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争”与“不争”写作指导及范文赏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争”与“不争”写作指导及范文赏析

资源简介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争”与“不争”写作指导及范文赏析
【作文题】
有人说:有时候,“争”是一种积极的表现;有时候,“不争”代表更高的境界……对于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1)自拟题目。(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写作指导
本次作文写作的六个要点:
第一,理解关键概念“争”与“不争”的内涵。考生需在范畴一致的前提下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具体含义。第二,分析“争”的积极意义。可以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等角度阐述“争”的重要性,如竞争可以激发潜能、推动创新,使个人、社会、国家、民族不断进步,兴旺发达等。第三,探讨“不争”的更高境界。可以迁移老子思想的“对待之理”,以及庄子“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从解决现实困境、人生智慧等方面论述“不争”的价值。如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获得启发,由关注外在的金钱名利转向关注内在的精神性灵,或懂得生活真谛之后放下执念,获得内心的宁静和自由等。第四,注重思辨。在明确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争”与“不争”在不同语境下的表现。除各自积极的一面外,换一种语境是否存在消极的一面呢?需要考生做到全面审视,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判断。第五,明确观点。思考如何看待“争”与“不争”的关系。
还有一点要补充的是,本则材料显示出命题人引导考生重点阐述“不争”的意图,即常规之外的另一种可能。理由如下:首先,从语义关系看,材料前后两分句之间由“更”字关联,提示二者为递进关系,相比于前者,材料更偏重突出后者的正面意义。关键词“境界”也比“积极”所包含的内容更为丰厚深广。其次,从材料所表达的观点看,其“有时候”的表述为探讨留下空间,意味着材料的观点并无不妥,如考生反对,强行认可或强调“争”,则显得无的放矢,偏离话题。再者,联系当下现实,确实存在着过分强调“争”的弊端,应通过探讨“不争”予以反拨。凡此种种,考生如果将笔墨大量投放在强调“争”的正面意义上,则是没有注意到作文材料在写作方向上的引导,在评分上会相对低一些。
从阅卷情况看,本次作文在稳定基准分的同时兼具区分度,成绩分布较合理。我们也总结出考生以下三方面的失误。
首先,忽略对材料整体观照,将“争”与“不争”割裂看待。只谈(或大部分谈)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或仅为点缀),容易出现套题。而不在同一范畴内谈“争”与“不争”,则造成关键概念不统一,具体表现为“不争”内涵的扩大、泛化。
考生对“争”的理解基本正确。参考《现代汉语词典》,“争”有“力求得到或达到”和“争执;争论”两种解释,两种解释都有“主动而为”和“强力推进”的意思,是做人做事的方法态度。对“不争”的理解相对复杂。“不争”是老子的重要思想,既有与“争”相对的“被动”“顺其自然”,也有“谦让”“善下”的道德意味。然而,我们还需回归题干,在同一范畴内讨论“争”与“不争”。“争”属于方法论范畴,那么,对“不争”的理解就只能限于做人做事的方法态度,而不能扩大到品质修养,更不能将“不争”无限泛化为“包容”“善良”等等。这样做显然走进了割裂材料的误区。
其次是强行关联。把“不争”作为达到“争”的手段或一个阶段,把“不争”投机化,也是黑化。如:“通过不争去争”“不争是为了更好地争”“争是不争是前提和基础”……既然这样,“不争”的“境界”体现在哪?还有把“不争”作为“争”而不得、退而求其次的权宜之计,是对“不争”的矮化。因为“争”有危险,所以不妨后退一步,眼光放长远,用“不争”来化解。同样,“不争”的境界如何体现?
最后,是分析浮于表面,缺乏进一步提炼和深层次归因。过分诗化的语言不仅无助于明晰事理,更有故弄玄虚的嫌疑。而对于“争”的价值分析站位往往较低,仅停留在学习生活等浅层次。对于“不争”的价值分析过于浮泛,空谈“精神境界”,生搬硬套所有和精神境界有关的品质,停留在诸如“不恶性竞争”“不盲目”“安贫乐道”“坚守高尚人格”等浅层内容上,而不去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不盲目”?为什么会“安贫乐道”?就不难得出“不争”的深层次原因是清醒的自我认知。
佳作展示
有所争,有所不争
从古至今,儒家的“有为论”和道家的“无为论”在我们文化的脉搏中碰撞、搏动了上千年。时至今日,“争”或“不争”仍无公认的定论。有人说:有时争是积极的部分,有时不争则是更高的境界。我尤其欣赏这个观点,关键就在“有时候”此三字上。
脱开了这“有时候”,争与否的论断随即失去了其意义:抛去实际情况的条件,争或不争都能成为指引人生的灯塔,同时也都是将人拽入深渊的魔鬼。在“争”代表积极的情况里,“不争”便是一种惰性;反之,“争”的途中偶尔人头攒动,你死我活,那几乎是欲望所驱动的。大部分人正是在这条路上盲目因本能而争,稀里糊涂消磨殆尽了生命。
因此,有所争,有所不争,方能使人收获。何时争,何时不争,则成为了每个人人生中绕不开的重大议题。
“争”是什么?以我观之,争是人对某个向往之物的主动追索。自己一人追逐也好,与泱泱众人一同争夺也罢,喧嚣抑或是宁静这都是“争”。世人相争无非为一物,这一物与人构成了“争”的全部要素。由此,明确“我”要争何“物”,是这一议题的关键。
闭上眼,想想你在争什么?有的人想到了黄金,掌声与佳人。我认为,尽管它们明确,但其展现的绝非积极或境界,而是人动物性的本能。须要分清楚欲望与愿望。动物也会争夺,然而是为了食物和生存,作为人而言倘若果真只在这样的争夺中耗尽一生,便无法把自己和兽类区分,所谓主动的“争”本质上仍然是被动的。它们绝非人生的主宰:时常见有人说自己的梦想是赚大钱,可是真的赚到大钱之后,又是什么才能驱动他们继续前行呢?为欲望所驱使而争的人,到头来只能用有尽的人生换来一场空。
也就是说,我们应当在真正的愿望、理想驱动下主动追取。这并非一纸空谈:这样的“争”才最充实,最积极,最纯粹。在人群涌动中保持自我,正是所谓“境界”。
其实,“争”或“不争”,并非对立,只是人们看到一方的时候,往往忽略了相互依存的另一方。孔融让梨,看似不争梨,其实他争的是自己向往的“礼”;内卷严峻的时代里放弃争夺城市岗位,而是投身大山支教的大学生们,他们争的恰是自己内心那一处柔软:心的柔软可以延展,有时甚至可以比高山更宏伟壮丽。真正的积极,真正的境界,是心之所向,梦之所生;争与不争,不过是它们在凡间某个偶然的姓名。
“虽覆一篑,进,吾往矣。”古时先贤的教诲仍然在这个时代,如江海一般涛涛回响,不觉解开我们的心门。有所争,有所不争,我择矣。
点评:
这篇作文在精准地定位材料概念的基础上,实现了“争”和“不争”更深意义上的理解和关系的探讨。本文一开头就联系我们在选必上第二单元涉及的思想,敏锐地发现“有时候”这一重要条件,为后面的深度议论建立基础。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发表议论,阐释了当下人们盲目地“争”的本质。作者进一步指出摆脱这种“争”的状态的关键在于“明确我要争何物”、“分清愿望与欲望的争”和“用不争的视角跳出被动重新审视争”。三个层面的价值分析,分别指向概念的内涵、概念的本质和概念的关系,思考问题完整而全面,很有说服力。
那么,仅仅这样就够了吗?作者关注到材料中“更高境界”这一信息,联系“不争”和“争”的关系转换,进行思辨补充,指出“争与不争,不过是它们在凡间某个偶然的姓名”进一步深挖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这都是很有见地的。当然,在方法论层面,如果本文的小作者能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典型问题从行为外显的角度再做分析,并与本文的第二第三段对举,文章的针对性将更上一层楼。
“不争”中见境界
有人说:有时候,“争”是一种积极的表现,有时候,“不争”代表更高的境界。争与不争的问题常常被人们所讨论。争,的确是一种积极的表现,而我认为,在当下社会中,学会不争或许比争更加重要,这需要我们不强作妄为,找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在前进中修养人生境界。
“争”意味着争取,求取有价值之物,在必要时会与他人形成竞争。在这个高速发展但资源有限的社会,“争”是必不可少的。运动员们突破人体极限争奖牌、争第一,学生们勤奋学习,争取更优秀的成绩、排名——“争”体现了个人或群体对进步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个人乃至社会的发展,无疑称得上一种积极的表现。
然而,我所说的“不争”并不代表着“躺平”“摆烂”这种消极处事的态度,而是不争抢、不妄为。它是一种在明确自我价值与目标的基础上,以自己的节奏行走在人生道路上的阔达境界。老子曾言:“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在争的过程中,若是强作妄为,执意把持,只会做不成想做的事,失去想把持之物。苏轼早年在官场中沉浮,渴望建功立业,但因政见不合被人陷害,多次被贬。游览赤壁时,他在自然景物中有所感发,写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名句。在“不争”后,他放下了难以把持的功名事业,方成就了悠然自得、阔达乐观的心态,拥有了更高的人生境界。
现代社会中,许多人执着于“争”。在功利主义和优绩主义主导下,产生了恶性竞争,“内卷”使人们更忙碌、更劳累,却难以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一部分人根本不清楚自身需求,只是盲目跟随人群求取利益,这无疑也加剧了竞争的危害。由此,“不争”在当代社会中或许才是我们该做的。它需要我们内视自我,明确自身需求与目标,清楚要走的路,而不是随大流,人云亦云。同时,培养阔达、不争强的心态,不妄为、不执意把持。
在这个纷乱繁杂、人们竞相争夺资源的时代,“不争”显得格外可贵。诚然,“争”是一种积极的表现,推动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但培养“不争”的人生观,有自己的节奏,追求精神观照与阔达心态,这种更高的境界或许才是我们该追求的。
点评:
这篇文章较为精准地理解了题干中的核心概念,在此基础上展开论述,层次清晰,逻辑严谨,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思想深度。结构上,首段开门见山,提出“争”与“不争”的讨论,并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争可能更为重要。结尾再次回归“争是一种积极表现,但不争是一种更高境界”,形成有力的闭合结构。中间论述环环相扣,先肯定了“争”的意义,强调其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奠定基础。接着,深入探讨“不争”的内涵及其对心态的影响,通过老子与苏轼的例子体现“不争”是一种智慧和人生境界。之后结合现代社会的“内卷”问题,进一步阐明“不争”的现实价值和可贵性。这种层层深入的论证方式,使文章逻辑更加严密。不仅如此,小作者关注到了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的竞争焦虑,从中提炼出“争与不争”的思考,展现出小作者对现实问题的观察能力和思考深度,现实针对性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