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海南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距今约3300—3000年的成都平原十二桥文化遗址,发现了大规模的宫殿及其周围的大型建筑,数以千计的精美祭祀品,玉璋等高级玉器;出现了高耸的城墙,严密的城防设施等强制性公共权力标志物。由此可知,这一时期该区域
A.国家形态初具规模 B.政权与神权有所联系
C.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首领的权威更加显著
2.下表中博物馆名称的来源与古代一项政治制度有关。这项制度是
名称 晋国古都博物馆 齐文化博物馆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所在地 山西省 山东省 北京市
A.内外服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3.根据下表基本可以证实“燕国”真实存在。这反映了
关于“燕国”真实性的考证
出处 记载
青铜器堇鼎和伯矩鬲的铭文 铭文中都刻有“匽侯”(“匽”同“燕”)二字
青铜器克盉、克罍的铭文 铭文中刻有“命克侯于燕”等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封召公奭于燕”
A.多元互证的必要性 B.考古发掘的重要性
C.文献史料的可靠性 D.实物史料的关键性
4.春秋时期,华夏民族强调“华夷之辨”;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孟子提出舜属于西夷,而周文王属于东夷,形成了“五方之民”以华夏为中心的观念。这一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
A.分裂中蕴含着统一趋势 B.民族间的差异基本消失
C.各民族政权间和谐相处 D.儒学正统地位得到强化
5.在春秋战国时代,他代表的思想学说以弘扬人文主义为核心,以社会精英的个人伦理完善为国家政治完善的原点,他对古代典章制度的注重是出于对现实社会和人的命运的深切关怀。他对上古文献的整理,代表着古典精神文明成就的总结。该思想家主张
A.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 B.用仁政回复人的善性
C.对百姓实行无为而治 D.要同等爱护所有的人
6.有学者指出: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对旧王室念念不忘,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感到不满,平民百姓多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徭役负担。该学者的这一言论反映出秦朝
A.不施仁政改变了王朝的命运 B.统一六国缺乏民意支持
C.政权速亡的原因具有多元性 D.国家治理模式较为落后
7.汉文帝时期,把亲儿子刘武由淮阳王徙为梁王,让其在战略要地的——睢阳(河南商丘)做关中屏障。汉景帝三年,爆发七国之乱,叛军在西进的过程中遭到了梁王的有效抵挡,朝廷得以迅速平叛。材料体现了
A.推恩令效果明显 B.王国叛服无常
C.封国制的双面性 D.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8.下面为西晋至隋的朝代变迁图。由此可知,下列对这一时期时代特征表述正确的有
A.社会变革和华夏认同开始出现 B.文化多元和民族交融
C.政权林立和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军阀割据和政局动荡
9.东晋初,琅邪王氏当权,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后有“庾与马,乱天下”“桓与马,争天下”“谢与马,安天下”,由此可知,东晋时期
A.士庶之科有别 B.藩镇割据分裂 C.士族专权严重 D.皇权政治加强
10.前赵刘渊灭西晋时称:“夫帝王岂有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东夷,顾惟德所授耳。”前秦苻坚在讨伐东晋时也称:“帝王历数岂有常哉,惟德之所授耳……刘禅可非汉之遗祚,然终为中国之所并。”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传统民本思想影响国家政策 B.华夷之辩思想壁垒已消弭
C.统治者积极构建政权合法性 D.国家统一的前景日渐明朗
11.“它毕竟在中华大地上点燃了一种快速蔓延的希望之火,使无数人才陡然振奋,接受竞争和挑选。国家行政机构与广大民众产生了一种空前的亲和关系。”促成这种“亲和关系”的是
A.三省六部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12.唐朝立足于新形势下户口流移、土地集中、贫富分化、课口隐匿、浮寄泛滥以及工商业大发展的客观现实,在中国历史上首次确立了“以资产为宗”的赋税征纳方式。这种征纳方式
A.遵从了“量入为出”的原则 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说明国家的赋役极其沉重 D.抑制了唐朝的土地买卖和兼并
13.佛典认为,双亲与孩子的关系是平等的,孩子并没有义务为父母奉献一切。而在公元4世纪的中国,则把孝敬双亲视为佛教教义之一,只有孝顺父母和忠于君主才可以得到善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A.佛教思想的中国化 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释道融合渐成主流 D.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14.文天祥认为:“宋惩五季之乱,削藩镇,建郡邑,一时虽足以矫尾大之弊,然国亦以寝弱,故敌至一州则一州破,至一县则一县残,中原陆沉,痛悔何及。”其意在强调宋代
A.加强集权削弱了地方战力 B.借鉴教训维护了政权稳定
C.崇文抑武导致了国家败亡 D.因循保守降低了行政效率
15.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客观上
A.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 B.引发了人口迁徙浪潮
C.削弱了汉文化的影响 D.减少了宋廷岁币支出
二、非选择题:共55分。第16题12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4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
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一方面吸收了道家与法家的思想,并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制造了“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等神学理论,以神权论证君权,以天道论证人道,宣扬“天不变,道亦不变”。回答了汉武帝“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垂问乎天人之应”等问题,使儒学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从而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在具体政治实践中,董仲舒一改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的缺点,继承了荀子的外王路径,改造儒学,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使儒学能够满足封建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等现实政治的需要。
——摘编自王杰《汉代神权政治的重新确立——董仲舒与儒学的神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发展的特征及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董仲舒“新儒学”受到统治者青睐的原因。(6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铁农具 “废井田开阡陌”
材料二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分析材料一中两幅图片的信息,从唯物史观角度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进步的表现。(6分)
(2)比较材料二中的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自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等边疆民族大规模内迁。西晋末年,政治黑暗,汉族大量流向边远地区,从而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边疆民族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向中原地区展开更大规模的迁徙。晋室东渡,汉族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内迁各族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并以建大一统之功为己任,以华夏正统自居;在政治上逐渐由割据走向统一的同时,文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量汉人南迁,促进了汉族与南方各族的交融以及汉文化在南方地区进一步发展。这为后来隋唐大规模统一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材料二
唐朝对待不同的民族问题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设立军事行政机构针对的是解决北方突厥、回纥民族问题,以及东北靺鞨民族问题;册封制度针对的是回纥、靺鞨、南诏民族;和亲政策针对的是缓和唐朝和吐蕃的关系。唐朝统治阶级能够从各个民族问题产生原因出发去解决或缓和矛盾,实行开明的政策,在总体原则上依然牢牢把握着“以和为主”这一政策尺度。
——摘编自马晓琳《浅析唐代民族政策的主要措施及其评价》
材料三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方式。(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内容,并分析其影响。(9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汉武帝以前,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特别是丞相在决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丞相府既是重要的决策机构,又是执行机构。所以,在秦朝和西汉武帝以前,丞相地位显赫,担任这一职务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德高望重、才能卓越的元勋大臣。因为秦与西汉初期的丞相有选官、弹劾、罢免百官之权,又主持郡国的上计与考课,同时还主持宰辅会议、百官会议,拥有奏事、封驳与谏争大权,因而逐渐与要求不断加强专制集权的皇帝发生矛盾。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了限制和削弱丞相的权力,于是逐渐将决策大权交给自己的近侍——尚书,组织以大将军(兼录尚书事)为首,尚书、侍中等参与的“中朝”,因其在宫内办事,又称内朝,与之相对立的丞相也就变成了外朝。汉武帝以后,国家的决策大权基本上集中于中朝。特别在汉成帝正式建立三公官,将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之后,中朝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秦汉卷》
材料二
从三省六部制度的权力分布上来看,体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分权制衡的思想。在三省当中,长官共同议事,由中书省进行诏书的起草,门下省负责批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之间互相制约平衡,这一来,不仅解决了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也减少了政策失误的概率。在唐代时期三省的长官都可以称为宰相,凡涉及军国大事的重要事宜都需要经过三省的审批,走三省的流程。为了能够进一步划分三省职权,唐太宗还增设了宰相。在贞观年间,唐太宗给予一些资历比较浅的官员,加以“平章事”或者是“同三品”的名号,继续参与宰相事务。
——摘编自温帅《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中枢体制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三省六部制运行特点及影响。(8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A A A C C B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B A A B
二、非选择题
16.(1)特征:思想文化多元并存;关东地区文化最发达。(2分)
影响:社会大变革;礼崩乐坏,分封宗法秩序崩溃;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发展;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4分)
原因:融合了道家和法家思想,增强了儒学的适用性;宣扬君权神授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提出的“大一统”政治思想,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国家发展的需要。(6分)
17.(1)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2分)
表现:都江堰等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个体小农经济出现。(4分)
(2)变化:由人口稀少、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物资贫乏变为人丁兴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2分)
原因: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自然条件优越。(6分)
18.(1)方式:少数民族内迁;中原汉族流向边疆;北民南迁;汉化改革。(1点2分,6分)
(2)内容:设立军事行政机构,实行册封制度,和亲,会盟。(3分)
影响: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统一和控制,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6分)
19.(1)变化:由三公体制变为内外朝体制;丞相权力遭到分化和削弱;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6分)
(2)特点:三省分权负责;宰相集体议事。(4分)
影响:该运行方式有利于提高国家决策的合理性;也有利于限制皇权滥用和大臣专权;为后世中枢体制变革提供了借鉴;但同时也易导致各部门间相互推诿而影响行政效率。(4分,任答两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