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八)一、选择题1.(2025七上·阳山月考)公元前4000 年前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迅速发展,无论是从地理还是文化的意义上,都为此后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反映出( )A.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 B.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的特征C.仰韶文化最早形成文化圈 D.中华文明以中原地区为引领2.(2025七上·阳山月考)“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是对史前时期的一次推论,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制造劳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B.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C.劳动在原始人进化中起着决定性因素D.北京人外貌完全靠我们的想象和猜测3.(2024七上·南通期中)战国时期,魏、楚、赵、秦等诸侯国纷纷实行变法改革。从下表可以看出各国变法( )诸侯国 主导者 改革变法主要措施魏国 李悝 制定新法、发展生产、稳定市场,任用人才。楚国 吴起 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发展经济,增强军力。秦国 商鞅 废除旧的土地制度,鼓励耕织,奖励军功。A.旨在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B.加剧了争霸战争的进程C.意在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地位 D.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4.(2024七上·西城期中)下图商鞅方升是商鞅变法时颁行的标准量器。下列商鞅的改革措施与此相关的是( )A.严明法度 B.鼓励耕织 C.确立县制 D.统一度量衡5.(2024七上·龙马潭期中)后世之人称赞孔子:“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这“第一声”是( )A.主张仁政,推动私学 B.开办私学,有教无类C.推崇周礼,以德治国 D.整理典籍,专心教学6.(2024七上·启东期中)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直接导致以下局面出现的原因是商鞅变法( )秦军战绩 全胜 未获全胜获互有胜负 败北58次 3次 4次A.确立县制 B.严明法度 C.鼓励耕织 D.奖励军功7.(2024七上·邢台期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一言论体现了对立互相转化的哲学思想。这一言论应出自下列哪一著作( )A. B.C. D.8.(2024七上·福田期中)“冰乃壅江作堋(分水的堤坝)……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形容蜀地物产丰饶,像大海一样富有)。”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意思的是( )A.都江堰可以用来防洪B.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C.都江堰可以用来灌溉D.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9.(2024七上·福田期中)西周青铜利簋内壁刻有铭文4行33字(如图),记载了“武王伐纣”的经过。该文物( )利簋A.证明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西周开始B.可以用来研究商朝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C.对研究商周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D.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最大的青铜器物10.(2024七上·福田期中)古代史学名著《左传》中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下列人物的结局可以提供有力证据的是( )A.启 B.周武王 C.汤 D.纣11.(2024七上·吐鲁番期中)十八大三中全会以来,习李新政的亮点之一是反腐力度的加强,提出“打老虎,加强对官员的监管。在秦朝时,负责“打老虎”( )A.丞相 B.刺史 C.太尉 D.御史大夫12.我们获取的历史信息中,有的是“事实的陈述”,有的是“评论意见”。下列属于“事实的陈述”的有( )①“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②“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③“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④“(秦皇帝)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3.“秦朝以前,官吏和私人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朝,只有天子的印章才能叫玺,而且用玉制作,群臣不敢再用。”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B.收藏玉玺,天子喜好C.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D.皇位世袭,君权神授14.(2024七上·天水期末)《后汉书·蔡伦传》载:“(蔡伦)用树肤(树皮)、麻头及蔽布、渔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这一改进( )A.发明了造纸方法 B.损害了纸张质量C.简化了造纸流程 D.降低了造纸成本15.(2024七上·清远期末)宋代《太平御览》记载,东晋桓玄掌握朝政后,曾下令宫中文书废除竹简,一律改用黄纸书写。这一做法得益于(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江南地区的开发C.丝绸之路的开通 D.北方人大量南迁16.唐朝诗人李白曾作诗描绘中国古代某次战役:“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这场战役的影响是( )A.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 B.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C.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D.加速了江南地区的开发17.(2024七上·保定期末)两个同姓人的碰面,常常会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下列哪件事件的发生,使少数民族与汉族有可能同姓( )A.中原人南迁 B.江南地区的开发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少数民族内迁18.(2017七上·滨州月考)我国古代有一种器皿称之为“鼎”,一般“鼎”有三足。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三国分立的局面,被形象地称为“三国鼎立”。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19.(2024七上·汉阳期末)从三国后期到西晋初期,位于北方地区的曹魏政权灭了蜀汉,取代曹魏的西晋最终灭掉吴国统一全国。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南方B.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交融趋势C.北方政权采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D.北方政权进行了多次有效的改革20.(2024七上·长安期末)时空观是历史核心素养之一,掌握历史发展的时序性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根据下图指出完成了全国短暂统一的是A.西晋 B.十六国 C.北魏 D.北周二、材料分析题21.(2024七上·西城期中)研究周秦制度【西周制度】材料一 大盂鼎(国家博物馆藏)为西周早期文物,其内壁铸有铭文19行,共291字。周康王册命盂说:你年幼时就继承了先祖的显要职位,你一定要效法你的先祖南公。要辅佐我治理四方,协助我遵行先王的制度治民治疆土。赐给你先祖南公的旗帜,用以巡狩,赐给你夷众一千零五十人,要尽量让这些人在他们所耕作的土地上努力劳动。——铭文内容摘译(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一制度的主要作用。【秦国制度】材料二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部分)①废除旧的土地制度②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③统一度量衡④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⑤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⑥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2)结合所学,将材料二中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按照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进行分类(写序号)类别 政治 经济 军事变法主要内容(写序号)(3)结合所学,将材料二中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填写在下表中。(写序号)商鞅变法的影响 使秦国确立了新的行政制度 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 使秦国军队战斗力不断提高变法主要内容 (写序号)【秦朝制度】材料三 秦朝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4)请将材料三中的①、②处填写完整。材料四 从中央到地方大大小小的官员都由皇帝任免……从而保证了国家的军政大权独揽于皇帝一人之手。皇帝的权力又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这个严密的统治网和各级官吏最后到达一家一户,大大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摘编自《中国古代史》秦王朝……真正做到“法令由一统”……如此,秦王朝在世界上最早建立起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严密行政系统和完备的官僚制度,此后中国古代两千多年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基本沿袭了这一模式。——摘编自《中国通史纲要》(5)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说说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22.(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互相联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汉书·张骞传》材料二 古代中国与世界的贸易交往与文化往来频繁,请读丝绸之路路线图,探寻远去的历史。材料三材料四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置衣天下。——《宋书》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晋书·食货志》(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一与材料二有什么内在联系?(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何作用?(3)材料三、四反映的历史现象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4)通过综合以上分析,你能得到什么启示?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解析】【分析】据材料信息“公元前4000 年前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迅速发展,无论是从地理还是文化的意义上,都为此后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结合所学可知,仰韶文化是公元前4000 年前后中原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引领中华文化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反映了仰韶文化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没有说明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仰韶文化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未体现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的特征,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仰韶文化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没有体现仰韶文化最早形成文化圈,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仰韶文化,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仰韶文化的相关史实。2.【答案】B【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解析】【分析】据题干可知,考古学者通过对考古资料“北京人牙齿化石、头盖骨化石、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的探究,得出“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嘴部前伸,能够直立行走”的结论,说明远古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故选B项。会不会制造劳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与题干主旨信息不符,排除A项。劳动在原始人进化中起着决定性因素,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合,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北京人外貌复原是通过研究北京人的化石得出的,并非全靠想象和猜测,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史学材料与史学理论。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相关历史知识。3.【答案】A【知识点】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的比较4.【答案】D【知识点】商鞅变法5.【答案】B【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孔子“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指的是创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B项符合题意;A:孟子主张仁政,A项不符合题意;C:孔子推崇周礼,主张以德治国,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D:题干并未提及孔子整理典籍,专心教学,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孔子的贡献,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6.【答案】D【知识点】商鞅变法7.【答案】A【知识点】老子的主张【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和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这种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体现的是辩证法的思想,在诸子百家中提倡辩证法的是道家,《老子》是道家的经典,A项符合题意;B:《论语》记录的是孔子的言行,与题干主旨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C:《孟子》是儒家经典,与题干主旨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D:《韩非子》是法家的经典,与题干主旨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道德经》,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8.【答案】B【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因此题干材料“冰乃壅江作堋(分水的堤坝)……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形容蜀地物产丰饶,像大海一样富有)”,体现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B符合题意;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防洪、浇灌、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这些是都江堰的功能,与题干“蜀沃野千里”信息不符,排除AC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都江堰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9.【答案】C【知识点】青铜艺术【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史料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头史料等类型,其中实物史料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遗迹、遗址、出土文物等,利簋可作为研究当时历史的一手资料,对研究商周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C符合题意;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不是西周,排除A;根据题干信息“西周青铜器利簋”,可知此文物可以用来研究西周而非商朝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而不是“商朝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排除B;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利簋是已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之一,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青铜器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青铜器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0.【答案】D【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多行不义必自毙”及所学可知,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D符合题意;夏启实现从禅让走向世袭,开创了家天下的继承制度,排除A;周武王发动牧野之战,消灭纣王的暴政,排除B;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毫,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夏商西周更替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商纣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1.【答案】D【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封建统治,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故在秦朝时,负责“打老虎”,监察百官的是御史大夫,D符合题意;丞相掌管行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排除A;汉武帝时,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排除B;太尉负责掌管理全国军务,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2.【答案】A【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①“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意思是到了秦朝末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属于“事实的陈述”,故①正确;②“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意思是秦朝在陇西、北地、上郡一带修筑长城来抵御匈奴,属于“事实的陈述”,故②正确;③“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意思是统一度量衡、车轨和文字,属于“事实的陈述”,故③正确;④“(秦皇帝)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意思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天下一统,功劳可比三代的圣王,属于“评论意见”,故④错误;故A①②③正确, BCD错误,排除。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3.【答案】C【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解析】【分析】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六国之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决定用“皇帝”作为空前统一的王朝最高政治首脑的专用称号,并建立起皇权专制的政治体制。在这一制度下,皇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核心和权力主体,其基本特征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自称为“朕”,皇帝的命令称为诏书,皇帝的印章以玉做成,为玉玺,别人都不可以用,C符合题意;以玉制玺,天子专有,仅仅是表象,排除A;收藏玉玺,天子喜好,与史实不符,排除B;皇位世袭,君权神授,题干信息未说明,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4.【答案】D【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15.【答案】A【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东晋桓玄掌握朝政后,曾下令宫中文书废除竹简,一律改用黄纸书写”可知,东汉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造纸,“变废为宝”,改进了造纸术,这种技术原料容易找到,又便宜,纸的质量也很高,A项符合题意;B:题干未涉及江南地区的开发,B项不符合题意;C:题干未涉及丝绸之路的开通,C项不符合题意;D:题干未涉及北方人大量南迁,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蔡伦改进造纸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6.【答案】C【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由题干“赤壁楼船、周瑜于此破曹公”可知,诗句描述的战役是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孙刘联合迎战曹军,双方在赤壁对峙,周瑜采用黄盖的建议,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这就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C符合题意;官渡之战的胜利为以后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排除A;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中,项羽消灭秦军的主力,刘邦乘机攻占咸阳,秦朝投降,存在15年的秦朝灭亡了,排除B;北人南迁加速了江南地区的开放,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7.【答案】C【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18.【答案】C【知识点】三国鼎立【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打败了曹操的军队,从而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A项是战国时期的战役;B项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D项是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有关知识。学生要对比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包括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和意义。19.【答案】A【知识点】西晋的兴衰20.【答案】A【知识点】西晋的兴衰21.【答案】(1) 制度:分封制。作用: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加强对地方控制;促进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确立等级秩序;但后期导致诸侯势力膨胀,威胁周天子权威。(2) 政治:②⑥;经济:①③④;军事:⑤。(3) 使秦国确立了新的行政制度:②;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①③④;使秦国军队战斗力不断提高:⑤。(4) ①丞相;②郡县制。(5)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稳定;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但高度集权易导致暴政,激化社会矛盾。【知识点】商鞅变法22.【答案】(1)事件:张骞出使西域联系:使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2)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3)联系: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4)启示:要敢于创新、开拓进取;注重引进人才的交流,引进先进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江南地区的开发;张骞的历史贡献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八)一、选择题1.(2025七上·阳山月考)公元前4000 年前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迅速发展,无论是从地理还是文化的意义上,都为此后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反映出( )A.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 B.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的特征C.仰韶文化最早形成文化圈 D.中华文明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答案】D【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解析】【分析】据材料信息“公元前4000 年前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迅速发展,无论是从地理还是文化的意义上,都为此后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结合所学可知,仰韶文化是公元前4000 年前后中原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引领中华文化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反映了仰韶文化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没有说明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仰韶文化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未体现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的特征,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仰韶文化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没有体现仰韶文化最早形成文化圈,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仰韶文化,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仰韶文化的相关史实。2.(2025七上·阳山月考)“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是对史前时期的一次推论,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制造劳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B.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C.劳动在原始人进化中起着决定性因素D.北京人外貌完全靠我们的想象和猜测【答案】B【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解析】【分析】据题干可知,考古学者通过对考古资料“北京人牙齿化石、头盖骨化石、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的探究,得出“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嘴部前伸,能够直立行走”的结论,说明远古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故选B项。会不会制造劳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与题干主旨信息不符,排除A项。劳动在原始人进化中起着决定性因素,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合,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北京人外貌复原是通过研究北京人的化石得出的,并非全靠想象和猜测,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史学材料与史学理论。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相关历史知识。3.(2024七上·南通期中)战国时期,魏、楚、赵、秦等诸侯国纷纷实行变法改革。从下表可以看出各国变法( )诸侯国 主导者 改革变法主要措施魏国 李悝 制定新法、发展生产、稳定市场,任用人才。楚国 吴起 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发展经济,增强军力。秦国 商鞅 废除旧的土地制度,鼓励耕织,奖励军功。A.旨在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B.加剧了争霸战争的进程C.意在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地位 D.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答案】A【知识点】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的比较4.(2024七上·西城期中)下图商鞅方升是商鞅变法时颁行的标准量器。下列商鞅的改革措施与此相关的是( )A.严明法度 B.鼓励耕织 C.确立县制 D.统一度量衡【答案】D【知识点】商鞅变法5.(2024七上·龙马潭期中)后世之人称赞孔子:“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这“第一声”是( )A.主张仁政,推动私学 B.开办私学,有教无类C.推崇周礼,以德治国 D.整理典籍,专心教学【答案】B【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孔子“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指的是创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B项符合题意;A:孟子主张仁政,A项不符合题意;C:孔子推崇周礼,主张以德治国,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D:题干并未提及孔子整理典籍,专心教学,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孔子的贡献,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6.(2024七上·启东期中)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直接导致以下局面出现的原因是商鞅变法( )秦军战绩 全胜 未获全胜获互有胜负 败北58次 3次 4次A.确立县制 B.严明法度 C.鼓励耕织 D.奖励军功【答案】D【知识点】商鞅变法7.(2024七上·邢台期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一言论体现了对立互相转化的哲学思想。这一言论应出自下列哪一著作( )A. B.C. D.【答案】A【知识点】老子的主张【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和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这种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体现的是辩证法的思想,在诸子百家中提倡辩证法的是道家,《老子》是道家的经典,A项符合题意;B:《论语》记录的是孔子的言行,与题干主旨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C:《孟子》是儒家经典,与题干主旨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D:《韩非子》是法家的经典,与题干主旨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道德经》,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8.(2024七上·福田期中)“冰乃壅江作堋(分水的堤坝)……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形容蜀地物产丰饶,像大海一样富有)。”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意思的是( )A.都江堰可以用来防洪B.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C.都江堰可以用来灌溉D.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答案】B【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因此题干材料“冰乃壅江作堋(分水的堤坝)……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形容蜀地物产丰饶,像大海一样富有)”,体现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B符合题意;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防洪、浇灌、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这些是都江堰的功能,与题干“蜀沃野千里”信息不符,排除AC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都江堰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9.(2024七上·福田期中)西周青铜利簋内壁刻有铭文4行33字(如图),记载了“武王伐纣”的经过。该文物( )利簋A.证明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西周开始B.可以用来研究商朝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C.对研究商周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D.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最大的青铜器物【答案】C【知识点】青铜艺术【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史料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头史料等类型,其中实物史料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遗迹、遗址、出土文物等,利簋可作为研究当时历史的一手资料,对研究商周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C符合题意;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不是西周,排除A;根据题干信息“西周青铜器利簋”,可知此文物可以用来研究西周而非商朝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而不是“商朝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排除B;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利簋是已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之一,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青铜器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青铜器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0.(2024七上·福田期中)古代史学名著《左传》中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下列人物的结局可以提供有力证据的是( )A.启 B.周武王 C.汤 D.纣【答案】D【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多行不义必自毙”及所学可知,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D符合题意;夏启实现从禅让走向世袭,开创了家天下的继承制度,排除A;周武王发动牧野之战,消灭纣王的暴政,排除B;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毫,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夏商西周更替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商纣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1.(2024七上·吐鲁番期中)十八大三中全会以来,习李新政的亮点之一是反腐力度的加强,提出“打老虎,加强对官员的监管。在秦朝时,负责“打老虎”( )A.丞相 B.刺史 C.太尉 D.御史大夫【答案】D【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封建统治,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故在秦朝时,负责“打老虎”,监察百官的是御史大夫,D符合题意;丞相掌管行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排除A;汉武帝时,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排除B;太尉负责掌管理全国军务,排除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2.我们获取的历史信息中,有的是“事实的陈述”,有的是“评论意见”。下列属于“事实的陈述”的有( )①“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②“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③“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④“(秦皇帝)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①“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意思是到了秦朝末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属于“事实的陈述”,故①正确;②“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意思是秦朝在陇西、北地、上郡一带修筑长城来抵御匈奴,属于“事实的陈述”,故②正确;③“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意思是统一度量衡、车轨和文字,属于“事实的陈述”,故③正确;④“(秦皇帝)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意思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天下一统,功劳可比三代的圣王,属于“评论意见”,故④错误;故A①②③正确, BCD错误,排除。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3.“秦朝以前,官吏和私人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朝,只有天子的印章才能叫玺,而且用玉制作,群臣不敢再用。”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B.收藏玉玺,天子喜好C.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D.皇位世袭,君权神授【答案】C【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解析】【分析】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六国之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决定用“皇帝”作为空前统一的王朝最高政治首脑的专用称号,并建立起皇权专制的政治体制。在这一制度下,皇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核心和权力主体,其基本特征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自称为“朕”,皇帝的命令称为诏书,皇帝的印章以玉做成,为玉玺,别人都不可以用,C符合题意;以玉制玺,天子专有,仅仅是表象,排除A;收藏玉玺,天子喜好,与史实不符,排除B;皇位世袭,君权神授,题干信息未说明,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4.(2024七上·天水期末)《后汉书·蔡伦传》载:“(蔡伦)用树肤(树皮)、麻头及蔽布、渔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这一改进( )A.发明了造纸方法 B.损害了纸张质量C.简化了造纸流程 D.降低了造纸成本【答案】D【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15.(2024七上·清远期末)宋代《太平御览》记载,东晋桓玄掌握朝政后,曾下令宫中文书废除竹简,一律改用黄纸书写。这一做法得益于(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江南地区的开发C.丝绸之路的开通 D.北方人大量南迁【答案】A【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东晋桓玄掌握朝政后,曾下令宫中文书废除竹简,一律改用黄纸书写”可知,东汉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造纸,“变废为宝”,改进了造纸术,这种技术原料容易找到,又便宜,纸的质量也很高,A项符合题意;B:题干未涉及江南地区的开发,B项不符合题意;C:题干未涉及丝绸之路的开通,C项不符合题意;D:题干未涉及北方人大量南迁,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蔡伦改进造纸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6.唐朝诗人李白曾作诗描绘中国古代某次战役:“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这场战役的影响是( )A.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 B.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C.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D.加速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答案】C【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由题干“赤壁楼船、周瑜于此破曹公”可知,诗句描述的战役是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孙刘联合迎战曹军,双方在赤壁对峙,周瑜采用黄盖的建议,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这就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C符合题意;官渡之战的胜利为以后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排除A;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中,项羽消灭秦军的主力,刘邦乘机攻占咸阳,秦朝投降,存在15年的秦朝灭亡了,排除B;北人南迁加速了江南地区的开放,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7.(2024七上·保定期末)两个同姓人的碰面,常常会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下列哪件事件的发生,使少数民族与汉族有可能同姓( )A.中原人南迁 B.江南地区的开发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少数民族内迁【答案】C【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18.(2017七上·滨州月考)我国古代有一种器皿称之为“鼎”,一般“鼎”有三足。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三国分立的局面,被形象地称为“三国鼎立”。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答案】C【知识点】三国鼎立【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打败了曹操的军队,从而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A项是战国时期的战役;B项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D项是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有关知识。学生要对比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包括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和意义。19.(2024七上·汉阳期末)从三国后期到西晋初期,位于北方地区的曹魏政权灭了蜀汉,取代曹魏的西晋最终灭掉吴国统一全国。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南方B.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交融趋势C.北方政权采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D.北方政权进行了多次有效的改革【答案】A【知识点】西晋的兴衰20.(2024七上·长安期末)时空观是历史核心素养之一,掌握历史发展的时序性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根据下图指出完成了全国短暂统一的是A.西晋 B.十六国 C.北魏 D.北周【答案】A【知识点】西晋的兴衰二、材料分析题21.(2024七上·西城期中)研究周秦制度【西周制度】材料一 大盂鼎(国家博物馆藏)为西周早期文物,其内壁铸有铭文19行,共291字。周康王册命盂说:你年幼时就继承了先祖的显要职位,你一定要效法你的先祖南公。要辅佐我治理四方,协助我遵行先王的制度治民治疆土。赐给你先祖南公的旗帜,用以巡狩,赐给你夷众一千零五十人,要尽量让这些人在他们所耕作的土地上努力劳动。——铭文内容摘译(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一制度的主要作用。【秦国制度】材料二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部分)①废除旧的土地制度②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③统一度量衡④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⑤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⑥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2)结合所学,将材料二中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按照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进行分类(写序号)类别 政治 经济 军事变法主要内容(写序号)(3)结合所学,将材料二中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填写在下表中。(写序号)商鞅变法的影响 使秦国确立了新的行政制度 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 使秦国军队战斗力不断提高变法主要内容 (写序号)【秦朝制度】材料三 秦朝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4)请将材料三中的①、②处填写完整。材料四 从中央到地方大大小小的官员都由皇帝任免……从而保证了国家的军政大权独揽于皇帝一人之手。皇帝的权力又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这个严密的统治网和各级官吏最后到达一家一户,大大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摘编自《中国古代史》秦王朝……真正做到“法令由一统”……如此,秦王朝在世界上最早建立起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严密行政系统和完备的官僚制度,此后中国古代两千多年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基本沿袭了这一模式。——摘编自《中国通史纲要》(5)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说说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答案】(1) 制度:分封制。作用: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加强对地方控制;促进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确立等级秩序;但后期导致诸侯势力膨胀,威胁周天子权威。(2) 政治:②⑥;经济:①③④;军事:⑤。(3) 使秦国确立了新的行政制度:②;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①③④;使秦国军队战斗力不断提高:⑤。(4) ①丞相;②郡县制。(5)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稳定;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但高度集权易导致暴政,激化社会矛盾。【知识点】商鞅变法22.(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互相联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汉书·张骞传》材料二 古代中国与世界的贸易交往与文化往来频繁,请读丝绸之路路线图,探寻远去的历史。材料三材料四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置衣天下。——《宋书》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晋书·食货志》(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一与材料二有什么内在联系?(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何作用?(3)材料三、四反映的历史现象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4)通过综合以上分析,你能得到什么启示?【答案】(1)事件:张骞出使西域联系:使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2)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3)联系: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4)启示:要敢于创新、开拓进取;注重引进人才的交流,引进先进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江南地区的开发;张骞的历史贡献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八)(学生版).docx 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八)(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