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含解析)

资源简介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重难知识】
1.洋务企业与近代民族工业的比较。
项目 洋务企业 近代民族工业
不同点 创办目的 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发展民族经济,实业救国
工业类型 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以轻工业为主的民用工业
企业性质 封建官办性质 民族资本主义性质
代表企业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 局、汉阳铁厂等 大生纱厂、福新面粉公司等
经济影响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同点 背景 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创办;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
分布特点 主要集中于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影响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2.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
领域 变化 推动因素
经济 创办近代工业(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兴办实业;兴建铁路;发展通信事业;经营新式航运业;等等 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传入;社会变革;先进人士的推动;思想解放;政府的提倡;生产方式的变革;等等
政治 开放言论;兴民权;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颁布宪法;等等
军事 改用洋枪;用西方训练方式操练军队;建设新式海陆军;等等
文化 教育 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宣传西学;倡导民主与科学;提倡白话文;倡导文学革命(新文学);废科举;创办报刊;等等
生活 习俗 拍照留影;观赏电影;劝禁缠足;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改礼仪;提倡新道德;等等
【拓展练习】
1.从晚清到民国,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教育文化事业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叙述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甲午战败后,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国人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
B.戊戌变法后,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被陆续颁布
C.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大公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D.1905年,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存在约300年的科举制至此寿终正寝
2.在历史学习中,折线图用数据变化反映出某一历史史实。根据下面折线图中民族工业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判断与历史史实相符的是( )
A.①处民族工业的起步是因为甲午中日战争的刺激
B.②处民族工业总数增加是中华民国政府的鼓励
C.③处民族工业平均设厂数稳步增长是由于辛亥革命的爆发
D.④处民族工业总数激增的原因是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侵略
3.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宣布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同时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这些措施( )
A.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彻底改变 B.解决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
C.消除了中国城乡之间的差距 D.使中国社会风俗发生了新的变化
4.下面一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中国( )
A.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B.广播影视的兴起
C.艺术创作的繁荣 D.通信事业的发展
5.1898年,《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渐成为报纸文章的常用语,许多爱国志士爱用这类术语作为子女的名字。这主要表明《天演论》在当时中国的宣传( )
A.开启了西方学术成果的传播 B.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C.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D.阻碍了传统思想的发扬光大
6.下图是1902年与1912年中国新式学校数量数据图,促成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清廷救亡图存发展近代教育 B.科举制废除促进近代教育发展
C.洋务运动推动近代教育转型 D.近代西方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
7.清末,127所高等专门学校中有理、工、农、医类学校23所,学生2195人,占全部专科学生总数的9.2%。1915年,94所专科学校中有工、农、医类学校29所,学生4763人,占学生总数的19.8%。这反映出( )
A.专科学校分布科学合理 B.新文化运动成果丰硕
C.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 D.全国学制得到了统一
8.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人民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其中由聂耳作曲的一首歌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它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曲是( )
A.《松花江上》 B.《义勇军进行曲》
C.《毕业歌》 D.《黄河大合唱》
9.周恩来称赞《黄河大合唱》是“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这表明该作品( )
A.极大地鼓舞了民众抗战的信心 B.适应了这一时期大众审美需求
C.深刻地反映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D.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0.下列文化名人与其作品或成就的对应中,不正确的是( )
A.周立波—《暴风骤雨》 B.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
C.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 D.丁玲的代表作《山乡巨变》
11.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成就突出。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无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成为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阿Q正传》深刻解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这两部作品的作者是( )
A.巴金 B.老舍 C.鲁迅 D.茅盾
12.如图是徐悲鸿1940年前后创作的画作《愚公移山》(局部)。作品取材于《列子·汤问》中人们熟悉的“愚公移山”故事,描绘了愚公率众人开山挖路的劳动场面。在当时的背景下,这幅作品彰显了( )
A.远古传说的神秘气息 B.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
C.乡村社会的淳朴民风 D.农耕时代的家庭生活
13.回顾历史,广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材料一
1组 60—80年代 1881年,两广总督张树声在广州横埔长洲岛兴办广东实学馆。其基础课程设中文、数学、英文等,并由外国教习教授驾驶、制造等技艺。
1888年,培道女子学堂成立。图为广州栋山培道女子中学校校门
2组 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州教育逐步抛弃科举附庸的经史研究,民间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其中较有影响的万木草堂成为维新变法培养人才和宣传理论的基地
1898年,清政府实行教育改革,诏令各省停办书院,改书院为学堂。
图为1902年广州府中学堂(原越华书院)毕业合影1906年,将旧贡院改为两广优级师范学堂,设文学、数理化、博物科,以及体操专科,学制四年。
材料二: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吞噬颠覆,国家民族处境险恶。一些知识分子曾通过变法救国图存,但爱国愿望破灭。清廷也感到按照日本模式改革,不失为遏止民主革命发展的最佳途径,于是派学生赴洋。但留日学生在学习日本和西方的过程中进一步觉醒,走上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路。
——摘编自丁焕章《试论留日学生运动》等
(1)根据材料一,任选一组,概括这一时期教育发展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留日学生走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路”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因素。
14.某班历史小组开展“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探究性学习。
【婚俗】
材料一:辛亥老人回忆湖南地区的情况时说,“革命后,男女交际自由、结婚自由和男女平权的呼声很高”“自由结婚也不是家长能阻止的了”。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1)据材料一,说明我国近代婚姻观念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婚俗变革存在的局限性。
【建筑】
材料二: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装扇简单的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搞点复杂的外国式柱子……如此,既保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摘编自仲富兰主编《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建筑发生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外部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试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清末状元张赛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情况下,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带动很多人走上了“实业救国”道路,张赛被称为“状元实业家”,A正确。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被陆续颁布,B排除;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C排除;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存在约1300年的科举制至此寿终正寝,D排除。故选A。
2.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①处对应的是1869—1894年,而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1894—1895年,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A项排除。②处对应的是1895—1900年,此时仍处于清政府统治时期,与中华民国政府无关,B项排除。③处对应的是1901—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对1901—1910年间民族工业发展无法产生影响,C项排除。④处对应的是1912—1919年,第—次世界大战发生于1914—1918年,这一时期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放松对华侵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迎来“短暂的春天”,民族工业总数激增,D项符合题意。
3.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华民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也随之出现了种种新气象。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的除旧布新、移风易俗,故D项正确;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排除A项;“解决了”说法绝对,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排除B项;辛亥革命也并未消除中国城乡之间的差距,排除C项。故选:D。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大公报》《申报》都是我国近代有名的报纸,上海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故图片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A项正确。故选A。
5.答案:B
解析:据“‘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渐成为报纸文章的常用语,许多爱国志士爱用这类术语作为子女的名字”可知,这主要表明《天演论》在当时中国的宣传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选项B符合题意;西方学术成果的传播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说法错误,排除。故选:B。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教育的发展。根据“中国新式学校数量数据图”可知,1902年共有近代新式学校35787所,1912年增至82272所,中国新式学校数量大增,促成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科举制的废除推动了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B正确。1901年的清朝政府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救亡图存”的表述不准确,排除A;洋务运动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西方思想的广泛传播不是中国新式学校数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排除D。故选B。
7.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清末,127所高等专门学校中有理、工、农、医类学校23所,学生2195人,占全部专科学生总数的9.2%。1915年,94所专科学校中有工、农、医类学校29所,学生4763人,占学生总数的19.8%”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清末学堂不仅学习传统儒家经典,而且学习西方近代文化,这种课程设置改变了知识单调的状况,有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它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象征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B项正确;《松花江上》是1935年张寒晖在西安目睹东北军和东北人民流亡惨状而创作的一首抗日歌曲,《毕业歌》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选的“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三首歌都不是我国国歌,排除ACD项。故选B项。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黄河大合唱》。根据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并结合所学可知,1939年《黄河大合唱》诞生,在抗日战争中对打击侵略、鼓舞士气、凝聚精神发挥了巨大作用。《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表现出中华民族伟大、独立、坚强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故选A。
10.答案:D
解析:20世纪40年代,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郭沫若创作了《屈原》等历史剧。作者借屈原之口说出了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怨愤,也表达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望和追求。那时候,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也创作出一批优秀小说,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近现代湘籍著名文学家丁玲的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周立波的代表作是《山乡巨变》。故选:D。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鲁迅。根据“《狂人日记》”“《阿Q正传》”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两部作品都是鲁迅的。故选C。
12.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相关知识。A.远古传说的神秘气息与“愚公移山”故事不符,故A错误;B.1940年前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徐悲鸿创作的画作《愚公移山》彰显了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故B正确;C.乡村社会的淳朴民风与“愚公移山”故事不符,故C错误;D.农耕时代的家庭生活与“愚公移山”故事不符,故D错误。
13.答案:(1)1组:新变化:创办外语学校,培养外语人才。时代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迫打开,对外交往增多,需要培养外语人才以适应形势。或2组:新变化:教育逐步抛弃科举附庸的经史研究,民间兴办新式学堂,政府进行教育改革,停办书院改设学堂,学科设置更加多元化。时代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维新变法思想传播,要求改革教育以培养新式人才。
(2)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国家民族处境险恶,爱国愿望破灭;在学习日本和西方过程中进一步觉醒;受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
(3)因素:列强侵略的影响;政治变革的推动;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社会发展的需求。
14.答案:(1)变化:倡导男女交际自由、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传统婚姻观念受到冲击。局限性:变革主要发生在经济发达的通商口岸城市;发生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阶层;旧婚姻观念并未完全改变。
(2)特点: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或既保留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外部因素:西方文明的冲击(或西方文明的影响)。
(3)特征:不平衡性;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积极影响: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传播了西方民主科学思想;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等。
解析:(1)本问考查近代婚姻观念的变化。
材料 对应答案
第一小问 “革命后,男女交际自由、结婚自由和男女平权的呼声很高” 倡导男女交际自由、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传统婚姻观念受到冲击
第二小问 “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变革主要发生在经济发达的通商口岸城市,自由婚姻主要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阶层,整体来说婚姻观念并未完全改变
(2)本问考查近代中国建筑的变化。第一小问,根据“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可以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据所学可知,导致这些变化的外部因素是受西方文明的影响。
(3)本问考查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征及影响。第一小问,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从地域看: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地区,逐渐发展到内地。从过程看:由西方引进,经历了一个由冲突到借鉴、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从程度看:总体进展缓慢,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沿海地区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变化较慢、较小。表明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特征;不平衡性: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第二小问,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近代社会生活变迁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和近代化进程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