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百家争鸣 课件(33ppt+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百家争鸣 课件(33ppt+视频)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战国时期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第7课:百家争鸣
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争鸣”是指各学派或思想家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救世的主张。
“百家”为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墨、道、法、阴阳、杂、纵横、兵家等十家。
视频:如果国宝会说话之孔子见老子画像石
第7课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24年统编新教材
素养目标
1.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知道老子的思想主张,结合相关史料,分析
“道”“辩证”“无为”等思想,感悟老子的智慧;(重点)
2.历史解释、唯物史观:讲述孔子的故事,理解孔子的思想,了解孔子
“仁”的核心思想及其对教育的贡献,认识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重点、难点)
3.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制作表格归纳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联系现实,认识百家争鸣的深远影响,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重点)
老子和《道德经》

1、基本概况
(1)时期:
春秋后期
(2)地区:
楚国
(3)地位: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像
材料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现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曾为周朝 “守藏室之史”。老子研究道德学问,其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便离开周都。到函谷关时,关令尹喜请他著书,于是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后离去,无人知其下落。
材料2: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割左腋而生。——《史记》
老子和《道德经》

2、主要思想
(1)核心思想:
“道”是万物总根源、总规律,要顺应规律
(2)朴素辩证: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能相互转化
(3)处世之道:
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4)政治思想:
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材料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材料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材料三:“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和《道德经》

3、相关典籍:
《道德经》(又称《老子》)
1973年12月,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帛书《老子》,也被称为帛书《道德经》。帛书《老子》共有甲、乙两本。其中,帛书《老子》甲本长317厘米,宽25.2厘米,高约 24厘米,与卷后佚书合抄在一幅破损的丝帛上,抄写在朱砂划好的朱丝栏中,字体介于篆隶之间。
敦煌藏经洞中也出土过由唐代刘弘珪所抄的《道德经》写本。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曾展出,是当年伯希和从敦煌藏经洞骗走的众多经书中的一部,距今1300多年,保存相当完好,全文 5600多字,一字不少,具有很高的文物和书法价值。
知识链接
世界看老子
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后世深远影响。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福建老君像
我受中国孔子、孟子影响
很大,受老子的影响巨大。
——托尔斯泰
老子的哲学和希腊哲学以
其作为世界哲学的源头。
——黑格尔
《道德经》
英文版
孔子和儒家学说

1、基本概况
(1)时期:
春秋晚期
(2)地区:
鲁国
(3)地位:
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像
孔子和儒家学说

2、主要思想
(1)核心思想:
核心是“仁”,提出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问人不问马】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
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回家之后,看见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到人了没有?”而对财产只字不提。
待人宽容,
相互爱护。
西汉海昏侯墓
《论语》竹简
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论语》中“仁”出现了109次
孔子和儒家学说

2、主要思想
(2)政治思想:
郑公墓出土的九鼎八簋
“礼崩乐坏”
祖先是宋国的贵族
(殷商微子的封国)
迁居到鲁国
(周公封国)
殷商礼乐文化
西周礼乐文化
“社会动荡”
重建社会政治秩序
①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照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社会政治秩序。
“克己复礼”
“尊尊亲亲”
“正名”
孔子和儒家学说

2、主要思想
(2)政治思想:
①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照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社会政治秩序。
②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实行德政。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研读】
阅读材料,指出孔子奉行怎样的政治主张?提倡该主张有何积极意义?

视频:孔子的政治抱负
孔子和儒家学说

3、教育成就:
(1)创办私学:
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促进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杏坛
《孔子讲学图》
“自行束脩(十条肉干)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学在官府”
“学术下移”
三千弟子,七十二贤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孔子部分弟子家庭情况
学生
孟懿子
南宫敬叔
子贡
颜回
仲弓
家庭情况
鲁国贵族
鲁国贵族
富商
“居陋巷”
“贱人之子”
孔子和儒家学说

3、教育成就:
(2)教育思想:
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
以下材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教学方法?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第十一》
因材施教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温故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学思结合
孔子和儒家学说

六艺
4、文化贡献:
(2)孔子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
“六经”:
《诗》《书》《礼》《易》《乐》《春秋》
(1)整理和修订重要典籍,对传承我国古典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做出巨大贡献。
孔子和儒家学说

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论语》竹简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释义:孔子说,智慧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智慧的人常乐,仁德的人长寿。
唐代郑玄注《论语》写本
4、文化贡献:
(2)孔子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
(1)整理和修订重要典籍,对传承我国古典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做出巨大贡献。
孔子和儒家学说

5、影响:
(1)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全球孔子学院分布图
知识链接
世界看孔子
截止2019年12月,中国已在162个国家(地区)建立550所孔子学院和1172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孔子学院自创办以来,累计为数千万各国学员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提供服务,在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道、墨、法、名、阴阳、纵横、农、杂、兵、小说 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

1、背景:
经济大变革
社会生产力提高
政治大动荡
分封制逐渐瓦解
诸侯崛起,力求变法
需要人才
思想大繁荣
百家争鸣
私学兴起、
培养人才
(2)政治上: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1)经济上: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3)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思想活跃。
根本原因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百家争鸣

2、派别及思想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学派
人物
著作
思想主张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孟子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拥护正义之战。
荀子
《荀子》
实行礼治,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
庄子
《庄子》
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
韩非
《韩非子》
治国要靠“法、术、势”,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墨子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春秋末期孙武的《孙子兵法》奠定我国古代军事理论基础;
战国时期吴起、孙膑都撰有兵法著作。
百家争鸣

孟子像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行仁政而王天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春秋无义战。”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材料: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人。他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 “孔孟”。
百家争鸣

荀子像
《荀子》: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人可制天命而用之。”
材料: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名况,字卿,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其著作《荀子》成书于战国末年,书中主张性恶论,强调通过后天学习和教化去恶为善,还提出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等观点。
百家争鸣

墨子像
《墨子》: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材料:墨子,名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人。他出身平民,精通手工技艺,早年受儒家影响,后创立墨家学派。
知识链接
材料:公元前440年前后,楚王请鲁班制造了攻城的云梯,准备攻打宋国。墨子闻讯,一面安排大弟子禽滑厘带领三百名精壮弟子,帮助宋国守城;一面亲自出马劝楚王罢兵,并当着楚王之面演习攻守之术。鲁班组织了九次进攻,结果九次被墨子击破。楚人无可奈何之下,想杀掉墨子。墨子乃告以禽滑厘已在宋之事,楚乃罢兵。这就是墨翟陈辞,止楚攻宋的典故。
百家争鸣

庄子像
材料:孟子,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一说为今河南商丘民权县 [71],一说为山东省菏泽市东明,一说为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 [72])人。 [67-70]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周梦蝶
百家争鸣

韩非子像
材料:韩非,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人,是杰出的思想家、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善写文章,其思想集商鞅之“法”、申不害之“术” 和慎到之“势” 于一身,主张以法治国,君主应运用权力和势位令行禁止。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
——《韩非子· 定法》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 人主》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扬权》
百家争鸣

孙武像
《孙子兵法》: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再次征调,粮饷不再三转运。)”
材料:孙武,字长卿,被尊称为孙子或兵圣,春秋时期齐国人。他出身贵族,其军事才能出众,所著《孙子兵法》影响深远。
百家争鸣

4、含义:
稷下学宫
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
激烈辩论,相互抨击
百家争鸣

5、影响:
(2)对后世: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1)对当时: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材料一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材料二 百家争鸣中的各个学派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它们为中国以后几千年的思想、文化、哲学、政治和社会做出了贡献。
——斯塔夫里阿诺斯
材料三 “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易中天
儒家“仁政”:
道家辩证法思想:
法家“以法治国”理念:
想一想:诸子百家的主张对我们当今社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以人为本,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社会。
辩证看待困难,以理性、积极的态度去生活。
坚持依法治国、公平公正,提高法律执行力和约束力。
合作探究
材料: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课堂小结
老子
孔子
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
政治思想: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为政以德,反对苛政
源于春秋
盛于战国
百家争鸣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核心思想:道、顺应自然
辩证思想: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以柔克刚。
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荀子:礼治、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庄子: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
韩非: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教育家
思想家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