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7

虚词,意为数量多,主要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主要思想流派。
各学派为了思考社会发展的方向,展开争论,相互抨击而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了解老子及其思想主张,知道孔子的思想主张及其教育成就
知道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培养社会责任感。
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其历史影响,认识社会变革与思想发展的关系。
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学习目标
及重难点
一、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二、难点:①诸子百家的思想;
②“百家争鸣”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老子和
《道德经》
孔子和
儒家学说
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新课讲授
老子和
《道德经》
春秋后期楚国人
【所属年代】
道家学派创始人
【历史地位】
①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
②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③在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思想主张】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政治主张】
《老子》(又名《道德经》)
【代表著作】
姓李,名耳,字聃(dān)
【姓名】
研读《道德经》中老子的言论,说说具体蕴含了哪些主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哲学思想:道为核心,顺应自然。
对立双方,相互转化。
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孔子和
儒家学说
【姓名】
孔子,名丘,字仲尼
【生活时期】
春秋后期
【阶级代表】
下层没落贵族
【地位】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经典著作】
他的思想由弟子整理成《论语》,整编《春秋》《诗经》等古代文献资料。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开创私学。
失意的政治家。
潜心教育,“至圣先师”。
少年阶段
青年阶段
中年阶段
晚年阶段
任务:研读《论语》中孔子的言论,说说具体蕴含了哪些主张?有何积极意义?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子贡问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思想核心上“仁”。具有爱心和同情心,将“仁”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其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为政》
面对当时动荡的社会,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照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社会政治秩序。他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认为只有实行德政,使民众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从以上材料,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什么积极意义?
积极意义
为政以德”即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
这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
孔子学生 出身
子贡、冉有 商人
孟懿子、司马耕、 南宫敬叔 贵族
子路、伯牛、颜回 平民
颜涿聚 大盗
孔子创办私学
主张有教无类,
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
打破贵族和王室
垄断教育的局面。
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针对性地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请教父兄后再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教学原则: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不耻下问。
学习方法: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主要思想】
思想核心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即人要有爱心和同心。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教育方面
①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②主张有教无类。
③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④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
政治主张
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
思想核心
复活竹简
论语书影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为后人发扬光大,在他死后700年,汉武帝正式把儒家学说奉为唯一的官方学说。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材料一:
法国学者、作家格扎维埃·瓦尔特对孔子评价:《论语》有云:“仲尼,日月也。”他正是中华之“华”的源泉,只要借助他,这道“光华”就将“永恒”!这道“光华”就超越国家的疆界,肩负启迪人类的神圣使命。
材料二: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阅读教材,小组讨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原因有哪些?
私学兴起,为学术繁荣提供了阵地;学术思想活跃。
思 想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发展;
经 济
政 治
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士阶层崛起;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著作】
《孟子》
【主要思想】
1.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民众。
2.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3.拥护正义之战,强调仁者无敌。
孟子在与人探讨什么是“大丈夫”时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孟子看来,不会被富贵扰乱心智,不会因贫贱改变操守,不会被威武屈服意志,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这种精神对后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重要影响。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孟子
【著作】
《荀子》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荀子
【主要思想】
主张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战国时期墨家代表:墨子
【著作】
《墨子》
1.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2. 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主张统一思想。
3.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主要思想】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墨子》
《墨子》一书中包含许多科学理论。其中,《经上》《经下》等篇目被合称为《墨经》,论述了数学、力学、光学、几何学相关的许多基本要素,记载了杠杆、小孔成像等方面的研究。《墨子》书中的《城守篇》详细介绍了城门结构、城池防御设施构造、弩机等器械制造工艺,对我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子
【著作】
《庄子》
【主要思想】
1.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2.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
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子
【著作】
《韩非子》
1.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
2.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主要思想】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
——《韩非子》
【著作】
《孙子兵法》
对军事理论进行阐述。
【主要思想】
战国时期兵家代表:孙武
研读材料,阅读教材,归纳百家争鸣的重要意义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念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志的理论武器。他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世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老子和《道德经》
孔子和儒家学说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春秋战国是大变革时期,礼崩乐坏出现很多新问题需要解决。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百家争鸣,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
儒家
孟子、荀子
墨家
墨子
道家
庄子
兵家
孙武
法家
韩非子
课堂小结
假设你生活在百家争鸣时期,你会选择支持哪家的思想主张?请说明理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