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七)一、选择题1.(2025七上·阳山月考)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历史的主要途径之一。下列考古发现的遗迹、遗址、实物等适合研究中国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是( )A. B.C. D.【答案】A【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A项正确;商朝已进入文明社会,排除B;战国铁农具是文明社会的产物,排除C;汉朝已进入文明社会,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2023七上·珠海月考)“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下列图片能反映山顶洞人生活状况的是( )A. B.C. D.【答案】D【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顶洞穴里,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似。他们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骨针能反映山顶洞人生活状况,D项符合题意;A:骨耜出现于距今约七千年,与山顶洞人生活时间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B:红山文化距今大约在5500年前到5000年前,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玉器,B项不符合题意;C: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山顶洞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C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山顶洞人生活状况,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3.(2024七上·南通期中)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陵园中有台湾同胞种下的“思源林”、华人华侨种下的“炎黄子孙林”、各族人民种下的“同心林”等,柏林郁郁葱葱。海内外华人华侨缅怀黄帝是因为他( )A.解除水患有功 B.被尊崇为人文初祖C.打败蚩尤部落 D.在阪泉击败了炎帝【答案】B【知识点】炎帝和黄帝4.(2024七上·龙马潭期中)民主制度是建立在人民主权之上的社会政治秩序和规则。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出民主精神的是( )A.等级制 B.禅让制 C.私有制 D.世袭制【答案】B【知识点】禅让制【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禅让制是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最能体现民主精神,B项符合题意;A:等级制体现尊卑高下,与民主制相对立,A项不符合题意;C:私有制属于生产资料所有权制度,与民主制度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D:世袭制指王位、爵位和财产按照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与民主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禅让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5.(2024七上·吐鲁番期中)1929年,我国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头盖骨化石……此后,这一遗址又相继发掘出5个头盖骨化石,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以及大量的动物化石和约10万件打制石器。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该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C.山顶洞人遗址 D.良渚古城遗址【答案】B【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发掘出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化石.......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里,发现了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就是北京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B符合题意;考古学者发现的是元谋人的门齿化石和粗糙的石器,排除A;山顶洞人和现代人的模样基本相同,发现于1930年,排除C;1936年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6.(2024七上·西城期中)下面历史笔记呈现的是中国古代某一思想家的主张,这位思想家是( )“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 主张以退为进 主张以柔克刚 个主张“无为而治”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答案】A【知识点】老子的主张7.(2024七上·龙马潭期中)《史记》记载:“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ì)氏。”材料反映的史实发生在公元前( )A.约20世纪前期 B.约20世纪后期C.约21世纪前期 D.约21世纪后期【答案】C【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纪年与世纪年代的换算方法是公元纪年的百千位数字加1,就是世纪,一个世纪为100年,前30年为世纪前期,中间40年为世纪中期,后30年为世纪后期,公元前个位十位上的数字越大,时间越早,公元后正好相反,夏朝约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即约公元前21世纪前期,C项符合题意;A:约20世纪前期换算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B:约20世纪后期换算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D:约21世纪后期换算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公元纪年与世纪年代的换算方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8.(2024七上·南宁期中)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以二十四节气为倒计时的创意惊艳世界。二十四节气既是中国古人对时间的理解,又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中国智慧。下列观点与这一思想相似的是( )A.道法自然 B.民贵君轻 C.仁者爱人 D.以法治国【答案】A【知识点】老子的主张【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二十四节气既是中国古人对时间的理解,又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中国智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先民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从,这些观点反映了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与这一观点相似的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A项正确;民贵君轻体现了重视百姓的民本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仁者爱人的意思是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与题干强调的尊重大自然规律的观点无关,排除C项;依法治国强调治国过程中法治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老子和孔子,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与题干思想相似的观点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9.(2024七上·苏州期中)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代祭祀的时候,不仅追溯本族的先王、先公,还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表明( )A.三代秉承“无为而治”政治理念B.三代政治具有“君权神授”特点C.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D.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答案】D【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10.(2024七上·吉林期中)“孔子是万世师表。他很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曾参性子急,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 )A.不耻下问 B.谦虚好学 C.有教无类 D.因材施教【答案】D【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11.(2024七上·邢台期中)战国时期的名医口□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发明了切脉诊法,使用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应是( )A.扁鹊 B.庄子 C.墨子 D.孙武【答案】A【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使用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和结合所学可知,相传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发明了切脉诊法,使用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A项符合题意;B: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并非名医,B项不符合题意;C: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等,也不是医生,C项不符合题意;D:孙武是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并非医学领域的人物,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扁鹊,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2.(2024七上·滦南期中)“它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材料评述的是(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大泽乡起义 D.楚汉之争【答案】C【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评述的是秦朝末年爆发的大泽乡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故选C项。涿鹿之战是黄帝部族和炎帝部族与蚩尤部族在河北涿鹿地区的一场大战,排除A项;牧野之战是商朝末期武王伐纣时爆发的战役,与材料中的“秦末”时间不符,排除B项;楚汉之争是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战争,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末农民起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13.(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质量监测(B))《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写道:“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在‘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这里“禁”和“尊”的共同对象是( )A.儒家思想 B.中央集权 C.重农抑商 D.游牧民族【答案】A【知识点】“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待儒家思想,秦朝施行焚书坑儒,严禁儒家思想传播;而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重儒家思想的发展,故选项A符合题意;B.中央集权,秦汉都实行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C. 重农抑商 , 重农抑商是重视农业压制商业,秦汉都实行重农抑商 ,不符合题意;D.游牧民族,秦汉对游牧民族实行武力打击,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秦汉实行的不同的方式,再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14.(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质量监测(B))汉初施行“约法省禁”,废秦时连坐法、残损肢体的肉刑等。昭宜年间推动“平理刑狱”,废除了武帝时期许多酷法,并设置了廷尉平一官,专助廷尉决疑案、平冤狱,把治狱好坏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内容。以上做法反映了( )A.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B.西汉重视官吏的考核和管理C.历史反思推动政策调整 D.西汉君主历来重视法制改革【答案】C【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汉初施行“约法省禁”,废秦时连坐法、残损肢体的肉刑等。昭宜年间推动“平理刑狱”,废除了武帝时期许多酷法,可以看出,封建帝王废除了前代的酷刑,其实质是历史反思推动了政策的调整,故选项C符合题意;A. 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题干中没有提及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不符合题意;B. 西汉重视官吏的考核和管理 , 西汉重视官吏的考核和管理不符合题意;D. 西汉君主历来重视法制改革 , 西汉君主历来重视法制改革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出现的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15.(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质量监测(B))如图表反映出的社会特征是( )A.黄巾起义的队伍不断壮大 B.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D.两汉之际的社会政治动荡【答案】D【知识点】王莽新朝;光武中兴【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从西汉到东汉,皇帝的更替比较频繁,这反映了两汉之际的社会政治动荡 ,故选项D符合题意;A. 黄巾起义的队伍不断壮大 ,题干中没有显示黄巾起义的队伍不断壮大,不符合题意;B.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 ,题干中没有显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 ,不符合题意;C. 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 题干中没有显示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年代尺,看出皇帝时间的变化,再紧贴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16.(2024七上·耿马期末)初步掌握各种历史载体的特征,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图示理解正确的是A.三国两晋南北朝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C.东晋,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南朝D.十六国,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统称北朝【答案】A【知识点】三国鼎立;西晋的兴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随后西晋虽统一了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的局面。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从而得出三国两晋南北朝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A符合题意,A项正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的说法错误。B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南朝。C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统称北朝。D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更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7.(2024七上·郑州期末)绘制朝代更迭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式。下面示意图“?”处应填写( )A.西汉、东汉 B.西汉、西晋 C.东汉、西晋 D.东汉、前秦【答案】C【知识点】西晋的兴衰18.(2024七上·闽清期末)把握历史的时代特征并提炼主题是同学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看下表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是(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鼎立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答案】B【知识点】三国鼎立;西晋的兴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19.(2024七上·闽清期末)下图是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的一部分,①处应该填的是( )A.西晋 B.东晋 C.前秦 D.后秦【答案】A【知识点】西晋的兴衰20.(2024七上·闽清期末)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都与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是A.曹操 B.诸葛亮 C.周瑜 D.孙权【答案】B【知识点】三国鼎立二、材料分析题21. 经济的发展往往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汉书·景帝纪》材料二 (建武六年)六月辛卯,诏曰:“……今百姓遭难,户口耗少……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建武六年十二月)癸巳,诏曰:“……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如旧制。”……(建武十三年)冬十二月甲寅,诏益州民自八年以来被略为奴婢者,皆一切免为庶人。——《后汉书·光武帝纪》材料三西汉时期史料记载 南朝时期史料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1) 材料一中的“与民休息”指西汉时期推行的什么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言文景,美矣”局面出现的原因。(2) 根据材料二,概括光武帝重视民生所采取的措施。 这一系列措施有何作用?(3) 根据材料三,简析江南地区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 对我国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政策:休养生息政策。原因: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进一步减轻人民负担,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2)措施: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减轻田租,实行三十税一;下令释放奴婢。作用: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3)变化:从落后到得到开发。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解析】【分析】(1)政策:根据所学可知,“与民休息”指西汉时期针对经济萧条,国家贫困,为稳定社会局面、巩固统治而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原因:根据材料“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结合所学可知,在经济上,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进一步减轻人民负担;在政治上,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生活上,提倡勤俭治国。因而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的局面,史称“文景之治”。(2)措施:根据材料可知,“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指的是合并郡县,裁减官员;“下诏回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指的是减轻赋税,实行三十税一。“益州民自八年以来被略为奴婢者,皆一切免为庶人”指的是释放奴婢。作用:根据所学可知,经过这些措施,到了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3)变化:根据材料可知,“益州民自八年以来被略为奴婢者,皆一切免为庶人”说明西汉时期的江南尚未得到开发,生产方式落后,人民贫困;“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体现了得到开发后的江南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有了快速进步。因此,江南地区发生的变化是从落后到得到开发。影响:根据所学可知,秦汉以来,北方和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东晋南朝以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迅速,这就为唐朝中后期出现的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故答案为:(1)政策:休养生息政策。原因: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进一步减轻人民负担,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2)措施: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减轻田租,实行三十税一;下令释放奴婢。作用: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3)变化:从落后到得到开发。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文景之治、光武中兴、江南地区的变化等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江南地区的变化等相关史实。22.(2024七上·溧阳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汉代时有人这样评价秦始皇:“秦王贪婪暴虐,残贼天下(注:像盗贼一样残害天下百姓)……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逃跑)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注:被冤枉判了死刑的人无法上诉),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所以)天下坏也(坏:大乱,人民起义)。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该制度的深远意义?(2)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归纳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从秦朝的灭亡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答案】(1)主要内容:皇帝制度、三公制、郡县制。意义: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2)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文字。意义:促进经济的发展;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3)根本原因:秦的暴政。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言之有理即可)【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七)一、选择题1.(2025七上·阳山月考)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历史的主要途径之一。下列考古发现的遗迹、遗址、实物等适合研究中国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是( )A. B.C. D.2.(2023七上·珠海月考)“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下列图片能反映山顶洞人生活状况的是( )A. B.C. D.3.(2024七上·南通期中)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陵园中有台湾同胞种下的“思源林”、华人华侨种下的“炎黄子孙林”、各族人民种下的“同心林”等,柏林郁郁葱葱。海内外华人华侨缅怀黄帝是因为他( )A.解除水患有功 B.被尊崇为人文初祖C.打败蚩尤部落 D.在阪泉击败了炎帝4.(2024七上·龙马潭期中)民主制度是建立在人民主权之上的社会政治秩序和规则。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出民主精神的是( )A.等级制 B.禅让制 C.私有制 D.世袭制5.(2024七上·吐鲁番期中)1929年,我国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头盖骨化石……此后,这一遗址又相继发掘出5个头盖骨化石,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以及大量的动物化石和约10万件打制石器。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该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C.山顶洞人遗址 D.良渚古城遗址6.(2024七上·西城期中)下面历史笔记呈现的是中国古代某一思想家的主张,这位思想家是( )“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 主张以退为进 主张以柔克刚 个主张“无为而治”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7.(2024七上·龙马潭期中)《史记》记载:“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ì)氏。”材料反映的史实发生在公元前( )A.约20世纪前期 B.约20世纪后期C.约21世纪前期 D.约21世纪后期8.(2024七上·南宁期中)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以二十四节气为倒计时的创意惊艳世界。二十四节气既是中国古人对时间的理解,又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中国智慧。下列观点与这一思想相似的是( )A.道法自然 B.民贵君轻 C.仁者爱人 D.以法治国9.(2024七上·苏州期中)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代祭祀的时候,不仅追溯本族的先王、先公,还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表明( )A.三代秉承“无为而治”政治理念B.三代政治具有“君权神授”特点C.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D.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10.(2024七上·吉林期中)“孔子是万世师表。他很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曾参性子急,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 )A.不耻下问 B.谦虚好学 C.有教无类 D.因材施教11.(2024七上·邢台期中)战国时期的名医口□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发明了切脉诊法,使用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应是( )A.扁鹊 B.庄子 C.墨子 D.孙武12.(2024七上·滦南期中)“它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材料评述的是(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大泽乡起义 D.楚汉之争13.(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质量监测(B))《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写道:“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在‘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这里“禁”和“尊”的共同对象是( )A.儒家思想 B.中央集权 C.重农抑商 D.游牧民族14.(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质量监测(B))汉初施行“约法省禁”,废秦时连坐法、残损肢体的肉刑等。昭宜年间推动“平理刑狱”,废除了武帝时期许多酷法,并设置了廷尉平一官,专助廷尉决疑案、平冤狱,把治狱好坏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内容。以上做法反映了( )A.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B.西汉重视官吏的考核和管理C.历史反思推动政策调整 D.西汉君主历来重视法制改革15.(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质量监测(B))如图表反映出的社会特征是( )A.黄巾起义的队伍不断壮大 B.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D.两汉之际的社会政治动荡16.(2024七上·耿马期末)初步掌握各种历史载体的特征,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图示理解正确的是A.三国两晋南北朝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C.东晋,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南朝D.十六国,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统称北朝17.(2024七上·郑州期末)绘制朝代更迭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式。下面示意图“?”处应填写( )A.西汉、东汉 B.西汉、西晋 C.东汉、西晋 D.东汉、前秦18.(2024七上·闽清期末)把握历史的时代特征并提炼主题是同学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看下表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是(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鼎立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19.(2024七上·闽清期末)下图是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的一部分,①处应该填的是( )A.西晋 B.东晋 C.前秦 D.后秦20.(2024七上·闽清期末)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都与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是A.曹操 B.诸葛亮 C.周瑜 D.孙权二、材料分析题21. 经济的发展往往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汉书·景帝纪》材料二 (建武六年)六月辛卯,诏曰:“……今百姓遭难,户口耗少……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建武六年十二月)癸巳,诏曰:“……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如旧制。”……(建武十三年)冬十二月甲寅,诏益州民自八年以来被略为奴婢者,皆一切免为庶人。——《后汉书·光武帝纪》材料三西汉时期史料记载 南朝时期史料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1) 材料一中的“与民休息”指西汉时期推行的什么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言文景,美矣”局面出现的原因。(2) 根据材料二,概括光武帝重视民生所采取的措施。 这一系列措施有何作用?(3) 根据材料三,简析江南地区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 对我国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2.(2024七上·溧阳期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汉代时有人这样评价秦始皇:“秦王贪婪暴虐,残贼天下(注:像盗贼一样残害天下百姓)……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逃跑)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注:被冤枉判了死刑的人无法上诉),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所以)天下坏也(坏:大乱,人民起义)。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该制度的深远意义?(2)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归纳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从秦朝的灭亡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A项正确;商朝已进入文明社会,排除B;战国铁农具是文明社会的产物,排除C;汉朝已进入文明社会,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答案】D【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顶洞穴里,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似。他们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骨针能反映山顶洞人生活状况,D项符合题意;A:骨耜出现于距今约七千年,与山顶洞人生活时间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B:红山文化距今大约在5500年前到5000年前,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玉器,B项不符合题意;C: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山顶洞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C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山顶洞人生活状况,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3.【答案】B【知识点】炎帝和黄帝4.【答案】B【知识点】禅让制【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禅让制是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最能体现民主精神,B项符合题意;A:等级制体现尊卑高下,与民主制相对立,A项不符合题意;C:私有制属于生产资料所有权制度,与民主制度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D:世袭制指王位、爵位和财产按照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与民主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禅让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5.【答案】B【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发掘出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化石.......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里,发现了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就是北京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B符合题意;考古学者发现的是元谋人的门齿化石和粗糙的石器,排除A;山顶洞人和现代人的模样基本相同,发现于1930年,排除C;1936年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6.【答案】A【知识点】老子的主张7.【答案】C【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纪年与世纪年代的换算方法是公元纪年的百千位数字加1,就是世纪,一个世纪为100年,前30年为世纪前期,中间40年为世纪中期,后30年为世纪后期,公元前个位十位上的数字越大,时间越早,公元后正好相反,夏朝约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即约公元前21世纪前期,C项符合题意;A:约20世纪前期换算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B:约20世纪后期换算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D:约21世纪后期换算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公元纪年与世纪年代的换算方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8.【答案】A【知识点】老子的主张【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二十四节气既是中国古人对时间的理解,又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中国智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先民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从,这些观点反映了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与这一观点相似的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A项正确;民贵君轻体现了重视百姓的民本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仁者爱人的意思是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与题干强调的尊重大自然规律的观点无关,排除C项;依法治国强调治国过程中法治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老子和孔子,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与题干思想相似的观点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9.【答案】D【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10.【答案】D【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11.【答案】A【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使用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和结合所学可知,相传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发明了切脉诊法,使用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A项符合题意;B: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并非名医,B项不符合题意;C: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等,也不是医生,C项不符合题意;D:孙武是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并非医学领域的人物,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扁鹊,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2.【答案】C【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评述的是秦朝末年爆发的大泽乡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故选C项。涿鹿之战是黄帝部族和炎帝部族与蚩尤部族在河北涿鹿地区的一场大战,排除A项;牧野之战是商朝末期武王伐纣时爆发的战役,与材料中的“秦末”时间不符,排除B项;楚汉之争是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战争,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末农民起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13.【答案】A【知识点】“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待儒家思想,秦朝施行焚书坑儒,严禁儒家思想传播;而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重儒家思想的发展,故选项A符合题意;B.中央集权,秦汉都实行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C. 重农抑商 , 重农抑商是重视农业压制商业,秦汉都实行重农抑商 ,不符合题意;D.游牧民族,秦汉对游牧民族实行武力打击,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秦汉实行的不同的方式,再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14.【答案】C【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汉初施行“约法省禁”,废秦时连坐法、残损肢体的肉刑等。昭宜年间推动“平理刑狱”,废除了武帝时期许多酷法,可以看出,封建帝王废除了前代的酷刑,其实质是历史反思推动了政策的调整,故选项C符合题意;A. 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题干中没有提及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不符合题意;B. 西汉重视官吏的考核和管理 , 西汉重视官吏的考核和管理不符合题意;D. 西汉君主历来重视法制改革 , 西汉君主历来重视法制改革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出现的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15.【答案】D【知识点】王莽新朝;光武中兴【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从西汉到东汉,皇帝的更替比较频繁,这反映了两汉之际的社会政治动荡 ,故选项D符合题意;A. 黄巾起义的队伍不断壮大 ,题干中没有显示黄巾起义的队伍不断壮大,不符合题意;B.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 ,题干中没有显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 ,不符合题意;C. 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 题干中没有显示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年代尺,看出皇帝时间的变化,再紧贴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16.【答案】A【知识点】三国鼎立;西晋的兴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随后西晋虽统一了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的局面。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从而得出三国两晋南北朝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A符合题意,A项正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的说法错误。B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南朝。C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统称北朝。D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更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7.【答案】C【知识点】西晋的兴衰18.【答案】B【知识点】三国鼎立;西晋的兴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19.【答案】A【知识点】西晋的兴衰20.【答案】B【知识点】三国鼎立21.【答案】(1)政策:休养生息政策。原因: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进一步减轻人民负担,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2)措施: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减轻田租,实行三十税一;下令释放奴婢。作用: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3)变化:从落后到得到开发。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解析】【分析】(1)政策:根据所学可知,“与民休息”指西汉时期针对经济萧条,国家贫困,为稳定社会局面、巩固统治而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原因:根据材料“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结合所学可知,在经济上,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进一步减轻人民负担;在政治上,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生活上,提倡勤俭治国。因而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的局面,史称“文景之治”。(2)措施:根据材料可知,“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指的是合并郡县,裁减官员;“下诏回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指的是减轻赋税,实行三十税一。“益州民自八年以来被略为奴婢者,皆一切免为庶人”指的是释放奴婢。作用:根据所学可知,经过这些措施,到了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3)变化:根据材料可知,“益州民自八年以来被略为奴婢者,皆一切免为庶人”说明西汉时期的江南尚未得到开发,生产方式落后,人民贫困;“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体现了得到开发后的江南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有了快速进步。因此,江南地区发生的变化是从落后到得到开发。影响:根据所学可知,秦汉以来,北方和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东晋南朝以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迅速,这就为唐朝中后期出现的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故答案为:(1)政策:休养生息政策。原因: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进一步减轻人民负担,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2)措施: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减轻田租,实行三十税一;下令释放奴婢。作用: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3)变化:从落后到得到开发。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文景之治、光武中兴、江南地区的变化等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江南地区的变化等相关史实。22.【答案】(1)主要内容:皇帝制度、三公制、郡县制。意义: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2)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文字。意义:促进经济的发展;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3)根本原因:秦的暴政。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言之有理即可)【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七)(学生版).docx 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七)(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