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二)

资源简介

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二)
阅卷人 一、选择题
得分
1.(2024八上·北碚期中)下图是1900年前后民间散发的漫画。弓箭手向被缚的猪身上射满了箭,刀斧手也砍掉了一堆羊头,利用谐音艺术,猪者,主也,羊者,洋也。与漫画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
A.甲午中日战争 B.公车上书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答案】C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2.(2024八上·北碚期中)下面是近代中国被迫开放的对外通商口岸示意图。该示意图反映了(  )
A.中国主动全面地对外开放
B.中国自然经济遭受外国经济冲击
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逐步发展
D.外国侵略势力逐渐深入中国腹地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3.(2024八上·龙湖期中)构建时空坐标是提升学生时空观念的有效途径之一,下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这一单元的时空坐标,其中①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A.护国战争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二次革命
【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4.(2024八上·泸县期中)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1898年进口货物总值比1894年增加了29.3%.与这一现象有直接关系的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左宗棠收复新疆,扩大了同西方各国的贸易联系
C.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D.八国联军侵华进一步打开了中国市场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5.(2024八上·泸县期中)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下两图分别是1895年兴中会誓词与1905年中国同盟会纲领。两相比较,孙中山增加了(  )
兴中会誓词 中国同盟会纲领
A.民族内容 B.核心内容 C.民权内容 D.民生内容
【答案】D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6.(2024八上·启东期中)据下表判断,这一事件是(  )
时间 1911年
地点 武汉三镇
人物 革命党人
意义 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终结
A.太平军西征 B.虎门销烟 C.镇南关大捷 D.辛亥革命
【答案】D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7.(2024八上·英德期中)五四运动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重要贡献历史人物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毛泽东 D.周恩来
【答案】B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8.(2024八上·高州期中)“《两只蝴蝶》(原题《朋友》):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麽,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这是胡适1916年8月23日发表在《新青年》杂志的一首现代诗。这材料可以用来佐证胡适(  )
A.在新文化运动中主张使用白话文
B.在新文化运动中没有朋友的支持
C.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非常热爱写诗
D.在新文化运动就是提倡文学革命
【答案】A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两只蝴蝶》,此诗的发表反映出当时思想文化界的主张是提倡白话文,A项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使用白话文,选项“在新文化运动中没有朋友的支持”是对题干信息的误读,排除B项;
题干只是说明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中发表了一首现代诗,并不能就此说明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非常热爱写诗,排除C项;
文学革命是指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 平易、通俗的新文学,与题干强调的使用白话文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9.(2024八上·徐州期中)下面示意图中,*处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B.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 D.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
10.(2024八上·景德镇期中)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这一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促使他们做出人生重要选择的漂因。是因为“这一年”(  )
A.《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B.洋务运动兴起,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C.《马关条约》签订,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D.《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失败后,1895年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马关条约》的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因此1895年康有为为了救亡图存,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推翻清王朝;张謇选择了实业救国。选项C符合题意;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排除A项;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排除B项;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掌握《马关条约》签订的影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还需掌握中国近代史上其它不平等条约签订产生的影响。
11.(2024八上·荔湾期中)某班同学梳理了20世纪初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反映了这一时期(  )
1912年 清帝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1913年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1914年 袁世凯解散国会,修改总统任期,总统可指定继承人
A.西方列强肆意干涉 B.社会政治秩序重建艰巨
C.内阁制度趋于成熟 D.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答案】B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可知,从清帝退位后不久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进行了一系列破坏共和制的行为,对内独裁,企图复辟帝制,中国处于政治动荡和秩序重建的过程中,而这一过程充满了挑战和困难,B项符合题意;
A:西方列强肆意干涉与题干不符,题干没有涉及西方列强,A项不符合题意;
C:内阁制度趋于成熟说法错误,袁世凯破坏责任内阁制,制造宋案,引发二次革命,C项不符合题意;
D: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尖锐说法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袁世凯阻碍民主革命进程,不是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2024八上·荔湾期中)20世纪初,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进步书籍报刊纷纷涌现(如下图),他们宣传的主流思想应当是(  )
A.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B.维新变法的思想
C.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D.忠君爱国的思想
【答案】A
【知识点】同盟会与三民主义;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这些著作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A项符合题意;
B: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现在建立君主立宪制等,B项不符合题意;
C: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在十月革命后在中国广泛传播,与《革命军》等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D:革命家宣扬的思想可以体现爱国,但与忠君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2024八上·东湖期中)“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上述内容出自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 D.《革命军》
【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14.(2024八上·邳州期中)新文化运动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相比,就其思想宣传产生的作用而言主要体现在(  )
A.传播了资产阶级平等思想
B.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C.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西方政治制度
【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
15.(2024八上·岳阳期中)如图为1899年发表的漫画,上面各国正在瓜分中国这块大蛋糕,而右下角象征美国的山姆大叔则举着刀大喊:“都别动,我也要加入盛宴,你们认为一个菲律宾就能满足我吗?”美国在中国(  )
A.操纵三国干涉还辽 B.强租九龙、威海卫
C.提出“门户开放” D.划分福建为势力范围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899年”“都别动,我也要加入盛宴,你们认为一个菲律宾就能满足我吗?”结合所学可知,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正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后来,它见各国“势力范围”划定,便于 1899 年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故选C项。
三国干涉还辽是《马关条约》签订后,俄、法、德三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促成日本归还辽东半岛的事件,排除A项;
强租九龙、威海卫的是英国,排除B项;
划分福建为势力范围的是日本,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门户开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帝国主义瓜分狂潮的相关史实。
16.(2024八上·张家港期中)武汉有“首义之城”的美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镇。1911年10月10日发生的历史事件是(  )
A.安庆起义 B.武昌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萍浏醴起义
【答案】B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7.(2024八上·吐鲁番期中)张老师在给八年级学生上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制作了如下图。此图不能说明(  )
A.西方列强利用清政府侵略中国
B.中外势力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C.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索
D.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性质
【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18.(2024八上·滦州期中)“(故宫)那些太和殿前永存的铜缸记录着中国人在20世纪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一缕缕刀痕割出千百万同胞的血泪,牢牢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复兴之路》这段解说词中的“国耻”指的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D.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答案】C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在20世纪第一年”可知指的是1900年,并结合所学可知,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组成八国联军,由西摩尔率领进犯北京,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8月中旬,攻占北京,到处烧杀抢掠,C符合题意;
《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不符合题意,排除A;
《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B;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发生在19世纪50-60年代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2024八上·高碑店期中)《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形成一个群体。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导致的“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公车上书 D.义和团运动
【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据题干“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导致的‘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签定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请示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公车上书”,是一次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C符合题意;
虎门销烟发生在鸦片战争前,与甲午战争无关,排除A;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甲午战争前,甲午战争无关,排除B;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义和团运动兴起了,这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导致”不符,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戊戌变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0.(2024八上·高碑店期中)“这使得帝国主义可以在中国从事生产,因而避免了关税,并降低了运输费用。与那些萌芽中的中国工商业者相比,外国投资者和开发商拥有大量资金、工艺技艺和特权地位,因而占据着明显的优势。”材料描述的情形体现在《马关条约》中的相关条款是(  )
A.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C.割让辽东半岛等给日本 D.增开通商口岸
【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这使得帝国主义可以在中国从事生产,因而避免了关税,并降低了运输费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这项条款便利了外国资本的输出,有利于外国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A符合题意;
B项是赔偿军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C项是割让领土,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D项是开放通商口岸,与题干主旨“开设工厂”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阅卷人 二、材料分析题
得分
21.(2024八上·泸县期中)报刊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历史的风向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时期的重要文章《变法通议》等均发表于《时务报》。梁启超为《时务报》撰写的政论,痛陈爱国救亡、呼吁变法维新,言论新颖,在爱国知识分子和一部分开明官僚中引起强烈反响……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稿,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因此《时务报》颇受读者欢迎,数月间行销万余份,“为中国有报纸以来所未有”。
——摘编自陈国庆,聂苏秦《中国近代思想史纲》
材料二: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以此为指导革命民主派团结和发展了革命力量,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向前发展,促进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材料三:报刊作为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典型代表,……鸦片战争后,报刊通过经常性反映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领域内容,影响民众的经济意识,在中国近代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报刊在中国文化急速变迁的社会环境中,传播西方文化并促进中国文化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
——马晓军《近代报刊对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时务报》对戊戌变法所起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时务报》能够“数月间行销万余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写出“革命”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高潮”所指的重大历史事件,谈谈该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报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1)作用:《时务报》对戊戌变法的开展起到了舆论宣传的作用。
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觉醒。
(2)指导思想:三民主义;革命高潮:辛亥革命;
积极影响: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影响:影响民众经济意识;促进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发展;推动中国近代化转型。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2.(2024八上·英德期中)20世纪20年代前后,新时代的曙光出现在中华大地上。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陈独秀等人创办《新青年》的姊妹刊物《每周评论》。从这以后,新文化派知识分子由批判封建旧传统等一般宣传,开始转向宣传现实的政治斗争,把民主与科学思想同时事政治结合起来。五四运动前后,《新青年》刊登了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每周评论》也刊载了摘译版《共产党宣言》以及陈独秀《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革命》等文章。
材料二 当这些和平的缔造者同意日本继续干涉中国的时候,这些希望破灭了。这一决 定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充当先锋的是中国城市的学生和知识分子。这一运动唤醒了这个 国家,唤起这个国家的各个阶层反抗外国尤其是日本人的干涉。
——摘编自[美]杰里 ·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三 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经验,上下求索,终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摘编自《百年中国》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说说陈独秀等知识分子宣传的内容有了哪些新变化。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概括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你对“这些和平的缔造者同意日本继续干涉中国”的理解,并分析五四运动中学生起到了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并解读“1921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
(4)综上所述,简述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案】(1)新变化:由批判封建旧传统等一般宣传转向宣传现实的政治斗争,把民主与科学思想同时事政治结合起来;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原因:北洋军阀统治黑暗,政治腐败;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等。(答出两点即可)
(2)理解: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列强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无视中国的战胜国地位,这一决定体现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强权政治和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导致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作用:五四运动中,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他们走在运动前列,积极宣传,唤起民众觉醒,推动了运动的发展。
(3)历史条件: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解读: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性质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4)内在联系: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使先进知识分子深入工人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二)
阅卷人 一、选择题
得分
1.(2024八上·北碚期中)下图是1900年前后民间散发的漫画。弓箭手向被缚的猪身上射满了箭,刀斧手也砍掉了一堆羊头,利用谐音艺术,猪者,主也,羊者,洋也。与漫画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
A.甲午中日战争 B.公车上书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2.(2024八上·北碚期中)下面是近代中国被迫开放的对外通商口岸示意图。该示意图反映了(  )
A.中国主动全面地对外开放
B.中国自然经济遭受外国经济冲击
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逐步发展
D.外国侵略势力逐渐深入中国腹地
3.(2024八上·龙湖期中)构建时空坐标是提升学生时空观念的有效途径之一,下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这一单元的时空坐标,其中①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A.护国战争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二次革命
4.(2024八上·泸县期中)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1898年进口货物总值比1894年增加了29.3%.与这一现象有直接关系的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左宗棠收复新疆,扩大了同西方各国的贸易联系
C.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D.八国联军侵华进一步打开了中国市场
5.(2024八上·泸县期中)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下两图分别是1895年兴中会誓词与1905年中国同盟会纲领。两相比较,孙中山增加了(  )
兴中会誓词 中国同盟会纲领
A.民族内容 B.核心内容 C.民权内容 D.民生内容
6.(2024八上·启东期中)据下表判断,这一事件是(  )
时间 1911年
地点 武汉三镇
人物 革命党人
意义 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终结
A.太平军西征 B.虎门销烟 C.镇南关大捷 D.辛亥革命
7.(2024八上·英德期中)五四运动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重要贡献历史人物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毛泽东 D.周恩来
8.(2024八上·高州期中)“《两只蝴蝶》(原题《朋友》):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麽,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这是胡适1916年8月23日发表在《新青年》杂志的一首现代诗。这材料可以用来佐证胡适(  )
A.在新文化运动中主张使用白话文
B.在新文化运动中没有朋友的支持
C.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非常热爱写诗
D.在新文化运动就是提倡文学革命
9.(2024八上·徐州期中)下面示意图中,*处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B.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 D.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10.(2024八上·景德镇期中)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这一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促使他们做出人生重要选择的漂因。是因为“这一年”(  )
A.《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B.洋务运动兴起,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C.《马关条约》签订,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D.《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1.(2024八上·荔湾期中)某班同学梳理了20世纪初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反映了这一时期(  )
1912年 清帝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1913年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1914年 袁世凯解散国会,修改总统任期,总统可指定继承人
A.西方列强肆意干涉 B.社会政治秩序重建艰巨
C.内阁制度趋于成熟 D.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12.(2024八上·荔湾期中)20世纪初,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进步书籍报刊纷纷涌现(如下图),他们宣传的主流思想应当是(  )
A.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B.维新变法的思想
C.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D.忠君爱国的思想
13.(2024八上·东湖期中)“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上述内容出自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 D.《革命军》
14.(2024八上·邳州期中)新文化运动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相比,就其思想宣传产生的作用而言主要体现在(  )
A.传播了资产阶级平等思想
B.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C.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西方政治制度
15.(2024八上·岳阳期中)如图为1899年发表的漫画,上面各国正在瓜分中国这块大蛋糕,而右下角象征美国的山姆大叔则举着刀大喊:“都别动,我也要加入盛宴,你们认为一个菲律宾就能满足我吗?”美国在中国(  )
A.操纵三国干涉还辽 B.强租九龙、威海卫
C.提出“门户开放” D.划分福建为势力范围
16.(2024八上·张家港期中)武汉有“首义之城”的美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镇。1911年10月10日发生的历史事件是(  )
A.安庆起义 B.武昌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萍浏醴起义
17.(2024八上·吐鲁番期中)张老师在给八年级学生上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制作了如下图。此图不能说明(  )
A.西方列强利用清政府侵略中国
B.中外势力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C.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索
D.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性质
18.(2024八上·滦州期中)“(故宫)那些太和殿前永存的铜缸记录着中国人在20世纪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一缕缕刀痕割出千百万同胞的血泪,牢牢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复兴之路》这段解说词中的“国耻”指的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D.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9.(2024八上·高碑店期中)《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形成一个群体。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导致的“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公车上书 D.义和团运动
20.(2024八上·高碑店期中)“这使得帝国主义可以在中国从事生产,因而避免了关税,并降低了运输费用。与那些萌芽中的中国工商业者相比,外国投资者和开发商拥有大量资金、工艺技艺和特权地位,因而占据着明显的优势。”材料描述的情形体现在《马关条约》中的相关条款是(  )
A.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C.割让辽东半岛等给日本 D.增开通商口岸
阅卷人 二、材料分析题
得分
21.(2024八上·泸县期中)报刊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历史的风向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时期的重要文章《变法通议》等均发表于《时务报》。梁启超为《时务报》撰写的政论,痛陈爱国救亡、呼吁变法维新,言论新颖,在爱国知识分子和一部分开明官僚中引起强烈反响……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稿,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因此《时务报》颇受读者欢迎,数月间行销万余份,“为中国有报纸以来所未有”。
——摘编自陈国庆,聂苏秦《中国近代思想史纲》
材料二: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以此为指导革命民主派团结和发展了革命力量,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向前发展,促进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材料三:报刊作为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典型代表,……鸦片战争后,报刊通过经常性反映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领域内容,影响民众的经济意识,在中国近代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报刊在中国文化急速变迁的社会环境中,传播西方文化并促进中国文化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
——马晓军《近代报刊对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时务报》对戊戌变法所起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时务报》能够“数月间行销万余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写出“革命”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高潮”所指的重大历史事件,谈谈该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报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2.(2024八上·英德期中)20世纪20年代前后,新时代的曙光出现在中华大地上。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陈独秀等人创办《新青年》的姊妹刊物《每周评论》。从这以后,新文化派知识分子由批判封建旧传统等一般宣传,开始转向宣传现实的政治斗争,把民主与科学思想同时事政治结合起来。五四运动前后,《新青年》刊登了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每周评论》也刊载了摘译版《共产党宣言》以及陈独秀《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革命》等文章。
材料二 当这些和平的缔造者同意日本继续干涉中国的时候,这些希望破灭了。这一决 定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充当先锋的是中国城市的学生和知识分子。这一运动唤醒了这个 国家,唤起这个国家的各个阶层反抗外国尤其是日本人的干涉。
——摘编自[美]杰里 ·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三 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经验,上下求索,终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摘编自《百年中国》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说说陈独秀等知识分子宣传的内容有了哪些新变化。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概括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你对“这些和平的缔造者同意日本继续干涉中国”的理解,并分析五四运动中学生起到了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并解读“1921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
(4)综上所述,简述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2.【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3.【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4.【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5.【答案】D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6.【答案】D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7.【答案】B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8.【答案】A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两只蝴蝶》,此诗的发表反映出当时思想文化界的主张是提倡白话文,A项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使用白话文,选项“在新文化运动中没有朋友的支持”是对题干信息的误读,排除B项;
题干只是说明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中发表了一首现代诗,并不能就此说明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非常热爱写诗,排除C项;
文学革命是指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 平易、通俗的新文学,与题干强调的使用白话文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9.【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
10.【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失败后,1895年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马关条约》的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因此1895年康有为为了救亡图存,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推翻清王朝;张謇选择了实业救国。选项C符合题意;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排除A项;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排除B项;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掌握《马关条约》签订的影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还需掌握中国近代史上其它不平等条约签订产生的影响。
11.【答案】B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可知,从清帝退位后不久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进行了一系列破坏共和制的行为,对内独裁,企图复辟帝制,中国处于政治动荡和秩序重建的过程中,而这一过程充满了挑战和困难,B项符合题意;
A:西方列强肆意干涉与题干不符,题干没有涉及西方列强,A项不符合题意;
C:内阁制度趋于成熟说法错误,袁世凯破坏责任内阁制,制造宋案,引发二次革命,C项不符合题意;
D: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尖锐说法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袁世凯阻碍民主革命进程,不是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A
【知识点】同盟会与三民主义;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这些著作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A项符合题意;
B: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现在建立君主立宪制等,B项不符合题意;
C: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在十月革命后在中国广泛传播,与《革命军》等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D:革命家宣扬的思想可以体现爱国,但与忠君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14.【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
15.【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899年”“都别动,我也要加入盛宴,你们认为一个菲律宾就能满足我吗?”结合所学可知,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正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后来,它见各国“势力范围”划定,便于 1899 年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故选C项。
三国干涉还辽是《马关条约》签订后,俄、法、德三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促成日本归还辽东半岛的事件,排除A项;
强租九龙、威海卫的是英国,排除B项;
划分福建为势力范围的是日本,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门户开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帝国主义瓜分狂潮的相关史实。
16.【答案】B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7.【答案】C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18.【答案】C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在20世纪第一年”可知指的是1900年,并结合所学可知,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组成八国联军,由西摩尔率领进犯北京,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8月中旬,攻占北京,到处烧杀抢掠,C符合题意;
《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不符合题意,排除A;
《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B;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发生在19世纪50-60年代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据题干“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导致的‘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签定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请示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公车上书”,是一次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C符合题意;
虎门销烟发生在鸦片战争前,与甲午战争无关,排除A;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甲午战争前,甲午战争无关,排除B;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义和团运动兴起了,这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导致”不符,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戊戌变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0.【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这使得帝国主义可以在中国从事生产,因而避免了关税,并降低了运输费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这项条款便利了外国资本的输出,有利于外国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A符合题意;
B项是赔偿军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C项是割让领土,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D项是开放通商口岸,与题干主旨“开设工厂”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1.【答案】(1)作用:《时务报》对戊戌变法的开展起到了舆论宣传的作用。
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觉醒。
(2)指导思想:三民主义;革命高潮:辛亥革命;
积极影响: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影响:影响民众经济意识;促进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发展;推动中国近代化转型。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2.【答案】(1)新变化:由批判封建旧传统等一般宣传转向宣传现实的政治斗争,把民主与科学思想同时事政治结合起来;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原因:北洋军阀统治黑暗,政治腐败;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等。(答出两点即可)
(2)理解: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列强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无视中国的战胜国地位,这一决定体现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强权政治和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导致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作用:五四运动中,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他们走在运动前列,积极宣传,唤起民众觉醒,推动了运动的发展。
(3)历史条件: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解读: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性质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4)内在联系: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使先进知识分子深入工人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