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课件(共91张PPT) 2025年中考道德与法治部编版一轮复习(长沙专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课件(共91张PPT) 2025年中考道德与法治部编版一轮复习(长沙专用)

资源简介

(共91张PPT)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01
目标导航
课程目标 (核心素 养、学段 目标) 1.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具有强
烈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
化,坚定文化自信(政治认同)
2.敬畏自然,具有绿色发展理念,初步形成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
观;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的理念(责任意识)
内容要求 1.理解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崇德向善、见
贤思齐的社会风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齐治平的理想追求,锤炼高尚人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3.了解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法治教育)
4.知道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
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国情教育)
续表
02
思维导图
03
考点解析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考点
1
中华文化 文化自信
1.*中华文化的形成、内容、特点、重要性
形成 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
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内容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如小篆、行书、楷书、隶书等),浩如
烟海的文化典籍(如《诗经》《论语》、四大名著等),名扬
世界的科技工艺(如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制瓷等),异彩
纷呈的文学艺术(如京剧、湘剧、湘绣、剪纸、皮影戏等)
等——(中华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特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薪火相 传、历久 弥新的原 因 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
容力
续表
重要性 ①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
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中华
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
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③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
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
念,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
续表
湖湘文化
(1)历史名人 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家朱熹;谁敢横刀立马的彭德怀;
人民公仆刘少奇;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贺龙;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的雷锋等
(2)革命遗 址、纪念场馆 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校区;“半条
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雷锋纪念馆;秋收起义会师旧址纪
念馆;彭德怀故居和纪念馆;杨开慧故居和纪念馆;贺龙故
居和纪念馆;湘南起义汝城会议旧址等
(3)红色电 影、电视剧、 舞台剧 《故园长歌》《共产党人刘少奇》《彭德怀元帅》等
(4)文化遗产 包括炎帝陵、九嶷山舜帝陵、里耶古城遗址、马王堆汉墓
出土文物、定王台遗址、岳阳楼、浯溪摩崖石刻、凤凰古
城、岳麓书院等
(5)美术 西汉帛画等
续表
(6)戏剧 祁剧、衡阳湘剧、武陵戏、荆河戏、巴陵戏、湘剧、长沙
花鼓戏等
(7)舞蹈 苗家接龙舞、茶盘舞;土家族摆手舞、毛古斯舞、造旗
舞、团鸡舞;侗族芦笙舞、咚咚推等
(8)世界遗产 武陵源、崀山丹霞地貌等
(9)非物质文 化遗产 湖南昆剧、湖南皮影戏、花鼓戏等
续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1)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
(3)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近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
议,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
作”和世界自然遗产提名项目“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
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
达到59项,居世界前列。
3.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1)坚定文化自信的原因:①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
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考场必答点)。②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
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考场必答点)。 ③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
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
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④文化是一个国家、一
个民族的灵魂。
⑤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
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的内涵)。
(2)坚定文化自信的做法: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
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①来者落地生根,去者落叶归根。——对一个人而言,根是对生命的依恋
和敬畏;对一个民族而言,根是对文化力量的借喻和对文化品格的自我认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②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传承中华文化,要古为今用、洋为
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实现中华文
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和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九年级下册第一课)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九年级下册第二课)
3.与世界深度互动。(九年级下册第三课)
(1)中国的影响: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2)文明交流互鉴的原因和要求。
4.青少年的情怀和抱负。(九年级下册第五课)
(1)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
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尊重差异、理解不同、包容多样文化,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传
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承担起推动人类共同发展
的责任。
考点
2
传统美德
1.*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
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
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
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
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
2.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3.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地位)
(2)①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
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
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②美德走进
生活、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作用)
(3)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影响)
(4)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4.青少年如何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1)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2)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3)身体力行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让美德走
进生活、走向未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要关爱他人,尊重他人,
孝亲敬长,尊老爱幼。
考点
3
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特点
(1)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国虽大,好战必
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伟大民族精神。
(2)特点:与时俱进。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
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2.*爱国主义的地位和本质
(1)地位: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
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
(2)本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
高度统一。
3.中国人民具有的伟大精神
(1)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
(2)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
(3)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
(4)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都具有鲜明的
先进性和时 代性)
①中国共产党的精 神之源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
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形成的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
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
③社会主义革命和 建设时期形成的 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
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
④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新 时期形成的 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
神、抗震救灾精神
⑤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新时代形成的 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北京冬
奥精神等
续表
4.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1)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
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
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
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
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5.如何传承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表现
(1)对国家: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
前仆后继。
(2)对他人: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
济困、无私奉献。
(3)对自身: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
(4)学习和宣传英雄模范人物的优秀品质,肩负历史使命,做新时代的青
少年。
(5)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
想,创造精彩人生。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位卑未敢忘忧国。③苟利国家生
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⑤愿得此身长报国,何
须生入玉门关。——体现了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启示我们要
心怀爱国之情,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考点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什么?
(1)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2)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3)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为什么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我们
必然坚守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
(2)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
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
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3)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3.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2)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
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3)构筑中国价值,中国少年当争先。
1.怎样坚定文化自信?/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国家: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②传承和弘扬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认同感。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④继承革命文化,培养爱国精神。⑤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⑥坚持对外开放,推动文化交流互鉴。
⑦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要。⑧加大资金投入,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2)教育部门:要求学校设置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
传统文化活动。
(3)学校:①加强对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 ②积极开展丰富多
彩的传统文化活动。
(4)青少年:①思想上: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②行动上:加强对优秀
传统文化的学习;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参加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
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何重要意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何
重要意义?
(1)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2)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
(3)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培养民族自豪感,坚
定文化自信。
(4)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
(5)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6)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社
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考点
5
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
1.*正确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我国的人口国情
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变量。人口问题
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1)现状: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
情。(印度已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新的特点:总人口增速趋缓、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出生人
口男女性别比偏高、老龄化加剧(影响:劳动力不足、社会养老压力大)、
大量的人口流动等。
2.我国积极调整人口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1)现状: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问题;
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变量。
(2)意义: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
律,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推动实现适
度生育水平,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口问题,根据我国人口发
展变化形势,先后作出实施单独两孩、全面两孩政策等重大决策部署,取
得积极成效。为进一步适应人口形势新变化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促
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2021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三个子
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注意:单独两孩、全面两孩、三孩政策是对计
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调整和完善。)
3.我国资源环境总形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
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4.*我国的资源国情
(1)先天: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
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地大物博=地大物“薄”)
(2)后天(人为因素):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
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3)总结: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
5.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因及措施
(1)原因:①我国的资源国情(见上文)。②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
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
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③地球是人类共
同的家园,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2)措施: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探索符合国情的利用、保护和开发
资源的新路。
6.我国的环境国情现状、形成原因、危害、应对措施
现状 总体有所改善,但生态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多重叠加效应,环境
问题愈发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问题时有
发生
原因 ①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②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所产生的多重叠
加效应,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
危害 ①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
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②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③人类关爱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重生,漠视和破坏环境就是走向自
我毁灭
续表
措施 ①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需
要转变发展方式
②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
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土地是财富之母,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
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续表
7.*我国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做法/我国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做法
(1)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解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
(2)转变生产方式,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
文明发展道路。(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
态环境。)
考点
6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走绿色发展道路
1.为什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1)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2)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
滋养和必要条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
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3)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4)人类可以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
然规律。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会受到它的惩罚。
(5)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6)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
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2.*如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两个国策、一个战略、
五大新发展理念)
(1)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
常新。
(3)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
续发展。
3.为什么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1)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2)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
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
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
(4)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
国的发展共识。
(5)美丽中国,不仅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而且是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
生命家园。
(6)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
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
4.如何坚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国家 ①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要绿水青山,也
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②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

③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
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
生活方式
国家 ④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制度、法
治保护环境)
⑤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
族永续发展
续表
企业 ①转变发展方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②承担社会责任,加大节能环保的投入和科技创新,降低生产能
耗,推行清洁生产
③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依法规范企业的行为
④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准,树立节能环保意识
⑤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
⑥坚持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等
续表
个人 ①学习环保知识,增强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意识,树立自觉尊重
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②积极宣传生态环境知识,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
③依法保护环境,善于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④正确行使公民的监督权,为改善空气质量献计献策
⑤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行为习惯。
如不用一次性的筷子、自备购物袋、随手关灯、植树造林等
⑥坚持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活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如策划开展环保活动等
续表
社会 ①宣传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倡导社会成员共同建设生态文明
②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营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的氛围
③开展各种生态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等
续表
1.全面三孩政策实施的意义。
(1)对家庭:有利于促进家庭的幸福,增强家庭的抗风险能力,减轻赡养
老人的负担。
(2)对社会:有利于增加未来的劳动力,优化人口结构,减缓老龄化的压
力,构筑和谐稳定的社会。
(3)对国家:有利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及经济平稳增长,增强可持续
发展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2.如何有效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1)国家:①出台相关的政策制度,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②加大资金
投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扩大基本养
老保障覆盖范围。④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符合老年人
特点的知识经验密集型产业。⑤加大相关技能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
专业技能。
(2)社会:弘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营造老有所养、老有所爱的社会氛围。
(3)子女:①成年子女要认真履行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②未成年人应
从点滴小事做起,孝亲敬长。
(4)老年人自身:①加强锻炼,保持身体健康,减轻国家、社会和子女的
负担。②积极参加养老保险、养老储蓄等。
3.实施垃圾分类有何重要意义?
(1)生态文明:①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②有利于集中处理有害垃圾,提高资源利用率。③有利于树立绿色发展理
念,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④有利于改善城乡环境,加快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社会文明:①有利于人们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②有利于提高
社会文明水平,树立城市形象。③有利于增强人们关爱社会的责任感,养
成亲社会行为,主动关心社会,倾力奉献社会。
4.如何践行低碳行动?/在日常生活中怎样落实环保和节约行动?
(1)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养成物尽其用、减少废弃物的文明行为。
(2)拒绝购买过度包装产品、选购无包装、简易包装、大容量包装产品。
(3)少用或不用一次性产品,选购和使用可再生材料制品。
(4)节约粮食,减少浪费,适量点餐,践行“光盘行动”。
(5)绿色出行,尽量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出行,多骑自行车。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2.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也是法治社会的
核心价值。 (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
3.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创新发展为核心的时代精
神。 (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中华民族精神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5.文化为国家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化为国家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04
典例点悟
命题点
1
中华文化 文化自信
1.[2024天津改编] 在已知的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尤以
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穿越时空,延续至今。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 )
A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③独具
特色的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④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③错误,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④材料没有体现;①②
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A。
2.[2024福建改编] 材料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需要以文化兴盛为支
撑。千百年来,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书写着灿烂的中华文化。进入新
时代,文化工作者积极探索,推动中国书法散发光彩;精选跨度长达3 000
年的中国书法史上经典作品,策划大型文化节目,展示书法之道;通过电
视、网络等平台,综合运用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和科技手段,生动再现
存于甲骨、碑帖等文物上的书法文字,推动文字书写审美“飞入寻常百姓家”,
走向全世界。
运用文化知识,请你分析材料中的探索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启
示。(8分)
[答案] ①文艺工作者发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精神。②传承
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③创新文化
传播方式,推动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④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⑤坚持对外开放,
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每点2分,任答四点即可)
命题点
2
传统美德
3.[2024成都]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广大中国青年有不同的青春誓言和主旋律:
这些青春誓言和主旋律反映的共同精神品质是( )
B
①报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②自强不息的
奋进精神 ③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④
奉献自我的使命意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在题干中不属于共同反映的精神品质,③不符
合题意。故选B。
命题点
3
民族精神
4.[2024湖北] 以下是各班根据学校要求设计的黑板报标题。由此推断该校
本期黑板报的主题是( )
A
A.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 B.不断与时俱进,共筑生命家园
C.弘扬传统美德,提升道德品质 D.关注民生问题,共享发展成果
[解析] “以我之力 追我所愿”体现了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初心不改
奔流到海”表达了坚持初心、追求目标的决心,“吾有所爱其名中国”直接体
现了爱国之情;“复兴之梦 梦在不息”强调了为实现国家复兴的梦想不懈奋
斗。因此,这些标题都侧重于展现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浓厚的爱国情怀,A符
合题意。
命题点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2024四川] 俞鸿儒院士是我国高超声速风洞奠基人,研究风洞技术已有
60余年。在国家资金紧张之际,俞鸿儒选择了省钱的研究路径,成功完成
试验!在报国家奖项时,作为主要设计者的他却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最后。
他的事迹启示我们( )
C
①热爱工作,发扬实干精神,实现人生价值
②从个人兴趣爱好特长出发,做好职业选择
③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国价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题干没有体现俞院士从个人爱好特长出发,做好职业选择,②与题
干无关,应排除。故选C。
6.[2024宁夏节选改编] 作为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不仅仅意味
着丰收的喜悦、团聚的温馨,也承载着朴素的心愿、美好的希冀。读下面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赏传统年俗 品时光味道
年俗是时光的味道 春节是传承的纽带
贴春联、贴窗花、包饺子……最重要的是 除夕夜一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年夜饭 后,全家围坐在一起通宵“守岁”,等待新 年的到来。舞龙舞狮、说唱、歌会……丰 富多彩的年俗活动营造了喜庆的氛围,展 现出中华文化的深厚与多样 时代发展,年俗不断变迁。体
育健身迎新春、文博场馆过大
年……春节文化在继承传统的
过程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让新春佳节有滋有味,让年味
一年更胜一年
(1)结合材料,探究“中国年”年俗薪火相传的文化价值。(8分)
[答案] ①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认同感。②有利
于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时俱进。③有利于传承优良
家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④有利于获得美好情感,传递情感正能量。
⑤有利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⑥有利于促进
文化繁荣,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每点2分,任答四点即可)
(2)“中国年”走向世界,青少年使命在肩。请你向国际友人推介一项“中国
年”年俗活动,并说明推介理由。(4分)
年俗活动:________;
推介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包饺子
包饺子象征着阖家团圆,美满幸福(年俗活动和推介理由各2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皆可给分)
命题点
5
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
7.[2024河南] 2013—2022年,我国重点城市PM 平均浓度下降57%。2022
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6.5%,重污染天数比例首
次下降到1%以内,我国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人们以往
“盼蓝天”,如今争相“拍蓝天”“晒蓝天”。这主要表明( )
C
①我国已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②我国重点城市空气污染治理
取得重大进展 ③我国已经成为重污染天数比例最低的国家 ④生态环境的
改善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①错误,表述不准确且与题干无关,我国正在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
保护协调发展;③材料没有体现,材料讲的是我国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
速度最快的国家,并没有说我国成为重污染天数比例最低的国家;②④正
确且符合题意。故选C。
8.[2024长沙模拟] 【合作探究 亲身躬行】
某校道德与法治实践小组积极开展主题学习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其中。
在了解了我国当前的人口形势后,该小组收集了一些关于老年养老事业发
展的资料:
当前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养老事业,
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养老政策
体系建设仍然有待完善,覆盖全民的统一的健康养老制度尚未出台;社区
养老服务中心,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有待跟进,社区养老服务
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实践过程中,依旧存在家庭养老功能
弱化,社会参与不充分等问题。
请你针对当前养老事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8分)
[答案] ①国家要完善养老政策体系,尽快制定统一的健康养老制度。②加
大资金投入,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机构与设施建设。③加大对社区养老
服务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④传承和弘扬孝亲敬长
的传统美德,成年子女主动赡养父母。⑤凝聚社会力量,动员社会各方参
与养老事业。 (每点2分,任答四点即可,其他合理表述可酌情给分)
命题点
6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走绿色发展道路
9.[2024北京] 一张图规划、
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显著。
由此可以看出,京津冀三地( )
C
①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了共同富裕 ②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成果
③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得到了改善 ④发挥国有经济主体作用,提高地区生
产总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①错误,我国正在走向共同富裕,还没有实现共同富裕;④错误,
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是主导力量;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故选C。
10.[2024长沙模拟] 一些名言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保护智慧,对我们今天
与自然和谐共生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下列能体现生态智慧的有( )
C
①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题干要求选择能够体现“生态智慧”的古诗词。①强调了对心中美好
理想的执着追求;④体现了友情的深厚;②③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故选C。
11.[2024浙江] 浙江“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
弃物治理项目(见示意图)荣获联合国“地
球卫士奖”。该项目符合新发展理念和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理由是( )
A
①坚持创新发展,提高废弃资源的利用效
率 ②坚持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共生 ③坚持共享发展,增进人民群众的民
生福祉 ④坚持开放发展,构建内外联动的
发展格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