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
D.钉螺柔软的身体外面有贝壳,起保护作用
【答案】D
【知识点】扁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软体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血吸虫属于扁形动物,其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而不是细长的圆柱形,A错误。
B.血吸虫作为扁形动物,其消化系统由口、咽、肠组成,有口无肛门,B错误。
C.钉螺是一种软体动物,它的身体并不是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C错误。
D.钉螺作为软体动物,其身体柔软,为了保护这种柔软的身体,它们的外面覆盖着一层坚硬的贝壳。这层贝壳不仅为钉螺提供了保护,还帮助它们在水中保持平衡和稳定,D正确。
故选D。
【分析】(1)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口无肛门。
(2)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身体柔软,具有坚硬的贝壳,身体藏在壳中,藉以获得保护,由于贝壳会妨碍活动,所以它们的行动都相当缓慢,有的贝壳退化;不分节,可区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体外外套膜,常常分泌有贝壳。
5.(2024八上·深圳期中)在做“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时,小深的观察和记录如下,他的记录有误的是(  )
A.蚯蚓的身体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
B.2是环带,1是蚯蚓前端,3是后端
C.蚯蚓的运动主要由刚毛提供动力
D.用浸湿的棉球轻擦蚯蚓体表维持呼吸
【答案】C
【知识点】观察蚯蚓
【解析】【解答】A.蚯蚓属于环节动物,身体由一系列相似的体节组成,每个体节内有肌肉和体腔,体节之间通过隔膜分隔,A正确。
B.蚯蚓身体细长约由100多个体节组成.前段稍尖,后端稍圆在前端有一个分节不明显的环带,前端离环带近约13个体节,后端离环带远,因此区别蚯蚓前端和后端的主要依据是蚯蚓的环带位置,图中2是环带,故1是前端,3是蚯蚓的后端,B正确。
C.蚯蚓的运动器官是刚毛和肌肉,刚毛的作用是协助运动,由肌肉提供动力,C错误。
D.蚯蚓用体壁进行呼吸,因此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应经常用浸湿的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以维持其正常呼吸,D正确。
故选C。
【分析】图中:1后端、2环带、3前端。
蚯蚓身体呈长圆筒形,褐色稍淡,细长约由100多个体节组成。前段稍尖,后端稍圆,在前端有一个分节不明显的环带。前端离环带近约13个体节,后端离环带远,腹面颜色较浅,大多数体节中间有刚毛,在蚯蚓爬行时起固定支撑作用和辅助运动作用。用湿润的体壁呼吸,蚯蚓是通过肌肉收缩和刚毛的配合向前移动的,具有避强光,趋弱光的特点。
6.(2024八上·深圳期中)夏季的草地上常见蝗虫在草叶上飞来蹦去,翻开草下湿润的土壤,也常见蚯蚓在土壤中扭转翻腾。对蚯蚓和蝗虫两位“邻居”进行比较,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两者身体都分节,但蝗虫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
B.蝗虫头部有口器,故比蚯蚓更能有效地发现敌害
C.蝗虫有两对足、一对翅,运动能力比蚯蚓更强
D.蝗虫体表有外套膜,比蚯蚓更能防止水分散失
【答案】A
【知识点】环节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节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蚯蚓的身体由多个相似的体节组成,而蝗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感觉器官,胸部有运动器官,腹部有生殖和排泄器官,A正确。
B.蝗虫头部确实有口器,但更重要的是它有复眼和触角等感觉器官,这些器官使蝗虫能够更有效地发现敌害。而蚯蚓虽然没有明显的头部,但其体表的感光细胞和化学感受器也能帮助它感知环境变化。B错误。
C.蝗虫属于昆虫,有三对足、两对翅,运动能力比蚯蚓更强,C错误。
D.蝗虫体表有外骨骼,比蚯蚓更能防止水分散失,D错误。
故选A。
【分析】(1)蚯蚓属于环节动物,身体由多个相似的体节组成,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进行运动,通过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
(2)蝗虫属于节肢动物,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触角和复眼等感觉器官,胸部有三对足和两对翅,体表有外骨骼,可以保护身体和减少水分蒸发。
7.(2024八上·深圳期中)下图的海洋动物因其“造型”酷似“披着树叶的小羊”而被形象地称为“叶羊”。它与蜗牛属于同一类群,推测叶羊不具有的特征是(  )
A.身体柔软 B.身体表面有外套膜
C.用肺呼吸 D.用足运动
【答案】C
【知识点】软体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身体柔软,这是软体动物的共同特征,叶羊作为软体动物,其身体柔软,A不符合题意。
B.身体表面有外套膜,这也是软体动物的特征之一,叶羊的体表有外套膜,B不符合题意。
C.用肺呼吸:这是软体动物通常不具备的特征。大多数软体动物使用鳃来呼吸,它们通过鳃来摄取水中的氧气。而使用肺呼吸是陆生动物或某些特殊水生动物的特征,不属于软体动物的普遍特征。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叶羊不具有用肺呼吸的特征,C符合题意。
D.用足运动:软体动物通常具有足或触手等运动器官,用于在水底爬行、游泳或捕食。叶羊作为软体动物,也应该具有用足运动的特征,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差异较大,种类繁多,约10万多种;但基本结构是相同的:身体柔软,具有坚硬的贝壳,身体藏在壳中,藉以获得保护,由于贝壳会妨碍活动,所以它们的行动都相当缓慢;不分节,可区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体外外套膜,常常分泌有贝壳.足的形状各具特色,如河蚌的斧足,蜗牛的腹足,乌贼的腕足等。
8.(2024八上·深圳期中)如果地球上蜜蜂消失了,可能人类也就不存在了。无脊椎动物与人类关系密切,以下各项不能说明无脊椎动物对人类有益的是(  )
A.蚯蚓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B.海蜇、鲍鱼、虾、蟹等是人类食物
C.蚊子、苍蝇、蜱虫等传播各种疾病
D.蛭分泌的蛭素可用于生产抗血栓药
【答案】C
【知识点】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解析】【解答】A.蚯蚓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这说明了无脊椎动物对人类有益,因为它们有助于农业生产和土壤健康,A不符合题意。
B.海蜇、鲍鱼、虾、蟹等是人类食物,这同样说明了无脊椎动物对人类有益,因为它们提供了重要的蛋白质来源,B不符合题意。
C.蚊子、苍蝇、蜱虫等是无脊椎动物中的一些害虫,它们会传播各种疾病,如疟疾、登革热、霍乱、伤寒等,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这些害虫对人类是有害的,C符合题意。
D.蛭,又称水蛭,是一种无脊椎动物。蛭的唾液中含有一种名为蛭素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抗凝血作用,可以用于生产抗血栓药物,对人类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无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它们不仅对环境有重要影响,也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无脊椎动物可以作为食物来源、土壤改良者、疾病传播者,以及在医学上的应用。
9.(2024八上·深圳期中)下列诗句涉及的各种动物中,气体交换结构与其他三个选项不同的是(  )
A.两个黄鹂鸣翠柳 B.桃花流水鳜鱼肥
C.风吹草低见牛羊 D.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答案】B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A项中的“黄鹂”是鸟类,用肺呼吸,B项中的“鳜鱼”是鱼类,用鳃呼吸,C项中的“牛羊”是哺乳动物,用肺呼吸,D项中的“神龟”是爬行动物,用肺呼吸。因此, 气体交换结构与其他三个选项不同的是鱼类, B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是与其环境相适应的,不同的生活环境,呼吸器官不同.蚯蚓是环节动物,用体壁进行气体交换;蝗虫生活在干燥的环境中,用气管呼吸,气门是呼吸的通道;鱼属于鱼类,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其鳃中密布毛细血管,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家鸽能在空中飞翔,进行双重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是肺,而气囊有储存气体的作用不能进行气体交换。
10.(2024八上·深圳期中)近日,“鱼儿跃出水面吃荷花”的照片火爆网络(如下图),为鱼跃出水面提供主要动力的是(  )
A.体表的鳞片 B.体内的脊柱
C.胸鳍和腹鳍 D.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
【答案】D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在“鱼儿跃出水面吃荷花”的情景中,鱼需要克服水的阻力和重力,跃出水面,这需要强大的推进力。这种力量主要来自于鱼的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因为这些部位的肌肉发达,能够产生足够的动力,使鱼体迅速加速,从而跃出水面。因此,为鱼跃出水面提供主要动力的是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D正确。
故选D。
【分析】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腮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1.(2024八上·深圳期中)科研人员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拍摄到我国特有物种——小湍蛙。小湍蛙蹲在石头上,一对咽下内声囊卖力地鼓动着,发出“吱、吱、吱”连续鸣叫声。下列有关小湍蛙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后肢发达,有利于跳跃
B.眼睛后面有鼓膜,可感知声波
C.皮肤裸露且能分泌黏液,辅助呼吸
D.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所以是两栖动物
【答案】D
【知识点】两栖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小湍蛙属于两栖动物,其后肢发达,肌肉强健,适合跳跃,这是它们适应陆地生活的重要特征之一,A正确。
B.小湍蛙的眼睛后面有鼓膜,这种结构可以感知声波,帮助它们捕捉猎物和避免危险,B正确。
C.小湍蛙皮肤不仅裸露,而且能分泌黏液,这有助于保持皮肤湿润,从而进行气体交换,辅助呼吸,C正确。
D.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变态发育成成体后,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D错误。
故选D。
【分析】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即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如青蛙、蟾蜍等。
12.(2024八上·深圳期中)经过鲫鱼鳃丝处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离开鲫鱼鳃丝的血液中(  )
A.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氧气的浓度升高
B.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浓度都升高
C.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氧气的浓度降低
D.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浓度都降低
【答案】A
【知识点】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当水流过鲫鱼的鳃丝时,水中的氧气会通过鳃丝上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则会通过鳃丝扩散到水中。因此,离开鲫鱼鳃丝的血液中,氧气的浓度会升高,而二氧化碳的浓度会降低。A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鱼类的呼吸器官是鳃,依靠口和鳃盖的运动完成呼吸动作。鳃对称排列于咽部两侧,具有壁薄、气体交换面积大、分布丰富的毛细血管等特点。
13.(2024八上·深圳期中)用普通鱼缸深水喂养乌龟,乌龟很快会死亡,若用水陆缸为乌龟提供既能陆地生活又能水中生活的环境,乌龟便能长期存活。这是因为乌龟(  )
A.成体只能在陆地生活 B.需要用肺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
C.需要到陆地产卵 D.生殖发育离不开水
【答案】B
【知识点】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乌龟属于爬行动物,用肺呼吸,需要在空气中进行气体交换,而不是在水中。如果将乌龟放在普通鱼缸的深水中,深水中的氧气较少,它无法获得足够的空气进行呼吸,导致缺氧而死亡。因此,提供一个既有水又有陆地的环境(水陆缸)是必要的,这样乌龟可以在陆地上呼吸空气,从而长期存活。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
14.(2024八上·深圳期中)今年国庆,重庆云阳地质公园恐龙化石遗址馆开馆,世界上单体最大的侏罗纪恐龙化石墙正式向公众开放。恐龙与蜥蜴亲缘关系较近,推测恐龙不具备的特征是(  )
A.卵生,卵外有卵壳包裹 B.有发达的肺进行呼吸
C.体表覆盖角质鳞片 D.用皮肤辅助肺呼吸
【答案】D
【知识点】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恐龙是卵生动物,它们的卵外有坚硬的卵壳,这与蜥蜴的特征相似,因此这不是恐龙不具备的特征,A不符合题意。
B.恐龙的呼吸系统非常发达,它们的肺能够高效地进行气体交换,这与蜥蜴的特征也相似,因此这也不是恐龙不具备的特征,B不符合题意。
C.爬行动物的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具有保护身体和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C不符合题意。
D.两栖动物用皮肤辅助呼吸;爬行动物有发达的肺,皮肤没有辅助呼吸的作用,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15.(2024八上·深圳期中)贾湖骨笛是我国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为7800~9000年前河南贾湖上古先民所有。骨笛是由内部中空、轻而坚韧的长骨制成的乐器。下列动物的骨骼中最适合做骨笛的是(  )
A.鲨鱼 B.丹顶鹤 C.缅甸蟒 D.小熊猫
【答案】B
【知识点】鸟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丹顶鹤属于鸟类,其骨骼具有鸟类特有的中空结构,既轻便又坚韧。这种结构使得鸟类的骨骼既能够支撑体重,又能够减轻飞行时的负担。因此,丹顶鹤的骨骼非常适合用来制作骨笛,B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鸟适于飞行生活的特点:
①肢变成双翼,翼展开呈扇形,面积大,利于扇动空气而飞翔。
②身体呈流线型,被覆羽毛,有利于减少飞行时的阻力.
③有的骨薄而轻,坚固而轻巧,长骨中空,直肠短,排便快,有利于减轻体重。
④胸肌发达,附着在胸骨两侧,利于牵引翅膀扇动。
⑤食量大,消化能力强,心脏四腔,心搏次数快,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能力强。为飞行提供充足的能量。
⑥有发达的气囊,既可减轻体重又与肺构成特有的双重呼吸,保证飞行时得到充足的氧气。
16.(2024八上·深圳期中)如图是家鸽的呼吸系统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气管,②是肺,③是气囊
B.气体进入体内的途径是①→②→③
C.家鸽一次呼吸,进行两次气体交换
D.②和③都能进行气体交换
【答案】C
【知识点】鸟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A.图中①气管,②气囊,③肺。家鸽的体内有许多②气囊,这些气囊与③肺相通。A错误。
B.吸气时,气体进入体内的途径是①气管→③肺→②气囊,B错误。
C.家鸽在飞行时,当两翼举起气囊扩张,外界的气体进入肺和气囊,在肺内进行一次气体交换。当两翼下垂时,气囊收缩,气囊里的气体进入肺完成第二次气体交换后排出体外,所以每呼吸一次进行气体交换两次,C正确。
D.②气囊只能暂时储存气体,没有气体交换功能;③肺能进行气体交换,D错误。
故选C。
【分析】鸟类的体内有很多气囊,这些气囊与肺相通.鸟类吸气时,空气进入肺,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同时一部分空气进入气囊暂时储存;呼气时,气囊中的气体又进入肺,再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这样鸟类每呼吸一次,气体两次进入肺,在肺内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这样的呼吸方式叫做双重呼吸。
17.(2024八上·深圳期中)小圳在旅游民宿的墙壁上发现了一个装饰用的动物头骨,它有门齿、犬齿和臼齿。推测该动物还可能具有的特征是(  )
A.体表被毛 B.体表覆盖鳞片
C.用鳃呼吸 D.有龙骨突
【答案】A
【知识点】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题目中提到的动物头骨具有门齿、犬齿和臼齿,这是哺乳动物的典型特征。哺乳动物的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和臼齿,分别用于切断、撕裂和磨碎食物。此外,哺乳动物还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体温恒定等特征。因此,根据题目描述,可以推断出该动物 还可能具有的特征是体表被毛。
故选A。
【分析】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面有毛,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哺乳;胎生。
18.(2024八上·深圳期中)与爬行类相比,哺乳动物一次产仔数量少,但其后代的成活率高,与之直接相关的是(  )
A.大脑发达 B.牙齿分化 C.胎生哺乳 D.用肺呼吸
【答案】C
【知识点】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胎生哺乳这是哺乳动物与爬行类相比,后代成活率高的直接原因。胎生保证了胚胎在母体内的安全发育,哺乳则提供了幼崽出生后所需的营养,这两者共同作用,显著提高了幼崽的生存能力。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分析】哺乳动物在繁殖期间哺乳动物雌雄交配,雄性的精子进入雌性的体内,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在雌性动物的子宫内发育形成胚胎,胚胎在母体的子宫内,通过胎盘和母体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发育成胎儿,胎儿从母体生出来,这种生殖方式叫胎生,刚出生的幼体身上无毛,眼睛没有睁开,不能行走,只能靠母体的乳汁生活,叫哺乳,所以称为哺乳动物;胎生、哺乳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增强了对陆上生活的适应能力。
19.(2024八上·深圳期中)小圳和妈妈、爸爸、弟弟的生肖分别是虎、兔、鸡、蛇。全家人对自己的生肖动物进行了一句话描述,错误的是(  )
A.小圳说:我的生肖动物犬齿发达
B.妈妈说:我的生肖动物有门齿和臼齿
C.爸爸说:我的生肖动物有喙无齿
D.弟弟说:我的生肖动物没有牙齿
【答案】D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A.虎作为猫科动物,确实具有发达的犬齿,用于撕裂猎物,A正确。
B.兔作为草食性动物,确实具有门齿和臼齿,门齿用于切断植物,臼齿用于磨碎食物,B正确。
C.鸡是鸟类,有喙无齿,C正确。
D.蛇的口腔内有一些特殊的牙齿结构,如毒蛇的毒牙,用于注射毒液,无毒蛇则有多种不同形状的牙齿用于捕捉和固定猎物,D错误。
故选D。
【分析】哺乳动物的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门齿长在上下颌的中央部分,形状像凿子,适于切断食物;臼齿长在上下颌的两侧,有宽阔的咀嚼面,适于磨碎食物;犬齿尖锐锋利,适于撕裂肉食,虎属于肉食性动物,犬齿的作用是撕裂食物,而家兔、家猪、牛属于草食性动物则没有犬齿。
20.(2024八上·深圳期中)杜鹃鸟常将自己的卵产到大苇莺的巢中,大苇莺会辛勤孵卵并喂食雏鸟。下列对大苇莺和杜鹃鸟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杜鹃产卵和大苇莺孵卵都属于学习行为
B.杜鹃没有牙齿可以咀嚼食物,消化能力弱
C.大苇莺喂雏鸟需要骨、关节和肌肉协调配合
D.大苇莺的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
【答案】C
【知识点】鸟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恒温动物与变温动物;学习行为
【解析】【解答】A.杜鹃鸟将卵产在大苇莺的巢中,大苇莺会孵化这些卵并喂养雏鸟,这些行为都是先天性行为,即由遗传决定,不需要通过学习获得,A错误。
B.鸟类确实没有牙齿,但它们的消化系统非常高效,通过嗉囊和肌胃等结构来磨碎食物,消化能力并不弱,B错误。
C.大苇莺在喂雏鸟时需要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以便准确地将食物送到雏鸟口中,C正确。
D.大苇莺是恒温动物,体温不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D错误。
故选C。
【分析】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21.(2024八上·深圳期中)生物社团在学习了关节的结构后利用两片长方形木板(①②)、两条松紧带(③④)和一颗螺丝钉(⑤)制作了模拟人的手臂运动的模型,如下图。图中虚线箭头方向表示此模型手臂正在伸直。关于此模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②模拟肌肉 B.③④模拟骨
C.⑤模拟关节 D.④正处于收缩状态
【答案】C
【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其它模型的制作
【解析】【解答】A.在人体中,肌肉是连接在骨骼上的,通过收缩和舒张来带动骨骼运动。在模型中,①②是两片长方形木板,它们模拟的是人体的骨,而不是肌肉,A错误。
B.在人体中,骨骼是坚硬的结构,支撑身体并保护内脏。在模型中,③④是两条松紧带,它们模拟的是人体的肌肉,因为肌肉具有弹性,能够通过收缩和舒张来产生运动,B错误。
C.螺丝钉将两块木板连接在一起,但允许它们之间有一定的活动度。这种结构类似于关节。因此,⑤模拟的是关节,C正确。
D.根据题干“图中虚线箭头方向表示此模型手臂正在伸直”和④向外拉升的箭头指示,可知④正处于舒张状态,D错误。
故选C。
【分析】此图是一个模型,①和②相当于骨,③和④相当于骨骼肌(肌肉),⑤相当于关节。
人体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22.(2024八上·深圳期中)为了备战体育中考,同学们通过图1“深蹲起”动作来锻炼下肢力量,提高心肺功能。人体膝关节结构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肌肉由[①]肌腹和[②]肌腱两部分组成
B.骨骼肌靠两端的肌腹附着在不同的骨上
C.从图1下蹲的状态起身时,股四头肌收缩
D.图2中[A]关节软骨与膝关节的灵活度有关
【答案】B
【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骨骼肌;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解答】A.肌肉确实由①肌腹和②肌腱两部分构成。肌腹是肌肉的收缩部分,而肌腱是连接肌肉与骨骼的坚韧部分,A正确。
B.骨骼肌的两端是肌腱,而不是肌腹,肌腱负责将肌肉附着在不同的骨上,B错误。
C.当人体从下蹲状态起身时,股四头肌会收缩,产生力量使膝关节伸直,从而完成起身动作,C正确。
D.A关节软骨是覆盖在关节面上的一层光滑、有弹性的软骨组织,它能够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从而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D正确。
故选B。
【分析】图中:①肌腹,②肌腱,A关节软骨,B关节腔。
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骨骼肌两端是白色的肌腱,中间较粗的部分是肌腹,同一块骨骼肌一般要跨越一个或几个关节,由肌腱附着在相邻的骨上,骨和关节本身没有运动能力,必须依靠骨骼肌的牵引来运动。
23.(2024八上·深圳期中)运动护膝可以紧紧包裹住膝关节,增加膝关节的牢固性,避免膝关节受伤。护膝的作用类似关节结构中的(  )
A.关节囊 B.关节软骨 C.关节头 D.关节窝
【答案】A
【知识点】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解答】A.关节囊是包裹在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它不仅将关节内的结构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还通过分泌滑液来润滑关节,减少摩擦,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运动护膝通过紧密包裹膝关节,增加其稳定性,防止过度弯曲或扭曲,这与关节囊的功能相似,A正确。
B.关节软骨覆盖在关节头和关节窝的表面,起到缓冲作用,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虽然关节软骨对关节的保护作用重要,但其主要功能是减震和润滑,与护膝增加关节稳定性的功能不完全一致,B错误。
C.关节头是与关节窝相配合的部分,共同构成关节的基本结构。关节头本身并不提供额外的牢固性,而是通过与关节窝的配合来形成稳定的关节结构,C错误。
D.关节窝是与关节头相配合的部分,共同构成关节的关节面。关节窝本身也不提供额外的牢固性,而是通过与关节头的配合来稳定关节,D错误。
故选A。
【分析】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关节腔内有少量滑液,有润滑关节软骨的作用,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的运动灵活自如。关节囊是由结缔组织构成,包绕着整个关节,把相邻的两块骨牢固地联系在一起,在关节囊里面和外面还有韧带,使两块骨的连接更加牢固。因此关节既灵活又牢固。
24.(2024八上·深圳期中)蝙蝠依靠回声定位捕食夜蛾。当二者距离较近时夜峨作不规则飞行,距离较远时夜蛾直线飞行,以便尽快逃离,这种逃生行为生来就有。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夜蛾可通过感受器接受声音脉冲的刺激
B.夜蛾的逃生行为使它适应环境,得以生存
C.蝙蝠用回声定位捕食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
D.蝙蝠善于飞行,属于鸟类,体表覆羽
【答案】D
【知识点】哺乳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鸟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先天性行为
【解析】【解答】A.蝙蝠通过发出超声波并接收回声来定位猎物,夜蛾能够通过其听觉系统中的感受器感知到这些声波,从而做出相应的逃避反应,A正确。
B.夜蛾的逃生行为是其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行为,夜蛾能够提高其在蝙蝠捕食压力下的生存率,B正确。
C.蝙蝠用回声定位捕食的行为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控制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C正确。
D.蝙蝠属于哺乳动物,体表被毛,D错误。
故选D。
【分析】(1)动物的行为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例如:蜘蛛结网、蜜蜂采蜜、鸟类迁徙、飞蛾扑火。
学习行为:不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例如:鹦鹉学舌、望梅止渴、谈虎色变、惊弓之鸟等。
(2) 蝙蝠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等的分化。
25.(2024八上·深圳期中)某校兴趣小组探究了四种动物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得到的结果如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这四种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排列顺序是(  )
动物 甲 乙 丙 丁
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 75 158 32 6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丁、丙、甲、乙 D.丙、丁、甲、乙
【答案】B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解析】【解答】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动物的种类越高等,学习能力就越强,学习行为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越少。因此这四种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排列顺序是乙、甲、丙、丁。
故答案为:B
【分析】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不同的动物,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动物可以通过尝试和错误产生学习行为,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学习行为就越复杂,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反之,动物越低等,形态结构越简单,学习行为就越简单,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就越多。
26.(2024八上·深圳期中)将处于饥饿状态的小鼠放在迷宫入口处,在出口处放置食物,让小鼠在自然状态下自行寻找食物。每天定时观察,连续观察6天,记录小鼠从入口到达出口所用的时间,实验数据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小鼠走迷宫属于学习行为
B.小鼠走迷宫行为完全由遗传物质决定
C.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小鼠走完迷宫所需的时间逐渐减少
D.一段时间不训练,小鼠重新走迷宫用时会增加
【答案】B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研究实验
【解析】【解答】A.小鼠通过多次尝试和失败,逐渐学会如何更快地找到出口,这是学习行为的典型特征,A正确。
B.虽然遗传物质决定了小鼠的基本行为倾向和学习能力,但具体的行为表现,如走迷宫,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经验积累形成的,受到环境因素的显著影响,B错误。
C.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小鼠走完迷宫所需的时间逐渐减少。这表明小鼠正在逐渐学习并优化其通过迷宫的策略,C正确。
D.如果小鼠在一段时间后不进行训练,它可能会忘记之前学习的迷宫路径或策略。因此,当小鼠重新走迷宫时,它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重新学习或回忆之前的路径。这进一步证明了小鼠走迷宫是一种学习行为,D正确。
故选B。
【分析】学习行为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行为,与先天性行为不同,它受到环境和经验的影响。动物的学习能力与其大脑的复杂程度和经验积累有关,通常情况下,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动物完成特定任务的时间会减少,但这种学习效果可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27.(2024八上·深圳期中)南京小王的炸鸡外卖被偷,报警后发现罪魁祸首是小区的流浪猫。下列成语所示的行为中,跟小猫偷炸鸡的行为获取途径不同的是(  )
A.蜘蛛结网 B.望梅止渴 C.闻鸡起舞 D.老马识途
【答案】A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
【解析】【解答】小猫偷炸鸡的行为是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后天性行为。
A、蜘蛛结网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A符合题意,
BCD、望梅止渴、闻鸡起舞、老马识途都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类别 先天性行为 后天学习行为
形成 生来就有的本能行为 出生后逐渐学习形成的行为
获得途径 由遗传物质控制的 通过学习而逐渐形成
适应特征 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
进化趋势 无脊椎动物行为的主要形式 动物越高等,后天行为越发达
28.(2024八上·深圳期中)在探究“蚂蚁的通讯”时,实验小组的同学用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形成三个小岛,小岛间用两根等长的小木条连接起来,来探究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以下实验设计中错误的是(  )
A.捕获的蚂蚁必须来自同一蚁穴
B.用饥饿的蚂蚁做实验
C.用吃完外卖的筷子做连接岛间的“桥”
D.实验过程中,适时交换两座“桥”的位置
【答案】C
【知识点】动物行为的研究实验
【解析】【解答】A.来自同一蚁穴的蚂蚁具有相同的遗传背景和行为模式,可以减少实验中的变量,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A正确。
B.饥饿的蚂蚁会更加积极地寻找食物,从而更有可能表现出通讯行为,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B正确。
C.用吃完外卖的筷子做连接岛间的“桥”是不合适的,因为筷子上可能残留食物的气味或其他化学物质,会干扰蚂蚁的正常行为和通讯。实验材料应保持清洁,以免影响实验结果,C错误。
D.该实验通过观察蚂蚁在不同条件下的行为,来判断它们是如何进行通讯的。换批蚂蚁,交换桥两座桥,来判蚂蚁趋向于某小岛,这说明蚂蚁通过气味进行信息交流,D正确。
故选C。
【分析】动物通讯是动物间的信息交流,常表现为一个动物借助自身行为或身体标志作用于其他动物(同种或异种)的感觉器官从而改变后者的行为。通讯是具有适应意义的行为,常见的通讯事例大多是互利的,如通过通讯异性个体得以交配,社群动物得以共同取食、御敌等.动物之间通过动作、声音、气味、性外激素等进行信息交流。
29.(2024八上·深圳期中)雷公藤花蜜中含有的雷公藤甲素,对蜜蜂和人都是有毒的。蜜蜂会通过减少摇摆舞或是增加颤抖舞频率减少对同伴的招引,从而减少有毒花蜜对蜂群的危害。这说明蜜蜂传递信息主要通过(  )
A.动作 B.声音 C.气味 D.图像
【答案】A
【知识点】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解析】【解答】根据题目描述,蜜蜂在发现有毒的雷公藤花蜜后,会通过减少摇摆舞或增加颤抖舞的频率来减少对同伴的招引,从而降低有毒花蜜对蜂群的危害。这表明蜜蜂是通过舞蹈动作的变化来传递信息的。因此,蜜蜂传递信息主要通过的是动作。
故选A。
【分析】动物通过各种方式传递信息,包括动作、声音、气味、图像等。题目中提到蜜蜂通过改变舞蹈方式来传递有毒花蜜的信息,这提示我们蜜蜂传递信息的方式与舞蹈动作有关。
30.(2024八上·深圳期中)动物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及时交流信息。下列不属于信息交流的是(  )
A.蚂蚁通过同伴的分泌物找到食物
B.萤火虫发出冷光“对话”
C.长尾猴遇到蛇时向同伴发出示警声
D.乌贼受到攻击时喷出“墨汁”
【答案】D
【知识点】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解析】【解答】A.蚂蚁通过同伴的分泌物找到食物,这是蚂蚁群体内部通过化学信号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方式,蚂蚁通过分泌物传递食物位置的信息,属于信息交流,A不符合题意。
B.萤火虫发出冷光“对话”,这是萤火虫通过光线信号进行信息交流,用于吸引配偶或进行种内交流,属于信息交流,B不符合题意。
C.长尾猴遇到蛇时向同伴发出示警声,这是一种声音信息交流方式。长尾猴在遇到危险时,会通过发出特定的声音来警告同伴,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信息交流手段,C不符合题意。
D.乌贼受到攻击时喷出“墨汁”,这并不是一种信息交流方式。乌贼喷出墨汁主要是为了迷惑捕食者,以便自己能够逃脱。这种行为更多地是一种防御机制,而不是用来与其他个体进行信息交流的,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是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声音、气味、视觉信号等进行的,这些交流方式帮助动物个体之间传递信息,促进群体的协调与合作。信息交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群体的生存和繁殖成功率,包括寻找食物、防御敌害、繁殖后代等。
31.(2024八上·深圳期中)2024年8月11日,奥运会女子举重81公斤以上级的比赛中,选手李雯雯为中国夺得第40金,助中国队在巴黎画上圆满的句号。请回答下列问题,[ ]中填写字母。
(1)李雯雯的骨、关节和肌肉的连接模式是图2中的   (选填“甲”或“乙”)。
(2)比赛开始时,李雯雯的骨骼肌接收到   传来的刺激而收缩,会牵动骨绕   活动完成比赛动作。李雯雯保持图1所示动作时,她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肌肉状态是   。
(3)运动员长期训练可能会出现关节滑液过多,导致疼痛和动作不稳,影响训练。此时需要医生用注射器伸入图3[ ]   处抽出。
【答案】(1)甲
(2)神经系统;关节;收缩
(3)c关节腔
【知识点】骨、关节和肌肉的配合;骨骼肌;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解答】(1)在人体运动系统中,骨骼肌通过肌腱附着在骨上,跨越一个或多个关节,当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兴奋刺激时,会收缩,从而牵动骨绕关节活动。图2中的“甲”模式正确地展示了骨骼肌、骨和关节之间的连接关系,符合人体运动系统的基本结构。因此,李雯雯的骨、关节和肌肉的连接模式是图2中的甲。
(2)骨骼肌的收缩受到神经系统的控制,神经传来的兴奋刺激骨骼肌,使其收缩,进而牵动骨绕关节活动。在举重过程中,尤其是保持重物在空中不动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均处于收缩状态,以维持手臂的稳定和力量。
(3)运动员长期训练可能会导致关节滑液过多,这是由于关节囊的内表面能分泌滑液,以润滑关节软骨,减少摩擦。然而,当滑液分泌过多时,会导致关节腔内液体过多,引起疼痛和动作不稳,影响训练。此时,需要医生用注射器伸入关节腔(图3中的c关节腔)抽出多余的滑液,以恢复关节的正常功能。
【分析】图中,a关节头,b关节囊,c关节腔,d关节窝,e关节软骨。
运动的形成: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躯体运动,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由一块骨骼肌完成的,而是由多组肌群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完成的。
①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②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③双手竖直向上提起重物或双手抓住单杠身体自然下垂或体操中“十字支撑”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收缩.双手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同时舒张。
(1)李雯雯作为举重运动员,其骨、关节和肌肉的连接模式需要符合人体运动学的原理。观察图2,可以看到甲图中骨骼肌跨越关节,两端连接在不同的骨上,这种连接模式使得肌肉收缩时能够产生力量,驱动骨绕关节运动。而乙图中骨骼肌并没有跨越关节,因此不能产生驱动骨运动的力量。所以,李雯雯的骨、关节和肌肉的连接模式是图2中的甲。
(2)比赛开始时,李雯雯的骨骼肌接收到神经系统传来的刺激而收缩。神经系统负责接收和处理来自大脑的信号,当需要做出某个动作时,大脑会发出指令,通过神经系统传递到相应的骨骼肌,使其收缩。骨骼肌的收缩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从而完成比赛动作。当李雯雯保持图1所示动作时,她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会收缩,产生向上的力量。
(3)运动员长期训练可能会导致关节滑液过多,这是由于关节囊的内表面能分泌滑液,以润滑关节软骨,减少摩擦。然而,当滑液分泌过多时,会导致关节腔内液体过多,引起疼痛和动作不稳,影响训练。此时,需要医生用注射器伸入关节腔(图3中的c关节腔)抽出多余的滑液,以恢复关节的正常功能。
32.(2024八上·深圳期中)珊瑚礁生态系统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约25%的海洋生物依赖珊瑚礁生存。有机紫外吸收剂(OUVs)是各种防晒霜的核心成分,科学家统计了各科研机构检测的三种不同OUVs引起珊瑚虫死亡和珊瑚白化的情况,计算生态风险熵RQ值,如下表所示(“—”表示无相关数据)。当RQ<0.01时,表示没有风险;当0.01≤RQ<0.1时,表示低风险;当0.1≤RQ<1时,表示中等风险;当RQ≥1时,表示高风险。
检测指标 珊瑚虫死亡RQ值 珊瑚白化RQ值
OUVs种类 BP-3 BP-8 EHMC BP-3 BP-8 EHMC
中国南海 1.57 — 0.00 11.04 — 0.00
美国夏威夷瓦胡岛 3.44 — 0.00 24.16 — 0.00
日本冲绳岛 41.39 — 0.00 290.46 — 0.00
中国台湾垦丁 45.18 0.08 — 317.05 0.03 —
(1)珊瑚虫身体呈   对称,消化结构简单,有口   。
(2)分析表格可知,以上四个地区中,对珊瑚虫的生存威胁最高的OUVs种类都是   ,在中国台湾垦丁,BP-8对珊瑚白化的生态风险评级为   。
(3)结合本文,从保护珊瑚礁的角度考虑,请为大鹏半岛的潜水、冲浪游客提出防晒建议:   。(写出一条合理性建议即可)
【答案】(1)辐射;无肛门
(2)BP-3;低风险
(3)建议游客使用不含有机紫外吸收剂(OUVs)的物理防晒霜,或穿戴防晒衣物以减少对珊瑚礁的影响
【知识点】刺胞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析】【解答】(1)珊瑚虫属于刺胞动物门,身体呈辐射对称,具有简单的消化腔,只有一个开口即口,没有肛门。
(2)从表格中可以看出,BP-3在所有地区的珊瑚虫死亡RQ值均为最高,说明其对珊瑚虫的生存威胁最大。在中国台湾垦丁,BP-8的珊瑚白化RQ值为0.03,属于0.01≤RQ<0.1的范围,因此风险评级为低风险。
(3)根据表格数据,OUVs如BP-3对珊瑚虫和珊瑚白化的生态风险较高。为了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建议游客选择不含这些化学成分的防晒产品,或通过物理方式防晒,以降低对珊瑚礁的潜在危害。
【分析】刺胞动物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中; 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 体内有消化腔,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1)珊瑚虫属于刺胞动物,身体呈辐射对称,消化结构简单,只有一个开口即口。因此珊瑚虫身体呈辐射对称,消化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
(2)从表格中可以看出,BP-3在所有地区的珊瑚虫死亡RQ值均为最高,说明其对珊瑚虫的生存威胁最大。在中国台湾垦丁,BP-8的珊瑚白化RQ值为0.03,属于0.01≤RQ<0.1的范围,因此风险评级为低风险。
(3)根据表格数据,OUVs如BP-3对珊瑚虫和珊瑚白化的生态风险较高。为了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建议游客选择不含这些化学成分的防晒产品,或通过物理方式防晒,以降低对珊瑚礁的潜在危害。
33.(2024八上·深圳期中)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马峦山郊野公园是深圳最大的郊野公园。马峦山为方便市民出游,建立了“山河步道”,针对步道里的香港瘰螈、禾雀花、茅膏菜等特有物种,设立微型自然保护点,引导公众保护它们的栖息地,这是国内首次在步道建立“微型自然保护点”。
资料二:马峦山郊野公园中属国家保护动物的有:虎纹蛙、三线壳龟、小灵猫等。马峦山更是鸟类的栖息宝地,共有翠鸟等鸟类86种。
资料三:如下图,在马峦山的浅滩溪流中,会看到成群的小白鹭在水中散步觅食,它们常把足探入水中搅动后捕食惊吓中的鱼。
(1)香港瘰螈是两栖动物,它的幼体用   呼吸;它体内有   ,故属于脊椎动物。
(2)资料二中提到的动物中,属于变温动物的是   。
(3)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生活环境相适应。小白鹭等鸟类适于飞行的特征有   (答一条即可)。根据小白鹭的生活环境,推测小白鹭的足最接近下图中的   (填字母)。
A. B. C. D.
【答案】(1)鳃;脊柱
(2)虎纹蛙、三线壳龟
(3)身体呈流线型(合理即可);C
【知识点】动物类群特征(综合)
【解析】【解答】(1)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则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脊椎动物是指体内有脊柱的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因此,港瘰螈是两栖动物,它体内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
(2)变温动物是指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资料二中提到的虎纹蛙(两栖类)和三线壳龟(爬行类)都是变温动物。
(3)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小白鹭属于鸟类,与飞行相适应的特点有:身体呈流线型,前肢特化成翼,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长骨中空,胸肌发达,为飞行提供了动力。
A足粗壮,趾端有利爪,适于捕捉小动物;B足趾间有蹼,适于在水中游泳;C足细长,并且足三只朝前一只朝后,便于行走,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较大,由于沼泽地或浅水滩土地比较湿润,这样的足不至于深陷其中;D足,趾短粗有力,适于奔走。
小白鹭在浅滩溪流中散步觅食,根据小白鹭的生活环境,推测小白鹭的足最接近图中的C足。
【分析】每一种生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如:蝗虫有外骨骼,适于在陆地干燥的环境中生活。
(1)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
港瘰螈是两栖动物,它体内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
(2)动物界中只有鸟类和哺乳动物恒温动物,其它动物都为变温动物。资料二中提到的动物中,属于变温动物的是虎纹蛙、三线壳龟。
(3)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小白鹭属于鸟类,与飞行相适应的特点有:身体呈流线型,前肢特化成翼,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长骨中空,胸肌发达,为飞行提供了动力。
A足粗壮,趾端有利爪,适于捕捉小动物;B足趾间有蹼,适于在水中游泳;C足细长,并且足三只朝前一只朝后,便于行走,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较大,由于沼泽地或浅水滩土地比较湿润,这样的足不至于深陷其中;D足,趾短粗有力,适于奔走。
小白鹭在浅滩溪流中散步觅食,根据小白鹭的生活环境,推测小白鹭的足最接近图中的C足。
34.(2024八上·深圳期中)我国是世界荔枝第一生产大国,种植面积约占全世界荔枝种植面积的80%。虫害的发生是影响荔枝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荔枝主要害虫防治技术如下:
(1)荔枝的常见害虫有荔枝蝽、蒂蛀虫等,它们的身体和附肢都分节,体表有   可以防止水分散失,属于   动物。
(2)夜晚,荔枝卷叶蛾会飞向光源,被杀虫灯灭杀,“飞向光源”是荔枝卷叶蛾的   (选填“先天性”或“学习”)行为。田间释放性外激素,可以有效诱杀荔枝蒂蛀虫雄虫,这是通过干扰荔枝蒂蛀虫之间的   (选填“物质”“能量”或“信息”)流动,实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3)平腹小蜂产卵于荔枝蝽卵内,孵化出的幼虫吸食荔枝蝽卵内的营养物质,导致荔枝蝽卵被破坏,从而控制害虫数量。这种生物防治的优点有   。(写一条即可)
【答案】(1)外骨骼;节肢
(2)先天性;信息
(3)减轻环境污染
【知识点】生物防治;节肢动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先天性行为
【解析】【解答】(1)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和附肢分节,体表有外骨骼,外骨骼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保护内部器官,支持身体。荔枝蝽和蒂蛀虫都属于节肢动物。
(2)夜晚,荔枝卷叶蛾会飞向光源,并被杀虫灯灭杀。这种行为是荔枝卷叶蛾生来就有的,由它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因此属于先天性行为。
在田间释放性外激素,可以有效诱杀荔枝蒂蛀虫的雄虫。性外激素是昆虫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干扰荔枝蒂蛀虫之间的信息交流,我们可以打乱它们的正常繁殖,从而实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这里涉及的是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
(3)平腹小蜂是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手段,生物防治是一种利用天敌或其他生物来控制害虫的方法,与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的优点包括减轻环境污染、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对非目标生物影响较小等。
【分析】(1)节肢动物包括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2)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成本低,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
(1)荔枝的常见害虫,如荔枝蝽、蒂蛀虫等,它们的身体和附肢都分节,这是节肢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此外,它们的体表有外骨骼,这层坚硬的外壳不仅可以保护它们的内部器官,还可以有效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使它们能在各种环境中生存。因此,这些害虫属于节肢动物。
(2)夜晚,荔枝卷叶蛾会飞向光源,并被杀虫灯灭杀。这种行为是荔枝卷叶蛾生来就有的,由它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因此属于先天性行为。
在田间释放性外激素,可以有效诱杀荔枝蒂蛀虫的雄虫。性外激素是昆虫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干扰荔枝蒂蛀虫之间的信息交流,我们可以打乱它们的正常繁殖,从而实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这里涉及的是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
(3)平腹小蜂是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手段,它们会产卵于荔枝蝽卵内,孵化出的幼虫会吸食荔枝蝽卵内的营养物质,从而导致荔枝蝽卵被破坏。这种生物防治方法具有许多优点,其中之一就是可以减轻环境污染。与传统的化学农药相比,生物防治不会留下有害的化学物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更为友好。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