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以极其朴素、浅显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所看到的壮观景象,并寓含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表达了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全诗画面宽广,景色壮美,气势宏大,具有阔大雄浑的气概,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学习基础,能够初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然而,由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有限,他们可能难以深入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领悟古诗词的韵味和内涵。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画、配乐朗读、想象画面等方式,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运用“边读边想象”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诗中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古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五、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鹳雀楼的图片、古诗的配乐朗读音频、相关视频资料等。2.生字卡片:用于课堂上的生字教学和巩固练习。3.教学挂图:用于展示古诗的插图和板书内容。4.《登鹳雀楼》的诗意画:引导学生根据诗意进行创作,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并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座楼的名字,并引导学生说出“鹳雀楼”。教师板书课题《登鹳雀楼》,并指导学生齐读课题。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配乐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节奏和停顿。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指名学生朗读古诗,教师及时纠正发音和语调问题。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生字,并引导学生理解生字的意思和组成的新词。3.品读诗句,悟意明理学习第一句诗“白日依山尽”。教师出示诗句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的景象,并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白日”指的是傍晚时的太阳,“依山尽”指的是太阳挨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诗,要求读出太阳落山的壮丽景象。学习第二句诗“黄河入海流”。教师出示黄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特点和流向。学生观察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黄河入海流”指的是黄河水奔腾不息地流向大海。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诗,要求读出黄河水的磅礴气势。学习第三、四句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师提问学生:诗人登上鹳雀楼后,看到了这么壮丽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欲穷千里目”指的是诗人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更上一层楼”指的是诗人想要登上更高的楼层来观看。教师讲解这句诗蕴含的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并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哲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诗,要求读出诗人的豪情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4.总结课文,布置作业教师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意境和情感以及蕴含的哲理。布置作业:抄写古诗并背诵;完成课后练习题;根据诗意创作一幅画。第二课时1.复习旧知指名学生背诵古诗,并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提问学生古诗中蕴含了什么哲理,并引导学生回答。2.指导生字书写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生字,并引导学生回顾生字的意思和组成的新词。教师范写生字,并讲解每个生字的书写要点和注意事项。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书写错误。展示学生的书写作品,进行点评和鼓励。3.拓展延伸教师介绍王之涣的其他作品,如《凉州词》等,并引导学生欣赏和品味这些作品。提问学生: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壮丽景象的古诗?引导学生分享和交流自己知道的古诗。引导学生根据诗意创作一幅《登鹳雀楼》的诗意画,并展示自己的作品。4.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意境和情感以及蕴含的哲理对学生的启示和影响。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欣赏古诗词,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七、板书设计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太阳落山)黄河入海流(黄河奔腾)欲穷千里目(想要看远)更上一层楼(站得高,看得远)八、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配乐朗读、想象画面等方式来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古诗词鉴赏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并理解了古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古诗的意境和情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和启发。此外,我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交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