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五上阅读理解指导训练——理解关键句子意思(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上阅读理解指导训练——理解关键句子意思(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记叙文 专题 03 理解关键句子意思
【典型例题】
军  礼
离军区司令部门岗只有几步远了,她仍骑在车上,旁若无人地朝门岗驶去。
“喂,同志,请下车。”
下车?她不屑地瞥了哨兵一眼,脚一蹬……
“站住!”随着喊声,车后架被人拉住了。她急忙用脚撑在地上。扭头一看,不由气恼地问:“你干什么?”
“请你下车!”哨兵不动声色地回答。
“真新鲜,我在司令部进进出出快一年了,第一次听说‘下车’二字。”
“第一次听说,就请你第一次执行吧。”
“得了吧,你看你的门,我走我的路,何必这么啰嗦。”说着,脚一蹬,又要上车。不防哨兵抢前一步,迅速地将车锁住,拔出钥匙。
“你!”她傲气的脸顿时沉下来,气冲冲地走进岗亭,拿起话筒,拔了个号码:“喂,爸爸!爸爸!我进大门没下车,被岗哨拦住,他还锁了我的车,你快来,我等你。”
不一会儿,朝门岗走来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军人,他,魁梧的身材,背略有点驼,脚步分外沉重。
“爸爸!”她迎上前去,好不神气地瞟了哨兵一眼。陈司令员并不理睬她,径自向哨兵走来。他深沉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哨兵那涨红的脸上,然后,他缓缓地举起右手,向哨兵庄重地行了一个军礼。霎时,热血在战士的心中沸腾了,他强忍着就要涌出的泪花,一个挺胸立正,向司令员回答了一个军礼。一老一少两代军人的心在庄严的军礼中紧紧地贴在一起了。
她呆呆地望着,好像明白了什么,羞愧地低下了头……
1.这篇故事的人物有 、 和 ,发生的地点是在 。
2.写出下面句子的描写手法。
(1)“站住!”随着喊声,车后架被人拉住了。她急忙用脚撑在地上。扭头一看,不由气恼地问:“你干什么?”( )( )( )
(2)“你!”她傲气的脸顿时沉下来,气冲冲地走进岗亭,拿起话筒,拔了个号码。( )( )( )
(3)他深沉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哨兵那涨红的脸上,然后,他缓缓地举起右手,向哨兵庄重地行了一个军礼。( )( )
3.“得了吧,你看你的门,我走我的路,何必这么啰嗦。”表现了司令员女儿对哨兵怎样的态度?
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司令觉得自己没有把女儿教育好,他举起手表示了他对战士工作的肯定和支持,所以他们的心紧紧贴在一起。
B.小战士一个挺胸立正,向司令员回答了一个军礼,表达自己的歉意。司令的军礼表示他对小战士做法的支持。所以两颗心在庄严的军礼中紧紧贴在一起。
C.哨兵小战士知道自己做错了,不该拦住司令员的女儿,他连忙敬礼道歉,司令员回礼表示谅解他。
5.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赞扬了什么?
【思路引导】
1.理解句子表达的内容:
(1)考查对文章的句子的理解:句子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表层含义)
(2)结合文章所表达的主题去分析:通过具体事件表达出什么情感/道理。(深层含义)
2.作用:
看看句子是否用上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有就把相应的好处写下来。
【方法总结】
1.句子理解: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2.句段的作用:有修辞/描写/手法就写修辞描写/手法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即句段在文章中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
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1)在开头:总起全文、开门见山、引出下文、首尾呼应、点明中心、渲染氛围、吸引读者。
(2)在中间:引出下文、点明中心、渲染气氛、承上启下。
(3)在结尾:总结全文、升华主题、首尾呼应、点明中心、渲染氛围、引人深思。
【答题模板】
理解句子意思
即模板为:
答:“句子”在文中指 什么人做的什么事 ,表达了/突出了/告诉了 什么情感/什么人物的什么精神/我们什么道理 ,(相应的结构上的作用)。
【课堂精讲】
奇特的家书
10多年前,我在一所民族学院读书。班上除了少数几个汉族学生外,大部分同学都是少数民族,来自偏远贫困的山区。也许是家乡偏僻的缘故,他们几乎都很少与家人通电话,信件往来倒是很常见。
作为班长,我的一项工作就是每天午休前站在讲台上发信。我留意过,“多吉”这个名字从我口中吐出的次数最多,每周必有。多吉是布依族人,来自贵州的黔南自治州。
那些信正是从黔南寄来的,估计就是家书了。那一日,我又在讲台上分发信件,多吉听到名字后喜滋滋地上讲台来取信。大概是信封边沿破损了,我的手刚抬起,里面的“信”就飘了出来——竟是一片树叶!只见那叶子在空中翻转了几个来回,缓缓落到了地面上。
大家惊异地看着多吉,他的脸腾地一下红了。
“……我爹不在了,只有娘,但她是个盲人。我家就我一个儿子,娘很想我,我也想娘,我用勤工俭学的钱,给她准备了上百个写好了地址的信封。我对娘说,如果她平安,就寄一片桉树叶给我。我收到信后,又将按树叶寄回去,但不是一片,而是两片。干枯的桉树叶在水中浸泡湿润后,两片合在一起,娘就能吹出很清脆的声音。我娘说,那样的话她就知道我平安了。她还说,按树叶发出的声音像我呼喊她的声音……”
一时间,教室里寂静无比。我听到了几个小女生抽起了鼻子。
那天,我第一次真切理解了这个词语——大爱无言。
多吉与母亲的家书奇特之处是:娘给多吉的信是 ,表示 ;
而多吉给娘的信是 ,因为
2.理解句子意思填空。
(1)大家惊异地看着多吉,他的脸腾地一下红了。
大家“惊异”是因为 。多吉脸红是因为 。
(2)那天,我第一次真切理解了这个词语——大爱无言。
“大爱无言”在文中指
3.短文为什么用“奇特的家书”作为题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奇特”一词创设了悬念,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B.多吉与母亲的家书以核树叶互报平安,母子深情让人感动
C.因为他们的家书中什么也没有
4.多吉为什么要给娘准备上百个写好了地址的信封?
5.你认为多吉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课堂训练】
我爱花生花
人们常常咏赞烂漫的樱花,雍容的牡丹,圣洁的白莲,我却要赞美貌不惊人的花生花。我觉得花生花虽平凡,却蕴藏着另一种美。
花生的花,一般在七月开,青青的花生株上,露出一点一点鲜黄的嫩苞。清晨浴着露水,湿漉漉的;中午,反射着阳光,亮晶晶的。∥就在这时,小苞绽开了!一朵两朵,娇小而醒目地点缀在万绿丛中。∥几天后,到了盛花期,那时,你若从花生地边走过,一眼便可见到那些小小的黄花疏密有致地洒在椭圆形的绿叶丛中。绿里透黄,犹如翠绿的大毯子镶着粒粒金灿灿的宝石。微风吹过,送来缕缕清香,沁人心脾。
花生花没有婀娜的姿态,看上去的确比不上樱花、牡丹、白莲。不过记得一位名人说过:不是因为美丽才显得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显得美丽。我也并非初次看到花生花就觉得它美,我对它产生特殊的感情,是有一段经历的──
三年前,我和妈妈路过一块花生地,看见那星星点点的小黄花,刚想伸手去采一朵玩玩。
①“不要采!”妈妈制止我,“花生的花,不像桃花、梨花,花生的花,没有一朵是空花,开一朵花,地下就长一颗花生,你采掉一朵,就要少长一颗花生。”
“是真的?”
②“妈妈还骗你?孩子,桃花、梨花容易谢,即便结出果子,也挂在枝头。可是花生花却很谦虚,它把果实埋在地下,不让人知道花生结果是自己的功劳。”
妈妈的话使我感到惊奇,同时也引起了我的深思:多可爱的小黄花!千千万万朵小黄花默默地开,悄悄地谢,最后钻入土里长出千千万万颗花生。
从此,我对花生花产生了特殊的感情。每当看到它,我就会联想到那些朴实无华、不慕名利、默默无闻地为人类贡献自己的力量的普通劳动者。
1.文章采用的写作方法是(  )。
A.借物抒情 B.借物喻人 C.托物言志
2.短文的第2自然段分三层描写了花的外在美,先写 ,接着写 ,最后写 。写这些是为了( ) (填序号)
a.让人们知道花生花开得很慢。 b.讴歌下文中有类似花生花的美好品质的人。
3.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句:从妈妈的话中,你知道花生花的特点是:
(2)句:妈妈拿 、 和花生花作对比,突出了花生花蕴藏着的另一种美,这种美是指
4.这篇短文通过描写花生花,赞美了什么人?
5.读了这篇短文,你想成为怎样的人呢?
【能力提升】
书架
冯骥才
①人们大凡都是先有书,后有书架的;书多了,无处搁放,才造一个架子。我则不然。我仅有十多本书时,就有一个挺大、挺威风、挺华美的书架了。它原先就在走廊贴着墙放着,和人一般高,红木制的,上边有细致的刻花,四条腿裹着厚厚的铜箍。我只知是家里的东西,不知原先是谁用的,而且玻璃拉门一扇也没有了,架上也没有一本书,里边一层层堆的都是杂七杂八什么破布呀、旧竹篮呀、废铁罐呀、空瓶子呀等等,简直就是个杂货架子了。
②至于拿它当书架用,倒有一个特别的起因。
③那是十一岁时,我到一个同学家里去玩儿,见到这同学的爷爷,一位皓首霜须、精神矍铄、性情豁朗的长者;他的房间里四壁都是书架,几乎瞧不见一块咫尺大小的空墙壁。书架上整整齐齐排满书籍。我感到这房间又神秘又宁静,而且莫测高深。这老爷爷一边轻轻捋着老山羊那样一缕梢头翘起的胡须,一边笑嘻嘻地和我说话,不知为什么,我这张平日挺能说话的嘴巴始终紧紧闭着,不敢轻易地张开。
④反正我回家后,就把走廊那大书架硬拖到我房间里,擦抹得干干净净,放在小屋最显眼的地方,然后把自己的宝贝书也都一本紧挨着一本立在上边。瞧,《敏豪生奇遇记》啦,《金银岛》啦,《说唐》啦,《祖母的故事》啦,《铁木儿和他的伙伴》啦……一时我觉得自己有点像同学家那老爷爷了,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快感。遗憾的是,这些书总共不过十多本,放在书架上,显得可怜巴巴,好比在一个大院子里只栽上几棵花,看上去又穷酸又空洞。我就到爷爷妈妈、姐姐妹妹的房间里去搜罗,凡是书籍,不论什么内容,一把拿来放在我的书架上,惹得他们找不到就来和我吵闹。我呢,就像小人国的仆役,急于要塞饱格列佛的大肚囊那样,整天费尽心思和力气到处找书。大概最初我就是为了填满这大书架才去书店、遛书摊、逛书市的。我没有更多的钱,就把乘车、看电影和买冰棒的钱都省下来买了书。
⑤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为了充实书架而买书,记不得了。我有过一种感觉:当许许多多好书挤满在书架上,书架就变得次要、不起色,甚至没什么意义了。我渐渐觉得还有一个硕大无比、永远也装不满的书架,那就是我自己。
⑥此后,我就忙于填满自己这个“大书架”了。
⑦书是无穷无尽的。一本本书就像一个个潮头,一页页书就像一片片浪花,书上的字便是一颗颗晶莹的水珠。它们汇成了海洋吗?那么你最多只是站立浪头的弄潮儿而已。大洋深处,有谁到过?
⑧有人买书,总偏于某一类。我却不然。两本内容完全是两个领域的书,看起来毫无关系,就像分处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两滴水珠,没有任何关联一样,但不知哪一天,出于一种什么机缘和需要,它俩也会倏然融成一滴。
⑨这样,我的书就杂了。还有些绝版的、旧版的书,参差地竖立在书架上,它们带着不同时代的不同风韵气息,这一架子书所给我的精神享受也是无穷无尽的了。
⑩我爱这一架子书。
(选自冯骥才的《书架》,有改动)
1.选文围绕“书架”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分条简要写一写。
(1)
(2)
(3)
(4)
2.选择题。
(1)“此后,我就忙于填满自己这个一“大书架”了。”这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
A.总起句 B.中心句 C.过渡句 D.总结句
(2)多选题。指出下面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
反正我回家后,就把走廊那大书架硬拖到我房间里,擦抹得干干净净,放在小屋最显眼的地方,然后把自己的宝贝书也都一本紧挨着一本立在上边。瞧,《敏豪生奇遇记》啦,《金银岛》啦,《说唐》啦,《祖母的故事》啦,《铁木儿和他的伙伴》啦……一时我觉得自己有点像同学家那老爷爷了,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快感。
A.细节描写 B.动态描写 C.场景描写 D.静态描写
3.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大洋深处,有谁到过?”(“大洋”指的是什么?联系上下文写一写这句话的含义)
(2)“我爱这一架子书。”(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这一结尾的特点)
4.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我渐渐觉得还有一个硕大无比、永远也装不满的书架,那就是我自己。”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
【课后巩固】
童年的馒头
如今的幸福生活使我欣慰。不过,我也常常想起小时候经历的苦日子。
那时候,娘一个人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子上小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贪黑地在地里干活挣工钱。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灯笼花。
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高采烈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学校发馒头,我要让娘和妹妹吃顿饱饭,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馒头。开完典礼,我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馒头。回家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我把口水一咽再咽,肚子也咕咕地叫个不停。吃一个吧!我犹豫不定地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的那一个。三两口下肚,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经不见了。又走了一段路,我那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咋办?干脆,把娘的那一个也吃了吧,给妹妹留一个就是了。娘平时不是老把好东西让给我和妹妹吗?这么想着,我便……
等我回到家时,手中就只剩下了一片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渣也没一星儿了。我忐忑不安,不知道自己怎样进的家门,怎样躲开的妹妹的目光。娘看着我笑了笑,没吭声。
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你看我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家来了!”
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来了!你看嘛——”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竟奇迹般地蒸着三个热腾腾的白中带黄的大馒头!
二丫娘就这样被娘应付过去了,而我却悔恨交加。
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拿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三个馒头嘛!”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百感交集,哇的一声哭了。
就是从那天开始,我觉得自己长大了,有了照顾妹妹和娘的责任。
(选自《阅读与鉴赏》,作者:贾平凹有删改)
1.用简练的语言,把“我”童年经历的这件事填完整。
有年“六一”,我想把学校发的馒头留给妹妹和娘吃,
2.从第3-9自然段中,找出描写“我”心情变化的词语,按顺序填在括号里。
( )→犹豫不定→( )→( )→百感交集
3.第3自然段画直线的句子中,“妹妹笑了”是因为 ,“娘也笑了”是因为 。
4.第4自然段中加点词语“故伎重演”在文中是指“我”( )
A.吃了一个又一个馒头。
B.又开始咽口水,肚子又在咕咕叫。
C.走了一段又一段路。
5.第4自然段中画曲线的句子详细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这样写的好处是( )(多选)
A.写出了“我”作为一个孩子的真实想法。
B.体现出“我”家真的很穷,吃顿饱饭很难。
C.说明“我”之前对家人说的话都是骗人的。
6.你认为娘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短文内容简要写一写。
参考答案 记叙文 专题 03 理解关键句子意思
【典型例题】
军  礼
离军区司令部门岗只有几步远了,她仍骑在车上,旁若无人地朝门岗驶去。
“喂,同志,请下车。”
下车?她不屑地瞥了哨兵一眼,脚一蹬……
“站住!”随着喊声,车后架被人拉住了。她急忙用脚撑在地上。扭头一看,不由气恼地问:“你干什么?”
“请你下车!”哨兵不动声色地回答。
“真新鲜,我在司令部进进出出快一年了,第一次听说‘下车’二字。”
“第一次听说,就请你第一次执行吧。”
“得了吧,你看你的门,我走我的路,何必这么啰嗦。”说着,脚一蹬,又要上车。不防哨兵抢前一步,迅速地将车锁住,拔出钥匙。
“你!”她傲气的脸顿时沉下来,气冲冲地走进岗亭,拿起话筒,拔了个号码:“喂,爸爸!爸爸!我进大门没下车,被岗哨拦住,他还锁了我的车,你快来,我等你。”
不一会儿,朝门岗走来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军人,他,魁梧的身材,背略有点驼,脚步分外沉重。
“爸爸!”她迎上前去,好不神气地瞟了哨兵一眼。陈司令员并不理睬她,径自向哨兵走来。他深沉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哨兵那涨红的脸上,然后,他缓缓地举起右手,向哨兵庄重地行了一个军礼。霎时,热血在战士的心中沸腾了,他强忍着就要涌出的泪花,一个挺胸立正,向司令员回答了一个军礼。一老一少两代军人的心在庄严的军礼中紧紧地贴在一起了。
她呆呆地望着,好像明白了什么,羞愧地低下了头……
1.这篇故事的人物有 陈司令员 、 哨兵 和 陈司令员女儿 ,发生的地点是在 军区司令部门岗 。
2.写出下面句子的描写手法。
(1)“站住!”随着喊声,车后架被人拉住了。她急忙用脚撑在地上。扭头一看,不由气恼地问:“你干什么?” ( 语言描写 )( 动作描写 )( 神态描写 )
(2)“你!”她傲气的脸顿时沉下来,气冲冲地走进岗亭,拿起话筒,拔了个号码。
( 语言描写 )( 神态描写 )( 动作描写)
(3)他深沉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哨兵那涨红的脸上,然后,他缓缓地举起右手,向哨兵庄重地行了一个军礼。 ( 神态描写 )( 动作描写 )
3.“得了吧,你看你的门,我走我的路,何必这么啰嗦。”表现了司令员女儿对哨兵怎样的态度?
司令员女儿对哨兵蛮横无理的态度。
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C )
A.司令觉得自己没有把女儿教育好,他举起手表示了他对战士工作的肯定和支持,所以他们的心紧紧贴在一起。
B.小战士一个挺胸立正,向司令员回答了一个军礼,表达自己的歉意。司令的军礼表示他对小战士做法的支持。所以两颗心在庄严的军礼中紧紧贴在一起。
C.哨兵小战士知道自己做错了,不该拦住司令员的女儿,他连忙敬礼道歉,司令员回礼表示谅解他。
5.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赞扬了什么?
短文讲了司令的女儿到门岗处仍骑车前进,哨兵拦住她,要她下车,他拒绝了,走进岗亭给她的爸爸打了电话。他的爸爸也就是陈司令员来了之后向哨兵庄重地行了一个军礼,哨兵回了一个军礼。赞扬了司令员严于律己坚持原则的高尚品质。
【思路引导】
1.理解句子表达的内容:
(1)考查对文章的句子的理解:句子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表层含义)
(2)结合文章所表达的主题去分析:通过具体事件表达出什么情感/道理。(深层含义)
2.作用:
看看句子是否用上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有就把相应的好处写下来。
【方法总结】
1.句子理解: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2.句段的作用:有修辞/描写/手法就写修辞描写/手法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即句段在文章中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
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1)在开头:总起全文、开门见山、引出下文、首尾呼应、点明中心、渲染氛围、吸引读者。
(2)在中间:引出下文、点明中心、渲染气氛、承上启下。
(3)在结尾:总结全文、升华主题、首尾呼应、点明中心、渲染氛围、引人深思。
【答题模板】
理解句子意思
即模板为:
答:“句子”在文中指 什么人做的什么事 ,表达了/突出了/告诉了 什么情感/什么人物的什么精神/我们什么道理 ,(相应的结构上的作用)。
【课堂精讲】
奇特的家书
10多年前,我在一所民族学院读书。班上除了少数几个汉族学生外,大部分同学都是少数民族,来自偏远贫困的山区。也许是家乡偏僻的缘故,他们几乎都很少与家人通电话,信件往来倒是很常见。
作为班长,我的一项工作就是每天午休前站在讲台上发信。我留意过,“多吉”这个名字从我口中吐出的次数最多,每周必有。多吉是布依族人,来自贵州的黔南自治州。
那些信正是从黔南寄来的,估计就是家书了。那一日,我又在讲台上分发信件,多吉听到名字后喜滋滋地上讲台来取信。大概是信封边沿破损了,我的手刚抬起,里面的“信”就飘了出来——竟是一片树叶!只见那叶子在空中翻转了几个来回,缓缓落到了地面上。
大家惊异地看着多吉,他的脸腾地一下红了。
“……我爹不在了,只有娘,但她是个盲人。我家就我一个儿子,娘很想我,我也想娘,我用勤工俭学的钱,给她准备了上百个写好了地址的信封。我对娘说,如果她平安,就寄一片桉树叶给我。我收到信后,又将按树叶寄回去,但不是一片,而是两片。干枯的桉树叶在水中浸泡湿润后,两片合在一起,娘就能吹出很清脆的声音。我娘说,那样的话她就知道我平安了。她还说,按树叶发出的声音像我呼喊她的声音……”
一时间,教室里寂静无比。我听到了几个小女生抽起了鼻子。
那天,我第一次真切理解了这个词语——大爱无言。
多吉与母亲的家书奇特之处是:娘给多吉的信是 一片树叶 ,表示 娘平安 ;
而多吉给娘的信是 两片树叶 ,因为 两片湿润的树叶合在一起吹出的声音就像多吉喊娘的声音。
2.理解句子意思填空。
(1)大家惊异地看着多吉,他的脸腾地一下红了。
大家“惊异”是因为 多吉的信没有文字,只有一片叶子 。
多吉脸红是因为 让大家知道了自己与母亲通信的方式而感到不好意思 。
(2)那天,我第一次真切理解了这个词语——大爱无言。
“大爱无言”在文中指 多吉的母亲是个盲人,母子却能以互寄桉树叶作为家书互报平安,这种母子深情虽然没有片言只语,却感人至深。
【重点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由原文内容分析即可得出答案。“惊异”是因为多吉的信没有文字,只有一片叶子。多吉脸红是因为让大家知道了自己与母亲通信的方式而感到不好意思。“大爱无言”在文中指多吉的母亲是个盲人,母子却能以互寄桉树叶作为家书互报平安,这种母子深情虽然没有片言只语,却感人至深。
3.短文为什么用“奇特的家书”作为题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奇特”一词创设了悬念,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B.多吉与母亲的家书以核树叶互报平安,母子深情让人感动
C.因为他们的家书中什么也没有
【重点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由原文内容分析即可得出答案。短文为什么用“奇特的家书”作为题目并不是指因为他们的家书中什么也没有。
4.多吉为什么要给娘准备上百个写好了地址的信封?
多吉只有娘一个亲人了,但她是个盲人,写不了信。这些信封方便娘寄桉树叶给多吉报平安。
【重点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由原文内容分析即可得出答案。多吉给娘准备上百个写好了地址的信封是因为多吉只有娘一个亲人了,但她是个盲人,写不了信。这些信封方便娘寄桉树叶给多吉报平安。
5.你认为多吉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多吉是个孝顺、上进的孩子,从他用勤工俭学的钱,给娘准备了上百个写好了地址的信封可以看出来。
【重点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概括,从原文中可以分析得出答案,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从文章中可以得出多吉是个孝顺、上进的孩子,从他用勤工俭学的钱,给娘准备了上百个写好了地址的信封可以看出来。
【课堂训练】
我爱花生花
人们常常咏赞烂漫的樱花,雍容的牡丹,圣洁的白莲,我却要赞美貌不惊人的花生花。我觉得花生花虽平凡,却蕴藏着另一种美。
花生的花,一般在七月开,青青的花生株上,露出一点一点鲜黄的嫩苞。清晨浴着露水,湿漉漉的;中午,反射着阳光,亮晶晶的。∥就在这时,小苞绽开了!一朵两朵,娇小而醒目地点缀在万绿丛中。∥几天后,到了盛花期,那时,你若从花生地边走过,一眼便可见到那些小小的黄花疏密有致地洒在椭圆形的绿叶丛中。绿里透黄,犹如翠绿的大毯子镶着粒粒金灿灿的宝石。微风吹过,送来缕缕清香,沁人心脾。
花生花没有婀娜的姿态,看上去的确比不上樱花、牡丹、白莲。不过记得一位名人说过:不是因为美丽才显得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显得美丽。我也并非初次看到花生花就觉得它美,我对它产生特殊的感情,是有一段经历的──
三年前,我和妈妈路过一块花生地,看见那星星点点的小黄花,刚想伸手去采一朵玩玩。
①“不要采!”妈妈制止我,“花生的花,不像桃花、梨花,花生的花,没有一朵是空花,开一朵花,地下就长一颗花生,你采掉一朵,就要少长一颗花生。”
“是真的?”
②“妈妈还骗你?孩子,桃花、梨花容易谢,即便结出果子,也挂在枝头。可是花生花却很谦虚,它把果实埋在地下,不让人知道花生结果是自己的功劳。”
妈妈的话使我感到惊奇,同时也引起了我的深思:多可爱的小黄花!千千万万朵小黄花默默地开,悄悄地谢,最后钻入土里长出千千万万颗花生。
从此,我对花生花产生了特殊的感情。每当看到它,我就会联想到那些朴实无华、不慕名利、默默无闻地为人类贡献自己的力量的普通劳动者。
1.文章采用的写作方法是( B )。
A.借物抒情 B.借物喻人 C.托物言志
2.短文的第2自然段分三层描写了花的外在美,先写 嫩苞 ,接着写 初绽 ,最后写 盛花期 。写这些是为了( b ) (填序号)
a.让人们知道花生花开得很慢。 b.讴歌下文中有类似花生花的美好品质的人。
3.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句:从妈妈的话中,你知道花生花的特点是:从不开空花,开几朵花,地下就长几颗花生
(2)句:妈妈拿 桃花 、 梨花 和花生花作对比,突出了花生花蕴藏着的另一种美,这种美是指 谦虚,不彰显自己的功劳
4.这篇短文通过描写花生花,赞美了什么人?
赞美了那些像花生花一样朴实无华、不慕名利、默默无闻地为人类贡献自己的力量的普通劳动者。
5.读了这篇短文,你想成为怎样的人呢?
我想成为朴实无华、不慕名利、默默无闻地为人类作贡献的人。
【能力提升】
书架
冯骥才
①人们大凡都是先有书,后有书架的;书多了,无处搁放,才造一个架子。我则不然。我仅有十多本书时,就有一个挺大、挺威风、挺华美的书架了。它原先就在走廊贴着墙放着,和人一般高,红木制的,上边有细致的刻花,四条腿裹着厚厚的铜箍。我只知是家里的东西,不知原先是谁用的,而且玻璃拉门一扇也没有了,架上也没有一本书,里边一层层堆的都是杂七杂八什么破布呀、旧竹篮呀、废铁罐呀、空瓶子呀等等,简直就是个杂货架子了。
②至于拿它当书架用,倒有一个特别的起因。
③那是十一岁时,我到一个同学家里去玩儿,见到这同学的爷爷,一位皓首霜须、精神矍铄、性情豁朗的长者;他的房间里四壁都是书架,几乎瞧不见一块咫尺大小的空墙壁。书架上整整齐齐排满书籍。我感到这房间又神秘又宁静,而且莫测高深。这老爷爷一边轻轻捋着老山羊那样一缕梢头翘起的胡须,一边笑嘻嘻地和我说话,不知为什么,我这张平日挺能说话的嘴巴始终紧紧闭着,不敢轻易地张开。
④反正我回家后,就把走廊那大书架硬拖到我房间里,擦抹得干干净净,放在小屋最显眼的地方,然后把自己的宝贝书也都一本紧挨着一本立在上边。瞧,《敏豪生奇遇记》啦,《金银岛》啦,《说唐》啦,《祖母的故事》啦,《铁木儿和他的伙伴》啦……一时我觉得自己有点像同学家那老爷爷了,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快感。遗憾的是,这些书总共不过十多本,放在书架上,显得可怜巴巴,好比在一个大院子里只栽上几棵花,看上去又穷酸又空洞。我就到爷爷妈妈、姐姐妹妹的房间里去搜罗,凡是书籍,不论什么内容,一把拿来放在我的书架上,惹得他们找不到就来和我吵闹。我呢,就像小人国的仆役,急于要塞饱格列佛的大肚囊那样,整天费尽心思和力气到处找书。大概最初我就是为了填满这大书架才去书店、遛书摊、逛书市的。我没有更多的钱,就把乘车、看电影和买冰棒的钱都省下来买了书。
⑤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为了充实书架而买书,记不得了。我有过一种感觉:当许许多多好书挤满在书架上,书架就变得次要、不起色,甚至没什么意义了。我渐渐觉得还有一个硕大无比、永远也装不满的书架,那就是我自己。
⑥此后,我就忙于填满自己这个“大书架”了。
⑦书是无穷无尽的。一本本书就像一个个潮头,一页页书就像一片片浪花,书上的字便是一颗颗晶莹的水珠。它们汇成了海洋吗?那么你最多只是站立浪头的弄潮儿而已。大洋深处,有谁到过?
⑧有人买书,总偏于某一类。我却不然。两本内容完全是两个领域的书,看起来毫无关系,就像分处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两滴水珠,没有任何关联一样,但不知哪一天,出于一种什么机缘和需要,它俩也会倏然融成一滴。
⑨这样,我的书就杂了。还有些绝版的、旧版的书,参差地竖立在书架上,它们带着不同时代的不同风韵气息,这一架子书所给我的精神享受也是无穷无尽的了。
⑩我爱这一架子书。
(选自冯骥才的《书架》,有改动)
1.选文围绕“书架”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分条简要写一写。
(1) 我家有一个被闲置的大书架。
(2)我很羡慕同学爷爷家的大书架。
(3)我开始填满闲置的大书架。
(4)意识到真正需要填满的是“我自己”这个大书架。
【重点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第一段交代了“我”家有个大书架,虽然很华美很威风,但是却是一个闲置的书架,上面放着的不是书而是杂七杂八的东西。这是围绕书架写的第一方面内容。
第三段交代了“我”去同学家玩,看到同学爷爷的书架上面整整齐齐的书感觉神秘又宁静,让我也想拥有这样的书架。这是围绕书架写的第二方面的内容。
第四段交代了“我”回家后把自己家的大书架擦得干干净净,把能收罗的书都放在书架上。为了能填满书架,我到处费心力找书。这是围绕书架写的第三方内容。
第五、六段交代了我慢慢开始变化,我觉得填满书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填满自己这个书架,把知识学到自己的头脑里。这是围绕书架写的第四方面内容。
2.选择题。
(1)“此后,我就忙于填满自己这个一“大书架”了。”这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C )
A.总起句 B.中心句 C.过渡句 D.总结句
(2)多选题。指出下面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AC )
反正我回家后,就把走廊那大书架硬拖到我房间里,擦抹得干干净净,放在小屋最显眼的地方,然后把自己的宝贝书也都一本紧挨着一本立在上边。瞧,《敏豪生奇遇记》啦,《金银岛》啦,《说唐》啦,《祖母的故事》啦,《铁木儿和他的伙伴》啦……一时我觉得自己有点像同学家那老爷爷了,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快感。
A.细节描写 B.动态描写 C.场景描写 D.静态描写
【重点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运用。
“此后,我就忙于填满自己这个一大书架了。”这一句在第六段。先观察本句的位置,它位于文章的中间部分,所以排除它是总起句,因为总起句的位置一般都在文章的开头。本句也不是总结句,因为总结句一般都在文章的末尾位置。通过阅读文段可以了解到文章的中心是:要以充实自己的目的去读书。所以此句也不是中心句。它位于文章的中间部分,承接了上文过渡了下文。过渡了从我形式上的填满书架到真正读书充实自己两部分。所以本句是一句过渡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方法的积累运用。文段中“拖”“擦抹”等表示动作的词语都是文章中我对书架动作的细节描写。“把自己的宝贝书也都一本紧挨着一本立在上边。瞧,《敏豪生奇遇记》啦,《金银岛》啦,《说唐》啦,《祖母的故事》啦,《铁木儿和他的伙伴》啦……”这些对书场景的描写,让我们眼前好像出现了一个大书架,把我们带入了场景。所以此语段运用的描写方法是:细节描写和场景描写。
3.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大洋深处,有谁到过?”(“大洋”指的是什么?联系上下文写一写这句话的含义)
大洋是指浩如烟海的书籍和无穷无尽的知识。
(2)“我爱这一架子书。”(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这一结尾的特点)
“我爱这一架子书”既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达到了收束全文的作用,又首尾呼应升华了主题,表达出我对知识的热爱。
【重点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重点语句的理解。
(1)联系上下文可知,作者把书比作潮头,把书比作浪花,把字比作水珠。那么这些都汇聚冲了知识的海洋,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只是站在了浪头而已,但知识真正的边界我们谁都没有到过。所以大洋指的是无穷无尽的知识。
(2)文段在结尾的有总结全文的特点,“我爱这一架子书。”既总结了全文,又表达了我对知识的热爱,升华了作者的感情,我对书架不再停留于只是为了填满它而填满它,而是要获取知识,用这一架子书所带来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4.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我渐渐觉得还有一个硕大无比、永远也装不满的书架,那就是我自己。”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自己就像是一个书架,每学习一点知识就像是一本书填入了我这个书架上,想要得到知识就要不断的学习、探索。
【重点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和思维的拓展。
我们在读书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先是比谁的书多谁的书精美,这能给我们带来虚荣心上的满足。慢慢的就会发现,比书籍的数量并不是最终的目的,真正值得骄傲的是自己有多少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需要的知识越来越多,就像一个书籍需要的书籍越来越多,那个永远装不满的书架就是我们自己。
【课后巩固】
童年的馒头
如今的幸福生活使我欣慰。不过,我也常常想起小时候经历的苦日子。
那时候,娘一个人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子上小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贪黑地在地里干活挣工钱。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灯笼花。
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高采烈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学校发馒头,我要让娘和妹妹吃顿饱饭,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馒头。开完典礼,我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馒头。回家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我把口水一咽再咽,肚子也咕咕地叫个不停。吃一个吧!我犹豫不定地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的那一个。三两口下肚,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经不见了。又走了一段路,我那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咋办?干脆,把娘的那一个也吃了吧,给妹妹留一个就是了。娘平时不是老把好东西让给我和妹妹吗?这么想着,我便……
等我回到家时,手中就只剩下了一片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渣也没一星儿了。我忐忑不安,不知道自己怎样进的家门,怎样躲开的妹妹的目光。娘看着我笑了笑,没吭声。
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你看我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家来了!”
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来了!你看嘛——”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竟奇迹般地蒸着三个热腾腾的白中带黄的大馒头!
二丫娘就这样被娘应付过去了,而我却悔恨交加。
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拿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三个馒头嘛!”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百感交集,哇的一声哭了。
就是从那天开始,我觉得自己长大了,有了照顾妹妹和娘的责任。
(选自《阅读与鉴赏》,作者:贾平凹有删改)
1.用简练的语言,把“我”童年经历的这件事填完整。
有年“六一”,我想把学校发的馒头留给妹妹和娘吃, 我却没忍住都吃了,妈妈不但没有怪我还维护了我的自尊心。
【重点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总结概括能力:谁+做什么+结果怎么样+情感
文章主要写了“我”在六一这天得到了三个馒头,我答应将这三个馒头留给妹妹和妈妈吃,但却没忍住都吃了。妈妈不但没有怪我,还在外人面前维护了我的自尊心,让我感觉到了照顾妈妈和妹妹责任重大的事。
2.从第3-9自然段中,找出描写“我”心情变化的词语,按顺序填在括号里。
( 兴高采烈 )→犹豫不定→( 忐忑不安 )→( 悔恨交加 )→百感交集
【重点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在文章中寻找关键词语的能力。
一开始我们的心情是兴高采烈的,因为要得到三个馒头,体现在文章的第三段:我兴高采烈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学校发馒头,我要让娘和妹妹吃顿饱饭,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
接着,我的心情由犹豫不定变为了吃完全部馒头后的忐忑不安,体现在文中的第五段:我忐忑不安,不知道自己怎样进的家门,怎样躲开的妹妹的目光。
最后的心情是悔恨交加的,因为我听到了其他的同学吧馒头送给了家人,而我却没有做到,体现在文章中的第八段:二丫娘就这样被娘应付过去了,而我却悔恨交加。
3.第3自然段画直线的句子中,“妹妹笑了”是因为 期待吃到馒头 ,“娘也笑了”是因为 为我的懂事感到欣慰 。
【重点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妹妹笑了,娘也笑了”这句话出现在文章中的第三段,联系上文可知“我”家的日子很拮据一家人常常吃不饱饭,当得知能得到三个馒头的时候,妹妹一定是很期待很开心的,所以妹妹笑了。而我答应妈妈和妹妹把馒头带回家一起分享,妈妈为我的懂事而感到欣慰,所以也笑了。
4.第4自然段中加点词语“故伎重演”在文中是指“我”( B )
A.吃了一个又一个馒头。
B.又开始咽口水,肚子又在咕咕叫。
C.走了一段又一段路。
【重点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故技重施的意思是:重新施用过去的伎俩。联系上文:我把口水一咽再咽,肚子也咕咕地叫个不停。可知这里的故技重施是指“我”又开始咽口水,肚子又在咕咕叫。
5.第4自然段中画曲线的句子详细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这样写的好处是( A B )(多选)
A.写出了“我”作为一个孩子的真实想法。
B.体现出“我”家真的很穷,吃顿饱饭很难。
C.说明“我”之前对家人说的话都是骗人的。
【重点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的理解。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心理描写的写作手法。文中“我”在给自己的行为找借口,而妈妈时常把吃的留给妹妹也体现出“我”家生活的窘迫,吃一顿饱饭很难。故答案应选AB。
6.你认为娘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短文内容简要写一写。
娘是一个很爱我们,为了我们宁愿自己饿肚子,宁愿把家里最后的存粮拿出来也要维护“我”自尊心的伟大的母亲。
【重点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娘是一个很爱我们的人,她常常把吃的留给年幼的妹妹,而且娘在得知我把馒头都吃了之后也没有责怪我。当邻居来问时,娘又维护了我的自尊心,谎称我也是个懂事的孩子把馒头都拿回来了,其实那是娘把家里仅有的白面蒸成了馒头。所以娘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伟大母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