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一)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一)

资源简介

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一)
一、选择题
1.(2024八上·启东期中)下侧反映中国近代历史变迁的坐标图中,y曲线体现的是(  )
A.中国近代化探索历史进程 B.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进程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D.近代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
2.(2024八上·徐州期中)有人说:“洋务运动因战争而兴起,又因战争而宣告失败”。这两场战争分别指(  )
A.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C.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2024八上·景德镇期中)当英法联军抵达天津时,咸丰帝为准备出面交涉的人员制定了“详尽”的外交策略:对俄表示和好,对美设法羁縻(笼络:怀柔),对法进行劝告,对英严词诘问。这说明当时(  )
A.英国极力进行经济侵略 B.列强与清政府建立了平等外交
C.俄美为取利益而支持清政府 D.清政府对列强缺乏清醒的认识
4.(2024八上·荔湾期中)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来源 内容
太平天国方面 躯长大……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
清廷方面 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
民国前后革命党人 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
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B.洪秀全具有丰富多元的形象
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D.历史研究存在虚无主义倾向
5.(2024八上·高州期中)“这是清统治者给自己立下的空前的卖身契,标志着清统治者完全投降了帝国主义,彻底变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材料中的“卖身契”是指(  )
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瑷珲条约》 D.《辛丑条约》
6.(2024八上·徐州期中)1894年9月17日在大东沟海战中,致远舰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他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他是(  )
A.左宝贵 B.邓世昌 C.徐邦道 D.丁汝昌
7.(2024八上·景德镇期中)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以下的相关史实中,属于“温药慢治”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二次革命
8.(2024八上·高州期中)20世纪初中国畅销的一些书籍(如下表),由此可见,当时(  )
章炳麟 (1869——1936) 邹容 (1885——1905) 陈天华 (1875——1905)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1903年出版 《革命军》1903年出版 《猛回头》1903年出版 《警世钟》1905年出版
A.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B.新文化运动深入人心
C.民众的权利得到了保障 D.清朝走向了民主政治
9.(2024八上·荔湾期中)下图呈现了一位民主革命先行者的早期革命历程。这位“先行者”是(  )
A.张之洞 B.孙中山 C.康有为 D.陈独秀
10.(2024八上·东湖期中)下列关于袁世凯实行独裁的史实中, 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②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④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③④②① D.④②①③
11.(2024八上·启东期中)下列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刊物(1920年8月-1921年1月),可以用来例证(  )
《劳动界》 《劳动音》 《劳动者》
A.社会主义由理想成为现实 B.军阀的统治已被完全推翻
C.先进知识分子走向工人群众 D.中国工人运动出现第一次高潮
12.(2024八上·徐州期中)以下图片见证的历史事件是(  )
A.上海强学会的成立 B.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五四运动
13.(2020八上·宜兴期中)“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斗争锋芒直指传统礼教和孔孟儒学。”该材料揭示了新文化运动的(  )
A.原因 B.性质 C.内容 D.影响
14.“近代以来,由于封建统治者的独裁专制统治,国人的民族意识淡薄。而由于五四运动中爱国主义者的有力号召,爱国主义活动普遍开展起来;爱国精神的强烈感染,广泛而深入地唤醒了国民对国家的责任感和爱国的情怀。”这说明五四运动(____)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促进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D.标志着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5.下面是某电视剧中《新青年》编辑的对话。据此判断,他们讨论的可能是 (____)
陈独秀:现在北洋政府违背民意,出卖了我们国家的主权,怎么办 我说别无他法,只有让人民站起来!
李大钊:这次行动不应该只有学生,工人、商人、军人,各个阶层都要行动起来,全社会的各个阶层都行动起来!
鲁迅:如果我们北大先带个头,把全国的民众都调动起来,那必将是一个全新的历史的开端!
A.参与护国战争 B.发动五四运动
C.领导新文化运动 D.参与铁路大罢工
16.“九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鼓不敲。双双(里格)拉着长茧的手,心像(里格)黄连,脸在笑。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盼望(里格)早日(介支个)传捷报……”以上歌词选自耳熟能详的《十送红军》,它反映的事件的背景是(____)
A.大革命的失败
B.南昌起义部队南下途中损失严重
C.秋收起义受到挫折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17.刘伯承回忆说:“遵义会议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以为我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处处主动,生龙活虎,左右敌人。”我军“获得了新的生命”是因为遵义会议(____)
A.通过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决议
B.决定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C.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D.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18.“因为困难的时候不动摇,长征后不到三万人的队伍,要比长征前三十万人更强大。”材料强调的是(____)
A.反“围剿”积累了斗争经验 B.遵义会议作出了正确的决策
C.长征锻炼了红军的基干力量 D.红军三大主力得以胜利会师
19.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势力的支援下,打败了日本这个骄横一时的东方法西斯强国,不仅收复了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后沦陷的国土,而且收复了被日本霸占50年的中国宝岛台湾。材料表明抗日战争(____)
A.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B.推动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C.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D.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023八上·陆河期末)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支持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正当要求,把地主占有的大量土地分配给农民。这场改革(  )
A.推翻了全国的封建土地制度
B.增强了敌后战场的经济实力
C.全面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D.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八上·高州期中)近代以来,面对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中国人民为了民族救亡图存而不懈奋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下,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清政府部分官员开始效法西方,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编练新式陆海军,兴办新式教育,一场历时30多年的运动由此兴起。这场运动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新产业,新知识、新观念,逐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开展。
——摘编自张海鹏等《中国近代史》(第二版)
材料二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尽管期间遭遇过种种挫折和失败,但中国社会变革,毕竟在山重水复中景随人转,迭相递进,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出新。
——改编自华师大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 广东名人故居(部分)
名人故居 洪秀全故居 邓世昌故居 康有为故居 梁启超故居 孙中山故居
地点 广州花都 广州番禺 广东佛山 广东新会 广东中山
(1)根据材料一,材料中的“一场历时30多年的运动”是指什么?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其发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3)作为八年级学生,如果有机会外出“研学”,你想探访材料三中哪位名人的故居?说明你探访的理由。(要求:标明探访的名人故居,结合八年级所学知识,就相关名人的事迹、地位或影响等。)
22.长达14年的抗战,使中华民族经历了空前灾难的考验和战火洗礼,浴火重生,中华民族开始站在伟大复兴新起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风雨浮沉 唯有坚持】
材料一
【东方欲晓 历史抉择】
材料二 我们应当用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反对另外一种黑暗的前途和黑暗的命运。
——摘编自《两个中国之命运》
【中华号角 胜利之歌】
材料三
(1)汪精卫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与日本走得这么近的 面对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共是怎样做的
(2)材料二是毛泽东在哪次会议上的开幕词 这次会议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3)材料三反映的史实发生在哪一年的哪一天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天到来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2.【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3.【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咸丰帝制定的外交策略,如对俄表示和好,对美设法羁縻,对法进行劝告,对英严词诘问,没有意识到列强的侵略性质和对华政策的一致性,而是试图通过不同的策略来应对不同的列强,这反映出清政府对列强缺乏清醒的认识,D项正确;
英国极力进行经济侵略描述的是英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行为,没有直接回答题目中关于咸丰帝外交策略的问题,排除A项;
列强与清政府之间的外交关系是不平等的,列强通过军事侵略和不平等条约,强迫清政府接受他们的要求,排除B项;
虽然在某些情况下,俄国和美国可能表现出对清政府的“支持”,但这并不是出于对清政府的真正支持。例如,在《天津条约》的签订过程中,俄、美的照会还表示愿意充当“调停人”,但实际上他们也是侵略者之一,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对西方列强采取的政策的相关史实。
4.【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和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其平分产品和土地的主张,满足了农民阶级的需要,太平天国方面对洪秀全做出了较高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对准的矛头是清政府,其被清朝政府镇压以后,清朝政府对洪秀全的形象进行了大肆的诋毁;而民国前后的革命党人由于历史需要,称他为“英雄”、“豪杰”,革命派认为,只有推翻清朝政府,推翻封建制度,才能把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里救出来。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显然是中国自近代以来的一次自发革命运动,是一个革命的摸索。虽然失败了,却为后来的革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个时期人们对洪秀全的评价基本是大义凛然的。故对人物的评价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C项符合题意;
A:不同史料对人物记载的不同是由于其立场的差异,不是解读最准确的,A项不符合题意;
B:洪秀全人物本身并非多元,只有受制于立场的差异,对其做出了不同的评价,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体现的是不同时期立场不同因而对人物描述不同,不是否认历史的虚无主义,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D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这是清统治者给自己立下的空前的卖身契,标志着清统治者完全投降了帝国主义,彻底变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该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因此材料中的“卖身契”是指《辛丑条约》,D项正确;
《北京条约》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这时期清政府没有完全投降帝国主义,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天津条约》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这时期清政府没有完全投降帝国主义,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瑷珲条约》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这时期清政府没有完全投降帝国主义,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辛丑条约》,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6.【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7.【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了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属于“温药慢治”,B项正确;
洋务派领导的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属于“自我疗伤”,排除A项;
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属于“猛药重治”,排除C项;
二次革命是一场保卫辛亥革命成果的战斗,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洋务运动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8.【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表格“《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命军》、《猛回头》、《警世钟》”可知,这些著作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宣传民主革命的思想,A项正确;
根据“《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命军》、《猛回头》、《警世钟》”可知宣传的是民主革命的思想,没有体现新文化的民主、科学,排除B项;
题干宣传了民主革命的思想,没有体现民众的权利得到保障,排除C项;
题干书籍宣传了民主革命的思想,是反封建专制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著作与其作者为切入点,考查辛亥革命。
9.【答案】B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于1866年,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1878年赴檀香山就读。1883年香港、广州两地就读。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1894年6月,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主张,未被采纳。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朝统治。1895年组织广州起义。1896年,流亡海外,宣传革命。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学说,B项符合题意;
A:张之洞是地主阶级,不是资产阶级革命派,A项不符合题意;
C: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不是革命派,C项不符合题意;
D:陈独秀于1915年发起新文化运动,与题干成立同盟会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孙中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C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之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即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初,袁世凯解散国会。不久,他又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接着,修改总统选举法,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规定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序,③④②①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相关史实。
11.【答案】C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2.【答案】C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3.【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这是该运动的内容,故C正确。
ABD分别说的是:该运动的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的尊孔复古运动;性质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影响是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人们的思想等。故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14.【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五四运动中爱国主义的有力号召,爱国主义活动的普遍展开,爱国精神的强烈感染,广泛而深入地唤醒了国民对国家的责任和爱国的情怀”可以看出五四运动促进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C项正确;
国民大革命发生在五四运动之后,与五四运动没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排除A项;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B项错误,排除B项;
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项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五四运动中爱国主义的有力号召,爱国主义活动的普遍展开,爱国精神的强烈感染,广泛而深入地唤醒了国民对国家的责任和爱国的情怀”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
15.【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现在北洋政府违背民意,出卖了我们国家的主权,怎么办?”“工人、商人、军人,各个阶层都要行动起来,全社会的各个阶层都要行动起来”“如果我们北大先带个头,把全国的民众都调动起来,那必将是一个全新的历史的开端!”及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B项正确;
护国战争是以辛亥革命为起点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继续和发展,是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后又一次伟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排除A项;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排除C项;
1895年康有为等人领导兴起了“公车上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五四运动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6.【答案】D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故选项D符合题意;
A.大革命的失败,大革命时期中国还没有出现红军,不符合题意;
B. 南昌起义部队南下途中损失严重 ,南昌起义没有建立红军,不符合题意;
C. 秋收起义受到挫折 ,秋收起义打出的旗号时工农革命军,没有出现红军,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十送红军”,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
17.【答案】C
【知识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通过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决议 , 通过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决议是在八七会议,不符合题意;
B. 决定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 决定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是在秋收起义后,不符合题意;
D. 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 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是在古田会议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理解回答,这就是要准确理解课本基础知识。
18.【答案】C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长征后不到三万人的队伍,要比长征前三十万人更强大 ”,可以看出,题干中强调的是长征锻炼了红军的基干力量 ,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反“围剿”积累了斗争经验 ,题干中没有提及反“围剿”积累了斗争经验 ,不符合题意;
B. 遵义会议作出了正确的决策 , 题干中没有提及遵义会议作出了正确的决策 ,不符合题意;
D. 红军三大主力得以胜利会师 ,题干中没有提及红军三大主力得以胜利会师,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9.【答案】C
【知识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势力的支援下,打败了日本这个骄横一时的东方法西斯强国,不仅收复了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后沦陷的国土,而且收复了被日本霸占50年的中国宝岛台湾”可知,抗日战争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C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抗日战争推动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抗日战争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影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答案】D
【知识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D符合题意;
1952年的土地改革推翻了全国的封建土地制度,排除A;
抗日根据地的土地路线增强了敌后战场的经济实力,排除B;
1947年解放区实行的“耕者有其田”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1.【答案】(1)“一场历时30多年的运动”是指:洋务运动。
历史背景:①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②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2)特点:①由学习西方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②由经济到政治再到思想文化;③近代化的实现和民族独立密切相连;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曲折发展的过程等。
(3)【示例1】洪秀全故居:洪秀全是杰出的农民领袖;领导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
【示例2】邓世昌故居:邓世昌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为甲午中日战争时为致远舰管带;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
【示例3】康有为或梁启超故居:康有为和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主张变法图强,维新变法;推动政治近代化进程;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示例4】孙中山故居:孙中山是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先后创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一场历时30多年的运动”是指: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进行了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
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有:①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②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2)特点:根据材料“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学习西方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或由经济到政治再到思想文化);根据材料“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尽管期间遭遇过种种挫折和失败,但中国社会变革,毕竟在山重水复中景随人转,迭相递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化的实现和民族独立密切相连;根据材料“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出新”可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曲折发展的过程等。
(3)名人的故居及理由:开放性设问,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任选材料三中的一位名人,然后围绕所选择的名人讲述其事迹、地位或影响等,言之成理即可。如:【示例1】洪秀全故居:洪秀全是杰出的农民领袖;领导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示例2】邓世昌故居:邓世昌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为甲午中日战争时为致远舰管带;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示例3】康有为或梁启超故居:康有为和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主张变法图强,维新变法;推动政治近代化进程;起到思想启蒙作用。【示例4】孙中山故居:孙中山是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先后创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相关史实。
(1)“一场历时30多年的运动”是指: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进行了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
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有:①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②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2)特点:根据材料“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学习西方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或由经济到政治再到思想文化);根据材料“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尽管期间遭遇过种种挫折和失败,但中国社会变革,毕竟在山重水复中景随人转,迭相递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化的实现和民族独立密切相连;根据材料“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出新”可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曲折发展的过程等。
(3)名人的故居及理由:开放性设问,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任选材料三中的一位名人,然后围绕所选择的名人讲述其事迹、地位或影响等,言之成理即可。如:【示例1】洪秀全故居:洪秀全是杰出的农民领袖;领导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示例2】邓世昌故居:邓世昌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为甲午中日战争时为致远舰管带;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示例3】康有为或梁启超故居:康有为和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主张变法图强,维新变法;推动政治近代化进程;起到思想启蒙作用。【示例4】孙中山故居:孙中山是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先后创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2.【答案】(1)背景:日本对国民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 做法:坚持抗战,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大生产运动,打破日、伪军的封锁。
(2)中共七大。作用: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3)1945年9月2日。原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中共七大;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图一汪精卫与东条英机在一起和结合所学可知,广州、武汉沦陷后,日军因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和国内资源紧张,遂改变策略,对国民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在这样的背景下,汪精卫与日本走得近。结合所学可知,面对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共坚持抗战,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大生产运动,打破日、伪军的封锁。
(2)根据材料二“我们应当用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反对另外一种黑暗的前途和黑暗的命运”和结合所学可知,1945年4月中共七大召开,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材料二是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开幕词。
(3)根据材料三图二何应钦(左)代表中国接受日军投降和结合所学可知,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故答案为:
(1)背景:日本对国民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做法:坚持抗战,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大生产运动,打破日、伪军的封锁。
(2)会议:中共七大。作用: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3)时间:1945年9月2日。原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点评】本题以三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敌后抗战、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胜利,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关键信息,从题干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一)
一、选择题
1.(2024八上·启东期中)下侧反映中国近代历史变迁的坐标图中,y曲线体现的是(  )
A.中国近代化探索历史进程 B.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进程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D.近代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2.(2024八上·徐州期中)有人说:“洋务运动因战争而兴起,又因战争而宣告失败”。这两场战争分别指(  )
A.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C.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3.(2024八上·景德镇期中)当英法联军抵达天津时,咸丰帝为准备出面交涉的人员制定了“详尽”的外交策略:对俄表示和好,对美设法羁縻(笼络:怀柔),对法进行劝告,对英严词诘问。这说明当时(  )
A.英国极力进行经济侵略 B.列强与清政府建立了平等外交
C.俄美为取利益而支持清政府 D.清政府对列强缺乏清醒的认识
【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咸丰帝制定的外交策略,如对俄表示和好,对美设法羁縻,对法进行劝告,对英严词诘问,没有意识到列强的侵略性质和对华政策的一致性,而是试图通过不同的策略来应对不同的列强,这反映出清政府对列强缺乏清醒的认识,D项正确;
英国极力进行经济侵略描述的是英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行为,没有直接回答题目中关于咸丰帝外交策略的问题,排除A项;
列强与清政府之间的外交关系是不平等的,列强通过军事侵略和不平等条约,强迫清政府接受他们的要求,排除B项;
虽然在某些情况下,俄国和美国可能表现出对清政府的“支持”,但这并不是出于对清政府的真正支持。例如,在《天津条约》的签订过程中,俄、美的照会还表示愿意充当“调停人”,但实际上他们也是侵略者之一,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对西方列强采取的政策的相关史实。
4.(2024八上·荔湾期中)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来源 内容
太平天国方面 躯长大……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
清廷方面 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
民国前后革命党人 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
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B.洪秀全具有丰富多元的形象
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D.历史研究存在虚无主义倾向
【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和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其平分产品和土地的主张,满足了农民阶级的需要,太平天国方面对洪秀全做出了较高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对准的矛头是清政府,其被清朝政府镇压以后,清朝政府对洪秀全的形象进行了大肆的诋毁;而民国前后的革命党人由于历史需要,称他为“英雄”、“豪杰”,革命派认为,只有推翻清朝政府,推翻封建制度,才能把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里救出来。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显然是中国自近代以来的一次自发革命运动,是一个革命的摸索。虽然失败了,却为后来的革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个时期人们对洪秀全的评价基本是大义凛然的。故对人物的评价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C项符合题意;
A:不同史料对人物记载的不同是由于其立场的差异,不是解读最准确的,A项不符合题意;
B:洪秀全人物本身并非多元,只有受制于立场的差异,对其做出了不同的评价,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体现的是不同时期立场不同因而对人物描述不同,不是否认历史的虚无主义,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2024八上·高州期中)“这是清统治者给自己立下的空前的卖身契,标志着清统治者完全投降了帝国主义,彻底变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材料中的“卖身契”是指(  )
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瑷珲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D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这是清统治者给自己立下的空前的卖身契,标志着清统治者完全投降了帝国主义,彻底变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该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因此材料中的“卖身契”是指《辛丑条约》,D项正确;
《北京条约》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这时期清政府没有完全投降帝国主义,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天津条约》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这时期清政府没有完全投降帝国主义,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瑷珲条约》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这时期清政府没有完全投降帝国主义,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辛丑条约》,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6.(2024八上·徐州期中)1894年9月17日在大东沟海战中,致远舰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他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他是(  )
A.左宝贵 B.邓世昌 C.徐邦道 D.丁汝昌
【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7.(2024八上·景德镇期中)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以下的相关史实中,属于“温药慢治”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二次革命
【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了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属于“温药慢治”,B项正确;
洋务派领导的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属于“自我疗伤”,排除A项;
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属于“猛药重治”,排除C项;
二次革命是一场保卫辛亥革命成果的战斗,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洋务运动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8.(2024八上·高州期中)20世纪初中国畅销的一些书籍(如下表),由此可见,当时(  )
章炳麟 (1869——1936) 邹容 (1885——1905) 陈天华 (1875——1905)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1903年出版 《革命军》1903年出版 《猛回头》1903年出版 《警世钟》1905年出版
A.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B.新文化运动深入人心
C.民众的权利得到了保障 D.清朝走向了民主政治
【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表格“《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命军》、《猛回头》、《警世钟》”可知,这些著作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宣传民主革命的思想,A项正确;
根据“《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命军》、《猛回头》、《警世钟》”可知宣传的是民主革命的思想,没有体现新文化的民主、科学,排除B项;
题干宣传了民主革命的思想,没有体现民众的权利得到保障,排除C项;
题干书籍宣传了民主革命的思想,是反封建专制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著作与其作者为切入点,考查辛亥革命。
9.(2024八上·荔湾期中)下图呈现了一位民主革命先行者的早期革命历程。这位“先行者”是(  )
A.张之洞 B.孙中山 C.康有为 D.陈独秀
【答案】B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于1866年,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1878年赴檀香山就读。1883年香港、广州两地就读。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1894年6月,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主张,未被采纳。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朝统治。1895年组织广州起义。1896年,流亡海外,宣传革命。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学说,B项符合题意;
A:张之洞是地主阶级,不是资产阶级革命派,A项不符合题意;
C: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不是革命派,C项不符合题意;
D:陈独秀于1915年发起新文化运动,与题干成立同盟会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孙中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2024八上·东湖期中)下列关于袁世凯实行独裁的史实中, 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②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④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③④②① D.④②①③
【答案】C
【知识点】北洋政府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之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即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初,袁世凯解散国会。不久,他又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接着,修改总统选举法,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规定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序,③④②①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相关史实。
11.(2024八上·启东期中)下列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刊物(1920年8月-1921年1月),可以用来例证(  )
《劳动界》 《劳动音》 《劳动者》
A.社会主义由理想成为现实 B.军阀的统治已被完全推翻
C.先进知识分子走向工人群众 D.中国工人运动出现第一次高潮
【答案】C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2.(2024八上·徐州期中)以下图片见证的历史事件是(  )
A.上海强学会的成立 B.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五四运动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3.(2020八上·宜兴期中)“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斗争锋芒直指传统礼教和孔孟儒学。”该材料揭示了新文化运动的(  )
A.原因 B.性质 C.内容 D.影响
【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这是该运动的内容,故C正确。
ABD分别说的是:该运动的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的尊孔复古运动;性质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影响是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人们的思想等。故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14.“近代以来,由于封建统治者的独裁专制统治,国人的民族意识淡薄。而由于五四运动中爱国主义者的有力号召,爱国主义活动普遍开展起来;爱国精神的强烈感染,广泛而深入地唤醒了国民对国家的责任感和爱国的情怀。”这说明五四运动(____)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促进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D.标志着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五四运动中爱国主义的有力号召,爱国主义活动的普遍展开,爱国精神的强烈感染,广泛而深入地唤醒了国民对国家的责任和爱国的情怀”可以看出五四运动促进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C项正确;
国民大革命发生在五四运动之后,与五四运动没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排除A项;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B项错误,排除B项;
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项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五四运动中爱国主义的有力号召,爱国主义活动的普遍展开,爱国精神的强烈感染,广泛而深入地唤醒了国民对国家的责任和爱国的情怀”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
15.下面是某电视剧中《新青年》编辑的对话。据此判断,他们讨论的可能是 (____)
陈独秀:现在北洋政府违背民意,出卖了我们国家的主权,怎么办 我说别无他法,只有让人民站起来!
李大钊:这次行动不应该只有学生,工人、商人、军人,各个阶层都要行动起来,全社会的各个阶层都行动起来!
鲁迅:如果我们北大先带个头,把全国的民众都调动起来,那必将是一个全新的历史的开端!
A.参与护国战争 B.发动五四运动
C.领导新文化运动 D.参与铁路大罢工
【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现在北洋政府违背民意,出卖了我们国家的主权,怎么办?”“工人、商人、军人,各个阶层都要行动起来,全社会的各个阶层都要行动起来”“如果我们北大先带个头,把全国的民众都调动起来,那必将是一个全新的历史的开端!”及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B项正确;
护国战争是以辛亥革命为起点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继续和发展,是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后又一次伟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排除A项;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排除C项;
1895年康有为等人领导兴起了“公车上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五四运动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6.“九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鼓不敲。双双(里格)拉着长茧的手,心像(里格)黄连,脸在笑。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盼望(里格)早日(介支个)传捷报……”以上歌词选自耳熟能详的《十送红军》,它反映的事件的背景是(____)
A.大革命的失败
B.南昌起义部队南下途中损失严重
C.秋收起义受到挫折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答案】D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故选项D符合题意;
A.大革命的失败,大革命时期中国还没有出现红军,不符合题意;
B. 南昌起义部队南下途中损失严重 ,南昌起义没有建立红军,不符合题意;
C. 秋收起义受到挫折 ,秋收起义打出的旗号时工农革命军,没有出现红军,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十送红军”,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
17.刘伯承回忆说:“遵义会议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以为我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处处主动,生龙活虎,左右敌人。”我军“获得了新的生命”是因为遵义会议(____)
A.通过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决议
B.决定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C.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D.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答案】C
【知识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通过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决议 , 通过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决议是在八七会议,不符合题意;
B. 决定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 决定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是在秋收起义后,不符合题意;
D. 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 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是在古田会议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理解回答,这就是要准确理解课本基础知识。
18.“因为困难的时候不动摇,长征后不到三万人的队伍,要比长征前三十万人更强大。”材料强调的是(____)
A.反“围剿”积累了斗争经验 B.遵义会议作出了正确的决策
C.长征锻炼了红军的基干力量 D.红军三大主力得以胜利会师
【答案】C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长征后不到三万人的队伍,要比长征前三十万人更强大 ”,可以看出,题干中强调的是长征锻炼了红军的基干力量 ,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反“围剿”积累了斗争经验 ,题干中没有提及反“围剿”积累了斗争经验 ,不符合题意;
B. 遵义会议作出了正确的决策 , 题干中没有提及遵义会议作出了正确的决策 ,不符合题意;
D. 红军三大主力得以胜利会师 ,题干中没有提及红军三大主力得以胜利会师,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9.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势力的支援下,打败了日本这个骄横一时的东方法西斯强国,不仅收复了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后沦陷的国土,而且收复了被日本霸占50年的中国宝岛台湾。材料表明抗日战争(____)
A.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B.推动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C.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D.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答案】C
【知识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势力的支援下,打败了日本这个骄横一时的东方法西斯强国,不仅收复了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后沦陷的国土,而且收复了被日本霸占50年的中国宝岛台湾”可知,抗日战争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C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抗日战争推动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B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抗日战争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影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2023八上·陆河期末)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支持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正当要求,把地主占有的大量土地分配给农民。这场改革(  )
A.推翻了全国的封建土地制度
B.增强了敌后战场的经济实力
C.全面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D.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答案】D
【知识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D符合题意;
1952年的土地改革推翻了全国的封建土地制度,排除A;
抗日根据地的土地路线增强了敌后战场的经济实力,排除B;
1947年解放区实行的“耕者有其田”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八上·高州期中)近代以来,面对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中国人民为了民族救亡图存而不懈奋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下,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清政府部分官员开始效法西方,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编练新式陆海军,兴办新式教育,一场历时30多年的运动由此兴起。这场运动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新产业,新知识、新观念,逐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开展。
——摘编自张海鹏等《中国近代史》(第二版)
材料二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尽管期间遭遇过种种挫折和失败,但中国社会变革,毕竟在山重水复中景随人转,迭相递进,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出新。
——改编自华师大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 广东名人故居(部分)
名人故居 洪秀全故居 邓世昌故居 康有为故居 梁启超故居 孙中山故居
地点 广州花都 广州番禺 广东佛山 广东新会 广东中山
(1)根据材料一,材料中的“一场历时30多年的运动”是指什么?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其发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3)作为八年级学生,如果有机会外出“研学”,你想探访材料三中哪位名人的故居?说明你探访的理由。(要求:标明探访的名人故居,结合八年级所学知识,就相关名人的事迹、地位或影响等。)
【答案】(1)“一场历时30多年的运动”是指:洋务运动。
历史背景:①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②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2)特点:①由学习西方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②由经济到政治再到思想文化;③近代化的实现和民族独立密切相连;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曲折发展的过程等。
(3)【示例1】洪秀全故居:洪秀全是杰出的农民领袖;领导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
【示例2】邓世昌故居:邓世昌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为甲午中日战争时为致远舰管带;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
【示例3】康有为或梁启超故居:康有为和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主张变法图强,维新变法;推动政治近代化进程;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示例4】孙中山故居:孙中山是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先后创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1)“一场历时30多年的运动”是指: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进行了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
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有:①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②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2)特点:根据材料“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学习西方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或由经济到政治再到思想文化);根据材料“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尽管期间遭遇过种种挫折和失败,但中国社会变革,毕竟在山重水复中景随人转,迭相递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化的实现和民族独立密切相连;根据材料“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出新”可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曲折发展的过程等。
(3)名人的故居及理由:开放性设问,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任选材料三中的一位名人,然后围绕所选择的名人讲述其事迹、地位或影响等,言之成理即可。如:【示例1】洪秀全故居:洪秀全是杰出的农民领袖;领导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示例2】邓世昌故居:邓世昌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为甲午中日战争时为致远舰管带;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示例3】康有为或梁启超故居:康有为和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主张变法图强,维新变法;推动政治近代化进程;起到思想启蒙作用。【示例4】孙中山故居:孙中山是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先后创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相关史实。
(1)“一场历时30多年的运动”是指: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进行了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
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有:①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②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2)特点:根据材料“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学习西方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或由经济到政治再到思想文化);根据材料“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尽管期间遭遇过种种挫折和失败,但中国社会变革,毕竟在山重水复中景随人转,迭相递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化的实现和民族独立密切相连;根据材料“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出新”可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曲折发展的过程等。
(3)名人的故居及理由:开放性设问,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任选材料三中的一位名人,然后围绕所选择的名人讲述其事迹、地位或影响等,言之成理即可。如:【示例1】洪秀全故居:洪秀全是杰出的农民领袖;领导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示例2】邓世昌故居:邓世昌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为甲午中日战争时为致远舰管带;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示例3】康有为或梁启超故居:康有为和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主张变法图强,维新变法;推动政治近代化进程;起到思想启蒙作用。【示例4】孙中山故居:孙中山是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先后创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2.长达14年的抗战,使中华民族经历了空前灾难的考验和战火洗礼,浴火重生,中华民族开始站在伟大复兴新起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风雨浮沉 唯有坚持】
材料一
【东方欲晓 历史抉择】
材料二 我们应当用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反对另外一种黑暗的前途和黑暗的命运。
——摘编自《两个中国之命运》
【中华号角 胜利之歌】
材料三
(1)汪精卫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与日本走得这么近的 面对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共是怎样做的
(2)材料二是毛泽东在哪次会议上的开幕词 这次会议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3)材料三反映的史实发生在哪一年的哪一天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天到来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背景:日本对国民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 做法:坚持抗战,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大生产运动,打破日、伪军的封锁。
(2)中共七大。作用: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3)1945年9月2日。原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中共七大;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图一汪精卫与东条英机在一起和结合所学可知,广州、武汉沦陷后,日军因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和国内资源紧张,遂改变策略,对国民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在这样的背景下,汪精卫与日本走得近。结合所学可知,面对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共坚持抗战,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大生产运动,打破日、伪军的封锁。
(2)根据材料二“我们应当用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反对另外一种黑暗的前途和黑暗的命运”和结合所学可知,1945年4月中共七大召开,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材料二是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开幕词。
(3)根据材料三图二何应钦(左)代表中国接受日军投降和结合所学可知,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故答案为:
(1)背景:日本对国民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做法:坚持抗战,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大生产运动,打破日、伪军的封锁。
(2)会议:中共七大。作用: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3)时间:1945年9月2日。原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点评】本题以三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敌后抗战、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胜利,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关键信息,从题干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