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号卷·A10联盟2024级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题号1234568答案DABCADB题号910111213141516答案2CDBC1.D根据材料可知,两处遗址都位于长江流域,考古发现中发现了大量的石器和玉器,出现祭坛和墓地文明成就突出,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由此推断出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故D项正确。根据时间判断两处均是新石器时代遗址,原始农业已经产生,以磨制石器为主,排除A、B项;根据时间判断凌家滩遗址还未进人新石器时代晚期,所以并未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排除C项。2.A从图中可以看出西周铭文与甲骨文之间存在明显的传承关系,西周铭文在字形、结构、书写风格等方面都继承了甲骨文的特点,是甲骨文之后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呈现了古代汉字的传承性和发展性,故A项正确。西周铭文记录的内容与当时社会尤其是王公贵族的活动和一些重大事件相关,无从体现“以神权来强化王权的特点”,排除B项;从图片中无从体现西周与商代相比更加重视祭祀活动,排除C项;图片只呈现了商周的文字的继承和发展性,与民本思想无关,排除D项。3.B同姓不婚,主张与异性通婚,就是想通过联姻的方式密切与异姓贵族的联系,进而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集团的稳定与团结,故B项正确。西周统治者权力并未实现高度集中,排除A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表述错误,与西周历史史实不符,排除C项;加强与异姓贵族的联系,是手段,并非根本目的,排除D项。4.C秦朝颁布《分户令》将大家庭拆分成小家庭,增加秦国的户数,以此增加秦国的赋税收入,增强秦国的经济实力,故C项正确。根据时间可判断,当时秦国还未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排除A项;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正式确立土地私有制,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5.A材料成语保存的商业案例表明战国时期,宋国商人所从事的有旅馆业、玉器业、酒业、帽子零售业等行业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种类繁多,故A项正确。B项材料无法体现;C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主旨无关;D项不符合史实,并且不符合材料。6.C从图中可以看到秦朝的长城相对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长城纷纷被拆除,并将列国部分长城连接在一起,说明了从战国到秦朝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故C项正确。中央集权的确立无法说明长城布局的巨大变化,排除A项;秦朝北方匈奴民族的袭扰加剧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7.D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地方富商大贾和地方豪强、诸侯的实力逐渐膨胀,已经威胁到中央集权,为了严厉打击地方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削弱地方豪强和诸侯的经济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所以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故D项正确。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措施,是表现,不是目的,排除A项;打击富商大贾是手段,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促进商品流通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8.B从尚书令到东汉设立尚书台,可以看到尚书的权力不断扩大,加强尚书和尚书台的权力,其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央官制的演变,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C、D项的结论,均排除。9.C本题考查的是东晋门阀政治,魏晋政权的统治基础是门阀士族,东晋王朝就是依靠南北门阀土族的支持得以存在,所以门阀士族能够与皇权共治是统治者出于维系皇权的现实需要,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是门阀政治形成的制度保障,排除;D项是形成的结果不是原因,排除。10.A从材料中可知由于三省六部制下,相权一分为三,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在议事中会出现种种问题,尤其是掌握出令权的中书省和掌握政令审核的门下省不时因政见不同而互相扯皮推诿搪塞,为了弥补分权带来的弊端,提高工作效率,唐太宗决定三省长官合署办公,其办公地,点成为政事堂,故A项正确。设立三省长官集体议事的场所,并非加强官员监督,排除B项;政事堂的设立是在解决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强化皇权带来的弊端,并非明确三省的分工,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排除C、D项。多袅·A10联盟2024级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1号卷·A10联盟2024级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历史试题命题单位:合肥六中历史教研组 编审单位:合肥皖智教育研究院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请在答题卷上作答。第I 卷 (选择题共4 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 符合题目要求的)1.表1是安徽马鞍山含山凌家滩遗址和安徽安庆潜山薛家岗文化遗址的部分考古发现。据此可 以推断出( )表1人们过着渔猎和采集的生活 B. 生产工具仍以打制石器为主C. 社会均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 D. 长江流域是文明重要起源地2.文物记录着历史,承载着历史信息。下列文物印证了( )A. 古代文字发展的传承和发展性 B. 以神权来强化王权的特点C. 西周统治者更加重视祭祀活动 D. 商周时期民本思想的兴起3.《礼记 · 曲礼上》记载:“娶妻不娶同姓,以厚别也。”西周礼制的这一规定旨在( )A. 实现周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 B. 维护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C.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密切与异姓贵族间的联系4.商鞅曾两次颁布《分户令》。孝公三年(前359年)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 其赋”。孝公十二年(前350年)颁布的《分户令》又规定:“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 为禁。”《分户令》的实施( )A. 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B.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C. 增强了秦国经济实力 D.打破了宗族血缘关系5.表2是《韩非子》中的成语故事。由此可知,战国时期的宋国( )表2商品经济发展 B. 法律制度建设薄弱C. 华夏认同形成 D.农业生产发展滞后6. 图3到图4中长城的布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可以用来说明(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B. 北方匈奴民族的袭扰加剧C. 国家已经由分裂走向统一 D. 农耕文明的扩张潜能巨大7.汉武帝统治时期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这一 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推行重农抑商 B. 打击富商大贾 C. 促进商品流通 D. 加强中央集权8.尚书令,始于秦,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掌文书及群臣章奏。到东汉时期,改尚书令为尚书台,综理政务,以致“虽置三公,尽归台阁”。这一变化表明( )A. 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B.君主专制得以强化C. 行政效率大为提高 D. 政府机构日趋繁复9.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琊王氏当权。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 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 B.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C. 维系皇权的现实需要 D. 国家政局动荡不安10.马端临编撰的《文献通考》中有这样的记载:“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 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这说明唐朝政事堂设立的主要目的在于( )A. 弥补分权弊端,提高工作效率 B. 加强官员监督,实现权力制衡C. 削弱宰相职权,加强君主专制 D. 明确三省分工,削弱宰相职权11. 图5是收藏于沈阳金融博物馆的一块银饼,银饼上刻有铭文二十四字:罗江县天宝五年(746 年),庸调银四十两,专知官张喆李德银匠王远。材料所述的赋税制度( )A. 强化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 B. 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C. 使财产成为征税主要依据 D. 一年分夏秋季两次纳税12.中国的书法艺术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有人曾对某种书法艺术有这样的评价:“起伏连卷, 收揽吐纳,内转藏锋也。既如舞袖挥拂而萦纡,又若垂藤穆盘而缭绕。”图6中符合这一书 法艺术风格的是( )13. 宋代出现“富贵之子孙不能保其地”,“家本富,后贫,鬻田于邻”,“富儿更替做”的 现象,失地百姓选择迁徙他处。这反映出宋代( )社会流动性的加强 B. 贫富差距日益拉大C. 社会成员趋于平等 D. 门第观念逐渐淡化14.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 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据此可知,宋代实行 南北分卷制度( )A. 确保了科举制度实施的公平公正 B. 消除了南北之间的经济文化差异C. 实现了南北地区人才分布的均衡 D. 根植于南北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15.图 7 中A、B 所示地区的政权名称分别是( )A. 前秦、辽 B. 北魏、辽 C. 北魏、金 D. 前秦、金16.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斐然,长期领先于世界。下列说法与史实相符的是( )A. 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B. 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C. 元朝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D. 元朝农学家王祯的《农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夏朝,在中原地区分布着不同族源的邦国,他们自称为“夏”或“华”,居住在周边的“四 夷”受到华夏的浸润和影响。商朝,疆域扩大,族群治理政策灵活,族群间交往交流不断加深。 西周时期,分封制客观上打破了自夏商以来聚族为邦、一族一邦的局面,各族群在血缘和文化上 进一步交流交融。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诸夏”凝聚为“华夏”,“华夏” 作为文化实体、政治实体,进一步被周边民族所认同。——摘编自兰和群《从华夏族到汉族的历史演变看中华民族大融合》材料二建立北魏的鲜卑拓跋氏,以汉魏正统自居,重用汉族士人,以儒学思想为政治指导,促进鲜卑族的汉化,将北方民族的融合与汉化推向更深层次。孝文帝将国都南迁洛阳,全面推行汉 化改革:明令禁止鲜卑人穿胡服;推行汉语,“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又令鲜卑人改汉姓,与 汉人通婚,加速与汉族的融合。北魏治下的汉族士人盛赞北魏“奄有中华”,尊颂孝文帝为“四 三皇而六五帝”。就连南朝士人也不禁由衷感叹北朝的繁荣,“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 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材料三元朝建立后,除在京师周围地区设“腹里”直隶于中书省外,在全国设10个行省,相当一部 分行省位于边疆地区。行省辖区广阔,大部分行省包有现今两三个省的辖地,并做到上下结合、浑 然一体,尽量避免中央与地方脱节的现象。此外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统辖 吐蕃地区。朝廷在吐蕃地区分设宣慰司,宣慰司下设安抚司、元帅府、万户府等机构,对吐蕃地 区进行深入统治,还在西南边疆大量任用当地土官,实行土司制度。——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产生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积极影响。(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边疆治理的举措及其所呈现出的边疆管理趋向。(8分)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地区再一次成为军阀割据混战的角逐场。南迁的汉族人民与南方各 族人民共同开垦荒地、修建水利,有力地提升了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在农业方面,出现了一种 新式耕作工具——江东犁,这种犁可以深入浅出,操作方便;灌溉工具则出现了筒车、水轮等 先进设备,灌溉精准度显著提升。同时安史之乱后,全国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其中江南地 区多达49项,居全国之首。手工业方面,纺织业特别是棉纺织业有了显著的发展,广州等地已 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纺织业基地。在造船业方面,扬州已经成为唐代最大的造船基地。在商业方 面,“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 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可见,扬州和益州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城市。此外, 在海外贸易方面,南方充分发挥天然的地理优势,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海外贸易中心。——摘编自冯浩帆《浅论中国历史上几次经济重心南移过程》(1)根据材料,指出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发展的背景。(7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儒学经历了百家争鸣的盛世,也曾受到过外来文化的冲击。在这几千年的沧海浮沉中,儒 家思想始终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中流砥柱。儒学在春秋时期由孔子创办,之后不断吸收融合其他 各家的思想来发展自己。在汉朝儒家第一次走向辉煌,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儒家学派走了 下坡路,尽管儒学的正统地位仍保持着,但已失去了垄断地位,就在宋朝建立伊始,儒家学者 们抓住这一统一的机会,最终使儒学发展到了顶峰。——摘编自吴争《儒家思想兴衰历程及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予 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表述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A10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安徽省宏图中学2024——2025学年上A10联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