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五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核心素养阅读(部编版)第四单元 责任(课外阅读) 单元主题概述 单元概述 本单元以“责任”为主题,一共编排了《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和《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三篇课文,意在让学生感受先辈们的崇高精神。三首古诗中,有边关将士的豪情壮志,有企盼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还有忽闻平叛捷报的狂喜之情;《青山处处埋忠骨》体现了毛主席不徇私情的伟人胸怀;《军神》表现出刘伯承意志如钢的英雄气概;《清贫》则展现出方志敏舍己为公的崇高美德。语文要素及其解读 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在四年级时,学生已经掌握了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心情、感受人物品质等阅读方法,本单元的学习,既包括体会人物的感情,也包括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体会的角度更多元,需要学生对人物内心体会得更丰富、细腻、深入。围绕这个要素,教材设计了多角度的练习活动。《青山处处埋忠骨》要求学生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军神》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句,体会刘伯承的内心和沃克医生的内心变化。《清贫》要求学生从方志敏的自述和他同两个兵士的对话中体会他的品质。 核心素养阅读训练 一、迁移和拓展。阅读正文 阅读提示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清]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注释]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发配伊犁,效力赎罪。诗人在古城西安与妻子离别赴伊犁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下此诗。衰庸:意近“衰朽”,衰老而无能,这里是自谦之词。以:用,去做。谪居:因有罪被遣戍远方。养拙:犹言藏拙,有守本分、不显露自己的意思。刚:正好。戍卒宜:做一名成卒为适当。这句诗谦恭中含有愤激与不平。山妻:对自己妻子的谦称。故事:旧事,典故。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是林则徐因主张禁烟而受到谪贬伊犁充军的处分,被迫在西安与家人分别时为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以及性情人格而作。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1.诗人在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中称自己才能平庸、身体衰弱,其实是“正话反说”,表达了内心的不平。 2.结合注释,写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意思。 3.“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表现了诗人的( )。 A.心平气和、逆来顺受。 B.内心剧痛、不忘报国。二、(2022·横县·期末)古诗对比阅读阅读正文 阅读提示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首先要了解所学古诗的历史背景,了解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样有助于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其次,要紧扣诗题,了解内容,学习古诗时,要学会理解题目,然后紧紧扣住题目,这样才能想到作者想写的内容。最后要自己反复朗读,自己体会作词中的诗意,这样在体会到诗词诗意的基础上,朗读出诗句中的感情并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首词或诗并体会作者写这首诗时的感受。1.这两首诗都是( )。 A.思乡诗 B.送别诗 C.边塞诗 D.散文诗 2.《从军行》前两句描绘了______的景象,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勾勒出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 3.《从军行》后两句表达了战士们____的豪情壮志。 4.下面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塞下曲》前两句描写的是敌军溃逃,后两句描写的是将军准追敌的场面。 B.《从军行》“黄沙”突出了战场的环境特点,“百战”“穿金甲”突出了战斗的频繁、激烈。 C.《塞下曲》中景物的描写,对于烘托战场的气氛起了很好的作用。 D.《从军行》通过对边塞美丽景色的描绘,表现了戍边战士快乐的从军生活。 5.两首诗的最后两句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三、阅读古诗,完成练习。阅读正文 阅读提示【甲】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靠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得到。1.两首诗出自同一位诗人之手,且主题相似,都是关于______的。 2.两首诗的情感不同:【甲】诗紧扣“____”字,【乙】诗则紧扣“____”字。 3.两首诗,用词都非常精准: (1)【甲】诗中,一个“____”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____”字令人满目凄然。 (2)【乙】诗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中,从“巴峡”到“巫峡”,因为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故用“______”;从“巫峡”到“襄阳”,顺流疾驶,故用“______”;从“襄阳”到“洛阳”,改换陆路,故用“______”。 4.【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首诗都写到了“泪”,下面对这两首诗中的“泪”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甲】诗中,诗人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充满怅恨 B.【乙】诗中,浩劫过去,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自然喜不自胜,高兴地哭了 C.【甲】诗中,原本美好的花儿,却使诗人看到后落泪,更反衬出作者的伤心之情 D.【乙】诗中,诗人回想起自己这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痛定思痛,悲从中来四、(2021·简阳市·期中)课外阅读。阅读正文 阅读提示一掬笑容何处寻 1919年10月4日,毛泽东正领导湖南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驱张运动,韶山家里派人到长沙找毛泽东,给毛泽东送来一封紧急家书。毛泽东看了几行后,眼里立即涌出了泪花。家乡来送信的人,是毛泽东的一位堂兄。他告诉毛泽东,“婶婶在昨天晚上就有出气没进气了,所以,叔叔要我来长沙,要你和泽覃立即赶回去,晚了恐怕见不到你母亲了。” 毛泽东一听,如五雷轰顶。两个月前,母亲患淋巴腺炎,自己还回去接母亲到长沙治过病。他匆匆忙忙出去安排了一下有关事情后,就带着小弟泽覃随来送信的堂兄,跌跌撞撞地往韶山狂奔。 当时,由于韶山不通车,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全靠两条腿走。100来里的崎岖山路,毛泽东他们走了一天一夜。即便如此,当毛泽东赶回韶山时,由于送信的堂哥走了一天多的路,前后就过去了三天,这时母亲已过世两天了,按照韶山的习惯,母亲早就入棺。 毛泽东紧跑急赶地走了一天一夜的路,但还是没有看上母亲的最后一面。面对母亲的死,毛泽东百感交集,悲痛万分。 毛泽东久久伏在母亲的灵柩上,泣不成声。当晚,毛泽东不顾旅途的劳累,拒绝一切人的劝阻,坚持守在母亲的灵柩边。 母亲对自己思想的影响,不断地在毛泽东眼前出现。这时的他完全沉浸在对母亲那伟大的人格和善良的心肠的追思之中。稍顷,他用笔在一张白纸上,专心致志地写了起来。第二天早晨,来祭奠的人们,看到了毛泽东那发自肺腑的《祭母文》和两副挽联。 两副挽联,一副贴在大门口: 春风南岸留晖远 秋雨韶山洒泪多 另一副则挂在母亲的灵前: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第二天,母亲出殡。毛泽东长跪在母亲灵前,声泪俱下地诵读了自己用泪写成的四言长诗《祭母文》。 《一掬笑容何处寻》这篇短文,记叙了毛泽东在长沙领导湖南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驱张运动时,接到了堂兄从老家韶山送来的母亲重病的信,需要他和弟弟泽覃立即赶回去,晚了恐怕见不到他的母亲了。毛泽东和泽覃立即往回赶,当时,由于韶山不通车,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全靠两条腿走。100来里的崎岖山路,毛泽东他们走了一天一夜。到家时,还是没能见上母亲一面,母亲就走了。毛泽东万分悲痛,写了发自肺腑的《祭母文》和两副挽联来悼念母亲。表达了毛泽东对母亲的“一掬笑容何处寻”的情怀。学习本文,理解本文内容,认真回答本文所涉及的各个问题。了解毛泽东接到母亲重病的信立即往回赶,为什么还没赶上母亲去世,了解毛泽东为悼念母亲写了怎样的挽联。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百感交集: 泣不成声: 3.已经过世两天了,毛泽东才赶到家里,是因为:__________。 4.找出体现标题“一掬慈容何处寻”的一副挽联,用“___”画出来。请联系全文,说说标题的作用。 5.找出描写毛泽东面对逝世的母亲悲痛万分的两处描写,画“___”。这两处通过详细描写毛泽东的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现他的心情。 6.从这个故事中,你感受到毛泽东是怎样的人?请举例说明。五、课外阅读。阅读正文 阅读提示军号 申志远 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行进在草地上,远远的,一个人走在前头,他的影子在天际线下,是一个小黑点,后面,很远很远的地方,是打着军旗行进的红军。 从茨坪出发,过湘江,一直走到这一眼看不到边的草地,陆青一直都走在这支队伍的前头,他是号手,军号一响,红军战士就要向前冲锋。 军号是德国的,铜的,铮亮铮亮的,能照见号兵的脸。一吹,声音特别嘹亮,十里八里都能听见。军号的主人叫阿贵,每天号不离手。阿贵是广东人,读过学堂,从南昌暴动开始,一路吹到井冈山。号谱虽然复杂,但对喇叭匠陆青来说不是难事,很快就学会了。 阿贵把军号用一个牛皮套套着,拴了一大块红绸子,时刻带在身边。号兵陆青跟屁虫似的追着阿贵,想着有一天自己成为这军号的主人。 有一天,阿贵说:“喇叭青,我要是牺牲了,你得继续吹,吹到革命胜利……” 陆青回答:“我想要军号,可不想你死,我们要一起吹着军号去见毛委员!” 湘江之役,白匪用了飞机大炮,红军的浮桥被打断,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湘江……号兵阿贵在湘江渡口吹响了冲锋号,一颗炸弹在江边爆炸,号声戛然而止,阿贵的脑袋被弹片削掉了,一团血雾喷过来,鲜血浸透了红绸。血喷了陆青一脸,他拾起军号,用尽平生的气力吹响,他的脸和军号、军旗都融在湘江猩红的血色中,(1)号声呜咽,号声嘹亮……红军在付出巨大的牺牲后,成功突围。 以后,这军号跟了陆青,跟着主力红军,一路走来。 松潘草原的天气,一会儿一变,刚刚是万里晴空,一下子就暴雨如注。陆青行进在草地上,任雨水浇过头顶,他把军号塞进背包,打开背上破旧的油纸雨伞,冒雨前行。雨雾中的陆青感到特别疲惫,他走不动了。雷鸣电闪中,他仿佛看到了阿贵在和他说军号的事…… 暴雨过后,草原上弥漫着雨雾,天边还出现了一道彩虹,陆青又饿又乏,放眼回望,军旗变成一个小点。 前方,是一块绿色的草坪,过了草坪就是一大片灌木丛,陆青喝光水壶中最后一口水,扔掉了被雨打烂的油纸伞,擦了擦军号,整理了一下背包,踏上了绿色的草坪。 一脚下去,陆青感觉自己飞了起来,而后整个身子迅速地沉下去,仿佛大地里伸出一只手在拽他,他挣扎着,越挣扎陷得越深。陆青试图扔掉身上的背包,可是根本摘不下来,就这样,他一点一点被绿色的泥浆包围。时间似乎静止了,他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声…… 陆青半个身子没在沼泽里,他脑子是清醒的,用尽最后的力量,他吹响了军号,(2)号声嘹亮,号声鸣咽…… 吹号加速了陆青的下沉,很快,淤泥没了他的脖子,陆青想,战友们呢,能听到号声吗?一瞬间,他的眼睛模糊了,他清晰地看到了阿贵,张开双臂从红色的湘江走来,他睁不开眼睛了,但是他觉得自己的脚踏在一块石头上,他用左臂,高高地举起军号,他要让战友们看到军号…… 红军队伍走到这里,正是晚霞满天的时候。一望无垠的草地上,只见陆青的手在高高地擎起,军号紧握在他的手里,像个路标,红绸子在风中飘舞…… 政委和红军战士们向着军号敬了军礼,绕过这片死沼,向远方,向红霞灿烂的地方走去…… ——2018年第4期《北方文学》,有删改 这篇短文以“军号”为线索,讲了两位号手为了革命的胜利,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的故事,赞颂革命先烈不畏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表达了对英雄的敬意。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本题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1.军号的主人先后是_______、_______。 2.短文第3~7自然段属于(顺叙 倒叙 插叙)_______。 3.短文两次写到了军号声,这两次军号声分别想要传达怎样的意思? 4.短文以“军号”为题,有什么作用?六、(2022·惠阳区·月考)课外阅读。阅读正文 阅读提示生活简朴的周恩来 在人们的印象中,周恩来总是那样衣冠楚楚,风度翩翩。殊不知,他仅有的几套料子服装,大都穿了几十年,有的破损了,精心织补后继续穿。有一次,他穿织补过的衣服接待外宾,身边工作人员说这套“礼服”早该换换啦。他笑笑说:“穿补丁衣服照样可以接待外宾。织补的那块有点痕迹也不要紧,别人看着也没关系。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才难看呢!”他的衬衣磨破了,换上新的领口和袖口照旧穿。1963年,他出访亚非欧14国,到了开罗,他换下缝补多次的衬衣,随行工作人员不便拿到外国宾馆去洗,只好请我国驻埃及使馆的同志帮忙,并叮嘱洗时不要用力,以免搓破。大使夫人看到后,感动得边洗边流泪。至于周恩来穿用了几十年破旧的睡衣、皮凉鞋和第一代上海牌国产手表等,已作为珍贵文物,存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周恩来的饭菜很简单,主食经常吃些粗粮,副食一般是一荤一素一汤。他规定的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他说:“四菜一汤既经济又实惠。”他在外地视察或主持会议,同大家吃一样的饭菜,不搞特殊,离开时一定付清钱和粮票。他不仅自己这样做,还要求其他领导干部也这样做。一位专机机长的回忆,颇为传神地反映了周恩来在饮食方面的律己要求。有一次,这位机长看他吃饭,掉了个饭粒在桌上,他连夹两次才夹住放进嘴里,笑着吃了。看到这种情景,这位机长后来感慨地说:“我心里不禁百感交集,什么叫廉洁,看看总理就知道了。” 同周恩来接触较多的一些知名人士,对他廉洁俭朴的生活作风也是赞不绝口。宋庆龄说:“周总理在个人生活和作风上,和他在政治上一样,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文章通过写周总理对待服装和饮食的态度,并具体写了大使夫人流着泪为周总理洗衣服和专机机长回忆周总理夹饭粒两件小事,深刻地表现出周总理简朴的生活作风,表达了作者对周总理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记叙文阅读是高年级常见题型,要多读多练,总结答题技巧,做到厚积薄发。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衣冠楚楚: 百感交集: 2.选文从_______和_______这两个方面表现了周恩来总理简朴的生活。 3.对画“___”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A.周总理想着国家大事,不在意个人形象。 B.周总理怕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被人笑话。 C.周总理认为穿织补的衣服不丢人,讲排场、搞浪费,丢掉革命者艰苦奋斗的传统才令人耻笑。 4.文中写大使夫人流着泪为周总理洗衣服和专机机长回忆周总理夹饭粒两件小事,有什么好处?七、(2021·赤壁市·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正文 阅读提示临刑前的较量 (1)地窖深处,一个人侧身靠着墙角一动不动。徐鹏飞上前两步,不慌不忙用十分平和的声音招呼道:“许先生!”侧坐的人,没有回答。徐鹏飞又上前一步,殷切地喊道:“许云峰许先生!”侧坐的人,这才回转瘦弱无力的身体,用炯炯的目光,打量着面前的特务。 (2)从离开渣滓洞到这潮湿黑暗、与世隔绝的地窖,将近一年。他的身体被折磨得衰弱不堪,脸色苍白,隆起的颧骨显得十分突出,可是,他的两只眼睛,仍然炯炯有神,带着永不熄灭的威力,直视着任何危险与威胁,毫无畏缩。 (3)“我特地来告诉许先生一个好消息。”徐鹏飞笑了笑,“我可以把真实情况全部奉告:共军分两路入川,国军全线溃退,重庆已经危在旦夕。我想,许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一定很高兴吧?” (4)“当然高兴。”许云峰毫不掩饰,由衷地笑了,“事实完全如许先生预料的那样,”徐鹏飞又说道,“当局准备了炸药、雷管、定时炸弹,一旦共军进入市郊,重庆这座有名的山城,也许就不存在了……” ⑤许云峰忽然朗声地笑了。笑声使徐鹏飞心头一惊,更使他不安,他再也不能控制刚才那狠毒而故作镇静的心境了,“山城将在黎明前消失,许先生听了,恐怕很难高兴吧?”“我丝毫不担心,”许云峰朗声说道,“我确信,在黎明前消失的不是山城,而是见不得阳光的鬼魅!雨过天晴,山城必将完整地归还人民。” ⑥“还有一点小消息,我也不想隐瞒。”徐鹏飞再次露出奸笑,“共产党的胜利就在眼前,可是看不见自己的胜利,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我不知道此时此地,许先生到了末日,又是何心情?” ⑦许云峰无谓地笑了笑:“这点,我完全可以奉告,我选择了革命道路,变成使反动派害怕的人,我感到自豪。我已看见了无产阶级在中国的胜利,我感到满足。” ⑧许云峰直视对方,嘴角微微一动,露出笑意:“你此刻的心情,又是如何?” ⑨听到这意外的问话,徐鹏飞一时茫然不知所措,许云峰不屑再讲下去。死亡,对于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头,对跟随在后的特务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 小说写临刑前许云峰和徐鹏飞的较量,突出了共产党员不畏牺牲的革命乐观精神。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1.请照样子用六字短语将许云峰听到的三个消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完整。 (1)国军全线溃退 (2)_______(3)_______ 2.文中多次写到了许云峰的笑声,请根据选文内容完成填空。 (1)由衷地笑→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2)段“脸色苍白”与“炯炯有神”是对许云峰_____方面的描写,作者同时使用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作用是:__________。 4.以下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较量”写出正义与邪恶之间的较量,表明正义终将获得胜利。 B.本文与《清贫》类似,用英雄事迹赞扬革命者坚守大义的美好精神品质。 C.第(4)段“由衷地笑”体现出许云峰因为自己即将获得释放而感到很兴奋。 D.文中人物的对话非常精彩,许云峰的话铿锵有力,突出自己坚定的信念。参考答案及解析一、1.力微任重久神疲 再竭衰庸定不支【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结合诗歌内容和译文可知,诗人在诗句“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中称自己才能平庸、身体衰弱,其实是“正话反说”,表达了内心的不平。2.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翻译。翻译句子要注意句中的关键词语要翻译准确最好是直译,做到字字落实,不好直译的选择意译,同时以结合注释来理解。3.B【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由“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可知,此句虽然从字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细细咀嚼,似有万丈波澜。故选B。【译文】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成卒为适当。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典故,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二、1.C【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结合“黄沙百战穿金甲”“欲将轻骑逐”可知,两首诗都是边塞诗,故选C。2.苍凉的边塞 青海湖 长云 雪山 孤城 玉门关【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歌前两句的意思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描绘的是边塞的景象,刻画了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象。3.渴望建功立业【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歌后两句的意思是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表达了战士们渴望建功立业豪情壮志。4.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D有误,“孤城”“百战”“穿金甲”表现了边塞生活的凄凉,表达了戍边战士的艰苦。5.两首古诗通过对戍边生活、边塞生活的描写和刻画,都抒发了一种爱国情怀,表现了将士们誓死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解析】本题考查对是个情感的理解。两首古诗通过对戍边生活、边塞生活的描写和刻画,都抒发了一种爱国情怀,表现了将士们誓死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考点】边塞征战;诗歌词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解答】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咏志诗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要在充分诵读古诗,结合注释及课内学习,在理解诗歌内容及主题的基础上完成。【译文】《从军行》: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塞下曲》:寂之夜,乌云遮月,天边大雁惊飞,单于的军队想要趁着夜色悄悄潜逃。正想要带领轻骑兵一路追赶,大雪纷纷扬扬落满了身上的弓刀。三、1.战争【解析】本题考查了对两首诗的主题的理解。结合内容理解,《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因此可知,两首诗都是关于战争的。2.恨 喜【解析】本题考查了对两首诗的情感的理解。结合内容理解,《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诗的主题是抒写作者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因此可知,两首诗的情感不同:【甲】诗紧扣“恨”字,【乙】诗则紧扣“喜”字。3.(1)破 深 (2)穿 下 向【解析】本题考查了对诗句中字词的赏析。结合内容理解,(1)《春望》这首诗中,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中,从“巴峡”到“巫峡”,因为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故用“穿”;从“巫峡”到“襄阳”,顺流疾驶,故用“下”;从“襄阳”到“洛阳”,改换陆路,故用“向”4.D【解析】本题考查了对诗的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可知,A、B、C正确。D.有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抒写作者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译文】《春望》: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四、1.毛泽东在长沙时,接到母亲重病的消息,待赶回去后,母亲已去世两天,毛泽东万分悲痛。毛泽东写了发自肺腑的《祭母文》和两副挽联来悼念母亲。【解析】本题考查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与理解短文内容可知,本文主要讲述了毛泽东在长沙时,接到母亲重病的消息,待赶回去后,母亲已去世两天,毛泽东万分悲痛。毛泽东写了发自肺腑的《祭母文》和两副挽联来悼念母亲。2.指各种各样的感触交织在一起。在文中是指毛泽东没能赶上母亲去世内心非常愧疚。指哭得喉咙哽住,出不来声音,形容极度悲伤。在文中指毛泽东对母亲的去世极度悲伤。【解析】本题考查联系上下文解释所给出的词语。百感交集:指各种各样的感触交织在一起。在文中是指毛泽东没能赶上母亲去世内心非常愧疚。泣不成声:指哭得喉咙哽住,出不来声音,形容极度悲伤。在文中指毛泽东面对母亲的去世极度悲伤。3.韶山不通车,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全靠两条腿走。从堂哥送信到毛泽东回家已经过去了三天。【解析】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并回答问题。通过阅读与理解短文内容可知,母亲已经过世两天了,毛泽东才赶到家里,是因为:韶山不通车,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全靠两条腿走。从堂哥送信到毛泽东回家已经过去了三天。4.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标题的作用是点名了本文的中心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并回答问题。通过阅读与理解短文内容可知,文中体现标题“一掬慈容何处寻”的一副挽联是: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上联诉说了毛泽东作为长子未能报答母亲恩泽的感慨;下联则抒发了母亲终生信佛但不能长生的无限惋惜之情,表达了毛泽东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从此难见母亲音容笑貌的无限悲痛之意。标题“一掬笑容何处寻”的作用是点名了本文的中心思想。5.面对母亲的死,毛泽东百感交集,悲痛万分。毛泽东久久伏在母亲的灵柩上,泣不成声。当晚,毛泽东不顾旅途的劳累,拒绝一切人的劝阻,坚持守在母亲的灵柩边。神态和动作。【解析】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并回答问题。通过阅读与理解短文内容可知,文中的这些内容“面对母亲的死,毛泽东百感交集,悲痛万分”和“毛泽东久久伏在母亲的灵柩上,泣不成声。当晚,毛泽东不顾旅途的劳累,拒绝一切人的劝阻,坚持守在母亲的灵柩边”是描写毛泽东面对逝世的母亲悲痛万分的句子。这两处通过详细描写毛泽东的“神态和动作”来表现他的心情。6.从本文这个故事中,我感受到毛泽东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毛泽东接到堂兄送来的母亲病重的信后他如五雷轰顶。两个月前,母亲患淋巴腺炎,自己还回去接母亲到长沙治过病。他匆匆忙忙出去安排了一下有关事情后,就带着小弟泽覃随来送信的堂兄,跌跌撞撞地往韶山狂奔。【解析】本题考查对知识的拓展。通过阅读与理解短文内容可知,从本文这个故事中,我感受到毛泽东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可从“毛泽东接到堂兄送来的母亲病重的信后他如五雷轰顶。两个月前,母亲患淋巴腺炎,自己还回去接母亲到长沙治过病。他匆匆忙忙出去安排了一下有关事情后,就带着小弟泽覃随来送信的堂兄,跌跌撞撞地往韶山狂奔”表现出来。五、1.阿贵 陆青【解析】本题考查读文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仔细阅读文章可知,军号的主人先是阿贵,再是陆青。2.插叙【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写法。仔细阅读文章可知,短文第3~7自然段具体写了军号的来历以及怎样由阿贵传到陆青手里的,属于插叙写法。3.第一次军号是鼓舞战友们奋勇向前、全年突围。第二次军号是提醒战友避开沼泽。【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仔细阅读短文可知,短文中两次写到了军号声,第一次军号是鼓舞战友们奋勇向前、全年突围。第二次军号是提醒战友避开沼泽。4.“军号”是全文的线索,也承载着主人公陆青的顽强精神、英雄气概、高尚情怀。【解析】本题考查对题目的理解。这篇短文以“军号”为线索,讲了两位号手为了革命的胜利,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的故事,赞颂革命先烈不畏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表达了对英雄的敬意。其作用是:“军号”是全文的线索,也承载着主人公陆青的顽强精神、英雄气概、高尚情怀。六、1.形容衣帽穿戴整齐漂亮。文中指周总理总是衣装整洁,仪表出众。各种感想交织在一起。文中指专机机长对周总理夹饭粒的事感触很深。【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文中词语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来理解。衣冠楚楚:形容衣帽穿戴整齐漂亮。文中指周总理总是衣装整洁,仪表出众。百感交集:各种感想交织在一起。文中指专机机长对周总理夹饭粒的事感触很深。2.服装 饮食【解析】本题考查了提炼文章信息和概括能力。文章通过写周总理对待服装和饮食的态度,并具体写了大使夫人流着泪为周总理洗衣服和专机机长回忆周总理夹饭粒两件小事,深刻地表现出周总理简朴的生活作风,表达了作者对周总理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所以可以概括为:服装和饮食两个方面。3.C【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文章语句的理解。画线句表达了总理对服装和艰苦奋斗传统的观点,周总理认为穿织补的衣服不丢人,讲排场、搞浪费,丢掉革命者艰苦奋斗的传统才令人耻笑。故选C。4.通过具体的小事更能深刻地表现出周总理简朴的生活作风,使文章真实感人。【解析】本题考查了概括中心的能力。文章通过写周总理对待服装和饮食的态度,并具体写了大使夫人流着泪为周总理洗衣服和专机机长回忆周总理夹饭粒两件小事,深刻地表现出周总理简朴的生活作风,表达了作者对周总理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七、1.(1)山城即将被毁 (2)许云峰末日已到【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阅读文章后,从徐鹏飞的话中可以概括出许云峰听到的三个消息。第二个消息可以从第九自然段中徐鹏的话“当局准备了炸药、雷管、定时炸弹。一旦共军进入市郊,重庆这座有名的山城,也许就不存在了……”可以概括得出许云峰听到的第二个消息是:小城即将被毁。第三个消息在第十三自然段,徐鹏的话“我不知道此时此地,许先牛到了未日,又是何心情?”可以概括得出许云峰听到的第三个消息是:许云峰末日已到。2.(2)朗声地笑 (3)无所谓地笑 (4)微微地笑【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阅读文章后,可以从文章里找到相应的句子线索,结合第五自然段“许云峰忽然朗声地笑了“是朗声地笑;第七自然段第一句“许云峰无所谓地笑了笑“,是无所谓的笑。第八自然段,“嘴角微微一动,露出笑意”,是微微地笑。3.说明他对共产党必将胜利、人民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念【解析】本题考查描写的作用。从下文许云峰和徐鹏飞的较量中看出,许云峰坚信胜利一定会到来,“瘦弱无力、衰弱不堪”是因为许云峰长期被折磨,所以身体状态极差,这说明国民党军队对渣滓洞内的共产党进行了残酷的折磨。“有神的目光,炯炯有神”描写的是许云峰的精神状态,这说明他对共产党必将胜利、人民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念。4.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BD.正确;C.有误,结合文章内容,但是许云峰毫不掩饰,由衷地笑了是因为他听到重庆即将被解放,革命即将胜利。而不是因为自己即将获得释放而感到很兴奋。故选C。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