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东坡中学共同体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东坡中学共同体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共同体27届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练习
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64分)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64分。)
1.某校历史社团的同学在项目化学习中,收集了不同类型的资料。资料包中,研究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最有力证明是(  )
项目主题: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类
选项 资料
A 视频:《人类起源祖国境内的原始人类》《上下五千年》
B 地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C 书籍:《中国通史》
D 化石:“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头盖骨
比较“古猿头像”“北京人复原头像”“现代人头像”图片可知,北京人( )
A.仍然保留猿类特征 B.能够使用磨制石器
C.完全具备现代人特征 D.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
3.2022年在湖北发现的生活在距今约80-110万年的郧县人3号头骨,是直立人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起源与发展的重要证据。这一发现( )
A.是我国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化石 B.实证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演化史
C.反映了古人类已能制作打制石器 D.呈现了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
4.中国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划分这两个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A.房屋结构样式 B.农作物的种类
C.使用火的水平 D.石器制作技术
5.一位同学在介绍某遗址时提到的关键词有:约70万—20万年、保存火种、打制粗糙石器。该遗址可能位于( )
① B.② C.③ D.④
6.韩非子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多),人民不胜(承受不住)禽兽虫蛇(的迫害)”,这种情况决定了远古人类最恰当的选择是 ()
A.学会制造工具,抵御野兽 B.住在山洞里,躲避虫蛇
C.懂得用天然火,驱逐野兽 D.过群居生活,共同生存
7.对比是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之一。下列现象中,能反映原始农耕时代文化特征的有 ( )
①定居生活 ②建造房屋 ③饲养家畜 ④航海经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西安半坡博物馆青少年互动体验活动——“史前工场”的开设,使孩子们回到了 6000年前的氏族社会,在“史前工场”里体验了一次原始生活。下列生产活动符合史实的是()
A.建造木结构水井 B.制作猪纹陶钵C.制作乐器陶埙 D.制作象牙雕刻
9.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划分这两个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
A.房屋结构样式 B.农作物的种类 C.使用火的水平 D.石器制作技术
10.位于河南东南部的舞阳贾湖遗址,是距今 8000 多年的原始村落遗址,遗址中出土了碳化稻粒和家猪骨骼,由此可知当时( )
A.农业畜牧业已有初步发展 B.人类已经学会使用火
C.人类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 D.铁器牛耕已普遍使用
11.在黄河流域磁山遗址发掘的文化层(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5700年之间)中,发现了数以百计的窖穴,其中很多窖穴底部有粮食堆积的痕迹,另外还有石铲、石臼、石杵和圆形陶碗等。据此推测,这一文化层( )
①处于旧石器时代 ②处于新石器时代
③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 ④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下面文物反映出我国原始居民已经学会( )
A.制作陶器 B.种植水稻 C.建造房屋 D.制作乐器
13.以磨制石器与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史上命名的第一个考古学文化,也是中国第一个被科学认识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以下属于仰韶文化的遗址是( )
A.北京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二里头遗址 D.陶寺遗址
14.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下列能反映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是 ( )
A.北京人狩猎 B.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C.山顶洞人捕鱼 D.半坡人制作衣服
15.小明在参观历史博物馆的某项主题展览时,看见了以下三件物品。据此推测,该展览的主题可能是 ( )
A.丰富多彩的农业作物 B.远古人民的生产工具C.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 D.和平富足的定居生活
16.下列表明原始社会末期已出现阶级分化的遗址是 ( )
①仰韶文化 ②大汶口文化 ③牛河梁遗址 ④陶寺都城遗址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③④
17. 良渚古城的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长1900米,宽1700米;古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这些高等级建筑的出现,说明远古时期良渚( B )
A.是中央集权国家 B.统治者组织能力强大
C.仍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D.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
18.在我国一个远古人类遗址的考古发掘中,考古学家得出了“当时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的结论,得出这个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遗址房屋建筑南北对称
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等随葬品
C.发现了大量炭化稻谷
D. 出土工具年代经测定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19. 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显示,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区域创造了原始文化。目前,我们已经发现了大量遗址,这些遗址既存在进行原始农业生产等共性特点,又能显示出不同地域间不同的文化风采。这体现了中华文明( )
A.分布广泛 B.以中原为核心
C.多元一体 D.源远流长
20.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考古出土了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多组高等级建筑,良渚古城遗址墓葬群出土随葬品的差异也说明当时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这表明距今约5000年的中国 (  )
A.最早进入文明社会 B.文明史获得认可 C.早期国家形态已出现 D.旧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高
21.2024年6月2日,炎帝诞辰纪念日,在湖北随州举行了“炎帝神农大典”。追溯历史,与炎帝并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黄帝 B.嫘祖 C.大禹 D.秦始皇
22.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和平一家系。 山后巍巍。河东易荡,缅怀祖德,永矢弗高!海外华人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
A.他们属于黄皮肤
B.是从中国大陆移民的人
C.中华民族的主体是由炎黄部落联罗发展而来的
D.全部是黄帝和炎帝的后代
23.传说舜年老的时候,召集部落联盟会议,因禹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后继人。于是,禹代替舜处理联盟事务。17年后舜死,禹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上述材料不能反映 ( )
A.部落联盟继承者须是贤德之人
B.原始社会早期生产力发展水平
C.部落联盟会议决定首领的继承人
D.部落联盟实行禅让制度
24.传说炎帝教民制作陶器、嫘祖擅长纺织。如今考古学者在河南等地发掘出陶壶和丝织品等。这些发现说明了( )
A.远古传说等于历史事实
B.远古传说与考古相矛盾
C.传说与考古发现可以相互印证
D.中国文明的发展历程相对迟缓
25.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良渚古城、陶氏古城、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 )
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
建立于约公元前
2070

建立者是禹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奴隶制
王朝
)26. 学校七年级(1)班举办了一次历史知识竞赛,王同学抽取到以下一组信息,依据这些息,可判断出此朝代是( )
A.夏 B.商 C.西周 D.秦
27.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说明夏朝( )
A.经济发展迅速 B.国家形态比较成熟 C.疆域空前辽阔 D.思想学术繁荣
28.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内容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①③处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禹建立夏、武王伐纣 B.商汤灭夏、武王伐纣 C.盘庚迁殷、平王迁都 D.商汤灭夏、西周灭亡
29.大盂鼎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鼎内有铭文291字,其中记录了康王命盂帮助他掌管军事和统治人民,并且赏赐给盂礼服、酒、车马、仪仗和奴隶等,叮嘱盂要恭敬办政,莫违王命。这件文物可以用来研究( )
A.阶级的产生和分化 B.分封制维护周朝统治 C.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D.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
30.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
A.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B.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
31. 殷商卜辞中有赛马和比箭的相关记载。周代已经有完备的比箭礼仪,天子者称为“大射礼”,贵族比赛,则称为“乡射礼”。由此可知商周( )
A. 祭祀活动很盛行 B. 竞技体育已出现C. 军备竞赛已开始 D. 分封制度已建立
32.东周时期,周桓王因不满郑国不来朝觐,率军征讨,结果战败而归。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 )
A.周王室权力衰微 B.郑国国君成为霸主 C.周桓王霸道好战 D.君主专制受到冲击
第II卷(非选择题36分)
材料阅读题(2小题,共36分。)
33.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之一,七年级同学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共同完成。(16分)
活动一【探寻我国百万年人类史】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下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位于( ) 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 ) 处。(填写图中字母即可,共4分)
(
A
)
(
B
)
活动二 【探寻我国一万年文化史】
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原始农业分布的特点(提示:从地域和范围两角度思考)。(4分)
活动三【探寻我国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都城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一个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及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 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中分布。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城内还出土小件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
(3)指出活动三中二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4分)结合所学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2分)
(4)综上所述,请你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2分)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
图二
) (
图一
)
(1)材料一是我国原始居民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的结果。写出图一、图二房屋的名称,(4分)并说说这两种建筑样式不同的主要原因。(2分)
材料二: 远古时代生产力极为落后,人类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才能生活下去,因此,人们需要用“这种公正的方式”选举出让大家信服的人当首领,以带领大家抵御来的侵袭,进行生产劳动和平均分配食物。 ——国学网
(2)据材料二,说出文中“这种公正的方式”指哪种制度?材料认为实行这一制度的根源是什么?(4分)
材料三: 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他们按国之大小,理论上以五等面积,封为五级。这些诸侯各按所封地距国王都城的距离而有不同的功能和义务。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述分封制的内容(任意两点),结合所学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6分)
材料四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以铜乃至石、骨、蚌等原料所制的生产工具仍在农业生产领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以铁犁为代表的铁制农具已经逐步投入使用。铁农具利于大量荒地的开垦,便于深耕、松土、平田、除草和收割,从而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 ——改编自《历史研究》
(4)根据材料四,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概述这一变化的意义。(2分)共同体27届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练习
历史参考答案
1—5:DABBA 6—10:DACDA 11—15:CABBC
16—20:BBCCA 21—25:DCBCA 26—30:ABABB
31—32:BA
33:(1)B、A;
(2)分布范围广;主要集中于长江黄河流域。
(3)共同点:都出现了宫殿和宫城;都发现了墓葬;都发现了礼器。(答出两点
即可)
意义:印证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或印证中华文明5000年)
(4)主题:原始社会和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国境内早期人类和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探源等。
34:(1)图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图二:干栏式建筑
原因: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只要说出所处的地理位置或自然环境不同
即可)
(2)制度:禅让制;根源:生产力的低下。
(3)内容:略
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4)变化:铁制农具已经逐步投入使用。
意义: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提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