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重庆市字水中学2024-2025学年上期高2027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考生必须按照题号在答题卡各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黑色线框)作答,写在草稿纸上、超出答题区域或非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考古发现,三星堆古城为代表的古蜀文明与中原夏商王朝发生过密切的联系,受到了夏商王朝的冶金和以青铜礼器和玉礼器为代表的中原礼制的强烈影响,同时在信仰方面又保持了鲜明的自身特色。据此可知( )A.中华文明领先其他国家 B.南方文明比北方文明先进C.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D.区域经济文化的均衡发展2.据考古发现,河南双槐树遗址为距今5300年前后的一处都邑遗址,遗址面积117万平方米。其中发现有三重大型环壕、具有最早瓮城结构的围墙。还发现中国最早的宫殿遗址,多处院落建立在大型版筑夯土地基之上。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B.呈现国家的初始形态特征C.部落间联系趋于紧密 D.源于军事防御功能而兴起3.《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对这两段记述理解最准确的是(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宗法制度早在夏朝就遭破坏C.益主动将王位让给了启 D.史料记录有出入历史无结论4.有学者认为:“商朝是依靠一系列的武力征服而建立起来的。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由于战争和新建国家管理职能的需要,商朝的创建者商汤创立了内外服制度。”该学者认为,殷商内外服制度( )A.呈现出内外分治特征 B.存在邦族种姓之分C.适应了当时政治需要 D.具有松散性的特点5.中国现代知名学者陈梦家指出:“卜辞中常有‘王卜’,‘王贞’之辞,乃是王亲自卜问,或卜风雨,或卜祭祀征伐田游……王兼为巫之所事,是王亦巫也。”材料可用于说明,当时( )A.商王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B.世俗领袖难以决定军国大政方针C.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大为提升 D.神权是维系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6.西周中晚期的五祀卫鼎、散氏盘、师永孟等青铜器,均有土地交换转让的铭文,其中一些还涉及了土地赔偿案件的审理程序。这反映当时( )A.土地私有制已确立 B.青铜铸造技术发达C.井田制度出现松动 D.宗法分封体系崩溃7.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但孔子编撰《春秋》,仍按诸侯爵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A.强调文化差异 B.维护等级秩序C.提升周王权威 D.实录历史事实8.战国时期,周王室进一步衰微,中原诸侯国不遵周制纷纷称王。此时的楚国已蜕去“蛮夷”身份,同齐、赵、韩、魏、燕等国一起共称“诸夏”。这表明当时(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周王室仍具强大影响力C.楚国成为诸侯各国霸主 D.诸侯兼并战争不断减弱9.商鞅力促秦孝公进行变法,主张“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却遭到秦孝公之兄嬴虔以及权臣甘龙等人的坚决反对。甘龙更是指出“圣人不易民而教,智者不变法而治”。他们的争执实质上反映了( )A.秦国王室势力的衰落 B.新旧政治势力的利益冲突C.民众重农观念的淡漠 D.法家学说理论尚未系统化10.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这种做法( )A.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巩固了奴隶主统治C.实行了土地国有化 D.强力推行了均田制11.《汉书·食货志》记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其意在强调商鞅变法( )A.加速了周天子统治的结束 B.完成了向封建社会的转型C.奠定了秦统一的物质基础 D.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12.有诗云:“鱼嘴分江内外流,宝瓶直扼内江喉,成都坝仰离堆水,禾稻年年庆饱收,李冰父子功劳大,作堰淘滩尽手工。”诗中的水利工程是指战国时期的( )A.芍陂 B.郑国渠 C.灵渠 D.都江堰13.《吕氏春秋》认为:“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彊(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划(灭),不得休息。”据此可知,《吕氏春秋》提倡( )A.施行君主专制制度 B.国与国间平等相处C.全面推广郡县制度 D.恢复周天子的权力14.秦朝时,诽谤罪的基本内涵是“非上”,即对皇帝人身或言行的非议。汉武帝时,诽谤罪发展到极致,出现“腹诽”之罪,即“腹诽而心谤”,许多获罪者并非因为捏造事实诽谤皇帝,而是因为直言进谏触怒统治者。诽谤罪发展的根源是( )A.谏议制 B.皇权至上 C.监察制 D.中央集权15.读下面的官职结构示意图,此幅图反映的制度应出现于(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16.秦朝建立后,又征服南方越族地区,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修五尺道加强对云贵一代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设置了九原郡,修筑长城和“直道”。秦朝的这些措施( )A.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B.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C.推动了统一国家文化的发展 D.反映了因地制宜的治国方略17.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纷繁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图展示的措施所起到的作用是( )①促进文化交流交融②增加财政收入③巩固国家统一④增强民族凝聚力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8.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备受推崇C.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19.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 )A.旨在终结宰相制度 B.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C.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D.有助于加强皇权专制20.有学者指出,实行了300多年的两汉选官制度——察举制。从实际情况观察,察举制确实为汉朝选出了许多人才。但任人唯亲、唯财、唯势,权门势家把持察举的结果,令其流弊百出。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察举制埋下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 B.察举制对两汉政治具有双重影响C.权门势家把持察举使其不能持久 D.以官举士的方式不利于政治清明21.董仲舒上书汉武帝《天人三策》指出:“今临政而愿治七十余岁矣,不如退而更化;更化则可善治,善治则灾害日去,福禄日来……为政而宜于民者,固当受禄于天。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在此基础上,董仲舒建议( )A.严刑峻法 B.焚书坑儒 C.尊崇儒术 D.盐铁官营22.这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名著,开创了纪传体通史之先河,以叙事写人见长,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丰富、风格多样,成为叙事文学的典范,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该书是( )A.《诗经》 B.《春秋》 C.《史记》 D.《汉书》23.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许多杰出人物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马援“马革裹尸”的情怀,班超“投笔从戎”的追求。他们的事迹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原因是都蕴含着( )A.耕读传家的理想 B.勤劳勇敢的品质C.家国天下的情怀 D.无为而治的理念24.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并仿照汉族社会的士族制度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第一等的高门士族,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这一举措( )A.促进了北方经济发展 B.奠定了唐盛世的经济基础C.彻底消除了民族矛盾 D.推动了鲜卑族封建化进程25.东晋建立之初,高门琅邪王氏当权。王导担任宰相,司马睿即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材料反映了( )A.相权转移 B.朋党之争 C.外戚干政 D.士族专权26.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其中最长的不过59年,最短的仅有23年。由此可知南朝时期( )A.阶级矛盾尖锐 B.政权更迭频繁C.社会相对稳定 D.经济发展快速27.观察下图,图中所示现象( )A.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 B.造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C.维持了原有的民族布局 D.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出现28.蹴鞠是中国古代的足球运动,最初是一种军事训练手段,由男性参与,至唐代不仅宫廷女子广泛参与其中,民间妇女与优伶在闲暇之余也会参与其中。这反映出唐代( )A.社会风气自由开放 B.女性政治地位得到提高C.休闲活动种类丰富 D.封建伦理束缚已被突破29.唐太宗在君臣论治过程中,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为君之道,必须首先安养百姓,如果为了一己之私去损害百姓的利益,就像是割自己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饱了,人也就死了。这表明,唐太宗(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选贤任能,整顿吏治C.发展生产,改革兵制 D.以民为本,政得其民30.如图为唐代不同年份人口概况。导致图中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频发 B.边疆危机严重 C.社会动荡不安 D.豪强地主兴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到问题。(20分)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当时流行“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争霸”战争的需要,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又充满活力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战争频繁,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困苦,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思想家们开始思考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实现个人价值等问题。各学派著书立说,招揽门徒,激烈争辩,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局面。——摘编自《风云历史大讲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主要表现。(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及其治国主张,说明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12分)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周本纪》材料二 郡县制的发展,经历了由最初县的设置,再到郡的出现,最后形成以郡统县的两级制的过程。这种层级制能更好地把上下联系起来,每个层级又各司其职,同时上下级之间关联性较强,有利于政令的下达,国君能更好地掌握下级组织的情况,上下之间互动加强。郡县官员的升降则由国君决定,下级对上级负责。郡县制出现后,世卿制被打破,官吏任免不再取决于血缘,而完全取决于个人能力,官吏素质相对较高,并且任官者多为有实践经验者。同时,某一任郡守或县令一旦任职,并非终身任职,而是有一定任期,官吏的任职地方也会随时调动,而不只是固定于某一区域,官员流动性较大。——摘编自朱海涛《郡县制与中华文化大一统格局之形成》材料三 汉承秦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汉武帝刘彻是秦始皇以来又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的主要贡献在于,把秦始皇创建、汉高祖重建的中央集权体制进一步强化、完善,建立起空前强大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一一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1)材料一反映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制的特点和作用。(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汉武帝在政治上是如何将中央集权体制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的?秦汉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影响?(8分)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5CBACD 6-10CBABA 11-15CDABA 16-20ACCDB 21-25CCCDD 26-30BAADC31(1)表现:铁器牛耕技术的出现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各国政治变法和改革;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地主阶级出现并发展壮大;百家争鸣。(8分,每点2分,任意四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答案酌情给分)儒家:德治、仁政;道家:无为而治;法家,:法治;墨家:兼爱、非攻、尚贤。(8分,四个学派,每个学派及主张各1分,共8分)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4分,每点2分,任意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答案酌情给分)32(1)制度:分封制(2分)影响:有利于扩大疆域,巩固统治,传播周文化。诸侯国后形成分裂割据势力,导致争霸战争不断,社会动荡。(4分,每点2分)(2)特点:层级分明;垂直管理(下级对上级负责);官员流动;(2分,每点2分,任意一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答案酌情给分)作用: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维护)国家统一。(4分,每点2分,任意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答案酌情给分)(3)制度: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官员和豪强的巡视监察。(4分,每点2分,措施及作用各1分)影响:①有利于社会安定,巩固国家统一;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③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④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格局。(4分,每点2分,任意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答案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