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走进王安石》课件+素材-【浙教版2024】《人·自然·社会》六年级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走进王安石》课件+素材-【浙教版2024】《人·自然·社会》六年级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第9课时
走进王安石
(浙教版人·自然·社会)六年级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5
课堂练习
06
课堂总结
07
板书设计
04
知识拓展
课后作业
08
教学目标
01
02
03
04
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学习和理解王安石及其变法,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课堂分享王安石纪念馆参观的活动,增进历史文化认知,激发兴趣与热情以及培养了历史责任感。
了解并认识王安石,明白“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以及知晓王安石鄞县新政给百姓解决了灾害问题,得到鄞县百姓的称颂。
学习王安石的传奇人生故事,了解他的生平经历,认真学习本课内容,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负责。
新知导入
新知导入
王安石,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两次担任宰相,积极推行政治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
知识引入
王安石像
探究新知
链接
知识引入
北宋中期,国家面临政治腐败、经济困顿、社会阶层固化等问题。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发起变法,旨在强化中央集权,推行经济改革,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并打破社会固化。通过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的困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彰显出改革对于推动社会进步、解决时代问题的重要性。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探究新知
学一学
鄞县新政
1047年,大宋王朝遭遇了严重的灾害,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此时,王安石被派去灾情严重的鄞县(今宁波鄞州)担任知县。
王安石上任后,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请教当地长者对鄞县的农业和水利情况进行了细致调查。他发现,县百姓最担心的事情是缺水。
新知讲解
探究新知
学一学
王安石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发生旱情是因为水利工程没有抓好。抓住了问题的“牛鼻子”后,王安石劝督乡民疏浚川渠。百姓一直遭受旱情之苦,于是都积极响应这使得鄞县的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古代以农为本。农民最怕遇到青黄不接的时节,因为这常常会造成饥馑,有些地主豪强还会借此重利盘剥百姓。
新知讲解
探究新知
学一学
对此,王安石决定把鄞县官仓里的存粮借贷给穷苦百姓,并约定秋收后增加少量利息偿还。这样既帮助穷苦百姓度过青黄不接的难关,避免遭到高利贷的盘剥,同时也使县衙粮仓里的粮食新陈相易,不致霉坏。这个举措得到鄞县百姓的称颂。
新知讲解
位于宁波市东钱湖忠应庙
内的王安石纪念馆
探究新知
学一学
王安石在鄞县任职三年,兴修水利,改善交通,兴办学校,建立地方治安组织,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很多益处。离任那一天,百姓纷纷赶来为他送行。后来,鄞县百姓还专门建造了祠庙,以表达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王安石的鄞县新政成效卓著,为他日后革新变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新知讲解
探究新知
链接
知识引入
“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法改变了以往“遇贵量减市价粜(tiào),遇贱量增市价籴(dí)”的呆板做法,灵活地将常平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成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城市手工业者,以缓解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王安石变法中缓解民困与增收的创新举措
探究新知
链接
知识引入
王安石在鄞县担任知县期间,通过深入调研,针对当地百姓最关心的水利和粮食问题,实施了包括疏浚川渠、官仓借贷等一系列新政。这些举措有效缓解了百姓的困难,赢得了广泛赞誉,并为王安石日后在全国推行革新变法积累了宝贵经验。鄞县新政的成功体现了王安石的远见卓识和改革精神,为北宋社会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王安石与鄞县新政的深远影响
探究新知
学一学
新知讲解
才情横溢
王安石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从小酷爱读书,勤于思考他的诗文大都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寄托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王阳明故居
探究新知
学一学
新知讲解
1050年,王安石离开鄞县回老家,路过杭州。他登上飞来峰,写下了著名诗篇:“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可见其气度与格局。后世把王安石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探究新知
链接
这首小诗语句自然朴素而意蕴深远。王安石借不畏冰雪严寒、高洁坚强的梅花来表达自己不畏权贵的思想。他的《元日》《泊船瓜洲》《答司马谏议书》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梅 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探究新知
做一做
活动实施
搜集资料,全面、深入地了解王安石,并与同学分享交流。
基本信息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1021年-1086年,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仕途与变法
早年进士及第,历任地方官职,政绩显著。
宋神宗时期,提出变法主张,主持制定多项新法,如均输法、青苗法等。
因变法引发争议,多次被罢相,晚年出判江宁。
探究新知
做一做
活动实施
搜集资料,全面、深入地了解王安石,并与同学分享交流。
文学成就
诗歌创作丰富,擅长说理与修辞,世称“王荆公体”。
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思想与历史评价
主张通过变法解决国家问题,创“荆公新学”。
作为北宋中期重要人物,变法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历史评价复杂多面。
探究新知
做一做
活动实施
有条件可以游览宁波市东钱湖忠应庙内的王安石纪念馆(或当地与王安石有关的场馆)。
一、纪念馆概况
名称:忠应庙(王安石纪念馆)
地址:宁波市鄞州区东钱湖镇下水西村(东钱湖东岸
历史背景: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为当地百姓纪念王安石而建,因谓忠臣有好的报应,故取名忠应庙。1986年进行全面修复,并设为王安石纪念馆。1987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列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探究新知
做一做
活动实施
二、纪念馆特色
建筑风貌:忠应庙为五开间四合院,硬山式建筑,占地面积908平方米,通进深26米,宽16.8米。
展览内容:纪念馆内展示了王安石在鄞县(今宁波)期间的史迹,包括他的政治活动、文学创作、改革思想等。通过参观展览,可以深入了解王安石对宁波乃至整个北宋社会的深远影响。
文化价值:作为王安石纪念馆,忠应庙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是传承和弘扬王安石精神的重要场所。通过参观学习,可以感受到王安石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智慧。
探究新知
做一做
活动实施
三、游览建议
开放时间:通常为08:00-17:00(具体开放时间可能因季节、天气等因素而有所调整,建议提前查询)。
交通方式:可选择自驾、公交等交通方式前往。自驾游客可根据导航前往;公交游客可查询相关公交线路,并提前规划好行程。
游览时长:建议游览时长为1-2小时,可根据个人兴趣和时间安排适当调整。
知识拓展
王安石在文学上的贡献有哪些?
开创“荆公新学”
王安石在北宋中期掀起儒学复兴运动,创立“荆公新学”。
强调经世致用,从经书中寻找治国之道,对后世学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推动诗文革新
积极参与并推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主张诗歌“有补于世”,反对华而不实的文风。
诗歌风格独特,意境深远,语言简练明快,留下众多佳作。
知识拓展
王安石在文学上的贡献有哪些?
散文创作成就
风格雄健峭拔,语言简练犀利,逻辑严密。
善于运用比喻和形象描写,文章表现力丰富。
作品反映政治思想和改革精神,文学价值高。
影响
文学观念和创作风格对后世文学家产生深远影响。
推动宋代文学发展和繁荣,诗文作品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瑰宝。
知识拓展
历史上王安石具体做出哪些变法?
财政与经济改革
推行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农民负担。
实施均税法、农田水利法,改善土地税收,提高农业生产。
军事改革
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加强军事力量,提高军队战斗力。
设军器监,提高兵器制造质量。
知识拓展
历史上王安石具体做出哪些变法?
政治与教育及其他改革
安石推行科举制度改革,注重实用才能。
整顿太学,提升教育质量。
实施惟才用人政策,打破官僚体系。
裁汰冗员,精简政府机构,减少开支,提高政府效能。
知识拓展
播放视频。
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或课外积累,说一说王安石“鄞县新政”对后世县政管理有什么启示?
深入调研:了解民情,确保政策符合实际,赢得民心。
关注民生:以改善百姓生活为出发点,为民谋利,解决实际问题。
勇于改革:挑战旧制,创新政策,敢于担当责任,推动发展。
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培养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坚持法治:加强法治建设,维护公平正义,确保政策有效实施。
课堂总结
1
学习新知引入
走进王安石
2
学习王安石生平经历和鄞县新政
3
进行分享交流活动
4
完成课堂练习
5
认识王安石政治成果和文学才能
板书设计
走进王安石
1.新知引入
2.新知讲解
3.活动实施
4.课堂练习
5. 进行相关知识拓展
课后作业
请结合王安石变法中的农田水利法,分析其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并撰写一篇短文阐述你的观点。
30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