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三国鼎立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局部统一,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同时本课内容明确,脉络清晰,主要分为三部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其中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条理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所以本节课学生思维肯定很活跃,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对历史事件间因果联系的分析能力也较弱,同时由于思维的散乱,往往不注重阅读书本知识,不肯从教材中提取与归纳信息,凭主观意识学习,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认识容易现出单一和绝对的偏向。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 2、通过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结果的分析,理解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3、通过对三国鼎立时期政治经济的分析,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难点 1、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 2、通过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结果的分析,理解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评价任务 1、是否能准确说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概况 2、是否能分析出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3、是否能判断出从东汉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教学评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新课【延续历史】 师:顺着历史的足迹,我们在第三单元将历史进入到公元184年东汉末年,这一年中华大地上发生一场农民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走向灭亡。 黄巾起义给大一统的东汉王朝带来怎样的变化呢? 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师: 1.多媒体演示《三国演义》主题曲。 主题曲(视频):配歌词版,播放部分曲段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设疑: (1). 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2). 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 2.引入:简介曹操。 引入时代背景:汉末时期,社会景象。 生: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聆听歌曲 生:《三国演义》 并说出熟知的三国著名人物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官渡之战1. 材料解读,引导学生描述东汉末年的社会环境。 材料一: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 材料二:铠甲生虮虱,百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 两则材料所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景象? 2. 官渡之战: 学生阅读有关课文,了解官渡战役交战时间、交战双方、双方力量对比、特点、结果、作用 3.问题讨论: 曹操为什么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最终统一北方? 教师归纳: 曹操袁绍军士策略机动灵活,出奇制胜患得患失,指挥不当用人策略求贤若渴,广纳贤才猜忌怠慢,不得人心个人能力胸襟博大,智谋过人志大才疏,色厉胆薄
生: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 原因:外戚宦官干政 东汉末年州牧(军阀)割据、战乱不断 时间:公元200年 交战双方:袁绍和曹操 双方兵力:三四万对十万 特点:以少胜多 结果:曹操胜利 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生: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时“唯才是举”招贤纳士,得到更多人才。 ②经济上:实行屯田制,奖励农耕,解决军粮缺乏的问题。 ③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 ④袁绍不善用人,骄傲轻敌; ⑤北方统一是人心所向。 环节三:新课讲授(二)赤壁之战1.提出”假如你是曹操,谈谈统一北方后的感想?” (1)补充:曹操的《龟虽寿》 曹操南下统一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对手? 引入:简介:枭雄——刘备、枭雄——孙权 (2)面对南下的八十万曹军,刘备与孙权该如何应对? 人物模拟: 假设你是当年三国时期的一位谋士,你会怎样分析天下形势,为主进言? 2.让学生为刘备、孙权出谋划策: (1)引出:诸葛亮 三顾茅庐、隆中对 (2) 引出“孙刘联合”的战略。 过渡到“赤壁之战”。 3. 简介赤壁之战经过。 简介归纳赤壁之战的经过、交战时间、交战双方、双方兵力、战役特点、结果、作用 曹军和孙刘联军的力量对比 曹军孙刘联军兵力20万不足5万
4. 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以少胜多,在赤壁之战中惨遭失败?你能从中得到什么教训? 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客观: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松懈、轻敌;战术失误 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 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重视人才 经济: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军事:才能出众,战略战术得当 教师归纳: 曹军孙刘联军地理因素长途远征,不熟悉南方水战据江自守,谙习水战 政治因素荆州初并,统治未稳长期经营,统治稳固战略战术劳师袭远,不懂水战凭借天堑,巧用火攻
教师总结: 在答战争胜利或者失败原因时,要从两方分析,胜利一方的优势,失败一方的劣势。同时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地理环境、战略战术、个人性格与能力、民心等角度作答。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短时间内无力南下征战,孙权、刘备得以继续在各自的地盘内发展。 生: 时间:公元208年 交战双方:孙刘联军和曹操 特点:以少胜多 结果:曹操失败 作用: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生:谦虚谨慎,骄傲必败;重视利用自然条件;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 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的分析,锻炼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同时认识三国时期的背景。 通过对教材的解读,并利用表格形式,使学生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基本概况。 通过对两次战争胜利失败原因的分析,总结答题方法。环节三:新课讲授(三)三国鼎立及各自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1.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三国建立概况 政权名称建国时间创建者都城魏220年曹丕洛阳蜀221年刘备成都吴229年孙权建业 (南京)
结束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的统一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三国鼎立后各自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教师点拨: ①翻车是中国魏晋时期农业领域使用的灌溉工具 ②孙吴派卫温率领船队到夷州,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同时也说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小组合作探究:结合《曹操·蒿里行》从国家政治、经济状况对比,东汉到三国鼎立,是进步还是倒退? 教师点拨: 评价历史是进步还是倒退,要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和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人民生活安定。 生: 魏: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蜀: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1)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率领船队到夷州,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生:是历史的进步。 东汉三国政治中央政权衰败,州牧拥兵割据,战乱不断三国鼎立,结束割据混乱,政局相对稳定经济经济凋敝,人口减少,百姓生活困苦曹魏重视农业,孙吴开发江东,蜀汉改善民族关系,开发西南
设计意图通过对三国政治、经济情况的分析,认识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一个进步,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环节四:课堂小结完成本节框架图 学完这节课,谈谈有何新的收获和体会?学生自我总结课堂掌握内容设计意图巩固加强知识汇总,提升学生的总结能力
板书设计 第16课 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 1、时间 2、交战双方 3、特点 4、结果 5、作用 二、赤壁之战 1、时间 2、交战双方 3、特点 4、结果 5、作用三、三国鼎立 政权名称建国时间创建者都城魏蜀吴
四、三国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1、魏 2、蜀 3、吴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本课《基础训练》(大约20分钟),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完成资料上阅读·思考部分的题目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本节课内容大部分由学生总结材料、阅读课本得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在学习中使用史料,采用表格形式,锻炼学生概括总结能力;运用多媒体,巧用地图,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也加深他们的记忆。
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由于让学生自由发挥部分较多,没有合理安排时间,导致后续练习题没能按时完成,讲解十分仓促。没有很好地把握重点,只是一味的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内容,重难点不突出。还是存在一些口头禅,例如啊,嗯之类的话,语言不够简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