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古诗《?定风波》课件(共2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古诗《?定风波》课件(共21张PPT)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一切景语皆情语”
——《定风波》中“雨”的味道
学习目标
1、领会比喻、双关、以小见大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2、熟读成诵,从语言、形象、手法三方面鉴赏探讨、品味全词,体会苏轼独特的人格魅力及其豁达的人生胸怀;(重点)
3、了解苏轼的处世态度,正确面对人生中的挫折
你们有没有被突如其来的大雨淋过,你当时心情怎么样?
新课导入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一千多年前,文化巨人苏轼也被雨淋过。
诗:与黄庭坚齐名,“苏黄”
词:与辛弃疾齐名,“苏辛”
文章:“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与黄庭坚等“宋四家”
画:擅长文人画,墨竹、怪石、枯木等
这么一个有才华的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被雨淋呢?
你觉得他被淋后会做什么?
34 岁外放任杭州通判。
37 岁改任密州
39 岁改任徐州
42 岁改任湖州
43 岁被贬黄州
47岁改任汝州。
48 岁登州。
52 岁杭州。
54岁颍(ying)州。
55岁扬州。
56岁庆州。
57岁惠州。
60岁儋州。
65 岁卒于常州。
苏轼的风雨人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一读,自读全词,读准字音。
 何妨 
 吟啸 
 谁怕 
fáng
xiào
shuí
预习检测:
雨是一种自然现象,经过诗人、词人用独特的艺术视角观察,具有了饱满的生命力,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常见意象,那一首首诗词在雨的滋润下越发清新透亮。苏轼偏爱“雨”,就如同李白喜爱 “酒”一样:
“急雨萧萧作晚凉,卧闻榕叶响长廊。”苏轼《连雨江涨二首》
“秋风吹雨凉生肤,夜长耿耿添漏壶。”苏轼《将往终南和子由见寄》
“雨叶风花日夜稀,一杯相属竟何时。”苏轼《次韵吕梁仲屯田》
“醉眼朦胧觅归路,松江烟雨晚疏疏。”苏轼《杜介送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苏轼
定风波
整体感知
同行皆狼狈,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
何妨\吟啸\
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
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xiào
suō


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以文会友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定风波:词牌名。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吟咏长啸。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读懂词意,将不懂的地方进行圈画,并举手提问。
一,以文会友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有人带着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一切景语皆情语”
——《定风波》“雨”的解读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突如其来)
(大雨)
“穿林打叶”
“已而遂晴”
(阵雨)
大自然之雨随时可能到来,也随时离去,而人生风雨未必,但能“吟啸且徐行”的,恐怕要有“一蓑”,要有一颗不受风雨侵害的心。豁达乐观之人,才能坚信“风雨”必定过去。
知人论世 品“风雨”
“风雨”既是突如其来的自然风雨,也是其仕途中的各种政治迫害,作者借自然风雨喻指人生逆境,一语双关。
借喻人生,寄寓情怀,充满了象征意义
“也无风雨也无晴”
是一种祸不悲,福不喜;胜不骄,败不馁的超然境界,是苏
子突遇风雨变幻后,一种微妙
的顿悟和顿悟后的通达。
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汪国真: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启示:“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但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一样坦然面对,雨来不忧,晴来不喜,从容接受一切风雨和晴朗。面对挫折和困境,愿我们都能学习苏子:平生风雨,一蓑而立,无风无雨,乐观通达。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要学会扣住“景语” 悟“情语” 赏析诗词。
课后作业
①背诵本词;
②以“我看苏轼”为题写一篇文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